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薪酬調整英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薪酬調整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薪酬調整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薪酬調整英文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紐約時報2021轉捩點專欄:以人為本,擁抱AI新經濟 2020全球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或許對大部分的我們來說,都體驗了這輩子以來最為嚴峻的社會性挑戰,也讓人們放慢腳步、拉高視野,進一步思索個人、社會、全球之間緊密互聯的生命共同體意義。 時值年末,紐約時報 New York Times推出了 「...

薪酬調整英文 在 BusinessFocus | 商業、投資、創科平台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3-14 02:52:40

【@businessfocus.io】半導體需求強勁 台積電業務擴大 徵才9000名 加人工 20%引人才 . 在全球陷入晶片荒之際,半導體界巨頭台積電(TPE: 2330)的業務持續擴大。為了應付業務成長與技術開發需求,台積電預計將在今年大舉招募近9000名新進員工,徵才規模超越去年招募的800...

  • 薪酬調整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2-11 18:44:47
    有 935 人按讚

    紐約時報2021轉捩點專欄:以人為本,擁抱AI新經濟

    2020全球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或許對大部分的我們來說,都體驗了這輩子以來最為嚴峻的社會性挑戰,也讓人們放慢腳步、拉高視野,進一步思索個人、社會、全球之間緊密互聯的生命共同體意義。 時值年末,紐約時報 New York Times推出了 「轉捩點Turning Point 2021」年度特別企劃系列專欄,邀集國際專家共同探討2020世界變局下的幾大關鍵轉捩點,以及未來更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我受邀撰文,在這篇 「Give the A.I. Economy a Human Touch | 以人為本,擁抱AI新經濟」的文章中,首度提出了AI新經濟時代將導致失業潮難題的三種解決方案,在英文簡稱三個R :Relearn 二次學習,Recalibrate 二次定義,Renaissance 二次復興。

    ▎以人為本,擁抱AI新經濟

    近年來,自動化、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已經接管了部分常規性、重複性工作。 在全球新冠疫情的衝擊下,安全保障及降本提效的需求迫切,為自動化取代人工的落地進程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疫情期間,各行各業都竭力避免人和人直接產生接觸,類似餐飲外賣、快遞流通、遠程醫療都提供了無人接觸的新形態服務 模式。 但疫情趨於穩定後,大多數人仍然迫不及待地重拾和他人碰面開會、熱鬧聚餐的美好接觸。

    當人類社會大步邁往「AI新經濟」的同時,2020這一年,我們都上了一堂人性本質的必修課。

    我在1983年開啟了AI生涯,在當年提交美國卡內基· 梅隆大學博士學位的申請書上我寫著:「AI是對人類學習歷程的闡釋,對人類思維過程的量化,對人類行為的澄清,以及對人類智慧的理解。 AI將是人類認識並理解自己的最後一里。」

    某個角度看,當年的我或許錯了,但某些方面,22歲的我可能說中了!

    AI程式和演算法在不少任務上已經能夠仿效、甚至超越人腦的表現,如果AI在功能上取代機械式的重複工作,促使人們解放身心去探尋生命的真諦,我們將進一步重拾人類社會獨有的情感和人性光芒。

    人工智慧對重複性工作的衝擊已然揭開序幕,和人類雇員相比,AI的本領更強大、成本更低廉。 即使某些工作由於短期因素被迫臨時取代,長期來說也大概率將一去不復返。 人工智慧帶來巨大經濟增長效益的同時,也正掀起前所未有失業潮。 我在「AI新世界」一書中預計,到了2033 年,約 40% 的工作將被AI和自動化取代。

    AI新經濟革命的浪潮已然來臨,隨之而來的工作消亡問題,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性挑戰。

    AI將取代數百萬計的工作,AI未來會成為人類的工具甚至同事,在迎接2021年的當下,我提出三種解決方案,在英文簡稱三個 R:Relearn 二次 學習,Recalibrate 二次定義,Renaissance 二次復興。

