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英國達人秀女評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英國達人秀女評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英國達人秀女評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英國達人秀女評審產品中有2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倫敦男子日常 london.nanzhi,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宅家追劇:英國喜劇和電視節目推薦清單\ 好好待在家裡的日子,初期可能還是會有點恐慌與不安,馬上來分享過去一年半陪伴我度過封城時光的喜劇和電視節目,大多爲英國產製,少數來自美加,我知道大家「WFH + 做家事 + 夫妻兩瞪眼」會很煩躁,所以今天這篇就著重在歡笑類影劇,如果反應不錯,我過幾天再整理一...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4的網紅Sandra Tavali李婉菁,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Music: Sandra Tavali 2017 - "In A Soundscape", Composer's DEMO) 2017新逸藝術華人樂壇的亮點 徐嘉琪、廖培鈞 雙鋼琴音樂會 購票:http://www.ticket.com.tw/dm.asp?P1=0000018490 雙鋼...

英國達人秀女評審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5-02 11:46:45

《#父親》失智症患者的真實狀態 (8.8/10) ⠀ (Part1) 全文太長分兩篇 @looryfilmnotes 主頁部落格會是你最好的選擇 ———————以下可能有雷—————— ⠀⠀ 《父親》是一部英國劇情電影,由費洛里安齊勒執導,奧莉薇雅柯爾曼、安東尼霍普金斯主演,講述住在倫敦的安東尼隨...

英國達人秀女評審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3 21:48:29

2020奧斯卡得獎名單-預測分析 (Part2) ⠀ 7000字完整文章放在部落格,請點主頁連結閱讀 @looryfilmnotes ⠀ ※最佳原創劇本 《寄生上流》奉俊昊、韓珍元 ⠀ 原創劇本部分,目前看起來是《寄生上流》與《從前,有個好萊塢》之間的戰爭,一部非常高明的用悲喜劇緊抓著觀眾的情緒,並...

英國達人秀女評審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9 13:42:30

2019年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個人預測分析 (Part1) ⠀⠀⠀⠀⠀ 這次奧斯卡真的值得一看,尤其沒有像去年風向那麼固定,就算是大家一面倒支持的《羅馬》,到現在還是處在一個拿獎只差臨門一腳、還沒跨進去的狀態。其他後面追逐者究竟有沒有辦法把她拉下來?我想在這群雄割據,人人有機會但都沒把握的時間點,...

  • 英國達人秀女評審 在 倫敦男子日常 london.nanzhi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5-17 07:02:31
    有 458 人按讚

    /宅家追劇:英國喜劇和電視節目推薦清單\

    好好待在家裡的日子,初期可能還是會有點恐慌與不安,馬上來分享過去一年半陪伴我度過封城時光的喜劇和電視節目,大多爲英國產製,少數來自美加,我知道大家「WFH + 做家事 + 夫妻兩瞪眼」會很煩躁,所以今天這篇就著重在歡笑類影劇,如果反應不錯,我過幾天再整理一份我自己最愛看的英國警探犯罪系列吧!​如果想更全面了解英國經典喜劇的,歡迎去看收藏一下資深劇迷 蛋糕說話時,屑屑請閉嘴 的片單!


    大不列顛英式幽默系列:​


    Motherland​

    我抱著不期不待、消遣週六夜時光的心態打開了第一集,沒想到就這樣一路播到半夜,順順結束兩季。這是一部倫敦媽媽爸爸被孩子搞瘋的喜劇, 不過孩子出場次數用手指頭數得出來,故事還是圍繞在西倫敦某所小學這 5 位瘋媽媽 + 1 位怪爸爸的有趣故事。不同階級種族、不同社會地位、不同家庭問題,每個父母都有自己強烈的個性,6 個人碰撞出獨屬於英式喜劇的黑色幽默,個人最愛主角 Julia 的神經質演出,以及 Liz 反應超快、梗超精準的台詞,如果想找這兩年 Sitcom 風格的新電視劇,這是不錯的選擇。​

    📺 Netflix(台灣 Netflix 沒有上架)​

    ​ ​ ​ ​
    Ted Lasso​ #泰德拉索

    我個人對足球超級無感,即便英國的足球氣氛破錶火熱,還是無法動搖我對 football 的極凍冷感哈哈。但是 Ted Lasso 並不是寫給足球迷的喜劇,它的魔力就在於能讓對足球一竅不通的人,也拋開成見好好去與劇中的每個角色相處,最後你會發現,你喜歡上了每一個主要人物。故事很簡單,就是一個來自美國的 football (橄欖球) 教練,被莫名派來英國擔任 football(足球)教練。看似老掉牙的英國人笑美國人的刻板印象梗,卻暗藏許多溫馨感人的小支線,我個人覺得比起《艾蜜莉在巴黎》的套路還要高明許多,我身邊不管美國人、歐洲人或英國人同事,普遍都挺喜歡這部。​

    📺 Apple TV​

    ​ ​ ​ ​
    QI​

    QI 是名氣響亮的英國益智問答節目,從 2003 製播至今已走過將近 20 個年頭,最近因爲疫情少了現場觀衆,所以很難看,建議去找 2020 年 1 月以前的集數。雖然英國人本來就熱衷於各種形式的冷知識或益智問答比賽,但 QI 絕對有別於我們在台灣看過的問答節目。每一集都由主持人先奉上一個高明的笑話開場,並公開今日的題目主題,隨後便開始一題一題出題,由其他 4 位英國知名的喜劇演員或名人參賽,固定班底是超級好笑可愛的 Alan Davies,其他我覺得也很好笑的常客來賓有 Jimmy Carr、Aisling Bea、David Mitchell、Joe Lycett、Lee Mack 等等,新手可以挑有這些人出現的集數看起。依照每集主題,QI 背後的腳本團隊會去挖掘各種冷知識,主持人與來賓之間的問答互動,字字句句都是英式幽默的超高表現,低俗卻不冒犯他人,尺度很大卻不會噁心,來賓反應超快,讓你不得不佩服這些人到底平常腦袋都裝什麼?!!QI 的腳本團隊有個可愛的名字「QI Elves」QI 小精靈,他們的副業 Podcast「No Such Thing as A Fish」,每週收聽數高達一億次。至於主持人 Sandi 身爲丹麥移民和出櫃女同志身份,能夠發揮的笑話空間又更大,是節目另一個看點。​

    📺 Netflix​


    ​ ​ ​ ​
    Sex Education #性愛自修室

    今年底有望推出第三季,沒看過的可以一次補齊前兩季。《性》在英國媒體間獲得一致好評,最大的討論還是在於,第一,這部片以詼諧而正確的觀點回答了英國青少年普遍會有的對性的好奇,第二,劇中的美式場景搭配英國角色,是蠻有趣的反差及背景設定,多了幾分新鮮感。這部劇從一名性愛治療師母親的處男孩子 Otis 出發,延伸至英國高中校園裏各式各樣的情慾與笑聲。每個角色都好鮮明活跳。衛報 2019 年的影評這麼形容這部劇:當年度影界威而剛。​


