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地論宗」,漢傳佛教十三宗之一,以研習《十地經論》為主,屬如來藏唯識學派。又作地論家、地論學派。係依十地經論之說,主張如來藏緣起義之大乘宗派。弘揚此宗思想者,稱為地論師、地人。北魏永平元年(508),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及義學縉儒十餘人奉宣武帝之命,於洛陽翻譯...
⭕️第384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地論宗」,漢傳佛教十三宗之一,以研習《十地經論》為主,屬如來藏唯識學派。又作地論家、地論學派。係依十地經論之說,主張如來藏緣起義之大乘宗派。弘揚此宗思想者,稱為地論師、地人。北魏永平元年(508),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及義學縉儒十餘人奉宣武帝之命,於洛陽翻譯十地經論,至永平四年完成。其後,因菩提流支及勒那摩提之弟子間,見解有異,本宗遂分為相州南道、相州北道二派,即:慧光承勒那摩提之說,於相州(河南安陽)南部弘法,稱相州南道派,又稱南道,係地論宗之正統;道寵嗣菩提流支之法,宣講於相州北部,是為相州北道派,又稱北道。隋唐之際,講《十地經論》的大德稱為「地論師」,其宗派則名為「地論宗」。始於北魏菩提流支及勒那摩提譯出世親所著《十地經論》,《十地經論》為世親對《十地經》(《華嚴經》〈十地品〉之別譯)的註釋,內容是解釋菩薩修行的位階。由於菩提流支與勒那摩提(Ratnamati)二人對《十地經論》的見解不一,故不久就分為二派。本於菩提流支而始於道寵的流派,稱為「相州北道派」,而源自勒那摩提而始於慧光的「地論宗」則稱為「相州南道派」。相州北道派和後來真諦三藏所傳攝論宗的持九識說,相州南道派和後來的法相宗反對另立第九識認為只有八識。相州北道派後併入攝論宗。此後地論宗以相州南道派為主,慧光弟子法上,再傳隋代慧遠大師,與天台宗智顗、三論宗吉藏,合稱隋代三大法師。此外更有慧順、道慎、靈祐、慧藏、智炬等皆為地論宗大師,後併入華嚴宗。《大乘起信論》可能是地論宗論師所作。「地論師」、「攝論師」分別是指南北朝中葉至唐朝初年 ( 六、七世紀 ) 研習世親的〈十地經論〉和無著的〈攝大乘論〉的專家。無著和世親是印度佛教瑜伽行學派的創始者,而地論師、攝論師闡揚其論著的教理,可說是中國初期的瑜伽行教學傳習人。現時地論師、攝論師的著作大部分已經散候,祇能通過後人的記載和零星的逸文,觀其教說之一二。「判教」者,是指對內容、風格多樣的佛教經典和教義,加以類別和會通的工作。判教的風氣是在東晉末年 ( 五世紀初 ) 開始形成,隨即迅速開展。在南北朝時代,流行著各種判教主張,當中不少為地論師、攝論師所提出,反映了他們的教學取向,並影響到日後判教理論的發展,是值得注意。法雲《翻譯名義集》:「然此諸識。西域東夏。異計紛紜。今先敘異執後述會通。初異執者。性相二宗肇分於竺國。南北之黨。彌盛於齊朝。故西域那爛陀寺戒賢大德。遠承彌勒無著。近踵法護難陀。依深密等經瑜伽等論立法相宗。言法相者。唯齊八識業相以為諸法生起之本。故法相宗以識相行布為旨。其寺同時智光大德。遠稟文殊龍樹。近遵青目清辯。依般若等經中觀等論立法性宗。言法性者。以明真如隨緣為染淨之本。故一性宗以真理融觀為門。洎乎東夏。攝論有梁唐之異。地論分南北之殊。以無著菩薩造攝大乘論流至此土。二譯不同。梁朝真諦乃立九識。計第八識生起諸法。如彼論明十種勝相。第一依止勝相。明第八識生十二因緣。次唐時玄奘新譯攝論但立八識。乃謂第九秖是八識異名。此是梁唐之異也。天親菩薩造十地論。翻至此土南北各計。相州南道計梨耶為淨識。相州北道計梨耶為無明。此乃南北之殊也。」珍海《三論玄疏文義要》:「《起信》是虜魯人作,借馬鳴菩薩名。均師《四論玄》第十云:『起信,有雲是北土地論師造也。』云云而未知見非。取意正文云:『北諸論師云:起信論非馬鳴造論,昔日地論造論,借菩薩名目之。』故尋不見,翻經論目録中,無有也,未知定是不。」慧光初就佛陀扇多出家,曾參與十地經論譯場。