[爆卦]藝術史研究所考試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藝術史研究所考試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藝術史研究所考試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藝術史研究所考試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0萬的網紅澤爸 : 親職教育講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點亮藝術力》是本以藝術課堂的多元視野啟發創意,培養孩子深度學習力與視覺思考力的書。(文末抽獎) 走在歐洲的街道上,能感受到周邊建築物的藝術氣息。手上拿著的蘋果產品,散發出獨特的美感。比成績、考試、數理、邏輯,我們有自信不會輸給其他國家,但是,說到『藝術』、『美感』、『設計』,可能也會發自內心的感...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雕塑展 #黃仲傑專訪 ▲探遙望的軀體 黃仲傑以雕塑呈現對結構體的想像 ▲喜歡電影、動畫、漫畫等影像類的黃仲傑,也對建築結構與房屋樣式相當有 興趣,在創作中常會在結構上加入一些建築的符號,希望能夠在這些要素之中,達到空間與敘事之間的平衡。 一路從美術體系走來的藝術家黃...

  • 藝術史研究所考試 在 澤爸 : 親職教育講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19 10:30:23
    有 120 人按讚

    《點亮藝術力》是本以藝術課堂的多元視野啟發創意,培養孩子深度學習力與視覺思考力的書。(文末抽獎)

    走在歐洲的街道上,能感受到周邊建築物的藝術氣息。手上拿著的蘋果產品,散發出獨特的美感。比成績、考試、數理、邏輯,我們有自信不會輸給其他國家,但是,說到『藝術』、『美感』、『設計』,可能也會發自內心的感到自嘆不如。

    「你想當畫家,將來會餓死。」這樣從小傳授的觀念,也讓我們總是把美術相關的學習,排在後面。其實,學習藝術,並不一定要當畫家、藝術家,而是培養『對美的觀點』以及『審視美的能力』。認知藝術的觀點與能力,產生內化了,長大後都是能夠發揮到各行各業。
    --

    《點亮藝術力》的作者是孫菊君,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及美術研究所中國藝術史組畢業。現任新北市中和國中視覺藝術教師。「視覺藝術學思達共備社群」發起者及召集人、「學思達教學法」核心講師、「夢的N次方」教師專業成長研習講師。

    菊君為臺灣開放美術教室公開觀課第一人,以「學思達教學法」翻轉藝術教育,致力於推展視覺藝術課堂的積極價值,以視覺藝術素材培養學生面對未來的關鍵素養能力:自學力、思辨力、合作力、表達力及創造力。
    --

    《點亮藝術力》梳理了作者自己學習歷程的黑歷史,同感過去所經歷制式僵化的學習階段,那種困惑與無奈。進而重新體會到學習藝術的積極價值,藝術所能磨練的感知敏覺、啟動的創意思考、激發的彭湃熱情,這些特質將是在AI浪潮之下,每個人面對生存挑戰的重要關鍵。

    書中採用了四段章節,從零開始、建立觀念、傳授心法、說明課程,一步步地帶領著我們與孩子,點亮心中的藝術力。

    菊君相信,只要用對方法,我們與孩子都可以從寬廣的萬象世界與深邃的內在美麗,提取源源不絕的創意寶庫,點亮藝術力,輝映那條通往未來的道路!讓孩子能夠藉由藝術課,依著心理需要而釋放個人特質,進而自在表達,展現出那種出於本源的創造力與自信。
    --

    出版社很窩心的準備了兩本的《點亮藝術力》,要送給澤爸粉絲團的好朋友們。
    ----------
    贈書方式:
    ✅ 在『澤爸:親職教育講師』粉專上按讚

    ✅ 將此篇文章”公開”分享

    ✅ 在此篇文章底下留言『我想點亮藝術力』+寫下我/孩子曾把藝術力發揮在那些地方上? (像是,餐桌上的擺盤、上課的筆記、家中的裝潢..等)

    有符合以上三個動作者,將隨機抽出兩名,各獲得《點亮藝術力》單本。

    活動期限:即日起到7/23(五)23:59 。於7/24(六)公布得獎名單,請得獎者於三日內私訊回覆地址、電話與收件者。如未如期回覆,視同放棄。

  • 藝術史研究所考試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1-05 07:30:48
    有 1,162 人按讚

