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菲律賓循環線上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菲律賓循環線上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菲律賓循環線上看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萬的網紅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天下雜誌獨家直擊》台灣地小人稠的痛點,為何被比爾蓋茲、貝佐斯投資的公司看上?(05/05/2021 天下雜誌) 在台灣談再生能源,「地熱」也許不會是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選項。但兩年前開始,台灣的地熱發電潛力,卻吸引到比爾蓋茲創立風險投資基金投資的瑞典團隊,進到花蓮鑽探地熱潛力,並預期在未來幾年內投...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4萬的網紅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 TVBS Sisy's World News,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7/17起【TVBS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播出時間改為每週六日23:00首播上集 24:00首播下集,中間無廣告,完整一次看唷! 下集完整版影片點我看:https://youtu.be/Zr-VS7OZK04 ●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ps...
-
菲律賓循環線上看 在 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 TVBS Sisy's World News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8-29 23:00:127/17起【TVBS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播出時間改為每週六日23:00首播上集 24:00首播下集,中間無廣告,完整一次看唷!
下集完整版影片點我看:https://youtu.be/Zr-VS7OZK04
●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pse.is/3b7x9h
●LIVE直播不漏接【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https://pse.is/39jbvv
●{世界周報完整版} TVBS官方HD線上看:https://pse.is/3b4z32
●{財經周報完整版} TVBS官方HD線上看:https://pse.is/3b8g99
●{大國崛起:中國的世界大業}播放清單:https://pse.is/3bpmw3
●{美國政經系列報導}播放清單:https://pse.is/3bu5jn
●{歐洲政經系列報導}播放清單:https://pse.is/3btcwh
●{新冠病毒2.0系列報導}播放清單:https://pse.is/3brrk3
●{中美經貿之戰}播放清單:https://pse.is/3aat9v
●{在台灣放眼全球}播放清單:https://pse.is/3ayj2v
本節目感謝《富蘭克林 國民的基金》贊助
● 海外資產佈局趨勢潮來臨 預約理財顧問為您獨家解析:https://lihi1.com/yTMjq
● 1分鐘解讀2021美股4大趨勢圖文版:https://lihi1.com/yx742
● 四大『美國註冊基金』掌握拜登政策利多:https://lihi1.com/9Zg3i
不放棄通往世界的窗口
全新4小時的"陳文茜"國際新聞與專家觀點,就在《TVBS文茜的世界周報》、《TVBS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
每周六、日晚間21:00-23:00 敬請鎖定TVBS 56頻道&YouTube頻道。
#TVBS #TVBS文茜的世界周報 #陳文茜
●按讚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VBSSisysWorldNews/
●TVBS官網:http://www.tvbs.com.tw/
●TVBS新聞網:http://news.tvbs.com.tw/
《TVBS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部分影片因版權限制以致海外地區無法觀看,造成不便敬請見諒。歡迎海外觀眾鎖定網路獨家影片。台灣以外TVBS ASIA頻道,在以下地區電視台播出,皆可收看到「TVBS文茜的世界周報
● 馬來西亞Astro → 21:00
● 新加坡StarHub → 21:00
● 香港myTV SUPER/ Now TV → 21:00
● 澳門 Macau Cable TV → 21:00
● 菲律賓Sky Cable → 21:00
● 印尼 First Media → 20:00
●澳洲 TVB Australia → 24:00(雪梨時間)
●美國Dish Network → 8:00(美東時間)7/17起【TVBS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播出時間改為每週六日23:00首播上集 24:00首播下集,中間無廣告,完整一次看唷!
菲律賓循環線上看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天下雜誌獨家直擊》台灣地小人稠的痛點,為何被比爾蓋茲、貝佐斯投資的公司看上?(05/05/2021 天下雜誌)
在台灣談再生能源,「地熱」也許不會是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選項。但兩年前開始,台灣的地熱發電潛力,卻吸引到比爾蓋茲創立風險投資基金投資的瑞典團隊,進到花蓮鑽探地熱潛力,並預期在未來幾年內投資高達數百億美元。《天下》團隊獨家直擊,台灣的零碳電力潛力,究竟有多大?
