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莫名我只喜欢你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莫名我只喜欢你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莫名我只喜欢你產品中有13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0萬的網紅小黄鸭,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
同時也有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中国鬼怪排行榜】官方频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公众号:壮的响亮 淘宝店:壮的响亮 新浪微博:王壮撞壮壮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感谢缘分这里是缝太窄我太胖花生瓜子配壮的响亮。今天我们讲一讲前段时间爆红网络的潘博文事件…其实很多up主都已经讲过啦,整个事件也都被描述的很清晰。如果你还没听说过这个事儿或者想...
「莫名我只喜欢你」的推薦目錄
- 關於莫名我只喜欢你 在 彪民 pmwang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莫名我只喜欢你 在 #Cynthia馨蕊 신디야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莫名我只喜欢你 在 Janiss✿冯瑄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莫名我只喜欢你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莫名我只喜欢你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莫名我只喜欢你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莫名我只喜欢你 在 【中国鬼怪排行榜】官方频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莫名我只喜欢你 在 Namewee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莫名我只喜欢你 在 【中国鬼怪排行榜】官方频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莫名我只喜欢你 在 彪民 pmwang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24 07:25:31
有时候我会认不出自己。总觉得我身上带着的许多价值观,都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建成的。 昨晚应 @lifeline7995 的邀请办一个《职场里逆境中的创意》座谈会。我为之整理了步入职场这些年的态度与想法。从第一份工作到现在的角色,我原来都还是一样的。 我不一定认可自己的工作与职位,却总选择一头寨进去就...
莫名我只喜欢你 在 #Cynthia馨蕊 신디야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6-21 11:41:57
. 这期间我们都努力防外面的病毒 但你知道,其实你体内也有一堆毒素吗! http://bit.ly/RM688CHI 最近为了防疫都不能去健身房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容易疲倦,全身酸痛,头痛 还是脸上莫名长出一堆痘痘,也容易看起来憔悴呢? 或许是Stay At Home期间,我们活动量少了 体内毒素...
莫名我只喜欢你 在 Janiss✿冯瑄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6-03 11:31:05