    ▎二次學習 Relearn

    我們應該發出嚴正警告,喚醒那些正踩在失業懸崖邊緣的人們,鼓勵他們主動出擊,重新學習。

    令人欣慰的是,有不少人類的技能是AI學不會的,特別是那些需要創造力、社交技巧、複雜工藝、還有仰賴人工操作AI工具的崗位。 我們可以逐步幫助人們掌握這些新技能,積極投入「二次學習」,為AI新經濟下的新型工作場景做好準備。

    職業培訓機構需要儘快重設課程,增加AI時代可持續就業的培訓科目;政府可為這些培訓提供獎勵和補貼,企業應當參考類似Amazon亞馬遜的職業選擇計劃 (Career Choice program) 方案,為每位時薪制員工花上四年的時間和經費,補貼個人職業再造所需的培訓專案,幫助員工報考如飛機維修技師、電腦輔助設計師、醫療護理師等職業所需的職業證照。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財富增長與壽命延長,「銀髮看護」方向的關懷型職業將成為社會剛需,其重要性與需求量都會水漲船高。 世界衛生組織預測,要實現聯合國「人人享有良好的健康和福祉」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全球醫護人員需求的缺口高達 1800 萬人。 過去,這類關懷型職業往往被重視度欠佳、薪酬也普遍偏低,但往後,這些「以人為本」的關懷型職業將成為AI 新經濟運行的基石,也值得更多人考慮通過二次學習來投入。

    為了進一步平衡人力供需失衡,我們甚至可以考慮把目前義工服務類型的工作調整為全職薪酬工作,諸如捐血中心人員、動物保育員、夏令營老師、心理諮商師等。 可預見的是,自動化時代一旦到來,社會將需要大批義工為失業人員提供熱線諮詢,輔導人們解決職場轉換的疑難雜症,排解心理壓力而可能造成的社會問題,這些義工也應當獲得合理的報酬和認可。

    ▎二次定義 Recalibrate

    在整體社會邁向AI新經濟的轉型期,有不少職業需要重新定義具體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

    我們都經歷了資訊革命,短短幾十年內徹底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 AI時代則進一步催生各行各業的智慧化高級解決方案:AI能海量計算量化任務的最優解,AI能測算不同條件下的沙盤推演, AI能協助不同行業的職務優化流程,代勞日常重複事務。 我認為,很難有單一通用型的AI工具。AI必須針對各個產業提供高客製化的解決方案,舉凡藥物分子研發、行銷廣告策劃、新聞資訊核實等任務,都能透過客製化的AI 工具來實現。

    當我們採用「二次定義」的方案,充分把以人為本的人性特質,和AI善於優化的技術優勢深度結合起來,許多工作職業將被重塑,不少新興崗位也將隨之而來。

    AI和人類各展所長、分工協作,AI能既智慧又敏捷地承擔起各種重複性任務,從業者的時間就能花在需要溫暖、創意、策略的人文層面工作,發揮1+1 > 2 的縱效。 舉例來說,人們生病了仍然最為信任人類醫生,醫師用著專業AI醫療診斷工具,快速準確地為患者計算出最佳的治療方案,於是能勻出更充裕的時間和病人深入探討病情, 撫慰他們的心靈。醫生的職業角色將被二次定義為「關愛型醫生」。

    正如在大陸,移動互聯網催生了滴滴司機、美團小哥等職業,AI的崛起也將創造出漸露雛形的新工作。 目前已經有AI工程師、資訊科學家、數據標註員、機器人維修師等AI時代的新職業,我們應時刻關注AI新經濟進程中湧現出的新興崗位,確保就業大眾掌握情況 ,輔以培訓。

    ▎二次復興 Renaissance

    中國歷史上有膾炙人口的唐詩宋詞元曲,濫觞於義大利的歐洲文藝復興則誕生了輝煌的文學、音樂、建築和雕塑,數百年後仍為人讚頌(譯注:Renaissance一詞即為文藝復興)。AI新經濟將能激蕩出怎樣的人文復興? 值得我們翹首以盼。

    AI新經濟時代將改寫職場規劃的固有模式。人工智慧與自動化技術為人類代勞了重複性事務,我們得以重新檢視傳統意義的工作形態,我們工作與生活兩者將如何重新平衡? 我們每週的工作時程表是不是能更加個人化? 如今的退休等同於個人生產力終止,但往後是不是能開展截然不同的第二人生?

