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藍海策略舉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藍海策略舉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藍海策略舉例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992的網紅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銀行如何提供超級個人化服務?百人數據團隊靠AI打造中信腦 為了顧及全產品、全客群、全通路、全覆蓋,中國信託採取的對策是走入AI與大數據,更為發展AI應用訂下3大KPI,來掌握研發資源的最適化;今年,中信更成立數據治理委員會,希望將數據治理走向更全行化的關鍵議題 文/李靜宜 | 2021-06-1...
藍海策略舉例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銀行如何提供超級個人化服務?百人數據團隊靠AI打造中信腦
為了顧及全產品、全客群、全通路、全覆蓋,中國信託採取的對策是走入AI與大數據,更為發展AI應用訂下3大KPI,來掌握研發資源的最適化;今年,中信更成立數據治理委員會,希望將數據治理走向更全行化的關鍵議題
文/李靜宜 | 2021-06-10發表
「透過科技力,來創造競爭力。」中國信託銀行數據暨科技研發處處長王俊權,用一句話點出中國信託大力發展AI與大數據的戰略核心。
3年多前,中國信託定調以AI與大數據作為主要發展方向,並成立了數據研發中心,要用AI來加值業務場景的服務與產品。設立初期僅有一人,到現在已擴大為百人團隊,更在2020年初正式提升為數據暨科技研發處。王俊權正是該團隊的一號員工,更是中國信託內部大力推動AI與大數據的關鍵人物。
中國信託的經營策略是,顧及全產品、全客群、全通路、全覆蓋。而為了守住既有的優勢,中信採取的對策是走入AI與大數據,來作為轉型的利器。不只要轉型,王俊權表示,中信更希望透過AI與大數據,孵化出不同於以往的經營模式。
「CTBC+AI」是中國信託發展AI的大方向,在各業務線上,都能將既有的經營方法加上AI,來提升效率與效能,更要以這樣的科技力創造競爭力。更以優化、平臺、全面、轉型、顛覆這5大階段任務,往下推動AI。
王俊權解釋,中信的策略是,從最小且最有把握的項目開始,所以,透過AI來優化既有的經營方式,是中信切入AI的第一項任務。運用AI優化的專案成功後,下一步,中信就能將AI技術進一步平臺化;有了平臺之後,就能將AI技術全面導入到銀行。
走過了優化階段、平臺階段到全面發展階段,AI已經落地到中信的金融場景,也陸續有了一些階段性成果。王俊權表示,中信現在聚焦「轉型」與「顛覆」,希望透過AI幫助組織轉型,最終期待是要用AI提出顛覆的想法,創造新的經營模式,他透露,目前已有幾個專案正在進行中。
依循著CTBC+AI這項大主軸,中國信託打造了「中信腦」,定調3條研發路線: 電腦視覺、自然語言處理(NLP)、機器思考,也成立了3大實驗室,聚焦研發6大AI應用核心,包括了精準行銷、市場預測引擎、文字與文件辨識應用、人臉與物件辨識應用、機器閱讀到機器對話。從應用場景來看,則鎖定營銷經營、流程優化、風險控管這3項。累計至今,中信在業務單位落地的AI專案超過了20個。
第一類應用場景的AI,中信稱為「營銷經營+AI」,囊括個人化推薦、需求預測,目的是協助增加收益,並提升客戶滿意度、客戶資產、新申購產品數等。王俊權提到,像是推薦引擎專案,中信金控整體客戶數有1,100多萬戶,產品與通路又多,需要透過AI推薦引擎來實現精準行銷,預測顧客未來的金融需求,才能進一步推薦。中信也將這類預測技術,應用到金融商品的預測,比如房價預測、股市預測、匯率預測等。
