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蓮花代表古人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蓮花代表古人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蓮花代表古人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20210511 黃偉民易經講堂 說了三十多年的港人治港,今年突變成「愛國者治港」,工聯會說:讓我們走得更遠! 一個一個在獄中的區議員辭職了;四成老師,準備劈砲。他們說,現在學校要他們教的,和他們懂的不同,無法教下去了! 有兒女的,收拾細軟,賣樓匯錢,舉家準備離開。中年辭職,徬徬徨徨,連說再見...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賢賢的奇異世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傳說中的植物 #傳說植物 #HenHenTV奇異世界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我們在不少的武俠小說或是玄幻小說裡面都有聽過一些植物的名字,例如說在神鵰俠侶裡面的情花和斷腸草,或者是在一些玄幻小說裡面的彼岸花,那究竟世界上有沒有這些植物呢?今天我們就來看十個...
蓮花代表古人 在 Valentine Wu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5-30 13:38:26
⭕️第289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阿閦佛」,生性容易憤怒,動不動就想發脾氣的人,很適合修持「阿閦佛」的法門。阿閦佛,又名不動佛、無動佛、阿閦鞞佛、阿芻鞞耶佛、惡乞芻毗也佛、不恚佛、無怒佛、無嗔恚佛、金剛不動佛以及寶幢如來稱號,為佛教五方佛之中的東方佛。據《悲華經》云,久遠昔時刪提嵐世界中,有轉輪王名...
-
蓮花代表古人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9-05 20:30:04#傳說中的植物 #傳說植物 #HenHenTV奇異世界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我們在不少的武俠小說或是玄幻小說裡面都有聽過一些植物的名字,例如說在神鵰俠侶裡面的情花和斷腸草,或者是在一些玄幻小說裡面的彼岸花,那究竟世界上有沒有這些植物呢?今天我們就來看十個傳說中的植物,而事實上是存在在這世界的。
好!我們開始吧!
1. 天山雪蓮
在金庸的書劍恩仇錄裡面的陳家洛為了救香香公主咯絲麗,攀爬懸崖峭壁就是為了拿到天山雪蓮,而另外一本武俠小說雲海玉弓緣裡面也有說到:用天山雪蓮所煉製的解毒靈丹,不但可以解毒,而且還可以給人增強功力,天山雪蓮真實的名字為雪荷花,傳說它是瑤池王母在天池沐浴時,由仙女們灑下的,所以高山游牧民族視這為吉祥的徵兆,就連只是喝下雪蓮花瓣的水滴也可以避邪益壽。這是新疆特有的珍貴草藥,生長於天山山脈,就是大概海拔4000米左右的懸崖峭壁上,那裡常年積雪,非常寒冷和空氣稀薄的環境下,應該沒有任何的植物可以生長在那裡,但天山雪蓮這種獨特頑強的生命力,讓它可以生長在冰鋒中,或是峭壁上。而且大部分的天山雪蓮是野生的,而且現在已經被列為二級的保護植物。
2. 斷腸草和情花
在神鵰俠侶裡面,有講到的斷腸草和情花。先說情花,情花雖然是在金庸小說裡面虛構的植物,但是裡面是這樣形容的:見樹枝長滿小刺,花瓣卻是嬌豔無比,似芙蓉而更香,如山茶而增艷。果子或青或紅,還生著茸茸細毛,好像毛蟲一樣。如果說毒性來講,白色曼陀羅的卻是有點像,它是一種中藥,全株都有毒,蒙古人用它來製作迷魂藥,聽說中了曼陀羅毒過後就不會出汗,所以迷魂藥也叫蒙汗藥。但是並沒有像小說裡面,一想到情人就會痛。曼陀羅也可以用來製作鎮定劑,也可以幫助睡眠。而斷腸草是真的有這種植物的,中藥名字叫鉤吻,也叫胡蔓藤和山砒霜(shuang)有可而見它的毒性可不是一般,聽說神農氏也是誤食斷腸草而死。誤食斷腸草的人,腸子會變黑,並且腹痛不止而死。但是這些毒性很強的中藥需要經過另外的提煉方可以當藥物試用,是可以鎮痛抗炎的作用。
3. 忘憂草
忘憂草又名為萱草,或叫做金針和黃花菜,在詩經。衛風。伯兮裡面有講到: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朱熹注曰:諼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這裡的諼草指的就是萱草,而諼這個字也有忘卻的意思,北堂是指母親居住的地方,後來代表母親,在古代當遊子需要出遠門時,會在家裡種諼草,希望可以讓母親減輕對兒女的思念,忘記憂愁,這就是忘憂草的由來。它過後也成了中國的母親花,而它的花語就是:永遠愛你,母親。
4. 彼岸花
