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SE 世史溫習之旅-DAY THREE 為學要勤
第三天:意識形態之爭-冷戰
以下是一幅有關「冷戰」的漫畫,講述一隻巨熊(俄國)與巨鷹的對峙情況,
中間的「廢紙」指的是「不可靠的聲明」與「充滿懷疑/猜忌)。這幅漫畫顯而易見,兩者之間的關係。
那麼從這裡,考官可以問:
1.根據資料,冷戰的什麼特...
.
DSE 世史溫習之旅-DAY THREE 為學要勤
第三天:意識形態之爭-冷戰
以下是一幅有關「冷戰」的漫畫,講述一隻巨熊(俄國)與巨鷹的對峙情況,
中間的「廢紙」指的是「不可靠的聲明」與「充滿懷疑/猜忌)。這幅漫畫顯而易見,兩者之間的關係。
那麼從這裡,考官可以問:
1.根據資料,冷戰的什麼特點可以被反映出來?
2.整個冷戰階段,可以充分反映這幅漫畫內容嗎?
3.漫畫對於冷戰的局限性。
---------------------------
第二天差役建議大綱:
1.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東南亞的侵略,對其非殖民地化有何重要性?(15分)
若要回答「重要性」題目,就先回答了「很大」或「很少」。
此題應是很大重要性,先回應了主體「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東南亞的侵略」的重要勻,之後我們可以把其他非殖民地化原因串在一起,例子:
立場:很大重要性
-日本在二次大戰期間,對東南亞施行殘暴統治,激發他們「民族主義」……
-日本在東南亞建立傀儡政權,如民族領袖初嘗政治經驗……
-日本在東南亞侵略,使他們明白只要民族團結、有力量,便可自強,擺脫列強壓迫……以日本為榜樣
-大東亞共榮圈,復興了他們在亞洲的地位,
-其他原因:宗教力量、傳統歷史的發掘……
---------------------------
2.討論日本與中國在1930年代現代化成就。(15分)
題目所言只是「討論」,考生不用在這題給予任何立場,所以只要比較,
本題有兩個國家,無理由要考生分述,一定含有比較成份。
成就:中國vs日本,
-政治:五權分立、《臨時約法》vs 《明治憲法》,中國改革未完成/日本卻沿用至1945年
-經濟:銀元改革、鐵路、國貨展 vs 財閥興起、鐵路,南京政府貪污/財閥接管大多數國企,集中資源,發展多元化經濟
……………其他:社會、教育、外交……
---------------------------
!基本認識定義:何謂冷戰?
1.它是一個形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蘇聯領導的共產主義集團與另一個由美國領導的資本主義集團間的緊張關係及衝突的名詞,主角就是美國、蘇聯。
2.這緊張關係及衝突不單局限於流血的戰爭,它包括以下的形式:
當溫習半個世紀的冷戰歷史,應該根據以下六個特點:
-意識形態之爭: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公共) vs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私有)
-經濟對抗:馬歇爾計劃 vs 莫洛托夫計劃
-軍事同盟:北約 vs 華沙公約
-地區性衝突:希臘內戰、中國內戰、韓戰、越戰(非直接衝突)、柏林危機、蘇入侵阿富汗
-政治宣傳戰:利用政治海報、電台互相抹黑、批評,美國之音與莫斯科電台
-外交杯葛:互相杯葛奧運會
同學只要依據以上六點,便可以容易KO冷戰。
接下來,建議同學可寫一個timeline,提綱挈領式寫出大事發生,以了解其變化。
這個方法,可能會很愚蠢,但我可以說,最基本方法,就是最強的方法。
---------------------------
另外,同學應該留意一下戈巴卓夫的改革,分為「內容」與「後果」,
而內容可以分為「開放」、「重建」、「改善與西方關係」三方面,
「開放政治」-多黨制……-東歐民主化運動
「重建經濟」-裁軍、放棄與美軍備競賽……-華沙公約解體
「改善與西方關係」-獨聯體成立……-
因為關於冷戰的結束,在過往考試都甚少提及,所以同學可以留意一下。
以及,想一想一個問題,如果戈巴卓夫沒有改革,冷戰會結束嗎?
這樣,涉及一些自然與人力因素,當然,改革屬於「人力」因素,
那麼有沒有自然因素?如蘇聯國力自然消退……或東歐興起?
---------------------------
第三天差役:
1.1945-1990年,美蘇如何形勢世界局勢之變化?(15分)
2.冷戰結束,何等程度上是由蘇聯總書記戈巴卓夫改革所致的?(15分)
華沙公約解體 在 Rolling o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雨滴迷彩來自於東德在1931年時設計的splittermuster圖樣,為了讓隱身度更好,東德首先在色塊中加入直線條,1961年波蘭首先將大色塊去除,簡化為以塵土的單ㄧ顏色作底,並加上密集的垂直細條紋,因此此款迷彩有了雨滴迷彩的稱號。各個國家的雨滴迷彩會有些差異,但都還是屬於華沙公約體制下,東德的單色雨滴迷彩從1965年生產使用,ㄧ直到1990年華沙公約解體。
雨滴迷彩褲在市面上能見度較低,兩側附有工作口袋,透氣的BDU軍褲有著寬鬆的版型,能隨鞋款做不同變化的實穿褲長,一眼就能在眾多軍褲中脫穎而出。
-
Vintage East German rain camo pants
w
華沙公約解體 在 Rolling o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東德軍用雨滴迷彩背包,庫存新品到貨。
-
相較於印象中的迷彩,這款雨滴迷彩顯得樸素但特別,它稱為雨滴迷彩。
前身來自於東德在1931年時設計的splittermuster圖樣,意義為“分裂圖樣”,由銳角的多邊形色塊組成,在迷彩的樣式上不規則的直線也都是為了提升隱身度的設計,這樣的元素也逐漸發展為如同雨絲印象的雨滴迷彩。東德、捷克斯洛伐克、波蘭以及保加利雅...等華沙公約的國家,也ㄧ同使用雨滴迷彩,雨滴迷彩從1965年生產使用,ㄧ直到1990年華沙公約解體。
包身大小恰好的它,容量並不像登山軍用包那樣大,原本的用途主要是提供給士兵在野外戰爭、巡邏之時來裝放食物,因此外層防潑水、內裏更是完全防水,庫存新品的它不論是外觀及塑膠內裏都完整如新,收藏之外,也是每天背上街的實用選擇。
華沙公約解體 在 Rolling o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相較於印象中的迷彩,這款雨滴迷彩顯得樸素但特別,它稱為雨滴迷彩。
雨滴迷彩的前身來自於東德在1931年時設計的splittermuster圖樣,當時的迷彩均為不同顏色的大色塊組成,而為了讓隱身度更好,東德在色塊中加入直線條。
1961年波蘭首先將大色塊去除,簡化為以塵土的單ㄧ顏色作為底,並加上密集的垂直細條紋,就像下雨時的情景ㄧ般,因此此款迷彩有了雨滴迷彩的稱號。之後與波蘭同樣為華沙公約的幾個國家:東德、捷克斯洛伐克以及保加利雅,也ㄧ同使用雨滴迷彩,各個國家的雨滴迷彩會有些差異,但都還是屬於同ㄧ個公約體制下。
東德的單色雨滴迷彩從1965年生產使用,ㄧ直到1990年華沙公約解體。
更多細節照:http://goo.gl/8ULb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