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蓬勃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蓬勃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蓬勃意思產品中有36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0萬的網紅小黄鸭,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
同時也有1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農村廚房尋味之旅」介紹 訪問作者: 陳志東 內容簡介: 你採過三星蔥嗎?你抱過鱘龍魚嗎?你看過炭焙桂圓寮嗎?你吃過青黛冰淇淋嗎?…… 「食材旅行」是一種主題旅遊,「農村廚房」是一種生活體驗。 當「全球在地化」成為一種趨勢,「越在地,越國際」就變成一種顯學。...
「蓬勃意思」的推薦目錄
蓬勃意思 在 游大東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0 10:02:08
【 ACOO ╳ 許賢 ╳ 劉榮業 ╳ 梁能仁 ── 港足自救企劃 】 _ 「東京奧運」香港代表隊狀態大勇,奪得一金、兩銀、三銅,創出自1952年首度參加夏季奧運以來的最佳成績,霎時間,港九新界和離島都掀起運動熱,可以是單純參與,強身健體,亦可以深入探討,這種先由上而下再反過來由下而下的關注,前所未...
蓬勃意思 在 ????米娜?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03 21:05:59
到台北旅行若沒把大稻埕霞海城隍廟排入行程,那等於白來了。 認識一個地方的文化可以從聚落中的信仰中心出發準沒錯! 一起認識一下 霞海城隍廟吧☺️ 創建/起源於 公元1853年的 台北霞海城隍廟是台北人信仰凝聚地。 這裡成為精神寄託及凝聚族群的主要力量。 大稻埕的歷史發展,除了得力於商業貿易的獲利外,...
蓬勃意思 在 yun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18 21:26:48
不要覺得微商是丟臉的工作‼️‼️‼️ 好多人告訴我想做微商, 但是怕家人還是身邊的人怎樣怎樣😅 因為有微商,物流業更蓬勃發展 因為有微商,工廠加開產線 因為有微商,各式瓶器包裝品訂單滿滿 因為有微商,紙箱、破壞袋生意絡繹不絕 因為有微商,寶媽可以陪伴孩子又有一份收入 世界上沒有一種工作是丟臉的...
-
蓬勃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7-29 19:34:23本集主題:「農村廚房尋味之旅」介紹
訪問作者: 陳志東
內容簡介:
你採過三星蔥嗎?你抱過鱘龍魚嗎?你看過炭焙桂圓寮嗎?你吃過青黛冰淇淋嗎?……
「食材旅行」是一種主題旅遊,「農村廚房」是一種生活體驗。
當「全球在地化」成為一種趨勢,「越在地,越國際」就變成一種顯學。
親子作家陳安儀、旅遊玩家肉魯、親子旅遊達人樂爸 大好評推薦
史上第一本玩遍「農村廚房」跨界好書!
你嚮往走遍千山萬水、繞著地球環遊世界,但你可曾踏進台灣每年接待近三千萬人的「休閒農場」?
你崇尚頂級名廚品味、追逐米其林星級餐廳,但你可曾細究吸引無數饕客回味再三的「台灣好味」?
本書不僅從觀光休閒的旅人角度出發,帶你一窺「走在世界最前端」的台灣休閒農業故事,更從「食當地、吃當季」的觀點切入,讓你在「一邊玩、一邊吃、一邊學料理」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台灣最迷人的休閒農場之所在——
不同於網路上走馬看花的札記,一字一句引領你看見台灣最美的鄉村風景、探索台灣尚青的食物滋味,用你從來沒有想過的方式,教你重新發現「農場好好玩」的真諦與價值。
現在,就「大手牽小手」,一起準備出發去「農村廚房」旅行吧!