「流程優化+AI」則是中信第二大類應用場景,包含法金作業流程、客戶申請流程、線上作業流程,希望用來協助內部提升作業效率,來減少作業成本,最終目的也同樣要能夠提升客戶滿意度。 目前,中信內部有多項端對端的流程數位化專案,像是個金、法金、AML(反洗錢)、HR等業務,都有導入AI來優化既有流程。
最後一類場景的應用是「風險控管+AI」,則應用在AML作業、偽冒偵測、稽核,來改善內部作業效率,減少風險的損失。比如,王俊權提到,前年底,中信銀行上線了一套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分析負面新聞的平臺,這個AI反洗錢專案的成果,後來更從臺灣擴大應用到7個國家的海外分行。
王俊權表示,3大實驗室所負責的6大AI核心,就是沿著這3大類應用分頭進行,其中,因為銀行面對數位化的壓力較大,所以,又以銀行為應用主力,再逐漸將AI技術擴大到金控旗下子公司,如投信、台灣人壽、中國信託資融等。
自行培養AI研發能力,更訂定3大AI管理KPI
AI發展策略上,中國信託除了自主研發,也會與廠商協作。不過,這兩種策略該如何拿捏,中信內部也走過一段辯論的路。王俊權表示,最後的判斷依據是,「金融業需要的核心能力,中信會投入有限的研發資源。若不是中信認為的核心能力,則盡可能用市場上的解決方案,來加快回應市場的時間。」
舉例來說,銀行業使用分析模型並非新鮮事,AI技術與傳統統計回歸最大的不同是,能夠處理大量非結構數據,像是人臉、電文等資料,可是,這些數據機敏性較高,如果銀行不能自行掌握技術,而需委外,王俊權認為,第一個問題就是,銀行創新的保密性較弱,再者,廠商進入銀行接觸到如此多的機密性資料,有時也有法遵問題。
尤其,金融業對個資的管制嚴格,非結構化資料很難離開金融業,但是,在臺灣,許多AI技術原廠來自海外,對於銀行來說,整體應用或導入的彈性都相對較低,這些都是中國信託選擇培養自家AI研發能量的關鍵因素。
中信在AI應用發展策略,更訂出3大關鍵績效指摽(KPI),作為研發資源最適化的參考。王俊權表示:「對資源有限,需求無限的單位而言,研發的管理是一大關鍵。」首先,中信不會輕易增加AI生產線,因每開一條生產線就會涉及維運與資源分散的議題。所以,「AI生產線的管理」是第一項KPI。
「AI研發資源調度的管理」是第二項KPI。王俊權提到,資源有限狀況下,應該分配多少資源,投入短期的落地變現,還是長期的亮點顛覆,「是一種決策的藝術。」過去,中信希望AI可以迅速擴大到各單位,所以,王俊權採取80/20法則,將80%的資源用在短期落地變現,讓大家有感,保留20%在真正創新的研發。不過,他表示,這個比例每年或每季會進行調整,要讓研發資源投入到需要的地方。
第三項KPI則是「核心複用的比率」,也就是同一項核心技術盡可能重複利用的比率。王俊權要求研發團隊,每條AI生產線至少要有3個落地應用。目前,中國信託共有6條AI生產線,以及20幾個AI落地應用的專案,他提到:「平均每條AI生產線,有3~4個核心複用。」未來,更希望將每個AI核心,擴大到金控內各個應用,所以,要盡可能提升核心的複用,他對團隊的期待是,能提高到兩位數的複用率。
他進一步舉例,3年前,中信導入工研院智能文審技術,來辨識客戶申辦信用卡、貸款所需檢附的財力證明,像是存摺、扣繳憑單等金融常用的固定格式文件。去年,中信將文字辨識應用,複用到分行的場景,上線AI票券辨識服務,在審票機中加入AI、OCR技術來辨識支票,來減少櫃員人工審票與顧客等待的時間,及提升作業人員登打的產能。
