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荷西時期對台灣的影響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荷西時期對台灣的影響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荷西時期對台灣的影響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荷西時期對台灣的影響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台灣共識 台灣成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沒有唐山過台灣 哪來的唐山公?不要被國民黨欺騙了 台灣人是(這塊土地的主人) 何必被國民黨稱為(原住民) 國民黨不願意稱呼這塊土地的百姓為台灣人 台灣人原本就已經有種族名稱 改稱為原住民實無必要 原住民是形容詞 當作名詞就不太應該 種族認知混亂了 (平埔族群 熟番)是福爾摩沙佔最多...

荷西時期對台灣的影響 在 台灣服飾誌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6 09:21:23

【漫畫X服飾】──漫畫人物的服裝,有多少歷史巧思呢? 如果你也曾想過:「#有沒有以臺灣歷史為背景的漫畫呢 ?」 ⠀ 那麼這些作品肯定是不能錯過的了! ⠀ 幾個月前,我們下載了臺灣漫畫平台「CCC創作集」的APP,並在上面蒐集了一系列有趣、服裝用心,且和臺灣背景相關的漫畫。雖然如今CCC編輯部已經解...

  • 荷西時期對台灣的影響 在 台灣共識 台灣成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0-10 04:37:33
    有 53 人按讚


    沒有唐山過台灣 哪來的唐山公?不要被國民黨欺騙了
    台灣人是(這塊土地的主人) 何必被國民黨稱為(原住民)

    國民黨不願意稱呼這塊土地的百姓為台灣人
    台灣人原本就已經有種族名稱 改稱為原住民實無必要
    原住民是形容詞 當作名詞就不太應該 種族認知混亂了

    (平埔族群 熟番)是福爾摩沙佔最多數的人口群
    佔福爾摩沙總人口95%
    是清時代(平原城鎮)歸化的(熟番)

    1949之 蔣介石集團逃亡台灣 加速去日本化 去本土化
    其中 去除日本時代 日本人對平埔族 高砂族 的命名
    國民黨重新定義(高砂族)為 (山地人)(山胞)

    威權時代的罵番風潮
    開始目標是醜化會說閩粵語的(熟番 平埔族)
    最後卻傷到不會說閩粵語的(生番 高砂族)
    罵番風潮造成台灣人互相以番來賤視對方
    熟番被(罵番)罵到自稱為(閩南人客家人)
    很多台灣人不知道 這是 謠傳 政治作戰的厲害

    所以當時的罵番風潮
    國民黨重新定義 的 (山地人)(山胞) 一樣受到醜化
    (高砂族)建議把 (山地人)(山胞) 改成(台灣人)
    但沒有成功 當時正是宋楚瑜任台灣省長時代
    最後決定接受(原住民)名稱


    國民黨掌握日本時代 整個台灣的人口資料
    非常清楚日本人離開 台灣人99.8%不是中國人
    日本時代總人口約600萬(本島人)就是(原福爾摩沙人
    熟番佔總人口 95% 怎麼會在國民黨寫的歷史中突然消失
    當時台灣 (去日本化 去本土化)都在進行
    扭曲台灣人口數是明目張膽

    (高砂族群)不過是福爾摩沙總人口5%而已
    單獨把高砂族群定為(原住民)是絕對的不合理
    事實上也不該出現(原住民)這樣的稱呼

    荷西時代的福爾摩沙 (原土地住民) 種族眾多
    大清時代 簡單分類為(熟番 生番) (番)就是大清眼中的外國人
    日本時代 沿用(熟番 生番)名稱 一直到末期 改為(平埔族)(高砂族)
    日本時代 把平埔族忘了母語 而使用閩粵語者加註為(福 廣)

    (福廣)都是熟番 戶口籐本註明的 (福廣)只是戶政上註明熟番使用語言的分類
    日本時代初期 警察才知道應該用何種語言溝通
    日本時代初期 學校需要地區語言的資訊
    一方面 總督府為因應日本的南進政策
    方便調派『台灣人』以利調度到中國做為農業指導者
    (福廣)只是熟番語言分類 是沒有疑問

    戶口籐本的種族欄內註明(福廣)就是平埔族
    平埔族就是(熟番) (番)比福廣百姓高級多了
    看到(番)不舒服 根本是國民黨時代思維
    受到罵番風潮影響 腦袋以經裝滿歧視和傲慢

    威權時代會說閩客語的(台灣人)被扭曲為中國的閩南人客家人
    之後 中國意識的宗親會 紛紛成立 不禁令人懷疑 是否政治介入
    當時台灣正在積極的去日本化去本土化
    國共的漢化政策 利用大量電影直接暗示(台灣人)就是大陸福廣的移民
    其實(日本時代末期)清國人在台不過是4萬人而已
    大多數是華工 不到總人口的1%

    蔣據時代民間 以(番)來醜化(原住民)的聲音 一直沒有斷過
    一直到 成立原住民委員會 以(番)來醜化(原住民)的聲音(變緩)
    但是 仍然存在醜化風潮 (番)仍然是 罵人的口頭禪

    台灣人 因為戒嚴時期和至今的罵(番)
    仍然有許多(福爾摩沙人)不願承認自己是(原住民)
    其實問題是在(台灣人)都是(福爾摩沙人)
    請查 大清時代的(熟番 生番)是一樣的
    差別是有沒有歸化大清

    原(福爾摩沙人)被扭曲成少數民族
    被稱為 (原住民)之後 以經被少數化了
    台灣人是(這塊土地的主人) 何必被國民黨稱為(原住民)