    【私讀推薦~《藝術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

    在漫長的藝術學習之路上,有些時候就是由一本書揭起序幕作為開始。

    細細回想起來,因為與《藝術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1950)相遇,引導我往前邁出重要的一步。

    《藝術的故事》中譯本於1980年發行初版。初次發現它,是在揹著書包追著公車跑,每天被大考小考模擬考不斷轟炸,為賦新辭強說愁,下課不忘打排球的的年紀。

    然而因為書中廣博如百科全書式的引導,涉及繪畫、雕塑、建築與人文,橫跨史前、古希臘羅馬、中世紀以降至現代,遍極歐美非亞各地區,書寫角度如此恢弘博大,使得青少年的藝術世界從此波瀾洶湧翻攪奔騰,在眼前無限開展。

    話雖如此,灌籃高手、七龍珠、快打旋風和魂斗羅也不能在年少青春中缺席啊~

    ========================

    被封為是史上最受歡迎的藝術史書籍,《藝術的故事》著述者學識之深厚既必要又必然。

    作者-宮布里西爵士(Sir Ernst Hans Josef Gombrich,1909-2001),出生於維也納富裕的猶太家庭,父親是一名律師,母親則是鋼琴家,熟知眾多音樂圈人士,包含作曲家兼指揮家-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

    雖然當時奧匈帝國已如強弩之末,但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成長,宮布里西自小便與藝術十分親近,據說他自己的大提琴演奏技巧也相當出色。宮布里西後來進入維也納大學攻讀藝術史,並以古典建築主題獲得博士學位。

    猶太身份在二戰時期的歐洲相當敏感與危險,幸虧宮布里西先行一步,在大戰爆發之前移居倫敦,成為倫敦大學沃伯格研究所(Warburg Institute)研究助理。

    二戰期間,宮布里西也為對抗納粹極權貢獻心力,在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翻譯德語無線電廣播資訊→頗有諜報戰爭電影之意味。戰後再回到沃伯格研究所,1959年成為所長,教授古典傳統史,直到1976年退休。

    在學術領域的斐然成績,讓宮布里西教授成為英國學術院(British Academy)和眾多機構院士,除了倫敦大學,也曾在牛津大學、劍橋大學,以及美國哈佛大學和康乃爾大學擔任職務,甚至在1972年被授予爵位。

    對於因戰亂流離的異鄉人來說,這應該是莫大的肯定了。

    ========================

    這些專業領域的頭銜與成就,或許讓我們老百姓聽起來既崇敬卻又遙遠,然而老先生從很早之前便抱有為兒童製作藝術書籍,傳播審美知識的想法。

    正是因為著眼於普及推廣,而非將自己置身於學術高塔不食人間煙火,《藝術的故事》成為少年與成年人的藝術入門之道。若要我說,本書內容還是適合青少年以上閱讀,對多數兒童來說,或許仍是沉重。當然少數天分特別天資聰穎者,不在此限。

    書寫藝術史,就訓練有素的學者來說,自有其專業訓練,可能含括:社會學、心理學、鑑賞、哲學、題旨研究、風格歷史…等面向。為了親近大眾,老先生非常體貼地盡力避免學術論文的艱澀聱牙,同時迴避美學和藝術批評,畢竟所謂藝術評論少不了牽涉個人情感與喜惡。就他而言,藝術家個人在作品中所表現技法、象徵、品味和形式上的創新才是重點。

    ========================

    宮布里西另外著有圖形與心理學研究:《藝術與幻覺》(Art and Illusion,1960),此書被評論家認為是他最具影響力的著作、論文集《木馬上的沉思》(Meditations on a Hobby Horse,1963)和《圖像與眼睛》(The Image and the Eye,1981),與《秩序感》(The Sense of Order,1979)…等諸多著作。

