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歌如果不弄成這樣,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
[安溥 anpu - Angel Falling To Hell]
.
2018年5月,張懸回歸安溥後,在台北小巨蛋舉行連續兩天的《煉雲》演唱會,並翻唱了22首,安溥生命裡意義非凡的經典歌曲。
.
對於安溥 (又或是 張懸),我總是有種莫名的排斥感。不...
【有些歌如果不弄成這樣,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
[安溥 anpu - Angel Falling To Hell]
.
2018年5月,張懸回歸安溥後,在台北小巨蛋舉行連續兩天的《煉雲》演唱會,並翻唱了22首,安溥生命裡意義非凡的經典歌曲。
.
對於安溥 (又或是 張懸),我總是有種莫名的排斥感。不知道是她說的那些話太過咬文嚼字,還是我身邊那些喜歡把她話語當成人生座右銘,實質卻也沒怎麼改變的人們。但看過一些訪談後,覺得也許是後者吧!安溥不過是在人生舞台上跳著自個兒的華爾滋,根本不在乎別人如何想,所謂的咬文嚼字,也不過是她內化生命的日常造詣罷了。
.
小編有個朋友就是安溥資深粉絲,從大一到畢業的對話裡,總是在各種話題裡聽到那句「張懸(安溥)說…」雖然到現在我依然一句都記不起來,但總是會好奇這個音樂人真的值得被提及這麼多次嗎?我大概是在幫朋友搶到了《煉雲》演唱會,並偷偷看著朋友在 Spotify 上重複播放著原聲帶,醞釀了好久好久,終於在聽完落日飛車的國國分享他在與安溥合作時的改變後,決定一定要好好去瞭解這個音樂人與這場演唱會。
.
但老實說,真正不小心打到我心坎的歌,其實是個懶惰又白癡的錯誤XD 當時在《耳朵借我》聽到國國和馬世芳聊著 The Rolling Stone 的翻唱專輯《Blue & Lonesome》與《煉雲》的想法相近時,我一度聽成「安溥翻唱了 Rolling Stone的歌」,身為一個西洋音樂愛好者,我當然想去聽聽看「安溥翻唱的 Rolling Stone」,所以打開 Spotify 後,隨手將 加進了歌單,只不過是因為原聲帶中四首英文歌序裡,這首歌是第一順位。
.
第一次聽的時候一直覺得哪裡怪怪的。「The Rolling Stone 應該不會唱中文歌啊…還是安溥自己將歌詞翻譯成中文呢?」大概這樣的問題想了好幾個禮拜後,最後終於意識到這種思考太沒必要,好好查了網路資料後才發現自己是多麼的愚蠢。大笑之餘讓我驚訝的是,在尚未弄清楚真相前, 默默躺在歌單裡好幾周呢!
.
想著從 2018 年開始偷偷看著朋友聽安溥的歌,這是第一次跟著朋友一起重複聆聽。瀰漫著頹喪又不至迷失的前奏,聽著安溥與爵士鼓對唱的「Angel falling to hell。我只好獨自離去,走向世界上最深的谷底,Angel falling to hell。」與歌聲相同力道的鼓聲踏進心底的感受,除了把身體震了一遍又一遍,心靈當了跟屁蟲,被鼓聲震的一遍又一遍… 有件事情小編也覺得很讚嘆,在編曲上高音的單音如果重複出現,很容易讓整段樂句變得無聊又刺耳。而 裡時不時出現的高音點綴,卻如同交響樂裡的管鐘,一次次得敲醒所有沉睡的靈魂。「太好聽了…怎麼會這樣…」這大概是小編這幾天走在柏林街頭,不斷感嘆的唯一詞句。
.
的原唱,是被安溥譽為「擁有世界上最棒的聲音」的 荳荳,也就是早年因為車禍離開人世的音樂人 - 陳秦喜。這首歌收錄在《台灣地下音樂檔案》專輯裡,是安溥開始聆聽樂團作品的啟蒙,更是掀開了對翻唱歌單的思考。
.
「有些歌如果不弄成這樣,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安溥說。
.
一首歌所帶出的蝴蝶效應,在國外有 John Lennon、The Plastic People of the Universe,在台灣有 安溥。
.