    AI新經濟時代將促成一套全新的社會契約。 AI將人類從重複工作釋放出來,我們的時間空出來了,我們的心志解放了,人們終於能夠專注於最擅長的領域,釋放激情、創造力及才華,把我們的能力用於發明、發現、創造、創意等層面,人人都有機會通過AI時代的二次復興,重新發掘內在的真實潛力。

    AI工具將成為繪畫、雕塑及攝影藝術家們的得力助手,AI視覺工具可以按照他們的指示來構建、實驗、完善作品。AI文字工具可輔助小說家、詩人、記者為寫作注入新靈感。老師們花在批改考卷和作業的任務交給AI,時間精力節約出來,得以設計嶄新的課程教材,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 課堂間傳遞標準化知識資訊的任務交給AI,時間交給老師和學生們進行個人化互動、啟迪孩子們的情商,老師們才能蛻變為AI時代的教育家。

    ▎締結新的社會契約

    針對人類社會即將迎來前所未有的失業潮挑戰,上述三種解決方案是當務之急。 不僅公司企業需要對大量即將失業人員再培訓,政府及有關單位需要提前規劃大筆經費來支撐這個過渡階段,學校需要及早檢視課程體系,培養具備創造性、社交技能和跨領域知識的未來人才。 我們需要重新定義職業道德、社會身份、企業責任及政府角色等概念,需要接納更多元化的工作生活平衡理念。簡而言之,我們必須通過AI來徹底改造社會,締結新的社會契約。

    在上述各方面,人工智慧技術在裡面的角色都至關重要。如果我們運用集體智慧,人工智慧就可讓人們釋放天性與創造力。

    期待我們本著以人為本的精神,擁抱AI新經濟。

    作者: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 李開複博士 – 計算機科學家、企業家、作家

    本文經紐約時報授權編譯,原文網址:https://www.nytimes.com/2020/12/10/opinion/artificial-intelligence-economy.html

  • 薪酬調整英文 在 李柏鋒的擴大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1-30 10:55:47
    有 216 人按讚

    《日經亞洲評論》今天刊出一則評論,標題為「台灣強勁的GDP成長,證明它不需要中國就可以成功」,內容如下:

    台灣現在正在進行嚴重的貿易戰,不過根據上週的數據顯示,台灣第四季度的經濟成長從第三季度的3%成長到3.4%。而蔡英文以壓倒性優勢贏得了總統選舉得以連任,這股民意賦予她強大的使命,未來繼續帶領台灣從中國以外地區重新平衡經濟結構。

    然而,這種努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蔡英文的執政團隊需要製定一個有力的計劃,才能與中國這個亞洲最大的貿易國脫鉤,而中國決心透過各種手段鎮壓台灣的獨立運動。

    好消息是,全球許多經濟的不利因素正對台灣有利。其中一項是所謂的貿易轉移,美國的關稅導致跨國企業紛紛將生產從中國轉移到台灣。此外,台灣還受益於科技趨勢,例如全球對高階智慧型手機的可觀需求。台灣非常善於駕馭新技術,包括具有5G電信功能的小型設備普及。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香港的表現也幫助了蔡英文,讓她在1月11日取得的重大勝利,證明了香港的民主抗議有十足的影響力。

    然而,台灣自2016年以來的製造業能確保安全,很大程度上真的要歸功於蔡英文,她恢復了與東南亞、南亞、澳洲和紐西蘭的緊密連結,「新南向政策」還拯救了旅遊業。儘管該政策專注於更緊密的貿易和商業關係,但也讓台灣得以放鬆了簽證限制,並持續加強旅遊行銷。

