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蒙太奇理論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蒙太奇理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蒙太奇理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蒙太奇理論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近端午讀Eisenstein◎楊牧 你坐在鳳凰木下 一張工整的刺繡亂針挑明 零碎的光影開始凝聚,不動 太陽徐行到了天頂 起先想到戴花的詩人,一逕 歌唱到河邊,沮喪,憤怒之餘 遂對準最亮,最美麗的 漩渦縱身躍下,死矣 接著,如何她卻繾綣將三生 修成的正果以原形表述,完整的卑微 啊愛,但相對...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4萬的網紅超粒方,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歡迎再度來到諾蘭全解析系列! 這次要來談的是《星際效應》。這部諾蘭評價最兩極的作品,到底是它的大師級之作,還是只是在炫技呢? 快來看看《星際效應》的真正意義吧! FB(有各種影視迷因): https://www.facebook.com/tessereq/ 加入會員:https://www.you...

蒙太奇理論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11 08:51:39

近端午讀Eisenstein◎楊牧 你坐在鳳凰木下 一張工整的刺繡亂針挑明 零碎的光影開始凝聚,不動 太陽徐行到了天頂 起先想到戴花的詩人,一逕 歌唱到河邊,沮喪,憤怒之餘 遂對準最亮,最美麗的 漩渦縱身躍下,死矣 接著,如何她卻繾綣將三生 修成的正果以原形表述,完整的卑微 啊愛,但相對...

蒙太奇理論 在 放映雞x放電影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11 10:09:32

《我想結束這一切》2020📍80/100 「所以我到底看了什麼鬼?」和我一樣吶喊著這個問題的觀眾應該不在少數,故事講述男主角Jake帶女友回家見父母,卻走進一連串不可理喻的詭異事件,本片骨幹簡單但精神豐腴,虛實錯落的細節層層堆疊,它不是柯南、不會給任何解釋,適合喜歡自己慢慢拼湊的朋友,本片的寓意...

  • 蒙太奇理論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4-23 21:26:29
    有 160 人按讚

    近端午讀Eisenstein◎楊牧
      
    你坐在鳳凰木下
    一張工整的刺繡亂針挑明
    零碎的光影開始凝聚,不動
    太陽徐行到了天頂
      
    起先想到戴花的詩人,一逕
    歌唱到河邊,沮喪,憤怒之餘
    遂對準最亮,最美麗的
    漩渦縱身躍下,死矣
    接著,如何她卻繾綣將三生
    修成的正果以原形表述,完整的卑微
    啊愛,但相對於人間的玩忽,真
    證明是恐怖
      
    我隔著一些典故思想,一些觀念
    和信仰,然則美和真必然也是致命的
    通過超現實的剪接一一完成
    無上的默片蒙太奇
    --
     
    詩人李蘋芬賞析:
      
      與楊牧論理敘事的一系詩路不同,這首以「超現實的剪接」和「默片蒙太奇」意識所鉤織的詩,看似非邏輯的將屈原、白蛇置於相連的兩節之中,從而產生新的詩意可能,也因此提高了詩的曖昧性。賴芳伶曾以拼貼並置的後現代技法,來聯繫詩中紛陳羅列的元素,這樣的說法自有可觀處,她也認為本詩呈現了作者經過美學提煉的「斷片似的經驗」,最終通達「色/空的迴環無盡」之境(注一), 這是將詩的意涵推至宗教哲思了。如今,在有限的線索中,我們依然能楊牧的其他作品中,發掘其他可供解讀的空間。
      
      從題目而言,有兩大詮釋進路可循,一是離騷詩人傳統濫觴的時間節點——端午;二是倡議蒙太奇理論的俄國導演Sergei Eisenstein,如此看來,這首詩不僅是異時空之下的異文化交會,也延續了不只一次出現於楊牧詩中的端午、屈原乃至白娘子的元素。諸如〈酒壺二題 第二題:瓷的(奉愁予)〉、〈端午寄莊二〉和〈蛇的練習三種〉(注二), 都能廣義的收攏於「端午」的命題下,而不必囿限於蒙太奇理論中任意鏡頭的拼接技法。
      
      早在〈衣飾與追求〉(1986)中,楊牧就這樣強調了解屈原的途徑:「只有通過對香草和美人的認識,我們才能把握到屈原的文學意向,才能解析屈原的『追求』(用西方文學的術語說就是quest)是何種心緒下的產物。」詩的第二節,他讓屈原以「戴花的詩人」面貌亮相,香草是配飾,也是彰顯意志的象徵。隨即,塑造其行吟澤畔、形容枯槁的經典形象,讓屈原——求真的詩人——再次殉真,本節在「死矣」的鄭重語氣下暫時停頓。
      
