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葛洛莉老師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葛洛莉老師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葛洛莉老師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溫和且堅定 堅定代表的是你在艱難處境下選擇的行為, 而專制代表的,則是強迫孩子遵照你的選擇。 ―德瑞克斯 身為教師,你會不會覺得自己常常過於溫和,無法表現堅定呢?或是你覺得溫和就代表軟弱,因此你表現得太過堅定?你是不是平常非常溫和,但每當學生發生問題行為,卻又表現得過於堅定?當然,正是因為你不...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大牌黨 Big Part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uby盧春如 #後製小爸爸剪到深夜熱騰騰 #每週三堅持盧英文 哎呀呀~~等待是值得的啦~~ Ruby盧春如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overubylu/ 大牌黨IG複習盧英文單字➡️https://reurl.cc/W422Qy ❤️Gloria Gayn...
-
葛洛莉老師 在 大牌黨 Big Party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1-23 03:17:53#Ruby盧春如 #後製小爸爸剪到深夜熱騰騰 #每週三堅持盧英文
哎呀呀~~等待是值得的啦~~
Ruby盧春如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overubylu/
大牌黨IG複習盧英文單字➡️https://reurl.cc/W422Qy
❤️Gloria Gaynor 葛洛莉雅.蓋諾
1949年9月7日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以詮釋迪斯可歌曲聞名
曾獲葛萊美獎最佳迪斯可錄製、世界音樂獎傳奇獎產業傑出貢獻
❤️I will Survive收錄於The Best of Gloria Gaynor專輯,1979年在廣播上大量播出,在告示牌百強單曲榜和英國單曲排行榜上達到第一位並連續保持數週紀錄
❤️每週三晚上鎖定#大牌黨BigParty
#盧英文 Ruby's English Class
#Ruby老師 #Ruby盧春如 #九官鳥家族 和你一起笑開懷
#跟我一起 #宅在家 #StayHome and learn -
葛洛莉老師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11-12 21:00:10《破案神探》(Mindhunter,或譯「心靈獵人」)是一齣美劇,背景設定於1978年,聯邦調查局FBI剛剛成立「犯罪行為科學」研究部門。曾是人質談判專家的主角霍頓‧福特訪查了全美已入獄服刑的連環殺人犯,從他們的口述生平,解析心理動機和行為模式;並試圖藉由這些資料,對類似的案件,找出破案線索。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破案神探 #網路霸凌 #正義魔人
─────────
☞〈深淵也凝視著你〉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1/11/%E6%B7%B1%E6%B7%B5%E4%B9%9F%E5%87%9D%E8%A6%96%E8%91%97%E4%BD%A0
☞請記得按讚、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破案神探》(Mindhunter,或譯「心靈獵人」)是一齣美劇,背景設定於1978年,聯邦調查局FBI剛剛成立「犯罪行為科學」研究部門。曾是人質談判專家的主角霍頓‧福特訪查了全美已入獄服刑的連環殺人犯,從他們的口述生平,解析心理動機和行為模式;並試圖藉由這些資料,對類似的案件,找出破案線索。
這「行為科學研究部門」很快獲得上司支持,並協助各地州警成功偵破了數起懸案。霍頓‧福特探員也因此擒獲了「現代福爾摩斯」的美譽,運籌帷幄,自信滿滿。直到有一天,他遭遇了職業生涯中第一道個人難題:他發現了一名小學校長的不當行為。羅傑‧韋德校長,年約五十多歲,服務於榭蒂蘭恩小學數十年,辦學有聲有色,春風化雨,頗獲好評。然而他長期有個怪異行為:他喜歡搔癢小孩的腳底。每當小朋友們打架、不聽話或假裝腳痛不想上學時;韋德校長便把他們叫進校長室,搔癢腳底作為處罰;事後還給他們五分錢做為獎賞。這些孩子們完全沒有不舒服的感覺,而且往往是笑著離開的──因為會癢嘛,而且那又有點好玩。這看來頗具創意,但同時卻又如此可疑。對,校長把微罪懲罰給「遊戲化」了,藉此減輕被懲戒者的受辱感;但依舊保留了「懲戒」這個名目。但有少數老師和家長質開始心生疑竇:這外表看來一本正經、且素來受人景仰的校長大人,該不會是個變態蘿莉控或正太控吧?
