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荷蘭宣教士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荷蘭宣教士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荷蘭宣教士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很感動真道教會能被主揀選用來舉辦全國為萬華、為雙北、為台灣線上禱告會。 線上超過1萬人同步禱告,寫下台灣歷史。我們呼籲為萬華深受疫情打擊的弱勢族群奉獻時,基督教救助協會網站一度塞車當機。 我在禱告時淚流不止,非常多人也在螢幕前流淚,甚至跪下禱告。 很感謝讚美之泉為著疫情唱出撫慰人心的詩歌,第一次同工...
荷蘭宣教士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很感動真道教會能被主揀選用來舉辦全國為萬華、為雙北、為台灣線上禱告會。
線上超過1萬人同步禱告,寫下台灣歷史。我們呼籲為萬華深受疫情打擊的弱勢族群奉獻時,基督教救助協會網站一度塞車當機。
我在禱告時淚流不止,非常多人也在螢幕前流淚,甚至跪下禱告。
很感謝讚美之泉為著疫情唱出撫慰人心的詩歌,第一次同工是在這樣疫情中,格外感動。
站在疫情發源地,也是台北起源地萬華禱告,何等有意義。
2021為國禱告Pray For Taiwan 🔗
https://youtu.be/ggNBeMk_Gpk
看了會想哭的守望萬華版讚美之泉「盡情地微笑」MV🔗
https://youtu.be/LRn8QoDzGJY
2021為國禱告 | 為萬華、雙北疫情禱告會》萬人「禱告大軍」同心站在破口,渴求瘟疫止息🔗
https://cdn-news.org/news/26405
我很感謝上帝,呼召我們站在破口中。
我和弟兄姊妹分享:
「神設立真道在萬華是要成為燈塔,照亮在黑暗中的百姓。
神設立真道在萬華是要成為扶持弱小教會與宣教士的一雙大手。」
我的教會除了完全不參與本次禱告會為萬華勸募的款項分配,更要積極投入救災濟貧。
從荷蘭來創辦「珍珠家園」疼愛那些被暴力傷害、無路可走的茶室婦女和「活水泉福音中心」照顧遊民的林迪真宣教士才是英雄。從瑞士來照顧經濟最弱勢族群的饒天慈宣教士才是英雄。固定晚上10:30-凌晨1:30會去看遊民發防疫包和聖經給他們的吳得力牧師才是英雄。默默發物資給八個里的文茂浩牧師才是英雄。
向你們致敬。
請你們挺住,來自全國各地弟兄姊妹的支援正在路上。
弟兄姊妹們,讓我們同心禱告,捲起袖子幫助弱勢、傳揚福音。
我知道有一天,我們都能拿下口罩,盡情地微笑。
#為萬華禱告
#為台北禱告
#為台灣禱告
#愛的行動
#盡情地微笑
荷蘭宣教士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餐廳照片拍攝於疫情爆發前一個月】
我在萬華服事15年了。
2006年在西門町創辦夢想之家服事青少年。我去過萬華每間學校、走進每個平宅、穿梭在狹窄巷弄。
陪過很多孩子、送過一份份禮物和物資包、聽過很多心疼不捨的故事。
我知道萬華有很多純樸善良的人、萬華保存了最有歷史、最有味道的老台北。
因此,疫情爆發後對萬華承受的一切特別不忍心。
除了疫情,我還牽掛很多萬華的孩子。
在夢想之家吃營養晚餐的他們,關在家裡吃什麼?
爸媽都辛苦奮鬥求溫飽的他們,誰在家裡陪他們?
家裡賴以為生的小店開不下去,生計怎麼辦?
沒有電腦、家裡沒有網路的他們,怎麼上課?
我也牽掛在萬華的外國宣教士,疫情爆發前的四月,有幸款待一群在萬華服事的牧者、宣教士。
有從澳洲、新加坡來的,更有從瑞士、荷蘭來的。放棄家鄉舒適,來萬華服事。
有的做邊緣青少年、有的照顧遊民、有的關懷老年性工作者,他們是滿有基督之愛的僕人,是散發光輝的牧羊人。
說流利中文的他們,真正愛台灣。他們是我的英雄,從心底敬佩。
他們大老遠來服事萬華,我們又何忍不對萬華伸出手?