      但楊牧並不安於在「典故」的範圍裡重述,第三節的敘述主體翻換為「她」,在端午現出原形的白蛇,進一步對「真」展開奇詭的辯證:「啊愛,但相對於人間的玩忽,真/證明是恐怖」。詩人試圖窮極人性的真諦,是愛嗎?或是其他不可名狀的事物?詩中,白蛇畢露原貌之後那「完整的卑微」,對比於「繾綣三生」所修成的正果,復對比於「人間的玩忽」,白蛇的一片素心因為「原形表述」而被人間視為恐怖。事實上,人的畏懼與愚昧或許才是「恐怖」的真貌。

      〈蛇的練習三種〉中的深思可與這首詩相比擬,蛇如雌雄同體的天使,然而蛇的美麗與神秘「使人產生恐懼感」。詩人又寫道:「她可能有一顆心(芒草搖搖頭/不置可否),若有,無非也是冷的」,回環的自我辯駁在楊牧的詩文中亦屬多見,目的在於層層推論而達成事理的解釋。
      
      回到〈近端午讀Eisenstein〉,詩的開頭、結尾分別有「你」和「我」的敘述主體,可視為同一個自我的對話,第一節以畫面性較強的「工整的刺繡亂針挑明」、「零碎的光影開始凝聚」等句,揭示蒙太奇的拼貼、奇想效果,到了第四節,則不仰賴意象聚合、而以敘事來顯明詩意,由此建立疏密有度的結構,融合幻想的馳騁和理智的沈思。與收錄本詩的《涉事》後記並讀,更能持續追索詩人如何自覺的在感性與知性之間,平衡的包容二者(注三)。
      
    注一:賴芳伶:〈楊牧〈近端午讀Eisenstein〉的色/空拼貼〉,《中外文學》31卷8期(2003年),頁230。
      
    注二:見楊牧:〈酒壺二題:第二題:瓷的(奉愁予)〉,《楊牧詩集I》,頁393;楊牧:〈端午寄莊二〉,《楊牧詩集III》,頁100-101。
      
    注三:楊牧:《涉事》後記:「我一邊試探,一邊放縱自己去沉湎於往事,磨練感性,並且時時以知性節制它,希望獲取二者之間的平衡,值得愛和不值得愛的,可以等著有一天再度變成追憶裏的事情,以及那些不可以,因為完全不可能的。」見《楊牧詩集III》,頁508。
     
    ----
    美術設計:�李昱賢
    攝影來源:�李昱賢 IG:https://www.instagram.com/ahhsien_/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楊牧 #人文歷史 #近端午讀Eisenstein #臺灣大學楊牧詩文研讀課程 #李蘋芬

  • 蒙太奇理論 在 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9-11 12:00:34
    有 27 人按讚

    ▌9月專題 #電影與城市 ▌不只是艷陽下的美麗人生—Arezzo廣場探秘

    廣場對於義大利人而言,是供公眾使用,彈性且多用途,同時包含歷史、社會、經濟上多方的交流互動。本文從電影《#美麗人生》中重要的義大利 #廣場 場景出發,結合城市規劃師 #Camillo Sitte的理論,帶大家在深度電影觀光之餘,重新發掘電影與建築(又或者是城市空間)兩個美學領域間難以分割的互通性。

    「Camillo Sitte...研究廣場與道路的關係,發現了一個共同點:這些廣場的開口,多半位在角落。如此一來,能在空間上獲得最大的封閉感,也能製造出某種不期而遇的戲劇效果。這或許也造成,片中男女主角在廣場的巧遇,甚至因急轉彎,剎車不及而撞成一堆的歡樂鏡頭,皆與縮放有致的空間型態、時而緊密時而空曠,渾然天成的城市格局有關。」

    在電影理論的研究領域,每每提到艾森斯坦(Sergei Mikhailovich Eisenstein)與他創建的蒙太奇理論,都不可避免地提到他與現代主義建築大師柯比意(Le Corbusier)之間的友情。據說他們對彼此的作品十分欣賞,在艾森斯坦的文字作品中,也可以找到他透過各種經典建築空間與柯比意建築設計的分析,來作為他建構蒙太奇技巧的註腳。

    城市設計與電影的工作有點類似,都是一門安排場景、追逐光影的藝術。對導演而言,城市空間的感知與理解不僅僅停留在現象的描述,它本身就是故事的來源。

      
      
    https://eyesonplace.net/2020/09/11/15294/
      
      

    #早安,公主! Buongiorno, Principessa!
    #今天來去義大利的Arezzo阿雷佐
    #馬上重看美麗人生

  • 蒙太奇理論 在 David 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07-21 20:30:00
    有 45 人按讚

    【 廣告說故事技巧 55 】

    蒙太奇理論:透過影像與聲音的並置、鏡頭之間的對立
    在觀眾心底引起情緒反應,來將故事往前推演

    ---
    TAG Heuer 手錶廣告

    更多廣告請上:dkPOV.com

  • 蒙太奇理論 在 超粒方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11-28 20:00:13

    歡迎再度來到諾蘭全解析系列! 這次要來談的是《星際效應》。這部諾蘭評價最兩極的作品,到底是它的大師級之作,還是只是在炫技呢? 快來看看《星際效應》的真正意義吧!

