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藝文大觀評價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藝文大觀評價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藝文大觀評價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017的網紅既視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趁著奧斯卡的熱潮,再蹭一下熱度,分享之前《寄生上流》上映時寫過的想法。除此之外,或許也可以藉此談談,所謂商業電影與藝術電影的分界究竟在哪裡。 我一直覺得看電影是一件很直覺的事情,也就是說電影好不好看直接的影響著觀眾對於電影本身的評價。所以,所以商業電影與藝術電影的分界,其實事後於看電影這件事情,更...
藝文大觀評價 在 既視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趁著奧斯卡的熱潮,再蹭一下熱度,分享之前《寄生上流》上映時寫過的想法。除此之外,或許也可以藉此談談,所謂商業電影與藝術電影的分界究竟在哪裡。
我一直覺得看電影是一件很直覺的事情,也就是說電影好不好看直接的影響著觀眾對於電影本身的評價。所以,所以商業電影與藝術電影的分界,其實事後於看電影這件事情,更逞論所謂劇情片與紀錄片的分類比較。
前幾天我寫了一篇關於《彼岸之嫁》的想法,內容中提到,它要愛情喜劇不愛情喜劇,要驚悚懸疑不驚悚懸疑,因此搞到最後什麼都不是。言出之後,立刻有網友質疑我說我這事以文藝片角度在看待商業電影,更意有所指地說,本著娛樂觀眾的「爽片」,劇情如何如何似乎不是電影創作的重點。
請容我再度反駁您的看法,甚至我覺得這番言論是對於所有努力開創出作品的創作者們的輕視與扼殺。而回到一開頭所說的商業電影與藝術電影的操作,我想追根究柢來看,或許跟數十年前台灣新電影運動的宣言有關,也與美國片場時代對於獨立電影的想法有些關聯。因此,人們習慣以這一種電影與另一種電影作為區分,好似另一種電影才是真正為了電影藝術拚搏的開拓者,而這一種電影大多只是消耗觀眾眼球注視熱度的俗濫工具。但,這些所謂藝文電影的觀看者,或許忽略了,隨著時代進步,又或者電影藝術的更迭,那種純粹的商業電影與藝術電影已逐漸絕跡,應該說兩者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商業片也可以講事情講得很深入、藝術片也可以很通俗。重點是,這是一部想要述說什麼的電影,然後它說得好不好,如此而已。
韓國電影的崛起有目共睹,在國內他們扶植一個工業模式,吸引國內觀眾進場支持,以商業類型的方式,行銷電影作為娛樂、做為工業、作為社會正義的力量。而在國外,也有一群打拼的個人導演,奉俊昊、朴贊郁又或者是李滄東,他們貫徹自己的觀點、他們拿獎、他們贏得話語權,更重要的是,他們也很少背離觀眾。
我覺得作為一個看電影的人,在養成自己看電影品味與偏好的過程中,最容易的方式便是劇貶低別人的品味,又或者更精確地說,去貶低廣大觀眾的品味,以確立自己的獨特性。然而我覺得,或許看電影是一間孤獨的事,因為投入的當下,全世界就只有電影與你自己,但我們或許別忘了,鏡頭拉遠,你的周遭還有許多與你坐在一起的人,一同觀看著電影。電影是娛樂、是文化、是藝術、也是精神,但最重要的是,它也是一種發生在場域中的共同記憶,我想這就是電影最迷人的地方。
扯了這麼多,意思是說,或許我們應該停止去區分所謂的商業電影與藝術電影,而如果丟棄這樣的成見,或許便會發現世界上有更多美好的電影。
再次恭喜奉俊昊
然後容我再多說一句,《殺人回憶》依然還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