真的没关系 大家都会爱错人信错人 都会莫名其妙地掉眼泪 在开车的路上莫名地崩溃 但是都没关系 这都不妨碍时间让一切成为过去 都不能阻止我们看漂亮的日出日落 yeah只要还活着都是幸运!🍀💕 送大家5个保持乐观的方法 1 摆脱不舒服的关系 不摆脱错的人,我们永远无法遇见对的人,朋友,恋人,生意伙伴...
-
莫名我只喜欢你 在 【中国鬼怪排行榜】官方频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2-28 12:51:04公众号:壮的响亮
淘宝店:壮的响亮
新浪微博:王壮撞壮壮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感谢缘分这里是缝太窄我太胖花生瓜子配壮的响亮。今天我们讲一讲前段时间爆红网络的潘博文事件…其实很多up主都已经讲过啦,整个事件也都被描述的很清晰。如果你还没听说过这个事儿或者想听听壮哥讲的版本就留下来,不然赶紧换台…因为所有博主的参照物是一致的,整个事件的细节脉络都来自于2019年8月18号知乎的一篇匿名帖文,所以内容难免雷同,只是每位博主的讲述方式和个人看法略有出入而已。这篇帖文的作者是天津塘沽人,当时在上海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为什么选择在这一天发帖呢?因为在他的记忆中8月18号是潘博文的生日…他整篇文章的标题叫做“不存在的同学”,通篇就是在回忆2013年4月25日周四那一天的经历,当时他还是一名高三的学生…距离高考还有43天,但是他们学校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紧张的氛围,一来天津高考压力没有其他省份那么大,再来这所高中也是以素质教育闻名,三来这也是他们整个高中生涯的最后一节体育课。上课的形式也很特别“走班选修”!整个操场各个班级的学生都有,篮球、瑜伽、武术自由选择所以你也会在自己的项目中遇见其他班的同学…作者选择的是羽毛球,因为带这个项目的老师喜欢动漫、摄影,是那种很容易跟学生打成一片很好相处的老师。师生聚集之后相互说了一些道别的话,又用手机拍了一段加油高考的视频各自散去。
作者就跟自己同班的小温结伴,找了个相对人少的地方打球。羽毛球嘛…就啪啪啪啪你来我往的对打,不到10分钟两个人都觉得这大太阳底下太晒了,要不咱换个地儿吧…于是就走到宿舍楼旁边有阴凉的地方,这栋建筑与食堂相连,自从他们学校实行全面走读之后,宿舍楼就一直停用,也不能说废弃反正就是很久没看到有人进去过,走到附近正好看见10班的L君和潘博文也在不远处打球。所以此时此刻在场一共四个人,作者、小温、L君和潘博文,这个环境也并不是那么隐蔽幽静,稍远一点就能看到熙熙攘攘的老师同学三五成群的各自活动…因为作者与潘博文之前就是初中同学,此刻的四个人又是同年级相互也都认识,所以没什么隔阂就一直轮换穿插着对打。作者与潘博文一组,两个人手劲儿都大…一来一往之间潘博文猛然扣杀,硼!这颗羽毛球就正好打进了宿舍楼半地下室的气窗里面。这半地下室啊…好像只有北方气候相对干燥一些的地区有,南方的小伙伴应该见的比较少,因为南方潮湿,不是特别适合这种建筑规格。就是如果你以房间内作为参照,有三分之二是在地下。站在屋内看窗户是在墙体上面,有人经过看到的都是行人腿脚,所以站在外面看到的窗户都是紧贴地面的…这颗羽毛球呢,挺贵!是一个比较专业的品牌叫做YONEX尤尼克…我去查了一下单买一颗差不多30块钱。对于学生党来说,确实能算得上小小的损失,几个人犹豫之间,潘博文提出进楼捡球!这一点也很可以理解,因为是潘博文把球打进去的,如果自己打丢自己的球,可能很轻易就算了!但是我们总是不希望朋友因为自己的原因,哪怕有一点点损失…
经过一番沟通小温原地不动,在这看着球拍。作者和潘博文、L君一行三人来到宿舍楼大门口,也没多想伸手一推就很自然的开了门,一股凉风伴随着年久发霉的气息扑面而来、呼呼作响。当时那一刻可能并没有留意,但是作者事后回想起来总会充满疑问,因为在他的印象中,这栋大楼平时都是上锁的。为什么单单这一天我们可以这么轻易的进来?一进大门就是一堵屏风墙,上面写一些住宿规定。左转进去是一条长长的走廊,有很多两面相对虚掩着的老式木门,走廊尽头是厕所,转弯角落是阴暗的楼梯间,而且一路上弥漫着刺鼻的氨水气味。好在正午阳光充足照进房间再透过门梁上面的悬窗折射,走廊里不至于太过昏暗…但楼内楼外的温差和明暗对比,还是让他们三人略感慌张,心里莫名的发怵…走到尽头在转弯,三个人惊呆了!楼梯间全是横七说八杂乱无章交叉堆叠的课桌椅…看到这一幕作者就说,咱要不别捡了!L君说哎没事,来都来了。说话间开始往里面爬,作者也开始行动时不时还回头拉一把潘博文…同时越往里面爬越接近地下室光线也就越暗,而且越往下面堆叠的物品就越杂乱、越紧密,这三个人在这里整整折腾了近一刻钟,他文字中的描述提到说他们走下过一条没有护栏的水泥楼梯,哇!这样的场景我好熟,好像经常出现在那种尚未完工或者即将拆迁的建筑里,三个人终于来到了地下室,这里就明显比一楼还要昏暗很多,如果顺着楼梯间再回转向下,是地下室下面还有个地下室,但是有铁拉门,被铁链缠绕好几圈上了个大锁。