根據自己訪談眾多殺人者的經驗與直覺,自信滿滿的福特探員斷定:愛對孩子搔癢的韋德校長,顯然就是個變態,他的不當行為正預示著他「即將」犯下重罪──儘管此刻除了少數老師與家長的主觀憂慮外,沒有任何明確犯罪跡證。福特探員堅持向教育主管機關告發此事。這導致韋德校長火速遭到革職,被迫離開教育界。然而事後,校長太太找到福特探員,聲淚俱下指控他催毀了韋德校長的清譽與人生,平白毀了韋德一家的幸福生活。一名橫遭剝奪一生摯愛之志業的教育家,一夕之間淪為過街老鼠。比起陷入的經濟困境,無形損失更為可怕:好友疏遠了他們,外出採買時承受無止盡的竊竊私語和懷疑的目光,再也沒有人願意和校長一家說話。
羅傑‧韋德真是個變態嗎?福特探員的「預測」或「防患未然」,是正確的嗎?直至第一季結束,劇中情節尚未帶來確切的答案。
然而伊格言說,這現象正像是尼采的一句名言:當你凝視深淵,深淵也凝視著你。伊格言解釋:容我們稍稍「偏移」或「延伸」一下這句話的涵意──福特探員對連環殺手的訪談,正是站在正義、科學、法律的彼岸在凝視這些深淵。然而凝視的過程,卻也難免被深淵「回視」。有時候,當深淵裡的罪惡太過龐大、恐怖,乃至挑戰人類良知與文明之底限,作為一名研究者,想要對它產生「理解」和「同理」(就像片名:Mind Hunter:一邪惡變態心智之獵取者,「心靈獵人」),往往必須親身涉險,仔細揣想這些人類極惡者的心智。而付出的代價或許正是──讓自己變得跟他們很像......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葛洛莉老師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溫和且堅定
堅定代表的是你在艱難處境下選擇的行為,
而專制代表的,則是強迫孩子遵照你的選擇。
―德瑞克斯
身為教師,你會不會覺得自己常常過於溫和,無法表現堅定呢?或是你覺得溫和就代表軟弱,因此你表現得太過堅定?你是不是平常非常溫和,但每當學生發生問題行為,卻又表現得過於堅定?當然,正是因為你不想成為一個苛刻、獨裁或放任的教師,所以你才會思考這些問題。但教師仍然非常容易在過於溫和和過於堅定間猶疑不定,特別是在教導規模較大的班級時,要掌握班級秩序,是個相當困難的挑戰,或者是有太多個別學生要處理,讓教師感到相當頭痛。
不過,教師對學生行為的反應,其實不一定只有「過於溫和」及「過於堅定」兩種選擇,像是德瑞克斯就一直在倡導「溫和且堅定」的教養方式。如果學生相信他們會一直得到溫和的對待,那他們就有可能變得相當囂張,即便在犯錯時也是如此。另一方面,要是他們了解教師訂下的規則與期望相當堅定,那他們就能學會遵守秩序。因此,溫和且堅定背後代表的是「我關心而且理解你,同時你也能為自己負責。」這樣的回應傳達了教師對學生能力的信心,代表教師相信學生能夠面對艱困的情況以及學校中發生的挑戰。
大多數教師都知道,和獨裁式領導(這裡我做主,照我說的做)及放任式領導(缺乏條理而且常常過度放任)相比,民主式領導(合作式問題解決)對學生來說更有幫助,但如果沒有事前規畫,要持之以恆地表現出溫和且堅定,可能還是相當困難。因此,為了避免教師在溫和及堅定之間不斷搖擺,正向教養為教師提供了特殊的語彙,這些語彙同時包含溫和及堅定。有些教師發現把這些語彙寫在便利貼上非常有幫助,因為這樣可以時時提醒自己。同時,教師們還表示,即便只是記得其中一部分,對於在教室中採用溫和且堅定的民主式領導,仍是相當有幫助。以下就是幾個例子,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訂下堅定的規則前,有許多方式可以表現溫和。
• 認同感受:我知道你對某件事感到非常沮喪,可是你還是得完成你的報
告,如果你想和我聊聊,我放學後隨時有空。
• 表達理解:我理解你現在為什麼想去做點別的事,可是你還是得先完成你的報告。
• 「我」句式:我知道你不想做作業,可是我也不希望你被當,我們找個時間聊聊該怎麼處理吧。
• 遵照先前的約定:我發現你沒有準時交作業,可是我們先前對交作業的約定是什麼?友善安靜地等待學生回答。
• 提供選擇:我知道你現在想玩手機,可是現在是做作業的時間,你要我先暫時幫你保管手機,還是自己先把手機收回書包裡?
雖然上述例子可能相當制式化,但教師必須記住,方法要能發揮作用,除了依靠穩固的原則外,還得運用教師自身的愛心與智慧,才能將這些語彙應用到日常情境中。如果溫和且堅定的教養方式沒有發揮效果,那麼可能是教師陷入了權力爭奪,或是教師沒有完全理解學生行為背後的信念。這時可能就需要採用其他正向教養方法,例如特殊時光或啟發式提問等,來和學生建立關係,或是在班會中運用合作式問題解決。
.