    FB(有各種影視迷因): https://www.facebook.com/tessereq/
    加入會員: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0Q-fBheHysYWz9ObSEzMdA/join
    如果你剛來,請看這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Zj5phF46N8&list=PLNsYSXaDLA89TvBjuV3h7l0wVRSPLk7FJ&index=1
    諾蘭電影全解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v3pZ8GCNnI&list=PLNsYSXaDLA896bdu-7_WbeX4sDLI5JIjS
    =====================================

    剪輯: Bruce Lu
    監製/編輯: 黃豪瑞 (Jasper)

    歡迎來到超粒方,一個主要探討影視作品的頻道,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各種電影和影集的觀點解析,從熱門大片道經典老片到必看的冷門電影! 有時也會探究時事。還有迷因,非常,非常多的謎因

    這部電影對於眾多諾蘭的觀眾來說,可說是代表著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在這之前,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諾蘭的堅持以及他融合無可比擬的娛樂和深層議題的能力,
    足以讓他成為電影業的救星。
    但是《星際效應》這部電影,卻讓某些人開始對這個想法抱持懷疑。

    如今,在《星際效應》之後,
    你要不是認為他只會拿看似龐大的概念以及曲折離奇的劇情炫技,
    加入Bravo Nolan的黑粉行列,
    要不然就是更深沉地陷入它所營造的世界之中,成為忠實諾蘭腦粉。
    究竟,這部電影到底是個前所未見的史詩級作品,闡述某種宇宙性的道理,
    又能描述一個令人發自內心潸然淚下的父女故事,
    又或者,這部電影,只是一部用力、刻意地擠出觀眾眼淚,充斥著炫技操弄之作?
    就連另一名我很欣賞的導演,
    因《水底情深》而得到奧斯卡的吉勒摩戴托羅都說諾蘭是個「情感數學家」。
    我相信他這樣說是沒有貶意的,
    但是用數學如此「公式化」的冰冷手法去營造「情感」如此不理性的概念,不是有些矛盾嗎?
    確實,諾蘭電影之中的情緒往往都彷彿是經由精密計算,
    已經都抓準什麼時候能夠產生最大效益,配合漢斯季默令人無從抵抗的配樂
    一次次重擊觀眾的各種感官,雖然非常有效,卻也顯得不夠人性化。
    又或者是他闡述的一些主旨,讓人感覺像是在講大道理。
    像是這部的罪魁禍首,當然就是安海瑟薇的這句話:
    "Love is the one thing capable of transcending time and space etc etc”
    對...這句確實許多令人詬病之處
    我先不暴雷我到底是屬於剛剛所提的兩種諾蘭極端派別的哪一邊,
    但是這一整段獨白,用在這裡不僅有些突兀,甚至可說是無厘頭
    尤其在這段出現之前,這部都非常細心的建立在紮實的科學根據來建構劇情,
    怎麼突然跳到這種虛無縹緲的概念?
    更何況,「愛情是一切的解答」,無論在音樂、文學、電影之中,都早已是陳腔濫調了。
    那麼,總是求新求變的諾蘭,
    究竟為什麼會拿一個如此老套肉麻的概念來做為這部星際電影的中心主旨?

    在諾蘭的電影之中,主角們在絕大多數時候都被困在某種無形的「監獄」之中,
    而這些監獄,多半是他們自己施加。
    一個保險業務員在老婆死後給自己灑下的各種虛假線索,讓自己維持些許的人生目標,
    一名魔術師,為了自己對於藝術的追求,而不惜犧牲自己的身分以及人性,
    相信我不用繼續舉例了,你大概知道意思。
    而他們,就像諾蘭本人,都執著於「做好自己的工作」,
    這些Good Job,往往卻也都帶著無法彌補的個人犧牲。
    而這種為完成任務而犧牲自己的最佳例子,莫過於《星際效應》的庫柏。
    困住他的監獄,並不完全是來自於他自身,而是全人類的共同體驗,
    這個監獄,也就是「時間」。
    他不僅被時間所困住,還被如玩物一般折磨、操弄,
    轉瞬之間,他對於女兒的承諾就這麼破滅,莫菲的年紀,已經來到當年離開時的庫柏。
    他曾經的家,已然成為了陌生的領土,而當年哭喊著要他留下的小女兒,
    已經成為了漠然,甚至失望的成年人。
    庫柏看著已然是陌生人的兒女,不禁啜泣,卻也無力挽回。