傳說中是開在冥界道路兩旁的陰間花朵,雪白色和血紅色代表著死亡,但是事實上真的是有這一種花,它的名字叫曼珠沙華 (Manjusaka),在法華經裡面的天雨四種之華,曼珠沙華就是其中一種,在中國這種花稱之為無義草,彼岸花在日本是對於金燈的譯名,而剛好日本人掃墓的時間是在春彼岸,就是春節的前三天,還有秋天的前三天,也就是秋彼岸,這種花剛好開滿在這個時節,在墳墓地的兩旁盛開,所以在日本也稱之為死人花,或叫黃泉之花,是去到陰間前唯一的風景。韓國和日本對於這種花也視之為死亡之花。
5. 九死還魂草
在武俠小說裡面也出現過幾次的可以讓主角起死回生,現實中是真的有這種植物,但是它的名字叫還魂草並不是因為他可以救人或可以還魂的功效,而是它本身是非常長壽的植物,並且可以忍受長期乾枯之下還可以活命的植物,有個日本的植物家用這個還魂草做成標本,但是11年放進水里,它竟然奇蹟‘還魂’了,而這種植物並不是稀奇的植物,它叫做卷柏,在海拔2000米的懸崖上可以找到,它可以止血,而且聽說還可以美容。
6. 曇花
大家也有聽過一句成語叫曇花一現,意思是美好的事物只出現一下子就消失了。傳說中曇花是一個花神,它每天都開花,四季都燦爛,但是他卻愛上了為他除草的小伙子,後來就被玉帝知道了過後,把它貶為一年只可以看一瞬間的花,不讓他再和他喜歡的人見面,還把那個小伙子送去出家,賜法號為韋陀,多年過去了,韋陀忘記了花神,但是花神還是無法忘記他,它知道每逢暮春時分,他一定會下山採集朝露為佛祖煎茶,花神就累計了一年之力,就在那時開花,希望韋陀可以轉身看她一眼,希望他能記得她。。有點悲慘這個故事。
7. 菩提樹
傳說中佛祖釋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樹成道的,在梵文裡面Bodhi就是覺悟的意思,這種樹本身是桑科榕屬植物,生長在印度,斯里蘭卡和緬甸地區,它的樹汁可以做硬性橡膠,菩提花可以做藥,可以解熱。
8. 見血封喉
聽名字就知道厲害了,這個樹又叫做箭毒木,是世界上最毒的植物,只有它的樹汁進入你的血液裡面,血液會凝固並且血管阻塞,會讓你心跳加速後停止跳動,當地的獵人用這種樹汁沾在箭頭上,射中的動物跑不到七步就會倒下,除了他的乳汁有毒之外,它的果實也是有毒的。看到這種樹木記得遠離它。
9. 玉樹
整天聽人家講玉樹臨風,那麼究竟玉樹是長怎樣的,可以用來形容風流倜儻的男士啊?玉樹,屬於多肉植物的一種,它的樹葉肥厚,蠻有古樹的風韻,而這句話是源自於杜甫的飲中八仙歌的其中一句:
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玉樹看起來比較像是盆栽,如果人講你是玉樹臨風,很可能他說了:一綠木。。。
杜甫只是喝大左~
10. 食羊草
在西歐的傳說裡面有一種樹叫,植物羊,在中古世紀的文獻裡面有描述過這種植物羊,它是活生生的羊肚臍連接植物的根部,並且會去吃身邊的其他植物。現實中的確有一種植物好像這種生物,但是卻是會‘吃’羊的,在智利有一種樹木叫普亞菠蘿,名字聽起來沒有什麼,但卻是非常危險的植物,它身上會散發出羊喜歡的氣味,當羊接近它時,就會被它身上的刺鉤著,無論怎樣掙扎都無法脫離,最後就會餓死在植物旁邊,而植物就會吸收它屍體的養分。除了它會吃羊之外,它會流出一些易燃的植物油,而它生長的地方剛好是炎熱乾燥的地區,很容易就會引起火災。
世界的植物大概有40多萬種,而每一種好多不同的分類,植物可以吸入二氧化氮,吐出我們所需的氧氣,亞馬遜雨林是全球最大的森林,佔地大概5百萬km2,佔世界雨林的一半,它橫跨了8個國家,包括巴西,玻利維亞,哥倫比亞等等,在最近的幾年裡面,非法伐木在這10年裡面【破壞力接近17%的雨林,加上最近的森林大火,更是嚴重的破壞有地球綠肺稱號的亞馬遜雨林。
大家真的需要醒覺,好好保護我們僅有的森林,我們的地球。
好啦!今天的影片就到這裡,最近Youtube對於我們的創作非常嚴厲,動不動就給黃標,黃標就是沒有廣告,等於就是沒有收益咯,所以在之前寫好的稿或是一些想做的題材,都會因為這樣而止步,但我相信還有很多題材是可以做的,那會中黃標的題材有色情,爭議性的案件事物,恐怖等等,但是我很多影片裡面都沒有這些元素,都會中黃標,過後申請上訴後就變回可以有廣告,只是之前的開頭收益就沒有咯~~
不止是我而已,很多大咖也是中,有些甚至是頻道被停了或是盈利被取消等等。
對於我來說,我的頻道算是健康,而且兒童可以看得,又有教育性吧!
如果大家有什麼題材想我做,歡迎大家留言給我,記得盡量符合Youtube的準則就行了。
好!我們下個奇異世界見!Bye Bye -
蓮花代表古人 在 黃偉民易經講堂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8-08-14 19:43:39Wong Wai Man
亂世好修行。一條沙中線,搞到區區沉降,站站危機,象徵了九七後香港的現實處境。
大陸的文化在侵蝕,香港的核心價值在剝落。
欺上瞞下,層層呃呃騙騙,過到骨就係神仙,理得你將來死人冧樓。
由地盤工人,到監工主管,簽字工程師,到那批年薪千萬的高層,到問責局長,人人不負責任,唔關我事。
陳帆徹底揭開了董建華問責制的虛偽和有權無責。
作為負責運輸的問責局長,他說:
看新聞才知道這單事件;
他和公務員團隊的表現有目共睹;
他是否要問責?公道自在人心!