1527年歐洲瘟疫肆虐時,瘟疫肆虐期間,有人問神學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要不要逃離疫區,馬丁路德回覆「有死亡危難時,從事傳道與牧養的,有義務留守,因基督清楚的命令『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 若是雇工,不是牧人,羊也不是他自己的,他看見狼來,就撇下羊逃走。』(約翰福音10:11-12)」
身體不好的馬丁路德留了下來,他懷孕的妻子帶著一歲的孩子留了下來。他們照顧了很多人,收容了好些孤兒,而馬丁路德與妻子都活了下來。
不向希特勒低頭的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被納粹視為眼中釘,欲除之而後快。很多人要幫他逃離德國,他在給神學家尼布爾(Reinhold Neibuhr)的信中毫不妥協地說:「如果我不與同胞同受苦難,日後將來無權參與戰後德國基督徒生活的重建。」
因此,我不會離開萬華。我會守在這裡。
還有很多人需要我的照顧。
我想效法基督,學做好牧人。
無論在萬華,或在台灣其他城市,這已成為我們共同戰役。
無論我們是醫護人員、或軍警消人員、或老師、或社工、或......
我們都在學著成為好牧人。都在學著與同胞同受苦難,因為將來我們想要參與生活重建的工作。
效法基督!
記得馬丁路德!
記得潘霍華!
為萬華禱告。
為台灣禱告。
#我愛萬華
#令人尊敬的外國宣教士
#goodshepherd
#martinluther
#dietrichbonhoeffer
荷蘭宣教士 在 張光偉 Wayn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好棒的文章!好棒的角度!
💚 臺灣啊,你是上帝疼痛的海島 / 台大教授 張文亮
「海島和其上的居民,都當向耶和華唱新歌,從地極讚美他。」(以賽亞書四十二:10)
臺灣不是一個島,而是太平洋大陸棚邊緣,日本千島群島弧與菲律賓呂宋島弧中間的群島。群島是由最大的島嶼「臺灣」,與澎湖、鼻頭角、蘭嶼、龜山、火燒、紅頭嶼等84座島嶼所組成,總面積約36,000平方公里。
獨特的地理位置
這些島嶼與大陸福建相對,但是幾千年來,以黃河文化為主體的大陸,認為那孤懸外海的島嶼,不過是化外之民、落後的地方、蠻族的住處、海盜的居所,是巴望大陸皇帝垂憐施恩的一群賤民。
真的是這樣嗎?
最早認識臺灣重要性的,不是中國人,而是西班牙人。十五世紀初期,西班牙的探險家縱橫四海,他們早就發現,若以臺灣為中心,北到日本橫濱的距離,與南到菲律賓馬尼拉的距離相等,再延展範圍,北到俄國海參威,南到新加坡的距離幾乎一致。原來臺灣是亞洲沿海地理位置的中間點,是東太平洋接觸大陸沿海諸港的門戶。
西班牙人對臺灣的影響
1626年,西班牙人前來北臺灣,占據淡水,固然一時訝異於這島嶼的美、生物相的豐富、原住民的純樸;可惜心中覬覦的,還是島上的黃金、可製炸藥的硫磺,與能賣錢的茶葉,因此西班牙人在淡水附近開採黃金,在大屯山上採硫磺,並在坪林伐木種植茶葉。
西班牙人在臺灣北部設立港口,期待成為馬尼拉與日本貿易的中繼站,卻引起了荷蘭的緊張。荷蘭基於國際海上貿易的競爭,唯恐影響與日本、中國間的貿易,因此於1642年圍攻淡水城,將西班牙人驅離臺灣。
上帝對臺灣的保守,常是經歷了許多外來的破壞,卻總是留下值得讚美的可愛。西班牙開發了「淡水」港,成為進出臺灣的門戶;開發了山坡地的茶園,使「茶葉」成為臺灣北部丘陵地的主要作物。
荷蘭人對臺灣的經營
荷蘭曾被西班牙管轄,1579年獨立後,反成西班牙競爭的對手。1602年,荷蘭在亞洲成立「東印度公司」,經營在亞洲的貿易權。荷蘭人也很早就知道臺灣的特殊性,在1624年前來南臺灣,在臺南鹿耳門登陸,與附近的漢人與平埔族人爭戰,逐漸統轄臺灣西部臺南到彰化之間的廣大平原。荷蘭是世界著名的農業與花卉國家,雖然將臺灣視為殖民地,收取許多稅金,卻給臺灣帶來農業技術,奠定了臺灣的農業基礎,發展出日後有別於大陸的農業特色。
例如荷蘭人為臺灣帶來種植甘蔗與榨汁製糖的技術,如今嘉義以南一片又一片的甘蔗田,是荷蘭人留下的功績。荷蘭人選種甘蔗,是影響臺灣深遠的正確判斷。嘉義以南廣大的平原經常缺水,甘蔗是耐旱的作物,土地愈旱,甘蔗愈甜;海風很強,甘蔗密集生長,根系又深,抓地力強,還可以為人擋下海風;土壤貧瘠,甘蔗需要的是排水良好的沙土地,能在貧瘠地區生長良好。