    📺 Netflix​
    ​ ​ ​ ​

    Derry Girls​
​ #北愛少女

    經常看電影的人或許對於北愛衝突不陌生,但實際情況可能還是我們這些局外人難以看透的。看歷史戰爭劇過於沉重,那不如就來看看這部《北愛少女》。不過它並不是史劇,更不是單純的喜劇,在明喻暗喻、在吐嘈笑料之間,不知不覺中訴說一場北愛的百年紛亂史。充滿衝突的北愛爾蘭有著與英國其他地區截然不同的氛圍,它最晚讓墮胎和同婚合法化,而且新教徒與天主教徒互相鄙視、統一獨立意見兩極。故事圍繞在幾名北愛高中女生與來自英格蘭的男孩,他們都就讀於一所天主女校,看到這裏你應該能感受到它的衝擊與荒謬了吧?​

    📺 Netflix​


    Fleabag​

    才華洋溢的劇作家、劇場演員 Phoebe Waller-Bridge 自編自導自演,原先爲舞臺劇,後來由 BBC Three 改編爲影集,保留了原先那種對著觀衆說話的手法,十分考驗演員功力,但 Phoebe 不但沒有讓人失望,還把我的魂都勾了進去,讓人可以一次看完兩季。故事其實很簡單,就是一位生活邋遢、親情愛情關係支離破碎的女孩 Fleabag 的生活,Fleabag 就字面意思是邋遢鬼、討厭蟲, 她沒有要討人喜歡,但跟著這部黑色喜劇,或許能更加瞭解擁有創傷的人如何療癒自己。我特別喜歡她跟她姊姊互動的那種微妙氛圍,發展到最後也讓人驚喜。​
    ​ ​ ​ ​


    📺 Amazon Prime Video​

    ​ ​ ​
    MasterChef: The Professionals #廚神當道

    我在疫情期間停不下來的烹飪節目。說烹飪言過其實,因爲我們根本做不出那種等級的料理,不過這個節目最大的看點要屬主持人 Gregg Wallace 和兩位廚師評審 Marcus 與 Monica 的精闢講評,他們三位專業卻不自傲,講話中肯又給人穩重而溫暖的人情味,尤其是看參賽者與評審這種廚師級人物之間的溫馨互動,相當療癒。更重要的是,透過節目可以學到很多英國本地食材的運用、料理術語、描述味道的英文形容詞、以及多瞭解各個知名的米其林餐廳。​

    ​ ​ ​ ​
    ​📺 Netflix​

    ​ ​ ​ ​

    美加大放送:​


    Kim’s Convenience​
​ #金家便利店

    有點像韓國人版《菜鳥新移民》,但我覺得更好看更好笑。故事背景爲在加拿大開小超商的一個韓國家庭,兒子就是最近被許多人說像習維尼、飾演《尚氣與十環傳奇》主角的劉思慕,我非常喜歡他在 Kim’s Convenience 的表演,他把那種跩跩直男卻又小暖的個性演得很精準。不過這部劇裡最受歡迎的角色,要屬可愛的爸爸和媽媽,他們雖能講母語等級的流利英文,在劇中竟然是微妙微肖的韓國口音英文,台詞裡刻意走鐘的文法用詞、加上無厘頭的表演和腔調,都好好笑。劇中各個政治正確議題的梗,同志、中東移民、性別、韓國基督教社群等等,一樣是高明不低俗,可以讓人舒服地邊笑邊看完。​

    📺 Netflix​



    Marvellous Mrs. Maisel​

    喜歡看復古時尚場景的人,這部劇滿滿的截圖點。1950 年代生長於中產猶太家庭的女主角 Midge,意外成爲單口喜劇演員的故事。當然 Midge 千變萬化的美麗造型是一大看點,更精彩的在於她在劇中脫口秀表演的段子,從反應、內容到速度都精準無比,當然也穿插或許很多人如我都不是很熟悉的猶太文化,十分有趣。畫面唯美、台詞絕妙、節奏明快,真的讓人迫不及待想趕快看第四季。​

    📺 Amazon Prime Video​




    如果大家有興趣,我改天再來寫其他類型的英劇,歡迎在底下敲碗。追劇愉快!




    -​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london.nanzhi

  • 英國達人秀女評審 在 康是美 Cosmed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3-19 21:30:00
    有 42 人按讚

    🎉歡慶🎉Ksolite 精粹護手霜系列
    榮獲2021年全球美妝美妝大獎Pure Beauty Global Awards入圍肯定🏆
    想要養出嫩嫩雙手就從Ksolite 精粹護手霜開始🎬 http://bit.ly/30Pzdwn

    Ksolite日夜精粹護手霜新式保養概念
    🌸 日間保養、夜間修護
    🌸 呵護女人的第二張臉
    即上市便成為同品類商品熱銷NO.1🥇
    今年更榮獲全球美妝奧斯卡獎的入圍肯定

    從眾多全球美妝品中脫穎而出,還擄獲全球美妝界奧斯卡獎眾多評審的心吶❤️
    為什麼全球美妝奧斯卡獎《Pure Beauty Global Awards》這麼宇宙不同呢?
    這是一個英國🇬🇧引領潮流的美妝平台,被譽為美妝界奧斯卡,不同於一般美妝大賞的評審多為雜誌編輯或美妝達人,他們的評審則來自不同美妝產業,有美妝編輯、彩妝師、保養品成份專家外,甚至到美妝市場專業的採購、製造商、美妝零售業者等,從商品的包裝材質、設計、創新成份等不同面向進行評選。
    所以在經過一連串最專業、最嚴苛的評選後,擁有超強美妝實力的 #Ksolite 成功脫穎而出,這可說是相當的優秀👍

    🎊🎊🎊歡慶不打烊
    即日起至5/11 康是美魅力體驗價 http://bit.ly/30Pzdwn
    單件 95折 / 二件 $338 / 保濕款加價購 $178
    了解更多看過來 >> http://bit.ly/3lsPXmC

    #康是美 #Ksolite #日夜保養 #夜間修護 #護手霜 #呵護女人的第二張臉 #PureBeautyGlobalAwards #歡慶不打烊
    (活動詳情請依門市公告為主)

  • 英國達人秀女評審 在 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6-14 16:22:22
    有 758 人按讚

    #葉郎每日讀報 #一週大事版
    ─────────────────
    「更能反映一個人真實樣貌的是我們
    做出的選擇,而非我們擁有的才能」
    ——Albus Dumbledore
    ─────────────────

    想不到這個句子在現實生活上真的有實用的機會:正所謂「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時局越亂,越能檢驗你日常做的每一個選擇是否能拉人一把,或是落井下石地把人進一步推往地獄裡去。