本文摘自《#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教師聖經》
班級經營的有效工具,讓孩子在情緒、人際與課業都成功
作者: 簡‧尼爾森, 凱莉‧葛洛菲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表現溫和,那是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表現堅定,則是以必要的行動來落實約定,幫助孩子說到做到。
我一直很喜歡正向教養的「溫和而堅定」的態度,這是民主而成熟的表現。但我也能理解,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這並不是我們所習慣的教養風格。
這本書的分享,在這一篇作結束,感謝大家耐心閱讀。正向教養的書,我已經推廣多年,跟家長與老師都在這個主題上有長期的互動。我會過一陣子就重複這些說法,幫助版面上的朋友們自然內化。
祝願您,能體會到採取這樣的態度,我們自己內在最是有愛與寧靜!
.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連結請見留言
葛洛莉老師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認同感受
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教師必須對每位學生的感受都非常敏感,這樣才能知道要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樣的方式鼓勵他們。
―德瑞克斯
沮喪的學生容易產生問題行為,但他們需要的不是懲罰,而是鼓勵。對教師來說,鼓勵學生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傾聽,直到教師能夠理解學生的觀點,進而認同他們的感受。
如果教師用心傾聽,或是注意觀察,大概都能猜到學生心裡的感受,如同德瑞克斯所說,猜錯沒有關係,因為學生會讓教師知道他們有沒有猜對,這同時也提供了教師更多幫助學生的資訊。
另外,如果教師以真誠的方式和學生分享,而不是指控他們,那麼學生也非常樂於了解教師自身的感受。「你讓我覺得很糟。」這類的指控無濟於事,不僅會激發學生的防禦心,而且本身也是錯誤的指控:學生無法「使得」教師感受到任何事,他們只是觸發了教師的開關,進而使教師體驗從過往的錯誤信念增生的想法或感受。
因此,只要教師改變錯誤信念,就能改變自身的感受。當教師發現學生產生問題行為,只要記得:學生的行為是挫折的表現,那麼教師就能以不同的情緒和行動回應。這時教師就是在同理「我記得類似的事發生在我身上時,我有多麼難受。」
教師認同學生的感受,並分享自身的感受,除了有助於建立連結,也能讓學生覺得自己受到理解,進而更有意願合作。認同感受是個非常有效的方法,能夠幫助教師和學生建立連結,而這些連結同時也擁有糾正的功用。
.
本文摘自《#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教師聖經》
班級經營的有效工具,讓孩子在情緒、人際與課業都成功
作者: 簡‧尼爾森, 凱莉‧葛洛菲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我很喜歡吳娟瑜老師對於同理心的闡釋,她分成三個層次:
1. 我知道
這是同理心的初階,表明了理智上知道你的狀況,比如:「我知道你加班很辛苦啊!」
2. 我體會
這比「我知道」更多一些連結對方的感受,例如:「有一陣子,我常加班,也是很累,恨不得好好睡個覺,你呢?你有這樣的感受嗎?」
3. 我關心
這是同理心最高層次,能付諸行動,例如:「看你加班這麼晚,好辛苦哦!來!我幫你敲敲背,放鬆一下。對了,要不要我幫你放個熱水,好好洗個舒服的澡?」
連結情感的方式,可以有不同的變化,「同理」是其中很值得練習的能力。不過,我還是希望回到最根本的自我同理著手,認識自己的情緒、接納自己的情緒、肯定自己的情緒,這能養成慣性,「同理」才能自然地表現出來。
祝願您,能趁現在在家利用獨處的時間,進行這種愛自己的練習!
