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萬華茶室起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萬華茶室起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萬華茶室起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萬華茶室起源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第 18 集 當臺灣遇見疫情 (下)之一 (文字版) 我們應該努力讓自己不只把注意力只放在疫情數字的控制上,以免見樹不見林。而要更關注一些根本的問題。 上一集我們已經談過一些課題,這一集我們先來談政府的角色與作為。 1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劉紹華教授,去年曾經寫過一本書, 談疫情時代的一些關...

  • 萬華茶室起源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02 22:00:30
    有 132 人按讚

    第 18 集 當臺灣遇見疫情 (下)之一 (文字版)

    我們應該努力讓自己不只把注意力只放在疫情數字的控制上,以免見樹不見林。而要更關注一些根本的問題。
    上一集我們已經談過一些課題,這一集我們先來談政府的角色與作為。

    1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劉紹華教授,去年曾經寫過一本書,
    談疫情時代的一些關鍵詞。
    這次我問她,過了這段時間,會不會再加新什麼關鍵字。
    劉教授說她會加「專家」這個關鍵詞。
    為什麼?
    劉紹華教授說:每天疫情指揮中心向大家提出報告,也說他們有個決策委員會。但是她問我:「你知道是哪些人嗎?」
    這些人到底是誰,媒體要不到資料,法律學者也要不到資料。
    她說:在我們所知道的世界許多民主國家裡,這是不會發生的事。
    即使在臺灣也一樣。
    在這一次疫情爆發之前,我們政府的運作也沒有這樣。
    這麼重要的一個單位在決定這麼多重大的事情,裡面有所謂的決策委員會,但其中有哪些專家、委員,卻沒人知道,這樣的事情以前是沒有發生過的。

    我問劉教授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她說這就是因為一旦我們把控制疫情的數字放在一切事情之首的時候,當然其他的事情都會放到其次,不受注意。
    這麼重大的事情,決定的專家卻隱形了 ,這不是民主社會的常態。

    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李建良教授,也有同樣的觀察。
    他說:現在防疫權力這麼集中的情況,稀釋了法規上的一些正當性。
    衛福部部長究竟是根據什麼法源來代行閣揆的職掌?
    真正的指揮官是誰?
    真正出了重大的問題,誰要來負責?
    都是不清楚的。

    疫苗的分配也是。到底有哪些科學基礎、價值選擇、政策衡量?
    打疫苗的順序,又實際上是由誰來決定的?出了問題,如果要追究決策環節的時候,到底是誰要負責?
    決策的透明度、決策的過程,到底是根據什麼標準跟流程做出來的?
    這些目前也都是不清楚的。
    所有這些,都是當政府在一切以疫情控制為最優先的時候,所忽略的事情。

    2.
    另外,當然還有公民權益的倒退。
    劉紹華教授指出:去年疫情爆發之後,只禁止滯留湖北的臺灣人返臺;從別的地方返台的人卻沒有這種限制。
    一個民主國家,把公民的基本權益做這種限制,是不該有的情況。

    劉教授說:在這個過程裡,提出質疑,就會被要求團結;有不同的意見,又很容易被打成中共的同路人。
    她說:從去年開始,中央的政策都在喊全島一致,一直到最近,所謂的要不要解封這樣的事情,才交由地方政府來決定。
    她認為,這是因為亞洲經過威權文化洗禮的地方,都容易就以為團結就是整齊劃一。
    但她說,看教宗這本書就會知道,像教宗講的團結, 就比較像是禮運大同篇裡面所講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如果不能容納多元的聲音,那到底怎麼形成一個社會的共識?怎麼形成真正的所謂生命共同體呢?」她問。

    政大公共行政學系杜文苓教授也說:在一個社會裡面怎樣調節不同的意見,互相尊重,讓不同的意見可以創造出新的思考和解方,是極關重要的。
    杜教授說:教宗在這本書裡面講 「不同意見 可以保留高音處的和弦」。這樣才可以使得社會的聲音更繽紛,更豐富,不落俗套。

    此外,李建良教授也指出:就是疫情期間很多會議都採取網上會議的時候,視訊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效率會減弱,重要的決策很容易就被輕鬆通過。
    而線上型式的利弊就是,一方面有利於資訊的傳播、記錄,
    但不利的一點就是公共政策會如此決定。
    李建良教授也特別提醒:數位足跡的資訊掌控跟使用,事後如何還權於民,或者說是如何還私於民,這些事情也都是政府應該事先就清楚說明的。不能等到人民要求說明一點,政府才做一點。