    另外,老先生特地在《藝術的故事》書末為讀者推薦許多專業英文書目,而且他還說了〝翻譯永遠是不得已的替代品〞。或許我們老百姓受限於種種條件,無法將老先生提供的原文藝術書單一一瀏覽,其中可能有些看了也不見得了解,但作為推開藝術大門的啟蒙寶典,《藝術的故事》包羅群象,廣博通泛,非常需要入手。

    ========================

    關於這麼厚厚一本書,在此分享個人閱讀方式提供參考。

    為了避免長篇大論導致精神不濟提早陣亡,或許可以試著從有興趣的章節入手,以跳躍式方式擴散閱讀範圍。跳來跳去跳久了,這些網絡自會互相連結,匯聚成型,養成屬於自己的知識庫。我通常都是如此對付書籍界的巨石強森。

    ========================

    曾經相伴度過少年時光,待到大學時期選修西洋美術史之後,《藝術的故事》成為考試必備教科書,此時已然改版,尺寸也增大。多年之後的現在,偶爾翻閱,感受自然不同。雖說目前市面上相關書籍已經不少,對藝術愛好者自然是好事一件,然而經典依舊是經典,廣度與深度仍值得稱許。

    若真要雞蛋裡挑骨頭,大概就是若能段落更分明,排版更有系統的話,應該更有助於閱讀效果。然後老先生是上個世紀的重量級學者,又經歷過戰亂,走的是四平八穩誠懇說故事路線,我們就別強求人家要搞笑了…

    ========================

    根據Wiki表示,這本《藝術的故事》自1950年出版,至今銷售超越700萬本,已修訂至第16版,翻譯成近30種語言。

    史上最暢銷的藝術書籍,天經地義理直氣壯。或許你手上也有一本。

    你的藝術學習啟蒙契機,又是從何而來呢?

    #藝術的故事
    #放著隨翻隨讀也很美
    #老百姓走入藝術史的好朋友
    #手上也有書的人舉手喊一聲啊

    圖片來源:Junie Wang
    《Copyright © 2020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 藝術史研究所考試 在 綠豆爸.粉圓媽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1-02 18:01:41
    有 145 人按讚

    #綠豆爸|好書推薦|最高的教養:從「全美最優秀女高中生」培育,談世界級人才的五大特質

    說實話,這是一本連我都會錯過的好書,還好出版社將書稿寄給我。

    我閱讀過後驚為天人,因為書中的內容,和我們創辦及運作 可能 非學校-台北 的理念不謀而合。

    連 可能育學教育教養俱樂部 主要推動的「先育後教、多學少教」的理念,作者也寫在書裡:「不用教,讓孩子自己學」。

    這本書打破了教育和教養的界線,既談教育、也談教養,書中的每個章節,都附有「即知即行,家裡也能做!」

    家長只需要依照書中的說明,就能夠在家庭當中,培育孩子各項「素養」(聽說這是108課綱很重要,但學校不見得知道該如何教的迷因)。

    如果你沒有機會加入 #可能非學校,但想要在家裡培養孩子的「思考力」、「溝通力」、「復原力」、「突出力」、「合作力」,那麼這本好書推薦給你。

    我將各個章節的標題和重點,整理成圖片,如此「結構性」的整理,是我個人很喜歡、也很習慣的方式,然而書中有更多的案例、記錄、故事,可以讓大家理解這些標題要如何實際落實。

    去買書來看吧!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3718

    .全球大學都重視的「非認知能力」是什麼?
    .哈佛為何不錄取考試滿分的學生?
    .為何世界重視「恢復力」更甚於菁英教育?

    「你要考上好大學,然後進入好公司!」
    成長過程中,被這一說法洗腦的人應該不少。

    學力愈高,通常都被認為能夠進入愈好的學校;但近年來美國教育卻改變了方向,不再尊崇「分數至上」主義,全新的教育方式展現了前所未見的成效。

    無法被評量的多樣性及創造力、溝通能力,已成為當代教育的主流。

    「全美最優秀高中生」獎學金競賽的審查標準,反映出「世界所需人才」必須具備的能力──思考力、溝通力、自我表現力、復原力,與擴展自身優點,本書具體介紹任何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輕鬆實踐的方法,藉此促進「學力技能」與「非認知能力」之培育。

    讓孩子能自行開創人生,任何時候,都能以自己的方式生存下去!