後撰疏闡述十地經論之奧旨,又注解華嚴、涅槃、維摩、地持、勝鬘、遺教等諸經,及著作四分律疏,住於鄴都大覺寺,大振法化。門人有法上、僧範、道憑、惠順、靈詢、僧達、道慎、安廩、曇衍、曇隱、道雲、曇遵等。其中,僧達極受粱武帝崇敬,曾住洪谷、定冠二寺講華嚴、十地;安廩入陳地,住鐘山耆闍寺,宣講大集經;而法上之慧業最勝,年十五即開講法華,曾長期任東魏、北齊之僧統。法上門下有法存、融智、慧遠等;融智講涅槃及地論;慧遠住長安淨影寺,注解地論、地持、華嚴、涅槃、維摩、勝鬘等經,又造大乘義章、十地義記等,盛揚所承,其門下有靈璨、惠遷、善冑、智徽、辨相等十餘人。其中,靈璨繼住淨影寺,專講十地及涅槃。此外,道憑之門人靈裕,住大慈、演空二寺,精於華嚴、地論,著有十地論疏。曇遵之門人曇遷,原精研華嚴、十地、楞伽諸經,後遇周武帝毀佛,避難於南方,獲「攝大乘論」一書,遂以攝論為宗,而成為北地攝論宗之始祖。上述為南道派傳承之概況,北道派則不如南道派之隆盛,道寵有門人僧休、法繼、誕禮、牢宜、儒果、志念等,惟事蹟多不明,其中,志念曾住晉陽開義寺、大興國寺,著雜心論疏、廣鈔等。
華嚴經翻譯 在 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康熙朝《內府泥金寫本藏文龍藏經》Ba函(第15函)
《秘殿珠林初編》卷二十四記載:「(康熙皇帝祖母孝莊)太皇太后欽命修造,鑲嵌珠寶、磁青箋、泥金書、西域字龍藏經一部,共一百八本,內有釋迦牟尼佛口授口傳諸經。」此段記錄明述此部珍貴經藏源流特色,也是本院簡名其為《龍藏經》的緣由。《龍藏經》屬藏文「甘珠爾」(bka‘ ’gyur)類別經藏,「甘珠爾」意為「佛語之譯」,指翻譯為藏文之「釋迦牟尼佛口授口傳諸經」-亦即經、律二藏。此泥金寫本「甘珠爾」為清聖祖康熙皇帝的祖母孝莊太皇太后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泰(1613-1688)於康熙六年(1667)下詔開始抄寫,當時詔請蒙藏地區寫經僧人117位,書體端正一致,具安多地區字體特點,全藏於康熙八年(1669)抄寫完成,是清宮內廷所造多部「甘珠爾」中最精美作品。
全帙共一百零八函,其函數與部類順序皆同永樂八年(1410)於南京完成之永樂版《甘珠爾》。依經典內容而分,其次序採先經後律,依經典位階自高至低排列,分六部:「秘密部」二十四函、「般若部」二十四函、「寶積部」六函、「華嚴部」六函、「諸經部」二十四函、「律部」十六函,共收經典一千零五十七種。
《龍藏經》每函裝幀華麗考究,經簾與經布等是由江寧、蘇州、杭州三地織造署承造,材質風格皆具皇家特色。經葉長87.5公分,寬33公分,每函依其內容含經葉約三百至五百餘葉不等,皆以泥金書寫藏文於特製磁青紙(mthing shog)上。經葉上下各有一內護經板,含金砌禮敬語與七尊各式彩繪造像,並飾以各式鑲嵌珠寶,版面再護以黃、紅、綠、藍、白五色絲繡經簾。上內護經板覆以絲質哈達後,其經函保護配件依次為:黃素絹經衣、黃棉布經衣、黃緞織花袷經衣,以七彩暈繝綑經帶綁縛後,於其上下再各以一外護經板保護,再縛以五彩綑經帶,最後則以黃棉被經衣裹覆。
目前於北院展出的是Ba函,即 「秘密部」的第十五函。此函共收七十八部長短不同之陀羅尼(dhāraṇī)經典,前弘期與後弘期所譯經典皆有。茲舉此函中兩部亦存漢譯本為例:
第27部 -《聖六門陀羅尼》('phags pa sgo drug pa shes bya ba'i gzungs),此經即玄奘所譯《六門陀羅尼經》。此經是玄奘法師貞觀十九年(645)返抵長安後最早翻譯的第一批經典,據《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六記載:「貞觀十九年... 夏六月...丁卯,法師方操貝葉開演梵文,創譯《菩薩藏經》、《佛地經》、《六門陀羅尼經》、《顯揚聖教論》等四部,其翻《六門經》當日了,《佛地經》至辛巳了,《菩薩藏經》、《顯揚論》等歲暮方訖。」這部《六門陀羅尼經》因為內容不長,所以玄奘僅花一天就完成翻譯,經中主要講述佛在淨居天依空而住於眾妙七寶莊嚴道場時,告諸菩薩有關此陀羅尼及其功德。