文:劉光瑩
車行至花蓮縣萬榮鄉紅葉村,轉進一條小路,一座30米高、貌似鑽油平台的探勘井映入眼簾,台大地質系剛畢業不久的年輕地質師們,正聚精會神盯著鑽井作業,緩緩轉動的鑽頭,發出低沉的嗡嗡聲。
這座地熱井探勘,已進行了幾個月。目前深度大約700公尺,工作團隊希望在六月要鑽到至少1200公尺深,看取熱狀況是否理想。如果一切順利,地熱電廠最快明年初能商轉。
萬榮鄉鄰近瑞穗溫泉區,是太魯閣族人的家,但卻沒有著名的山海勝景或農特產品。
儘管如此,這兒的地下卻蘊藏著寶藏,更是世界首富比爾蓋茲投資的基金,在台灣目前唯一相中的投資地,帶領台灣邁出穩定零碳能源的關鍵一步。
在《如何避免氣候災難》一書中,蓋茲提到他所投資的地熱開發公司Baseload Capital,在亞洲目前只有兩個開發據點,一個在日本,第二個就是台灣。
2019年成立的倍速羅得台灣分公司(Baseload Power Taiwan),目前還很低調,但背後的投資者,卻大有來頭。
比爾蓋茲創立基金投資的公司,看上台灣地熱發展
倍速羅得瑞典總公司也在2019年獲得「突破能源風險投資基金」(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BEV)1250萬美元投資。而這筆基金背後,是全球知名的企業家,包括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微軟創辦人比爾蓋玆(Bill Gates)、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軟銀創辦人孫正義等人,專門在全球投資低碳能源新創公司,這些新創公司必須提出每年幫全球減碳1%,也就是5億噸碳的路徑。
今年二月,跨國能源巨擘雪佛龍(Chevron)也宣佈投資Baseload Capital 2500萬美元,相當於新台幣7億多。
這更是BEV投資的公司中,在台灣落地的第一樁投資項目。
倍速羅得台灣董事長暨總經理黃天德(Van Hoang),說著一口流利國語、華人臉孔,但其實他的背景非常多元:父母是來自澳門的客家人,在瑞典長大,曾在台灣工作5年,上海、香港工作十幾年。
「我的中文是看電視學來的,」黃天德笑說。他2002年到交大讀了一年MBA,花了三個月學會中文對話,後來還成了台灣女婿。
四月中,《天下》採訪團隊跟著黃天德視察工地,他把兩手圈在一起比出一個圓:原來地熱井的直徑,不過跟一個十寸的比薩餅差不多大。
這口井也很有歷史。他說,瑞典的執行長當初在全台幾乎泡遍了所有溫泉飯店,之所以選中紅葉村來鑽探,一來是因為這口井位於私人土地上,土地使用單純,地主也曾為探勘溫泉鑽過井,二來就是根據地質熱源圖,指出這塊地有潛力。
為何相信地熱?「我們相信這是全球目前最被低估的低碳能源,」執行長海林(Alexander Helling)在越洋受訪時說。
說來可惜,台灣在地熱上起步並不晚,卻曾長年停滯。目前位於太平洋火環帶上的所有國家中,唯獨只有台灣沒有商業規模的地熱發電。
同樣位於亞洲的多火山地帶,菲律賓與印尼的地熱發電都已超過GW等級。台電曾於八〇年代在宜蘭清水建立全台第一座、全球第14座地熱發電廠,卻在1993年後停止運轉,直到2016年才重新招標,由台汽電與將捷集團合資的宜元公司得標,預計今年將商轉。
地小人稠的痛點,竟成了台灣發展地熱的優勢
儘管如此,倍速羅得為何認為地熱適合台灣?