    J.K. Rowling的性別分類帽
     ̄ ̄ ̄ ̄ ̄ ̄ ̄ ̄ ̄ ̄ ̄ ̄
    「和別人不一樣絕對不是壞事,那意味著你有足夠的勇氣做你自己」Luna露娜這個角色是整個哈利波特宇宙中最讓人有感的人物。在一個不斷討論血統背景的故事中,特立獨行的露娜至少在某些年輕讀者的蒼白人生中真的幫得上忙,提供他們投射自我的心理慰藉。

    J.K. Rowling本人則比較沒有什麼幫助。

    今年以來一再利用自己的社群帳號來挑釁跨性別者社群的哈利波特小說作者J.K. Rowling,本週再度正常能量釋放,大喇喇地拿出她的性別分類帽套在別人身上。當有人在討論如何在疫情過後建立一個對「有月經的人」更平等的世界時,Rowling緊咬「有月經的人」一詞,質疑有月經的人如果不是女人,難道還有別人嗎?「如果『性別』不是真的存在的東西,整個地球上所有活生生的女性等於也一起被塗銷了」她並祭出「恐X症」標準話術,強調她「認識跨性別者,也愛這些跨性別者」,但性別就是性別,把性別消除掉根本就是睜眼說瞎話。

    Rowling不是第一次發功。去年底一名學者因為在網路上鼓吹應該禁止任何跨性別者修改他們的生理性別而遭到研究機構開除,Rowling隨即在twitter力挺說:「你愛穿什麼都隨便你。你愛叫你自己是什麼都隨便你。你愛跟哪個成年人上床(只要他自願的話)都隨便你。儘管安心過你自己的生活。但憑什麼一個人出來主張性別是真的存在(不能改的)東西就要因此被開除?」

    她的發言在過去一週激起了熱烈的討論:

    1)「你的話正在傷害那些過去非常喜愛你文字的孩子們」網路上第一時間隨即出現這樣的聲音。

    2)GLAAD同性戀反毀謗聯盟則呼籲大家把對於Rowling的負面情緒用在支持平權團體繼續努力之上。

    3)LGBT音樂人King Princess批評Rowling沒有意識到作為一個白人、順性別女性已經得到遠多於跨性別者那麼多的特權和權力,而她竟然仍堅持摀著耳朵拒絕聽見那些每天都可能被謀殺、被毆打、被法律無視的族群的聲音。

    4)LGBT自殺防治計畫Trevor Project則以哈利波特本人Daniel Radcliffe的名義發表聲明,強調「跨性別女性也是女性,而任何與該句話有違的說法不僅傷害到跨性別者的認同和自尊,也違背了比我和Jo(指Rowling)更有專業說話的醫療專家的認知」。他同時也向那些說從此再也無法享受哈利波特小說的粉絲致歉:「如果你在故事中找到任何有共鳴的段落,可以在你的人生任何時刻有所助益,那就是屬於你和那本書之間的神聖關係。我個人認為誰都沒辦法毀掉那個關係。因此那些故事對你有什麼意義它就是什麼意義,那些有的沒的發言污染不了那個意義。」

    5)Emma Watson:「跨性別者說他們是什麼就是什麼,他們有資格過自己定義的生活,而不需要一直被別人質疑或指導他們應該稱呼自己是什麼。」

    6)Rupert Grint:「跨性別女性就是女性,跨性別男性就是男性。每個人都有資格過著不受評斷地被愛的生活。」

    7)Eddie Redmayne:「我無法苟同Jo(Rowling)的見解。跨性別女性就是女性,跨性別男性就是男性,非二元性是真確存在的事。我無法代表跨性別社群發言,但我確實認識到我那些跨性別友人和同僚都對於這種身份認同的質疑無比厭煩,而且這些質疑已經觸發暴力和騷擾。他們只想平靜地過自己的生活,是時候讓他們如願了。」

    8)Evanna Lynch(飾演露娜):「光想像作為一個跨性別者並且學著接受這件事並好好愛你自己已經是一件充滿挑戰的事,我們作為一個社會完全不應該再替他們增添任何痛苦。」

    9)Warner Bros.拗口的正式聲明:「過去幾週的事件加強了我們作為一個企業去正面面對社會議題的決心。Warner Bros.對於多元融合的立場是非常明確的,維持一個多元融合的文化對我們公司和我們的觀眾都是非常重要的議題。我們也看重這些在創作過程中充分與我們分享創意的創作者所產出的故事。我們同時也非常認同我們有責任呼籲所有人,尤其是那些跟我們一起工作的夥伴和接觸到我們內容的觀眾,促使大家能夠有更多同理心、能夠更理解每個社群和每個人。」

    此外,曾推動過「End Period Shame月經並非恥辱」公益活動的英國品牌The Body Shop美體小舖拿出了他們當時特別設計、上面印有"it's bloody natural" 以及 "drop the P-word"字樣的帆布袋,裝入專門研究跨性別平權的美國學者Paisley Currah的書《Transgender Rights 跨性別權利》,快遞給you-know-who。

    大軍包圍霍格華茲或被評為過度反應,但Rowling作為公眾人物一再地在性別定義上做文章確實是在替處境原本就很不利的性少數落井下石。

    同一時間,《Orange Is the New Black 勁爆女子監獄》演員Asia Kate Dillon則為Rowling示範了如何在亂世之中努力幫上忙:

    Dillon是美國主要電視網上第一個認定自己性別為Non-binary gender 非二元性別的演員,他不認為自己是女性,也不認為是男性,並且一直用they、them、their等詞彙自稱(JK Rowling表示崩潰)。他在電視劇《Billions 金錢戰爭》中飾演的角色Taylor Mason則是美國電視史上第一個非二元性別主要角色。該角色一直以來在SAG-AFRTA美國演員工會的SAG獎中一直報名的是「最佳男配角」獎項。

    Dillon本週發表公開信給演員工會,呼籲他們廢除演員獎項的性別分類。他說我們從沒看到男導演獎、女導演獎、男編劇獎、女編劇獎,卻偏偏只有演員的表演必須以二元性別來區分他們的成就。這樣的分類過去是用來保障白人順性別女性的權益,但同時也讓其他性別多元者得到歧視。因此他今年在接獲演員工會邀請擔任評審時,決定以這封信向工會提出了改革呼籲。


    一週份量的用行動改變世界
     ̄ ̄ ̄ ̄ ̄ ̄ ̄ ̄ ̄ ̄ ̄ ̄
    「更能反映一個人真實樣貌的是我們做出的選擇,而非我們擁有的才能」某校長說。

    過去兩週的美國種族平權抗爭,也反過來促使新聞媒體和好萊塢用放大鏡檢視自己的成員和日常運作機制是否符合平權價值。

    一直有美化蓄奴制惡名的奧斯卡最佳影片《Gone with the Wind 亂世佳人》,在受到《12 Years a Slave 自由之心》 編劇John Ridley直接點名批判之後,被HBO Max暫時下架,預計要再增加警語之後才會重新上架。另外長壽真人實境秀節目《Cops》也在32季之後被電視台腰斬,不再繼續訂購。該劇在1989年首播後一砲而紅,隨即吸引了全美各大警局爭相與該節目合作,藉以行銷警察形象。

