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開始,「閱讀」這個行為被視作文青的標準配置。然而人們往往把著重點放在某某去過哪一間咖啡店看書,拍出來的照片美不美,而不是他看的是哪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誰,讓人有什麼感悟。
「覺得讀書是在浪費時間看別人的說話。」
——會有這種想法,我覺得是因為人不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讀,就自然會容...
不知從何時開始,「閱讀」這個行為被視作文青的標準配置。然而人們往往把著重點放在某某去過哪一間咖啡店看書,拍出來的照片美不美,而不是他看的是哪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誰,讓人有什麼感悟。
「覺得讀書是在浪費時間看別人的說話。」
——會有這種想法,我覺得是因為人不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讀,就自然會容易感到茫無頭緒吧。但對我而言閱讀不是毫無目標的,曾經在網上看到有位教授說閱讀分為「功利性」及「非功利性」,便覺得說得太對了。功利性的閱讀自然有它的必要及價值存在,例如為了專業性的考試和學習而讀,就是為了讓我們學會成功;可是對我來說,能夠改變一生的絕對是非功利性的閱讀。
非功利性的閱讀不同,它是為了讓我們學會失敗、面對失敗的。人人都說文科無用,賺不了金錢,但獲得金錢根本就不是非功利性閱讀的目的。比方我看歷史書是為了學習,讓自己明白,原來自己糾結以久的煩惱、以為跨不過去的坎,早已被經歷過千千萬萬遍。李白月下獨酌,是無人難懂的瘋狂幻想,是壯志未酬的一壺苦澀;蘇軾被貶後的豁達開朗,喪妻後的十年生死兩茫茫,都是古人對抗生命的掙扎,優美又壯麗。又例如我看新詩,不是為了什麼學問,只是為從作者那些毫無規範的排比造句中尋找一些新意、一些無可比擬的幻想,這些超現實的新奇支撐著我,使我能在這苦悶的俗世中仍然相信荒誕是有價值的。
對啊,看這些書不會令我成功,老實說人生裡有多少次成功,對我來說都是錦上添花。但只要有一次失敗、僅僅只有一次我跨不過去的失敗——便足以讓我從天堂直墜地獄。有時我們不明白為什麼那些富足的人會選擇結束生命,可能便是因為,無人教曉他們要怎樣接受苦難這回事。
不是每個人的一生都能成功,但我可以殘忍地告訴你,我們一定會遭遇大大小小的失敗。讀書就是為了在我們遇到挫折迷惘的時候,能夠自己拉自己一把,從那些曾經讀過過的人生或念頭裡面給予自己最偉大的勇氣,為自己滿目瘡痍的傷口包紮。
如果能夠救自己這麼一次,那麼讀過的千千萬萬個字,其實都不曾白廢。
*
「看書好悶、某些經典根本看不懂。」
——對啊,閱讀不一定是時常有趣的,理解別人的想法更是困難。我很少能一氣呵成地讀完一本書,當我讀卡繆的書,幾乎每一本都是看了又放下,放下後隔了好一陣子才能鼓起决心翻開的。因為不是每一位作者的文字都配合每個人閱讀的調性、口味、文化,甚至是思考習慣。有些書看一遍是看不明白的,得在年月過後自己也沾了點風霜,才能在再三翻看時,突然感應到字句間的蕭蕭瑟瑟。
而我更想指出的是——對抗沉悶是獲取知識的其中一條門檻。活在這個年代,要不沉悶太容易了,隨手就可以看看IG,刷刷FB,還有什麼抖音或影片app,現在的娛樂都是碎片化而集中在視覺轟炸方面的。這形成一種假象:你以為看這些片段是一種滿足、一種收穫、甚至是一些資訊的吸收,但其實凡是不用思考的東西,通通都沒有被大腦認真吸取,於是它進入不到你的心靈深處,更遑論解決你內在的空虛。
話題般的娛樂、炒作的笑話、色彩斑斕的影像⋯⋯只是在表層填滿了你基本的需要:解決沉悶的需要。這些轟炸就像碎片,你看過後就拾不起來,記不起來。
後來你會發現,注意力無法集中的人其實更難獲得快樂。
但閱讀不同,讀書時是世界是集中的,時間彷彿都在這瞬間停止,有時我覺得閱讀裡,是一個在作者設置的旁述裡,能夠純粹地與自己對話的行為。我的情緒得到梳理,每翻過一頁便愈平靜,愈能知道自己真正的想法,在這些凝聚的時光裡我們才能看到自己,接受真正的自己。
我喜歡的知識,抑或說我需要的知識,都是需要鋪排與過濾,需要(製)作者用心表達的,例如電影、小說散文、音樂、畫作。它沉悶不要緊,只要它能激發我的思考,才有可能給予我感動,勾起我以為無人能懂的共鳴。
我是個喜歡獨處、但害怕寂寞的人,但獨自的閱讀從來不曾令我寂寞。我總是在文字間飢渴地吸收他人話語,因為他們一定蒐集過更多我不曾學習的道理,連同他們口中某些我不曾到達的地方,及不曾見過的人⋯⋯這些本來無能為力的事物,終於在某年某刻,在某句句子裡朝我溫柔地襲來時——相信我,這種滿足永遠比解決沉悶令人幸福許多。
#伊芙
#春華與秋實
#原創 #文字 #文字語錄 #感情語錄
#語錄分享 #語錄系列 #語錄句子
#心情語錄 #句子 #句子迷 #短文
#成長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