台灣人的聰明才智與技術絕不落人後,唯獨只有一點,是再怎麼努力都無法克服的:地小人稠。也因此難以如同澳洲或美國,發展大片太陽光電場或是陸上風場。
而佔地面積小,剛好是地熱的強項。黃天德解釋,紅葉村的地熱電廠預定範圍僅2000平方公尺,預計可放16個瑞典地熱設備公司科萊蒙(Climeon)的地熱發電模組,每個裝置容量150KW,總共2.4MW,這將會是倍速羅得在冰島電廠規模的兩倍。
由於不受天候與時間影響的基載電力,倍速羅得數據指出,以同樣時間內發電5MW計算,地熱發電只需270坪土地,只比一座網球場大一點,是太陽能所需土地面積的百分之一、更是風力發電的千分之一。
他們相信,地熱持續發電、不需要大片土地的特性,能夠解決台灣最大的痛點。
而地熱發電的技術原理,簡單來說,就是「只取熱,不耗水」。
這兩公尺立方的模組,運用的是低溫地熱(Organic Rankine Cycle,ORC) 發電技術。黃天德指出,過去主流地熱發電對於溫度的要求較高,水溫至少要160度以上,才能達到商業等級效率。但隨著新技術的演進,科萊蒙的ORC模組,水溫只要在80度以上,就可以達到同等發電效率。
倍速羅得在日本的一座地熱發電設備,用的甚至是既有地熱機組已發電過一次的熱水,在兩次熱交換後溫度降至70度左右,溫泉水還能再回到飯店裡讓遊客泡湯,或是供暖給社區。
熱交換的特性,即是只取溫泉熱,而不耗溫泉水。進水經過熱交換推動發電機後,又會透過管子注回到地底下繼續加熱循環使用,從頭到尾水都在管線內流動,不跟外界接觸,也沒有空污或水污的疑慮。
村民從反彈抗議,到期盼帶來改變契機
不過,倍速羅得一開始在台灣也遭遇不少挑戰。
去年夏天,他們在紅葉村的鑽探工作開始不久,因為施工期間發出噪音,遭到村民拉白布條抗議,黃天德後來親自跟居民一個個敲門溝通,甚至親上火線,上原住民電視台談話性節目,與反對的村民面對面解釋工程細節,也在社區多次召開說明會。
如今,紅葉村村長以及萬榮鄉鄉代表,不只對地熱技術如數家珍,甚至還滿心期待未來地熱開發後,能夠帶來就業與觀光機會。
「我前陣子剛去宜蘭清水地熱公園,希望我們未來能有同樣發展,」60多歲的萬榮鄉代表嚴秋谷,出生就住在紅葉村,看到清水地熱以特殊自然景觀,搭配煮蛋、泡腳等溫泉觀光,假日吸引遊人絡繹不絕,近期還有湯屋即將開幕,讓他心生嚮往。
「大家都知道台東有個紅葉少棒,但都不知道花蓮萬榮也有紅葉村,希望地熱可以給我們紅葉一個機會,」他說。
而這個壯年人多半出外打零工的萬榮鄉,的確渴求發展的機會。衛福部統計,在花蓮縣各鄉鎮中,萬榮鄉低收入戶佔比高達9.45%,是花蓮縣13個鄉鎮當中最高,10個居民中,就將近有一個人的收入在貧窮線下。
「這幾年真的感受到氣候變遷的衝擊,」紅葉村長呂明堅說,原來山胡椒植株可以活6年以上,現在很多都到第3年就死了,以前冬天還可以看到山頭有雪,現在都沒有。」
呂明堅廣泛攝取新聞資訊,看到減碳和綠能是世界的趨勢,也希望紅葉能扮演要角。
對於村民一開始的反彈,呂明堅認為,是因為大家對地熱發電相對陌生。大家最擔心的不外乎是:水可能會被抽光、鑽探可能會導致山崩地裂,但在一次次的說明會之後,村民已經大都理解地熱發電原理。他也強調,等鑽探階段結束,到要設立電廠的開發階段,還是要經過部落會議溝通。
台灣地熱開發法規、業管單位,有待整合
此外,台灣在地熱發電的法規也有不少挑戰要克服。
過去在台灣的地熱鑽探,都是由工研院、中油與台電等國營事業支持。花蓮紅葉村,是有史以來第一家外商公司在台灣鑽探地熱。
「我們到每個單位去申請,他們都說:你們是第一個來問的!」黃天德說。
黃天德說,在地熱發電較成熟的國家,例如美國、冰島、紐西蘭,都有政府單一窗口專門處理地熱發電,幫開發業者做橫向溝通。