作者簡介:陳志東
資深記者。曾任職於中國時報、ETtoday、婦女救援基金會。近年來專注於台灣休閒農場相關研究及深度報導,撰文角度深刻,充滿人文關懷。除為網路平台專欄作家,並著有《二代牽手,回家:休閒農業走過20年,承傳兩代的20篇生命故事》。他說:「給我一隻貓,我就能玩一下午;給我一尾中卷一點鹽巴,我就能烤出讓人願意多喝兩杯的美味;給我一支筆、一台相機,我就能看見平凡事物中隱藏著的深深人情。」
作者簡介:許瓊文
曾任旅遊記者;製作過《我們的島》、《黑潮三部曲》生態紀錄片;還創辦青年旅館Chocolatebox Backpackers。現任交通部觀光局國際市場行銷;長期關注土地、人文、環境、農業及自然議題。她說:「人生一直斜槓。演過舞台劇、寫過廣播劇、拍過生態紀錄片。曾是問個不停的旅遊記者、跑個不停的背包客,最後還開了間旅館。想與自己對話時,便一只背包、一本書、一壺酒向自然行去。目前任職於『最大賣台集團』,希望——在角落散發微光,讓世界看見臺灣。」
作者簡介:游文宏
現任「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秘書長。身為農家子弟,碩士以前學的是農業,踏入休閒農業領域後,花了10年取得資源管理的博士學位,擅長休閒農業規劃、創新與整合行銷。自2000年加入「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以來,即以「打造宜住宜遊的農村」為目標。20年來,引領台灣休閒農業蓬勃發展,吸引國內外千萬遊客走進台灣農村小鎮、領略田園之美。也因為踏遍台灣大大小小農場,不僅和所有農場主人成為好朋友,更於2011年推動「台灣休閒農場服務品質認證」做為產業基石,成為休閒農業國際接軌最佳推手。
先後於蘭陽技術學院、聖母護專、宜蘭大學、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高雄餐旅大學兼課,並前往各大專院校舉辦過上百場演講,推動產學合作、鼓勵青年返鄉從農。除整合產官學組織經驗,出版《休閒農業產業評論》,分享休閒農業知識,並致力於延續農村文化、提昇農民地位,期望引領農村成為「享受休閒、體驗幸福的生活空間」!
作者粉絲頁: 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
出版社:蘋果屋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蓬勃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6-30 01:30:40本集主題:「美中暖戰:兩強競逐太平洋控制權的現在進行式」介紹
訪問主編:查理
內容簡介:
這是一場美國正在輸掉的戰爭
這場戰爭不冷也不熱
是兩國在實彈戰場之外你爭我奪的「暖戰」
是一場贏取軍事霸權與經濟外交影響力的戰爭
麥克‧法貝:「暖戰,你看到的是一種角力,想在海上佔有更多的空間。……一個想得到,一個想拿走,兩個人都想獲得控制,衝突就會發生。」
美國與中國已經在西太平洋開戰了。這是一場美中在海上「開打」的戰爭。
但因為都還沒有到槍砲齊射、飛彈亂飛的局面,因此作者姑且在這個階段稱之為「暖戰」。雙方既不冷戰,也不熱戰。戰爭的目標是爭奪小小的領土和大片的海洋與天空,這是一場充滿危險對峙與小型情勢緊張的暖戰、一場爭奪軍事霸權與隨之而來的經濟外交影響力的戰爭。這場戰爭由衰退但稱霸太平洋幾十年的美國海軍,對上以驚人的速度,從海防部隊進化成能在這個地區投射強大力量的藍海艦隊、正在蓬勃發展的中國解放軍海軍。
相反,美中兩國在經濟和政治層面是合作中有衝突,衝突中有合作。但是,在南中國海洶湧的波濤之上,中國飛行員正在危險地貼近美國的偵察機飛行,中國的艦長正在命令軍艦強力插入美國軍艦的船頭前方,幾乎造成兩艦相撞!稍有意外,「暖戰」可能即刻升級成真刀真槍的熱戰。中國企圖擁有並以軍事手段,控制當今最具重要經濟價值的水域之一,這使得印太地區將會是個未來的潛在引爆點。
但是戰場不僅僅在遠離美國本土的海洋上發生,美國內部對於該如何面對這樣一個具有威脅性的強敵也出現了舉棋不定的局面。「擁抱熊貓派」在很長一段時間佔據美國軍政圈子的龍頭,隨著美國在印太地區的霸權受到挑戰的範圍日趨擴大,「屠龍派」的聲量開始受到重視,美國的外交與軍事政策大大的轉彎。但這樣的改變是否還來得及力挽狂瀾?「暖戰」是否能夠抵得住?
