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girls.presslogic 火箭、Groot將推獨立影集!⠀
.⠀
相信除了最受歡迎的復仇者聯盟系列之外,各位 Marvel 迷都一定不會錯過不同角色的獨立外傳吧!之前就有消息指雷神弟弟邪神「洛基」就將會「復活」推出獨立影集,而且更是由男神 Tom Hiddleston 歸演出...
Follow @girls.presslogic 火箭、Groot將推獨立影集!⠀
.⠀
相信除了最受歡迎的復仇者聯盟系列之外,各位 Marvel 迷都一定不會錯過不同角色的獨立外傳吧!之前就有消息指雷神弟弟邪神「洛基」就將會「復活」推出獨立影集,而且更是由男神 Tom Hiddleston 歸演出,讓不少粉絲都大喊超期待!現在又傳來另一個好消息了~⠀
.⠀
要數《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Avengers: Infinity War)裡面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幕,相信一定是薩諾斯(Thanos)讓一半人口消逝而化成灰燼的瞬間,大家除了超捨不得蜘蛛俠之外,就連《銀河守護隊》中超可愛的樹人 Groot 也都被消失了,絕對讓不少一路看著 Groot 長大的影迷都相當不捨啊!(哭)⠀
.⠀
雖然化灰英雄們的下落還是一個謎,只能留待《復仇者聯盟4》在揭曉!不過好消息的是,現在 Disney+ 有可能會為各位影迷都超愛的火箭浣熊(Rocket)和樹人(Groot)推出獨立影集啦!所以說,以後除了在 Marvel 電影裡面能看到他們之外,在戲外也可以看到可愛的火箭浣熊(Rocket)和樹人(Groot)了!⠀
.⠀
雖然早前《銀河守護隊》系列電影的導演詹姆斯岡恩(James Gunn)被迪士尼開除的消息讓不少演員和粉絲也相當沖擊,也讓《銀河守護隊3》這套續集陷入無限期擱置的狀態,實在傷了不少《銀河守護隊》粉絲的心!⠀
.⠀
不過如果 Disney+ 將會推出火箭浣熊與格魯特的獨立影集的話,那麼也算是能慰藉一下心靈啊~(哭)Rocket 和 Groot 一直都是《銀河守護隊》裡面最人氣的角色之一,Rocket 有著一副可愛無害的浣熊外表,可是個性卻市井滑稽,反差萌讓姐姐們都愛得不要不要!⠀
.⠀
而在戲裡面 Groot 雖然只懂得說(我是格魯特)「I'M GROOT」,不過由樹人寶寶一路走到了大樹人的歷程,加上在《復仇者聯盟3》為舉起雷神的戰斧帥氣的一幕,絕對圈了不少粉絲!⠀
.⠀
相信這個好消息,無論對於《銀河守護隊》或是 Marvel 的粉絲來說都是一個很值得期待的畫面!大家就一起期待一下 Disney+ 官方宣佈詳情吧~(愛心)⠀
.⠀
FB: Presslogic Girls 女生日常⠀⠀⠀
『 💌如果妳都有打卡靚相/情侶甜蜜照想同讀者分享 📷即刻 #presslogicgirls 或tag我哋或inbox比小編! 我哋會係女生日常嘅IG同大家分享💕 』⠀⠀
#hkig #hkgirls #beauty #lyrics #hkiger #love#sisters #lovemygirls #mygirls #hklife #hkboy#hkgirl #hkboys #hkgirls #852 #hkcouples#hkstore #hkonlineshop #hklover
薩諾斯的弟弟演員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他,不是史恩.康納萊(Sean Connery),是他的親弟弟尼爾.康納萊(Neil Connery)。為了創造蹭007熱度,投機商人把完全沒有表演經驗的康納萊老弟抓來主演山寨龐德。兄弟鬩牆的結果,是成就一場經典對決,還是鬧了一個笑話?
.
1960年代,出身蘇格蘭的史恩.康納萊(Sean Connery)憑藉「007」詹姆士.龐德的角色,成為無人能出其右的超級巨星。特務片也因此成為當時最流行的類型,世界各國爭相仿效,都希望能培養出與擁有龐德魅力的新星。
.
在一場餐敘上,義大利製片人達利歐.薩巴特洛(Dario Sabatello)與當時007系列導演泰倫斯.楊(Terence Young)閒談,楊偶然提到他曾偶然聽到一個廣播訪談,受訪者是與史恩.康納萊相差八歲的弟弟尼爾.康納萊。他說,這兩兄弟的聲音簡直一模一樣!
.