一貫的輕佻,毫不尊重自己。
這就是今日官場的行事風氣,這就是今日的香港。
骯髒的污泥,可以長出潔淨的蓮花,這是香港這個城市修行的好機遇,也是個人修行的好環境。
《周易》作為衰世之學,其中第五十二卦,艮為山卦,是教我們止欲修行的卦。
第五十一卦是震為雷,第五十二卦是艮為山。震為雷,艮為山,震代表腳,艮代表手;震為動,艮為止。行是震,止是艮。兩卦合起來,就是人生的行止。
震艮相綜,代表人生的行止關係。
時行則行,時止則止。時機成熟便行,時機不當便止。
行中有止,止中有行。行極則止,止極則行。
兩者既對立,又統一。
人,不能永遠的行,也並不可能永遠在止。這便是陰陽循環的道理。
行是陽,止是陰,行止永遠在交替運行。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靜到極致,我便看到萬物的運作模式,是循環往復的。
第五十一卦的震為雷卦,本意是動,上下都是震,重雷疊至,一個又一個的雷響,象徵人生的打擊。一個接一個,永不休止。
生命既有嚇你一跳的打雷,就有五十二卦的艮為山的處理智慧。
上卦是艮,下卦也是艮,重山之象。古人見山即止,這個卦叫你停下腳步。
里仁篇說:以約失之者,鮮矣。
人生修養第一課,就是學習約束自己。懂得約束自己,在言行上犯上過失,是很少有的。
這個止,是教我們止欲修行。
人生的打擊,往往根源於我們與生俱來的欲念。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有無窮之欲,像孫悟空的如意金剛棒。這支可大可小,用的時候拿出來的東西,就是人類的煩惱根源。孫悟空就是用它來大鬧天宮。
天翻地覆,群仙束手無策,最後如來佛祖出手,這個手,就是艮卦,艮為手,為指。
如來將孫悟空壓在五指山,任他法力高強,就是跳不出佛祖的掌心。那便是艮,止欲修行的象。佛祖的手,五根手指,壓住悟空五百年。
艮卦的卦辭: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
艮為止,卦名在這裡作動詞用。艮其背,在亂世修行,要止欲,將我們的欲念壓下去。
一切有情眾生的痛苦源頭,都是身體,要修行就得從身體開始修。
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我們所有的煩惱,都是因為這個身體,這副臭皮囊,無論儒家道家佛家的修行,都是為了超脫肉身的障礙。人間的欲望無窮,要修到及吾無身,沒有肉身的包袱,吾有何患?那裡還有什麼煩惱呢?
這就是解脫禍源的概念。
艮其背,就是佛家修行的面壁。用背,對著滾滾紅塵中飲食男女,金錢權力的誘惑。
人開始修行,總因為定力不足,先要跟塵世隔離,到山上,艮為山,塵世人多煩惱多,在山上人少煩惱相對便少。所謂「艮其背」,就是從遠離誘惑開始。
「不獲其身」,好像連肉身都不見了。這是象徵性的說法,因為一切煩惱都是從肉身而來,一旦艮其背,通過面壁苦修,到肉身彷彿都不見了。小乘佛法修到最後就是這個境界。
金剛經說:無我相,先空掉自己開始,然後再進一步無人相;做到無我無人,時間空間都失去意義,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進入永恆的空相了。
但這只是羅漢的境界,只不過是個自了漢,只是自渡,沒有渡人,小乘境界而已。
佛教追求的,是兼善天下,濟渡眾生,所以必須重返人間,照顧自己以外的眾生,這是菩薩的層次。
有了「艮其背,不獲其身」的基本功,走入人群,各行各業都是修行道場。
政客可以修,豬肉佬可以修,有錢佬可以修,乞兒可以修,動中修定,就是「行其庭,不見其人。」
走出門戶,接觸人群,不論在朝在野,都不見其人。芸芸眾生,不管男女老少,鰥寡孤獨廢疾者,無眾生相,都沒有差別。
離一切諸相,無一切諸相,故名諸佛。
這樣,結果就是無咎。
艮卦,止欲修行,就是追求無咎。不是吉凶悔吝,不是成敗得失。
無咎,就是沒有遺憾而已。
不要怨恨今日甩甩爛爛的香港,佛教的本義是蓮花,生長在最骯髒的污泥,修行就是在最髒的地方,開出最潔淨的蓮花。
#沙中線 #FCC #廿三條
2018年8月14日星期二下午5:00
你的收看、訂閱、讚好便是對「易經講堂」的支持,謝謝。
#FCC陳浩天 #沙中線 #廿三條立法
蓮花代表古人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511 黃偉民易經講堂
說了三十多年的港人治港,今年突變成「愛國者治港」,工聯會說:讓我們走得更遠!
一個一個在獄中的區議員辭職了;四成老師,準備劈砲。他們說,現在學校要他們教的,和他們懂的不同,無法教下去了!
有兒女的,收拾細軟,賣樓匯錢,舉家準備離開。中年辭職,徬徬徨徨,連說再見都沒有時間……
這時,林鄭接受澳洲記者訪問,被問及香港出現移民潮,是否擔心人才流失?
這位特首回應:
離開的,都是逃犯,我們不在乎!
當晚特首辦深夜補鑊:
僅指犯罪離港者而已。
林鄭不愧巨門化忌人,兜唔到的,因為她真的是這樣想!
她當香港人都是犯人,所以離開,就是逃犯。她本人不在乎!