他說,台灣因為沒有《地熱法》,開採地熱同時牽涉《溫泉法》與《礦業法》,但業管單位有交通部又有經濟部,業者得自己摸索流程,許多時間都花在溝通與試錯,他希望政府未來能有專法處理地熱發電,才有更多開發商敢投入。
來自瑞典的倍速羅得,已經在冰島、美國與紐西蘭落腳,在亞洲的投資,目前除了日本之外,就是台灣。黃天德指出,未來不排除進軍印尼與菲律賓,但台灣還是目前經營重心。
如今紅葉村的鑽探還在進行,不論最後「開獎」結果如何,全球首富投資的企業落腳花蓮,對於提高台灣零碳能源供給,都是關鍵一步。(責任編輯:吳廷勻)
★更多的台灣地熱開發最新進展實況,請參見天下雜誌722期系列報導:
獨家專訪》比爾蓋茲零碳推手,為何看上花蓮?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4618
比爾蓋茲幫台灣減碳!直擊花蓮紅葉村,台灣零碳未來的關鍵一步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4617
比風、太陽能更穩定的電就在腳底!從宜蘭出發,台灣重回地熱行列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4646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4679
♡
菲律賓循環線上看 在 敏迪選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要來認真講經濟學人的封面了。
我不只要講封面,我還要講內文,大獎特獎。
這次經濟學人把台灣放在封面,了不起,光宗耀祖。
但其實,不是只有一篇文章這麼簡單。
這次經濟學人總共用了四篇文章的篇幅,
認認真真把「台灣是全球最危險的地方」從裡到外分析一遍。
這四篇文章分別是:
《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
《中國日益增長的軍事力量使台灣處於危險之中》
《現在在美國,就算原本是鴿派的中國觀察家,也變得鷹派了》
《台積電如何掌握晶片的地緣政治》
今天我們就來翻譯這四篇文章,
然後再跟大家分析,經濟學人這是在幹嘛。
1. 《#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
台灣是個有2400萬人口、距離中國160公里的島嶼。
過去,北京領導人一直說,他們管理的中國只有一個,而台灣是其中一部分。
美國也贊同一個中國的說法。
但其實,美國花了70年,確保有兩個。
上個月,美國的印太司令戴維森上將告訴國會,他擔心中國會在2027年襲擊台灣。
這將會是一場災難。
災難的中心,是全球最重要的晶片製造產業鏈。
另外還有一個隱性的災難。
如果中國攻打台灣了,但美國的第七艦隊沒有趕到,
中國將會主宰整個印太地區。
而「美國治世」(Pax Americana)一詞,將會徹底瓦解。
過去五年中,中國海軍發表了90艘大型艦艇和潛艇,是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四到五倍。
中國每年製造100多架先進戰鬥機,還提早準備了太空武器。
中國的導彈可以精準的攻打台灣、日本、韓國、以及美國的關島。
在模擬中國對台灣進攻的戰爭遊戲中,美國已經開始失敗。
中國這兩年來踐踏了香港的一國兩制、積極搶佔南海並建立軍事基地。
這些動作,都在提醒美國的分析師,中國遲早會對台灣動武。
動武,不是因為萬不得已,而是因為它可以。
但這樣好像又顯得太悲觀了。
雖然中國越來越獨裁和民族主義,但習大大還沒開始為他的人民做好開戰的準備。
他們最近才要慶祝共產黨成立100週年,還在強調穩定、繁榮、脫貧。
中國現在還有本錢繼續等,他又何必冒險呢?