    但是,既然我們都被時間所掌控,無能為力地被拖著走,那這一切究竟有什麼意義?
    此時,因為過了23年,太空艘原料消耗不少,現在他們一行人必須面臨一個難題,
    要選擇安海瑟威飾演的艾蜜莉亞前愛人愛德蒙斯,
    還是「人類的模範」,整個計畫的核心人物曼恩博士?
    這也讓我們再次回到她那句被許多人認為是謬論的說法,
    也就是愛,愛是穿越時間與空間,維繫一切的最大力量。
    想當然耳,這時後的庫柏,直接否定她所提出的理論,
    只有能被客觀驗證、觀察與證明的科學,才是最終能夠拯救我們的答案。
    一行人因此前往曼恩博士的星球。
    不過...回到地球上,臨死前的布蘭教授揭露了A計畫只是個漫天大謊,
    沒有黑洞之中的新資料,他其實無法真正解決重力的問題。
    不僅如此,我們也發現了曼恩博士也在撒謊,他的星球根本不宜人居。
    如果你看這個系列看到現在,你也會注意到在諾蘭過去的作品裡,
    「謊言」以及「欺騙」也是其中的一大主題。
    角色們時常告訴自己各種謊言來維持住自身的假想道德觀以及些微的理智,
    他們的這些謊言是為了「保護他人的安全」、「犧牲小我完成大我」。
    而《星際效應》直接顯現了,一切謊言都只是一時的,
    在時間這無窮的監獄之中,這些謊言的表皮終究會逐漸脫落,顯露其空洞的真面目。
    不過,謊言的本質也不總是惡毒的,布蘭博士對於所有人撒下的謊,
    也促使世界各國再次團結一心,即使終究會滅亡,無庸置疑也是帶來短暫和平的關鍵。
    諷刺的是,在人類的自私本質之下,
    有時只能透過謊言來讓我們停止盯著眼前可見的膚淺目標。
    就如電影中布蘭博士所說:
    “I’m not afraid of death, I’m afraid of...time”
    「時間」並不是克蘇魯般的宇宙恐懼,盯一眼就會讓人失去神智,
    但是它在無形之中,在無意識之下,卻無時無刻不悄悄剝奪你的一小部分。
    那麼,受困於這監獄之中,給予我們意義的,究竟是什麼?
    你又猜對了,就是愛。
    《星際效應》說明,愛正是在這廣袤無垠的囚牢之中,
    牽引我們,引導我們的強大力量。
    沒有時間,也不會有愛,這兩者就有如量子糾纏
    (Will Smith: “Entanglement?”)
    如果我們是那全知的五次元生物,同時能夠看到、存在於所有時間,
    一切情感以及掙扎都會顯得毫無意義、微不足道。
    就如天能解析影片提過,經典後現代小說《第五號屠宰場》之中能夠看到所有時間軸的外星人,
    在被問到為什麼不阻止他們已經看到會發生的宇宙毀滅時,
    只淡淡地回答:「事情就是這樣。」
    反之亦然,如果沒有對於某樣人、事、物無法抹滅的熱愛,
    時間的流逝就會失去意義,虛擲光陰也似乎是天經地義。
    因此,時間雖然困住了我們,但是人不應該就這樣畫地自限,
    正因為所有人都知道我們正一步步地步向死亡,才讓這一切產生意義。
    但是,時至今日,在人們的壽命愈來愈長之時,我們對於時間的認知反而愈來愈低,
    不斷地讓每分每秒充斥無意義的雜訊,
    讓自己愈來愈忙碌,實際上在乎的,卻愈來愈少。
    雖然說現實世界之中的NASA還在運作,但是庫柏說得對,我們只會盯著腳下的塵土。
    他說「我們是先鋒、探險家、不是看護者」
    但是對我來說,這句話也不完全是對的。
    正是因為我們是「看護者」,有著在乎的心態,有著愛的連結,
    才能夠驅使自己成為披荊斬棘的探險家。
    《星際效應》所訴說的,其實在第一場戲就講明白了:
    “Science is about admitting what we don’t know”
    而世間觸手可及,但肉眼卻完全不可見的最大奧義,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科學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科技終究是來自於人性,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情感,
    唯有可見的科學以及不可見的人類體驗完全合而為一時,人類才能夠有真正的發現。

    而回到動物最原始的情緒本能,不就是生存本能嗎?
    活下去的原始動力就是人們創造力的最大來源,
    面對死亡的恐懼,面對無法掌控時間的恐懼,正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最大原因。
    庫柏對於家人的牽掛原本是個累贅,
    但他對於女兒的愛,對於女兒的承諾,對於時間將他與這個承諾拉得愈來愈遠的恐懼,
    才使他成為這個故事之中的英雄。
    「愛」這個難以用言語形容,卻又無可撼動的力量,
    正是穿越時間與空間,將我們牢牢穩固的船錨。

    但是,愛的「概念」,難道足以彌補時間所造成的損失嗎?
    如庫柏,世上所有身為家長的人們,應該都能感受到時間的快速流逝,
    轉瞬之間,你已然成為了孩子的鬼魂,當然不是字面上意義的鬼魂
    (雖然說如果你已經不在這世上了,卻仍然認真看這部影片,我當然非常感謝你的支持,
    晚上不要託夢給我我已經很常失眠了謝謝)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這個緣分穿越蟲洞然後降落到超靠近黑洞的星球上,
    但是為了工作養家而錯過自己孩子的成長,卻是大有人在,
    一不注意,他們已經離開家裡,出了社會。
    即使庫柏拯救了全世界,
    他眼睜睜看著自己女兒在沒有自己的情況下老去的這個代價,值得嗎?
    也許他這樣的犧牲是必須的、甚至值得推崇的,
    但對於困在超立方體內(oh yes) 的庫柏,絕對...不值得。不可能值得。


