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莫內咖啡評論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莫內咖啡評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莫內咖啡評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莫內咖啡評論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為藝術而藝術】 這可能是現代藝術史上最著名的一場訴訟案。 『為藝術而藝術』(l'art pour l'art,英文:Art for art's sake)的主張是法國作家高提耶(Théophile Gautier,1811-1872)在1835年發表的唯美主義長篇小說《莫班小姐》(Mad...

  • 莫內咖啡評論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8-17 07:30:00
    有 791 人按讚


    【為藝術而藝術】

    這可能是現代藝術史上最著名的一場訴訟案。

    『為藝術而藝術』(l'art pour l'art,英文:Art for art's sake)的主張是法國作家高提耶(Théophile Gautier,1811-1872)在1835年發表的唯美主義長篇小說《莫班小姐》(Mademoiselle de Maupin)中率先提出。他認為文學可以不顧社會道德主張,文學藝術毋須反映社會問題,藝術家的價值在於追求完美之形式。

    這般言論在當時仍歌頌英雄榮光新古典主義的法國社會看來格格不入,但卻大大影響後世藝術理念,將日出景象畫得朦朦朧朧一蹋糊塗的莫內是其一;始終任性堅持,下筆不求具象,為後世抽象表現奠定先基的惠斯勒又是其二。

    作為19世紀美國最前衛也最重要的畫家,詹姆斯.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1834-1903)當然自有其能耐。雖說他活動範圍多在倫敦,24歲後未再返回美國,平生爭議也不少。最有名的例子大概是1877年的那場官司。

    ========================

    事件導火線是英國權威藝評家羅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 )發表了對惠斯勒苛刻無情的批評(哪個藝評家的〝自以為〞評論不是如此?翻白眼ing),尤其是針對惠斯勒約莫1875年所作《黑與金的夜曲》(Nocturne in Black and Gold – The Falling Rocket )。

    羅斯金認為格洛斯維諾畫廊的老闆(Grosvenor Gallery)林賽爵士(Sir Coutts Lindsay)根本不該展出惠斯勒作品,然後又批判惠斯勒缺乏教養、幾乎是詐欺群眾,還說自己雖見過一些無賴,但卻沒聽過有花花公子對觀眾臉上丟罐油漆還敢要價200個金幣(guineas)。

    換句話說,惠斯勒當場變成一個〝缺乏教養又生性浪蕩的詐欺犯〞,再者羅斯金粗糙刻薄的評論更顯示他身為藝評家的傲慢與既得利益者的優勢。

    不像莫內在1874年被另一位藝評家藝評家路易.樂華(Louis Leroy)羞辱時,再生氣也只是在戈柏瓦咖啡館(Café Guerbois)內咆哮翻桌,或者只能夜深人靜時邊咬棉被流眼淚還邊懷疑人生,惠斯勒火速以毀謗罪名一狀將羅斯金告上法院,並且要求賠償名譽損失1000英鎊。

    這下子整個倫敦都沸騰了,藝文界人士立馬選邊站,連老百姓也都跟著報紙報導認真看熱鬧。

    羅斯金是甚麼人物?人家是牛津大學斯萊德藝術學院第一位教授,並在此成立羅斯金繪畫學院(Ruskin School of Drawing),是維多利亞時代舉足輕重的藝評家,也是拉斐爾前派(Pre-Raphaelites)擁護者。當時他的評論被許多人奉為圭臬,簡直是神一樣的存在。

    但對手也不是好惹的角色。

    惠斯勒從小個性嬌慣,從西點軍校被退學後才轉向繪畫,始終堅持『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認為藝術應該獨立存在,純粹訴諸感官,不需要加諸無關的道德和感情因素;對他來說,藝術就是藝術,千萬不要囉嗦更不要說教。

    這兩人大約生來便八字不合,無論是藝術主張或政治立場都相差甚遠。

    羅斯金是社會主義者,關注社會公平與政治問題;惠斯勒從不認為藝術應該符合所有人喜好和品味。羅斯金批判工業資本主義與政治經濟功利主義;惠斯勒卻以朦朧唯美的效果美化了倫敦泰晤士河畔的醜陋工業景觀。

    你說,對於亟欲撻伐萬惡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者羅斯金,要如何忍受惠斯勒這些斑駁模糊又完全違反他理念的畫面?