    紐約時報日前刊登共和黨參議員Tom Cotton一篇主張派兵鎮壓抗議民眾的投書,引發超過800名時報員工聯署抗議報社做法。紐約時報發行人A.G. Sulzberger一開始還力挺刊登該文的決定,但後來改口承認該文並不符合報社的標準。4天後紐約時報宣佈社論版主編James Bennet已經請辭,而且即刻生效。

    該事件後,緊接著數位媒體Refinery29的總編輯Christene Barberich因被離職員工爆料對黑人女性的職場歧視作為而下台。Philadelphia Inquire的資深編輯則因為刊登一篇文章說不只黑人的命很重要,那些建築物也很重要,因而在爭議中下台。雜誌出版集團Condé Nast旗下的美食雜誌《Bon Appétit》總編輯Adam Rapoport同樣也因為被員工爆料對黑人女性歧視而請辭。

    另一篇紐約時報專欄則把檢討的視線移向同屬Condé Nast的《Vogue》總編輯Anna Wintour身上。在這波種族抗爭剛開始的時候,Wintour曾發信給員工坦承該雜誌對於替黑人編輯、作者、攝影師和設計師創造更多機會做得遠遠不夠多。受訪的黑人離職員工多數都認為黑人在Condé Nast的出版事業中一直很難得到發展的資源和機會,經常被忽視甚至以「懶惰」的種族刻板印象被看待。這次曝光的美食雜誌總編輯惡行甚至包括要求史丹佛大學畢業的黑人員工去幫忙清理他的高爾夫球桿。作者同時認為Anna Wintour雖然過去也促成包含Rihanna等多位黑人女星登上封面,但仍然會下意識地展露了時尚業長期以來的種族刻板印象。比如LeBron James登上封面的時候就被安排白人女模和他一起模仿電影金剛的場面。過去曾有媒體統計過Anna Wintour用過的助理名單,發現她的用人策略完全就是一種白人權貴的陞官圖遊戲,十之八九都是白人權貴的子女。康乃爾大學畢業的《The Devil Wears Prada 穿著Prada的惡魔》作者Lauren Weisberger在這份名單中只能算是平民百姓。

    上一次讓新聞和娛樂產業這麼緊張地砲口對內檢討的是先前me too運動期間。me too運動的經驗告訴我們這樣的檢討不一定能立即扭轉結構問題,但總是個採取行動的開端。

    IBM則在種族爭議中示範了更直接果斷的行動:該公司執行長Arvind Krishna在一封給美國國會信件中,宣布該公司將立即停止所有臉部辨識軟體的開發並不再提供給任何客戶使用。「IBM堅決反對並絕不容忍使用臉部辨識技術(包括來自其它供應商的技術)用在大規模監控、種族分析、侵害基本人權和自由,以及其它任何違反我們的價值和信任透明原則的用途之上。」隨後,Amazon也宣佈將在未來一年內暫時禁止警方使用他們的臉部辨識技術Rekognition。

    另外一個促成改變的行動來自超級英雄漫畫創作者:

    Marvel超級英雄《The Punisher 制裁者》因為其暴力制裁犯罪者的形象而長期獲得軍警、暴力幫派和極右派人士的擁戴。英美軍人都會在身上使用制裁者的骷髏頭logo來裝飾自己,包含《American Sniper 美國狙擊手》電影中的軍人。最近幾週的美國種族爭議和民警對立中,更出現了底特律警察配戴骷髏頭徽章的畫面,甚至主張軍事鎮壓的Fox新聞台主持人直接戴了骷髏頭別針在節目上表態。制裁者的漫畫作者Gerry Conway向來反對軍警使用這個logo,甚至曾索性透過漫畫人物之口在劇情中傳達反對之意。他近日也向Forbes表示他創造這個漫畫人物從來不是為了代表「壓迫」的力量,「這個角色代表的是法治的失敗,是用來關懷那些深感自己被體制遺棄的人」。

    近來有多名漫畫作者發出呼籲,要求Disney用侵權訴訟來制止警方使用制裁者logo。不過原作者Gerry Conway想到了更好的方法:

    他發起一個與Disney或Marvel完全無關的Skulls For Justice活動,鼓勵抗爭者穿上由黑人藝術家設計、帶有骷髏頭標誌的T-shirt,重新將骷髏頭logo與社會正義連結在一起。這才是讓右翼極端主義、暴力幫派和軍警成員徹底棄用制裁者logo的終極解法。


    電影院的春天什麼時候回來
     ̄ ̄ ̄ ̄ ̄ ̄ ̄ ̄ ̄ ̄ ̄ ̄
    中國電影放映產業的重啟原本是全世界同業密切關注的事件,無論重啟成功或失敗他們的經驗都將是地球上每一家電影院借鏡的對象。

    然而中國政府的不透明的決策讓重啟變成一個撲朔迷離的巨大問號。三月底的電影院短暫重啟隨即遭到中國國家電影局的緊急喊停,之後官方態度一直曖昧不明。最近一次中國政府對電影院復工的表態是6月5日,據悉當天電影局發出通知要求全國電影院的開業必須統一時間安排,暗指不准像上次那樣個別偷跑。

    本週一封聲稱由駭客組織Anonymous匿名者發出的信件中,也罕見地直接指名中國政府無視電影院員工的死活。很快地就有不幸事件佐證了這個強烈的指控。

    中國博納影業本週三(5月10日)突然在微博發出訊息說集團副總裁黃巍已於凌晨逝世,享年52歲。中國導演賈樟柯也隨即轉發該訊息,並評論道「行業之悲」。黃巍的猝逝引發北京電影圈議論紛紛,並隨即傳出他是在辦公大樓墜樓,極可能是自殺。導演賈樟柯幾分鐘後的另一則貼文提供了一些線索:「應該考慮影院復工復產了......有的電影企業日虧損100萬,100萬影院業者需要生存啊」。

    原本一直期待中國官方很快會宣佈讓電影院重新開門的放映業這兩天再度迎來噩耗:北京新一波確診案例湧現之後,北京市政府官員明確重申電影院目前不得開門營業。

    太平洋的另一岸,美國的電影院重啟同樣牛步化。顯然因為電影院重啟速度不如預期,WarnerMedia昨天終於宣佈《Tenet 天能》將延後上映,原訂7月月17日檔期將改成重映Christopher Nolan的舊作《Inception 全面啟動》,並加映《天能》的片段做為暖場。但《天能》也沒有打算讓大家等太久,新的上映日期是7月31日,WarnerMedia也不敢拖延太久讓超級金雞母Nolan不開心。