    3
    除了政府的角色之外,公民社會的課題也非常關鍵。
    清大通識教育中心的林文源教授,這一年多來一直在密切觀察臺灣在疫情時代所發生的種種現象。
    他說:就像世界經濟在疫情爆發之前重視全球化的長練,而疫情爆發之後開始注意各地區的短練,台灣對疫情的關注和因應,也有長練和短練。

    林教授說:臺灣的疫情,其實可以分成前後兩個階段。
    今年五月之前,很容易讓人覺得台北就是全台灣,非常中心化,也像是重視的是長練。
    而今年五月之後的第二階段,才開始更注意各地當地的現象,在地化的討論和因應。

    林文源教授觀察上半場的另一個現象是 :大家的討論都好像參加政論節目,而下半場則出現比較多的個人化的行動,實質考量。
    假新聞很多,但是主動對抗假新聞,補資訊漏洞的人也多起來。
    「臺灣跟中國的較量,從過去政府之間好像是長程飛彈的較量,改為現在民間的巷口的肉搏戰。」他說。

    當萬華茶室事件爆發後,固然有很多人在污名化,但是也很多 NGO 的從業人員在關心這些弱勢者,為她們發聲。
    所以他說看到民間很多人在主動論述,幫我們釐清社會的樣貎,因而可以準備未來可以做什麼事情。
    因此,林文源教授說他看到很多人像是在日常生活裡進行個人的社會運動。

    許多其他學者也有相同的觀察。
    杜文苓教授說:如果只看主流媒體,會只看到對立立場的相互指責,看不到社會有什麼其他自主性的力量。
    但事實上,杜教授說,像社會出現對萬華茶室的污名化之後,出現很多自主性的草根力量在行動,協助街友、性工作者。
    她說,這是我們社會可貴而重要的力量,也是我們面對未來挑戰的靭性力量。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的趙恩潔教授提醒要注意兩大結構性的問題。
    第一是要注意資本的不平等。
    她提出所謂 COVID 難民這個概念。
    她說,這一次疫情的傳播,全世界皆然,都是因為有些人可以搭飛機在空中到處旅遊 , 所以造成了快速的全球性蔓延。
    然後等疫情爆發之後,以臺灣為例,很多人就因為臺灣安全,就回到了臺灣;可是等到臺灣的疫情爆發,疫苗又短缺的時候,這些人就又馬上又離開臺灣,
    再到其他可以打疫苗,他們認為更安全的地方。
    趙教授認為這是一種資本的不平等。
    有些人有條件一直這樣飛來飛去,不但造成了病毒的傳播,又能夠這個及早找到自己認為安全的避風港。
    相對之下,社會裡比較弱勢的人,沒法像他們這樣移動的人,居於非常不利的情況。

    趙教授提醒的第二點,是大規模農業和養殖動物的問題。
    養殖動物從以前開始就是很多傳染病的起源,目前當然更是我們要小心的源頭。
    而她看到現在許多人因為這次疫情,已經改變自己的注意,
    改為開始注重在地的生活圈,發展農業自主。
    她認為這也是公民社會裡大家在實踐勇敢夢想的行動。

    4
    在一個公民社會裡,溝通當然是非常重要的。
    劉紹華教授說,所謂觀察問題,並不光是說「看」到問題就可以。
    光是「看」,也可能會「睜眼說瞎話」。
    她說:觀察問題,需要有一段距離,才能需要「景深」。有了景深,才會觀察得立體化。
    劉教授說,但是臺灣的人口密度很高,大家都很貼近,所以討論公共議題的時候,經常難以產生必要的「情緒距離」和「眼光距離」,也就難以產生「景深」。
    她說:這一點是需要我們注意的。

    對於如何溝通,台北醫學大學林益仁教授提出一個觀點。
    林益仁教授長期觀察原住民文化,參與原住民的活動。
    他說:台灣的地理很特別。從海平面上升,到亞熱帶、溫帶,甚至到高山是寒帶。 所以我們的植物生態非常多元。
    林教授說我們的社會也是一樣。人口有非常有多元的各種背景,和澳洲一樣也是墾殖社會,但是擠在一個小很多的土地上。

    所以林益仁教授認為:我們社會的對話,可以參考原住民的這個方式。
    他說,泰雅族裡面有句話話叫「 sbalay」。
    「balay」就是真相,「sbalay 」就是找尋真相,和解。

    所以當泰雅族碰到他們族裡面出現爭議的時候,就會把大家找來,都坐在一起 ; 你把你看到的講出來,我把我看到的講出來,他把他看到的講出來 。
    林教授說,通常大家把自己所看到的東西都講出來,轉了一圈之後,
    大家大致就會有一個答案出來了。
    所以,林益仁教授認為:這是我們可以向原住民借鏡參考的一種溝通跟對話的模式。