藏譯本譯於前弘期,約晚玄奘譯本百餘年,所收咒語內容與漢譯本稍異,多了一些咒音,漢譯本為:「懺謎懺謎,羼諦羼諦,跋迭麗跋迭麗,穌跋迭麗穌跋迭麗,諦誓諦誓,戰迭麗戰迭麗,戰迭邏伐底,低殊伐底,達磨伐底,薩縛結隷鑠,毘輸達儞,薩縛阿剌託莎達儞,末諾僧輸達儞莎訶。」藏譯本羅馬拼音為:(tad yathā oṃ)kṣame kṣame/ kṣante kṣante/ (dame dame/ dānte dānte/) bhadre bhadre/ subhadre subhadre/ teja teja/ candre candre/ (sucandre sucandre/ candra kiraṇe/) candra bati/ tejobati/ (yaśobati/) dharma bati/ (pramhabati/) sarvakleśabiśodhani/ sarva arthasādhani/ (sarva arthapraśamani/ paramārthasādhani/ kāyabiśodhani/ bagabiśodhani/) manaḥ samśodhani svāha// (括弧為藏譯本有但漢譯本無之咒音)
第75部 《聖無量壽智大乘經》(’phags pa tshe dang ye shes dpag tu med pa s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o’i mdo),即漢譯《大乘無量壽宗要經》,內容敘述無量智決定王如來之陀羅尼及其功德。從敦煌藏經洞出土的古藏文佛教文獻看,吐蕃統治敦煌時期所抄佛經主要為《十萬頌般若波羅蜜多經》與《大乘無量壽宗要經》,此經自吐蕃時期即是藏傳佛教中流傳甚廣的經典。接續之第76部《聖無量壽智藏陀羅尼》('phags pa tshe dang ye shes dpal tu med pa’i snying po shes bya ba’i gzungs)則是後弘期譯本。
📖 「院藏善本古籍選粹」例行展
📆 2021年8月5日(四)~2021年11月14日(日)
🖼 北部院區正館(第一展覽區)104陳列室
📙📙📙📙📙📙📙📙📙📙📙📙
華嚴經翻譯 在 黃國華有日光的地方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ペンション高原の小枝 - 大日光地區最物美價廉的民宿
對台灣讀者而言,霧降高原屬於比較陌生的一環,公車班次每個小時有一班公車從日光車站發車,交通上還堪稱方便,陌生的主因是日光其他地區的景點太豐富,尋常外國旅客持東武日光四日票券,很難在騰出時間來霧降高原。
持平而論,霧降高原景緻略遜戰場之原,霧降瀑布名氣也不如華嚴瀑布,對從事日光旅遊者,往往會略過,但如果你的住宿預算相當有限(每人每晚低於一萬日圓),又想要品嘗精緻美食,位於霧降地區的「ペンション高原の小枝」值得你好好探索一番。
ペンション是「Pension」之意,ペンション高原の小枝其實距離日光車站相當近(不到3公里,車程只需5分鐘),民宿主人叫做「堀 正丈」,在霧降開這座民宿已經超過三十年,能屹立不搖三十年,可見有其過人之處。
第一個亮點是便宜,ペンション高原の小枝每人一泊二食只要八千多日圓(2019年5月的平日報價),不可諱言,便宜對民宿而言只是最基本的要素,霧降高原附近的民宿的房價多半也是落在一萬日圓以下的水準。
第二個亮點也是最棒的地方在於餐點,不要以為八千多日元只能吃到尋常定食,他們提供的晚餐可是『前菜+前湯+配酒+麵包+傳統三套菜+甜點+水果』的正統法式套餐,結合了日光名產湯波、當地蔬菜以及霧降高原和牛,食材豐盛度不免讓人懷疑民宿經營是否有利潤,老闆也重視每道菜的擺盤與視覺效果,餐桌有燭光與鮮花,正式的餐具,令我宛如置身在東京赤坂的高級法式餐廳,光是晚餐加早餐的價值就遠遠超過房價。
很少有外國人前來投宿,老闆雖然不懂英文,卻早就用翻譯機準備所有可能用得上的對話,溝通起來沒有障礙,由於人手有限,每天最多只接待五組客人,如果遇到秋天賞楓旺季期間,不妨來此投宿。
