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英國帝國大學排名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英國帝國大學排名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英國帝國大學排名產品中有2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510的網紅許文昌 Man-cheong,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QS和THE均將內地理工科主導的院校捧至新高,排名看就好。 邵頌雄:香港大學維持排名22,落後於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的第17、18位。而排在第9位的港大畢業生,就業能力原來比牛津、耶魯、芝加哥、普林斯頓、多倫多等大學畢業生都要強勁,近日上海復旦大學有大學教師因被解僱而殺死學院黨委書記,恰恰便是荒謬的...
「英國帝國大學排名」的推薦目錄
英國帝國大學排名 在 Jolam 林作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1 05:44:41
最近,牛津劍橋面試結果開始不斷的放送出來。相比每年DSE的狀元榜,相信我,其實這對於考生們來說,更具意義。因為,某程度我相信我在做大律師時一位資深英國人事務律師和我說的話:牛津劍橋大學學位,今時今日在英國是個 'get-out-of-jail card' (大富翁遊戲裡讓你逃離監獄的卡)。 他是什麼...
英國帝國大學排名 在 Beacon College (Official)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10 16:59:46
#Repost @ges_glocaleducation ・・・ 【THE世界大學學科排名2020】Medicine & Dentistry 醫科及牙醫 - #1 牛津大學 (英國) #2 哈佛大學 (美國) #3 劍橋大學 (英國) #4 倫敦帝國學院 (英國) #5 史丹福大學 (美國) #28...
英國帝國大學排名 在 BusinessFocus | 商業、投資、創科平台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13 04:46:15
立即Follow @businessfocus.presslogic 木工仔! 《星期日泰晤士報》今年的英國富豪榜中,由拉特克里夫(Jim Ratcliffe)以210.5億英鎊身家榮登榜首。去年排名只在18位的他,為何可以做到身家大躍進?據報拉特克里夫旗下的化工巨頭公司Ineos去年收入達600億...
英國帝國大學排名 在 許文昌 Man-cheo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QS和THE均將內地理工科主導的院校捧至新高,排名看就好。
邵頌雄:香港大學維持排名22,落後於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的第17、18位。而排在第9位的港大畢業生,就業能力原來比牛津、耶魯、芝加哥、普林斯頓、多倫多等大學畢業生都要強勁,近日上海復旦大學有大學教師因被解僱而殺死學院黨委書記,恰恰便是荒謬的現代高等學院管治模式。
英國帝國大學排名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香港01】紐約地標The Vessel宣布關閉
2021年開年,當第三個年輕人選擇來此地跳樓結束生命,紐約當紅的打卡地標The Vessel終宣布無限期關停。充滿科幻感的蜂窩設計,無限延伸的樓梯, IG上相關標籤多達近20萬。
早在2019年建成初,這座位於哈德遜城市廣場(Hudson Yards)的大型樓梯就是不少游客必去之地。樓高16層,近50米,置身其中,甚至能俯瞰不遠處哈德遜河、曼哈頓高空美景。
據紐約時報報導,悲劇發生的兩年前就曾有遊客和專家擔心,The Vessel缺乏保護的設計可能會帶來安全風險。但這份「安全預警」卻隨著無數人潮被淹沒,直到一年內三個年輕人生命消逝,這個設計師口中充滿樂趣的社交場所,才被廣泛關注起來。
1. 年輕人蜂擁的網紅地標
對於The Vessel的設計者,你可能不會陌生。他就是全球目前最炙手可熱的建築師Thomas Heatherwick。39歲時,Thomas擊敗了素有「建築界的女魔頭」的Zaha Hadid,贏得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英國館的設計權。