.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連結請見留言
葛洛莉老師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專注於解決方案
有時候透過和孩子討論,看看他們有什麼方法,就可以解決問題。
―德瑞克斯
專注於解決方案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生活技巧,同時也是正向教養的基本原則之一。有一個經典問題,能幫助教師和學生記住這個原則:「你是想罵人?還是想解決問題?」學生們很喜歡把這句話做成海報掛在教室中,並且在有人過度強調責備時互相提醒,特別是提醒教師:「你是在責備?還是在解決問題?」
比起專注於解決方案,大部分的人會問的問題可能是:「針對這項行為,該使用哪種懲罰?」這樣問其實不對。懲罰的目的是要讓學生「為自己過去的行為付出代價」,因此,正確的問法應該是「這個問題該怎麼解決?」專注於解決方案的目的是學生「為未來學習」,而不是要他們為過去發生的事件付出代價—事情已經發生了,再也無法改變。
教師要先準備好面對初期的抗拒,如果學生沒有受過訓練,或未曾有機會發展及練習問題解決技巧,那麼對自身潛力缺乏充分了解,是件十分正常的事。如果教師請學生思考如何解決問題,而他們回答「我不知道。」教師可以繼續以鼓勵的方式回應他們:「花時間好好想想,可以在我們下次見面時,再告訴我你的想法。」
教師如果定期舉辦班會,提供學生練習問題解決技巧的場域,也可以帶來幫助。另外,如果教師也常常使用啟發式提問,就能使學生從自己的角度思考,進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師可以運用「3R1H」標準,來評估學生提出的問題解決方法,也就是良好的問題解決方法必須包括下列條件:
#相關的(Related)
#尊重的(Respectful)
#合理的(Reasonable)
#有幫助(Helpful)
學生進行腦力激盪,尋找問題解決方法後,教師可以看一下學生提出的各式方法,並詢問學生:他們想到的方法是否符合上述的標準。另外一個更棒的作法,就是讓學生輪流評估彼此想到的方法,看看是否符合3R1H的標準,之後剔除不符合標準的那些方法。如此一來,不久之後學生就能學會如何評估問題解決方法,並選出最可行的方案。
常有老師問我們一個關於有攻擊性學生的問題:「在我工作的學校裡,大家沒辦法接受攻擊其他同學的學生不受任何懲罰。請問這類情況該如何處理?要怎麼不使用懲罰,同時又溫和且堅定地處理這樣的學生?」
這個困境的解答其實非常簡單,但對某些人來說可能很難理解,特別是如果他們的思維還沒轉變,不了解「懲罰雖然看似有立即的功效,卻無法帶來長期的正面效果」這個事實。如果老師藉著「做出某種不希望學生做的事,希望教導學生不要做這種事」,這樣好像不合理。若懲罰那個攻擊其他同學的學生,這只是去羞辱他。所以,與其讓學生「付出代價」,不如透過「專注於解決方案」,讓學生學習如何修復他造成的損害
有些成人為了教導孩子不要傷害他人,反倒採用傷害孩子的方式,這相當諷刺,這些成人可能也會認為以身作則的老師,才是最好的老師,但當他們運用懲罰時,卻是在展示他們不想讓學生學習的行為。
本書一再強調,懲罰的目的是讓孩子為了過去的行為付出代價,但正向教養採用的卻是另一種方式,也就是鼓勵。和懲罰相比,正向教養會採用什麼方式呢?可以參考下列的例子:
一、 認同攻擊者的感受:「你一定很生氣。」大家都認為應該要先安慰受害者才對,但我們稍後會解釋為什麼這未必是最好的方法。
二、 以友善的方式運用啟發式提問,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
三、 接下來,轉向受到攻擊的學生,詢問他的說法。這時教師可能會發現,看似無辜的受害者,有可能是造成攻擊事件發生的原因。
四、 如果不是上述的情況,就繼續詢問攻擊者:「你覺得你可以怎麼補救呢?」
五、 如果發現兩名學生都有責任,就專注在問題解決上:「你們對解決這個問題有什麼想法?」
六、 另一個可能的方法,就是請相關學生在班會上提出討論,這樣他們就可以從其他同學身上,得到如何補救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堅信學生必須受到懲罰的教師,就會繼續使用懲罰,而受到懲罰的學生則是會變得越來越挫折,未來也更有可能繼續攻擊別人,懲罰到最後一定會產生所謂的「報復循環」。
只要了解「改變學生未來行為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鼓勵」,那麼教師和學生就能專注在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比起注重懲罰和報復,專注於解決方案能夠促進和平,而這並不是只會在教室中發生而已!
.
本文摘自《#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教師聖經》
班級經營的有效工具,讓孩子在情緒、人際與課業都成功
作者: 簡‧尼爾森, 凱莉‧葛洛菲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大人處罰孩子的時機,常常是自己正在發怒的時候。所以本意或許為「教導」,但容易流於「發洩個人情緒」。
不少大人在處罰前,也沒確實做好「傾聽」。根本都還沒搞清楚發生事情細節,亂處罰一通,常把狀況弄得更糟。
(像有朋友跟我說過,她小時候如果受傷,讓媽媽知道,媽媽就會打她一頓,理由是她怎麼這麼不小心,找媽媽麻煩。從此,她受到傷害都不敢讓媽媽知道,能自己處理就自己解決,媽媽雖然因此輕鬆了,但這是作為孩子一輩子的遺憾。)
處罰會引起孩子的報復,這在青少年身上常看得很明顯。在比較小的孩子身上,也會看到類似「被動攻擊」的狀態,用退縮、退化,或者「不小心」出錯,來讓父母苦惱。
與其談「處罰」,不如談「專注解決方案」,這更具有教育意義。我跟師長相處,能感受到樂衷於「處罰」孩子的大人越來越少,這讓我感覺欣喜。
祝願您,能多傾聽,先照顧好自己,再處理事情,而不是藉由處罰急著發洩個人情緒!
.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連結請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