艱難,也是修行的好機會。
玄奘法師,十萬八千里的由長安去天竺靈山取經。步步艱難,日日魔考,取的,不是什麼佛祖秘笈真經;取的,其實是沿途的艱難經歷。
佛教的本義是蓮花。
骯髒的淤泥,可以長出潔淨的蓮花,今日香港這個城市是修行的好機遇,也是個人修行的好環境。
佛經中成佛法門的,叫《妙法蓮花經》,也即是《法華經》。
《易經》作為衰世之學,其中第五十二卦,艮為山卦,是教我們止欲修行的卦。
第五十一卦是震為雷,第五十二卦是艮為山。震為雷,艮為山,震代表腳,艮代表手;震為動,艮為止。行是震,止是艮。兩卦合起來,就是人生的行止。
震艮兩卦相綜,互為一體,代表人生的行止關係。
時行則行,時止則止。時機成熟便行,時機不當便止。像駕車時兩個腳掣,一時油門,一時煞車。
行中有止,止中有行。行極則止,止極則行。
兩者既對立,又統一。
人,不能永遠的行,也並不可能永遠在止。這便是陰陽循環的道理。
行是陽,止是陰,行止永遠在交替運行。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靜到極致,我便看到萬物的運作模式,是循環往復的。
第五十一卦的震為雷卦,本意是動,上下都是震,重雷疊至,一個又一個的雷響,象徵人生的打擊。一個按一個,永不休止。
生命既有嚇你一跳的打雷,就有五十二卦的艮為山的處理智慧。
上卦是艮,下卦也是艮,重山之象。古人見山即止,這個卦叫你停下腳步。
《論語》里仁篇說:以約失之者,鮮矣。
人生修養第一課,就是學習約束自己。懂得約束自己,在言行上犯上過失,是很少有的。
這個止,是教我們止欲修行。
人生的打擊,往往根源於我們與生俱來的貪嗔癡欲念。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有無窮之欲,像孫悟空的如意金剛棒。這支可大可小,用的時候拿出來的東西,就是人類的煩惱根源。孫悟空就是用它來大鬧天宮。
天翻地覆,群仙束手無策,最後如來佛祖出手,這個手,就是艮卦,艮為手,為指。
如來將孫悟空壓在五指山,任他法力高強,就是跳不出佛祖的掌心。那便是艮,止欲修行的象。佛祖的手,五根手指,壓住悟空五百年。
現世修行,當下即是。轉煩惱成菩提,金剛棒是煩惱之根,也是降魔之棒。此岸就是彼岸。
艮卦的卦辭: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
艮為止,卦名在這裡作動詞用。艮其背,在亂世修行,要止欲,將我們的欲念壓下去。
一切有情眾生的痛苦源頭,都是身體,要修行就得從身體開始修。
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我們所有的煩惱,都是因為這個身體,這副臭皮囊,無論儒家道家佛家的修行,都是為了超脫肉身的障礙。人間的欲望無窮,要修到及吾無身,沒有肉身的包袱,吾有何患?那裡還有什麼煩惱呢?
這就是解脫禍源的概念。
艮其背,就是佛家修行的面壁。用背,對著滾滾紅塵中飲食男女,金錢權力的誘惑。
人開始修行,總因為定力不足,先要跟塵世隔離,到山上,艮為山,塵世人多煩惱多,在山上人少煩惱相對便少。所謂「艮其背」,就是從遠離誘惑開始。
「不獲其身」,好像連肉身都不見了。這是象徵性的說法,因為一切煩惱都是從肉身而來,一旦艮其背,通過面壁苦修,到肉身彷彿都不見了。小乘佛法修到最後就是這個境界。
《金剛經》說:無我相,先空掉自己開始,然後再進一步無人相;做到無我無人,時間空間都失去意義,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進入永恆的空相了。
但這只是羅漢的境界,只不過是個自了漢,只是自渡,沒有渡人,小乘境界而已。
佛教追求的,是兼善天下,普渡眾生,所以必須重返人間,照顧自己以外的眾生,這是菩薩的層次。
有了「艮其背,不獲其身」的基本功,走入人群,各行各業都是修行道場。政客可以修,豬肉佬可以修,有錢佬可以修,乞兒可以修,動中修定,就是「行其庭,不見其人。」
走出門戶,接觸人群,不論在朝在野,都不見其人。芸芸眾生,不管男女老少,鰥寡孤獨廢疾者,無眾生相,都沒有差別。
離一切諸相,即是無一切諸相,故名諸佛。
這樣,結果就是無咎。
艮卦,止欲修行,就是追求無咎。不是吉凶悔吝,不是成敗得失。
無咎,就是沒有遺憾而已。
不要怨恨今日甩甩爛爛的香港,佛教的本義是蓮花,生長在最骯髒的淤泥。修行就是在最髒的地方,開出最潔淨的蓮花。
艮卦《彖傳》:
艮,止也。
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艮其止,止其所也。
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也。
《易傳十翼》,說到艮卦,都是一個「止」字。所以,一定要從「止」字開始,去瞭解艮卦。
也就是說,艮卦第一步,要停得下來。至少,要暫時停下來。
艮卦的初爻,也是用身體取象,叫:「艮其趾」。
足之所止曰趾。
要在自己立足之地,立定腳跟。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立身的條件。
站不站得住,立場有沒有問題,便很重要。
艮為止,止於至善也是止,要止到什麼境界呢?
止字上面加一條線,便是個「正」字,也是止於一。
《周易》從頭到尾,都是講這個「正」字。得位是正,得中是正,貞 也是正。簡單點說,是要止於一。
什麼叫做一?
老子說: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道是萬物化生的總原理。萬物化生的程序,是由這個道開始,生出一種氣。這氣又分為陰陽,陰陽兩氣交合,又產生了新的和氣。陰陽兩氣如此不斷的交合,不斷的創生,於是,便繁衍成萬物了。
萬物稟賦著陰陽而生,這陰陽兩氣,互相激盪而生成新的和氣,以調和將養萬物。
人的修行,就是要得一。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一, 不是個東西,而是追求這個完整,不容分割的象。
《雜卦傳》中,有三個卦,都用上這個「止」字。
艮,止也。
大壯,則止。
節,止也。
大壯,覺得自己最勁的時候,便是出事的時候了。
大壯最易闖禍,止,是克制的法門。
艮,止也。是追求止,因為艮卦的錯卦是兌卦。兌為悅,是人與生俱來的情欲所在。止的對象是人性的欲念。
至於節卦,它的止,是一種限制。水澤節,湖上水位,不能多,不能少,要調節。
三個止,各有重點。
不要以為止,就是停下來什麼都不做。
艮的止,是:
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艮卦的止,是活的。
震艮相綜,本為一體。動極轉靜,靜極思動。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一如。
人的一生,不礙乎行止。
如何決定行止?
