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英尺由來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英尺由來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英尺由來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英尺由來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為你解讀的書叫《貨幣野史》。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的主題,我會說是「找回丟失的貨幣常識」。 什麼是貨幣常識呢?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貨幣是一種特殊商品,它是在經濟發展中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交換媒介。比如說,在原始社會里,有人種田,有人打獵,有人採摘,他們...

  • 英尺由來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0 22:48:49
    有 129 人按讚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為你解讀的書叫《貨幣野史》。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的主題,我會說是「找回丟失的貨幣常識」。
    什麼是貨幣常識呢?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貨幣是一種特殊商品,它是在經濟發展中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交換媒介。比如說,在原始社會里,有人種田,有人打獵,有人採摘,他們一開始是直接交換彼此的產品,但很麻煩,於是慢慢約定,用某種貴金屬作為交換的中介,形成了貨幣。這就是一般經濟學告訴我們的常識。
    但這本書告訴你,這個常識是錯的。書中說到,按人類學家的考察,歷史上不存在物物交換的經濟,更不用說由物物交換演變來的貨幣;相反,有很多證據表明,貨幣最初的形態是關於欠債的記錄,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比如,五千多年前蘇美爾人的債務記錄,近代英國使用的木條借據,太平洋的雅浦島上使用的石頭貨幣,乃至今天銀行系統中流動的電子數據,都能證明貨幣是一種信用債務記錄,而不是我們常說的交易媒介。
    這裡需要提醒的是:信用和債務是同一件事的兩個方面,債務表示負擔,信用強調償還,它們都代表欠債,因此在很多時候可以互換,比如信用卡就是債務卡,信用記錄就是債務記錄,信用擴張就是債務擴張,等等。
    那麼關於貨幣是信用的觀點是怎麼弄丟的呢?作者指出,在17世紀的英國,發生過一場關於貨幣鑄造的大辯論,當時德高望重的思想家洛克認為,貨幣作為商業活動的工具,價值要固定,標準要統一,他不認可貨幣是信用,而相信貨幣是金銀,這種觀點贏得了辯論,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把它寫在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國富論》中,一直流傳到今天,成為經濟學的常識,也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失誤。
    這本書的作者菲利克斯•馬汀,有經濟學、古典學以及國際關係等多個學位,所以這本書不像一般經濟學著作那麼嚴肅,而是很有戲劇性。比如上面提到的貨幣常識的丟失,書中稱之為「謀殺案」,不過作者認為,洛克否定正確的貨幣常識是無心之舉,所以將它定性為「意外死亡」,充滿了故事色彩。這本書的英文標題叫「Money:The Unauthorised Biography」,被翻譯為「貨幣野史」,充分反映了這一點。
    按這本書的觀點,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重大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這有什麼用呢?用一位讀者的話說,魚恐怕永遠也不能操縱水的流向,但它明白了自己曾經逆流而動的徒勞,才會去嘗試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東西,讓事情變得更好。這就是認知的價值。