    《天能》稍稍倒退兩步後,Disney的《Mulan 花木蘭》將在7月24日成為電影院重啟後的第一部好萊塢大片。在此之前7月10日還有一部Russell Crowe主演的低成本驚悚片《超危險駕駛》搶先上映。對片廠來說第一名不是什麼值得搶的王冠,把錢賺回來才是。

    因為停業蒙受巨大虧損的AMC電影院最近稱他們和Universal的關係有些緩和,但目前為止仍沒有安排放映該公司電影的計畫。雙方在電影院停業期間因為VOD空窗期的爭執打了一場口水仗。然而Universal這幾天又做出了令人挑眉的可疑動作:

    《Knocked Up 好孕臨門》導演Judd Apatow的新片《The King of Staten Island》本週上映。發行商Universal原本預計採用《Trolls World Tour 魔髮精靈唱遊世界》的相同發行策略:在(僅剩還在營業的)電影院和VOD市場同步上檔,並且已經讓上百家美國汽車電影院預定檔期,甚至開始預售門票。結果上映前兩天Universal突然說讓電影院預定檔期純粹是「作業疏失」,該片並沒有要在電影院上映的計畫。該片因此會成為VOD獨家。在AMC電影院仍然繼續抵制Universal的情況下,Universal這種做法可謂大膽,因為他們等於明白宣示了輪到網路先演、電影院乖乖等空窗期的時代了。

    電影院的春天回來之前,包含放映和製片業都只能想辦法自救。

    導演Alejandro G. Iñárritu、Guillermo del Toro、Alfonso Cuarón、演員Salma Hayek 、Gale García Bernal和Diego Luna等多位出身墨西哥的影人以及將近50家製片公司本週就宣佈共同募款成立名為Sifonóforo的基金,用以幫助受到疫情影響的基層影視工作者度過難關。每個申請者可以得到2萬披索(約900美元)的紓困金。

    Iñárritu在啟動記者會上說:「整套機制由我們所有發起人共同發想、討論出來,用以決定這個基金要幫助哪些人以及如何幫助他們。這也算是某種民主機制的委員會運作。雖然慈善募款都不是我們的專業,然而作為一個產業、作為工作夥伴、作為一個人,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在這種艱難時刻出來互相拉一把。」


    |新聞出處|

    6/8~6/14一週大事

    New York Times Opinion Editor Resigns Following Backlash Over Tom Cotton Op-Ed(https://bit.ly/3cKrNxE)

    J.K. Rowling Somehow Decides Now’s a Good Time to Double Down on Her Transphobia(https://bit.ly/2YcfJjD)

    IBM will no longer offer, develop, or research facial recognition technology(https://bit.ly/2AUooiy)

    Top editors step down as newsrooms grapple with race issues(https://bit.ly/3dZvGAB)

    'Trans women are women': Daniel Radcliffe speaks out after JK Rowling tweets (https://bit.ly/3f7MntI)

    HBO Max Pulls ‘Gone With the Wind,’ While ‘Cops’ Gets Canceled(https://on.wsj.com/2MISdp6)

    博納影業副總裁黃巍今日凌晨逝世 享年52歲 疫情之下影視業太難了(https://bit.ly/2BTxGMu)

    ‘Billions’ Star Asia Kate Dillon Calls for SAG Awards to Abolish Gender-Specific Categories (https://bit.ly/2YnQj2x)

    Alejandro G. Iñárritu, Salma Hayek, Guillermo del Toro Launch Fund for Mexican Below-the-Line Workers(https://bit.ly/2MTH2ds)

    Can Anna Wintour Survive the Social Justice Movement?(https://nyti.ms/3hkwJgr)

    The Creator Of ‘The Punisher’ Wants To Reclaim The Iconic Skull From Police And Fringe Admirers(https://bit.ly/3dZCAps)

    ‘Tenet,’ Expected to Signal Hollywood’s Return, Is Pushed Ba(https://nyti.ms/3hlzz4K)

    Universal Pulls Pete Davidson and Judd Apatow Flick ‘King of Staten Island’ From Drive-Ins(https://yhoo.it/2Yz2Dgu)

  • 英國達人秀女評審 在 Sandra Tavali李婉菁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7-08-27 18:46:30

    (Music: Sandra Tavali 2017 - "In A Soundscape", Composer's DEMO)

    2017新逸藝術華人樂壇的亮點
    徐嘉琪、廖培鈞 雙鋼琴音樂會

    購票:http://www.ticket.com.tw/dm.asp?P1=0000018490

    雙鋼琴的演奏,就如同小型室內樂一般,需要演奏者絕佳的默契。此次音樂會,鋼琴家徐嘉琪與廖培鈞將演出三位時代相近,卻各自擁有其獨特性的作曲家:拉威爾、普朗克以及史特拉汶斯基的作品。

    拉威爾《圓舞曲》原為管絃樂作品,樂曲中呈現十九世紀宮廷宮廷中的熱鬧氛圍,人們聚集大廳跳著華爾滋的景象彷彿在眼前;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同樣改編自管絃樂作品,描繪祭典遠古俄羅斯時期祭典的進行,並在祭典中要求少女需跳舞跳至死亡作為獻祭品;而普朗克的奏鳴曲,則專為雙鋼琴所做,目的在於區分其早期四手聯彈作品,雙鋼琴的標準曲目之一。而這次與作曲家李婉菁再次合作所呈現的作品《在聲音的風景中》,更在雙鋼琴與電腦異響呼應的音場共鳴上,展現了更多雙鋼琴作品實驗性的嘗試與突破。

    徐嘉琪,國內少數經常與國際級演奏者合作的鋼琴家;廖培鈞,被鋼琴家Paul Badura-Skoda讚譽為一「傑出成熟」的青年鋼琴家。兩人將結合多年的演奏以及教學經驗,再次攜手以雙鋼琴來譜出音樂篇章。



    演出者介紹
    鋼琴/徐嘉琪
    為國內少數與國際級演奏名家維持長年合作之誼的鋼琴家。美國琵琶地音樂院(Peabody Institute of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鋼琴演奏學士與碩士。鋼琴師事Vera Danchenko, Ellen Mack, 法文聲樂作品詮釋師從Thomas Grubb. 並擔任其助教長達九年。曾獲頒全額歌劇伴奏助教獎學金(Full Assistantship in Opera Accompanying)和克拉拉艾雪費爾德伴奏獎(Clara Asherfeld Award in Accompanying);2001台北德文藝術歌曲大賽專業組最佳伴奏獎。而從2000年至2017年,她已陸續與長笛名家Peter Lukas-Graf, Trevor Wye, Robert Aitken, Shigenori Kudo, Amy Porter, Sharon Bezaly, Judith Mendenhall, Karl Kraber, Philippe Bernold, Loic Schneider, Vincent Lukas, Sarah Louvion, 新加坡交響樂團長笛首席金塔、上海音樂院長笛教授何聲奇、2007年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大賽冠軍神尾真由子、前柏林愛樂豎笛首席Karl Leister、吉他大師福田進一、英國男高音Justin Lavender, 義大利女高音 Susanna Rigacci, 以及多位管樂名家Dominique Vidal、 范磊、松本健司、 Marten Larsson, , Diethelm Jonas合作演出,記錄著台灣鋼琴家在音樂舞台上與國際級演奏名家的美好時刻與感動。並於2008年擔任國家兩廳院旗艦歌劇「黑鬚馬偕」鋼琴排練、2007~2017年國家兩廳院歌劇工作坊鋼琴排練暨鋼琴演出、2017高雄春天藝術節旗艦歌劇「卡門」聲樂指導。以及受邀擔任2016, 2017新加坡國際小提琴音樂節專屬鋼琴家。

