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華山文創附近百貨公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華山文創附近百貨公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華山文創附近百貨公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華山文創附近百貨公司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鄉民挺起來,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關於高雄駁二 駁二會變成現在這樣,其實來歷有一點意外。 駁二,顧名思義就是接駁二號碼頭,以前是散裝碼頭,早期主要是上卸青果、砂糖、穀物等農產品。但是因為海運愈來愈傾向貨櫃化,散裝業務式微,而且更多跑去對面條件比較好的中島商港區,所以駁二這邊就逐漸荒廢了下來。 我還記得我唸高...

華山文創附近百貨公司 在 艾瑪斯 艾吃日記。嘉南高/桃竹苗/北北基美食旅遊Go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8 06:25:49

🔍艾爾行旅 - 位於台北東區,鄰近忠孝復興捷運站 ,吃喝玩樂環繞四周,蠻符合不少人的需求 - ▪️吃:往頂好商圈的巷子內就可以從早餐吃到宵夜,像知名的哨子麵到尾端的麻辣鴨血臭豆腐,中式到西式甚至是下午茶通通都能找得到 ▪️住:雙人房(附早餐): 簡單舒適的房型,一張舒適的床鋪總能讓玩樂一天,疲累的身...

  • 華山文創附近百貨公司 在 鄉民挺起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11-04 12:40:07
    有 90 人按讚


    #關於高雄駁二

    駁二會變成現在這樣,其實來歷有一點意外。
      
    駁二,顧名思義就是接駁二號碼頭,以前是散裝碼頭,早期主要是上卸青果、砂糖、穀物等農產品。但是因為海運愈來愈傾向貨櫃化,散裝業務式微,而且更多跑去對面條件比較好的中島商港區,所以駁二這邊就逐漸荒廢了下來。
      
    我還記得我唸高中的時候(當時謝長廷剛剛選上市長),有一次段考完去雄女送飲料,送完飲料,騎著腳踏車往鹽埕一直騎下去,下到高雄港牌樓。那時候的一個感覺就是,這邊好荒涼,都是破敗的、大門緊閉的倉庫,氣氛很可怕。
      
    駁二這個地方被「發現」,是源自2000年的時候,那年阿扁剛當選總統,決定國慶煙火移師高雄。那時候在高雄港附近場勘的時候,有些別具慧眼的南部藝文界人士,發現這塊倉庫寶地。在一股熱情推動之下,隔年就成立一個非營利的「駁二藝術發展協會」,著手籌備港邊倉庫的改造事宜。
      
    那時候謝長廷還在第一任,對駁二一帶還沒有很具體的規劃。市府還在百廢待舉當中,沒什麼心思去做這種看不到方向的事。
      
    你說要把空間重劃標出去換錢嘛,那時候房地產景氣正差,根本沒人想開發。更不用說把空間像華山、松菸那樣BOT出去做「文創」,因為高雄根本沒那個藝文市場。
      
    所以駁二其實是在這種爹不疼、娘不愛的情況下一點一點成形的。公部門不想管,重劃開發或BOT又沒門。於是駁二走了第三條路線-交給NPO去搞,市府僅簡單地把廢棄空間整理一下、酌予資源、引進一些文建會的補助,剩下的具體營運自己去想辦法。當時營運的主力,是南部藝文界人士發起的駁二藝術發展協會,還有一直想要在文創設計這一塊打下江山的樹德科大(也就是現在戰力很強的文化局長尹立在教書的地方)。
      
    但是很意外地是,正因為是民間自己低成本搞,也就沒什麼獲利或公部門會面對到的壓力。結果駁二就這樣「野生」地長起來,以一種不太寬裕但很強韌的方式存活下來,成為南台灣藝文圈必來朝聖的實驗創作空間。
      
    首先意識到這個現象的是2005年的代理市長陳其邁,所以他在公部門的立場上幫了駁二一把,把愛河口兩邊的水岸空間都解放出來。這其實是一件相當艱鉅的工作,因為對口的中央單位太多,且都在台北;碼頭的部份是交通部(港務局,當時還沒有所謂港務公司);倉庫的部份是台糖(駁二和大義主要都是台糖在用)、省屬三商銀(有一部份的倉庫是他們的)。再來還要牽涉到台鐵(臨港線)、軍方(光榮碼頭)與中油(光榮碼頭旁邊的那些油槽)。
      