    最後,這橫跨宇宙的史詩故事,也回到了諾蘭最原始,最平凡無奇的主題-
    家。
    諾蘭的每一部電影的主角,幾乎都急切著尋求自己曾經擁有,或是從未擁有的家。
    這講述的並不一定是真正的一個地方,有可能是任何人事物,
    甚至是你自己腦海中的一小角。
    敦克爾克看著地平線的士兵、
    《記憶拼圖》萊納為了尋求意義而給予自己的謊言、
    蝙蝠俠不惜一切代價所保護的高譚市。
    而《星際效應》所講述的悲哀,就是時間對於「家」所造成的改變,
    有時候,你在隔了一段時間回到家,回到你曾經熟悉之處,
    卻發現時過境遷,物是人非。
    這並不見得是壞事,畢竟我們的骨子裡都有一個冒險者,「改變」就是人們的命運。
    時間是個監獄,但是唯有認知到生命的短暫,一切轉瞬即逝的變化性,
    我們才真正有可能得到自由。
    這種先鋒的精神,是我們此刻最需要,但是也最匱乏的。
    而這種精神最大的推動力,也就是無可預測、無從觀察,但是卻真切存在的愛。
    在你看完這部影片之後,我們都老了20分鐘,更靠近死亡20分鐘,
    但是《星際效應》訴說了,
    我們不應該因為這樣的恐懼而停止仰望自己在星空之中的位置。
    沒有人能夠逃離時間,但是我們能做的,是記錄下它、超越它,
    就如電影最後太空站的還原房子之中大大小小的螢幕,播放著紀錄片。
    我們也許現在不知道對於身邊的人的愛,以及這些紀錄能夠帶來什麼,
    但是正如史帝夫賈伯斯所說:
    「你無法預先把現在所發生的點點滴滴串聯起來,
    只有在未來回顧今日時,你才會明白這些點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
    而諾蘭也一樣,堅定地透過他最懂的語言來傳達這點,
    電影,在本質上就跟愛一樣,其中闡述的想法也是超越時間以及空間的
    而諾蘭竭盡一生試圖保存,對於電影的愛,已經愈來愈不受重視,
    現代商業大片幾乎只求效率以及一時的歡笑、緊張,觀眾們都說「開心就好」,
    但是,曾經,電影也是啟發驚奇、探索未知的最佳先鋒之一,
    現在卻成為了不斷地繞著原地旋轉的遊樂園,短短十分鐘就能「看完」,大家也滿足了。
    而正如住在四次元空間,但是只能掌控三次元的我們,

    電影不也是用一塊二次元的銀幕來塑造充滿無限可能的三次元世界嗎?

