輓歌詩(為錢新祖)
But by such similitudes truth is obscured.
—— Saint Thomas Aquinas
1.
若你選擇的方向正確,站在風裏
瞭望島與石礁那些似乎就是宿昔
先驗;聖.托瑪士.阿奎納斯以及
其他,經院傳統的結構。但香港
曾經看...
輓歌詩(為錢新祖)
But by such similitudes truth is obscured.
—— Saint Thomas Aquinas
1.
若你選擇的方向正確,站在風裏
瞭望島與石礁那些似乎就是宿昔
先驗;聖.托瑪士.阿奎納斯以及
其他,經院傳統的結構。但香港
曾經看到你的哲學理念一閃而逝
那是倉促。閒適反照於我朝南的
細雨窗前,菸草,晚明,堅忍的
學業,無窮寂寥裹一顆拒不隱晦的心
2.
甚麼聲音響?海潮反覆拍擊雁鵝
藤壺的船底──彷彿這樣也等於
出發,若是乘船離開選擇黃昏時刻
當晚鐘進而取代了海潮的聲音響
隨身攜帶一座指北羅盤,若是沒有
就攜一本講早期耶穌會教士與
羅盤演進的關係,的書,再檯頭
星斗嵯峨處思想正反閃光如最初
3.
而我們已然失去習慣的辯論規則
試圖以沉默說服對方,無窮的冊葉
分散在書衣和引得之間,我懂得
一些你們不曾詳細說明的對,與錯
還不如,不如讓我陪你稍走一程
象徵,朝我們洞明雪亮的方向
這樣蹣跚搖擺,尋視此去幽黯的
前路,光明勝過宇宙創生第一個正午
----
詩人林餘佐賞析:
哀悼是人類獨特的心理活動之一,也涉及到文學創作的核心:追憶與再現。我們透過各式各樣的技藝去再現、追憶掛心的人事物,其中一個迷人且魅惑的事蹟大概就漢武帝為了賓妃招魂的故事。李夫人逝世,漢武帝思念極深,這時有一位方士少翁稱說他有招魂之術,能再現李夫人的形象。於是,方士方式在宮裡裝置布幕、屏障,並剪裁少婦人影,在晚上點起燈,人影映在佈置之上,漢武帝遠遠看去,彷彿是李夫人的倩影。這個記載看似荒謬,但牽涉到文學創作的動力,也形成文學創作的類別:「輓歌」。
楊牧的創作中不少作品是屬於輓歌這類的題材,像是〈紀念覃子豪〉、〈不是悼亡:寄溫健騮〉、〈一位英國文學教授之死〉……等。這類的作品多半在追憶自己和被悼亡者的過往情誼與共同經歷的日常事件。楊牧寫於一九九六年的〈輓歌〉(為錢新祖)也是如此。在詩的開頭楊牧引了聖.托瑪士.阿奎納斯(Saint Thomas Aquinas)的句子作為引子(But by such similitudes truth is obscured),彷彿也為了學者錢新祖一生追求的志業做了註腳。楊牧在第一段寫著:
曾經看到你的哲學理念一閃而逝
那是倉促。閒適反照於我朝南的
細雨窗前,菸草,晚明,堅忍的
學業,無窮寂寥裹一顆拒不隱晦的心
這裡所描述的是楊牧心中對錢新祖的追憶畫面,錢新祖所思索、追尋的哲思,在楊牧細雨的窗前相互探照下,詩人憶起昔日的菸草與共同堅忍探求的學業,在一顆拒不隱晦的心不斷地折射出回憶來。