止,不是永遠的止,而是等待時機。
止,是有節奏的,時止則止,時行則行,一切由「時」來決定。
《彖傳》告訴我們,對艮卦不要誤解,動靜都要恰到好處。
動靜不失其時,才會其道光明。
艮卦是修行的象。
凡大修行者,頭頂上都有一個光環。這表示,修行者的道,是光明的。
動靜一如,才是真佛。
艮卦能帶來光明的象,就因為定得往,才會有光明智慧,才能看得清楚。
乾卦說:大明終始;
坤卦說:含弘光大。
先有乾卦的明,作為發光的本體,才會產生坤卦外放的光。
乾卦象徵的「明」,加上坤卦象徵的「光」,合起來就叫「光明」。
修行到大宗師頭頂的光明,其道光明,也即是剛柔互濟,陰陽和合,生生不息。
艮其止,止其所也。
人,要守好自己的崗位,不要越界。
靜得下來,就能找到自己的崗位。好好的守在那個位置,自己得其所,眾生各得其所,社會就能夠安定了。
每個人都有他的「所」,《大學》就叫「無所不用其極」,每個人 在每個「所」上,都可以發揮所長。
上下敵應,不相與也。
八純卦六支爻,都是敵應,陰對陰,陽對陽,沒有應與的。為什麼刻意在艮卦提出來呢?
因為艮卦是兩重山,上卦是山,下卦也是山。兩座山對峙,你看著我,我看著你,沒有互動,不相與也。
上下卦內外卦,不相往來,充滿溝通的障礙。但不要擔心,因為艮為止的止,是因時而止的。只要「時」這個因素改變時,一切便變了,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也。
這階段,沒問題的,因為時間會變,行止便會變了。
香港艱難,我們學習艮卦的精神,守好自己的崗位,守住自己的立場。
《大學》說:
為人君止於仁,
為人臣止於敬,
為人子止於孝,
為人父止於慈,
與國人交止於信。
這是說,各止其所,守好自己角色的本份。
蓮花代表古人 在 台灣 大器 水晶 實體展示 公益組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龍鳳呈祥
是中華民族吉祥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華民族對和諧幸福的追求和審美覌奌的集中表現。龍和鳳的形象是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形成的,從兩個不同的方面展現著中華文化的不同品格:龍代表著自強不息、合力奮進、剛健有為的一面;鳳代表著厚德載物、和美仁愛、靈慧福生的一面。龍和鳳出現在一個畫面,是剛柔相濟,陰陽和諧的象徵,是理想世界的藝術展現。我們經常說自己是「龍的傳人」,其根據是伏羲和女媧是「龍祖」的說法。實際上,伏羲和女媧也是「鳳祖」,因為他們二人都姓「風」,而古代「風」和「鳳」是通用的。
龍和鳳文化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目前發現的最早「龍紋」出土於遼寧查海前紅山文化遺址,距今約8000年;最早的「鳳紋」出土於湖南高廟文化遺址,踞今約7、800餘年;最早出土的「龍鳳紋」是在陝西寶雞北首嶺仰韶文化遺址,距今近7000年。這幾件珍貴文物證明,龍鳳文化是幾乎是同時相伴相生髮展起來的。儘管龍和鳳幾乎是同時出現在中華遠古文化中,但是在秦漢以後,由於歷史上除武則天外全是男性帝王,帝王開始比附龍,后妃開始被比附鳳,出現了龍為雄;鳳為雌的審美屬性,因而出現了「龍鳳呈祥」、「龍飛鳳舞」、「龍鳳和鳴」、「龍鳳雙全」等吉祥成語和圖案,廣泛用於宮廷文化、節慶文化、婚誓慶典之中。現代又衍生出「光彩龍鳳」、「龍鳳連理」、「金龍玉鳳」、「龍鳳百年」等名目的婚禮,使龍鳳文化更加深入人心。《龍鳳呈祥》是一出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傳統京劇,往往是春節期間的賀歲節目,是國粹京劇的經典,可研究的內容涉及到方方面面。本文只從「龍」和「鳳」的圖案造型方面,作一些初步探討。
下面先說「龍」。龍在中國民俗文化中有三大特點:第一、它是時間的代表:龍在中國人記載年齡的十二生肖中是唯一的抽象動物,順居第五位。在中國數字文化中,屬「九五之尊」,位置神聖。第二、它是空間方位的代表,在古代中國表述天象「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方位的二十八星宿中,青龍在東方,由角、亢、氐、房、心、尾、箕七顆星星組成。第三、在佛、道教和民俗信仰中,它是通天、地、人三界的神獸,是主管風調雨順的神靈。這點對於古代靠天吃飯的農業生產來說,等於是主管人們命運的神靈。因此「龍王廟」遍及全國各地,龍的形象廣泛出現在節慶活動之中。龍的這三大特性是怎樣形成的呢?我們一起來分析龍文化形成的歷史吧。
「龍」文化的發展主要經過五大階段:
第一階段:遠古時代,仿聲寓龍
在有語無文的石器時代,人們對雨天打雷的物理現象表示敬畏,於是用形容雷聲的「隆」的聲音,表達對雷電的指認。清代學者陳澧說:「蓋天下事物之象,人目見之,則心有意,意欲達之則口有聲。意者,象乎事物而構之者也;聲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書之為文字。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文字是語言的延伸。中華民族對於「龍」的崇拜,最少有8000年以上的歷史,今日的「龍」是從語言中「隆」的聲音發展而來,是與古人對「天」的崇拜相關。「龍」的起源很神聖。中華民族大家庭56個民族中,有不同語言、不同文字,但對於「龍」的稱謂,基本上是用「隆」的發音認同的。
