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薩摩藩英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薩摩藩英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薩摩藩英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薩摩藩英國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從三浦春馬《天外者》到1865年英屬香港】 從看《錢斷情始》會邊看邊哭,到看《天外者》有淡淡的哀傷和惋惜,就想起三浦春馬離開我們一年了。 去年11月看過電影預告片之後,一直很期待;雖然到最後香港沒有上映,但總算是看完了。薩摩人才輩出,說來慚愧,我從來沒有認真留意過五代友厚這個人。看完電影去Go...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起源於1834年日本江戶時代的國家傳統工藝─江戶切子(Edo Kiriko),最初是因仿照英國的雕花玻璃,在玻璃的表面進行裝飾,慢慢發展出屬於日本獨到的細緻工藝文化。切子無法機械化生產,所製圖形也沒有草稿,只能在玻璃表面先作記號,預設出圖案的位置,其後全憑工藝師的巧手慧心,一氣呵成,上千刀的切割才能...

薩摩藩英國 在 不給酒就飲書!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04 09:45:31

不平靜的半島 - 大東亞上曾經也有『三國』,那正是中國、日本、朝鮮,十六後期至二十世紀,正是這三國的大海航時代,也是這本書的主軸,一本由韓國人觀點去寫的歷史書。 - 曾在日本取得博士學位的作者,特別傾心於這段海上歷史,他由朝鮮半島為主軸,記載著三國的不平靜,那並非只是平鋪直敘的記錄,還會加上一些...

薩摩藩英國 在 蝦叔跑步 Uncle Shrimp Running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9-07 15:55:54

【好書推薦:盧峯《地緣日本》】 遊日無期,除了喝咖啡買水果試圖抓回一點日本feel,此刻我認為最應該做的,就是多認識日本歷史文化。 因為待到旅程真的來了,你就會忙著買機票訂酒店plan行程,早想看的東瀛文化底蘊,往往就沒了然後。 然而目前日本相關書籍,要麼失之輕浮,要麼過於厚重。一般讀者,偶然...

  • 薩摩藩英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17 21:54:12
    有 317 人按讚

    【從三浦春馬《天外者》到1865年英屬香港】

    從看《錢斷情始》會邊看邊哭,到看《天外者》有淡淡的哀傷和惋惜,就想起三浦春馬離開我們一年了。

    去年11月看過電影預告片之後,一直很期待;雖然到最後香港沒有上映,但總算是看完了。薩摩人才輩出,說來慚愧,我從來沒有認真留意過五代友厚這個人。看完電影去Google他的生平來歷,發現薩摩藩英國留學生紀念館的資料,然後就看到他們到訪香港的經過。

    在羽島沖乘搭Australian號出發的留學生們,第一站抵達的目的地就是英國殖民地香港,時為1865年4月21日的黃昏。第一次離開日本的國土,被英國以及華人的船員包圍,耳邊盡是聽不明白的外國語言……有些留學生突然覺悟自身命運,手起刀落,長髮落地。順帶一提,江戶時代男性頭上那個髮型叫「髷(まげ)」。

    1865年的香港黃昏景致,就跟我們平常看到的歷史圖片一樣,維多利亞城就是小小的英國。最讓人感慨的卻是,薩英戰爭時這些熱血青年們曾經親眼目睹的英國戰艦HMS Euryalus,正停泊在維多利亞港。

    作為英國殖民地,香港是遠東遊船戰艦補給的良港。無論是食物、燃料還是維修,開港不過20多年的小漁村早就式式俱備。

    德輔道中的建築物如同今時今日倫敦Knightsbridge間Harrods。他們離開後的三年,還開了一間靚過半島酒店的英式酒店Hong Kong Hotel!