雖然兩人是兄弟關係,但社會地位卻極為懸殊。哥哥已經是享譽全球的巨星,而弟弟卻是蘇格蘭的泥匠工人。當時的尼爾因為不慎遺失工具,而被僱主掃地出門,正是因為他哥哥的知名度,使得這個小事登上了國際新聞版面。
.
薩巴特洛聽到這個消息之後,靈機一動,心想「何不找他來演一部007電影呢?」
.
與其他的投機商人一樣,薩巴特洛根本不在乎尼爾.康納萊能不能演,只管開出高薪延攬。而生活拮据的尼爾,也一口答應。一部007的「兄弟作」由此誕生,他所飾演的角色就是龐德的弟弟(雖然劇中並未明確說出來)。片名《O.K. Connery》(1967)的由來也非常隨便,只是因為在試鏡過程中,工作人員一直說著「OK! 康納萊!」片方覺得順耳,就定了片名。
.
《O.K. Connery》是一部義大利製作,由當時小有名望的亞柏托.迪.馬提諾(Alberto De Martino)出任導演,他對執導零演技的尼爾.康納萊演出感到困擾,但也只能硬著頭皮上陣。與此同時,野心勃勃的薩巴特洛竟然還親自邀約史恩.康納萊客串,當然遭到斷然拒絕,他認為這個計畫是在剝削自己以及他的弟弟,並呼籲薩巴特洛應該停止這項計畫。但對方顯然沒有理會。
.
倒是在007系列中飾演M先生秘書的露易絲.麥斯威爾(Lois Maxwell)卻真的點頭出演,她後來回憶說,自己在當時領取的片酬比自己演出所有007電影加總還多。不過她後來承認,這個決定可是氣壞了史恩.康納萊,他對她怒吼:「你背叛了我!」但背叛他的人可不止一位,飾演M先生的柏納德.李(Bernard Lee)等多位007演員也參與了演出,先撈一筆再說。
.
在這部《O.K. Connery》之中,為了避免沿用007角色名稱所造成的版權問題,尼爾.康納萊是使用本名演出,而且角色設定很怪異,他的角色是一個懂得催眠術的整形外科醫師。每回劇中人準備要提到他的哥哥是「龐德」或「007」的時候,就會突然中斷。
.
故事有著豐富的龐德風情,一樣有間諜、情報與特務元素,而且故事背景橫跨俄羅斯、瑞士、西班牙、摩洛哥。此外,尼爾.康納萊雖然是因為聲音與哥哥類似而被找上,但最後片方卻以他罹患了盲腸炎聲音不好聽為由,而另請他人配音,最後他的聲音聽起來反而像一個美國人。
.
美國聯藝電影公司也不顧作品山寨意味濃厚,代理來美國發行,改片名《Operation Kid Brother》上映。之後發行DHS的版本也曾改名為《Operation Double 007》,顯然是商人為了魚目混珠。
.
事實上,這部《O.K. Connery》雖然是山寨電影,但卻不是「惡搞片」,編導認真地試圖複製出真正的007風格,但影評人顯然不買單,批評它尷尬地使人發笑、沉悶而無力,但尼爾.康納萊的表現卻沒有獲得差評。不過該片顯然因為製作背景太過古怪,對龐德電影的模仿太過明目張膽,也逐漸成為一部地下經典,出現了一些信徒,在1993年更成為了《Mystery Science Theater 3000》的嘲諷對象之一。
.
在1969年,尼爾.康納萊又出演了一部名為《The Body Stealers》的科幻片。為了一雪前恥,他運用兩部電影賺來的天價片酬回頭經營泥匠事業。自此之後,就只是偶爾在電視劇集客串,表演機會不多
.
在八〇年代,他受邀出演徐克執導的《最佳拍檔3:女皇密令》(1984),飾演的角色真的叫「龐德」,也算是終於能與哥哥「平起平坐」。在九〇年代,尼爾.康納萊完全淡出了影視圈。2002年曾因為酒駕登上社會版,被吊銷了三年駕照。
.
康納萊兄弟從來沒有在大銀幕同台,兩人的關係改變始終沒有明確的報導,但關係應該不算疏遠。史恩.康納萊在2020年10月過世時,對尼爾.康納萊顯然造成了不小打擊,而晚年的他本來就病痛纏身。
.
2021年5月10日,尼爾.康納萊辭世。正牌007喬治.拉贊貝(George Lazenby)第一時間表示悼念,稱尼爾終於可以加入他偉大兄長的行列。
.
.