    要跟這些中央單位打交道,光跑公文就跑死你。所以陳其邁的協調力與執行力是真的很夠,當然,謝長廷以行政院長的立場也幫了很大的忙。
      
    把這些空間解放出來,高雄港一(鹽埕)到二十號(苓雅寮)碼頭才談得上整體規劃。現在的「大駁二」的觀念,是取決於把港邊空間還諸市民這件事情的遠見。
      
    駁二迎來的另一個大轉型期是2006年。這時駁二的基礎已經建立,光靠非營利組織的力量已經不足以面對一些問題:是否要繼續整合附近的閒置空間?是否要更改附近的都計來配合駁二的擴大發展?策展能力也已經到頂,需要更大的人力物力來更上一層樓。
      
    這時候的關鍵人物是第二個代理市長葉菊蘭,還有陳其邁留給她的文化局長,大名鼎鼎的幫阿扁寫歌的路寒袖(王志誠)。他們投入市府文化局的資源,讓駁二模式能夠順利地延續下去,而不是在NPO模式到頂之後無以為繼。
      
    陳菊2006年底上任,路寒袖留任,稍後則是史哲接手。在陳菊的第一任任內,最大的貢獻就是強化駁二的策展與活動能力,推出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展演,例如好漢玩字節、高雄設計節、貨櫃藝術節、「高雄人」大公仔等等。有了這些實績,逐漸地,駁二的商業模式也才有了眉目。一連把大義倉庫群也納入版圖當中。
      
    駁二的發展史一路看過來,有兩件重要的事。第一,相對於政府主導,或是交由資本主義去操作,「藝術家自治」才是奠定了駁二的起始文創型態的關鍵因素。第二,當藝術家突破了第一步,政府部門適時接手,才能給予文創園區繼續成長的資源。而政府部門是否有這份進取心與遠見,非常重要。
      
    相較於台北華山、松菸,駁二有一個比較獨特的優勢,就是它保留了比較多的公共性。對於高雄市民而言,駁二像是三不五時都可以去走走「搧海風」的地方。而對於台北市民而言,與華山的公共性好一點,松菸則基本上就是個變相的百貨公司而已。

  • 華山文創附近百貨公司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11-04 00:37:43
    有 154 人按讚


    駁二會變成現在這樣,其實來歷有一點意外。
      
    駁二,顧名思義就是接駁二號碼頭,以前是散裝碼頭,早期主要是上卸青果、砂糖、穀物等農產品。但是因為海運愈來愈傾向貨櫃化,散裝業務式微,而且更多跑去對面條件比較好的中島商港區,所以駁二這邊就逐漸荒廢了下來。
      
    我還記得我唸高中的時候(當時謝長廷剛剛選上市長),有一次段考完去雄女送飲料,送完飲料,騎著腳踏車往鹽埕一直騎下去,下到高雄港牌樓。那時候的一個感覺就是,這邊好荒涼,都是破敗的、大門緊閉的倉庫,氣氛很可怕。
      
    駁二這個地方被「發現」,是源自2000年的時候,那年阿扁剛當選總統,決定國慶煙火移師高雄。那時候在高雄港附近場勘的時候,有些別具慧眼的南部藝文界人士,發現這塊倉庫寶地。在一股熱情推動之下,隔年就成立一個非營利的「駁二藝術發展協會」,著手籌備港邊倉庫的改造事宜。
      
    那時候謝長廷還在第一任,對駁二一帶還沒有很具體的規劃。市府還在百廢待舉當中,沒什麼心思去做這種看不到方向的事。
      
    你說要把空間重劃標出去換錢嘛,那時候房地產景氣正差,根本沒人想開發。更不用說把空間像華山、松菸那樣BOT出去做「文創」,因為高雄根本沒那個藝文市場。
      
    所以駁二其實是在這種爹不疼、娘不愛的情況下一點一點成形的。公部門不想管,重劃開發或BOT又沒門。於是駁二走了第三條路線-交給NPO去搞,市府僅簡單地把廢棄空間整理一下、酌予資源、引進一些文建會的補助,剩下的具體營運自己去想辦法。當時營運的主力,是南部藝文界人士發起的駁二藝術發展協會,還有一直想要在文創設計這一塊打下江山的樹德科大(也就是現在戰力很強的文化局長尹立在教書的地方)。
      
    但是很意外地是,正因為是民間自己低成本搞,也就沒什麼獲利或公部門會面對到的壓力。結果駁二就這樣「野生」地長起來,以一種不太寬裕但很強韌的方式存活下來,成為南台灣藝文圈必來朝聖的實驗創作空間。
      