    接下來,我就分三個部分為你解讀這本書:第一,為什麼說貨幣的本質是債務記錄,而不是交易媒介;第二,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
    第一部分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貨幣的本質是什麼?說起這個問題,很多人憑借在書本上學過的知識,也能說出個一二三來,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在原始經濟中,貨幣是不存在的,只有物物交換,效率很低。因為你必須找到一個交換對象,他有你想要的東西,你有他想要的東西,兩方面湊齊才行。這個困難讓人們產生了對交易媒介的需要,比如貝殼、金銀、銅錢等等,你可以賣出商品賺取它,又可以用它來購買一切物品,並且可以囤積起來,作為今後的財富。這就是貨幣的由來。它的本質是交易媒介。
    這套理論流傳廣泛、深入人心,因為它符合我們的邏輯想象,並有權威認證。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提出這種觀點,17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洛克也堅持這種觀點,最重要的是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經濟學奠基之作《國富論》中發展了這套理論,被後來的經濟學著作沿用,成了經濟學的標準常識。
    當然,它有時也會受到懷疑,比如經濟史上有個著名的「拿石頭當錢」的案例,就對這種常識構成了挑戰。案例說的是在太平洋西部,接近菲律賓的地方有一個島叫雅浦島,當地人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島上只有三種產品——魚、椰子和海參,沒有農作物,幾乎沒有藝術品和手工製品,很少跟外界貿易,可以說是現代人眼中的原始社會。
    按理說,這種地方最可能看到物物交換的景象,但恰恰相反,雅浦島有一套高度發達、與眾不同的貨幣,學術上叫「費幣」(中文是浪費的費)。這是一種又大又厚的石輪,直徑從1英尺到12英尺不等,中間有一個洞,可以插進木棒進行運輸。一開始人們認為,當地人選擇這種貨幣形式是為了防盜,因為它不易攜帶,就不會成為偷盜的目標。
    但後來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在雅浦島上,交易計算的是彼此的債務,用債務抵消,餘額在以後的交易中再結算。即便到最後結算的時候,如果需要轉移的費幣太大,不容易搬動,它還是會留在原處。這個案例引起了人類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注意,它不僅對貨幣起源的常見理論提出了挑戰,還引發了貨幣到底是什麼的懷疑。
    一般理論認為,貨幣是一件「東西」——是從眾多商品中選出來的,充當中介起到方便交易作用的特殊商品。但雅浦島的費幣並非如此,通常這些石頭比交易的物品更難移動,在大多數交易中根本沒有被交換過,因此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商品交換媒介,更像是一種信用記錄和債務清算手段。
    那麼,雅浦島的狀況是不是特例呢?隨著更多的研究和證據出現,人們發現它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現象。
    比如,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中東兩河流域,就有了記錄債務的貨幣技術。考古發現當時的帳簿上有一種叫謝克爾的記賬單位,它記錄了商品、勞動和法律懲罰等各種事物的價格,比如每個月的勞動價值是1個謝克爾,租一輛牛車每天要支付1/3謝克爾,扇別人的耳光要罰款10個謝克爾,等等。這種經濟既不是物物交換,也不靠鑄幣支持,而是靠虛擬的債務和收入記賬系統來運作。這時候貨幣充當的是計量單位和債務記錄,而不是一種商品。
    又比如在公元12世紀,英國出現了用木條作憑證的支付系統,人們在木條上鑿出凹口,以記錄貨幣單位的數量,將它一分為二,債權人和債務人各拿一根。債權人那一根可以作為支付憑證流通,當有人把代表債權的木條拿到債務人跟前要求償付時,兩根木條上的切口必須匹配。這種獨特的支付系統,在英國持續了幾百年之久。
    今天的銀行體系,更能體現貨幣是信用和債務的特點。這一點我在《現代貨幣理論》這本書的解讀中談過,這裡就不展開說,只做簡單的概括,那就是:銀行通過批准對企業或個人的貸款,能夠憑空創造出新的貨幣,這些貨幣的本質,就是企業或個人的信用(債務)記錄。