    現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實踐大學等音樂系所兼任副教授,除了教授鋼琴,豐富的演奏經驗與清晰的理念傳承,使得她所開設的鋼琴伴奏法、總譜彈奏等課程深受學生的喜愛。



    鋼琴/廖培鈞
    "她對莫札特有一種極特別的能力,我非常樂於與她一起工作!" ... 鋼琴家 Peter Donohoe

    "她的演奏擁有著相當的敏銳度與變化色彩的能力,特別在寧靜的段落,她傳達了一種非常具有說服力的溝通力量。" ... 鋼琴家 Ronan O'Hora 被鋼琴家Paul Badura-Skoda讚譽為一「傑出成熟」的青年鋼琴家─ 廖培鈞, 自台北藝術大學畢業後,獲獎學金赴英國伯明罕音樂院攻獨奏家文憑(Artist Performance Diploma)與音樂藝術碩士 ( Master of Arts),並皆以"最高榮譽"(Distinction)之殊榮畢業。結束英國的學業,廖培鈞以滿分之成績考取德國弗萊堡音樂院攻讀最高獨奏家文憑(Solistenexamen),並經全體教授通過,以最優等(Auszeichnung)之滿分成績畢業。

    廖培鈞先後師事許麗珍、彭聖錦、陳泰成、Michael Dellinger、Malcolm Wilson、 Philip Martin 和 Vitali Berzon 教授。並接受許多鋼琴家之指導:傅聰、鄧泰山、陳必先、陳宏寬、李堅、Leon Fleisher、Boris Lvov、Alexander Nasedkin、Bernard Roberts、 Peter Donohoe、 Robert Levin、Paul Badura-Skoda、Hans Leygraf、Jacques Rouvier、Philippe Entremon、Oxana Yablonskaya、Patsy Toh、Stephen Kovacevich、Peter Serkin和 Cyprien Katsaris等鋼琴家。

    廖培鈞曾獲得許多鋼琴比賽的肯定,包括: 台灣蕭邦青少年鋼琴大賽第三名、第一屆台北愛樂樂壇新秀、英國伯明罕音樂院鋼琴獎、 Beryl Chempin 貝多芬獎、 Renna Kellaway Piano Prize和 Ludlow Philharmonic 協奏曲比賽第一名。2003年獲伯明罕交響音樂廳鋼琴獨奏會獎,於該年五月在伯明罕 Birmingham Symphony Hall舉辦個人鋼琴獨奏會,接受英國知名古典愛樂電台 Classic FM個人專訪,並在節目中撥放該音樂會之實況錄音。2004年獲選為台灣文建會的音樂儲備人才之一,並代表台灣赴義大利參加第七屆馬諾保羅‧摩諾波利國際鋼琴大賽(The 7th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Mauro Paolo Monopoli ),榮膺第二名、最佳協奏曲演奏與最有潛力年輕音樂家之特別獎。2009年,獲選為「兩廳院樂壇新秀」與台灣謬斯客雜誌所舉辦錄音甄選計劃之得獎主。

    她的演奏足跡遍及於世界各地,曾合作的音樂家,包括現以色列愛樂中提琴副首席 Amir Van der Hal、葡萄牙國家愛樂法國號首席Abel Pereira、西班牙Sevilla交響樂團低音管首席 Alvaro Prieto和英國曼徹斯特哈雷樂團豎笛家 Rosa Campos等。亦多次受邀與樂團演出鋼琴協奏曲,包括台北愛樂青年管絃樂團、國立台灣交響樂團、桃園春之聲管絃樂團、伯明罕音樂院交響樂團與Bacau Philharmonic Orchestra等。合作的指揮有鄭立彬、陳永清、Lionel Friend、Peter Donohoe、 Tamas Gal和 Ovidiu Balan。

    這些年,多方受邀室內樂演出至英國伯明罕Barber Hall、曼徹斯特Chetham's School、Park House音樂協會…等地舉行音樂會,也曾受「德國世界音樂協會」之邀至柏林Brohan Museum、Mendelssohn-Remise Museum、Epiphaninen-Kirche等地舉行鋼琴獨奏會。2017年四月,受邀至美國Illinois State Universtity 和 Washbur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Chamber Music Festival 擔任客席藝術家( Guest Artist),舉行大師班、獨奏會與室內樂音樂會等,六月將再赴美國 Lee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Piano Festival and Competition 擔任音樂節之客席藝術家,並參與比賽評審,舉行獨奏會與大師班。12月17日,將以台北國家演奏廳為起站,展開 「24fps - 瞬影」鋼琴獨奏會之巡迴演出。

    廖培鈞除了活耀於演出之外,並致力於教學,現為台北市立大學音樂系專任助理教授,並於中國文化大學與私立光仁高級中學任教。



    客席作曲簡介
    李婉菁 Sandra Tavali
    西拉雅人,作曲家,畢業於美國的琵琶蒂音樂院電腦音樂研究所(The Computer Music Department of the Peabody Institute of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師事 Dr. Geoffrey Wright.

    創作專著於使用冷冽的電子音色表現真摯的人性面,音樂型式跨越古典、電子異響、重金屬搖滾等。曾任 Discovery 探索頻道《謎樣台灣》配樂,前閃靈樂團鍵盤手,現為台北牯嶺街?劇場/ 身體氣象館聲?與?樂策展人,同時任教於天主教輔仁大學音樂系、國立清華大學音樂系,主授音樂創作與和聲學。作品常發表於 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Conference (ICMC)、The New York City Electroacoustic Music Festival (NYCEMF)、 Sound and Music Computing Conference (SMC)、WOCMAT-IRCAM、klingt gut! (Germany) 等國際展演研討會。

    網站: sandrawcl.wixsite.com/demo



    演出曲目
    1.M. Ravel:La Valse (version for two pianos)
    2.F. Poulenc:Sonata for two pianos
    3.I. Stravinsky:Rite of Spring arranged for two pianos
    4.李婉菁:《在聲音的風景中》為雙鋼琴與電腦音樂 (委託創作)




    演出資訊
    時間:2017/09/24(日)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交通資訊
    票價:1500/1200/800/500