迫害的再臨
此外,荷蘭還在臺南沿海低窪區教人養殖虱目魚,在山坡地種植增加穩定水土的銀合歡,為花園引進蜜源植物馬纓丹與含羞草,為果園引進芒果、釋迦與蕃茄,為農地引進豌豆(又稱荷蘭豆)、胡椒、蔥、薄荷、高麗菜與蕃薯。
荷蘭的宣教士在臺南地區還帶領約5,900位平埔族人信耶穌,並為他們設立學校與神學院,也為臺灣畫下第一張準確性高的地圖。
可惜,1661年,鄭成功自中國帶領十萬個士兵前來,毀去所有學校與神學院,殺光基督徒,還將宣教士的孩子分給將領為奴隸。動刀的一定會被刀所滅,22年後,滿清政府滅了鄭氏王朝。
臺灣人的標誌
此後,約有十萬的漢人隨著軍隊湧入,先是泉州人,後是漳州人。泉州人與漳州人多次械鬥,死傷眾多。而後客家人來,泉州人與漳州人聯合,驅趕客家人。
1662年到1895年期間,臺灣大小械鬥不斷,幾乎是三年一小亂,十年一大亂,導致死傷無數、田園破壞、鄉舍塌毀,加上颱風、水災、旱災、地震連連,漢人大量墾地種稻,但稻田水流遲緩時,容易成為瘧蚊與鼠疫滋生的場所。從此天災與人禍連連,臺灣人的生命深處深深烙印一個標誌——「不平安」。
因著不平安,臺灣人出海怕沉船、出外怕瘴癘、蓋屋怕路衝、婚喪喜慶怕忌諱、蓋墳怕風水、祭祀怕冒犯,生死都不得安寧。百姓需要討好各路的神明,敬拜各樣的偶像,祭祀各式的鬼魂。這也影響臺灣的社會與政治的發展,神鬼既然可以「賄賂」,人更可以用金錢、色情來打通,結果產生了臺灣人好賄賂、好賭、好鬥與好色的習性。
福音的腳踪
上帝沒有放棄這個島嶼。臺灣人心改變的契機,由黑暗看到光明,是清朝末年,外國宣教士不斷的前來,1865年馬雅各(James L. Maxwell, 1836~1921)、1871年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 1841~1921)、1872年馬偕(George L. Mackay, 1844~1900)、1875年巴克禮(Thomas Barclay, 1849~1935)、1895年蘭大衛(David Landsborough, 1870~1957)等福音的使者,像一粒又一粒的種子埋在這裡,並將福音傳到臺灣各鄉鎮,從此臺灣人才開始擁有真正的平安――「耶穌的救贖」。
宣教士們有著屬天的樂觀,因著信,將臺灣轉換為福音能夠發芽生長的所在,例如馬偕就寫道,臺灣人在聽信福音上,有四個特點:
1. 臺灣人的學習慾望強,學習慾望高的人,常成為最先信耶穌的一群人。所以將文化、科學轉化為教育材料時,可以將福音放入。
2. 臺灣人尊重以身作則的人。傳福音的人必須先贏得聽眾的尊敬,臺灣人才聽得進。所以傳福音的人所受的教育,或從事有益於人的職業,能成為傳福音的管道。
3. 臺灣人較聽得進臺灣事,有效率的工人收割禾場,懂得用正確的鐮刀與合宜的畚箕。因此,需要有智慧地了解臺灣的文化、種植、食物、地理、地質、動物、音樂、氣候、習俗、社會等,以臺灣本土的材料,作為傳福音的素材。
4. 臺灣人聽得進朋友的話,有熱忱融入一般人的生活,就能讓臺灣人接受福音。但要保持自身的潔淨,不同流合污。
原住民福音的復興
1895年馬關條約之後,日本占領臺灣,給臺灣帶來數十萬人的傷亡。尤其持續與原住民爭戰,封鎖山區,不讓外人進入。沒想到上帝藉著太魯閣族的基督徒姬望,將福音傳給原住民。迄今,原住民仍是臺灣基督徒比率最高的族群。
在世界上很少有一個地區或島嶼,有像臺灣這麼多樣、多種的原住民,使臺灣更具文化的多樣。目前人類考古學還無法確定臺灣原住民的來源,是南海島嶼的居民在不同時間前來形成不同的族別,還是由臺灣分散到南海各島嶼。原住民使臺灣人的血源更多樣,長期的通婚生子,使臺灣人的血緣漸與大陸的漢人迥別。在上帝的救恩中,不同種族共享同一救恩之源,在基督裡合一。
日據的年代
日本據臺期間,帶來工業化,開發大型的烏山頭水庫,建造桃園大圳,引入西式教育,並育種與推廣優質的「蓬萊米」,使得臺灣「北茶葉、中水稻、南甘蔗」三足鼎立。但是日本厲行天皇崇拜,與軍事管轄的壓力,使臺灣的基督徒飽受壓制。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曾傳日本官方擔心盟軍可能登陸臺灣,將下令囚禁與殺害全臺灣的基督徒,以免替盟軍帶路。幸好盟軍後來越過臺灣。