輓歌詩除了再現逝者與詩人的共同回憶之外,「送行」也是輓歌詩、哀悼詩常出現的敘述情景,楊牧在第二段寫著:
甚麼聲音響?海潮反覆拍擊雁鵝
藤壺的船底──彷彿這樣也等於
出發,若是乘船離開選擇黃昏時刻
當晚鐘進而取代了海潮的聲音響
楊牧在詩中發問是什麼聲音響,打破了我們的回憶,原來是海浪拍急著船底,這裡出現了「船」這個移動的物件,船意味著分離,意味著死者與生者的分隔,於是楊牧說,在黃昏時刻選擇乘船離去,以鐘聲代替海潮的聲音。鐘聲是一個警示,揭示著分離的到來,輓歌詩除了追憶之外,更重要的是提醒離去的事實。
在〈輓歌詩〉(為錢新祖)這首詩中,楊牧不斷重現錢新祖遺留下來的印象,像是哲思的辯證,於是楊牧寫著:「而我們已然失去習慣的辯論規則/試圖以沉默說服對方,無窮的冊葉/分散在書衣和引得之間,我懂得/一些你們不曾詳細說明的對,與錯」那些昔日的辯論與思考,如今早已失去了發話者,只剩楊牧一人獨自回味,於是楊牧在此又再提及試圖留下彼此過往的事蹟。楊牧在《一首詩的完成》中,形容朋友像是「迎面而來的風」,讓自己得以飛翔、成長。於是,楊牧在面對錢新祖的死亡,最後寫著:
還不如,不如讓我陪你稍走一程
象徵,朝我們洞明雪亮的方向
這樣蹣跚搖擺,尋視此去幽黯的
前路,光明勝過宇宙創生第一個正午
陪著前行,可以看出楊牧與錢新祖的情誼,這裡的稍走一程可以看作彼此在問學、情誼、生活的延續,並且最終朝向「洞明雪亮方向」。最後楊牧將死亡提升到宇宙的創生,更意味著生命的終點以及日後延續的可能。輓歌詩的寫作除了是輓主與創作者的生前情誼之外,更有創發性的在於對輓主的身後的想像,楊牧在最後一段便呈現如此的臆想,將死亡與宇宙的創生做連結,是輓歌詩中的獨特展現。
------
設計:泱泱
圖源:https://pixabay.com/photos/sunset-island-ship-sea-landscape-1026239/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楊牧 #社會關懷 #輓歌詩 #林餘佐 #臺灣大學楊牧詩文研讀課程
葉倩文學歷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輓歌詩(為錢新祖)◎楊牧
But by such similitudes truth is obscured.
—— Saint Thomas Aquinas
1.
若你選擇的方向正確,站在風裏
瞭望島與石礁那些似乎就是宿昔
先驗;聖.托瑪士.阿奎納斯以及
其他,經院傳統的結構。但香港
曾經看到你的哲學理念一閃而逝
那是倉促。閒適反照於我朝南的
細雨窗前,菸草,晚明,堅忍的
學業,無窮寂寥裹一顆拒不隱晦的心
2.
甚麼聲音響?海潮反覆拍擊雁鵝
藤壺的船底──彷彿這樣也等於
出發,若是乘船離開選擇黃昏時刻
當晚鐘進而取代了海潮的聲音響
隨身攜帶一座指北羅盤,若是沒有
就攜一本講早期耶穌會教士與
羅盤演進的關係,的書,再檯頭
星斗嵯峨處思想正反閃光如最初
3.