    注意事項
    ◆早鳥票:9/5前購票享八折優惠。
    ◆團體10張以上九折;身心障礙優惠票及其必要陪同者(限一人)優惠票五折
     團體票及優惠票(需出示證件)請至 全省年代端點購買。
    ◆本節目退換票請洽新逸藝術 02-2886 3000。
    ◆本節目年代售票網站(郵寄.便利商店取票)、全台年代售票端點、
     四大超商全家FamiPort、7-11門市內的ibon機台、萊爾富Life-ET及OK超商OK‧go皆可購票皆可購票。




    購票注意事項
    * 9/5前購票享早鳥八折優惠* 10張以上可享9折/身心障礙及陪同者一人優惠5折(需憑證件購買,一證一票)

  • 英國達人秀女評審 在 Sandra Tavali李婉菁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7-08-19 12:56:33

    2017新逸藝術華人樂壇的亮點
    徐嘉琪、廖培鈞 雙鋼琴音樂會

    購票:http://www.ticket.com.tw/dm.asp?P1=0000018490

    雙鋼琴的演奏,就如同小型室內樂一般,需要演奏者絕佳的默契。此次音樂會,鋼琴家徐嘉琪與廖培鈞將演出三位時代相近,卻各自擁有其獨特性的作曲家:拉威爾、普朗克以及史特拉汶斯基的作品。

    拉威爾《圓舞曲》原為管絃樂作品,樂曲中呈現十九世紀宮廷宮廷中的熱鬧氛圍,人們聚集大廳跳著華爾滋的景象彷彿在眼前;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同樣改編自管絃樂作品,描繪祭典遠古俄羅斯時期祭典的進行,並在祭典中要求少女需跳舞跳至死亡作為獻祭品;而普朗克的奏鳴曲,則專為雙鋼琴所做,目的在於區分其早期四手聯彈作品,雙鋼琴的標準曲目之一。而這次與作曲家李婉菁再次合作所呈現的作品《在聲音的風景中》,更在雙鋼琴與電腦異響呼應的音場共鳴上,展現了更多雙鋼琴作品實驗性的嘗試與突破。

    徐嘉琪,國內少數經常與國際級演奏者合作的鋼琴家;廖培鈞,被鋼琴家Paul Badura-Skoda讚譽為一「傑出成熟」的青年鋼琴家。兩人將結合多年的演奏以及教學經驗,再次攜手以雙鋼琴來譜出音樂篇章。



    演出者介紹
    鋼琴/徐嘉琪
    為國內少數與國際級演奏名家維持長年合作之誼的鋼琴家。美國琵琶地音樂院(Peabody Institute of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鋼琴演奏學士與碩士。鋼琴師事Vera Danchenko, Ellen Mack, 法文聲樂作品詮釋師從Thomas Grubb. 並擔任其助教長達九年。曾獲頒全額歌劇伴奏助教獎學金(Full Assistantship in Opera Accompanying)和克拉拉艾雪費爾德伴奏獎(Clara Asherfeld Award in Accompanying);2001台北德文藝術歌曲大賽專業組最佳伴奏獎。而從2000年至2017年,她已陸續與長笛名家Peter Lukas-Graf, Trevor Wye, Robert Aitken, Shigenori Kudo, Amy Porter, Sharon Bezaly, Judith Mendenhall, Karl Kraber, Philippe Bernold, Loic Schneider, Vincent Lukas, Sarah Louvion, 新加坡交響樂團長笛首席金塔、上海音樂院長笛教授何聲奇、2007年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大賽冠軍神尾真由子、前柏林愛樂豎笛首席Karl Leister、吉他大師福田進一、英國男高音Justin Lavender, 義大利女高音 Susanna Rigacci, 以及多位管樂名家Dominique Vidal、 范磊、松本健司、 Marten Larsson, , Diethelm Jonas合作演出,記錄著台灣鋼琴家在音樂舞台上與國際級演奏名家的美好時刻與感動。並於2008年擔任國家兩廳院旗艦歌劇「黑鬚馬偕」鋼琴排練、2007~2017年國家兩廳院歌劇工作坊鋼琴排練暨鋼琴演出、2017高雄春天藝術節旗艦歌劇「卡門」聲樂指導。以及受邀擔任2016, 2017新加坡國際小提琴音樂節專屬鋼琴家。

    現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實踐大學等音樂系所兼任副教授,除了教授鋼琴,豐富的演奏經驗與清晰的理念傳承,使得她所開設的鋼琴伴奏法、總譜彈奏等課程深受學生的喜愛。



    鋼琴/廖培鈞
    "她對莫札特有一種極特別的能力,我非常樂於與她一起工作!" ... 鋼琴家 Peter Donohoe

    "她的演奏擁有著相當的敏銳度與變化色彩的能力,特別在寧靜的段落,她傳達了一種非常具有說服力的溝通力量。" ... 鋼琴家 Ronan O'Hora 被鋼琴家Paul Badura-Skoda讚譽為一「傑出成熟」的青年鋼琴家─ 廖培鈞, 自台北藝術大學畢業後,獲獎學金赴英國伯明罕音樂院攻獨奏家文憑(Artist Performance Diploma)與音樂藝術碩士 ( Master of Arts),並皆以"最高榮譽"(Distinction)之殊榮畢業。結束英國的學業,廖培鈞以滿分之成績考取德國弗萊堡音樂院攻讀最高獨奏家文憑(Solistenexamen),並經全體教授通過,以最優等(Auszeichnung)之滿分成績畢業。

    廖培鈞先後師事許麗珍、彭聖錦、陳泰成、Michael Dellinger、Malcolm Wilson、 Philip Martin 和 Vitali Berzon 教授。並接受許多鋼琴家之指導:傅聰、鄧泰山、陳必先、陳宏寬、李堅、Leon Fleisher、Boris Lvov、Alexander Nasedkin、Bernard Roberts、 Peter Donohoe、 Robert Levin、Paul Badura-Skoda、Hans Leygraf、Jacques Rouvier、Philippe Entremon、Oxana Yablonskaya、Patsy Toh、Stephen Kovacevich、Peter Serkin和 Cyprien Katsaris等鋼琴家。

    廖培鈞曾獲得許多鋼琴比賽的肯定,包括: 台灣蕭邦青少年鋼琴大賽第三名、第一屆台北愛樂樂壇新秀、英國伯明罕音樂院鋼琴獎、 Beryl Chempin 貝多芬獎、 Renna Kellaway Piano Prize和 Ludlow Philharmonic 協奏曲比賽第一名。2003年獲伯明罕交響音樂廳鋼琴獨奏會獎,於該年五月在伯明罕 Birmingham Symphony Hall舉辦個人鋼琴獨奏會,接受英國知名古典愛樂電台 Classic FM個人專訪,並在節目中撥放該音樂會之實況錄音。2004年獲選為台灣文建會的音樂儲備人才之一,並代表台灣赴義大利參加第七屆馬諾保羅‧摩諾波利國際鋼琴大賽(The 7th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Mauro Paolo Monopoli ),榮膺第二名、最佳協奏曲演奏與最有潛力年輕音樂家之特別獎。2009年,獲選為「兩廳院樂壇新秀」與台灣謬斯客雜誌所舉辦錄音甄選計劃之得獎主。