那地下室的格局呢?跟一楼完全不一样,是一个类似大厅一样的空间。走到角落有一扇敞开的小门,门里面是一条窄窄的走廊,能看得出穿过这个走廊还有一个很宽敞的空间,很里面很里面的尽头有些许光亮。两个人刚要进去,潘博文突然说:“呀,我钥匙呢?好像刚才掉在楼梯间了…说我得回去找一下,作者和L君此刻也没太当回事,就让他先去了。两个人进了小门穿出走廊,就真的有点害怕了。里面的感觉特别像一个空的停车场,壮哥就曾经在停车场里面迷路,好像是在上海徐家汇一个巨大的商场,一个多小时!找不到车、找不到出口、看不到人…当时我就有那种鬼打墙的感觉!这里也是一样,感觉非常大有很多柱子但又并不是很规则长方形的开阔空间。作者就拿出自己的小米2手机跟L君说:没事我带手机了现在还有3g信号,万一被困住咱们就打电话求救,大不了领两张过失单,因为学校是不允许带手机的,而且咱马上就要毕业高考了,老师也不会太为难我们!说话间两个人就顺着光线的方向往前走,但是越走越觉得不对劲儿,那完全不是我们羽毛球掉下去的地方,于是两个人都恍惚了!完全失去了方向感,对光线充满执念。明明知道自己在大步快速的往前走,但是那束光线却没有离自己越来越近的样子,整个人的内心又一种非常强烈的与世隔绝感,回头看看来时的路,我靠漆黑一片!也完全不会想着转身回去!这个作者就突然一闪念跟L君说:跑,朝光跑!我估计L君当时内心也是一万匹草泥马在奔腾…因为眼看着作者回头看了一眼,转身大喊一句就撒丫子开跑,这他妈可想想的空间也太大了吧?谁知道你回头到底看到了什么呢?两个人已经恐惧到无意识了,一口气跑到光线尽头,一看到转角的楼梯,两人此刻的状态,可以说完美的诠释了一句非常典雅的成语叫:屁滚尿流…
是连滚带爬的往楼梯上面跑,上了一楼穿过走廊夺门而出,两个人终于到了室外大口大口的喘着粗气。看到熙熙攘攘的街道人群才恢复意识,原来这里是学校的后门,正好面对着一所小学,又正赶上中午放学所以学生、家长人潮涌动,作者就跟L君一起从后门返回学校。作者回到教室看到小温,小温说自己在门口等了很久你们也不出来,后来下课自己就先回来了。作者看着小温带回教室的球拍,说潘博文那副呢?李宁也挺贵的别给人家弄丢了!小温呆呆的看着作者说:潘博文是谁?10班跟咱打球的那个呀!小温说我没见过这个人啊,然后两个人就开始争执,作者觉得小温可能把球拍弄丢了不想承认,小温觉得作者肯定是把别人的球拍弄丢了想找我碰瓷儿。但是同学嘛能怎么计较呢,稍微吵了两句也都觉得莫名其妙,就这么不了了之。午休之后,作者去10班找潘博文可能想沟通一下球盘被同学弄丢了的事…迎面就碰到L君面红耳赤的过来,噼里啪啦非常大声说了一大堆话引来周围无数目光,连教室里面的人都以为外面打架探头出来观望。作者也没太听明白,说你先别着急慢慢说到底怎么了?L君几乎用怒吼的方式说:潘博文消失啦!作者赶紧说会不会在里面摔伤了呢?L君把眼泪都急出来了说:不是!他们所有人都说不认识潘博文,说我有神经病…说话间正好有一个老师路过以为他俩在吵架,就赶紧过来安抚二人。10班也有几个学生听见吵闹出来观察L君的情况,想说他是不是中暑脑子迷糊了!过来一个女生看见作者说:一回教室就找潘博文,我们都问潘博文是谁呀?我们班就从来没有过这个人,不知道他搞什么鬼。作者听完这话,再联想到跟小温的对话…彻底蒙了,赶紧转身下楼一路狂奔跑到刚刚那栋宿舍楼的大门口一看,这汗毛可就炸开了!一把巨大的大锁,锁的严严实实根本进不去!再跑去找体育老师,体育老师也是一脸懵逼,说不知道有这么个学生呀!然后还看了上午跟老师一起拍的加油高考的视频,每一个人都洋溢着青春的笑脸,但是没有潘博文!作者又要来体育老师的授课表,表格上10班一栏也没有潘博文的名字。