    總之,這本書通過引用一系列證據和研究,否定了傳統經濟學提出的,貨幣是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商品的觀點,比如美國學者喬治·道爾頓認為,如果將「以物易物」定義為沒有貨幣的市場交換,那麼從來沒有證據表明它是重要或主流的交易模式;劍橋大學的一位人類學家更是直截了當的說:「從來就沒有關於以物易物經濟的直接記錄,更不要說從這種體系中誕生貨幣了。」
    那麼貨幣是什麼呢?這本書認為,貨幣是由債務記錄和清算系統構成的社會技術,它的核心是信用。傳統經濟學認為,有形的貨幣才是錢,信用和債務是以此為基礎衍生的虛擬現象;而這本書認為,信用和債務才是貨幣的本質,硬幣、鈔票、存款等等這些具體的貨幣,只是表徵,是用來跟蹤記錄經濟中債權債務關係的工具;打個比方,認為貨幣產生信用,就像說太陽圍著地球轉,那是錯誤的直覺,而認為信用產生貨幣,就像認為地球圍著太陽轉,這才是貨幣的常識和真相。
    第二部分
    那麼,這種常識和真相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呢?這要從一場辯論說起。因為17世紀的英國,出現了貨幣短缺,因此要重鑄貨幣,人們對此產生了分歧。
    當時的英國,主要流通的是銀幣,它在使用中會磨損,還有人把邊角銼下來,鑄成新的硬幣牟利,這些殘缺的硬幣重量或成色不足,卻以法定面值在流通,於是就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也就是說,當人們發現成色不同的硬幣都以相同的面值流通,就會把沒有毀損的貨幣貯藏起來,只用那些不合格的劣幣進行交易,這樣就把良幣從市場中排擠出去。
    結果就是,在17世紀60至90年代,硬幣磨損、偷銼剪切的現象在英國愈演愈烈,劣幣充斥於市場。到了1695年,大多數流通硬幣所包含的銀的成分,只有出廠時的一半左右,相同材質的銀塊的價格,比鑄成硬幣要高出近25%。另外由於當時的金、銀兌價不合理,英國的銀幣外流,導致貨幣短缺,嚴重影響了英國的商貿秩序和經濟發展。
    於是,英國政府和議會開始醖釀重鑄貨幣,但對於如何重鑄,爭議很大,其中有兩位重要人物,一位是財政大臣威廉·朗茲,另一位是當時著名的哲學家約翰·洛克,提出了針鋒相對的意見。
    財政大臣朗茲建議,把所有銀幣的面值都提高25%,新幣和舊幣同時流通。舊的劣質硬幣雖然重量和成色不足,但可以按面值流通,而新鑄成的優質貨幣,要麼將法定面值提高25%,要麼將實際含量降低20%。總之就是提高銀幣的法定面值,降低鑄幣的金屬含量,這樣可以讓人們願意把白銀送到鑄幣廠被收購,同時那些被私藏的優質銀幣也會重新進入流通,使銀幣短缺的狀況得到改善。
    但另一方面,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洛克反對朗茲的意見。他認為白銀才是真正的價值來源,才能充當法定貨幣,貨幣必須保持固有的含銀量,才能維護貨幣的信譽,因此他反對降低鑄幣的含銀量。他主張按原來的重量和成色標準重鑄新幣,取代殘損的舊幣,而在新幣取代舊幣的過程中,由政府承擔損失。
    他們的意見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貨幣觀。洛克認為貨幣是一種商品,貨幣的價值是由充當貨幣材料的金屬含量所決定的,因此不能隨意變動標準,這叫金屬主義;而朗茲認為貨幣的金屬含量不重要,重要的是貨幣標識,因為貨幣只是國家規定的計量符號,這個標準是可以變動的,這叫名目主義。換句話說,洛克認為錢是金銀,信用只是硬幣的延展;而朗茲認為錢就是信用,硬幣只是信用的物理表徵。這就是商品本位和信用本位的區別。
    最後,這場辯論的結果是洛克的主張獲得了政府認可。1696年1月,英國議會下令,從當年6月起殘缺的硬幣不能再用。在此之前,它們可以用來繳納稅款或購買政府債券,仍然按法定面值計算,從7月起,就只能按貨幣中真實的含銀量以市場價回收。這樣,缺損的貨幣被收集起來,加上政府投入的白銀,按照標準的重量重鑄貨幣,整個過程持續了三年。
    按照作者的觀點,朗茲的建議是正確的,而洛克的主張把事情弄糟了,但是沒辦法,他們的權威和影響力相差太遠。洛克不僅被後世認為是啓蒙時代最重要的思想家,被稱為「自由主義之父」,並且在當時也被看作英國議會制度的首席理論家,是名副其實的意見領袖。他不僅決定了英國鑄幣大討論的政策結果,也對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接下來誕生的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始,洛克的貨幣觀就佔據了主導,按原書的話說,「在斯密和他的古典經濟學追隨者的作品中,出沒著一個幽靈:這就是約翰·洛克以及他那套貨幣自然主義。古典經濟學家對洛克的忠誠不可動搖:貨幣就應該是黃金或白銀。」正像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說到:「和其他商品比起來,金屬損耗較少,沒有任何東西比它們更抗侵蝕。此外,金屬還可以按任意數量分割成小塊……正是這種特性,讓金屬變成了最適合商貿和流通的工具。」