    我們談過了疫情時代為什麼不能只是關注每天確診人數、死亡人數這些表面上、結果性的指標,卻不注意其他更根本、更原由性的課題之後,下面最後一集,我們來談一下疫情時代,我們為什麼需要勇敢地夢想、有一個美好的夢想,以及台灣想要進入國際社會所該有的準備。

    謝謝大家。
    我們最後一集見。

  • 萬華茶室起源 在 林昶佐 Freddy Li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6-29 15:00:58
    有 3,681 人按讚

    【公佈疫調與足跡 才能遏止甩鍋與亂象】

    關於北農爆發的疫情,柯文哲市長曾說過案例是從中南部來,引發甩鍋中南部的爭議,昨天北農總經理則說首例去過萬華茶室,也被質疑是不是在甩鍋萬華。

    其實,北市府只要把疫情開始至今,包括萬華以及各行政區、士林長照機構到北農群聚事件...等北市確診案例的詳實疫調和足跡對外公佈,不僅可以釐清北農疫情的起源,更能追溯最初萬華確診病例的來源,究竟是機師,或是移工、返國人士在未落實分流的防疫旅館和一般旅客混居,甚或是有其他的來源。

    若沒有詳實的疫調與足跡,現在各種說法都只是各種甩鍋而已。

    詳實疫調匡列、公布足跡,不只可以追朔疫情爆發的原因、避免甩鍋,也是為了妥善處理第一線的疫情亂象。

    我們這幾天又收到許多的陳情,都是因為北市缺乏詳實疫調、匡列、足跡而造成的亂象。例如我們南門市場與東門市場外攤傳出與北農攤商有關的確診案例,但當初他們都沒有被匡列,而兩個市場爆發疫情後,市府依舊沒對外公布疫調與足跡,也沒有向攤商周邊接觸者說明疫調狀況,不斷有民眾跟我們反應某些人應該被匡列卻沒被匡列,周邊社區都非常恐慌。

    若沒有詳實疫調、公布足跡,以及讓該被匡列的人士確實被通知、獲知相關資訊,並進行後續的篩檢與隔離措施,不僅無助於控制疫情,更只會讓防疫變成政治口水。我會持續與陳時中部長溝通,希望指揮中心能協調地方政府儘速公布疫調與足跡,避免這些的亂象持續發生。

  • 萬華茶室起源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02 21:38:52
    有 755 人按讚

    很感動真道教會能被主揀選用來舉辦全國為萬華、為雙北、為台灣線上禱告會。
    線上超過1萬人同步禱告,寫下台灣歷史。我們呼籲為萬華深受疫情打擊的弱勢族群奉獻時,基督教救助協會網站一度塞車當機。
    我在禱告時淚流不止,非常多人也在螢幕前流淚,甚至跪下禱告。
    很感謝讚美之泉為著疫情唱出撫慰人心的詩歌,第一次同工是在這樣疫情中,格外感動。
    站在疫情發源地,也是台北起源地萬華禱告,何等有意義。

    2021為國禱告Pray For Taiwan 🔗
    https://youtu.be/ggNBeMk_Gpk

    看了會想哭的守望萬華版讚美之泉「盡情地微笑」MV🔗
    https://youtu.be/LRn8QoDzGJY

    2021為國禱告 | 為萬華、雙北疫情禱告會》萬人「禱告大軍」同心站在破口,渴求瘟疫止息🔗
    https://cdn-news.org/news/26405

    我很感謝上帝,呼召我們站在破口中。
    我和弟兄姊妹分享:
    「神設立真道在萬華是要成為燈塔,照亮在黑暗中的百姓。
    神設立真道在萬華是要成為扶持弱小教會與宣教士的一雙大手。」
    我的教會除了完全不參與本次禱告會為萬華勸募的款項分配,更要積極投入救災濟貧。

    從荷蘭來創辦「珍珠家園」疼愛那些被暴力傷害、無路可走的茶室婦女和「活水泉福音中心」照顧遊民的林迪真宣教士才是英雄。從瑞士來照顧經濟最弱勢族群的饒天慈宣教士才是英雄。固定晚上10:30-凌晨1:30會去看遊民發防疫包和聖經給他們的吳得力牧師才是英雄。默默發物資給八個里的文茂浩牧師才是英雄。

    向你們致敬。
    請你們挺住,來自全國各地弟兄姊妹的支援正在路上。

    弟兄姊妹們,讓我們同心禱告,捲起袖子幫助弱勢、傳揚福音。

    我知道有一天,我們都能拿下口罩,盡情地微笑。

    #為萬華禱告
    #為台北禱告
    #為台灣禱告
    #愛的行動
    #盡情地微笑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