大家知道人一旦遇见自己无法理解的事情,很容易就沉寂其中无法自拔,这一下午作者都是蒙圈的状态,思绪非常混乱。晚自习班主任回来说同学们马上就要面临高考,精神压力都很大。10班有一个学生已经开始说胡话了,下午打电话让家长接回去的,大家一定要放松心态…作者看着老师讲话一阵耳鸣就听不见他说话了。可想而知作者当时的心态已经彻底崩了…回家路上想用手机登陆qq,手机突然断电关机。回到家里就赶紧打开电脑登陆,滴滴滴一顿狂响,原来是L君在年级群里发了几百条关于潘博文的消息,最后被骂成神经病踢出群。手机充电之后自动开机显示时间1970年1月1日11点52分,作者突然一阵混乱赶紧回头看看日历和时钟,再回头看看手机,哦原来连上Wi-Fi之后才能正常显示时间…然后就开始查qq好友、相册、空间,查家里的同学录、通讯录、毕业照、班级名册,完全没有这个人,连全班的学号都顺着潘博文向前提了一位…这个人就好像从来没有在这个世界出现过或者被什么力量抹去了。只是他自己分明记得初中的时候跟潘博文关系特别好,几乎可以说了解他的一切。小学是新港四小,初中是塘沽二中,生日是1996年8月18号。甚至还跟潘博文一起坐107路公交车去过他家,就在北仑里附近有一块“新港路大队”路牌的地方。他家一室一厅的房间,父亲在国企母亲在中原百货卖化妆品。当天还拿出一套dior的护肤品说送给作者的姐姐…可是此时此刻作者就是证明不了他的存在,真是怎么想也想不通,晚上吃饭的时候就跟家里人说起这件事,结果!被她姐带去看心理医生了…再回到学校,10班班主任也来找到作者说,你跟L君最近不要走的太近了,他最近情绪不是很稳定。作者就想说:老师,难道你真的看不出来我的情绪也很不稳定吗?高考之后作者、L君、小温各自天南海北的上了大学,也逐渐失去了联系…一直到2019年8月18日,他都无法释怀于是将自己的经历编辑成文发文,同时还有一部分与L君的微信对话截图。此文一发引起很多关注与争论,也有很多博主把事件与虚拟世界、平行时空、记忆失真联系起来。但是更让我着迷的是很多细节,并且由此产生的很多联想。比如说地下室怎么会有那种没有扶手的水泥楼梯呢?前面也说过只有那种尚未完工或者即将拆迁的建筑里能看到,但是尚未完工和即将拆迁,你一看这情境就会给人一种开始结束的时空过渡感。另外作者在地下室看到自己有3g信号,还好没打电话…大家不觉得对方不接电话的嘟嘟的声听起来很不舒服吗?而且对不起,您所拨打的电话是空号…就是这个电话录音本来就很阴森。还有像壮哥这种想象力丰富的阴谋论晚期患者,就一定会联想。为什么地下室的地下室会上锁呢?里面锁着什么?很明显这栋楼有很多空间可以整齐的摆放课桌椅,为什么以如此杂乱的形式交叉堆叠在这里呢?为什么几年前这所高中会突然从寄宿制改成全面走读?是发生了什么事?学校为什么不将这栋老宿舍楼改为它用,而是大门紧锁任其荒凉呢?难道这里面关押着退隐江湖的“火云邪神”?这一集潘博文就讲到这里… -
莫名我只喜欢你 在 Namewee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2-24 18:00:14每次聽到這首歌,我就想吃叉燒。。。
初戀的美好就停在當年就好了,長大了最好不要再見面?
【Aunty 安娣】Youtube高清版 :https://youtu.be/gpWwxrG0OLE
數位音樂下載 Online Music Download【Aunty 安娣】:https://lnk.to/3I55P5eM
-
是否还记得 哪一年哪个夏夜
哪个生日会上 初次见面
妳说妳 是我同班同学的
朋友的邻居的表妹的同学
莫名其妙那酸酸甜甜的感觉
牵著手 妳变成我的初恋
喜欢看著妳 吃ice-cream 的样子
喜欢听妳哼著 日剧的歌曲
到最后 各奔东西
我们都各自过著新的生活
多年后 过眼云烟
直到今天我又遇见了妳
哦妳是安娣(Aunty) 变成安娣(Aunty)
曾经我的Baby 生出了Baby
看妳蛮腰都满了 秀发都生锈了
连回眸一笑都让我笑了
哦妳是安娣(Aunty) 叫妳安娣(Aunty)
邻家女孩 变成邻居她Mummy
从前天真美丽 如今化成卡路里
只怪他娘的岁月无情
把妳变成安娣(Aunty)
妳的脸 闪闪发亮
是幸福的光还是没去控油
妳的腿 有点强壮
打算什么时候去奥运为国争光
哦妳是安娣(Aunty) 变成安娣(Aunty)
曾经我的Baby 生出了Baby
看妳蛮腰都满了 秀发都生锈了
连回眸一笑都让我笑了
哦妳是安娣(Aunty) 叫妳安娣(Aunty)
邻家女孩 变成邻居她Mummy
从前天真美丽 如今化成卡路里
只怪他娘的岁月无情
把妳变成安娣(Aunty)
哦妳是安娣(Aunty) 变成安娣(Aunty)
曾经我的Baby 生出了Baby
看妳蛮腰都满了 秀发都生锈了
连回眸一笑都让我笑了
哦妳是安娣(Aunty) 叫妳安娣(Aunty)
邻家女孩 变成邻居她Mummy
从前天真美丽 如今化成卡路里
只怪他娘的岁月无情
把妳变成安娣(Aunty)
Oii Uncle!