    不僅如此,洛克對價值的認識,也就是「價值是物品的自然屬性」的觀點,對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影響深遠,它極大地簡化了理解經濟的任務。因為如果把價值看作天然的東西,那麼經濟學分析根本不用關心貨幣。貨幣只不過是為瞭解決交易不便的媒介,人們想要的不是它,而是可以用貨幣買到的商品。這樣一來,經濟學的分析最好是從忘掉貨幣開始,而去關注生產、分配、消費等「真實」的經濟問題,就像另一位經濟學家穆勒總結的那樣,「簡而言之,從本質上說,在社會經濟範疇中,不可能有比貨幣更不重要的東西了。」
    就這樣,經濟學從創立開始,就把貨幣打入了冷宮,因為主流經濟學家認為,貨幣只是商品交換的媒介,不對經濟產生實質影響,這種觀點一直流傳到今天。而在《貨幣野史》這本書看來,這恰恰是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一個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解決經濟問題。
    第三部分
    那麼,運用新的貨幣常識,可以分析哪些現象、解決什麼問題呢?按照這本書的觀點,要想正確認識金融危機,保持社會穩定,就需要運用新的貨幣常識。
    就拿過去幾十年來說,金融危機在世界各地層出不窮,從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到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再到2002年阿根廷主權債務危機,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這種動蕩並不是偶然出現,而是反復發生的。這種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本書的作者認為,貨幣本身就有不穩定的特質,因為它總是傾向於產生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當債務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金融危機。
    比如,在經濟景氣時,資產價格會上漲,導致投機增多,很多人將資產抵押成貸款,進一步買入資產,造成資產價格不斷上漲。而大量投機產生的債務,會讓投資者資金緊張,也就是收入不夠支付利息。當債權人開始要求償還時,負債累累的投資者必須賣掉資產來維持現金流,而這時候,已經沒有交易對手可以支付如此高昂的資產價格,因此出現拋售,導致資產價格跳水以及流動性緊張,最終造成金融危機。
    更麻煩的是,金融危機會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為它會帶來收入下降和失業。2008年之後發生的「佔領華爾街」還算是溫和的,往前追溯問題更嚴重,比如2002年阿根廷債務違約引發的金融危機,造成社會騷亂和政局動蕩。1990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導致房價、股價的大幅下跌,企業大面積破產,造成日本經濟「失去的二十年」。
    對此,作者的建議是什麼呢,他在書中說到:
    「許多國家目前的金融不平等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或者說它們的債務太多了。而且我也認為,目前嘗試逐漸減輕這些巨額債務的策略……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在經濟上也不令人滿意。而如果參考梭倫書中的建議,我們就能提前處理這個問題,或者通過設計幾年的高通脹,或者通過直接重組債務的方式。」
    你看,這裡提到了梭倫的建議,也就是梭倫的改革。公元前594年,梭倫被選為雅典的執政官,展開了一系列被後世稱為「甩包袱」的社會改革,其中首要的一條是取消債務。而所謂通過高通脹或重組債務來處理問題,就是作者認為,為了減少金融危機和社會動蕩的隱患,需要通過技術手段來減輕社會負債群體的負擔,甚至是大規模地赦免債務。
    這種建議是異想天開嗎?不是,它有一定的歷史依據和現實基礎。
    書中說到,古代中東地區就有這樣的傳統,在整個社會不能支撐債務負擔的時候,國王會宣佈,所有債務一筆勾銷。《聖經》中也有類似記載,在宗教歷史上,每四十九年的最後一個贖罪日結束後,叫「禧年」,這一年每個奴隸都可以重獲自由,每一塊土地都可以物歸原主,每一筆債務可以一筆勾銷,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開始。
