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莫內自畫像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莫內自畫像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莫內自畫像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莫內自畫像產品中有1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A rainy day in New York 毛毛細雨的天氣,最適合挑間博物館躲在裡面, 紐約最厲害的就是大都會博物館了。 相隔10 年再次踏進這裡,除了要付門票$25元,還要提供疫苗卡做檢查外,我腦袋裡薄弱的知道埃及館相當有名,一頭衝進去,發現展場已經不像以往那樣陰森,但是….滿坑滿谷的棺木...

莫內自畫像 在 昀芳何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11-20 09:17:47

歐洲博物館第四彈 巴黎奧賽美術館 Musée d’Orsay 龐畢度中心 Le Centre Pompidou 橘園美術館 Musée de l'Orangerie Paris, France. 被我修得一片白的奧賽,為建築師Victor Laloux為1900年舉辦的萬國博覽會設計的火車站,...

  • 莫內自畫像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18 11:42:08
    有 186 人按讚

    A rainy day in New York
    毛毛細雨的天氣,最適合挑間博物館躲在裡面,
    紐約最厲害的就是大都會博物館了。

    相隔10 年再次踏進這裡,除了要付門票$25元,還要提供疫苗卡做檢查外,我腦袋裡薄弱的知道埃及館相當有名,一頭衝進去,發現展場已經不像以往那樣陰森,但是….滿坑滿谷的棺木與遺體(圖三),讓我的表情有如Jean-Baptiste Carpeaux 著名的雕塑Ugolino and sons 一樣驚悚(圖四)。

    必看的梵谷自畫像(圖五)莫內的睡蓮(圖六)Edgar Degas 的 the Dance class(圖七)當代抽象畫名家 Jackson Pollock 的Autumn Rhythm No.30(圖八),這些照片只是證明我已閱,這次有看到它們。

    看到這裡你心裡搞不好會問:「蓁蓁來這裡幹嘛?!

    噗哈哈哈哈哈,膚淺的我就是愛Pierre-Auguste Cot 的畫作”the storm”(最後一張)。天阿,沒看過畫裸女穿薄紗那麼…..美的畫,讓我10 年前驚艷延續到現在。

    還有那座超級誇張的黃金鋼琴,我的老天爺,能在上面彈琴的人都是能者,不誇張都無法駕馭這張琴,你說對嗎?!

    所以根據以上的觀點,大都會博物館乃真能者,什麼口味的遊客都能滿足,算它牛!

    #紐約 #大都會博物館

  • 莫內自畫像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6-13 21:04:48
    有 55 人按讚

    端午假期防疫在家做什麼?
    當然是打開 Netflix 看『亞森羅蘋』!

    第二季總共五集,一下子就看完了😅

    看完後,最心滿意足的,就那些我曾經流連於巴黎的街道與場景。

    看見我曾到訪的巴黎奧塞美術館,那一面巨幅的鐘牆,才知道原來我曾經到過亞森羅頻拍攝的場景。

    這篇不爆雷,有興趣的自己去看,我覺得劇情還蠻精彩,只是主角真的神到不可思議,跟同是偵探片的福爾摩斯一樣,都有著令人意想不到的敏銳度、安排與劇情走向,雖然我自己還是比較喜歡福爾摩斯,但亞森羅蘋也是值得看一下。

    說說『奧塞博物館』,
    前身為火車站,主要展出作品為印象派畫家作品,包含米勒、雷諾瓦、莫內、馬奈、塞尚、梵谷、高更、竇加等藝術大師的創作真跡。在館內,可以找到的著名作品包含米勒的《拾穗》、梵谷的《梵谷自畫像》、雷諾瓦的《彈鋼琴的少女》等。

    我在這裡印象最深刻的,除了找到了梵谷自畫像外,更讓人激動的是能夠親眼所見那幅眾所皆知的《星夜》。畫中的隆河,讓我想起在南法亞爾小鎮旅行的時光。當時,特地去當地找到了梵谷筆下的隆河,站在隆河岸邊,看著隆河與印象中的《星夜》,實在有點難聯想在一起,但卻是與梵谷更接近一點的方式。

    如果能去歐洲,我想重新走過亞爾小鎮,或是去趟阿姆斯特丹重溫「梵谷博物館」的點滴。

  • 莫內自畫像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10 07:42:51
    有 1,103 人按讚

    🍒【櫻桃的媚惑】🍒

    《街頭歌手》(Street Singer,c.1862)是印象派大老-馬奈(Edouard Manet,1832–1883))早期意圖挑戰古典學院規則,表現改革意念的作品。

    畫中人為一名在巴黎咖啡館表演維生的女歌手。19世紀的巴黎,咖啡館蓬勃發展四處林立,不僅得以小憩喝咖啡,裡頭也是巴黎時髦男女飲酒用餐、欣賞各式表演活動的地方。若按照它五臟俱全諸事皆宜的程度,或許可比擬為〝19世紀餐飲界的便利商店〞。