那些烂回忆我早就忘记
做人要前进 最重要Happy
我变成怎样 关你虾咪代志?
我有幸福的婚姻 幸福的家庭
因为幸好跟的不是你
oh please
快点离开这里
不要挡著我做生意
-
欲網購黃明志最新實體專輯《亞洲通才》及歷年專輯和周邊商品請到。Purchase Namewee Latest 《Asian Polymath》 , Others Music Albums & Merchandises Please log in to https://namewee4896.com/
-
Namewee 黃明志 Official Facebook Fan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namewee/
Namewee YouTube Channel Link:
http://www.youtube.com/namewee/
#Namewee #黃明志 #Aunty -
莫名我只喜欢你 在 【中国鬼怪排行榜】官方频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11-17 17:01:37公众号:壮的响亮
淘宝店:壮的响亮
新浪微博:王壮撞壮壮
之前跟我一起在节目里包过粽子,男生叫何超女生叫雅婷,我跟另外一个我们共同的朋友,男生一起过去,雅婷妈妈就给我们烧了很多菜。吃吃喝喝酒过三巡,因为有我在就喜欢聊一些鬼狐传说,雅婷妈妈听的也很入迷,就很想参与说:“那我来给你们讲一件事吧!因为她们家是青岛人,所以这件事情发生在老家青岛…大概是雅婷4-5岁的时候,当时外婆身体不好,妈妈就带着她一起陪外公外婆住一段时间,方便照顾!有一天呢,妈妈要去一个地方办事,这个地方又正好离青岛的“湛山寺”很近!青岛人肯定都知道这个寺庙,据说求事业求学业的香火极其旺盛,就想说顺便带着闺女去烧香拜拜。但是这位妈妈呢,属于那种绝大多数内心良善的普通百姓,即谈不上信仰也谈不上虔诚,求个心安而已。娘俩进庙请香,走走停停一个殿一个殿的拜过来。因为带着小孩子嘛,一会儿喝水、一会走累了抱抱、一会东跑西跑,就没有一个人那么利落,所以眼看时间就有点来不及,就跟雅婷说妈妈要去办事,那咱就走呗?领着她往外走的时候路过了一个偏殿,雅婷说妈妈咱们这边这个房间还没拜呢!妈妈说没事,那个房间咱下次来再说。小孩子嘛,肯定听大人的…娘俩就匆匆离开寺庙。然后就很正常的处理自己的事情忙到傍晚,再带着雅婷回家吃饭、看电视、洗澡、睡觉。一切都很正常,差不到了12点前后的样子就不对了,这孩子开始打冷战、发高烧、说胡话!他妈一摸,哎呦!整个人烫的跟小火炉似的!就赶紧下地开灯、倒水、找退烧药给孩子吃!因为雅婷小的时候确实身体比较弱,之前也有过几次一发烧就梦游的经历,所以他妈本以为跟平时生病一样,吃了药就准备让她再躺下哄睡,给她盖被子的一刹!叮!睁开眼睛,两个眼珠开始滴溜滴溜乱转,又突然把小手一缩,东看看西看看。这雅婷本来眼睛就大,长得还是那种很机灵的类型…他妈妈形容的也很生动说:“眼睛像是会发光一样,比平时亮好多!然后东张西望、贼眉鼠眼、时不时还打两个冷战,哆嗦一下。妈妈赶紧问说闺女怎么了?孩子突然用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表情,似笑非笑的抬眼看着他妈说“没事呀”!话音一出把他妈惊得汗毛直竖,为什么呢?说话声音跟平时不一样了…于是带着巨大的恐惧嗷唠一嗓子,就把外公外婆也给惊醒了!老头老太太赶紧披上衣服过来问,咋了这是?