唉,這也難說啦。
在美國,沒人真的知道習近平在打什麼算盤。
他現在是永久任期,又已經對香港、新疆出手了,胃口被養大了,
你很難說,他會不會把收復台灣當作是他任內最後一個統一大業。
所以,美國和台灣要提早準備了。
台灣現在不宜再買一些華而不實的大型昂貴武器,
多買一些可以阻止中國兩棲入侵的防禦設備和技術上吧。
而美國你要趕緊去找日本和韓國,安定他們心寧,讓他們知道美國有辦法阻擋中國,而他們必須加入這場戰爭。
或是另一個方法,就是美國你要讓中國知道,你其實不會支持台灣獨立,但論戰爭你是打得贏中國的。
或許這樣會讓中國知難而退。
最好的狀況還是戰爭不要發生。
畢竟那些只能在戰爭中解決的問題,通常都會被拖延啦。
就像鄧小平說的:
「這些問題將會留給更聰明的下一代。」
現在在全球最危險的地方上,給予政治家們嚴峻的考驗。
2. 《#中國日益增長的軍事力量使台灣處於危險之中》
中國在軍事力量上遠超過台灣。
台灣若要打敗中國,只能依賴美國。
但美國軍隊要顧的是全球,所以中國有地主優勢。
中國擁有專門用於殺死航母的導彈,還有其他可以對美國關島基地進行精確打擊的導彈。
中國甚至建立了一個訓練中心,由一支專業的敵對部隊模仿敵人(在這種情況下為美國)的學說和戰術。
印太司令戴維森上將對國會說,
「中國的軍事威脅是在這十年中顯現出來的,實際上是在未來六年我們就會親眼見到。」
中國知道,對台灣的全面兩棲入侵是二戰以來最雄心勃勃的冒險。
如果它失敗了,局勢將會進入「長期封鎖」。
即便失敗的機率不低,習近平仍然有可能下令進攻。
因為他這幾年的發言,讓人們覺得他是不是把收復台灣當作任內最後一塊拼圖。
但問題來了。
假設戰爭真的開始,美軍踏入台灣領土,和中國解放軍對抗。
萬一解放軍沒有向美軍開槍,美軍會先動手嗎?
這考驗了拜登政府的心智:美國到底要幫到什麼程度?
台灣政府很聰明,知道台灣民主發展的再怎麼好,對其它國家來說都不重要。
所以台灣政府到處強調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對全球極其重要。
他們還強調台灣的地理位置。
萬一美國迴避了與中國的戰爭,台灣落入中國手中,那日本和韓國,乃至南海,通通都會陷入嚴峻和恐懼的狀態。
而美國,將會因此被趕出太平洋。
3. 《#台積電如何掌握晶片的地緣政治》
沒有它們,整個產業將無法正常運轉,指的就是台積電(TSMC)。
台積電是全球市值排名第11的公司,控制著84%的晶片市場。
它在頂級晶片領域取代了美國巨頭英特爾,英特爾在他後面只能吃土(它原文真的寫left it in the dust)。
它也狠狠將韓國三星拋在後頭。
台積電是個精明的地緣政治玩家。
2020年,它有62%的收入來自總部在北美的客戶,而中國的客戶佔了17%。
它成功讓中美兩個超級大國離不開它,高啊!
台積電的起飛點是iPhone 6。
當時這款手機大賣,負責生產裡頭晶片的台積電因此賺得一筆橫財。
接著,它開始將大量利潤再投入晶片的研發,以及廠房擴建。
今年1月,它說要把資本支出提升到250億美元。
4月,又提升到300億美元。
它甚至計畫在為來三年,支出1000億美元。
台積電創造了一個正向循環。
早於其他任何人開發最新技術,可使它收取更高的價格並獲得更多的利潤,
然後利潤又被用於下一代技術等等。
競爭對手已經威脅不了它了。
台積電面臨最嚴峻的威脅,是來自地緣政治。
據業內人士說,台灣政府鼓勵台積電盡量將高端生產保持在島上。
而台積電照做了。
台積電總價值570億美元的長期資產中,有97%位於台灣。
它的56,800名員工中,約90%位於台灣。
三年前,美國開始做些事情,來破壞這微妙的平衡。
川普的華為禁令,讓台積電損失中國的訂單。
同一時間,美國開始規劃國內的晶片計畫,希望可以用政府之力,幫助英特爾搶回霸主地位。
無論如何,目前沒人敢動台積電。
4. 《#現在在美國,#就算原本是鴿派的中國觀察家,#也變得鷹派了》
尼克森時期(1972年),他和毛澤東互相承諾,不會打造全球霸權。
但過了半世紀,一切都變了。
「現在在白宮,成為一個對中鷹派不需要任何勇氣。
相反的,你需要勇氣,不變成這樣的人。」
這句話是一個給了好幾任中國總理的人講的。
他和其他專家看見白宮正在轉變,從溫和派,變得越來越抗中。
過去那些鼓吹對中溫和的人,現在正被最尖銳的鷹派辯護者攻擊。
是中國自己的作為催化了這一個轉變。
它加大近海的軍事行動、
實施戰狼外交、
粉碎香港的公民自由、
拘留大量新疆維吾爾族人、
習近平甚至取消任期限制。
以上這些行為,都震驚了許多鴿派分析師。
川普開啟了美國的抗中政策。
而現在來看,拜登就任以來,在外交上並沒有推翻川普的政策。
(敏迪自己補充,內政上倒是翻到併軌)
拜登延續著川普時期的強硬路線,但也沒有再多了。
而這個氛圍也影響了美國的民主盟友們。
可以說,現在對中強硬可是時下最流行,還不快跟風。
但大家也已經開始擔心,萬一中國硬起來對抗美國,怎辦?
