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葛洛莉工作ptt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葛洛莉工作ptt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葛洛莉工作ptt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葛洛莉工作產品中有1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一場懸而未解的詭異事故啟發了一個日本動畫導演? . 1994年2月19日,一名罹患子宮頸癌末期的葛洛莉雅.拉米雷茲(Gloria Ramirez)被送進加州一間醫院的急診室。 . 當拉米雷茲剛入院時,醫護人員發現她身體像是覆蓋了一層油一樣,然後也有人反映從她身上聞到一股類似水果和大蒜的怪味。大家...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破案神探》(Mindhunter,或譯「心靈獵人」)是一齣美劇,背景設定於1978年,聯邦調查局FBI剛剛成立「犯罪行為科學」研究部門。曾是人質談判專家的主角霍頓‧福特訪查了全美已入獄服刑的連環殺人犯,從他們的口述生平,解析心理動機和行為模式;並試圖藉由這些資料,對類似的案件,找出破案線索。 ☞I...

  • 葛洛莉工作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04 21:01:01
    有 2,167 人按讚

    一場懸而未解的詭異事故啟發了一個日本動畫導演?


    1994年2月19日,一名罹患子宮頸癌末期的葛洛莉雅.拉米雷茲(Gloria Ramirez)被送進加州一間醫院的急診室。


    當拉米雷茲剛入院時,醫護人員發現她身體像是覆蓋了一層油一樣,然後也有人反映從她身上聞到一股類似水果和大蒜的怪味。大家不以為意,認定味道應該來自她的口部。沒過多久,一名護理師忽然暈厥,住院醫師也感到噁心想吐,早出診間休息,也昏倒了。一名協助進行呼吸治療的醫護人員也在不支倒地⋯⋯。


    拉米雷茲不久便因腎衰竭辭世,但隨著她的死,整間醫院共有23個與她接觸過的人病倒,其中五人必須住院治療。院方不得不疏散醫院工作人員,將所有人與死者進行隔離。最後經過當局調查,診斷結果出爐,判定這是一個集體歇斯底里(mass hysteria)。


    但這個說法很多人不買帳。一種說法指出,她身上之所以看起來存在油的光澤,是因為她塗抹了減輕肌肉痠痛的一種凝膠,而這個含有二甲基碸的凝膠可能在暴露於氧氣之後生成名為硫酸二甲酯的有毒化學物質。也有人說,醫院可能藏有一間製造冰毒的實驗室,可能有員工不慎外洩了含有甲基苯丙胺的氣體。


    眾說紛紜,但可以確認的是,這場風波險些造成致命性的後果,其中一位醫護人員為此住院兩週,差點喪命,很多人後續都有其它併發症。死者葛洛莉雅.拉米雷茲則被媒體稱為「有毒的女人」。


    對於當事者來說,這件事恐怕沒這麼有趣。但對於遠在日本的大友克洋來說,這簡直是渾然天成的喜劇片題材。在事發隔年,由他製作的《回憶三部曲 Memories》之中的第二則故事《最臭兵器 Stink Bomb》(1995)的故事概念便是取自此案。


    劇中,一名重感冒的小職員不慎服用了幾顆膠囊,怎料這個膠囊偏偏是尚在實驗當中的生化武器。醒來之後,他發現整間公司的人全部不省人事,而且不管他走到哪裡,盡是「沉魚落雁」,個個一命嗚呼。搞不清楚狀況的他,一路想騎車到東京求援。殊不知軍方早已動起來,打算取他性命,但一旅大軍恐怕都敵不過他的氣息(如附圖)。


    這不過是《回憶三部曲》中的其中一章,擺在《她的回憶 Magnetic Rose》之後也有緩和之效。就現在角度來看《最臭兵器》都頗有趣致,除了看作畫之外,大友克洋刻意埋藏的日、美的兩國角力也值得一看。在日本經濟泡沫化之後,日本氣焰全失,只能乖乖被美國老大哥摸頭,在片中便能清楚看見這個氛圍。


    片名取名回憶,乍看只有今敏編劇的《她的回憶》是用明顯回憶橋段串起,但其實細細品嚐,便會發現原來三段都關乎回憶。首部曲的背景在21世紀尾聲(未來),二部曲是1990年代(現在),而三部曲《大砲之街 Cannon Fodder》看似架空了一個歐威爾式的世界,但其實不正是直指日本的軍國主義時代?