    近距離觀察美國名校第一線教育狀況,分析具學術研究證據支持的世界級「教養」技巧,讓孩子習慣處理「沒有正確答案的事」,在面對未來世界的變化時,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進而解決問題。

    〇支持讓孩子眼睛閃耀光芒的事情
    〇每天吃晚飯時,都問孩子「今天一整天過得如何?」
    〇與孩子一起閱讀同樣的書、欣賞同樣的電影,並交換心得
    〇養成「如果是你的話會怎麼做」的口頭禪
    〇一天20分鐘,讓孩子天馬行空
    〇不要害怕對孩子展現「失敗」
    〇幫助孩子克服「樹大招風」的恐懼
    〇成為「沒有意見的大人」,貫徹「聆聽者」角色

    作者簡介|博克重子 Bork Shigeko

    於倫敦的研究所取得當代藝術史碩士學位後,與在南法認識的丈夫結婚,1998年移居美國華盛頓DC,之後產子。在全美研究機構最密集的華盛頓DC,她懷抱著「希望孩子能自行開創人生,任何時候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堅強地活下去」的願望,試圖自行摸索出最好的育兒方法。仔細研究了各種科學數據、最新的教育方式、心理學研討會、大學裡的研究,以及對知名大學教育的想法後,好不容易才終於找到了能同時培育思考力和堅強心智的美國菁英教育。進而成功讓女兒絲凱成為「全美最優秀女高中生The Distinguished Young Women of America」。

    2004年,於華盛頓DC開了第一間亞洲當代藝術專業畫廊。兩年後,該畫廊成為美國副總統夫人、美術館及著名收藏家等VIP光顧的頂尖畫廊。2006年,透過藝術達成社會貢獻的做法獲得好評,和歐巴馬總統(當時為參議員)及《華盛頓郵報》的副總裁等人一起被《華盛頓人》雜誌選為「在華盛頓的美麗25人」。2009年,為了調整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平衡,轉至藝術諮商業。2011年,新開設的女性支援網站askshigeko.com成為人氣部落格,也取得了生活教練(Life Coach)的執照。

    現在除了有長達近20年的藝術產業資歷,更以生活教練的身分,在全美及日本各地進行關於育兒、職涯發展、工作與生活平衡等的演講活動、工作坊。

  • 藝術史研究所考試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7-02-15 11:37:16

    本集主題: #雕塑展 #黃仲傑專訪

      
    ▲探遙望的軀體 黃仲傑以雕塑呈現對結構體的想像
    ▲喜歡電影、動畫、漫畫等影像類的黃仲傑,也對建築結構與房屋樣式相當有
    興趣,在創作中常會在結構上加入一些建築的符號,希望能夠在這些要素之中,達到空間與敘事之間的平衡。
      
       一路從美術體系走來的藝術家黃仲傑,幼稚園時期便進入畫室學習,從小對繪畫有著相當熱忱的他,對於任何喜愛的事物都有將它臨摹下來的渴望。當時的學習環境有別於一般升學取向的畫室,少去了制式化的術科教學,一切都是以學生自己的意願為主,畫室老師本身是個創作者、也是個基督教徒,仲傑也從老師那感受到他對藝術的純粹熱誠。
      
      此後的他開始以寫實技巧為當時的目標,不斷地在素描與水彩之間周旋,「色彩與色彩之間自然的縫合的種種經驗,深深烙印在腦海裡吸引著我。」黃仲傑這麼說著,於是在幾年的磨練之間,他逐件練就了在繪畫上的扎實底子,促使他更早地跳脫追求技巧的框架,進而從中思考創作的問題、以及藝術對他的意義。
      
    ▲藝術史的啟蒙
      就讀師大附中美術班時,也邁入了黃仲傑的啟蒙期,「能K能玩」為學校的標語,一方面在課業上雖然有高標準的要求,另一方面又積極鼓勵學生加入社團,增加多元學習的機會。高三時的美術史課程尤其令他印象深刻,當老師淺略的介紹各個時期的藝術家時,黃仲傑也從這些歷史名作裡面得到一些啟發,這樣的環境也使他的眼界打了開來,誘發他閱讀許多書籍,在慌亂的價值觀拼組的過程中,找尋自己的價值與藝術的定義,最終使他確定了之後學習雕塑的道路。
      