畢竟以前中國和美國有著共同敵人,就是蘇聯。
但現在,他們只剩下彼此了。
-----------翻譯結束,分析開始-----------
#英國雜誌講中美對抗
#危險的不會只有台灣
我們要怎麼看待經濟學人這一期的四篇文章呢?
經濟學人是英國雜誌,他們過去的確時常用封面調侃中國,但大多以政治問題為主。
但這次,他們直接以台灣為主角,
而且又在四個篇幅當中挪了一篇專門書寫台積電。
所以對英國人而言,美中對抗不再只是「太平洋的事」,
而是全球晶片供應的大事。
用這樣的視角來看,我們可以重新定義它封面說的「危險」。
經濟學人所說的危險,不是指台灣隨時會被中國攻打的「物理上」的危險。
而是台灣如果被攻下來,全球局勢會有180度的轉變。
這個轉變,可能就會給其他國家帶來危險。
第一篇當中有個詞「#美國治世」(Pax Americana)。
現在全球就是處於這樣的狀態。
所有人用美元交易,美國要去你家駐軍,你要答應。
但是全球霸主這個位置很多人覬覦。
早期只有俄羅斯,現在又加了中國。
美國開始應接不暇了。
所以為什麼台灣會危險?
背後呈現出來的原始問題,就是 #美國的手忙腳亂。
以前美國就靠第七艦隊這隻臂膀,安安穩穩的護著第一島鏈。
但現在,經濟學人直接點名,
如果中國對台灣開戰,第七艦隊沒趕上,美國治世一詞就垮了。
所以雖然封面是以台灣為主角,
但台灣是「物理上」的危險。
美國,才是這四篇下來,最該感到危險的人。
但是當然,美國垮了,台灣就是陪葬品。
噢不對,台灣應該是美國垮台前第一根斷掉的梁柱。
我們先斷,美國才應聲崩塌。
沒錯,我們就是棋子。
我們的地理位置、國力、戰力,就真的只能當棋子,難不成你還想當大玩家啊?