而我們已然失去習慣的辯論規則
試圖以沉默說服對方,無窮的冊葉
分散在書衣和引得之間,我懂得
一些你們不曾詳細說明的對,與錯
還不如,不如讓我陪你稍走一程
象徵,朝我們洞明雪亮的方向
這樣蹣跚搖擺,尋視此去幽黯的
前路,光明勝過宇宙創生第一個正午
----
詩人林餘佐賞析:
哀悼是人類獨特的心理活動之一,也涉及到文學創作的核心:追憶與再現。我們透過各式各樣的技藝去再現、追憶掛心的人事物,其中一個迷人且魅惑的事蹟大概就漢武帝為了賓妃招魂的故事。李夫人逝世,漢武帝思念極深,這時有一位方士少翁稱說他有招魂之術,能再現李夫人的形象。於是,方士方式在宮裡裝置布幕、屏障,並剪裁少婦人影,在晚上點起燈,人影映在佈置之上,漢武帝遠遠看去,彷彿是李夫人的倩影。這個記載看似荒謬,但牽涉到文學創作的動力,也形成文學創作的類別:「輓歌」。
楊牧的創作中不少作品是屬於輓歌這類的題材,像是〈紀念覃子豪〉、〈不是悼亡:寄溫健騮〉、〈一位英國文學教授之死〉……等。這類的作品多半在追憶自己和被悼亡者的過往情誼與共同經歷的日常事件。楊牧寫於一九九六年的〈輓歌〉(為錢新祖)也是如此。在詩的開頭楊牧引了聖.托瑪士.阿奎納斯(Saint Thomas Aquinas)的句子作為引子(But by such similitudes truth is obscured),彷彿也為了學者錢新祖一生追求的志業做了註腳。楊牧在第一段寫著:
曾經看到你的哲學理念一閃而逝
那是倉促。閒適反照於我朝南的
細雨窗前,菸草,晚明,堅忍的
學業,無窮寂寥裹一顆拒不隱晦的心
這裡所描述的是楊牧心中對錢新祖的追憶畫面,錢新祖所思索、追尋的哲思,在楊牧細雨的窗前相互探照下,詩人憶起昔日的菸草與共同堅忍探求的學業,在一顆拒不隱晦的心不斷地折射出回憶來。
輓歌詩除了再現逝者與詩人的共同回憶之外,「送行」也是輓歌詩、哀悼詩常出現的敘述情景,楊牧在第二段寫著:
甚麼聲音響?海潮反覆拍擊雁鵝
藤壺的船底──彷彿這樣也等於
出發,若是乘船離開選擇黃昏時刻
當晚鐘進而取代了海潮的聲音響
楊牧在詩中發問是什麼聲音響,打破了我們的回憶,原來是海浪拍急著船底,這裡出現了「船」這個移動的物件,船意味著分離,意味著死者與生者的分隔,於是楊牧說,在黃昏時刻選擇乘船離去,以鐘聲代替海潮的聲音。鐘聲是一個警示,揭示著分離的到來,輓歌詩除了追憶之外,更重要的是提醒離去的事實。
在〈輓歌詩〉(為錢新祖)這首詩中,楊牧不斷重現錢新祖遺留下來的印象,像是哲思的辯證,於是楊牧寫著:「而我們已然失去習慣的辯論規則/試圖以沉默說服對方,無窮的冊葉/分散在書衣和引得之間,我懂得/一些你們不曾詳細說明的對,與錯」那些昔日的辯論與思考,如今早已失去了發話者,只剩楊牧一人獨自回味,於是楊牧在此又再提及試圖留下彼此過往的事蹟。楊牧在《一首詩的完成》中,形容朋友像是「迎面而來的風」,讓自己得以飛翔、成長。於是,楊牧在面對錢新祖的死亡,最後寫著:
還不如,不如讓我陪你稍走一程
象徵,朝我們洞明雪亮的方向
這樣蹣跚搖擺,尋視此去幽黯的
前路,光明勝過宇宙創生第一個正午
陪著前行,可以看出楊牧與錢新祖的情誼,這裡的稍走一程可以看作彼此在問學、情誼、生活的延續,並且最終朝向「洞明雪亮方向」。最後楊牧將死亡提升到宇宙的創生,更意味著生命的終點以及日後延續的可能。輓歌詩的寫作除了是輓主與創作者的生前情誼之外,更有創發性的在於對輓主的身後的想像,楊牧在最後一段便呈現如此的臆想,將死亡與宇宙的創生做連結,是輓歌詩中的獨特展現。
------
設計:泱泱
圖源:https://pixabay.com/photos/sunset-island-ship-sea-landscape-1026239/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楊牧 #社會關懷 #輓歌詩 #林餘佐 #臺灣大學楊牧詩文研讀課程
葉倩文學歷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古殿@十方樂集:歷史靈光 • 沙龍音樂咖啡廳】
十方瑪多咖啡廳
這是一個黃金比例的聲音空間,裡面採用木造牆面,聲音的平衡與殘響是世界級的,細小的聲音都可以鉅細靡遺地呈現
只要點一杯瑪多咖啡廳的飲品,就可以參加喔!