  • 蒙太奇理論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11-14 20:30:01

    #犯罪心理學 #criminalminds #FBItest
    FBI測試點擊這裡:https://www.jobtestprep.com/search?r=%20Free%20FBI%20Diagnostic%20Test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犯罪心理學Criminal Psychology,是在心裡學裡面
    其中一門專門研究犯罪事件和相關人物的行為和心理,
    研究的對象其實並不是犯罪人本身而已,
    同時也包括職司逮捕,偵查,審批行刑的各種司法人員,
    也包括證人和被害人。犯罪心理學家也叫鑑定人,
    在英國和美國也叫專家證人,也叫做Expert Witness,
    以幫助法官和陪審團了解被告的心理,還有證人證詞的可信度。
    最早出版有關犯罪心理學的書籍是在1847年,
    由奧地利籍的心理學家,漢斯。格羅斯,(Hans Gross)
    出版了一本叫【犯罪調查】的心理學書,
    他是第一名用科學的方法來查案的偵探,
    書裡面就包括有醫學,彈道學,病理學,血清學,
    人體測量學的方法來協助案件的調查,
    也談到了礦物學,生態學,植物學家如何協助偵破案件。
    而他的另外一本書:【犯罪心理學,法官,法律執業者與學生手冊】,
    更被翻譯成8國語言,他也在書中寫了一個新詞:
    刑事調查學(Criminalistics),
    他也創辦了第一本偵探雜誌,也建立了第一個犯罪博物館.
    另外一本也是蠻出名的書,在1876年
    由意大利心理學之父龍勃羅梭寫的【犯罪人論】,
    他就研究了3000多名罪犯罪者的頭骨,
    也研究了1279位罪犯的人體測量和他們的相貌分析。
    他認為,有這麼的一種人天生就是犯罪者,
    與正常人有點不一樣的特徵和相貌。
    他也以解剖學分析為基礎,通過70多種犯罪遺傳的特徵。
    而那個得出來的結果,就是天生罪犯是頭骨突出,眉骨隆起,
    他認為,這些犯罪者其實是擁有祖前原始人的特質遺傳,
    這些對他來說就是犯罪的基因。
    但是現代的心理學家對他的理論嗤之以鼻,
    因為事實證明在很多以後的犯罪者都沒有這種特徵的。
    另外一名要是要說的,雖然他並不是心理學家
    其實你和我都懂他是誰的,
    但是影響犯罪心理學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個人,
    他就是柯南道爾,也就是寫福爾摩斯的作家,
    他本身其實是一名醫生,也是一名共濟會的會員,
    但是在1911年他就退會了。
    他生平寫的60篇關於福爾摩斯的故事,
    雖然他寫的都是虛構人物,裡面有一個案件是真實的,
    就是轟動一時的傑克開膛手。
    而柯南的作品也影響了很多警察,偵探還有心理學家,
    其中就包括法國的法醫學家,埃德蒙。羅卡和美國的奧古斯都。霍爾曼
    先說羅卡,羅卡本身是一名法醫,
    他創立了第一間犯罪實驗室,也推出了一個理論叫:
    【羅卡交換定律】,
    理論是:“凡兩件物體接觸,必會產生轉移的現象,
    用在案件裡面,
    也就是兇手一定會在現場留下一些東西和帶走一些東西,
    也就是說現場一定會留下微量的跡證。
    而奧古斯都。霍爾曼本身原本是一名郵差,
    但是他過後考了警察,並且成為了伯克利警局的局長,
    也在1932年成立了偵探實驗室,也就是造就了以後的刑事調查實驗室,
    好像我們看到的CSI的實驗室是一樣的。
    而什麼叫做罪犯側寫,Offender Profiling?
    它是一種調查的方式,讓調查人員或者是警察,用在未知的罪犯身上,
    罪犯側寫大概分為四種,
    1. 地緣剖繪,分析犯罪時間和案發地點的模式,
    來找到犯人出沒的地方
    2. 調查心理學:借鏡分析心理學理論,
    借由審訊現行犯的犯案行為與作案風格,來判定犯案者的特徵
    3. 類型學,就是分析案發現場的特徵,
    接著根據各種典型特有的特徵來歸類兇手
    4. 臨床心理學,利用精神病病學和臨床心理學,
    來判斷兇手是否患有精神病或者是心理失常。
    而罪犯側寫的程序也分為五個階段:
    1. 分析兇手本質的行為,並比對從前曾犯下類似案件的罪犯。

