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薄透鏡成像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薄透鏡成像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薄透鏡成像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薄透鏡成像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946的網紅腦說,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不只一次在這裡提到我對 Margiela 的喜愛,雖然自己擁有的 MMM 收藏都是 Martin 離開團隊前的作品,Maison Martin Margiela 以至 Maison Margiela 一直是我心目中設計師品牌的頂點。 而 MYKITA 我也不只一次推崇,曾身為工程師和現在是設計者,...

  • 薄透鏡成像 在 腦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9-23 01:12:33
    有 129 人按讚

    不只一次在這裡提到我對 Margiela 的喜愛,雖然自己擁有的 MMM 收藏都是 Martin 離開團隊前的作品,Maison Martin Margiela 以至 Maison Margiela 一直是我心目中設計師品牌的頂點。

    而 MYKITA 我也不只一次推崇,曾身為工程師和現在是設計者,對於這個品牌在工藝與設計上的琢磨,我只有佩服。
    也因為這樣,能夠得到品牌創辦人 Moritz 的青睞,有機會設計 MYKITA 台北團隊的制服,到現在還覺得像是美夢成真!

    -

    這麼喜歡的兩個品牌,他們的聯名作品,我到現在才入手算是太晚!
     
    MYKITA x MM 與其說是一個合作系列,作品量都足以成為一個品牌了。
    “ESSENTIAL”、“ECHO”、“RAW”、“CRAFT”,四個系列風格迥異,每個系列各有 4-10 款作品,每年還持續產出新作,創作能量相當驚人!

    好友烏鴉今天就配了 RAW 系列的膠框,而我則是中意 CRAFT 的金屬小圓框:MMCRAFT005。

    -

    MYKITA 薄鋼魅力無須我再贅述,MM 聯名 CRAFT 系列在鏡架刻上了合作圖騰,與染色鏡片創造出一種獨特的神秘氣質。小小的框,戴起來的 old school 感實在太喜歡了!

    -

    因為高度近視的關係,往往配鏡費用都比鏡框來得高,這也是我眼鏡不多的原因(相對起來墨鏡就超級多)。
    但必須要說,鏡片的費用不能省!畢竟真正影響你視野的,是那兩個透明片,若你能夠理解相機鏡頭透鏡的好壞,應該也能類比套用到近視鏡片。

    透過兩次折射進入眼球的光線,哪怕偏折 0.01° 都會影響視覺成像,鏡片的規格和加工技術是舒適度差異的主因;
    再來,美觀層面,若高度近視而沒有選配折射率高( > 1.7 )的鏡片,鏡片會非常厚重不好看之外,透過鏡片看到的眼睛和臉部變形也較大,且透光度較差,一眼看到臉部會顯得眼鏡內區域的皮膚黯淡,眼部沒有朝氣,整個人就會顯得沒精神,這是比較容易被忽略的點。

    所以我基本上一定配到最薄(鏡片都比鏡框貴,要做好心理建設)

    -

    MYKITA 的薄鋼基本上更是考驗鏡片的厚薄,這副小圓框有先天優勢,框內徑不大,鏡片不致太厚。
    選擇東海 TOKAI 1.76,遵照原設定染成藍灰色,視覺成像非常銳利。

    最重要當然還是戴起來好不好看?
    我反而最不擔心這一點。
     
    MYKITA x Maison Margiela 系列
    https://mykita.com/en/maison-margiela

    快去 MYKITA Taipei 親自體驗!
    也請記得留意一下服務人員身上那件白袍 🎶

  • 薄透鏡成像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3-21 11:30:00
    有 52 人按讚


    【光電工程學研究所 蘇國棟教授: 單透鏡仿生複眼光學鏡頭之研製】
     
    透鏡成像為人類科技中,至為重要且應用在許多領域。為確保成像品質,光學成像系統透鏡模組於實際製作過程中,必須滿足與標定值相偏差的極限容許量,亦即滿足國際公差規範所制定之設計容忍度。

    傳統的成像系統, 例如手機相機, 乃採取疊加多個透鏡來提升攝像品質,然而多透鏡系統之設計方式於實際生產時,必須考量各透鏡彼此間之偏移狀態,以利滿足公差規範。理論上,透鏡數越多成像品質越高,但也意味有著更多的透鏡需滿足公差所訂規之允許變動量。故此,於實際生產過程中,更多的透鏡將造成公差規範更難以滿足,為了精確地擺設透鏡,勢必增加更高的製作成本。