第二階段:傳說階段,「龍」為人所用
由於雷閃轉瞬即逝,因此,龍成了想像中的動物。當人類社會有了自己的領袖時,傳說的龍就為人所用了。在傳為禹和伯益所著的古書《山海經》中的雷神就是人頭龍身,黃帝命人用它的骨頭製成鼓槌,能發出雷鳴般聲音,鼓舞士氣,打敗了蚩尤。黃帝取得勝利,大治天下後,乘龍上天。在傳說年代,「龍」一會兒是雷神,它的骨頭做成供黃帝指揮作戰時手中的鼓槌;一會兒是能上天的神龍,成為功成名就後人間領袖胯下的坐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是以人為本,主宰社會的是人,而不是神。
第三階段:「龍」與經典結緣,為人所仰
如《史記.補史記》中說:華胥氏踩了雷公的腳印而孕,生下了牛耳龍身的伏羲,伏羲畫八卦、養牲畜、駕馭天下。《左傳》中說「龍」是生活在水中的「水物」;西漢學者劉向稱它做「天龍」,是飛騰於天的神物;東漢學者王充在其所著《論衡》中說:「雷龍同類,感氣相致」,「龍聞雷聲而起,起而雲至,雲至而龍乘之。」《說文解字》說它春季升天、秋季潛淵,可以興雲布雨,澤惠萬民。
漢代佛教傳入中國,對中華本土文化產生重要影響。佛經中有一個名叫「那迦」的神獸,長身無足,在水中稱王,在譯為中文時,把它譯為「龍」。在佛教中,龍是護法八部神祇中的第二位,龍王可以興雲布雨,有保證風調雨順的功能,受到民間歡迎。有關龍宮、龍珠的傳說進入中國文學,使得龍文化豐富多彩。道教繼承並發揚了對龍的民間信仰,參照佛教,創造出自己的龍王系列,其中最著名的是四海龍王---東海龍王敖廣、南海龍王敖閏、西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以及六十甲子值星太歲中的戊辰木龍趙達將軍、庚辰金龍董德將軍、壬辰水龍彭泰將軍、甲辰火龍李誠將軍、丙辰土龍辛亞將軍等…達百位之多。
第四階段:多元一體,異彩紛呈
同樣一個「龍」,由於來源不同,應用不同,藝術形象也就不同,形成了百花齊放大發展的局面。首先是從語言到文字,經過了多元發展最後統一的過程。在《說文解字》中說「龍」為:「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湯成沅編著的《金石字典》中所收的各種古「龍」字,有90多種。直到二十世紀50年代,最後統一為「龍」字。第二在龍的形象上,經過石器原龍期、青銅器上夔龍期、春秋戰國飛龍期、南北朝行龍期。宋元黃龍期的發展,不斷完善。在龍的使用功能上有「龍生九子,子子不同」的說法:「大爺贔屓形似龜,碑下負重顯神威;二爺螭吻型似獸,屋項遠望看宇宙;三爺蒲牢身材小,生性好吼為鍾鈕;四爺狴犴形似虎,立於獄門不喊苦;五爺饕餮喜歡吃,立於鼎蓋護飲食;六爺霸下性好水,伏在橋柱嚇水鬼;七爺睚眥性好殺,緊抱刀環看著家;八爺狻猊型似獅,立於香爐把煙吃;九爺椒圖似螺蚌,樂守鋪首於門上。」
第五階段:造型狀美,寓意吉祥
元代,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龍的形象完成了統一。元順帝時,為了突出皇權,規定「龍」的圖案只能供皇帝專用,從此出現5爪為龍,4爪為蟒的等級現象。其結果是龍的形象更加紛雜,使用更加廣泛。自明、清後,龍的形象才逐漸定型。「龍」是由象聲語、象形字發展成的覆蓋面極其廣的吉祥文化,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它之所以受到人們歡迎,是因為傳說中的龍,是黃河鯉魚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最後躍過龍門而變成的,充分體現了自強不息的精神。它在宮廷是代表皇權奉天的威嚴象徵,在民間是節日歡慶活動的道具。它是吉祥如意,伸卷自如的代表;又是不是強暴,主持正義的代表。
(清乾隆藍地黃雲龍紋盤)
龍的出身本源(古人對雷電崇拜)是神聖的,這是它的「神」;龍的變化是豐富的,這是它的「形」。龍的形態可以總結為「三停九似十三勢」:三停為,頭至膊,膊至腰,腰至尾折出三道彎。九似為:牛頭鹿角眼如蝦,鷹個蛇身鳳尾巴,鱷魚嘴、泥鰍須,混身披滿金魚甲。十三勢為,行似雲、竄似閃、卷似風、展似松、奔似馬、飛似鷹、蹲似犬、臥似熊、爬似鱷、幡似蛇、游似魚、盤似螺、走似虎。(注5)由於龍的外在形象由多元組成,因此人們對它尊而不親。又由於它的形象要保持怒吼打雷狀的「神」態,只是形式的威嚴,因此人們對它是敬而不畏。因為它的藝術形象的形成和發展是緊密與歷史發展相聯的,所以它的形象和使用範圍是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龍的形象可以變化無窮多姿多彩,有極強的裝飾性和娛樂性,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創造活力和追求幸福的積極向上精神,是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的藝術結晶。