目前,中信已做到一張支票上的7個要件,包括到期日、抬頭人、金額、禁止背書轉、發票章讓章或手寫、背書、帳號,都能夠用AI辨識。王俊權提到,中信將自行研發的印刷體的文字辨識核心、手寫英數的AI辨識核心、文印鑑辨識技術,通通導入支票辨識上,「這就是一種AI核心的複用」。此外,為了持續優化辨識正確率,中信更導入AI反饋機制,內部自己發展出標記功能,來改善標記效率,長期目標是達到9成的辨識正確率。今年,中信預計將該AI應用擴大到22家分行。
中信還有另一項AI核心應用是人臉與物件辨識應用,王俊權坦言:「人臉辨識技術,對於組織的轉型與顛覆是亮點有餘,可是力道不足。」不過,若能結合防偽能力及數位流程,可能會創造出藍海的新應用。中信正在思考,如何運用人臉辨識、活體辨識、微表情辨識、情緒辨識等AI核心,交錯組合來打造遠端核身相關應用。
金融業需緊跟科技的腳步,轉變為自身的競爭力,才能在指數型成長的趨勢下,站上領先地位。AI與大數據,正是下一波競爭力的最大利器。─── 中國信託銀行數據暨科技研發處處長 王俊權
推動超級個人化服務,中信靠大數據建立5大行銷策略
「中信銀行每個月有1.5億筆的金融數據,1.9億筆的非金融數據。更可觀的是,疫情期間,顧客更加喜歡使用數位服務,每月高達2億筆的顧客數位數據。」王俊權首度揭露了中信內部統計的海量數據。不只如此,中信銀行1年與顧客會有20億次的行銷溝通,顧客造訪行動銀行、網路銀行或到行銷網頁觀望的次數,更是高達16億次。
「中國信託的數據含金量很高,因此,全都要採集起來,作為銀行KYC的關鍵第一步。」他提到,光在2017年到2018年這段期間,中信內部就採集了大量數據,來建立360度客戶全景標籤。即便,當時各個單位已有自己的全景標籤,中信仍認為要有一個可以全行共用的主數據庫。
有數據來了解顧客,銀行就能出手,中信的策略是以數據掌握顧客人生不同階段需求,提供超級個人化服務。王俊權表示,中信策略是運用AI與大數據,透過個人化溝通方式,來提升顧客的成交機會。中信更先將這種作法,落地到銀行的「艱困區」,若在艱困區測試後有成效,再轉移到「黃金區」主戰場。「一方面不會影響到既有的業務動能,另一方面團隊也會比較有信心。」
在推動超級個人化服務,中信採取了5大行銷策略,並各自搭配合適的AI技術。第一項策略是使用最適合的通路對不同顧客溝通;第二項是尋找顧客有興趣的話題來互動,王俊權透露,今年底將從人工轉為全自動化,用AI生成銀行與顧客行銷的文案。
選擇對的時間,則是第三項策略,比如,當外幣跌到一定數值時,跟該名顧客歷史申購外幣的成本有競爭性,就能在此時發送推薦資訊給顧客。
第四項策略則是打造貼合顧客需求的產品,他提到,中信已有不同產品的預測模型,能預測未來3個月或1周後,該名顧客可能需要的產品。可供業務單位、EDM數位行銷,來聚焦其中高成交率的顧客。最後一項策略是對的活動,即便是賣同一項產品,不同活動的優惠或行銷設計都要不一樣。
王俊權認為,不僅不要過度叨擾顧客,更希望提供一次就能擊中顧客的服務。甚至,目標是做到自動化行銷,他透露,目前正在建置平臺的階段,除了要能自動採集數據,更要自動反應顧客下一步的預測,讓銀行出手可以更快,或盡可能減少PM或行銷出手時會遇上的人工斷點,甚至,讓每次出手後的反饋可以更為即時,來推動多波段行銷。
成立數據治理委員會,優先梳理2類數據
「數據治理是比下水道還要更下水道的底層工程。」特別對於大型金融機構來說,海量的數據勢必要有與過往不同的梳理方式,王俊權如此說著。
因此,今年中信銀行成立了數據治理委員會,由總經理親自主持,各個業務單位主管都參與,「希望將數據治理走向更全行化的關鍵議題。」他坦言,今年是試行階段,但中信已經注意到這個趨勢,而且必須往這方向走。