    我個人的排名會是《她的回憶》第一,《大砲之街》第二,《最臭兵器》位居第三,但其實三部作品的成就都在伯仲之間。小時候看日本動畫只知吉卜力,以為動畫就只能是兒童取向,渾然不知早在1995年,竟有這麼一部這麼令人震撼的成人動畫,不僅在劇情刻畫上有深意,連在動畫上也能達到這麼細膩的呈現。


    喜歡電影的原因就在這裡,因為每個愛電影的人都知道自己的宿命,那就是你注定看不完所有的電影。所以這也代表你總是能有新的發現。雖然也許對於許多日本動畫迷而言,《回憶三部曲》根本是人人皆知的經典,但對我來說,看完卻有發現新大陸之感,實在太震撼啦!

    光年映畫 Light Year Images #回憶三部曲 #大友克洋 #今敏

  • 葛洛莉工作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15 12:46:13
    有 1,609 人按讚

    ▍關心學生

    身為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務,或說教育工作者神聖的志業,就是要確保沒有孩子在上學時是挫折的,並且讓本來就挫折的孩子,能夠透過學校和教師,重拾自身的信心。
    ―阿德勒

    阿德勒曾經創造了一個相當特別的德文單字Gemeinschaftsgefühl,這個字很難給它下個精確的定義,因為它有非常多涵義,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這個字的意思是「社會興趣」或「社會情懷」,但我們在此先暫時將其定義為廣義的「關心」。例如教師關心學生、學生關心教師、學生關心彼此、學生關心他們的教室、學生關心自己時時刻刻做出貢獻、學生關心世界和平等等。接下來的重點,就是如何把這些關心化為具體行動,這些行動就是社會脈絡定義下的「貢獻」。

    美國作家馬雅.安傑洛(Maya Angelou)曾經說過:「人們可能會忘記你說過的話,也會忘記你做過的事,但永遠不會忘記你帶給他們的感受。」教師花時間向學生表達關心,能夠幫助學生社交、情緒、學業這三方面的成長,因為他們的基本歸屬感需求已經獲得滿足。同時,只要教師花時間用心和學生建立連結,就能減少管教問題,並讓班級氣氛更為凝聚。

    教師可能覺得自己已經很關心學生了,但學生們知道嗎?如果問學生,可能會得到出乎意料的答案。和學生建立連結的另一種方式,就是確保關心的訊息有確實傳達給學生,根據研究,這是影響學生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正向教養的基本原則之一。因為學生最基本的目標就是在學校中獲得歸屬感,並且做出貢獻。所以關心就成了學生的基本需求,如果想要學生順利發展,教師就必須滿足這樣的需求。

    .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研究,在學校中獲得強烈的歸屬感,會直接提升學生的學業成績,降低輟學率,並確保出席率。此外,在學校獲得歸屬感的學生,也比較不會出現抽菸、酗酒、性行為、攜帶武器、暴力、飲食失調、憂鬱、考慮或企圖自殺等行為。

    .

    本文摘自《#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教師聖經》
    班級經營的有效工具,讓孩子在情緒、人際與課業都成功

    作者: 簡‧尼爾森, 凱莉‧葛洛菲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關心一個人的具體作法,版面上已經重複多次,這是跟人連結的重要方式。而這篇摘文所說的關心,是往社會興趣或社會情懷的角度出發,帶著一個人重新回到團體中,意識到自己的貢獻,減少疏離感。

    所以感恩一個人,也可以是關心一個人的展現。感恩一個人對團體所進行的貢獻,特別是看到他經歷了什麼樣的困難,依然努力,這能讓團體更有凝聚力。

    祝願您,能學著用這個態度關心自己,我們不一定真的有多大的功勞,但我們努力沒讓關係或事情惡化,那就是成就!

    .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連結請見留言

  • 葛洛莉工作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5-14 16:00:00
    有 1,631 人按讚

    ▍專注於解決方案

    有時候透過和孩子討論,看看他們有什麼方法,就可以解決問題。
    ―德瑞克斯

    專注於解決方案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生活技巧,同時也是正向教養的基本原則之一。有一個經典問題,能幫助教師和學生記住這個原則:「你是想罵人?還是想解決問題?」學生們很喜歡把這句話做成海報掛在教室中,並且在有人過度強調責備時互相提醒,特別是提醒教師:「你是在責備?還是在解決問題?」

    比起專注於解決方案,大部分的人會問的問題可能是:「針對這項行為,該使用哪種懲罰?」這樣問其實不對。懲罰的目的是要讓學生「為自己過去的行為付出代價」,因此,正確的問法應該是「這個問題該怎麼解決?」專注於解決方案的目的是學生「為未來學習」,而不是要他們為過去發生的事件付出代價—事情已經發生了,再也無法改變。