    中國擅長限制遊客的流量以懲罰看不順眼的國家,2017年的韓國或最近的香港都是很明顯的例證。然而,台灣的遊客人數在2019年創下歷史新高,成長7%。

    台灣政府的「亞洲矽谷發展計劃」還幫助台灣最具影響力的商人郭台銘促成蘋果將生產轉移到台灣。儘管蘋果並沒有下定決心,但郭台銘對台灣的信任票對蔡英文的經濟政策是一個福音。這也提醒我們,比起中國,台灣的經濟前途更取決於iPhone的發展。

    蔡英文還計畫投資高速網路基礎設施,保留本地人才並從國外招聘人才。現在該由她來實施這些政策,這是選民剛剛交給她的重要任務。

    但是蔡英文的做法並不是對所有人都有說服力。荷蘭ING銀行的Iris Pang表示:「幾個月來,我們一直懷疑這種投資策略是否會成功,對其能否有效支持台灣經濟抱持懷疑態度。」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正在經歷中國30年來最慢的經濟成長。習近平的「中國製造2025」已從台灣挖走了3,000多名晶片工程師。人才的流失也說明了為什麼蔡英文在第二任期必須堅持到底。

    蔡英文政府面臨很多障礙:昂貴的土地價格、昂貴的電力、缺乏競爭力的工資規模以及快速老齡化的經濟影響。美國是王牌,但這無濟於事。

    2019年對美國總統川普的經濟出口猛增68億美元(17.2%),克服了對中國和香港的出口下降57億美元(4.1%)。但是美國的穩定取決於川普是否對科技企業徵收新稅或針對華為以外的5G產品徵收新稅。

    蔡對川普重商主義的早期反應是促使中國的台灣公司回國投資。像台積電這樣的晶片製造商就是這樣做,也為台北帶來了巨大的紅利。

    來自荷蘭的半導體設備製造商ASML(世界最大的供應商)等公司對台灣的出口也在不斷增加。類似的投資顯示,外國直接投資台灣的情況已經穩健步入正軌:僅在2019年的前九個月中就增加了9%。

    然而,升級台灣經濟的緊迫性正在迅速提高。這包括通過監管和稅收調整來激勵更多的創新和生產力。蔡英文的執政團隊必須加快台灣技術價值鏈的發展進程-從半導體到生化創新再到人工智慧。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經濟學家Min-Hua Chiang建議台灣放寬對外國勞工的政策。台灣很可能在2026年成為「超高齡社會」,全國20%以上的人口超過65歲。

    更重要的是提高平均薪酬。Min-Hua Chiang說:「低工資不僅會把熟練的勞動力推往其他國家,而且還會阻礙台灣發展創新、高附加值和知識型產業的能力。」

    台灣成功避免了技術密集型經濟長期以來的「空洞化」,因此在貿易戰中勝出。蔡英文的團隊現在必須大膽行動,以說服投資者,台灣有一個明確而可信的計劃來克服中國無疑會給自己帶來的障礙。

    原文出處:https://asia.nikkei.com/Opinion/Taiwan-s-strong-GDP-growth-shows-it-does-not-need-China-to-succeed

  • 薪酬調整英文 在 李柏鋒的擴大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1-30 10:55:47
    有 216 人按讚


    《日經亞洲評論》今天刊出一則評論,標題為「台灣強勁的GDP成長,證明它不需要中國就可以成功」,內容如下:

    台灣現在正在進行嚴重的貿易戰,不過根據上週的數據顯示,台灣第四季度的經濟成長從第三季度的3%成長到3.4%。而蔡英文以壓倒性優勢贏得了總統選舉得以連任,這股民意賦予她強大的使命,未來繼續帶領台灣從中國以外地區重新平衡經濟結構。

    然而,這種努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蔡英文的執政團隊需要製定一個有力的計劃,才能與中國這個亞洲最大的貿易國脫鉤,而中國決心透過各種手段鎮壓台灣的獨立運動。