但是下這盤棋的,不只有中美而已。
台灣身後還有日本、韓國、菲律賓、印度、澳洲。
這些玩家也都是中國的敵手,也都不希望整盤棋被中國捧去。
所以啊,不要覺得我們被美國當棋子很不爽,搞得敵我不分。
台灣是身後這些玩家的寄託,我們將自己的重要性鞏固好,甚至放大,
要讓大玩家們捨不得拿你出去祭祖。
別忘了,棋盤當中不只有小兵,
我們也可以當王牌啊,有點志氣嘛。
兩篇貼文原處都在我家官網,歡迎分享起乃
https://www.mindiworldnews.com/20210503_taiwan/
https://www.mindiworldnews.com/20210504_taiwan/
最後跟大家宣傳一下。
今天晚上,我和范琪斐、德國之聲記者鄒宗翰會一起在范姐的Youtube上直播。
這是一個新型態的線上節目,節目名稱叫《斐姨所思》。
(不要笑,阿姨很喜歡這個名字)
每個禮拜二晚上,范姐會和兩個輪值來賓+一個外部來賓,
一起聊一則國際新聞,加一則台灣新聞。
這禮拜由我打頭陣。
我沒上過電視節目,這種新聞直播也是第一次。
能不能轉行當名嘴就看這次了。
敏粉晚上聊天室刷起乃~~~~~
#我敏粉我驕傲
#直播連結到時候會放范姐粉專
菲律賓循環線上看 在 梁祖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香港新入行的農夫,一隻手都數得晒,只望香港農地不再被蠶食。在社會上,期盼香港人能像香港菜一樣,在狹縫中無堅不摧。」
————————
上舞台‧下農田
早前疫情關係,工作機會減少,因緣際會他跑到元朗新興農場耕種,出食譜推動本地菜。以為耕種能滅火,他卻說:「你估我陶淵明歸隱咩?」去年12月,第四波疫情嚴重,政府突宣布煞停劇場演出。延期兩次的《新聞小花的告白2》最終腰斬,10多場表演全部告吹。以為愛吃的他有comfort food冷靜心神,他聽畢卻激動反問:「你覺得comfort food有用咩?你得咩?」「自從2019年6.12之後,這種說法早已不再存在了。」社會不公,他不啞忍。做農夫,也要做有火的農夫。
演出被腰斬 面對社會新常態
訪問當日,梁祖堯的舞台劇《新聞小花的告白2》忙於退票。儘管劇團按規矩早已完成新冠病毒檢測,最終換來政府要求一天內要暫停演出或改作線上演出,他生氣又無奈:「舞台劇線上演出?感染力完全不同。」損失至少幾十萬,他在社交媒體直言:「猶如感覺像親生骨肉被『標參』。所有要求和贖金交了,孩子還是被撕票並碎屍了。」
這種情况,他形容為新常態。
「或者一年前,comfort food是work的,但2019年運動之後,我知道不是吃就能讓自己放下。」以前壓力大,他最愛到演藝學院附近的土耳其餐廳大吃特吃紓壓。畢業後,遇上挫折也會特意重返餐廳。「15年前,我在那裏爬過起身,你在那裏食飯,彷彿可以找回以前的力量。不是食物本身,而是自己的精神鼓勵自己。」不過,日子過去,面對社會光怪陸離的新聞,無論多愛吃,comfort food已失去效用。「也可能是年紀大?有些東西,不能再自己欺騙自己,以前用物質可以抵消到,但你現在知道,是不可能的。沒有解決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到。」
體驗全職做農夫 體味本地菜的好
2020年初,疫情打亂舞台劇安排。工作減少,他在社交媒體上看到農友朋友求救,問有沒有人願意到新興農場幫忙收割。閒時做天台農夫的他,自告奮勇,開墾「實驗田」,種滿蘿蔔和香草,初嘗全職務農滋味,找另一種comfort way生活,「我是個很intense的人,沒有安全感,每一刻都需要工作,所以在大自然裏,某程度是逼自己要放空」。
去年夏天,他用心在農地種了一棚西瓜。農夫間有個傳說,說初次種植的人總有virgin luck,梁祖堯也一樣,首次種西瓜,西瓜又大又飽滿,有半條手臂粗,人人都讚好。豈料準備收割時,卻迎來一場黑雨,西瓜全都裂開,努力付諸流水。