    正是按這個思路,1997年有人發起了「禧年債務運動」,要求取消貧困國家的債務,特別是那些發生飢荒、戰爭和瘟疫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無力償還債務和支付利息,陷入了依賴債務的惡性循環,唯一的辦法是減免或者完全取消債務。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在市場經濟中,遵守契約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則,這本書的作者為什麼還主張赦免債務呢?
    這就要回到對貨幣的認識上來。傳統貨幣觀點認為,經濟價值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事實,貨幣的職責就是衡量它,但不能影響它。貨幣本位是政治公平的支點,就像物理天平的支點一樣,它必須固定在一個位置,才能保證測量準確。因此,遵守債務契約和尊重貨幣本位是一件順應規律、理所當然的事,不能違背它。
    但是這本書認為,沒必要把經濟價值看作天然的事實,而應該看作是為了實現公正繁榮的社會而發明的概念。貨幣政策的終極目標不是貨幣穩定,而是實現一個公正繁榮的社會,既然如此,債務重組或通貨膨脹導致的違約或偏離貨幣本位,只要有利於社會穩定,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在《羊群的共識》這本書中有一個案例,似乎印證了作者的觀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冰島整個國家陷入了困境,因為之前他們大量擴張信貸,欠下了巨額債務,危機爆發後冰島三家最大的銀行破產,三十萬冰島人背負了上千億美元的外債,加上資本市場的虧損,平均每個人背負了上百萬美元的債務。於是,冰島政府決定重啓經濟,將危機時期產生的居民負債一筆勾銷,用三大銀行的稅款來補,受到舉國上下的熱烈支持。
    結語
    說到這兒,關於這本書的內容就快介紹完了,我幫你回顧一下它要回答的幾個重要問題。
    首先是貨幣的本質是什麼?傳統經濟學認為,貨幣是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特殊商品。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所認為的常識,因為從小到大,幾乎每個級別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是這麼說的。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這個常識是錯的。因為根據人類學家的考察,沒有發現大規模的物物交換的堅實證據,反而有大量的歷史研究表明,貨幣最初是以債務記錄的方式誕生的,它的核心是信用。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現代銀行通過借貸創造貨幣的機制,更是清晰無誤地展示了這一點。
    其次是貨幣的這種常識,是怎麼在經濟學中被遺忘和顛倒的?這本書的作者認為,歷史的偶然造成了這個結果,因為17世紀著名的哲學家洛克,在一場重要的貨幣辯論中贏得勝利,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作者認為經濟學把貨幣看作交易媒介,把經濟看作是去掉貨幣之後的物物交換,進而認為貨幣在經濟中無關緊要,對我們看待經濟問題產生了極大的誤導。 只有把貨幣看作信用或債務,才能明白它對促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對造成經濟波動影響巨大,這才是貼近現實的觀點。
    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作者在書中談到了金融危機,他認為貨幣總是傾向於積累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是金融危機反復出現的根本原因,而要維護社會穩定,我們只能採用一些非常規的手段,比如赦免窮人的債務,這在西方有歷史和宗教的傳統,卻對「欠債還錢」的中國古訓構成了挑戰。
    不過我認為,讀完了這本書,如果理解了貨幣是債務、同時也是信用的觀點,會對中國的另一句古訓「人無信不立」有更深的感悟。
    過去我們通常認為,「人無信不立」是一種道德要求,跟人的物質利益沒有太大關係。而當我們知道貨幣就是信用之後,「講信用」似乎多了一層理由。它不僅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品質,並且會在某個時候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這就是講信用的巨大價值。」