十方音樂劇場 瑪多咖啡
低消一杯飲品即可入場聆聽
地址:103台北市大同區民族西路187巷4號
*******
活動主題:李泰祥音樂經典回顧1970-1980
1/28(週四)晚上7:30-9:30
活動簡介:
李泰祥(1941-2014)是位真正的藝術家,為了追求藝術永恆之美,他甘願放下一切,付出他的全心全意,只為一見她的容顏。李泰祥的一生超越傳統、流行及前衛,他不屬於任何一種框架,甚至努力打破種種框架,創作過許多的作品。從1970年代開始,他以通俗的音樂語法,結合台灣與中國的傳統民歌,融合了西方樂器與中國樂器,創造了中西合璧的管弦音樂,發行了《鄉》專輯,第一集與第二集,到《延綿交響詩》,音樂中我們甚至可以聽到1970年代馳乘於台灣土地上的蒸汽火車的聲音。1979年他為電影「歡顏」創作了全部音樂與插曲,並請齊豫主唱,其中包括至今仍膾炙人口的〈橄欖樹〉;同時,這張專輯也是他作為「走入群眾,將文學與藝術帶入人們的生活中」的行動宣言,他充分將的藝術化為行動,號召詩人一起跟他合作,耕耘生活美好的夢田。1985年李泰祥為詩人鄭愁予的詩作,譜寫成《錯誤》專輯,這是他一生最巔峰的藝術傑作,也是1980年代以來台灣流行音樂界中最高的藝術傑作,沒有之一。李泰祥所扮演的角色,十分難以定義,台灣很難找到如此純粹、浪漫的音樂家,實無愧於台灣音樂文化至寶。如今,讓我們試著回顧這一代大師的經典風華,透過李泰祥相關的黑膠唱片,一同找尋他在台灣曾留下過的歷史音樂足跡,歡迎對於聲音感興趣的樂迷、書友參加。
當天會聆聽的原始黑膠專輯:
1979年,《延綿交響詩》
1979年,《橄欖樹》(齊豫主唱)
1980年,《春天的浮雕》(葉倩文主唱)
1981年,《祝福》(齊豫主唱)
1982年,《你是我所有的回憶》(齊豫主唱) 1983年,《告別》(唐曉詩主唱)
1985年,《錯誤》(李泰祥主唱)
1985年,《回聲》(三毛作品集第十五號)(齊豫、潘越雲等主唱)
1987年,《棋王》(李泰祥音樂、三毛作詞)(齊秦、曾道雄等主唱)
1990年,《與海拔河的人》(「沒卵頭家」電影原聲帶)
******
接下來的活動預告:
吉利爾斯去世前一年的舒曼交響練習曲
2/4(週四)晚上7:30-9:30
許常惠早年音樂作品第一集與第二集
2/18(週四)晚上7:30-9:30
留聲機欣賞會:歷史小提琴名家之聲
2/25(週四)晚上7:30-9:30
*******
#古殿樂藏
#十方樂集
#瑪多咖啡
#歷史的聲音
#留聲機
葉倩文學歷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歷史上的好茶客 ,背後竟扯出一大段故事 I 長知史
小編最近一周以茶為題,為各位看倌們搜羅有關茶的歷史,及歷史上知名茶客的動人故事。原因是小編身邊也的確有好些愛茶成癡的親朋好友,閑時茶聚聊聊各自的尋茶經歷,為繁亂忙碌的日常添上幾分精彩。小編身邊有一位老先生,退休前是一名資深老師,除了精通各式棋藝數理之外,也是一名茶癡,退休前後,這些年來花在喝茶上的茶錢足夠在香港購買一個物業,為了喝一口好茶,老先生更經常親赴亞洲不同城市,搜尋清朝真品古董茶具,據他的說法,古代陶器製造較粗糙,導致茶具的結構氣孔較大,用此茶具泡出來的茶,茶香四溢,自是醉人。