劃設防空識別區、爭議島礁填海造陸、自我定義領海與經濟海域的解釋、南海、釣魚台等等爭議與衝突一波波起。川普嗆聲要跟北京斷交,印太局勢急速升溫。肺炎疫情卻又削弱美軍戰力,中國頻頻機艦出海為哪樁?菲律賓、印尼、澳洲、日本、南韓、泰國、臺灣、馬來西亞、甚至是社會主義兄弟的越南,無不對解放軍海軍在南海乃至整個遙遠的西太平洋地區持續成長的軍力十分忌憚。人人都想知道美國打算怎麼處理此事。
除了航空母艦之外,中國在西太平洋的軍力,已經成為與美國海軍匹配的對手了。如今,解放軍軍艦出海繞過台灣東邊、軍機穿越中線,或朝台灣南北方向出航都已經是家常便飯,台灣又該如何應對?
本書是最近、相對而言較短期間內的美中關係發展史的一環。雖然涉及的時間很短,但也可能相當重要,因為這段歷史會影響接下來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的歷史。沒有人能確實預測美國與中國今後的關係會怎麼發展,但不論美國與中國在未來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會如何變化,本書作者親身採訪與目睹的事實,都有助於解釋雙方是怎麼從和諧發展到怒目相視的整個過程。
作者簡介:麥克‧法貝(Michael Fabey)
麥克‧法貝是個專門報導海事新聞的記者,包括海事和海軍事務,是個肯下功夫的調查記者。曾多次採訪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驅逐艦、巡洋艦等一線戰力。911事件之後,法貝開始專注在國防事務。法貝的軍事報導使他獲獎無數,其中包括獲得美國商業媒體協會頒發的「蒂摩希懷特獎」,以及獲得普立茲新聞獎的提名。
出版社粉絲頁: 燎原出版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蓬勃意思 在 StockFeel 股感知識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6-21 11:30:02越南,一個越戰中受創的國家。戰爭結束後,越南曾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但是就在幾十年後,身為東協經濟共同體之一,越南馬上恢復朝氣,經濟現在蓬勃發展,這跟我們其他熟知的經濟奇蹟模式一樣嗎?
#越南 #經濟奇蹟 #經濟成長
要細究原因,1986年的越南經濟改革你必須了解。越南語叫做Đổi Mới,如果一個在地人來發音就是Đổi Mới。中文的意思是“革新”。類似於中國的改革開放,越南當時也想向這個經驗學習,建立一個社會主義主導的市場經濟。
在革新政策的長期發展中,第一個主軸是越南自己國家內部企業的改革,他們允許人民可以擁有自己的公司,於是私人企業的設立開始蓬勃發展。革新政策的另一個主軸則是開放國際貿易。就像所有經濟崛起的新興國家,越南大量的年輕人口與勞動力是一項優勢。日本、韓國資本現在也已經在越南有不小的影響力。三星進入越南,胡志明市七郡的韓國人區,韓國CGV影城在越南城市隨處可見。日本的AEON大商場、一郡日本街、胡志明市的捷運系統目前也由日本企業建設。
不說中美貿易戰的受惠,2020年看來越南政府也沒有停止腳步,就在最近還跟歐盟簽訂了貿易協定,許多商品進出口將會免稅。所以除了我們熟知的美食,旅遊,移工,新住民等外,關於越南,它的經濟能崛起主因有開發國際貿易和實行了經濟改革計劃。除此之外,再加上天時地利,比如部分製造業逐步從中國外移,地理位置和國家文化關係等等,才有了今天的成果。那麼跟我說一遍:Đổi Mới。各位學到了嗎?