      在高中升大學的這個階段,也是黃仲傑從繪畫到學習雕塑的轉換期。大一時嚴密的素描課程,用以增進學生對形體的掌握能力,與泥土塑造所需要的觀察力相輔相成;在藝用解剖學的課程中,老師教導他們拼組骨骼、記錄肌肉的起始處,更藉由直接去觀看大體等方式,徹底充實了他在人體結構上的認知。
      
    ▲席勒的雕塑線條與其迷人的身體結構
      在美感上,埃貢·席勒(Egon Schiele)是影響黃仲傑最深的藝術家,從他畫中對肌肉的線條勾勒,同時又精準的掌握了各大人體特徵的結構關係,還有其所安排的色彩,同時兼具圖案式的象徵性,以及區分骨骼與肉塊之間層次的功能性,著實地令他著迷。而在整個一年級中,他就在這樣人體結構的訓練與席勒繪畫的相互薰陶下度過。接著到了二年級時,黃仲傑以初學的木雕創作來投件,當大多數同學仍在處理人物或動物的形象時,他轉而去追求關於空間的題材。
      
    ▲城市漫步 靈感始於隨處可以見的建築
      感受,在過去充斥著考試的升學時期,生活的步調緊湊煩悶,唯一能讓他心情安定下來的方式就是散步,利用下課之餘游走在巷弄間的小路中,觀看著台灣特有組合屋式的結構層次,又或者是觀察著各家的房屋裝潢、想像著他們的生活樣貌等等。然而,「在這樣雜亂無章、毫無美感訴求的生活型態中,我卻是看得相當出神。」,黃仲傑更表示,從街道巷弄裡的觀看當中,反而激發他找尋出這些建築中的結構與層次,希望能將他轉換成一種語彙,放入到自己的雕塑當中。
      
    ▲雕塑擁有能把握的實體魅力
      「雕塑對我而言,其魅力來自於那強烈的存在感。」黃仲傑認為,雕塑擁有那可觸摸,可實在地再現、把握的性質,但與繪畫相較之下,似乎又缺少了點敘事性及自由度。後期的創作中,他融合了對人體結構的感知、以及結合建築空間元素的概念為內容,這種透過將身體部位的概念化、符號化,然後再放於一個結構之中,或是將一結構造型置於人體之中的形式,成為他日後主要的創作基礎。
      
      過去在關於人體的創作上,黃仲傑傾向於凸顯結構性的造型和線條,試圖在人體上呈現像似建築體般垂直聳立、幾何化的沉靜意象,這樣的表現我們也可以觀察到,似乎是來自於他內心中對於結構與秩序的渴求。因此在造型上,他對於曲線、及任何具有韻律的線條都會相對地被排除,最終使得整體呈現出冰冷、無生氣的調性。
      
      自己意識到身體作為載體的軀殼意象,就像是建築體一般客觀的場域,提供著思緒與情感運作的冰冷空間,「或許就像廢墟一樣,只能透過柱子、牆面、地板等使用的痕跡,去感受其過往人的存在。」對於這樣身體上、肉體上的想像,
    黃仲傑也不斷地思索著,如何透過造型上的安排,來喚起那樣的感知狀態。
      
    ▲黃仲傑–以軀殼做為結構的載體,融合為人體和空間的無限想像。
      
      
    黃仲傑簡歷:1993.1.11出生
      
    學歷:
    2005 畢業於博愛國小
    2008 畢業於五常國中美術班
    2011 畢業於師大附中美術班
    2011 就讀於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
    2015 就讀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
     
    展歷:
    2011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二屆袖珍雕塑 佳作
    2012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三屆袖珍雕塑 入選
    2013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102學年度師生美展 佳作
    2014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五屆袖珍雕塑展 入選
    2014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五屆袖珍雕塑展 入選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1/14-2017/03/05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