    首次離開薩摩的留學生屏息靜氣,上岸時穿上西服,購買鐘錶,品嚐紅茶,為即將前往的歐洲大陸—未知的新世界,作出準備。

    他們在香港停留8天後,乘搭英國的郵輪鴯鶓號離開。起程為香港時間4月29日下午兩點鐘。

    圖:一個我想永遠記着的微笑。
    希望你此刻也在天上微笑。

  • 薩摩藩英國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11-17 08:00:00

    起源於1834年日本江戶時代的國家傳統工藝─江戶切子(Edo Kiriko),最初是因仿照英國的雕花玻璃,在玻璃的表面進行裝飾,慢慢發展出屬於日本獨到的細緻工藝文化。切子無法機械化生產,所製圖形也沒有草稿,只能在玻璃表面先作記號,預設出圖案的位置,其後全憑工藝師的巧手慧心,一氣呵成,上千刀的切割才能形成一只握在手中,有著美麗圖騰的切子玻璃杯。「極致」,不僅反映在日本人的性格上,在藝術上也有著奇特的表現。有素雅的茶具,簡約,卻耐人尋味,也有如藝術家草間彌生那不可思議的前衛圓點,鋪天蓋地,令人屏息。不過,另有這樣一種工藝、一種器物,能讓人靜下心來把玩,能感受到時間的溫度。
    1720年,在長時期閉關鎖國之後,德川幕府發布了「洋書解禁令」:除與天主教有關的書籍外,允許其它洋書輸入日本,並開放日本人向荷蘭人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此後,有一批一批為數不多,卻絡繹不絕的歐洲玻璃工藝流入日本,為江戶切子的發展,埋下了種子。江戶切子的誕生,可溯自1834年,相傳源於江戶(今日的東京)大傳馬町的一位老工匠—加賀屋久兵衛(通稱:加賀久)。他最初只是用金剛砂在冷玻璃表面進行紋樣簡單的雕琢,美化玻璃器皿。不久後,加賀久自行開始了切子的創作事業。明治維新時期,開放的政府對有著西方先進玻璃技術背景的切子,開始支持和大力發展。1873年的明治政府為振興切子產業,特地開設了品川興哨子(哨子意即玻璃)製造所,成為日本近代切子生產的發源地和聚集地。1881年,幾位日本切子工藝師,為自己的手工作坊注入了新生力量—招募了擁有當時最先進玻璃切割技術的英國人,作為店裡的玻璃切割技師。這也確立了近代江戶切子切割技術的轉型和發展。那個時候的匠人,踩著人力研磨的機器,緩慢卻有序地用金剛砂雕琢著手中的玻璃,陰刻著一條一道或淺或深的線條。伴著略微刺耳的摩擦聲、水磨聲,一件件玻璃藝術品在他們手中誕生。200年過去,除了機械磨盤的引入,匠人雕琢的場景好像並無改變。其實,在江戶切子誕生的同一時期,還有一種叫做「薩摩切子」的手藝,是由當時的薩摩(今日的鹿兒島)藩主所培植起來,然而,隨著藩主的去世和戰爭的爆發,薩摩切子在當時僅維持20年,就消滅於歷史中。江戶切子則以其普遍性流傳至今,被譽為「庶民培育的文化」,這也是它幾經地震、戰爭,卻依然延綿至今的生命力所在。江戶切子的傳承也很有章法,新的工藝師,是誰的弟子,又是在哪裡學習,都清清楚楚的記載在譜系之中,讓珍貴的工藝不會斷代。江戶切子,距今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起先,它只是在透明玻璃表面上,通過切割、手工打磨等,雕刻各種紋理的工藝。如今,已發展為在釉彩玻璃上雕刻精美細緻的花紋圖騰。相對於脫蠟鑄造法的十二道工序,切子的製作步驟相對簡單。先是利用吹製技法將器皿製作完畢,再於冷卻成型的玻璃器皿上,標記切割的位置(相當於作畫之前的描線)。然而,這樣的線條定位,其實只是粗略的描繪,要使最後繁複華美的圖案能夠呈現,還是需要工藝師長期培養的技藝與美感,以及深諳於心的手藝。一位能夠獨當一面的江戶切子「職人」通常需經過十年以上的培訓,目前在東京約有三十幾位合格的職人。切子的重要工具,是旋轉的圓盤狀切割刀──鑽石砂輪。機器開動,圓盤高速旋轉,玻璃器皿摩擦聲,沙沙作響。技藝生疏者,根本無從下手,各色花紋線條的長或短,深或淺,工匠要掌握毫厘間的分寸感,堪稱「一次性藝術」。純手工的珍貴,不言而喻。熟練的工藝師,心定手穩,膽大細膩,根據深度和形狀的不同,要選擇不同規格的切割刀,從大的線條逐漸到細密的紋路,切割成完美的花紋,最後再經精細拋光,將素材的魅力發揮到淋漓盡致。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