延伸閱讀:
《蝦皮母公司 Sea 目標成為東南亞的阿里巴巴》https://www.stockfeel.com.tw/?p=62051
《紡織業的下一里路》https://www.stockfeel.com.tw/?p=38463
《凱撒衛(1817)-在越南市佔率超越TOTO的台灣衛浴廠》https://www.stockfeel.com.tw/?p=96985
股感:https://www.stockfeel.com.tw/
股感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StockFeel.page/?fref=ts
股感IG:https://www.instagram.com/stockfeel/
股感Line:http://line.me/ti/p/@mup7228j
蓬勃意思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蓬勃意思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蓬勃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30年前,與30年後,他們怎麼打橋牌?】
《國際橋牌社》第一季,倘若當作一部虛構的政治戲劇,挺好看,劇情緊湊有趣,可以一口氣看完10集。
只是啊,劇情畫面和排場陣仗「有點虛弱」,畢竟有關我們熟悉的台灣總統府、機要、政局和媒體等,即使在90年代,場面仍寒酸了點。
(知道啦,多少跟困窘製作經費有關)
可是呢,90年代初,不是只有政治招待所,那是台灣經濟蓬勃發展狀態,酒店林立,大家都在KTV唱《愛拚才會贏》、《吻別》、《酒後的心聲》,《七匹狼》、《夢醒時分》,《向前走》也是90前後時代的歌曲。
雖有些台商前進貧困的中國賺大錢,那也是台灣瘋狂哈日時代喔,當時最熱的日劇是《東京愛情故事》。
《國際橋牌社》這部政治1990-1994年台灣政治的戲,確實很用心隱射了史實人物,也很用心揉合虛構;經過30年後,2021年的今日來對照歷史,真不好意思,我會忍不住笑出來。
隱射郝伯伯的長青部長:「我們是中華民國最後一道屏障。」
噗,笑翻,想到他年老後回去對岸「朝拜」,一面笑,又一面不忍唏噓。
哎喲,蔣偉文演隱射趙少康的政治人物,會不會太斯文太帥了?一點殺氣都沒有,我本來以為蔣偉文是演陳履安呢。😅
而隱射人物陳水扁的陳木寬,會「常去」阿才……不,《阿偉的店》喝酒,我也大笑出聲,他那麼嚴肅、沒生活品質的人。
《阿才的店》,是1992年後才開;一開始這種氣味類型的店,首先是《攤》之類,剛解嚴,集合了很多黨外人士,以媒體記者為主,包括一些電影圈和藝術家,一面聽台語歌,一面喝酒說幹話。
另外,阿扁的超人與各種cosplay都是他當選第一任市長後才開始,並非選前造勢喔。
😁
《春天的花蕊》,是一首很棒的好歌,也是1994年選舉歌曲,充滿快樂希望的一首歌,一改民進黨過去悲情形象。
#
好啦,認真說感言───
《國際橋牌社第一季》這部戲劇除了隱射李登輝的黎總統和許多政治人物,劇中重點角色充滿太多外省籍出身的人物,卻缺少當年在野黨或支持在野黨本省籍平凡人物的真實情緒(都太表面),可惜了。
#施明德這麼戲劇性的角色竟然不見了 😆
我,是不會拿預算充沛的美劇《紙牌屋》(House of Cards)來和此劇比較……即使,本劇政治權謀的場景、表現都「直白」了點——
我覺得《國際橋牌社》第一季,劇情是好看的,對,也不用快轉;第二季第一集,也很有趣,正期待著。
政治不正確嗎?
我個人是不覺得。
可是,半虛構半史實,
這題材,註定敏感。
#真心建議不要再找政治人物與名嘴客串某人
#除非他或她演自己
因為政治人物與名嘴都善變,我們永遠不知道未來他或她,將變成怎樣,有的看了就想轉台。🤬
就算想描述台灣的政治故事,也請讓戲劇歸戲劇吧,其它部分,觀眾會自行體會。
#第一季看到某些人物我個人是有火氣的🤬🤬🤬
#劇組拍攝時也不知道未來局勢吧
#何必冒這種險
#吃力又不討好
我自己亂講啦,要拍出台灣的《House of Cards》,很困難;究竟要有多少史實和虛構?比例如何拿捏?
若不是拍紀錄片,還不如就當作一個有趣的政治戲劇題材,反正政治人物名字都改了,也有一堆虛構混合人物,那就是戲劇,只要好看就好。
搞不好可加上一點韓劇《請回答》系列的生活感情,更有大眾共鳴。
歌曲很重要,也買點版權吧,熱切渴望台灣戲劇發展的人,應該都會支持,這也是重要的共鳴。
#
最後說一下:
當我支持這部戲劇並購買這部戲劇的前半小時……突然想看某部外國片,發現我購買的friday影音竟未到期,然後,我就一口氣看完《國際橋牌社》第一季,好看,但是,哈哈。
😆
#期待第二季
#也期待台劇多元化
#韓國光州事件都不知拍了多少戲劇版本了
嗯,再說一次。
請不要再找政治人物和政治名嘴客串有的沒的。需要收視率或新聞,要嘛,就找宋仲基或玉澤演或三上悠亞。
至少,他媽的也打一次橋牌吧。
😇
#國際橋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