(圖為《O.K. Connery》之中的尼爾.康納萊。)
薩諾斯的弟弟演員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鋼琴的大千世界】♩.♪ 今天是我曾在德國Koblenz上過一週大師班的已故蘇聯鋼琴家 魯道夫·凱勒 (Rudolf Kerer)逝世七週年,分享他在1963年的一部電影裡為飾演列寧的演員演奏的貝多芬奏鳴曲「熱情」!
Rudolf Kerer (10 July 1923 – 29 October 2013) was a much-recorded Soviet and Russian classical pianist.
▪️童年與少年時代
鋼琴家Rudolf Kehrer於1923年七月十日出生於喬治亞首府提比里斯的德裔家庭,其先祖在1816/7年間移民自德國的符騰堡,是當時許多移民至烏克蘭以及高加索地區國家(包括喬治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的德國家庭之一。
Rudolf Kehrer成長在提比里斯的德裔社區,附近有一間基督教教堂、德語學校,以及一間固定有德國籍醫生值班的醫院。當地的德裔家庭維持著德國的文化傳統,其中也包括了活躍的音樂會活動。
在莫斯科、列寧格勒、奧德薩、基輔等地之外,當時在蘇聯各地頻繁舉行演奏會的眾音樂家也經常到提比里斯演奏。正如同著名的音樂家包括歐伊斯特拉赫、柯剛(Leonid Kogan)、李希特皆來自烏克蘭,巴許基洛夫(註一)、伏拉申科(註二)以及薇莎拉茲(註三)都是出生於喬治亞的提比里斯。提比里斯確實是當時蘇聯的音樂重鎮之一。
(註一:Dmitri Bashkirov 1931-,俄國鋼琴家,任教於莫斯科音樂學院以及馬德里蘇菲亞皇后音樂學院,學生包括Arcadi Volodos、Dmitri Alexeev、Nikolai Demidenko、Eldar Nebolsin以及鄧泰山。)
(註二:Lev Vlassenko 1928-1996,1958年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首屆的銀牌,學生包括普雷特涅夫)
(註三:Eliso Virsaladze 1942-,喬治亞鋼琴家,1962年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第三名,李希特非常讚賞她的才氣跟舒曼鋼琴作品詮釋,也多次來台演出)
Rudolf Kehrer父親Richard為鋼琴製造師及調音師,繼承了祖父Hermann的小工作坊。在這樣的社經背景中,Rudolf Kehrer與他的弟弟一起成長。家族的其他遠親也都住在提比里斯。
▫️跨出第一步
在父親的鋼琴事業耳濡目染下,Rudolf Kehrer在六歲便開始接受專門的鋼琴教育。Kehrer的第一位老師是德國女鋼琴家Erna Krause,在德國習樂而後來到提比里斯開設私立學校。儘管Kehrer日後回憶起Krause鋼琴班上的六年,認為學習成果相對而言沒有第二位老師Anna Tulaschwili的課程來得豐碩,但兩位老師都幫他打下了紮實的技巧基礎。
父親在各音樂廳以及演奏會的鋼琴調音工作也讓Rudolf Kehrer在很小的時候有機會認識到頂尖鋼琴家們的演出曲目。
十一歲時,Rudolf Kehrer被選為潛力新秀青年演奏家的一員,獲得了蘇聯文化部的支持,得到機會可以進一步深造鋼琴演奏。Rudolf Kehrer一直到十八歲都受教於Anna Tulaschwili的指導。
Rudolf Kehrer在十二歲時就能夠彈奏蕭邦的練習曲集;在著名鋼琴家Egon Petri(註四)某次來訪提比里斯的音樂會中,Rudolf Kehrer有機會在他面前演奏蕭邦的C小調練習曲《革命》,兩年後Rudolf Kehrer則可以彈奏幾乎全部的蕭邦練習曲。
(註四:Egon Petri,1881-1962,受教於布梭尼,其門下學生包括Earl Wild和John Ogdon)
▪️政治迫害和家庭拆散的年代
德裔喬治亞人長久以來安居在提比里斯的德語區,到了1930年代他們被迫愈來愈屈服於史達林政權對蘇聯境內少數族裔的壓迫。
早在1934年,所有居住於蘇聯地區的德裔居民都必須被造冊登記,而蘇聯政府稍後幾年便利用這些名單逮捕德裔居民並且驅逐其出境。