鳳凰和龍一樣,是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廣義圖騰、精神象徵、文化標誌和精神紐帶。「鳳」的聲音來源於「風」,《中國鳳文化》一書給了一個這樣的定義:它的形象是中國古人對雞、燕、鷹、烏鴉、等多種鳥禽、某種遊走動物及太陽、風等自然現象多元容合而產生的神物。龐進先生的這個定義可以在《中國戲曲服裝圖案》(人民美術出版社1957年出版)鳳凰圖案中得到印證。以該書第5圖馬強老師所繪「鳳」為例,可以總結為:「公雞頭、燕子嘴,鶉身鵝頸仙鶴腿;雁翅膀、鴛鴦扇;孔雀長翎烏羽卷。」是由九種吉祥禽類組成的神物。在漫長的鳳文化發展過程中,這九種禽類的特徵在歷代不知名的工藝美術家製做過程中又不斷發生變化,使其更加完美。鳳與龍的形象變化不同,鳳是越變越美儘量擬人化,反映了群眾的審美要求;龍是越變越威嚴,使人感到震懾力。
下面我們對鳳的來源進行探討:
公雞頭:《山海經》中記載,丹穴山上有一種鳥「其狀如雞,五彩而文,名曰鳳凰」。有的學者說:「鳳為太陽鳥的神聖標識」,「雞是太陽鳥的神聖化身」,「什麼是鳳凰?其狀如雞也」。民間圖案中有《百鳥朝鳳》(圖采自張德寶、龐先健所繪,《中國吉祥圖像解說》上海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1頁)。鳳凰為百鳥之王,頭戴王寇,正符公雞特色。
燕子嘴:據《詩.卷阿.陸機疏》:「鳳凰一名鶠」,鶠與燕發音相同,《毛詩陸疏廣要》里是這樣解釋的:「龍乘雲,鳳乘風,故謂之鶠。」按《說文》中的說法,燕子是把頷給了鳳,(注7)因此畫鳳歌訣中有了「燕子嘴」的說法。在清朝慈禧太后當政年代,人們以女人嘴小為美,因此鳳的形象嘴小,而且連眼睛也脫離鳥形,狀似美女了。
鶉身:鵪鶉體形酷似雞雛,額、頭側、頦和頸部均為淡紅色,背部為淺赭色,其他部位也都有朱紅色的花斑,看上去就家是一隻剛從火中飛出的小火鳥。二十八星宿中南方朱雀「天文朱雀,取象於鶉」,「南方朱鳥七宿,曰鶉首、鶉火、鶉尾(《夢溪筆談》)」。鵪鶉不僅具備火的色彩,而且心系溫暖,每年都要遷涉我國東南溫暖地方過冬,顯示了鳳凰為「火鳥」的特性。
鵝頸:鳳凰造型特點是「三長(頸長、腿長、尾長)」,天智屬於候鳥,古代把天鵝和大雁均稱為向陽鳥。天鵝通體羽色純白,頭頸極長,超過全身長度的一半;飛行時,頭、頸部直伸,姿態非常優美,不但飛得很高,而且飛得也快,是人們公認的「高潔」之鳥,早在戰國時期的青銅器上就出現了天鵝形鳳紋。
仙鶴腿:中國古代有丹頂鶴由天地之精氣化成的說法,鶴頸長、腿長飄逸優雅;清音善嗚、翅美好舞,有長壽之相。可與鹿組成「鶴鹿同春」、與松組成「松鶴長青」等吉祥題材圖案。
雁翅膀。大雁有舒展的翅膀,在古代又稱「鴻」,將其稱為「知時鳥」、「隨陽鳥」是排列成行為「人」字或斜「一」結隊而飛,高潔的候鳥,又是志遠大的「向陽鳥」。大雁的羽毛呈棕灰色,屬於「玄鳥」。
鴛鴦扇。鴛鴦飛則成雙,宿則成對;雄曰「鴛」,雌為「鴦」;與遠古鳳凰的雄為「鳳」,雌為「凰」的命名方式相似。鴛鴦身備五色,爛若雲錦,尤其是那兩片橙黃色略帶黑邊的扇形帆羽更是美麗,因此成為組成鳳型的「兩短」特徵。
孔雀長翎,孔雀尾屏上長有鮮亮的橢圓形眼狀斑,這是孔雀在眾多鳥類中獨有的特徵,也是鳳凰造型必有的特徵。不同的是,孔雀尾屏是多翎呈扇狀,鳳凰是1---5尾呈條狀,造型多種多樣。《中國鳳文化》091頁有就列舉了蓮花式、水草式、草葉式、火焰式、瓦楞式、孔雀密式、孔雀疏式、方肯式、菊花式、卷鉤式、卷葉式、卷草式、草紋式、軟刺式、硬刺式、點葉式、羽絨式、虎紋式、松毛式、花辦式、嬊鳳式、疏葉式、棒錘式、花苞式等24種鳳尾造型。
烏羽卷。鳥鴉古稱「玄鳥」,古代有「陽精」之稱。傳說中:太陽里有隻長著三條腿的鳥鴉,這隻烏鴉隨著太陽行走。古書《後漢書、五行志》記載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正月,「日色赤,中有黑氣如飛昔鳥,數月乃銷」。這實際是太陽黑斑的記載,人們把這種現象記在了烏鴉身上,使其有了神氣。鳳凰圖案中尾翎常伴有飛羽和飄帶,據傳說與神話故事后羿射日有關,后羿把10個太陽射掉9亇,太陽被射中後太陽中玄鳥的羽毛紛紛飄散,成為鳳凰尾翎的附尾。
此後,新婚男女在舉行婚禮時,可以無償使用。此曲長三分鐘,其歌詞為:「你是新娘,我是新郎,我們的愛在朝需中起航;你撐一篙,我劃築槳,唱一曲中華《龍鳳呈祥》;龍鳳祥,地久天長;和和美美,喜氣洋洋…」。龍代表陽剛之力;鳳代表柔順之美呈,這一對吉祥物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哲學觀念和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龍鳳呈祥是中國文化特色,在國際政治場合也經常使用。
雁棲湖新聞中心的北樓所繪龍鳳呈祥圖案,被與會人員視為「中國風」的重要代表,受到從多媒體關注,為大會添了光彩。
蓮花代表古人 在 黃偉民粉絲交流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黃偉民易經講堂
2018年8月14日 星期二下午5:00pm
現場直播:
亂世好修行。
一條沙中線,搞到區區沉降,站站危機,象徵了九七後香港的現實處境。
大陸的文化在侵蝕,香港的核心價值在剝落。
欺上瞞下,層層呃呃騙騙,過到骨就係神仙,理得你將來死人冧樓。
由地盤工人,到監工主管,簽字工程師,到那批年薪千萬的高層,到問責局長,人人不負責任,唔關我事。
陳帆徹底揭開了董建華問責制的虛偽和有權無責。
作為負責運輸的問責局長,他說:
*看新聞才知道這單事件;
*他和公務員團隊的表現有目共睹;
*他是否要問責?公道自在人心!