    2. 深度分析犯案現場

    3. 分析受害者的出身背景與作息活動,

    尋找可能的犯案動機以及兇手與被害者的關聯。

    4. 分析誘發犯人犯下該起罪案的可能因素。

    5. 根據觀察到的特征建構疑犯的側寫,可對照過去的案件。
    其實這個方法在中世紀的時候已經有法官或者執法人員
    開始用這種方法來尋找罪犯,但是它並沒有成為一種學科,
    而在1880年由於是倫敦的傑克開膛手事件,
    外科手術醫生,湯姆斯。邦德以法醫的身份
    參與了瑪麗,凱麗案件的調查,
    瑪麗,凱麗也就是開膛手案件最後一名受害者,
    他分析了所有相關的案件和兇手的作案手法和行為特徵,
    得出來的結果是:
    1. 兇手是一個人作案,獨行俠,沒有固定的職業
    2. 冷靜和大膽,身體高大並且處於中年,衣著整潔
    3. 情緒不穩定,患有性慾亢奮的性異常症狀。
    4. 沒有解剖學的知識,所以兇手不是醫生和屠夫。
    5. 受害者全部都是妓女,兇手對於妓女有特別的憎恨和厭惡
    6. 受害者的肚子被剖開,內臟被挖出,臉和陰道都被搗爛。
    但是由於當時並沒有DNA的科技,因此這個也成為史上的懸案之一。
    不過網上謠傳他們把英國作家羅素。愛德華
    當年買下的證物,凱瑟琳。艾道斯的披肩,
    他們就拿這個披肩去化驗,上面除了找到受害者凱瑟琳的DNA之外
    還有另外一個人的DNA,他叫艾倫。柯敏斯基,
    但是由於證物上的DNA因為太久了,所以不能做證物,
    因為它存在著DNA可能會變異的可能性,所以不可以用這個來斷定兇手。
    而最早這種罪犯側寫成為一個專門的調查方式,
    是詹姆斯。布魯休斯開始的,
    在1940年紐約的愛迪生大廈發生了炸彈事件,
    兇手留下簽名F.P,由於當時的炸彈並沒有爆炸,也沒有人受傷
    因此愛迪生公司的人也沒有深入調查,但是在10年後的聖誕節,
    也就是1960年,這個F.P炸彈客在公共場所放了12枚炸彈,
    引爆了6枚,但是也是沒有人受傷,
    而在1955年也放置了52顆炸彈,引爆了40顆,
    造成一個人死亡和多人受傷,政府就開始對這個事件特別的關心
    就著重了調查這個案件
    但是憎恨愛迪生公司的人非常的多,兇手在案發現場留下的證物也很少,
    因此警方就邀請了詹姆斯來幫忙,詹姆斯就對於兇手做了罪犯側寫:
    他的結論是:
    1. 作案者是男性,因為一直以來的炸彈客都是男性,沒有例外
    2. 年齡介於50歲以上,擁有偏執心理(偏執狂)
    偏執狂很愛保護自己,所以他犯罪的時侯,
    往往就是以 ‘自衛’來做出發點
    3. 他受過良好的中學教育,從他的字體可以看得出來
    4. 他有中等的身材,擁有運動型的體魄,因為85%的偏執狂都是運動體型的
    5. 他非常遵守時間,做事井井有條。
    6. 他不是純正的美國人,因為在他的信件裡面,
    有某些專有的特別名詞寫法。
    7. 他受過心理創傷,他和愛迪生公司人的糾紛
    不可能成為他在公共場所放置炸彈的原因。
    8. 他有戀母情結,獨身,沒有女朋友,
    可能小時候常常反抗父親,滋生他反抗權威的情緒。
    失去母愛的傷痛還沒有癒合,所以可能是和女親屬住在一起。
    9. 他是斯拉夫後裔,因為斯拉夫的恐怖分子裡面,
    大部分都是喜歡用炸彈
    10. 他可能住在布里奇波特,這是根據他匿名寄出的恐嚇來推斷出的地理推測。
    11. 他可能患有心血管疾病,因為他一直在信中說自己是病人,
    持續16年的恐嚇信當中,如果是癌症,就不會活那麼久,
    如果是其他疾病,也應該痊癒了,所以最有可能性是心血管疾病。
    最後警方根據詹姆斯的側寫,很快就破案了,
    兇手喬治。默特斯基,他的特徵和罪犯側寫
    幾乎是百分百吻合,所以過後的專業罪犯側寫師的職業就誕生了。
    除了這個案件,詹姆斯博士也幫助很多的案件破案,
    其中就包括波士頓絞殺魔。
    在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OSS戰略情報局
    也就是中央情報局CIA的前身,局長威廉。約瑟。唐納文,
    請波士頓的心理學家瓦特。查爾斯。蘭格博士
    為阿道夫。希特勒做一個罪犯側寫,
    他們要揣測希特勒在輸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可能會做出的行為,
    側寫中描述希特勒對自己外表非常的一絲不苟,
    過分保守的嚴謹態度,他身體健康但是卻害怕細菌。
    擁有躁鬱症,有戀母情結和還有被虐症,
    同時他也患有妄想症,所以在這種心理建設下,
    如果戰敗,他一定會選擇自殺。
    而這些資料也交給了OSS戰略情報局
    不過這些資料在戰後就銷毀了,
    而蘭格博士就在1970年推出了一本叫【希特勒的心理】。
    而過後罪犯側寫這一個職業
    就在約翰。愛德華。道格拉斯的發展下,
    成為以後FBI調查組的行為科學科,
    道格拉斯是聯邦調查局的特工,對於抓美國的連環殺人兇手居功至偉。
    也有現代福爾摩斯的稱號。
    他也是第一位專職的FBI側寫探員。在他的生涯裡面,
    曾經去過監獄裡面訪問非常多的連環殺手
    還有一些史上最出名的罪犯,
    包括大衛。理查。伯克維茨(山姆之子連環兇殺案兇手),
    泰德班迪(連環姦殺案兇手)被譽為最英俊的殺手之一
    過後他就用這些資料出版了幾本書,第一本書
    【性殺案的模式還有動機】
    還有另外一本叫【犯罪分類手冊】CCM(criminal classification manual )
    而美劇【犯罪心理】就是根據他其中的一本書
    【Mind Hunter】來創作的。
    罪犯側寫並不像心理學一樣,用理論的方式為基礎,
    而是根據現場的罪證,包括現場的一些資料,
    一些作案手法還有臨床心理學
    來推測兇手的特定行為和特徵,用這種方式去協助破案
    加上鑑證科,法醫,彈道,化學檢驗等等不同的方法,
    務必要將兇手繩之以法。
    那人為什麼會犯罪呢?好像在宗教裡面講的,
    人的本身是有原罪的基因,而每個人由於是有思想還有情緒,
    我們都會有可能犯罪,如果一個小孩子你不理他,
    不教導他,他是一定會變壞!
    但是並沒有什麼天生的罪犯和殺人狂,而是某種原因
    觸發到他的犯罪慾望,經而做出不是人類可以做出的惡行,
    動物之間是沒有犯罪的,
    它們不會為了炫耀而殺死了其他的動物,把它的皮披在身上,
    不會因為好玩而虐待其他動物,餓了就要吃,
    這只是他們的基本慾望而已。
    但是反觀人類,由於是擁有思考的腦袋,
    他們可以害人,殺人,虐待甚至屠殺!
    這些不就是人類基因裡面的原罪嗎?
    你我都有可能犯罪,但是我們也可以選擇做好人
    修身養性,做好事,說好話,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慾望,遠離罪惡。
    最後,讓我們做一個FBI的測試,
    看看你們是否有資格進入做FBI的特工,
    點擊在說明文下方的連接去測試一下吧!
    這只是一個免費的版本,如果你要正式考試,需要給79美金,
    不過你們去玩玩也是不錯的!因為這個測試的確是很難!
    測試後留言告訴我你的成績吧!
    那好啦!今天的影片就到這裡,如果你喜歡這個影片
    覺得自己學到東西,就記得點贊,分享還有訂閱吧!
    好啦!我們下個奇異世界見,Bye Bye