    ---------------

    這位女歌手很可能已經表演完畢,下工後正推門離開咖啡館回家。很明顯,裝有絞鍊的兩扇門馬上就會彈回原位再度闔上。

    那一天,或許馬奈剛剛結束與朋友的咖啡館聚會,或者上街閒逛尋覓靈感,而路過咖啡館門口見到這一幕。靈感一來,馬奈隨即向前攀談,邀請這位女歌者擔任麻豆讓他作畫,很不幸,不知為何緣故,馬奈卻被拒絕了。

    ---------------

    馬奈等印象派諸人有別於古典學院派最明顯之處,一在技法,二為題材。

    捨去神話、宗教與歷史人物等無法親聞的遙遠主題,印象派焦點轉向當代人生活百態。

    他們觀察、記錄巴黎人日常活動與周遭景色,以至於就連歌手從咖啡館推門而出的情景竟成為畫作題材。更不尋常的是,馬奈使用高達171公分的畫布,亦即真人尺寸來創作,破除以往風俗畫難登大雅之堂,僅採較小尺寸繪製的慣例。

    但是被女歌手拒絕了怎麼辦?

    由於留在腦海裡的印象太清晰,馬奈找來他最鍾愛的麻豆-維多利亞·莫涵(Victorine Meurent,1844-1927),在工作室架好場景之後,開始動筆作畫。

    ---------------

    只見女歌手推開門扇,看來若有所思眼神望向遠處。

    不過她走出咖啡館時,左手抱著櫻桃,同時得抓著樂器又拉起裙擺,就為了空出右手吃櫻桃。兩隻手同時要做這麼多事,搞得她整個人很忙碌,姿勢看起來既怪異又有點窘迫。

    櫻桃酸甜多汁的滋味,可能是她漂泊輾轉和四處賣唱的貧困生活中,難得的慰藉。使得她不顧禮節或便利與否,迫不及待抓起櫻桃邊走邊吃。從即將關上的門扇空檔,可以見到坐在咖啡館裡的客人,還有穿著白色大圍裙的侍者。

    早在1670年代中期,當咖啡開始在巴黎風行時,就有流動的咖啡小販帶著托盤、小火盆和其他工具,提供到府服務烹煮咖啡。當時他們便穿著黑色衣服,腰間繫上白色大圍裙,表現專業與整潔,這副打扮依舊沿襲至今。現在即使不穿黑衣,白色圍裙仍是侍者的標準配備。

    ---------------

    《街頭歌手》於1863年展出時,因為題材太新穎,筆觸太粗糙,曾經引來(自以為的)藝評家一頓狠批,例如Paul Mantz說〝不正常的畫法讓我們看畫時感到非常不舒服,女歌者的眉毛被畫成直直一條,還往下掉到鼻樑,看起來就像兩個逗號的陰影〞(because of an abnormality we find deeply disturbing, the eyebrows lose their horizontal position and slide vertically down the nose, like two commas of shadow.)。

    逗號的陰影…逗號的陰影…逗號的陰影…如此嘲諷尖酸,果真很有〝藝評家〞之風。🙄🙄🙄

    幸好還有左拉(Émile Zola)幫馬奈扳回一城,左拉說馬奈〝坦率地陳述眼前所見〞(state frankly what he sees.)。

    ---------------

    女歌者左手那包櫻桃也是重點。🍒

    櫻桃是代表天堂的水果,在古典繪畫具有崇高地位,與亞當夏娃偷吃的禁果涵義恰恰相反。尤其宗教畫裡的櫻桃象徵伊甸園,紅色如鮮血般的汁液,也意喻耶穌的聖血和受難,因為他的犧牲和救贖,人類得以再次希望進入天堂。

    宗教涵義之外,櫻桃的歷史也可追溯至許久之前。

    根據古羅馬作家兼博物學者老普林尼(Pliny,23-79)記載,櫻桃於西元前74年由小亞細亞傳入義大利。後來中世紀時也成為北方地區,包含法國、德國和英格蘭的飲食基本成分。櫻桃用途多多,不僅能夠鮮食,還會被製成果醬、糖漿和醃漬蜜餞,或者加以釀製,例如櫻桃白蘭地(kirsch)與櫻桃酒(maraschino)。

    寓意高貴又滋味甜美,無論是文藝復興時期或者是17世紀的凡爾賽宮宴會上,櫻桃都是少不了的水果,凡爾賽宮甚至設有溫室專門栽種。

    ---------------

    不過馬奈無心借用古典喻意,反倒是運用櫻桃的鮮紅色澤、甜度、球形外觀,以及類似女性的圓潤曲線,讓人聯想到愛情;而女歌者將櫻桃放在唇邊的姿勢,顯得既隨意自在卻又如紅唇般挑逗性感。