我的朋友們對這場演唱會的回饋都很高,甚至我所崇拜的樂評人們,也紛紛在看完演唱會後,給予了至高的評價。但就在昨天,小編其中一個朋友告訴我,他整場演唱會都在睡覺,還因為被 吵醒而不開心,我真的邊笑邊和他討論,大概能理解他想說的那些無奈是什麼。
.
「安溥在演唱會前釋出了歌單,我真的預習了所有原曲,結果到現場後發現編制完全不一樣,有點像是預習錯了科目然後傻傻跑去考試的感覺。」
.
但我告訴他,我蠻能理解安溥為什麼要特別把這些歌曲帶回樂壇,因為這些歌曲就塑造她今日一切的最大原因啊!就像我時不時也很喜歡把一些西洋老樂團翻出來和大家介紹,是一樣的想法與初衷。那些根源性的起始點,儘管並非所有人都能輕易消化,但我相信那是值得被看見與重複回味的。
.
昨天小編和朋友的這段小對話,其實讓我從心底更加佩服了 安溥。也許她是那個不在乎一切的瀟灑張老闆,也或許她才是那個,執著於人們是否看見某些文化遺珠的司馬遷吧!
.
聽完、《煉雲》演唱會現場又或是原聲帶。如果你認為有什麼事情是值得被世界看見的,那就大聲告訴所有人吧!
.
點進我的首頁Spotify連結聽聽這首歌😆
如果你喜歡的話,也歡迎分享訂閱按讚喔🥰
.
#1day1music #一日一樂 #20200116
#安溥 #煉雲 #安溥anpu煉雲台北小巨蛋演唱會 #angelfallingtohell
#Music #musiccritic
#音樂 #音樂分享 #故事 #歌曲 #專輯 #樂評
落日飛車中文歌詞 在 BRIE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Words & Sounds #7
浪漫再起:R&B 的復甦
以剛入行的歌手來說,新歌的宣傳期不大可能超過半年。所以當 Ella Mai 在今年 4 月發表〈Boo’d Up〉的 MV 時,距離歌曲發行日已經整整 14 個月,沒人想到會有奇蹟發生。這位倫敦出身的年輕女歌手,2014 年參加選秀節目「X Factor」第一輪即遭淘汰,後來在 Instagram 上傳翻唱影片幸運被美國製作人 DJ Mustard 發掘延續星夢。DJ Mustard 打算為 Ella Mai 發行 3 張 EP 試水溫,只要當中有一首歌走紅就算成功,但沒抱太大期望。尤其像〈Boo’d Up〉這種歌,走老派 R&B 路線,既無饒舌幫腔也沒當紅 Trap 節奏編曲,歌詞還是描述心動純愛,整體完全悖離時下潮流,就算放到 R&B 極盛的 90 年代也稱不上出色。可說也奇怪,MV 推出後話題快速延燒,打破多項紀錄、從社群到名人口耳相傳、最終站上告示牌 R&B 榜冠軍。上回達到同等成就的英國女歌手是 26 年前的 Lisa Stansfield,由此可見此曲引發的效應有多不可思議。
〈Boo’d Up〉其實不是單一的偶發事件,它代表美國流行樂壇一項蠢蠢欲動的趨勢:受壓抑超過 10 年的 R&B 音樂似乎終於見到復甦的曙光。這類音樂發展長達 70 年,最早源自黑人福音與藍調,是「Rhythm & Blues」的縮寫(中譯「節奏藍調」,但現在不稱其全名,一如人們談起當代搖滾樂只用「Rock」,講「Rock ’n’ Roll」指的是像貓王那時期的老音樂)。70 年代 R&B 開始出現大量的情歌風潮,成為它最鮮明的標誌,至 90 年代幾乎統御全球。不僅國外有 Mariah Carey、Whitney Houston,中文世界也誕生陶喆、周杰倫等超級巨星。不管懂不懂 R&B 到底是什麼,當時大家前仆後繼掛上這名號,就跟現在連政治人物也要來段饒舌一樣的 skr。