    首先意識到這個現象的是2005年的代理市長陳其邁,所以他在公部門的立場上幫了駁二一把,把愛河口兩邊的水岸空間都解放出來。這其實是一件相當艱鉅的工作,因為對口的中央單位太多,且都在台北;碼頭的部份是交通部(港務局,當時還沒有所謂港務公司);倉庫的部份是台糖(駁二和大義主要都是台糖在用)、省屬三商銀(有一部份的倉庫是他們的)。再來還要牽涉到台鐵(臨港線)、軍方(光榮碼頭)與中油(光榮碼頭旁邊的那些油槽)。
      
    要跟這些中央單位打交道,光跑公文就跑死你。所以陳其邁的協調力與執行力是真的很夠,當然,謝長廷以行政院長的立場也幫了很大的忙。
      
    把這些空間解放出來,高雄港一(鹽埕)到二十號(苓雅寮)碼頭才談得上整體規劃。現在的「大駁二」的觀念,是取決於把港邊空間還諸市民這件事情的遠見。
      
    駁二迎來的另一個大轉型期是2006年。這時駁二的基礎已經建立,光靠非營利組織的力量已經不足以面對一些問題:是否要繼續整合附近的閒置空間?是否要更改附近的都計來配合駁二的擴大發展?策展能力也已經到頂,需要更大的人力物力來更上一層樓。
      
    這時候的關鍵人物是第二個代理市長葉菊蘭,還有陳其邁留給她的文化局長,大名鼎鼎的幫阿扁寫歌的路寒袖(王志誠)。他們投入市府文化局的資源,讓駁二模式能夠順利地延續下去,而不是在NPO模式到頂之後無以為繼。
      
    陳菊2006年底上任,路寒袖留任,稍後則是史哲接手。在陳菊的第一任任內,最大的貢獻就是強化駁二的策展與活動能力,推出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展演,例如好漢玩字節、高雄設計節、貨櫃藝術節、「高雄人」大公仔等等。有了這些實績,逐漸地,駁二的商業模式也才有了眉目。一連把大義倉庫群也納入版圖當中。
      
    駁二的發展史一路看過來,有兩件重要的事。第一,相對於政府主導,或是交由資本主義去操作,「藝術家自治」才是奠定了駁二的起始文創型態的關鍵因素。第二,當藝術家突破了第一步,政府部門適時接手,才能給予文創園區繼續成長的資源。而政府部門是否有這份進取心與遠見,非常重要。
      
    相較於台北華山、松菸,駁二有一個比較獨特的優勢,就是它保留了比較多的公共性。對於高雄市民而言,駁二像是三不五時都可以去走走「搧海風」的地方。而對於台北市民而言,與華山的公共性好一點,松菸則基本上就是個變相的百貨公司而已。

  • 華山文創附近百貨公司 在 阿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6-06-03 09:18:54
    有 42 人按讚


    台灣的東南亞相關政策,向來都有些疲弱無力。蔡英文政府上台後的政策,我一直懷疑會不會承襲過往,無力開創新局。由於東南亞移工、婚姻移民、新住民二代是被綁成一串的議題。一拉一大把,根本不知從何開始。就在這個時候,我看到新聞網站報導者,報導台中的第一廣場即將改名為東協廣場。(相關的報導,我放在留言中)

    我是台中人,第一廣場在我心中一直都是一個租界。我與親兄姊的年齡跨度足足十二歲,他們年輕時候的第一廣場是最時尚的娛樂區。我印象中的第一廣場就已經是母親前往購買泰國食材的地方。

    形形色色的招牌,上面書寫三、四國語言,沒有半個中文字。到了那邊,我是個失語的人。母親則是如魚得水的轉換了腔調,整個人突然變得糯軟嬌俏起來。

    後來我才知道,科學家研究,掌握多種語言的人使用不同語言時,會反應出不同人格特質。我總是覺得母親用泰文的時候會回到少女時代,一個還是十指不沾陽春水,不用操煩兒女的玫瑰色年少。

    任何外面找不到的東南亞產品?這邊都有。有人說第一廣場的治安差,母親說:不要去樓上就好。連她都不去三樓。那邊有唱本國語卡拉ok跟喝酒的地方。一樓這邊的店面都沒問題。

    為什麼樓上喝酒唱歌的地方治安不好?

    離鄉背井,借酒澆愁。電話卡很貴,網路也不是時時暢通。海外的家發生了什麼事情?不知道。就算知道也不見得來的及。

    母親或許不知道。第一廣場附近還有許多骯髒幽暗的小旅館是之前警察重點掃蕩的區域。年輕男女離鄉無依,心靈跟肉體都很寂寞的狀態,能到哪去?