    ﹏﹏﹏﹏﹏﹏﹏﹏﹏

    法庭上的盤問對答可以顯示出兩方如何尖銳對立和各持己見。羅斯金找來霍克爵士(Sir John Holker)作為辯護律師。

    霍克:「請您說說《黑與金的夜曲》(Nocturne in Black and Gold – The Falling Rocket )主題畫的是啥鬼?」

    惠斯勒:「這是一個描述夜晚的作品,描繪柯瑞莫納花園(Cremorne Gardens )的煙火。」

    霍克: 「咦?不是柯瑞莫納花園的景色嗎?」

    惠斯勒:「如果要稱它為柯瑞莫納的景色,肯定會讓觀者很失望(哄堂大笑)。這是一種藝術安排(artistic arrangement),所以我才叫它〝夜曲〞啊!」

    霍克:「那你究竟花了多少時間完成這幅作品?」

    惠斯勒:「我大概花了兩天,第一天開始畫,第二天完工。」

    霍克:「瞎米!才花兩天工夫竟敢開價200個金幣?!」

    惠斯勒:「那你就錯了,我的要價包含我一輩子的心血與知識。」(驕傲抬下巴)

    ﹏﹏﹏﹏﹏﹏﹏﹏﹏

    審判結果惠斯勒算是贏了面子→法庭判他勝訴,但也失了裡子→原來要求的1000英鎊賠償金只剩下1法辛(farthing),而且訴訟費用必須由雙方分攤。1法辛價值僅有1/4便士(penny)。如此低廉的賠償金也說明陪審團對此事件的複雜感受。

    惠斯勒原本財務狀況就不佳,整個官司打下來更是雪上加霜,於是官司贏了,但他也破產了。話雖如此,惠斯勒還是很得意地在這法辛錢幣上鑽了個洞,掛在錶鏈上昭告勝利。羅斯金的處境也沒好到哪裡去,輸了官司之後,曾經在藝術界權傾一時的大老,卻自此健康與地位迅速消頹,並淡出社交界。

    惠斯勒破產後只得變賣房產,並且為了生活,接受委託遠赴威尼斯創作蝕刻版畫。在威尼斯的14個月中,他創作超過50幅版畫、幾幅《夜曲》、一些水彩和100多幅粉彩作品,以嶄新手法雕砌出威尼斯的精緻迷人面貌,並獲得眾多好評。甚至連向來反對他的人也認為他是繼荷蘭大師林布蘭之後,最傑出的版畫家。

    ========================

    不懈於追求『為藝術而藝術』,惠斯勒另一個極致維美的代表作品還有他在1876-77年為贊助人-英國船王萊蘭(Frederick Richards Leyland,1831-1892)設計的《孔雀廳》(The Peacock Room )。《孔雀廳》作為船王豪宅餐廳,主調為金色與藍色的協奏曲,華麗夢幻、高度裝飾,充滿異國風情,現存於華盛頓特區『弗利爾藝廊』(Freer Gallery)。

    雖說威尼斯系列作品有助於恢復惠斯勒聲譽和事業,但他的技法高度在當時卻是被低估了,羅斯金就是其中代表。惠斯勒在作畫前先將畫布染上色彩,並稀釋油畫顏料,改變油畫媒介,讓效果類似水彩那般影綽隱約,創造了油畫另一種表現方式。

    另外他賦予繪畫音樂性,以音樂術語為畫作命名,探索音樂與藝術表現調性上的和諧。這些藝術理念和技法影響歐洲和美國兩代藝術家,同時與現實主義、印象派和象徵主義畫家彼此密切聯繫,交換意見和理想,更別說前衛手法為20世紀畫家走向單色抽象風格開創了先鋒。