然而進入 21 世紀後情勢急轉直下,嘻哈以其快速結合議題與時尚的能力、以及侵略性的節奏聲響強勢取代所有類型成為主流;唱片公司跟不上數位化腳步只得大砍製作與宣傳預算,導致需要時間金錢養成的 R&B 演唱團體一蹶不振,取而代之的是全能型的單人饒舌歌手;而美國黑人也愈來愈少參加教會詩班了,往昔 R&B 舉足輕重的福音基底蕩然無存,檯面上的鐵肺型歌手屈指可數。R&B 不得不向嘻哈低頭,選用一樣的編曲、加入饒舌的韻律、甚至委屈自己只唱副歌旋律。更重的節拍、更平凡的演唱技巧,現代人根本無從分辨二者的差異。自從嘻哈天王 Kanye West 2008 年專輯《808s & Heartbreak》、Drake 2009 年的《So Far Gone》以來,同質的音樂霸佔全球排行 10 年,在此之前從未有過任何聲響具有這麼長遠的宰制力。至於原本「正統 R&B」的音樂人雖有不少堅持下來,卻進到一般年輕人不會接觸的領域,即所謂瞄準 25 到 44 歲聽眾的「成人音樂」。這類講究情愛、曲調鬆軟的風格自有他一片天,只是一旦被歸為成人音樂,幾乎等同與更大眾、更年輕的主流市場絕緣。
如今 R&B 的復甦與幾件事脫不了關係,第一是復古風漸漸吹向 90 年代。全球賣破上億張唱片的 Bruno Mars,2016 年專輯《24K Magic》即為全面向 90 致敬的範例,Ella Mai 正是他巡迴的暖場嘉賓;不少當年聽這些音樂長大的孩子成為了音樂人,回過頭把 90 年代取樣進自己的作品裡,比如洛杉磯饒舌歌手 Ty Dolla $ign。若說 10 年前流行的是 R&B 歌手學起饒舌押韻,那麼 Ty Dolla $ign 代表的則是新興的逆向趨勢:饒舌歌手認真把旋律唱好,這也是 R&B 復甦的第二徵兆。他去年專輯《Beach House 3》有意識地大幅減少饒舌比例,「我想證明 R&B 不用自我設限,一樣能受主流聽眾歡迎,希望這能為 R&B 歌手舖路。」此外,R&B 雖然難以打進電台這個美國樂壇最主要的宣傳管道,卻意外在串流找到反攻基地。以往的主流模式是先獲得電台青睞,接著各大夜店會跟風強力播送,發球權不但被大型電台系統把持,同時不利於推廣 R&B 擅長的情歌風格。但串流平台的歌單打破上述僵局,聽眾與藝人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從像 Spotify 的「Chilled R&B」、「The Sweet Suite」這種百萬粉絲等級的超大型歌單中,可見到源源不絕的情歌,象徵浪漫音樂在當代的回溫。例如 Daniel Caesar 與 H.E.R. 一男一女,是現在美國最受矚目的 R&B 新秀,作品幾乎都是情歌,沒有傳統電台的奧援。然而前者獲得葛萊美獎兩項提名,後者則在巡迴屢屢完售。
雖然台灣並沒有 R&B 的場景可言,但仍可觀察到同樣的現象。光今年金曲獎即有以 R&B 為主軸的 J.Sheon 與李權哲入圍最佳新人,同場還加映來自中國的丁世光;至於甫發行個人首張專輯的後起之秀 ØZI 多數作品固然兇猛,卻也不忘與 9m88 合唱一曲浪漫小品〈B.O.〉。9m88 帶來的影響尤其巨大,那首代表作〈陪妳過假日〉即將屆滿 2 歲,或許聽眾正是從那時開始重新發現這類節奏勾人、旋律優美、唱功紮實的音樂之魅力所在。當然若要扯遠一點的話,享譽全球的獨立樂團落日飛車與重振旗鼓的 City-Pop 曲風,也是近期台灣樂迷對於浪漫音樂想像的源頭。
上個月 Ella Mai 發行了自己的首張專輯,隨即空降告示牌 R&B 第 1,她的第 2 支單曲〈Trip〉也蟬聯 3 週冠軍席次,暫時逃過曇花一現之譏。如今這些藝人的成功,足以成為後起之秀的強心針,可預見不少人將投入此類音樂的創作。至於 R&B 能否重回盛世?那一來或許得視拋下福音傳統之後,如何打造出一項具有同等影響力的特色;二來則是 R&B 永無可逃避的現實:種族。這類以黑人出發的音樂,永遠被白人搶去鋒頭,從而失去了它的文化根本。R&B 與主流彷彿是悖論般的存在,這或許才是它最深沉難解的問題。
(原文刊登於《週刊編集》第 17 期)
■ Oct 27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