所謂的「俄羅斯化政策」指的是關閉蘇聯境內少數族裔的文化設施,而俄文則是唯一的法定官方語言。
Rudolf Kehrer也因此只能在德語學校上到四年級結束,最後在另一間俄語學校拿到畢業證書。
隨著蘇聯境內的德裔居民的基本人權不斷地遭到限縮,位於阿爾泰山脈區的蘇聯德語區主管機關也於1938年十一月遭到強制解散,烏克蘭則在1939年的三月底關閉所有的德語區主管機關。
1937/8年蘇聯政府開始了第一次大規模的逮捕行動,德裔、猶太裔、甚至是俄裔的知識份子都牽連於其中。Rudolf Kehrer的兩個叔叔在1938年遭到逮捕,他們之後便下落不明,唯一的可能就是遭到處決。Rudolf的父親則在1939年被指控擔任德國間諜而遭到逮捕,1943年過世在拘留所裡。母親只收到一張短短的通知信告知其夫已死,信上沒有任何關於死亡地點與原因的訊息。
隨著1941年六月二十二日德國與俄國的全面戰爭開始,德裔居民在蘇聯的生活情況變得更加惡劣。光在1941年的七月到十月就有大約十萬名德裔居民被強制遣送到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
德語區在1941年八月也全面被蘇聯陸軍以及內務人民委員部(簡寫為NKVD,也是日後KGB系統的前身)的特種部隊佔領,與國內其他區域的聯絡也被截斷。
1941年八月二十八日,來自蘇聯最高領導人的命令生效,蘇聯境內的德裔居民皆被指控涉嫌與德國通敵且密謀策反,並被大規模地遣送至蘇聯的中亞地區。
光是九月初,就有大約有四十萬名居住在伏爾加河流域、八萬名左右來自蘇聯其他鄰近歐洲區域,以及約兩萬五千名來自喬治亞與亞塞拜然的德裔人口,被強迫遷徙到西伯利亞以及中亞地區。在1942年到1944年之間則又有約五萬名德裔居民從列寧格勒及境內其他殘存的德語區被強迫遷出。
1941年的十月十八日,Rudolf Kehrer和母親、弟弟,以及兩位阿姨一併遭到遣送出境。他們被送上了卡車以及載運牲畜的貨運列車一路被送到了裏海旁的巴庫市(位於亞塞拜然),接著在顛簸動盪中渡過了裏海,繼續被遣送到哈薩克。最後在抵達塔什干(今日的烏茲別克首都)前的七十公里左右,遣送他們的火車停在一片荒漠的正中間。負責遣送的蘇聯士兵讓所有人在荒野中下車,而這些人經過了漫長的等待最終被運送牲畜的卡車分載到不同的當地村落。
▫️軍隊的監視
在嚴刑的威脅下,這些德裔居民只有得到當地指揮官的允許才能夠離開被分派遷居的中亞村落。這樣的執法嚴格地控制了當地居民的行動。
直到1956年,對於被遷居人民自由移動的限制才得以解除。只是這並不意謂德裔居民得以遷回到他們被蘇聯政府移居前的居住地區,他們一直等到80年代才得以回到家鄉。
Kehrer一家人先抵達哈薩克南部的村落Slawjanka,1946年後他們住在名為PachtaAral(字面上的意思是「棉花鋪成的海」)的集體國營農業公社。
當地的居住環境以及生活資源都非常惡劣:住的地方四壁都是乾土牆,沒有窗戶,屋頂是芒草鋪的,地板也僅是夯實的乾泥土;前幾個月配給的主食是玉米,偶爾有一隻陸龜(譯註:原文真的是這樣)。
嚴酷的氣候條件也讓居民吃了很多苦:當地冬天酷寒,而夏天沙漠地區的氣溫則可以來到四十度。
這些德裔居民被迫去做各種不同的勞力工作;Rudolf Kehrer得辛苦地負責照顧好幾片棉花田。
▪️勞工隊的生活
從1941年開始,當地所有能工作的男性都被徵召進勞工隊(Labor Army),1942年開始徵召的對象加入了沒有子女的女性,再晚一點則進一步增加了沒有嬰幼兒的母親們。最後算起來被徵召入勞工隊的德裔人數高達十萬人。
勞工隊負責的工作包括了建造工廠、鐵路、鋪路、以及開鑿運河。極端的工作量和惡劣的伙食條件使得許多人死於營養不良,有些人則是因為在小地方違反了規定便遭到毫不留情地射殺。
Rudolf Kehrer本來也會被徵召進入勞工隊。起初Kehrer因為生了重病而免於入伍,之後他在最後一次動員中受到徵召。正當Kehrer已經坐在準備出發的列車上時,一個舊識在月台上看到了他,讓他下車。舊識並且利用在警察單位服務的職務之便讓Kehrer不會再受到徵召。
▫️沒有鋼琴的十三年
儘管Rudolf Kehrer並沒有受過完整的教師訓練,他在接下來的幾年間開始在小學校教數學,而他的教學成功也讓他最後得以獲准接受函授教育。
在高分通過教師考試之後,Rudolf Kehrer取得了正式的教師證書。Kehrer選擇走入教育事業,卻是因為他很早就放棄了成為職業演奏家的希望。