  • 英尺由來 在 Mʀ.Mᴀʀᴋᴇʀ. 麥克筆先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2-23 19:34:49
    有 1,455 人按讚

    更大卻更衰小的鐵達尼號(收編)

    #HMHSBritannic #關於不列顛號
    #世界上最大的遠洋客輪殘骸



    前陣子曾經講過關於隸屬白星航運的旗艦船隻:
    『奧林匹克級郵輪(Olympic class ocean liner)』的由來,
    同時也讓更多人了解這種豪華的遠洋客輪,某種程度上絕對是厄運的象徵。(幹)
    除了很派的老大「奧林匹克號」在一戰時撞沉了德軍潛艇,
    可憐的老二「鐵達尼號」則在處女航時因撞到冰山而沈入海底之外。
    那麼另一個老么的故事呢?今天就帶你認識
    關於三艘中最龐大的一艘「#不列顛號(HMHS Britannic )」的經歷。
    .

    這邊先帶入一下大略上的背景故事,
    在20世紀初期,隨著跨大西洋的客運產業急速發展,各地的航運業者競爭也愈演愈烈,並競相推出各種先進的客輪來吸引客群。
    白星航運(White Star Line)為了和死對頭冠達航運(Cunard Line)抗衡,於是則宣布進行『奧林匹克級郵輪』的規劃,
    最終則是選定在位於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的「哈蘭·沃爾夫船廠」
    來建造前所未有的三艘大型客輪。
    其中規劃的第三艘船隻就是「不列顛號(Britannic 」,在原本的定案上就設計的比其他兩艘姐妹船還要更加龐大。
    起先,安放龍骨的興建工程於1911年的10月正式展開,在建造船舶的工程上也相當的順利。
    直到半年後,「鐵達尼號沉沒事件」的發生。

    -
    1912年4月15日,鐵達尼號失事的消息震驚了整個世界
    白星因為在業務上的過失及疏忽而遭受大眾的譴責,在事件過後
    吸取教訓的白星為了要確保,往後不再會發生類似情況的風險,
    便開始修改不列顛號的設計圖,除了將原先小艇甲板上安裝更多個吊艇架外。
    同時也配合法律,將原先配戴的救生艇數量增加到55艘,並提高乘客倖存的安全性。
    此外,在鍋爐房和發動機室內也建造加寬牢固的雙層船體,
    這使若該船在六個水密艙室被淹沒的情況下,仍能保持著漂浮的狀態。

    隨著該船漸漸完工,白星也期盼著這艘將來會帶給乘客們
    舒適和奢華的「永不沉沒之艦」,
    能夠洗刷過去鐵達尼號事件時所帶來的污名。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
    1915年,隨著海軍行動擴展到東地中海和加里波利半島,也越來越多士兵在戰場中傷亡,
    因此英國海軍迫切需要能協助疏散傷員,並能夠及時提供有效治療的『皇家醫療船(HMHS)』。
    而當時建造工程告一段落,具備資格的不列顛,便被海軍選中為醫療船的一列,
    先是臨時拆除船上的豪華家具和陳設,並將其放置在白星的倉庫中。
    再迅速漆上代表「國際紅十字會」的白色油漆,並配備了約3,300張病床的設施後便火速服役(
    也因此不列顛號在完工後,從未進行過遠洋客輪的載客服務,
    而是以『醫療船』的身份開始了它的首航之旅。


    在服役期間,不列顛經常在英國和愛琴海之間進行航程任務
    除了主要在執行運送英軍傷兵回國的主線外,也有經常到達義大利的拿坡里進行補充物資的支線。
    但是在1916年11月21日時,正當不列顛全速駛入至希臘基亞海峽的基亞島附近,
    早上8點12分,右舷傳來一聲巨大的爆炸聲響。

    頓時間,醫生和船員們立即離開工作崗位,想確認發生了什麼事,
    皇家海軍的船長巴特勒(Charles Bartlett)和其他的倖存者最初則以為是來自敵方潛艇的魚雷。
    不過根據後人的文獻資料發現,原來當初不列顛是意外闖入了
    德軍「U-73潛艇」秘密埋下水雷的海域。由於水雷爆炸的因素,船隻的油壓控制系統遭到劇烈的破壞,更糟的是這導致五號和六號水密艙之間的密封門無法關閉,
    也就是說在這場爆炸過後,不列顛號註定會沈沒。

    當意識到情況不對勁時,巴特勒則下令迅速靠岸向附近的基亞島衝灘。然而這卻讓海水更加洶湧灌進船艙,焦急的人們開始放下救生艇四處逃生,
    情況混亂到甚至有兩艘救生艇在下海的時候,被船尾的大型螺旋槳推進器捲了進去,造成當場在艇上的20人遇難。
    最終在爆炸後57分鐘,不列顛號的船體逐漸傾覆到右舷,在一連串猛烈的爆炸中覆沒。
    根據倖存者維奧萊特·傑索普(Violet Jessop,對就是那個鐵達尼號的倖存者,那個幸運值點數ㄊㄇ根本與三艘郵輪相反的那個超屌護士)在日誌中顯示:

    .
    「當時船頭正一點一點的下降,所有甲板上的機械如同孩子的玩具般紛紛滑落海中,接著船頭開始駭人的向大海下沉,船尾則向空中抬高了數百英尺,最後發出怒吼的爆炸過後,它就這麼消消失深邃的大海之中。」
    .