中信在數據治理特別強調「以用為治」,去年,更研究了全世界數據治理做得較好的企業,比如,數據治理發展超過20年的華為。王俊權坦言:「對中信而言,數據治理既然是一場長期抗戰,就必須明確為何而戰。」
由於資源有限,中信在數據治理的戰略,優先從兩類業務來推動,第一類是不能犯的錯,這類資料的處理一旦犯錯,銀行容忍度很低,如監理報送這類數據就需要優先梳理。另外一類是業務效益較大者,王俊權表示,若沒有好的數據治理標準,業務效益很難有長期的呈現。這是中信今年訂下數據治理的方向,也希望從小開始,慢慢擴大到全行。
經理人小檔案
王俊權
中國信託銀行數據暨科技研發處處長
學歷:臺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商學碩士
經歷:早年在美國矽谷的科技公司做美股分析,回臺後陸續待過4家銀行,主要負責風險管理;2005年加入中國信託銀行擔任全球個金風險管理處處長,2018年兼任數據研發中心最高主管;現為中信銀行數據暨科技研發處處長,兼任中信金控數據主管
附圖:中國信託銀行數據暨科技研發處處長 王俊權 (攝影/洪政偉)
資料來源:https://www.ithome.com.tw/people/144842?fbclid=IwAR0XaBPczoiqTWTEQH8qHfNDbmyyTpA43Akd2gYWhsBbh0oIbWsBNWdF4Fk
藍海策略舉例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分享心藍海 唐鳳談臺灣社會創新發展
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於8/21下午1點半,在法鼓德貴學苑無盡講堂,舉辦「心藍海策略」系列課程,今年首場邀請行政院數位政務委員唐鳳,與近150位來自各行各業董事長、高階主管、經理人齊聚一堂,暢談「臺灣社會創新發展趨勢」,全程以問答方式進行,現場互動熱絡。
唐鳳分享,臺灣社會創新的概念,民間部門的正當性高過產業部門、公部門,而且能夠一起完成想要倡議的事情,這在國際上非常罕見,因為「當民間資料取得大過公部門,對一些國家來說會產生威脅」,像臺灣社會運動者、民間環團成員就與環保署,共同合作水質監測、空氣品質監測的佈署,並透過增進互信基礎的技術,保持良好的協作關係。
他並以總統盃黑克松獲獎團隊「臺灣好植地」、「奉茶行動」、「零時差隊」來舉例,藉由促進跨政府機關、跨領域及公私協力共創,鼓勵整合民間自有資料,經由跨界集思,齊力創造可促進社會共好的資料運用案例或創新服務。
提到數位科技的發展,唐鳳笑稱「數位就是好幾位」,他以VR擴增實境來譬喻空間與時間的數位,就像我在一個教室,但可以同時出現在4個教室,也能以錄影方式讓學員後續觀看與上網提問,在疫情期間更發揮很大的優勢。
對於法鼓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提問,關於AI未來將取代多數人工作,以及邁入高齡化社會等問題。
唐鳳表示,AI時代,一個人可以做十個人工作,AI輔助式的智能,可以幫助人口結構失衡,同時擴充一個人的能力,像是變成助聽器或是眼鏡,老年人在AI輔助下,可以有良好的社會參與與智慧分享,但提醒「它是你的延伸,而不是你是它的延伸」,當它比你還像你自己,就會有強制的成癮性。
「我拿觸控筆接觸電腦螢幕,平常用的就是翻蓋式的手機。」唐鳳解釋,當人與螢幕沒有物理上的接觸,意識上就不會有「人機一體」的錯覺,不至於「主客易位」,認為滑動螢幕也會變成身體的延伸,手機也很少帶在身邊,避免容易成癮。因為先天性心臟病,他自小就經常練習抽離情緒、深呼吸,讓心理保持餘裕的空間。