    好消息是,全球許多經濟的不利因素正對台灣有利。其中一項是所謂的貿易轉移,美國的關稅導致跨國企業紛紛將生產從中國轉移到台灣。此外,台灣還受益於科技趨勢,例如全球對高階智慧型手機的可觀需求。台灣非常善於駕馭新技術,包括具有5G電信功能的小型設備普及。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香港的表現也幫助了蔡英文,讓她在1月11日取得的重大勝利,證明了香港的民主抗議有十足的影響力。

    然而,台灣自2016年以來的製造業能確保安全,很大程度上真的要歸功於蔡英文,她恢復了與東南亞、南亞、澳洲和紐西蘭的緊密連結,「新南向政策」還拯救了旅遊業。儘管該政策專注於更緊密的貿易和商業關係,但也讓台灣得以放鬆了簽證限制,並持續加強旅遊行銷。

    中國擅長限制遊客的流量以懲罰看不順眼的國家,2017年的韓國或最近的香港都是很明顯的例證。然而,台灣的遊客人數在2019年創下歷史新高,成長7%。

    台灣政府的「亞洲矽谷發展計劃」還幫助台灣最具影響力的商人郭台銘促成蘋果將生產轉移到台灣。儘管蘋果並沒有下定決心,但郭台銘對台灣的信任票對蔡英文的經濟政策是一個福音。這也提醒我們,比起中國,台灣的經濟前途更取決於iPhone的發展。

    蔡英文還計畫投資高速網路基礎設施,保留本地人才並從國外招聘人才。現在該由她來實施這些政策,這是選民剛剛交給她的重要任務。

    但是蔡英文的做法並不是對所有人都有說服力。荷蘭ING銀行的Iris Pang表示:「幾個月來,我們一直懷疑這種投資策略是否會成功,對其能否有效支持台灣經濟抱持懷疑態度。」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正在經歷中國30年來最慢的經濟成長。習近平的「中國製造2025」已從台灣挖走了3,000多名晶片工程師。人才的流失也說明了為什麼蔡英文在第二任期必須堅持到底。

    蔡英文政府面臨很多障礙:昂貴的土地價格、昂貴的電力、缺乏競爭力的工資規模以及快速老齡化的經濟影響。美國是王牌,但這無濟於事。

    2019年對美國總統川普的經濟出口猛增68億美元(17.2%),克服了對中國和香港的出口下降57億美元(4.1%)。但是美國的穩定取決於川普是否對科技企業徵收新稅或針對華為以外的5G產品徵收新稅。

    蔡對川普重商主義的早期反應是促使中國的台灣公司回國投資。像台積電這樣的晶片製造商就是這樣做,也為台北帶來了巨大的紅利。

    來自荷蘭的半導體設備製造商ASML(世界最大的供應商)等公司對台灣的出口也在不斷增加。類似的投資顯示,外國直接投資台灣的情況已經穩健步入正軌:僅在2019年的前九個月中就增加了9%。

    然而,升級台灣經濟的緊迫性正在迅速提高。這包括通過監管和稅收調整來激勵更多的創新和生產力。蔡英文的執政團隊必須加快台灣技術價值鏈的發展進程-從半導體到生化創新再到人工智慧。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經濟學家Min-Hua Chiang建議台灣放寬對外國勞工的政策。台灣很可能在2026年成為「超高齡社會」,全國20%以上的人口超過65歲。

    更重要的是提高平均薪酬。Min-Hua Chiang說:「低工資不僅會把熟練的勞動力推往其他國家,而且還會阻礙台灣發展創新、高附加值和知識型產業的能力。」

    台灣成功避免了技術密集型經濟長期以來的「空洞化」,因此在貿易戰中勝出。蔡英文的團隊現在必須大膽行動,以說服投資者,台灣有一個明確而可信的計劃來克服中國無疑會給自己帶來的障礙。

    原文出處:https://asia.nikkei.com/…/Taiwan-s-strong-GDP-growth-shows-…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