在這段日子裡Kehrer既不能聽音樂也不能演奏。德裔的蘇聯人民持有收音機是違法的,Kehrer為了能夠記得他最心愛的鋼琴演奏,便在一塊板子上畫上了鋼琴的琴鍵,就著那塊板子舞動手指,讓音樂在腦海中響起。
這樣的生活持續了整整十三年。
▪️新的開始
遷居人民自由移動的限制在1956年得以部分地解除。這時終於出現了一道曙光,前往大城市得到進一步的教育或是新的生涯規劃變得不再那麼遙不可及。
Rudolf Kehrer這時已經三十一歲了。在家庭會議中,Kehrer向家人表示他打算重新接受演奏家的養成教育,只是這個理想自然被認為只是一廂情願,甚至被懷疑根本不可能實現。
Rudolf Kehrer於是報名了塔什干音樂學院的入學考試。他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準備,順利地通過了考試,馬上從三年級開始上課(五年制)。
在重做學生的這幾年Rudolf Kehrer非常努力,有一陣子甚至是一天花上七到八個小時學習。這些努力帶給他非常傑出的成果:畢業考一結束Kehrer便馬上獲得了該學院的教職。
▫️決定性的大突破
要不是參與了1961年的戰後第二屆全蘇聯音樂大賽(註五),Rudolf Kehrer一定會一輩子都一直待在在塔什干的音樂學院教琴。1945年的戰後第一屆全蘇聯音樂大賽的鋼琴首獎正是李希特和Victor Merzhanov。
(註五:全蘇聯鋼琴大賽舉辦年度以及各次相隔年份實在不可考,可以得知的大概是吉利爾斯為1933年第一屆的鋼琴首獎、Yakov Flier為1935年度的首獎得主)
儘管超過參賽者的年齡限制,Rudolf Kehrer仍然被破例允許參加比賽。這一次的成功再次超乎預期:Kehrer獲得了評審團前所未見的五十分的滿分,抱走了大賽首獎。大賽的評審在參考意見中是這樣寫的:「Rudolf Kehrer絕對是蘇聯音樂界的奇蹟,他擁有非常獨特、個人化且圓熟的天賦,他的演奏也具備了鋼琴演奏所能企求的最完美音色特質。」
Rudolf Kehrer馬上獲得了當時蘇聯境內最聲名顯赫的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教職,他同時也成為了莫斯科愛樂固定合作的獨奏鋼琴家。
▪️僅限於鐵幕內的活動
不同於李希特與吉利爾斯等演奏家,Rudolf Kehrer儘管經歷了這些成功卻很長一段時間無法踏上西方國家演出。Kehrer的活動被限制在包括東德在內的東歐國家。儘管巴黎那邊公布了他的演奏會訊息、美國也發出了無數的邀請函,Rudolf Kehrer卻一直無法得到出國許可,也沒能得知蘇聯當局任何的拒絕理由。其實Kehrer的出國文件一再被擋下的真正原因來自於他父親與兩位叔叔死於史達林政權的冤獄,這讓蘇聯當局擔心Kehrer一旦到了西方國家就不會再回來。也因此Rudolf Kehrer的名聲只流傳於東德小小的圈子裡,這些人認識Kehrer要不是因為在音樂會或是廣播中聽過他的演奏,就是聽過他為蘇聯國營唱片公司Melodiya眾多錄音中的其中一張唱片。
▫️終於到達西方國家
在八零年代的末期Rudolf Kehrer第一次得到允許前往西方國家旅行。在1990年──也是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院執教的二十九年後──Kehrer受聘為維也納音樂學院的客座教授,他在這裡一直教到了1998年。
Rudolf Kehrer最後定居在瑞士蘇黎世,他在那裡待到2013年至他在柏林過世,他下葬在柏林弗里德諾的一個所謂的藝術家墓園區。
Rudolf Kehrer教授一生獲獎無數,他同時也是眾多鋼琴大賽的評審團之一,並且舉辦了許多鋼琴大師班,也有愈來愈多他的學生在國際著名的鋼琴比賽中展露頭角。
Rudolf Kehrer在幾近八十歲高齡的今日才被西方世界所認識並獲得肯定,實在是太遲了。史達林的恐怖政治扼殺了一個本來可以向世界開展的偉大藝術生涯,讓人唏噓不已。
(內文文字引用自:http://mainlyclassicalmusic.blogspot.com/2015/03/rudolf-kehrer.html?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