    如此一來,馬奈成功捕捉了女子的媚惑風情。

    再者,櫻桃鮮豔的色澤在畫面安排上也具有絕對作用。

    馬奈使用大面積的米黃、棕、赭色、灰、綠和黑色架構出對比效果。在深沉的背景襯托下,女子的臉龐幾乎沒有血色,輪廓也顯得扁平,除了強調衣襬皺褶的黑線可用以增強圖形與線性效應,為看似剎那隨興捕捉的場景中平添嚴謹講究。

    黃色包裝紙和猩紅的櫻桃便順理成章成為畫面焦點。

    缺乏立體深度、線條明顯、題材平凡,再加上筆觸粗率,都有別於學院傳統嚴格講究透視、平滑肌理與崇高主題法則,難怪藝評家要來酸一頓。不過由此可見馬奈雖自詡古典一流,卻流露於作品裡的叛逆意志。

    ---------------

    約莫一年後,馬奈將以《草地上的午餐》(The Luncheon on the Grass,1863)和《奧林匹亞》(Olympia,1863)為巴黎畫壇投下震撼彈,雖招致無數批評,然而也啟發了莫內(Claude Monet,1840-1926)等後進,正式開始藝術史的另一篇章。

    身為馬奈最愛麻豆,莫涵也擔綱演出《草地上的午餐》與《奧林匹亞》裡的裸女一角。

    因為過於大膽的裸體呈現,完全不以神話人物稍加掩飾,而是明目張膽表明當代,眼神又無畏直視觀眾,無論是馬奈或莫涵,都因此受到輿論無情批判,就連莫涵的身材比例也要被拿來消遣嘲弄一番。甚至有傳言莫涵名為麻豆,實則從事性交易,還有酗酒惡習,跟馬奈之間也有不言可喻的曖昧關係。

    真相究竟為何?🤔

    ---------------

    根據藝術史學家尤妮斯・利普頓(Eunice Lipton,1941-)研究發現,莫涵的一生並非當時人們刻意詆毀那般悲慘早逝。

    馬奈曾以莫涵為麻豆畫下9幅畫作,直到莫涵開始學畫之後,因為她的風格較偏向古典一流,無形中便與馬奈漸行漸遠。然而在那個對女性學畫有諸多限制的年代,莫涵卻曾有6次得到巴黎沙龍展肯定,值得一提的是,當她1876年以自畫像首度入選沙龍展時,馬奈卻落選了。

    1903年,59歲那年,莫涵終於入選法國藝術學院(Société des Artistes Français)。這項遲來的肯定總算見證了她無畏出身勞工階層,同時曾經身為人人鄙視的裸體小模,卻努力在藝術創作立志向上的成就。

    或許因為之前莫涵的裸體名揚全巴黎,導致願意收藏或者撰述她生平的記述相當少,目前所知,她只有一幅《棕枝主日》(Le Jour des Rameaux or Palm Sunday)保存於巴黎西北郊科隆布斯(Colombes)的美術館Musée Municipal d'Art et d'Histoire de Colombes內。雖僅一幅,從中已可見莫涵的技藝能耐。

    ---------------

    至於莫涵與馬奈是否真的有一腿?

    若是依照馬奈早已身染當時的不治之症-梅毒看來,萬一兩人真的曾經發生過肉體關係,梅毒傳染率如此之高,莫涵多半無法倖免於難。然而莫涵相當長壽,直到83歲才告別人世。

    因此答案應該很清楚了。

    1906年,莫涵離開巴黎遷往科隆布斯,在她人生最後20年左右,僅有一位名為瑪麗・杜福(Marie Dufour)的女子作伴。只是流言依然不放過她,莫涵與瑪麗又被謠傳為同性戀,而除此之外,莫涵本人則是夜生活精采放蕩,甚至重操性交易舊業。

    唉,這些酸民到底煩不煩?😫😤😣

    ---------------

    儘管不清楚馬奈內心究竟如何看待莫涵的繪畫事業,然而莫涵18歲那年為《街頭歌手》擔任麻豆時,馬奈卻以櫻桃畫出了她兼具純真與媚惑的動人神態,為現代藝術史漸次揭開了序曲。

    ======================

    《名畫裡的盛宴》台北兩場講座〝主題和內容相同,地點不同〞

    ◆05/15(六)下午,已額滿
    購票:https://fb.me/e/AzTpNlKx
    **溫馨提醒,訂票付款後才算是完成購票程序哦

    ◆05/19(三)晚上,倒數卡位
    購票:https://fb.me/e/4Z0n68egs

    票務相關事項聯繫,請洽 #livart禮雅特國際 粉專私訊留言

    #畫作的食物故事多
    #2021春季講座 #名畫裡的盛宴
    #Livart禮雅特國際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圖片來源:網路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