    現在,第一廣場的改建計畫讓人怵目驚心。
    規劃一晚數千的中高價位旅館。仿照台北華山文創,中高價位的文青消費與百貨公司櫃位。目標客群?已經變成了日韓觀光客與傳說中”消費得起的外勞”。

    底層的移工沒有慾望,不需面目。他們不需要存在於這個城市之中。彷彿隱藏在城市表象下,隱隱騷動的蟲鼠。當有裂口的時候,蜂湧而出。

    然後,富有階級的人發現:這邊有個破口。不管是傷了形象還是商機無限。他們把移工當作需要驅趕的蛇鼠蟲蟻,遠遠掃開。

    如果未來重新整修成光鮮大樓,將第一廣場粉刷維修的服務者是移工們,那整件事情就變成了最惡劣的玩笑。

    偏頭一想,玩笑的成真的可能性還真不小。

    被驅趕的移工,終究會在另外一個地方建立全新的地盤。
    又一個當地人口中骯髒恐怖的異域。

    移工在台沒有聚集場所與發洩情緒的管道。或許是有選票的人認為不重要,或許是財團老闆們看不到這件事情的”競爭力”。

    所以一廣很可能覆滅,台北則是使用車站廣場都變成社會討論事件。之前還看到網友開嗆:「把那些又髒又沒規矩的人趕出台北火車站!趕出台灣!」

    這種發言,讓我覺得可悲又可笑。趕移工離開台灣?製造業崩潰或許還不在眼前,但移工消失,信不信醫院的護理師、護工、護佐馬上集體炸裂?多少台灣的老人家根本靠移工看護生活。

    台灣消失的勞動人口,需要移工補全。但是臺灣對於藍領移工的政策不全,薪水又逐漸輸給其他國家。這是財團與社會手牽手costdown的結果。(許多家庭也是把家庭成本轉嫁到看護甚至新移民太太身上。)

    或許更多人會問:善待東南亞移工對台灣人的好處在哪?或許婚姻移民與新移民二代,終究是因為婚育關係跟台灣的生命綁在一起,將來還有選票,還有人願意搭理。

    移工來了又走,台灣人沒有注意到。

    但是這麼多人願意為巴黎恐攻換頭像,為布魯塞爾爆炸祈禱。但近在眼前,甚至逼到鼻頭上的移工問題,就沒有同樣程度的迴響。不是因為挺移工聽起來不夠有國際觀,不夠時尚,不夠有愛心,而是我們對東南亞文化理解認同太少。

    歷史課本中努力刊寫歐陸,對於鄰近的東南亞歷史……大家又知道多少?台灣少的可憐的國際新聞專注在美國,剩下的時間是西歐日韓。

    一個面目模糊的文化,沒有理解就沒有愛,沒有關懷。

    善待東南亞移工。因為一個社會的成熟與好壞,端看他們怎麼對待社會中的老人、小孩、弱勢者。

    用高人一等的眼光的去排擠這些所謂髒臭的勞工。其實是把髒臭鎖定成了個人特質。實際上是一個背景脈絡。把所謂的高等人丟到陌生海外,在惡劣的環境中超時工作,賺取微薄薪金。高等人還有打理自己的心力嗎?跟所謂髒臭的勞工有什麼不同呢?

    自以為是的菁英思想,認為物競天擇,努力出頭。任何環境下都應該要奮鬥不懈的自我提升。認為社會應該獎勵勤奮者而不該豢養落後的一群。

    這種思想,我已經說了自以為是,而且還很危險。

    為何危險?

    大部分的中產階級,都經不起一次天災人禍。一次震災,身上三十年的房貸依舊,住處卻化為烏有。一場疾病,龐大的醫藥費與中斷的收入來源。這類事情足以摧毀大多數的中產階級。

    要看你是不是有錢人?其實可以觀察扛災的能力。
    有錢人當然不只一棟房子,有錢人不擔心幾百萬醫療費。

    階級向上非常困難,往下洗卻是超乎想像的容易。以前在律師事務所做過債務協商工作,竟然有許多白領人士、高階公務員、師字輩的人來做債協。一開始覺得不可思議,後來才知道不幸的開端可能是一場車禍或者一次疾病。小小的一個破口,轉眼間撕裂大半輩子的努力。

    我就算不談台灣該怎樣成為一個有包容力的社會,我們要談的事情是:你永遠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成為弱勢。或者你所關心在意的人成為了弱勢。

    你所傳播的語言文字,終究會是網路輿論,甚至社會力量的一部分。當妳還有餘力的時候,你需要將這個社會,甚至這個世界去準備一點柔軟。去為每個身在底層的人,或者不經意摔下的人一個緩衝的機會。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