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葉啟田去世了嗎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葉啟田去世了嗎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葉啟田去世了嗎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葉啟田去世了嗎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作者之死 這輩子我見過最多的工作人是創作者,他們的個性各式各樣,大部份的時間跟所有人一樣,隨著寫作時間越長,付出的心血越多,而有了一些差異,我把他們分為幾類: 一、花蝴蝶:口才佳,社交力強,愛熱鬧宴飲,鋒頭健,優越感強。 二、權謀家︰口才有強有弱,社交力強、善謀略,熱衷權勢,常有官職或掌權。...

  • 葉啟田去世了嗎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5-12-05 19:44:44
    有 51 人按讚


    作者之死
    這輩子我見過最多的工作人是創作者,他們的個性各式各樣,大部份的時間跟所有人一樣,隨著寫作時間越長,付出的心血越多,而有了一些差異,我把他們分為幾類:
    一、花蝴蝶:口才佳,社交力強,愛熱鬧宴飲,鋒頭健,優越感強。
    二、權謀家︰口才有強有弱,社交力強、善謀略,熱衷權勢,常有官職或掌權。
    三、人師:口才有強有弱,社交力有強有弱,常有學生跟隨,有影響力,能帶動風氣。
    四、厭世者:口才有強有弱,社交力弱,常把想死掛在嘴上,有些有攻擊性、作品也常寫到厭世與死亡。
    五、情趣家:口才有強有弱,社交力較強,懂得生活也懂享受,從享樂主義到生活藝術家、美學家,寫作只是生活中的小部份。
    六、神秘客:口才較弱,幾無社交或無社群網站,非常低調,很少人知道他們在幹什麼,但他們會以假身份潛水觀看他人。
    七、逃世者:口才有強有弱,幾無社交,反抗文明與社會的隱逸者,創作與行動一致。
    八、修行者:口才有強有弱,少社交,把寫作當修行,或者本身就是修行者。
    九、混合型;大多數人屬於這型,但前兩者與後五者較少重疊。
    如川端康成是算是第三與第四的混合型;葉慈是第一與第二、第三,第三的混合型;豐子愷是第三與第八混合;魯迅是第二、第三混合;沈從文是第三、第四混合;張愛玲是第四、第六混合。

    寫作者因社交能力較差或不喜社交,因而喜好孤獨,在孤獨中自得其樂的所在多有;但在過份孤獨中而傾向反社會與厭世者更多,他們不是朋友很少,就是與朋有鮮少聯繫,碰到打擊或挫折時會選擇死亡大多是這群人。我在想,前三者選擇死亡的較少,是因為朋友多嗎?好像也不是。
    想像力豐富的人小時候特別怕死人、怕鬼、怕黑、怕一切可怕之物,外向的人找尋人群以逃避無所不在的恐懼,內向的人因害羞而逃避人群,寫作需要的長期孤獨,常常面對自己的極限,只要生活上稍一刺激就會走向極端,而失眠、憂鬱、躁鬱或恐慌、藥物癮只是外顯的癥兆。
    前兩種人易有妄想與躁症,後五種人易有鬱症、恐慌,只要求醫可以控制,偏偏作家都不愛求醫。求醫也不按時吃藥。
    像CC原是第一種,作為同志,他長得美,愛社交,人緣好,加上中文與社會系雙修,感性與知性兼具,原是極受眾人喜愛的寫作人,他的才氣不算高,但積極求進,也有一點小成績。當兵後在兵營中摔到腦傷,開刀後已變成另一個人,有妄想症與攻擊性,他不是一直不好,而是時好時壞,好的時候很正常,這時已變成第四與第七的混合型。一般人自然無法理解他,因而受到排斥,而至找不到指導老師(他認為老師欺騙他),無法完成自己最重要的研究,這激發他想以死明志的想法,早在碩士修課結束後就寫好遺書並找好執行人,跳了三次樓沒成,第四次結束生命,死前愛美的他,還為自己拍了美美的照片。

    如果是我可能也是束手無策,最多押他吃藥看醫生,求醫絕對有幫助。我最傷心的是他死後遭到的冷處理與切割,他自然是造成許多人困擾,可是死後有必要再補刀嗎?給他一點溫暖很難嗎?需要團結一致對外攻擊嗎?

    這輩子我碰到的寫作人,老師是氣死的;田啟元是病死的;學生是跳死的,有一面之緣的三毛是自殺死的;才剛見過面猝死的是林燿德;欣賞的後輩黃國峻與袁哲生自殺……,作家的職災不是最大,風險也不小。

    作家的死沒有比較偉大或有什麼啟示性,應該討論的它的連動性,與造成對同為寫作者的震撼,它可能挑起寫作人隱藏的厭世因子。

    1970年11月25日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不少作家趕到現場,只有川端康成獲准進入。川端康成很受刺激,對學生表示:「被砍下腦袋的應該是我。」三島由紀夫自殺之後17個月,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也選擇含煤氣管自殺,未留下隻字遺書。

    死亡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引發其他創作者的厭世心理,老師過世後,每到忌日前後都想死,這情況延續許多年;學生去世後,我與學生們也陷入憂鬱中,久久難以自拔,所以面對這樣的事情請勿冷血以對。

    研究作家自殺的學者鮑維娜認為:作家的自殺並非只是由於客觀外在因素,為生活貧困、事業失敗、社會迫害、疾病、愛情等原因,更重要的是作家的心理因素在起決定作用。她說「心理因素往往是自殺作家付諸行動最根本的原因」。注意,最重要的是心理原因,一定有個非死不可的心理原因。

    自殺的時間點往往接近成功點,或成功點之後的空虛感最強烈時,再也沒有奮鬥目標或再也沒力氣走下去,這許是原因之一。覺得不被瞭解與錯待,而又說不清時也可能是原因;病了而不醫,也是原因,但它較接近結果……

    「自殺是一長串前後相扣的事件之鏈的最後一環。」要具體分析他們的成長歷史(特別是童年的精 神創傷)、環境氛圍、心理因素等主客觀原因。這需要細緻的微觀分析:

    冬季壟罩在暗井上,
    我背對天空,
    探看黑暗中是否有某物動靜,
    或微微閃亮,或眨眼睛:
    或者,從井底向上望,我看見
    天空是白的,我的眼瞳──
    與所有失落的、發光的事物同在──
    我與死者共度之冬:

    一口裝著真實、意象、文字的井。
    在獵戶星的低空
    我凝視冬至穹窿變成梯階,
    群星高升。
    (傑‧麥佛森,〈井〉)

    作家在意識之井中以細弱之繩不斷往深處探索,而至無人知曉之孤絕處,如再遇到外來的衝擊很容易放掉手中繩索,從無人知曉的點掉落,要探尋死因,太複雜也太隱微了。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