他妈就指着雅婷说,这孩子不对劲了,如此这般的说了一遍,这两位老人呢,都是老党员根本不信这个,说你别胡思乱想,这就是小孩烧糊涂了,明天看看情况不行就去医院…这一晚上他妈就再也睡不踏实了,迷迷糊糊提心吊胆的熬到天亮。第二天一早诶,还真就好了!没事人一样,问她昨晚上怎么回事,孩子也说不上来个所以然!反正退烧、病好大人总归开心…也就没去医院,又是一天忙里忙外很快就过去,日落依然,吃饭、看电视、洗澡、睡觉!又是12点刚过,又开始了,打冷战、发高烧、说胡话,缩起小手瞪大眼睛了滴溜乱转…就像这样晚上犯病白天正常反反复复了2-3天,她妈想这样肯定不行,明天一早无论怎样都得先带孩子去医院看看再说!早上起来,诶,又是一切正常,娘俩吃过早饭就赶往医院,出门、走路、等公交车、上车,都还可以,孩子虽然不怎么说话、不怎么精神,但也没什么奇怪的举动。下车再领着走几步,差不多还有几百米隐约能看到医院的大楼了,姑娘突然停住,抬头瞪大了眼睛似笑非笑的看着他妈,跟那天晚上的表情一摸一样,开口说话声音又不对了:“咱们这是去哪啊?就是有一种很奇怪的“劲儿”!但一来是白天再来妈妈多少有点心理准备,所以他妈就强行淡定的说,没事呀!就是带你出去玩!去哪玩呀?到地方你就知道了!她就这么定定的斜眼看着他妈得有个5-6秒钟,妈妈越跟她对视心里越慌张,就赶紧拉着她继续往前走。到了医院挂号儿科,看喉咙、听心肺、验血,各种检查全部正常。然后就跟医生描述半夜发病的情况,医生说你这个情况实在不放心,要不去看看精神科…他妈又领着孩子去看精神科,也是一切正常!所以他妈一度怀疑是不是自己的精神出了问题?太紧张太多心了!但是你知道父母,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他的举动稍有变化,你一定能感知出来,更不要说这么明显的状况,眼神、表情、身段、说话的声音。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诶!突然想起一个朋友,比较懂这方面的事情!就赶紧打电话让人家帮忙来家里看看,也是一个阿姨跟他们一家还挺熟!那个阿姨过来一看就问发病第一天你们俩去哪了?所以直到这个时候雅婷妈妈才把“湛山寺”跟这个事连起来,他妈就跟这阿姨说的很仔细,当天怎么进庙、烧香、拜佛,怎么有急事先走!这阿姨说那就是了咱得现在就过去!这仨人就赶紧再跑到“湛山寺”!妈妈的描述说:“这小雅婷进了寺庙,就感觉自动变身了一样,仿佛很熟悉各个地方的环境,领着妈妈和阿姨,非常有序的一个大殿一个大殿,不遗漏任何一尊佛、菩萨、罗汉、护法的…一一跪拜!但是最奇妙的是她跪拜的方法,是一种他妈完全没见过的一套礼仪,跟普通老百姓去拜的动作不一样!但是很有系统,很有架势!当然也去补拜了那天遗漏的偏殿,直到今天我还不知道那个偏殿供的是哪位菩萨、护法,雅婷没印象、妈妈也认不出来。跪拜结束一行人离开这个偏殿,向大门走去的一瞬间,他妈不经意的回头再看一眼那个偏殿,房间里供桌的下面赫然站着一只黄鼠狼,背身回头的看着他们!他妈说那眼神、容貌和缩手的站姿,跟雅婷晚上变身的时候是一摸一样。走出寺庙回家,你就很明显的确定诶!这孩子正常了,这才是我闺女!这个事件是结束了,但是雅婷自己又发现了一个规律,就是自此之后,只要是她人生的重大转折,那几天她身边一定有好多黄鼠狼出现,无论在哪一个城市,小学毕业在外公外婆家小区,中学毕业在学校,高考之后出去吃饭在餐厅门口,工作之后在北京、上海,而且总是伴随着好运,雅婷呢也不讨厌它们,有时候还觉得挺可爱,甚至还会跟他们说两句话…她自己也说,人生好像跟他们结了某种缘分。类似的事件我们几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听身边的人讲过!