一貫的輕佻,毫不尊重自己。
這就是今日官場的行事風氣,這就是今日的香港。
骯髒的污泥,可以長出潔淨的蓮花,這是香港這個城市修行的好機遇,也是個人修行的好環境。
《易經》作為衰世之學,其中第五十二卦,艮為山卦,是教我們止欲修行的卦。
第五十一卦是震為雷,第五十二卦是艮為山。震為雷,艮為山,震代表腳,艮代表手;震為動,艮為止。行是震,止是艮。兩卦合起來,就是人生的行止。
震艮相綜,代表人生的行止關係。
時行則行,時止則止。時機成熟便行,時機不當便止。
行中有止,止中有行。行極則止,止極則行。
兩者既對立,又統一。
人,不能永遠的行,也並不可能永遠在止。這便是陰陽循環的道理。
行是陽,止是陰,行止永遠在交替運行。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靜到極致,我便看到萬物的運作模式,是循環往復的。
第五十一卦的震為雷卦,本意是動,上下都是震,重雷疊至,一個又一個的雷響,象徵人生的打擊。一個接一個,永不休止。
生命既有嚇你一跳的打雷,就有五十二卦的艮為山的處理智慧。
上卦是艮,下卦也是艮,重山之象。古人見山即止,這個卦叫你停下腳步。
《論語》里仁篇說:以約失之者,鮮矣。
人生修養第一課,就是學習約束自己。懂得約束自己,在言行上犯上過失,是很少有的。
這個止,是教我們止欲修行。
人生的打擊,往往根源於我們與生俱來的欲念。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有無窮之欲,像孫悟空的如意金剛棒。這支可大可小,用的時候拿出來的東西,就是人類的煩惱根源。孫悟空就是用它來大鬧天宮。
天翻地覆,群仙束手無策,最後如來佛祖出手,這個手,就是艮卦,艮為手,為指。
如來將孫悟空壓在五指山,任他法力高強,就是跳不出佛祖的掌心。那便是艮,止欲修行的象。佛祖的手,五根手指,壓住悟空五百年。
艮卦的卦辭: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
艮為止,卦名在這裡作動詞用。艮其背,在亂世修行,要止欲,將我們的欲念壓下去。
一切有情眾生的痛苦源頭,都是身體,要修行就得從身體開始修。
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我們所有的煩惱,都是因為這個身體,這副臭皮囊,無論儒家道家佛家的修行,都是為了超脫肉身的障礙。人間的欲望無窮,要修到及吾無身,沒有肉身的包袱,吾有何患?那裡還有什麼煩惱呢?
這就是解脫禍源的概念。
艮其背,就是佛家修行的面壁。用背,對著滾滾紅塵中飲食男女,金錢權力的誘惑。
人開始修行,總因為定力不足,先要跟塵世隔離,到山上,艮為山,塵世人多煩惱多,在山上人少煩惱相對便少。所謂「艮其背」,就是從遠離誘惑開始。
「不獲其身」,好像連肉身都不見了。這是象徵性的說法,因為一切煩惱都是從肉身而來,一旦艮其背,通過面壁苦修,到肉身彷彿都不見了。小乘佛法修到最後就是這個境界。
金剛經說:無我相,先空掉自己開始,然後再進一步無人相;做到無我無人,時間空間都失去意義,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進入永恆的空相了。
但這只是羅漢的境界,只不過是個自了漢,只是自渡,沒有渡人,小乘境界而已。
佛教追求的,是兼善天下,濟渡眾生,所以必須重返人間,照顧自己以外的眾生,這是菩薩的層次。
有了「艮其背,不獲其身」的基本功,走入人群,各行各業都是修行道場。
政客可以修,豬肉佬可以修,有錢佬可以修,乞兒可以修,動中修定,就是「行其庭,不見其人。」
走出門戶,接觸人群,不論在朝在野,都不見其人。芸芸眾生,不管男女老少,鰥寡孤獨廢疾者,無眾生相,都沒有差別。
離一切諸相,無一切諸相,故名諸佛。
這樣,結果就是無咎。
艮卦,止欲修行,就是追求無咎。不是吉凶悔吝,不是成敗得失。
無咎,就是沒有遺憾而已。
不要怨恨今日甩甩爛爛的香港,佛教的本義是蓮花,生長在最骯髒的污泥,修行就是在最髒的地方,開出最潔淨的蓮花。
今日下午5:00pm, 在這裡現場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