    教師要先準備好面對初期的抗拒,如果學生沒有受過訓練,或未曾有機會發展及練習問題解決技巧,那麼對自身潛力缺乏充分了解,是件十分正常的事。如果教師請學生思考如何解決問題,而他們回答「我不知道。」教師可以繼續以鼓勵的方式回應他們:「花時間好好想想,可以在我們下次見面時,再告訴我你的想法。」

    教師如果定期舉辦班會,提供學生練習問題解決技巧的場域,也可以帶來幫助。另外,如果教師也常常使用啟發式提問,就能使學生從自己的角度思考,進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師可以運用「3R1H」標準,來評估學生提出的問題解決方法,也就是良好的問題解決方法必須包括下列條件:

    #相關的(Related)
    #尊重的(Respectful)
    #合理的(Reasonable)
    #有幫助(Helpful)

    學生進行腦力激盪,尋找問題解決方法後,教師可以看一下學生提出的各式方法,並詢問學生:他們想到的方法是否符合上述的標準。另外一個更棒的作法,就是讓學生輪流評估彼此想到的方法,看看是否符合3R1H的標準,之後剔除不符合標準的那些方法。如此一來,不久之後學生就能學會如何評估問題解決方法,並選出最可行的方案。

    常有老師問我們一個關於有攻擊性學生的問題:「在我工作的學校裡,大家沒辦法接受攻擊其他同學的學生不受任何懲罰。請問這類情況該如何處理?要怎麼不使用懲罰,同時又溫和且堅定地處理這樣的學生?」

    這個困境的解答其實非常簡單,但對某些人來說可能很難理解,特別是如果他們的思維還沒轉變,不了解「懲罰雖然看似有立即的功效,卻無法帶來長期的正面效果」這個事實。如果老師藉著「做出某種不希望學生做的事,希望教導學生不要做這種事」,這樣好像不合理。若懲罰那個攻擊其他同學的學生,這只是去羞辱他。所以,與其讓學生「付出代價」,不如透過「專注於解決方案」,讓學生學習如何修復他造成的損害

    有些成人為了教導孩子不要傷害他人,反倒採用傷害孩子的方式,這相當諷刺,這些成人可能也會認為以身作則的老師,才是最好的老師,但當他們運用懲罰時,卻是在展示他們不想讓學生學習的行為。

    本書一再強調,懲罰的目的是讓孩子為了過去的行為付出代價,但正向教養採用的卻是另一種方式,也就是鼓勵。和懲罰相比,正向教養會採用什麼方式呢?可以參考下列的例子:

    一、 認同攻擊者的感受:「你一定很生氣。」大家都認為應該要先安慰受害者才對,但我們稍後會解釋為什麼這未必是最好的方法。

    二、 以友善的方式運用啟發式提問,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

    三、 接下來,轉向受到攻擊的學生,詢問他的說法。這時教師可能會發現,看似無辜的受害者,有可能是造成攻擊事件發生的原因。

    四、 如果不是上述的情況,就繼續詢問攻擊者:「你覺得你可以怎麼補救呢?」

    五、 如果發現兩名學生都有責任,就專注在問題解決上:「你們對解決這個問題有什麼想法?」

    六、 另一個可能的方法,就是請相關學生在班會上提出討論,這樣他們就可以從其他同學身上,得到如何補救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堅信學生必須受到懲罰的教師,就會繼續使用懲罰,而受到懲罰的學生則是會變得越來越挫折,未來也更有可能繼續攻擊別人,懲罰到最後一定會產生所謂的「報復循環」。

    只要了解「改變學生未來行為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鼓勵」,那麼教師和學生就能專注在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比起注重懲罰和報復,專注於解決方案能夠促進和平,而這並不是只會在教室中發生而已!

    .

    本文摘自《#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教師聖經》
    班級經營的有效工具,讓孩子在情緒、人際與課業都成功

    作者: 簡‧尼爾森, 凱莉‧葛洛菲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大人處罰孩子的時機,常常是自己正在發怒的時候。所以本意或許為「教導」,但容易流於「發洩個人情緒」。

    不少大人在處罰前,也沒確實做好「傾聽」。根本都還沒搞清楚發生事情細節,亂處罰一通,常把狀況弄得更糟。

    (像有朋友跟我說過,她小時候如果受傷,讓媽媽知道,媽媽就會打她一頓,理由是她怎麼這麼不小心,找媽媽麻煩。從此,她受到傷害都不敢讓媽媽知道,能自己處理就自己解決,媽媽雖然因此輕鬆了,但這是作為孩子一輩子的遺憾。)

    處罰會引起孩子的報復,這在青少年身上常看得很明顯。在比較小的孩子身上,也會看到類似「被動攻擊」的狀態,用退縮、退化,或者「不小心」出錯,來讓父母苦惱。

    與其談「處罰」,不如談「專注解決方案」,這更具有教育意義。我跟師長相處,能感受到樂衷於「處罰」孩子的大人越來越少,這讓我感覺欣喜。

    祝願您,能多傾聽,先照顧好自己,再處理事情,而不是藉由處罰急著發洩個人情緒!