    為解決此一棘手的問題,微光學實驗室 蘇國棟教授所領導之光學系統設計團隊創新研發單透鏡成像系統。此一成像系統乃是基於人眼以及由生物啟發之多焦距人工複眼原理,所製作出之光學結構。人工複眼乃是類似於昆蟲複眼之曲面六邊形微透鏡陣列,當中的每個人造小眼排列成圓弧形陣列,並以小角度接受正向入射光來調整其焦距,此舉有助於本研究實現具有廣視野且結構緊湊之薄型化相機模組。並因系統中僅存在單一透鏡,故無須考量多透鏡彼此間之偏移情況,而使公差規範更容易滿足,如此得以降低製作成本。

    由於半球型透鏡具有廣視角、無慧差等優異特性,故此本研究採用半球型透鏡作為光學系統中仿人眼之主透鏡設計。然而半球型透鏡存在場曲像差,以至於光學系統若僅使用半球型透鏡將無法得到較佳的成像品質。為解決此一難題,研究團隊特別引入微透鏡陣列製程技術,使得半球型透鏡表面得以結合曲面型微透鏡陣列。其中的每顆微透鏡,乃利用噴墨技術滴出溶液至基板後再經翻模而成。各顆微透鏡之曲率半徑可藉由控制溶液滴數來進行調變,因此微透鏡之焦距可藉由調控溶液滴數而獲得改變。不同位置之微透鏡負責調整其存在位置所接收到之入射光場聚焦點,用以校正光學聚焦平面。如此僅需單一透鏡片,即可達成薄型化相機鏡頭。

    本研究成果,已發表於高影響指數之光學和光電子學領域SCI期刊Optica。 研究經費感謝臺灣科技部「數位經濟前瞻技術研發與應用專案計畫」的支持。 [W.-L. Liang, J.-G. Pan, and G.-D. J. Su, “One-lens camera using a biologically-based artificial compound eye with multiple focal lengths,” Optica, Volume 6, Issue 3, 326-334 (2019). DOI: 10.1364/OPTICA.6.000326 (https://www.osapublishing.org/optica/abstract.cfm…)]

    關於Optica:
    為一基於學術研究結果應公開大眾取閱的精神,而採用開放取用期刊出版模式之光學和光電子學領域SCI期刊,其影響指數於OSA Publishing美國光學學會出版物(係光學領域權威的國際性學術組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光學和光子學信息同行評審集合)中排名第二。

    #NTU #光電工程學研究所 #蘇國棟
    #Optica

  • 薄透鏡成像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02-02 13:00:49
    有 30 人按讚


    臺灣大學蔡定平教授團隊全彩成像系統發表《Nature Nanotechnology》

    在科技部學術攻頂計畫支持下,中央研究院及台灣大學蔡定平教授團隊,利用半導體材料氮化鎵,結合新創的「集成共振單元」之革命性設計概念,製作出並實驗證實可在整個可見光波段中消除色差之超穎刻作透鏡(Achromatic Meta-lens),並成功將其應用於全彩成像系統,是國際上奈米光學與光電領域近期極為重要的發展之一,對未來輕、薄、多工的平面型光學元件之發展有極大的幫助。此一創新研究工作的論文發表於1月29日之自然奈米科技(Nature Nanotechnology)期刊上。

    光學透鏡與日常生活緊密連結

    透鏡具有將入射光源聚焦或發散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從光學望遠鏡、攝像鏡頭與相機感測元件到手機、內視鏡以及成像系統等,透鏡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由於自然界中光學材料的折射率通常隨著波長變化而改變(即色差),因此一般光學透鏡在與不同波長(顏色)的光交互作用下的焦距都不一樣,使得透鏡在全彩影像應用上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消除色差傳統光學透鏡的色差

    如何在極小的體積中達到透鏡在寬廣的頻段內消除色差的聚焦效果,對微型光電元件的發展非常重要。因此,此新創研發出於全可見光波段中消除色差之超穎刻作透鏡,對所有需使用精準的平面型微光學元件的裝置來說是十分關鍵的重要基石。

    結合幾何相位操控與集成共振單元達成寬頻色差補償

    蔡定平教授研究團隊去年曾發表由金屬奈米刻作結構建構之反射式消色差超穎透鏡,成功地在近紅外波段消除色差。基於先前研究基礎優勢,蔡定平教授研究團隊於此工作中利用半導體材料氮化鎵,並結合幾何相位操控與集成共振單元,成功地設計研發出穿透式高效率消色差超穎透鏡,並展示此透鏡於全彩成像系統的應用。有別於傳統消色差光學透鏡組,超穎刻作透鏡使用單一層設計便可達到在全可見光波段中消除色差,同時縮小光學系統的厚度,設計與製程也更會更簡便,極具有實際應用的價值。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