    正因執拗與任性,惠斯勒所成就的藝術果實,絕對比羅斯金想像中來得豐碩許多。

    #為藝術而藝術 #惠斯勒
    #有才華才敢任性
    #極致唯美孔雀廳 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artjunie/posts/668689116900321

    圖片來源: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 莫內咖啡評論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6-02 07:30:00
    有 352 人按讚


    【印象派教我們的事】

    發布不到一天,昨日貼文【馬奈、雷諾瓦與莫內夫人】按讚數默默來到700多。對於一個紀錄自我興趣與學習的小地方來說,確實是很大的鼓勵。印象派一向是大家最為熟悉並喜愛的現代藝術流派,也因此沾了三位大師的光,由衷感謝大師們與各位不吝惜給予支持的朋友。(啾咪~

    去年夏天紐約行剛好趕上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特展『Public Parks, Private Gardens. Paris to Provence』最後1.5小時(不枉我在第五大道上沿著中央公園狂奔,呼~),見識到19世紀從普羅旺斯到巴黎的花園風光。

    19世紀的法國因園藝興盛、異國事物藉由貿易引入,加上人緣不太好,老是被罵獨裁的皇帝拿破崙三世為了討好人心,開放以往只專屬於皇家的庭園,讓開放式空間沙龍和優雅庭院文化根植於法式品味中。再者1853年的巴黎大改造也讓巴黎從中世紀巷道交錯的古老城市變身成擁有林蔭大道、公園綠地與迷人廣場的美麗都會。

    此時畫家也開始走出工作室,享受自然光,重新詮釋靜物花卉畫,讓她們比古典靜物又多了活潑自然的光采。尤其是著重記錄現代生活的印象派畫家們,以花園為主題的畫作,不論是巴黎都會或是南法郊區,更是從沒少過。

    比如印象派雖是1874年才定名,但莫內在1860年代的作品便已開始使用大膽筆觸捕捉綠蔭間的光影,看來他已經叛逆很久了⋯除了文中所提馬奈作品《阿讓特依花園中的莫內家人》 (The Monet Family in Their Garden in Argenteuil,1874),這回特展還有其他有趣的作品,之後會再與大家分享(當然是等我對抗時差復活後啊)。

    忍不住想說,文中提到的作品,皆創作於印象派第一次畫展(1874年4月15日)後沒多久,都不是他們最著名的作品,卻蘊含相當有趣的故事。

    當時法國才剛經歷過普法戰爭的慘敗,以及巨額賠款所造成的經濟重創。這些印象派畫家們(雖然馬奈沒有參展,但卻是領頭羊)因為畫風太前衛,衝撞傳統太用力,飽受嘲弄與批評;加上普法戰後經濟委靡,也大大影響畫作交易市場,真可謂生不逢時,屋漏迎來連夜雨。

    幸好他們挺過去了,此後再連辦7次畫展,直到1886年5月第8次展出,圓滿完成歷史任務,這時候剛好梵谷也來到了巴黎,可能也去看過這個印象派的最後一次畫展,但不管如何,繽紛色彩從此在他畫筆下綻放。

    此時馬奈已經告別人世好幾年,莫內與雷諾瓦皆已成名,不再是當年窮呼呼的小畫家,也都相繼離開了巴黎。百餘年之後,隔著遼闊汪洋與大陸,在不同的國度,突破語言和文化藩籬,他們筆下的世界竟然如此觸動人心。

    當年若是早知道自己後來會有這麼巨大的影響力,莫內在第一次畫展後因為看到《喧鬧日報》(Le Charivari)中,對於印象派眾人以及《日出印象》(Impression, Sunrise)這幅畫無情挖苦諷刺的評論,而暴怒到在戈柏瓦咖啡廳(Café Guerbois,如今地址為克利希大道11號--11 Boulevard de Clichy,75009)翻桌的場景是否還會上演?