    她的演奏足跡遍及於世界各地,曾合作的音樂家,包括現以色列愛樂中提琴副首席 Amir Van der Hal、葡萄牙國家愛樂法國號首席Abel Pereira、西班牙Sevilla交響樂團低音管首席 Alvaro Prieto和英國曼徹斯特哈雷樂團豎笛家 Rosa Campos等。亦多次受邀與樂團演出鋼琴協奏曲,包括台北愛樂青年管絃樂團、國立台灣交響樂團、桃園春之聲管絃樂團、伯明罕音樂院交響樂團與Bacau Philharmonic Orchestra等。合作的指揮有鄭立彬、陳永清、Lionel Friend、Peter Donohoe、 Tamas Gal和 Ovidiu Balan。

    這些年,多方受邀室內樂演出至英國伯明罕Barber Hall、曼徹斯特Chetham's School、Park House音樂協會…等地舉行音樂會,也曾受「德國世界音樂協會」之邀至柏林Brohan Museum、Mendelssohn-Remise Museum、Epiphaninen-Kirche等地舉行鋼琴獨奏會。2017年四月,受邀至美國Illinois State Universtity 和 Washbur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Chamber Music Festival 擔任客席藝術家( Guest Artist),舉行大師班、獨奏會與室內樂音樂會等,六月將再赴美國 Lee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Piano Festival and Competition 擔任音樂節之客席藝術家,並參與比賽評審,舉行獨奏會與大師班。12月17日,將以台北國家演奏廳為起站,展開 「24fps - 瞬影」鋼琴獨奏會之巡迴演出。

    廖培鈞除了活耀於演出之外,並致力於教學,現為台北市立大學音樂系專任助理教授,並於中國文化大學與私立光仁高級中學任教。



    客席作曲簡介
    李婉菁 Sandra Tavali
    西拉雅人,作曲家,畢業於美國的琵琶蒂音樂院電腦音樂研究所(The Computer Music Department of the Peabody Institute of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師事 Dr. Geoffrey Wright.

    創作專著於使用冷冽的電子音色表現真摯的人性面,音樂型式跨越古典、電子異響、重金屬搖滾等。曾任 Discovery 探索頻道《謎樣台灣》配樂,前閃靈樂團鍵盤手,現為台北牯嶺街?劇場/ 身體氣象館聲?與?樂策展人,同時任教於天主教輔仁大學音樂系、國立清華大學音樂系,主授音樂創作與和聲學。作品常發表於 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Conference (ICMC)、The New York City Electroacoustic Music Festival (NYCEMF)、 Sound and Music Computing Conference (SMC)、WOCMAT-IRCAM、klingt gut! (Germany) 等國際展演研討會。

    網站: sandrawcl.wixsite.com/demo



    演出曲目
    1.M. Ravel:La Valse (version for two pianos)
    2.F. Poulenc:Sonata for two pianos
    3.I. Stravinsky:Rite of Spring arranged for two pianos
    4.李婉菁:《在聲音的風景中》為雙鋼琴與電腦音樂 (委託創作)




    演出資訊
    時間:2017/09/24(日)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交通資訊
    票價:1500/1200/800/500


    注意事項
    ◆早鳥票:9/5前購票享八折優惠。
    ◆團體10張以上九折;身心障礙優惠票及其必要陪同者(限一人)優惠票五折
     團體票及優惠票(需出示證件)請至 全省年代端點購買。
    ◆本節目退換票請洽新逸藝術 02-2886 3000。
    ◆本節目年代售票網站(郵寄.便利商店取票)、全台年代售票端點、
     四大超商全家FamiPort、7-11門市內的ibon機台、萊爾富Life-ET及OK超商OK‧go皆可購票皆可購票。




    購票注意事項
    * 9/5前購票享早鳥八折優惠* 10張以上可享9折/身心障礙及陪同者一人優惠5折(需憑證件購買,一證一票)

  • 英國達人秀女評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6-11-07 14:48:06

    本集主題: #神戲 #導演賴麗君專訪 女主角 安妮 (Ngoc A'nh)專訪
         #神戲上映記者會現場報導
      致詞 #台灣新住民親子關懷協會 陳英俊理事長 
       
    2016台灣最療癒的真實電影「神戲」耗時三年跟拍、兩位導演 賴麗君、 彭家如漚心瀝血之作,首次跨越台灣越南的戲曲傳奇11/18~24即將在台北信義威秀影城深情上映!
      
      首位新住民傳承台灣歌仔戲的「神戲」電影,主要是描述來自越南的安妮,從小就渴望成為越南歌仔戲演員,卻陰錯陽差當上越南國家馬戲團台柱。因著巧妙的緣分,安妮來台嫁給祖傳三代戲班團長芳遠,也意外接續她兒時的夢想。她花了無數青春歲月,從一句國台語都不會學習陌生的語言,和深奧的台灣歌仔戲,終於成為戲班的當家花旦。然而,野台歌仔戲早已隨著時代變遷沒落,安妮的命運跌宕,帶著長期洗腎而發展遲緩的小女兒,隨著戲班漂泊逐居廟口,即使沒人看,沒有掌聲,安妮和戲班人仍為看不見的觀眾—「神」賣力演出。
      
      「大家都看我外國人會演台灣歌仔戲就很厲害,但是我要跟台灣人比,一直努力成為一位真正專業歌仔戲演員!」神戲女主角阮安妮說,希望藉由神戲電影,讓大家看見女性新住民在台灣為傳承本土文化的努力,能夠更加接納包容她們。
      
      導演賴麗君和彭家如也表示,台灣新住民人口已高達七十萬人,女性就占了六成以上,許多逐漸沒落的地方傳統藝術,由她們來傳承,不管日子多苦,她們依然默默承擔,讓本土文化得以延續並發揚光大,我們希望透過神戲,讓台灣人看見女性新住民在台灣正發揮她們柔性的新興力量,為台灣寫下充滿時代意義_歷史的一刻!
        
      神戲獲得2016金穗獎、入圍23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也是今年嘉義電影節開幕片,曾經受邀英國倫敦種子電影節,「拍攝者適切運用主角唱的歌,組成整部影片的迷人魅力,整部影片以細膩的手法….每個階段都是主角的人生詩篇,拍攝團隊在艱辛的旅途中,帶著我們感受一個異鄉人的孤獨與她的堅毅。」這是金穗獎評審知名導演鄭文堂對神戲的評語。
      
    #神戲將於2016-11-18至11-24在台北信義威秀影城熱烈上映
      
    #全省包場請洽神戲粉絲頁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