    .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連結請見留言

  • 葛洛莉工作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11-12 21:00:10

    《破案神探》(Mindhunter,或譯「心靈獵人」)是一齣美劇,背景設定於1978年,聯邦調查局FBI剛剛成立「犯罪行為科學」研究部門。曾是人質談判專家的主角霍頓‧福特訪查了全美已入獄服刑的連環殺人犯,從他們的口述生平,解析心理動機和行為模式;並試圖藉由這些資料,對類似的案件,找出破案線索。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破案神探 #網路霸凌 #正義魔人
    ─────────
    ☞〈深淵也凝視著你〉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1/11/%E6%B7%B1%E6%B7%B5%E4%B9%9F%E5%87%9D%E8%A6%96%E8%91%97%E4%BD%A0
    ☞請記得按讚、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破案神探》(Mindhunter,或譯「心靈獵人」)是一齣美劇,背景設定於1978年,聯邦調查局FBI剛剛成立「犯罪行為科學」研究部門。曾是人質談判專家的主角霍頓‧福特訪查了全美已入獄服刑的連環殺人犯,從他們的口述生平,解析心理動機和行為模式;並試圖藉由這些資料,對類似的案件,找出破案線索。

    這「行為科學研究部門」很快獲得上司支持,並協助各地州警成功偵破了數起懸案。霍頓‧福特探員也因此擒獲了「現代福爾摩斯」的美譽,運籌帷幄,自信滿滿。直到有一天,他遭遇了職業生涯中第一道個人難題:他發現了一名小學校長的不當行為。羅傑‧韋德校長,年約五十多歲,服務於榭蒂蘭恩小學數十年,辦學有聲有色,春風化雨,頗獲好評。然而他長期有個怪異行為:他喜歡搔癢小孩的腳底。每當小朋友們打架、不聽話或假裝腳痛不想上學時;韋德校長便把他們叫進校長室,搔癢腳底作為處罰;事後還給他們五分錢做為獎賞。這些孩子們完全沒有不舒服的感覺,而且往往是笑著離開的──因為會癢嘛,而且那又有點好玩。這看來頗具創意,但同時卻又如此可疑。對,校長把微罪懲罰給「遊戲化」了,藉此減輕被懲戒者的受辱感;但依舊保留了「懲戒」這個名目。但有少數老師和家長質開始心生疑竇:這外表看來一本正經、且素來受人景仰的校長大人,該不會是個變態蘿莉控或正太控吧?

    根據自己訪談眾多殺人者的經驗與直覺,自信滿滿的福特探員斷定:愛對孩子搔癢的韋德校長,顯然就是個變態,他的不當行為正預示著他「即將」犯下重罪──儘管此刻除了少數老師與家長的主觀憂慮外,沒有任何明確犯罪跡證。福特探員堅持向教育主管機關告發此事。這導致韋德校長火速遭到革職,被迫離開教育界。然而事後,校長太太找到福特探員,聲淚俱下指控他催毀了韋德校長的清譽與人生,平白毀了韋德一家的幸福生活。一名橫遭剝奪一生摯愛之志業的教育家,一夕之間淪為過街老鼠。比起陷入的經濟困境,無形損失更為可怕:好友疏遠了他們,外出採買時承受無止盡的竊竊私語和懷疑的目光,再也沒有人願意和校長一家說話。

    羅傑‧韋德真是個變態嗎?福特探員的「預測」或「防患未然」,是正確的嗎?直至第一季結束,劇中情節尚未帶來確切的答案。

    然而伊格言說,這現象正像是尼采的一句名言:當你凝視深淵,深淵也凝視著你。伊格言解釋:容我們稍稍「偏移」或「延伸」一下這句話的涵意──福特探員對連環殺手的訪談,正是站在正義、科學、法律的彼岸在凝視這些深淵。然而凝視的過程,卻也難免被深淵「回視」。有時候,當深淵裡的罪惡太過龐大、恐怖,乃至挑戰人類良知與文明之底限,作為一名研究者,想要對它產生「理解」和「同理」(就像片名:Mind Hunter:一邪惡變態心智之獵取者,「心靈獵人」),往往必須親身涉險,仔細揣想這些人類極惡者的心智。而付出的代價或許正是──讓自己變得跟他們很像......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