因为“附身”这种事,从古至今在全世界各个地方,真的非常普遍!你们去翻看圣经,耶稣本尊亲自处理的,我印象中就有那么3-4件,而且是几位门徒分别见证的记录,他们称为恶灵附体!我自己节目里面讲过的真实事件,与此相关的差不多也有2-3篇。咱们民间更多的说法叫“鬼附身”!但类似这种事情,是永远不会有谁站出来给咱们一个定论的,只能从个人的角度去模糊的揣测,所以也只能说我认为它是怎样的。首先无论你怎么称呼它,恶灵也好、妖魔鬼怪也好,其实都不足以覆盖所有的状况,大部分时候我们无法明确判断它们到底属于什么!都是凭借被附者的状态去猜测…像雅婷这种形态明确的你知道是黄仙,但更多的情况是上来的这个东西你不认识。所以说它们的品类之繁杂、数量之庞大,可能远远超出你我的想象!可能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弥漫着成千上万个,只是绝大部份的能量场很弱,你感受不到而已!稍微强大一点的可以让你在一个很普通的环境莫名的感到恐惧!哪怕是你特别熟悉的地方…你们有过那样的经历吗?就是在家上厕所或者洗澡,突然觉得身边有什么东西。就仅仅这一丝惶恐,都不是无缘无故。那再强大一些,基本就能影响意识和附着身体了!先说意识,为什么在同一个环境里,会发生那种我看见了你没看见的情况呢?就是因为本身就没有一个实相,我眼中呈现的是它用某种方式影响了我的意识,在我的眼睛里投射了一个虚像,所以你看不见,但是我能看见,我又摸不着…再说附着身体!我发现碟仙、笔仙这两个通灵的方式就很能说明问题,就是他们作为没有实体的存在,很难影响物理世界,所以一定要借助某种媒介,这碟子和笔可能就是那种最底端的载体,再由人施法把他们引领进来!以此跟现实世界对话沟通。那最高级的媒介当然就是人的肉身了…当这个肉身达到某种频率的时候,就会比较容易让它们找到机会进入你的身体。有些人一辈子都是这样的频率,有些人一辈子啥也没见过,有些人平时好好的,一生病就很容易碰到脏东西!那碰到更牛逼一点的灵体是不是可以先从意识层面控制你,让你精神紧张、睡眠不足、抵抗力下降,从而改变你的频率再上你身。比方说电影回魂夜、驱魔人、哭声等等…但是看上去好像,它们并不十分愿意在一个肉身上停留太久,有很多可能性啦,也许肉身会限制他们的某些神通,也许他真的很怕把这个肉身弄死给自己增加新的业障,像雅婷这种,我估计人家黄仙只是想给自己的偶像出头,去恶作剧一下!人家可能也挺着急回到自己肉身的…
莫名我只喜欢你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莫名我只喜欢你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莫名我只喜欢你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军婚很多年,也没有住到家属院,所以,逐渐习惯了一个人。
很多节日都淡了,甚至春节都习惯了他值班!
后来,生日,情人节等等,那种极度期盼,憧憬,还有畅想的小儿女情态在日复一日的孤独终耗尽,变成了浅浅淡淡。
去年的七月,那时还沉浸在失去丈夫的痛苦中,整个人是懵的。
有两个穿军装的人每天陪我聊天,不厌其烦地鼓励我,安慰我。
其中一个每晚开解我,直戳要害,没有介意我的负能量满满。
我逐步走了出来,接受了这个事实。
我以为我真的已经彻底放下,彻底走出来了。
直到这个中秋才发觉,第一次阵痛是接受他的离去!
第二次阵痛才刚刚开始,我要接受从此后平凡岁月里,任何节假日,万家团圆的日子,都是我和孩子两个人过!