現場聽眾提出問題面向多元,包含疫情、檢疫、失業、資訊安全、翻轉課綱、網軍、社會企業群眾募資、宗教組織角色等等,唐鳳也以幽默風趣的妙喻,並融入社會創新發展、資訊整合的趨勢,讓聽眾深感獲益良多。擔任管理顧問執行長的朱元中說,今天聽到總統盃黑克松可以「花最少的資源,創造最大的效益」,以及跨部會的溝通,讓他相信未來可以促成很多的改變。
鼓勵企業界報名「心藍海策略」系列課程,每堂課研習圓滿時,法鼓山人基會將頒發每堂課程3小時的研習證書,11/20將邀請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宏志分享「從數位轉型找到創新的機會與力量」,詳情請上網查詢( https://www.ddhsif.org.tw/ )。
#心藍海策略
#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
#臺灣社會創新發展趨勢
藍海策略舉例 在 JC 財經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抽書活動❗抽書活動❗抽書活動❗】-《計量價值的勝率》
之前看到寰宇要出版這本《計量價值的勝率》(Quantitative Value),就覺得真的太佛心!雖然我已經看過英文版,但是有中文版就是一定要買來收藏啊❗絕對是11月必買的書❗
很開心這次與 寰宇出版/財金專業領航家 合作推廣這本好書😀
我們討論到AI工具對於我們投資的影響,數據取得的成本下降,讓我們可以更容易獲得大量的統計資料。但是,每個人都可以拿到的東西,代表你要從中獲得的超額報酬則有可能會下降,除非你懂得要怎麼釋放出它的價值?
舉例來說,上市公司的財報現在都是即時的網路資訊,不同的人看同一份財務報表,卻有可能出現不同的解讀,做出不同的買賣決策。這是為什麼?因為除了數據資料,所需要考量的因素還包括了公司所屬的產業發展、公司體質與經營績效、公司管理層的能力等等質化資訊。如果一般投資人沒有相應的能力圈,則沒辦法將所有相關資訊串連在一起,做出準確的判斷。
👉這時候,投資人該怎麼辦❓
在這本書的開始,作者提出葛拉漢的投資哲學,葛拉漢認為一個最好的投資策略,必須結合「完整邏輯、簡單應用,以及卓越的績效紀錄。」這個策略可以達到超過道瓊指數一倍或年化15%的報酬率
但是,作者提出了疑問:「在電腦與網路的時代,人人都可以快速取得財務資訊的情況下,數據與運算能力變成一種商品,還能創造出項葛拉漢所說的超級績效嗎?」
👉答案是:「一樣可以。」
這本書就是在將作者用量化的方式來印證價值投資是否可行,內容包含了許多數據與圖表,並將其中將很多問題點個別抓出來討論,讓所有投資決策的背後用客觀的證據來支持。
這本書兼取價值投資哲學與計量投資方法,創立一種全然獨特的選股系統──投資者享有投資哲學的效益,又可規避實際選股時的行為錯誤。
★內容簡介
一個擊敗大盤的計量價值投資策略,帶你窺探這神秘「黑盒子」的終極選股術!
跨越短中長期市場波動與經濟循環,試圖挑戰被動投資的新藍海策略!
■ 承襲自班傑明.葛拉漢與華倫.巴菲特的價值投資哲學
■ 挑戰喬爾.葛林布萊特「神奇公式」的分析架構
■ 避免實務操作中的認知偏差與行為缺陷
★購書連結:
https://goo.gl/HNw7Zu (寰宇現在有做三本75折的活動,這三本書都超推薦👍)
博客來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5157?loc=P_002_002
★抽書辦法:
按讚+留言「我要抽計量價值的勝率」+公開分享這篇貼文
★活動截止時間:11/19(一)中午12點 名額:3位
#計量價值的勝率 #Quantitative_Va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