    因為熱愛創作、堅持理想,成就了藝術史上不朽傳奇,不只是印象派眾巨匠,古往今來,人生許多事何嘗不是如此?即使有著許多未知,也不確定終點,更受到不少艱難挑戰,但秉持信念自我精進,努力過後最終受益的仍是自己。這是印象派眾人教我們的事,當然所有流派與其他領域的披荊斬棘者亦曾親身示範。

    給正在為生活、學業、事業與家庭奮鬥的你和妳(需要再來個感情嗎?),我們一起持續前進~

    #除了印象派和藝術史
    #也想跟大家分享其他有趣的人事物
    #因為不斷探索多元學習
    #生活更有滋味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 莫內咖啡評論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8-25 21:30:00
    有 1,158 人按讚


    【美術館童年】(1):《日出印象》

    在巴黎逛美術館,常遇到這樣自己聽著語音導覽,靜靜欣賞畫作的小孩。

    瑪摩丹美術館(Musée Marmottan Monet)在綠蔭處處沉靜安適的16區內,館藏以約300幅印象派繪畫聞名,另外還有拿破崙帝政時期藝術品與傢俱、義大利繪畫等藏品。

    因莫內次子Michel Monet在1966年捐出繼承的所有莫內(Claude Monet,1840-1926)畫作,讓瑪摩丹美術館擁有許多這位印象派大師作品,包含莫內第一幅在塞納河畔畫的風景畫、幾乎連貫他一生創作的各式睡蓮創作,甚至是當年掛在吉維尼(Giverny)小屋中的個人收藏。

    其中最著名者,就是小男孩眼前的《日出印象》(Impression, soleil levant,1872)。

    「印象派」(Impressionnisme)這名稱就是在1874年時,因藝評家路易.樂華(Louis Leroy)針對莫內這幅畫作輕蔑的評論而定名。

    那些毫不留情糟蹋人到底的毒舌批評原來是想羞辱莫內,結果不但為人命名,給予這群老是被藝術學院退件的年輕激進藝術家整體認同感,還讓〝藝術評論家〞這玩意從此被質疑(雖然莫內本人從報紙上看到評論後,氣得在咖啡館內翻桌)。

    四十多年後的杜象(Marcel Duchamp,1887-1968)更再度以小便斗狠狠地修理自以為是用鼻孔看人,實則小肚雞腸的藝評家們→你一定知道我說的就是《噴泉》(Fountain,1917)。就連美國藝術家兼藝術教育家羅羅特.亨利(Robert Henri,1865-1929)也在他的「藝術精神」(The Art Spirit,1923)一書中提及“別太關心藝評家說甚麼。藝術鑑賞猶如愛情,無法由他人代為完成…”

    再回頭聊《日出印象》。

    莫內以極度潦草、粒粒分明的筆觸想要捕捉十一月深秋之際,塞納河出海口哈佛港(Le Havre)破曉時分,清冷晨霧瀰漫水面,初昇太陽就像冬日清晨奮力掙扎爬出被窩上班上學的人們般,不情不願帶著橙紅色光輝勉強升起的模樣。

    看過日出的人都知道那變化速度有多迅速,常常在驚嘆間便轉瞬即逝,何況是拿著畫筆作畫。細看畫作本人,色彩相當淺淡,輪廓相當模糊,筆觸之間更能感受當下有多麼匆忙急促。

    這不能算是莫內的精彩傑作,畫家自己也承認。然而標示了光影變化重於細節,不再遵循傳統學院精細描寫的革命性觀念、背景港口起重機具點出繁忙港口的現代主題,以及體驗更勝於觀看的視覺經驗,都開啟了藝術史的另一頁。

    不知道男孩哪天若是剛好在深秋清冷早晨,剛好跟莫內一樣站在窗口,眼前也剛好見到冷清清灰濛濛的海面,隱約有橘紅光線從雲層後透出時,會不會想起他曾經在瑪摩丹細細觀看的『印象日出』與莫內曾經試圖捕捉日出情景的努力?

    圖片來源 : Juine Wang

    《Copyright © 2018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轉貼》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