而且,孩子还小,我得调节气氛,我得脸上带着笑,我不能愁云惨雾,我不能回忆往事。
他在时,我和他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比如在吃的方面,孩子不吃,我们俩一起吃,吧唧吧唧,边吃边聊。
他的存在让我有一种同类就在身边的感觉,踏实,笃定。
虽然我们时不时吵个架,也有了一些嫌隙。
总体说来,我们属于一类人。
2) 现在,他不在了。
孩子口味和我不太一样,每当吃东西的时候,内心莫名感到失落。
从前从未想过,原来有一天有一个可以吃到一起的人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我炖了一锅羊肉,凉拌了一个海带丝。
孩子回来吃了一碗米饭,不爱吃海带丝。
我一个人坐在桌前看着那盆海带丝,自己吃了一半。
往事潮水一般涌来,不敢想,怕自己一想,就陷入其中,被万丈波涛拍打......
退役军人事务部通知让开一张公婆仍然在世的证明,我给大姑姐说了,她很利索地答应了。
他去世后,组织上会每个月给一点钱,是指定给公婆的。
虽然不多,聊胜于无吧。
我好久都没和大姑姐联系了,他的突然离去让我们五脏六腑都疼。
大姑姐隔了一天就把证明发过来了,顺便问我和孩子还好吗?
我说我胆结石犯了,要做手术却不敢做的种种顾虑。
大姑姐急切地说,来我家,我照顾你。 我知道你太难了,可又有什么办法,爸爸妈妈和姐姐都老了......
是的,我闯过了第一次阵痛,接受了他不在的事实!
可我仍然要适应第二次阵痛,就是绵长岁月里,他是真的不在了,风霜雨雪都得我一个人担着。
平时忙碌着倒是没什么,能够真正从心底接受,可能直到各种节假日都坦然面对,一笑了之,才是真的接受了。
3) 得有多坚强,才能彻底修炼到无坚不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我有时自己都迷茫。
有个朋友给我说,他有点抑郁了。
去医院测试了,轻度抑郁!
他由衷地说,觉得我很强大,这样的难关都能闯过来。
我叹了口气,笑笑,说,可能内心的责任和义务撑着,放不下,挺着,才到了现在。 我也有脆弱的时候,我没那么坚强。 我像个话痨一样和朋友事无巨细地聊天,负能量满满;像个神经病一样抖音买了两个玻璃碗,某宝也买两个玻璃碗,我到底要这么多玻璃碗干嘛? 谁知道呢。
我今天去做了一下头发,熬了三个多小时,烫了卷发,刘海也烫了一下。
出得门来,我对着理发店的镜子笑了笑。
我去市场买了羊肉和排骨,又买了红提和苹果一路拎回来。
骨子里可能继承了我妈的韧性吧。 我拎着东西走在回家的路上,不知怎的,想起好多年前,我妈明明没什么事,却花费好几个小时化妆、打扮,然后上街。 她去街上逛一圈,买一袋瓜子,买一袋香蕉片之类的零食,回家的时候拎着一堆的菜,脸上带着笑......
时至今日,我才明白,我妈一定是有心事,她却没法说出来。
我爸是直线条的人,略自私,从不懂女人。
我和妹妹都还小,也不懂女到中年的孤独寂寞冷。
亲戚倒是很多,我妈算是嫁得最好的一个,她好面子,怎么肯对几个哥哥说自己过得不开心呢?
于是,她化妆,穿高跟鞋,逛街,买菜,一个人做饺子。
然后,叫上喜欢的朋友唱歌,打麻将......
4) 我终于懂她了。
懂我妈的欲言又止,懂她的心事重重,懂她的言不由衷。
只可惜,是在她去世四年之后。
记录完这些文字,心里舒服多了。
其实,我一贯讨厌热闹的呵。 我妈在时,无论什么节日都一大堆的亲戚在一起,我们家一个屋子打麻将,一个屋子下象棋,还有一个卧室一堆人在打扑克,客厅里是喝酒的一拨人,餐厅是摇骰子的另外一拨人。
我那时候想,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清静过日子呢?
前夫也是喜欢清静的人,我们俩在一起经常看电影,喝茶,有时晚上聊天到半夜。
等到他们一个又一个地离开了这个人世,我居然在黑夜的灯下忽然觉得从前真热闹,真好。
人,真的是会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