    最終,這場駭人的沈船事件共有30人不幸身葬大海。
    但幸運的是絕大多數人都還活著,總共約有1035人倖免於難。
    並被附近的英國驅逐艦天災軍艦(HMS Scourge)救了起來。
    這場沉沒事件被英國當局視為戰損。作為補償
    在凡爾賽條約簽訂後,德方則將當時仍在建造中的至尊號(原俾斯麥號,RMS Majestic)交給損失慘重的白星營運。

    至於不列顛號的下落呢,幸運的是,它與下沉到三千公尺以下黑暗深海的鐵達尼號不同。
    不列顛號的殘骸則完好保存在愛琴海40多公尺的海底下,目前幾乎成為一片大型的魚礁生態域。
    自1975年由法國海洋學家雅克·伊夫·庫斯托(Jacques-Yves Cousteau)發現以來,目前這艘大船已被列為一戰的戰爭墳墓
    因此任何探險都必須得到英國和希臘政府的批准。
    不過,我們還是可以藉由國際潛水員團隊所拍攝的殘骸影片紀錄,
    除了還能夠挖掘到它曾雄偉且迷人的身姿。
    還能再次見證那曾經的『奧林匹克級郵輪』

    尚存自世界上的一段縮影。

    另外維奧萊特的故事真的有夠傳奇幹不蓋你
    #還有一個叫阿圖約翰普列斯特的鐵達尼號倖存者也在不列顛號上
    #他還是倖存5次船難的高手喔(幹

    #留言收不列顛號殘骸照片及本次參考資料

  • 英尺由來 在 海洋首都中的航海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1-23 08:12:28
    有 533 人按讚

    新冠肺炎,為貨櫃船公司帶來金色的聖誕節

    最完美的航業環境都堆到一起,包括:滿載的艙位;超低價的燃油成本;超高單價的運費;還有可隨時調整的各項附加費,擋也擋不住的收入真不知年底要加發幾十個月的年終獎金!
    1.“遠距離辦公”使得多數家庭增加了加用品的需求,加上疫情又起倉庫中庫存見底,造成貨櫃運輸需求量暴增,艙位一櫃難求, 9月、10、11月份全行業呈現缺艙、缺櫃、缺車又是高企的運費,搞得行業晝夜不寧,每天睜開眼睛就是海運價格暴漲,市場上到處都是4000$, 5000$的海運費,東南亞也一夜間上漲1000$以上,甚至鹽田至西班牙阿爾赫西拉斯的40英尺高櫃報出了10000美元的天價!
    2.“油價又處於歷史低位”,大量減少了航運業的燃油成本.
    3.“缺櫃及港口堵塞,船公司開始增收Peak Season Surcharge” 在對供應鏈中的所
    有參與者進行了長達六年的調查之後,美國聯邦海事委員會(FMC)宣布了這一結果,該結論認為,很可能收取滯期費是”由來已久的不公正行為”。

    *ZIM在第三季度裡創下了創紀錄的1.444億美元淨利潤
    *MSK集團第三季度的淨利潤翻了一番以上,達到10.43億美元
    *長榮海運最新公佈了第三季財報,根據財報,該公司本季度稅後純利潤高達81.85億元,年增5937%,不僅創2010年第四季以來單季新高,更是一季就賺贏了過去三年的總和!
    *11月上旬,萬海航運也發布了漲價公告,將所有深圳出口到東南亞的集裝箱海運費提高$500/1000美金,海運費上漲到了$2000+/40尺標箱。
    *南美東、南美西航線運價持續瘋漲,分別飆升至4600美金、4800美金
    *除此外,非洲線、印巴線、澳新線、加勒比航線等幾乎所有航線的運費,都跟了上來。

    全球供應鏈開始受堵: 從美國長堤港、洛杉磯港,到中國上海港、舟山港,繼續往下倒,澳大利亞悉尼港、黑德蘭港,非洲德班港、蒙巴薩港,斯里蘭卡,可倫坡港...尤其是最近英國Felixstowe港的癱瘓,將港口擁堵的多米諾骨牌玩到了極致。

    估計這波高運費,高堵塞,滿載低油價的現象將持續到農曆年以後.至少可以過一個金色的聖誕節!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