  • 荷西時期對台灣的影響 在 活水來冊房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2-16 21:45:01
    有 233 人按讚

    最近剛好在看林衡道的口述歷史《林衡道先生訪談錄》,可以和拾藏:臺灣文學物語 中陳令洋的這篇文章對照著看。

    我從以前就對林衡道的思想感到好奇,他無疑是臺灣文化的前輩研究者,而且研究頗深。不過越是鑽研台灣史的人,思想光譜上通常越趨近臺灣主體意識;林老先生卻不然,他的文字中經常透露出擁護黨國的信念,而他熱愛的臺灣民俗、古蹟,只是中華文化底下的一支。這觀點是對是錯,姑且不論,但是在戒嚴時期,能夠這樣鑽研「臺灣學」的人物,必定是中央許可的;若不裝上中央的舌頭講話,林先生應該也不可能發表著作、甚至上莒光日吧。

    再說了,他專攻的是臺灣民俗,並非台灣史,兩者領域雖然重疊不少,但畢竟還是不同。忘了我哪位書友跟我說的:研究臺灣文化的人,很難完全「不華」。是啊,思潮會變,政權會換,但這島上的傳統文化基底,依人數依比例來說,從中國福廣來的影響,仍大於日本荷西南島民族。從這角度思考,我就有一點理解林老先生的思想傾向了。

    陳令洋這篇文章談的是《臺灣夜譚》,我也同樣推薦我正在讀的《林衡道先生訪談錄》,算是林衡道的回憶錄。他不但活得久、人聰明、見識廣、記憶佳,更難得的身份是他乃板橋林家後代,擁有很多當時臺灣人萬中無一的豪門子弟經歷,聞所未聞,大開眼界。例如他說起他在福州外祖家裡吃到清朝皇帝御賜的點心(他外祖父是清代大臣陳寶琛),結果只是蓮藕粉,根本不好吃;因為民間傳說,太監在宮中不敢給皇帝吃好東西,怕皇帝臨時想吃買不到而怪罪,所以太監只給皇帝吃四時都買得到的平常食物。

    林衡道幼年生長在福建,祖上親戚又很多清朝大臣,或許是這樣的羈絆,縱使解嚴後的文字偶爾敢批評國民黨作為,或指出漢人的劣根性,但仍然無法脫去濃濃的「中華情」。

  • 荷西時期對台灣的影響 在 台灣服飾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6-02 20:00:00
    有 247 人按讚

    | #荷西時期──漢人女性 |
     
    ◆荷西時期的漢人女性
     
      荷西時期為台灣在1624~1662年間被西班牙、荷蘭統治時期。那時台灣人口以原住民為主,但已有少數漢人來台。這裡的漢人的服飾參考,皆出自達佰的《第二、三次出使大清帝國》,是荷西時期難得的漢人資料。
     
      這張版畫是一張描繪他們居家的生活畫面,在沒有相關文字解說時,總被人認為是描述男耕女織其樂融融的景況,然而經過翻譯後,與原來想像有所落差。據書中描述,當時台灣漢人以男性為主,女性稀少,因此許多海盜便從中國東南沿海擄掠女子來台販賣。
     
      在居家景況裡,男女地位也是極不平等,女性甚至不能與男性同桌吃飯,雖然版畫中並沒有太多情緒表露,但實際上背後富含著許多時代故事。
     
    ◆漢人女性服裝
     
      此時的服裝與明朝中後期的漢人女性服裝相對應,衣飾主要參考版畫中左上角女性服飾。從圖中可見上衣領口為圓領,內有中衣;頭髮梳起髮髻,下身穿著布裙並在腰繫一條布帶。同一張圖中有另一女子著「交領短衫」與布裙,在這邊先暫時不提,但有興趣的可以參考看看。
     
    [#裹巾子& #包頭]
     
      頭髮上梳,最主要是以免髮絲落下妨礙勞動,通常是簡單的髻或是包裹布巾,是明中期民間婦女常有的髮型打扮。
     
    〔#圓領襖(衫)〕
     
      「圓領襖」是明制漢人服裝的一種,由於是民間穿著,台灣又遠在邊疆,不一定會按照《大明會典》中規定穿著,但服裝大致的特徵在領口部分是圓領,露出領口與袖子的中衣。而外衣圓領襖為右衽,袖子則受明中後期流行影響,較為寬大。
     
    [#單裙+#布帶]
     
      下裙圖中不甚明顯,但就該年代經濟環境與人物階層判斷,應為單層布裙;腰繫布帶是為了方便工作,也有人是直接將上衣扎進裙裡,或是圍上圍裙。
     
    ◆隱沒在時代裡的女孩
     
      在一般的教科書裡大多描述,在缺乏女性人口的年代,「羅漢腳」多和平埔族女性通婚。但往往忘記了在海盜猖獗、黑市貿易頻繁的年代,人口販賣的也是一個帶來女性的可能。

      那些女孩飄搖過海來到這個遙遠的小島,也許有些成了大家族的一支血緣,也許有些就這麼消逝在異鄉。但不管如何,他們都難以在史書上留下記載,彷彿除了這幅版畫,沒有人記得她們的存在。

      在這個年代裡,人口買賣仍然時常發生在許多角落嗎?如果可以,希望世界上這樣的事情能越來越少,也希望讀到這裡的人,能夠記得這些沒有名字的女孩。
     
    合作繪師:Kari Chen(喀哩)
    參考資料:《第二三次荷蘭使節出使大清帝國》、文化部資料庫、《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大明衣冠圖誌》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