「有些事情,可以一分耕耘,零分收穫。」他說道,「在農地,你沒有辦法改變它們能否生長;你沒有辦法控制稻米會否長高,你只能接受它,在狹縫中尋找(農夫的)生存空間。」轉念反思,梁祖堯卻悟出道理來,「西瓜是乾旱植物,它的一生就是等待這場雨水,將種子傳播繁殖。當我這樣想,我替它們高興,因為它們生命圓滿了」。
翻泥、施肥、搭棚架、灌水,原始的體力勞動,讓他經歷大自然的生死循環。「很多時候,我們忘記食物本身也是生命體,我們對待它們像產品,但只要記得它們是生命,對待它們就很不同了。」
忙完農活,他時常騎電單車,跑去和老農夫聊天。他想知道,香港的農夫究竟是怎樣活的、老農夫的智慧是怎樣。「他們總是說,以前的菜味道唔係咁,芥蘭味道唔係咁,我很好奇,究竟味道差在哪裏呢?」梁說道。
香港現時依賴入口菜苗。以番茄為例,未熟透已經採摘,在運輸過程中才會「漚熟」,本地菜雖價格較貴,但卻熟透才運到市場,新鮮爽口,截然不同。「大陸來的菜,10蚊3份,收工的時候10蚊5份。但你吃的東西是有代價的,你每吃一條大陸菜,香港就會少一塊農地。」因為本地菜沒有人吃,土地就會有藉口被蠶食。
他吃過本地菜,知道「好食係邊」,希望更多人知道本地菜的好。他在facebook大力宣傳要推本地菜,開班教學製作蕎麥麵,收費過千,自己卻分毫不收,全用來支持農場營運,更邊耕種邊收集食譜(還有邊排戲),出盡力讓人看見本地農作物。
剛出版的《香港人食香港菜》,第一個食譜——薯仔湯扯麵,也是從老農夫收集得來。「種田時,他每天都煮這個菜。啊!好神奇,你看他只加花椒、蒜頭等,沒什麼調味料,但吃下去味道卻很濃厚,『真係好食過譚仔』!」他笑道。
食譜沒有流行的氣炸鍋、水波爐菜式,全是硬橋硬馬明火菜,有傳統番茄炒蛋,也有新意思,從菲律賓姐姐收集得來的雞蛋煎茄子。總之,宗旨是本地出產的農作物,分春夏秋冬四季食譜,喚起你我也忘記的——不時不吃。
出版新食譜 港人食港菜
「食譜以前都出過好多本,無試過好似呢一本咁俾心機。因為想大家知道,香港人點解要食返香港菜!!」梁祖堯在自序這樣說。2008年他與外婆(李玉枝)出版第一本食譜《祖傳美味.回憶》,前後共出過6本食譜,有家傳秘方,也有西式料理。銷情理想,卻大花心力。至2016年,他說,除非有非寫不可的理由,否則不想再續。
這次,算是破例。因為他遇上在數碼時代仍然堅持辦出版社的「字字研究所」。編輯說,梁祖堯在沒有框架、細節下,一口答應要寫這本書。編輯心存感激,也盡見梁祖堯的「那團火」。
他關注土地,也許可以追溯至2008年。當時政府計劃清拆菜園村,掀起連串反高鐵運動。80後自發守村,儘管當年梁祖堯沒有參與,卻一直關注事件。他說,當時的反對流於「形而上」。年月過去,今天他執起鋤頭,「才感受到自己當年反對緊啲咩」。
「當我們走進老農夫的農地時,完全沒有水。他們沒可能種稻米,但以前元朗的絲苗米好得可以進貢朝廷。之後,我們跑上山找水源,看到一條100米長的瀑布,有幾塊巨石,你想像到是多麼的壯觀,現在卻全部乾涸了。老農夫說,因為起了高鐵,破壞了地下水源。高鐵的禍害,比你想像中深很多。」
現在,在種稻米的田中,梁祖堯和其他農夫會特意留一塊田讓候鳥來吃。他說,這些候鳥DNA記得,以前的香港有很多稻米可以吃。「你不讓牠們吃?牠們會餓死的。」
這個新手農夫,愈挖愈深,弄壞了3支鋤頭,卻挖出土地的情誼,悟出生命。他說,香港新入行的農夫,一隻手都數得晒,只望香港農地不再被蠶食。在社會上,他也期盼香港人能像香港菜一樣,在狹縫中無堅不摧。
「種植時,我是農夫;在社會上,我是一棵菜。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活下去。我們不是產品,是有生命的,也希望別人能當我們是一個生命體。」
◆《香港人食香港菜》
- 作者:梁祖堯
- 出版社:字字研究所
文:袁志敏
圖:朱安妮、字字研究所提供
[語文同樂 第483期]
———————————
謝謝報道🧡
http://www.mingpaocanada.com/tor/htm/News/20210108/HK-gfh2_er_r.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