  • 蒙太奇理論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3-19 22:15:12

    ☞〈給我們的訓誡書:伊格言的瘟疫書單8 種〉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11/%E3%80%90%E7%AB%AF%E5%82%B3%E5%AA%92%E3%80%91%E7%B5%A6%E6%88%91%E5%80%91%E7%9A%84%E8%A8%93%E8%AA%A1%E6%9B%B8%E2%94%80%E2%94%80%E4%BC%8A%E6%A0%BC%E8%A8%80%E7%9A%84%E7%98%9F%E7%96%AB%E6%9B%B8%E5%96%AE8%E7%A8%AE
    ☞本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223-culture-booklist-vir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書單 #新冠肺炎 #槍砲病菌與鋼鐵
    ─────
    你知道隋煬帝楊廣為什麼要蓋運河嗎?難道他不知道修建大運河可能勞民傷財,民怨四起,導致帝國毀滅嗎?
    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隋煬帝之所以決定修建運河,其實根本是不得已的。
    因為先前南北朝時期,連年征戰,為了一統天下,軍隊規模已過度膨脹。
    而此刻天下太平,不再需要那麼多軍隊了;
    留著他們,軍餉將拖垮國家財政;但要是讓他們全都解甲歸田,則等同於製造大量失業人口,導致社會問題。
    束手無策之餘,只好開個運河工程讓大家來做了。
    沒錯,這是一種解釋──而且是一種經濟學上的解釋。
    修建運河,其實正是隋煬帝為解決民生問題,不得不採取的「擴大內需」措施。
    我們暫且不去論斷此種說法的對錯──無論如何,用這種角度來理解歷史,是不是也給我們打開了不同的視野呢?
    而類似瘟疫流行這種大規模影響國計民生的重大事件,事實上也特別適合讓我們拉遠距離,從更大的巨觀尺度上來理解它。
    這正是一種「大歷史」的概念。
    讓我們先從這種概念的科幻版本開始吧──首先,伊格言提到,瘟疫時期,我們應當讀讀科幻大師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的《基地》系列作。
    這位俄裔美籍科幻大師出生於1920年,是美國科幻的代表人物之一。
    看看他本人,是不是長得很像電影裡那種瘋狂科學家的樣子呢?
    在他的經典小說《基地》三部曲中,艾西莫夫設想了一門全新學科:心理史學(Psychohistory)。
    這是一個有趣的想像。「心理史學」是什麼?
    那是一種用以**測度群體眾人之心理傾向與集體選擇**的統計學──它假設,如若群體人口夠多,則我們將可預測未來。

    什麼意思?這乍聽之下匪夷所思,然而不難理解──
    舉例,你無法預測伊格言今天晚餐會吃什麼,因為單一個人的選擇變數太大,無從評估。
    然而,如果要預測整座港島今日晚間約有多少比例人口以撈麵為晚餐主食,則相對容易得多,誤差也小得多。
    以此類推,當群體數量夠大,當數據蒐集夠多,我們將可預測集體的心理傾向;而當此類計算愈趨精密,則終有一日,我們將可預測未來。

    聽來是否似曾相識呢?
    對的,於《基地》系列成書之一九五〇年代,我們叫它「心理史學」,psychohistory;而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我們叫它──**大數據**。
    伊格言提醒我們,對,這不就是大數據的概念嗎?
    在數十年前,人類蒐集資料的能力有限,所以也不容易蒐集到堪用的、數量如此龐大的數據。
    而現在,這已經一點也不奇怪了──記得武漢封城初期,網路上相傳來自支付寶後台的那張「逃離武漢落點圖」嗎?
    那張圖,和後來中國各地肺炎的感染數據,是否可能直接相關呢?
    所以,理論上,在當初,我們是否能從那張圖相當程度地「預測」或「演算」出後來中國各地的病例數字呢?
    對,瘟疫聽來科幻,一種全新的、無解藥的傳染病聽來科幻,
    但我們終將承認,我們竟是如此真實地生存於科幻之中──那不正是這個世界給我們的一記警鐘、一紙訓誡書嗎?
    所以,讓我們也來讀讀賈德‧戴蒙的經典名作《槍砲、病菌與鋼鐵》吧......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