1945年,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撤出臺灣,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接收軍隊紀律不佳,形象很差,與接收政府的貪污無能,不只是國民政府即將在大陸全面潰敗的預象,更引發了廣泛的民怨。
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造成許多臺灣菁英的死傷,不少無辜的死難份子是基督徒。1949年大陸戰爭失利,國民政府全部撤退來臺,超過一百萬大陸各地的百姓逃來臺灣。那是風雨飄盪、人心惶惶的危機年代。
共產黨占據大陸後,迫害基督徒,關掉教會,趕走宣教士,一樣的方式應該可以在臺灣炮製。1949年大陸派軍攻打金門古寧頭,實在稀奇,共產黨軍隊在大陸連戰連勝,幾乎是四處追趕著國民政府的軍隊,沒想到在臺灣海峽的一個小小島嶼上,竟然吃了大敗戰
。1950年韓戰爆發,共產黨軍隊大量北調,喪命在北韓陌生的土地上,也消耗了武力侵略臺灣的力量。同時美國第七艦隊協防臺灣,不久中共與蘇俄交惡。1966年,又爆發文化大革命與一連串權力鬥爭的內耗,大大消減臺灣軍事的危機,也免去臺灣遭受文化大革命的火煉。
避難地反成燃起福音之火的起點
當二千個宣教士自大陸撤返來臺,在1950~1960年,臺灣興起一波福音的復興,可見上帝保守臺灣的手,依然沒有退縮。
1960~1980年期間,政治的不穩定,使得臺灣許多年輕學子與移民,遠赴美國、巴西、阿根廷、南非、歐洲、新加坡等地,漂泊的異鄉人反而更易蒙受救恩,四處建立查經班與教會。臺灣的基督徒比率雖少,只有3%,但是在普世華人當中,卻是上帝國度人才重要的供應處,也是文字出版的中心。
1990年代初期,大陸留學生開始大批出國,上帝藉臺灣人所建立的教會,成為他們蒙受救恩的所在。大陸雖然號稱有8~10%的基督徒,隨著兩岸的逐漸開放,臺灣的基督徒前往培訓、支持、幫助、教導,仍是上帝在華人事工的主力。原來上帝保守臺灣,是要使臺灣成為普世華人蒙恩的祝福,甚至未來更能成為其他種族的祝福。有誰想到時代的變化,是如此的奇妙呢?
新時代的使命
1970年,臺灣因著人口的集中、工商業的發展,環境污染急遽嚴重。1980年代,山坡地的開發,凸顯臺灣地質不穩定,導致土石流災害橫行。1990年代之後,臺灣仍然承受百年來最大的「集集大地震」,又承受接二連三挾帶雨量超過1,000公釐的超大颱風。我們沒有退後,不只投入污染淨化的工作,環境倫理的提倡,災難重建的工作,並在災區建立新的佈道所。上帝的保守依舊在,我們就沒有退後的理由。
進入二十一世紀,臺灣依然面對許多的危機:國際上孤立的危機、氣候變遷的危機、糧食與能源不足的危機、新傳染病流行的危機,與更重大、更核心的危機――不認識耶穌的救贖、生命沒有終極意義的危機。每一個世代,真正愛臺灣的人,都要像先知哈該領受上帝的吩咐:「你們要上山取木料,建造這殿,我就因此喜樂,且得榮耀。」(哈該書一:8)
上帝的殿在哪裡?那是人的心田。上山取什麼木料來建造?是對所信的耶穌,更深的認識,好用各樣的智慧,將救恩傳開,也許這是滿足上帝眷顧臺灣的心意。
時代在改變,上帝的保守不改變。四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在懵懵懂懂間被分別出來,到這裡定居,大多數人依然不知道要事奉真神,我們不過是蒙恩的餘數,卻成為影響普世華人福音的關鍵,甚至將禾場拉得更寬廣。海島的居民啊!你們要讚美主。
末了,憶起馬偕在1896年所寫的《臺灣~我心的所愛》以共勉。
「臺灣,我心的所愛,
值得我一生最佳年日的付出,
是我生命、負擔的中心。
我愛,站在緩緩起伏的山上,
看著下方深深的海灣,與
拍打岸邊的浪濤。
我愛,那些棕黑膚色的中國人、平埔族與原住民,
二十三年之久,對他們傳講耶穌的福音,
為著讓他們得著福音的緣故,
值得我生命一千次的給予。
當我寫到這裡,我心依然遙望,
那遠在太平洋上的島嶼—福爾摩沙
我心的所愛。
但願餘生,力量微薄之時,
能在那拍打的浪濤聲中,
不斷搖曳的竹葉蔭下,
安歇。」
(我在青宣的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