為了喝一口好茶,願意花費不少茶錢的茶客,古往今來都有好些。今天小編想為大家講講蒲松齡與茶的故事。
蒲松齡,明代山東人也,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傳頌千古的《聊齋志異》,內文涉及490多篇文言體小說,內容驚世駭俗,故事情節扣人心弦,當中的人鬼戀情如泣如訴,妖魔邪神震懾人心⋯⋯在蒲松齡的眾多鬼故事當中,傳唱最為廣泛的應該是《倩女幽魂》,而聶小倩及寧采臣的影像亦深入民心,過去數十年間香港影藝界多次以《倩女幽魂》作為故事藍本,重現聊齋先生筆下的驚濤駭浪,動人心弦的人鬼情事。但原來深入了解蒲松齡的生平,才發現如果沒有了茶,可能就沒有聶小倩及寧采臣的故事創作了。
揭開歷史追蹤現實生活裡的蒲松齡,才知道聊齋先生出生在一個逐漸衰落的鄉紳家庭,一生經歷多次科舉不中的窘況,內心郁悶難舒,家境困苦,閑時在家唯有劈土種桑樹栽種菊花,並輔以品茶、研究養生學為日常寄託,聊慰心靈。原來除了在高齡寫成世界著名短篇小說《聊齋志異》外,聊齋先生亦是一名茶學家、養生學專家。為了喝上一口有養生功用的好茶,他鑽研大量醫藥典籍,自行研制了一款名為「菊桑茶」的花茶,並自行在家開闢藥圃,種菊栽桑再加上飼養蜜蜂,以達致延年益壽之療效。小編找了一下,大概了解到聊齋先生的「菊桑茶」配方如下:菊花5克,桑葉6克,蜂蜜適量,熱水沖泡代茶飲。
至於說到今天的戲肉,原來當年一直名落孫山的窮苦讀書人,後來忽發奇想,居然想出以茶換故事的方法。聊齋先生在老家村前的老樹下,一個人擺攤了一個茶檔,招呼路過的山野行人喝口好茶。然後他的茶檔還有一個不明文規定「只要茶客能說出一個故事,茶錢分文不收」。於是乎不少山野茶客東拉西扯了一大堆民間傳奇,奇聞趣事,鄉野逸事,可能也有人為了「蹭口茶」胡亂堆砌故事,但聊齋先生統統傾耳聽之,並將當中打動他的情節一一記錄下來,終創作出傳頌千古的曠世奇書《聊齋志異》。
對於上述的歷史情節,到底孰真孰假,小編再花了一會功夫,終查明此情節之出處,乃出自清末民初的文人鄒濤《三借廬筆談》裡的記載:蒲松齡作此書時,常設茶煙於道旁,「見行者過,必強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只要山野行人能說出一些民間神神化化的妖邪鬼怪奇談,除了茶錢全免,還可獲得一碗小米綠豆粥,並「偶聞一事,歸而粉飾之」。但小編不得不說明一下,鄒濤擅長創作小說,在中國文學史上鄒濤《三借廬筆談》被歸類為中國通俗小說而非紀實文學,當中有關蒲松齡「以茶換故事」的情節,可能是史實的一部分,亦有可能只是文人穿鑿附會之談,並非真正史實。魯迅先生亦曾經撰文指出箇中情節未必可信。
事實上,這篇有關茶癡的歷史故事,我們的態度是:學習歷史,不宜一口咬定孰真孰假。學習歷史應抱著存疑態度來學習、研究。如果對於上述歷史描述,有深入研究的朋友,歡迎提出新的歷史證據以說明之。
#蒲松齡 #聊齋誌異 #古董茶具 #倩女幽魂 #茶癡 #茶客 #菊桑茶 #鬼怪 #鬼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