民宿離日光車站很近,約莫只有5分鐘車程,但老闆可以提供到日光車站的接駁服務,在訂房網站訂好房後,在備註欄用英文註明您抵達日光車站(當然要述明是東武車站還是JR 車站)的時間,他就會準時出現在車站門口。
房間很普通,風呂也只是一般澡堂,民宿座落再尋常的高原住宅區,但聽說回頭客的比重高達五成,ペンション高原の小枝可說是小企業的經營最佳典範,知道自己旅館的先天不足,也知道低價並非主要競爭利器,民宿主人懂得用極為精緻的餐點來吸引顧客,用餐點作為競爭策略,在霧降高原這個被多數遊客忽略的地方經營三十年。
對我而言,找到這家民宿,簡直有「挖到寶」的喜悅。
順遊景點:霧降高原
可使用的交通票券:
NIKKO PASS all area (購買處:東武淺草站 1F 窗口與池貸車站的東武旅遊服務中心)
交通:
一、 從淺草站搭乘東武電鐵日光線,在終點站「東武日光站」下車(車程將近兩個鐘頭)
二、搭接駁車或計程車,五分鐘便抵達民宿
評價:
溝通方便性:老闆只懂日語(但備有翻譯機)
餐點類型:法式正式套餐
華嚴經翻譯 在 金泰泰 台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泰緣✨
🙏早安善信 🙏
佛:智、覺
「佛」這一個字,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它是「智慧、覺悟」的意思。當年為什麼不用「智、覺」這兩個字來翻譯,而採「佛陀」這個音譯呢?因為佛陀的含意,是無限的深廣,我們中國字彙裏的智、覺二字不能夠全部包括,因此,就採用音譯,然後再加以註解。
「佛」這一個字,有體、有用。從它的本體上說是「智慧」,從它的作用上來講是「覺悟」。就體上講,智有三種:
第一、「一切智」:用現代哲學的名詞來講,就是正確的瞭解宇宙的本體;這樣的智慧,在佛法裏稱為「一切智」。
第二、「道種智」:種是指種種繁多的現象,宇宙之間的現象,種類無量無邊,這許許多多的現象,怎麼產生的?從那裏來的?現象、過程如何?後來結果如何?能夠正確明瞭宇宙萬象的智慧,叫做「道種智」。
第三、「一切種智」: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圓滿的明瞭,沒有一絲毫的迷惑,也沒有一絲毫的差誤,這樣的智慧,叫做「一切種智」。
釋迦牟尼佛,具足這三種智。由這個智慧起作用,當然,對於整個宇宙人生的真相,得到完全正確的瞭解。智慧起用就是大覺。佛在經上給我們說「覺」也有三類:第一、是自己覺悟了。第二、是能夠幫助別人覺悟,這叫做覺他。第三、是圓滿的覺悟。小乘阿羅漢、辟支佛,這些人自己覺悟。他們自覺之後,還沒有發心,主動的去幫助別人覺悟;經典裏常常說這是小乘人。大乘菩薩自覺之後,能夠主動的去幫助一切希望覺悟的人。「希望覺悟」,就是機緣成熟,菩薩一定會主動的幫助他,使他從自覺到究竟圓滿的覺悟。這「究竟圓滿」正如同其他宗教裏面讚美「全知全能」的主--上帝--一樣,在佛教稱之為「佛陀」。佛告訴我們,這樣圓滿的智慧德能,「覺」就是它的德能,它的作用,一切眾生本來具足。圓覺經中講得很清楚,「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也是華嚴經上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換句話說,眾生與佛都是平等的,沒有差別。現在我們把智慧德能都失掉了!怎麼失掉的?佛用一句話,把我們的病根說出來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就是我們的病根之所在。我們從佛境界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就是受妄想、執著之害;每天還在繼續不斷的搞生死輪迴,也是妄想、執著;生活過得這麼苦,還是妄想、執著。妄想、執著的確是一切迷惑、災難的病根啊!妄想、執著去掉一分,我們就得一分自在,就恢復一分的智覺;要把妄想、執著斷得乾乾淨淨,我們的佛性就重新又恢復了,恢復到本來佛了,這個事實真相佛在大經裏面明白的告訴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