同時上海蘇州河畔的魔幻新地標1000棵樹、英國倫敦奧運會主火炬台(204朵銅花瓣)等標誌性建築皆是出自他之手。被譽為建築界達文西的Thomas,設計作品常常跳脫出「建築僅僅是建築」的局限,擁有著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據Thomas解釋,The Vessel並不是一個死板的靜態雕塑,而應該是一個充滿樂趣的社交場所。作為有史以來最複雜的鋼結構建築之一, The Vessel噱頭十足,遠看像一顆「大松果」。這座巨形觀景樓梯由8層重疊交織、互通的樓梯和平台構成,拋光銅色,流光溢彩,可謂賺足眼球。建築靈感源於印度階梯井形式,包含154段首尾連接的樓梯,2500多級台階,將井底的人一步步向上吸引…….俯沖向下看去,給人視覺、心理上強烈衝擊。
整個哈德遜廣場耗資250億美元,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混合用途私人開發項目。花費兩億美金的The Vessel則免費對外開放,除了流量擔當,同時也是紐約當地人爬樓健身、聚會場所。內部路線就像一個層層疊疊的山峰,有一公里長,遊客們可以來此攀爬、探索、遠眺。
雖然項目背景提到「健康都市」、「公民優先」,但設有的3部電梯只為老人和殘障人士提供。擁有無數樓梯的The Vessel,對於孩子、或者推幼兒車的成人其實並不方便。
項目吸引的還是喜歡趕潮流、爬樓的年輕人。2020年初,第一位在The Vessel自殺的是來自新澤西州的大學新生。第二起發生在去年12月,一名患有抑鬱症的24歲女孩自殺,緊接著幾週後,又一名來自聖安東尼奧自殺的21歲男子直接跳下去,結束了自己生命。接連3起事故發生後,哈德遜廣場的開發商終於宣布The Vessel將「無限期關閉」,直到商討出最佳對策為止。
2. 「我早知道這座建築會有自殺問題」
The Vessel悲劇發生前,其實就有質疑聲傳出來了。《建築師報》(The Architect's Newspaper)前副主編Audrey Wachs提出:「當人們爬上建築時時,儘管欄杆高度一直保持在人腰部上方,但人只要站在是高處時,就會有跳下的傾向。」
被人詬病的還有漩渦式造型以及炫目效果,有人曾表示身處The Vessel 內部,會產生嚴重的眩暈感與不穩定感。建築色彩是一種公共色彩,建築心理學研究中,色彩的變化,會導致強烈的心理暗示。尤其當被鮮豔建築包圍時,人們情緒往往伴有衝動感。反之亦然。例如英國倫敦的倫敦塔橋橋身曾是黑色,經常有人跳橋投水自殺。後來倫敦市政府乾脆聽取醫學專家建議,將橋身從黑色粉刷為藍色,跳樓自殺的人數頓減了56.4%。
當建築影響情緒時,針對年輕人,這些因素都會進一步放大。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Charlotta Thodelius提出,年輕人的自殺往往非常衝動,具有突發性。
「他們可能並不想真正死去,只是想讓一些事情暫停下來。這可能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的事情,也可能是一些在有經歷的成年人看來很微不足道的事情,例如與伴侶分手、與父母吵架、考試沒考好,或者被人說閒話。」
The Vessel引起巨大的爭議就在於此。雖然打造了一個令無數年輕人趨之若鶩的網紅建築,但並沒製造一個真正有效的剎車閥門。美國防止自殺基金會(American Foundation for Suicide Prevention)研究副總裁Jill Harkavy-Friedman博士對建築師和建築商提出建議:「在設計建築物時應該考慮預防自殺,因為人們永遠不知道誰可能有危險。」
所以,高空建築中,無論多麼微小的防預措施,可能都會影響那些想要自殺的年輕人瞬間決策。
3. 「被浪漫化」的網紅自殺聖地
世界上像The Vessel這樣,被人們主動選擇自殺的建築並不少。維基百科給出的網紅自殺聖地排名中,中國南京長江大橋受歡迎程度排名第一位。從1968年到2006年,有人甚至會千里迢迢跑到這處極富盛名的景區跳橋,自殺死亡人數超過2000人。
其中最有名的阻止案例,是志願者在南京長江大橋的欄杆上寫的一行字,「馬達加斯加的首都在哪裡」。他們希望用這個問題讓跳橋的人短暫抽離出來,重新思考,留下緩衝時間。
還有,金門大橋也是全世界最熱門的自殺聖地之一。跳橋人數在1993年大橋上達到10000人便不再有正式統計。金門大橋被譽為20世紀橋樑工程的一項奇蹟。全長約2.7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單孔吊橋之一。
當人們走在這座雄偉壯麗的大橋上時,會被酷似仙境的美景震撼,進一步喚醒心底自殺的傾向。而從227米(745英尺)最高的橋面上跳下幾秒後,大多數人都來不及反悔,就會被極速江水沖走,當即喪生。
在媒體、大眾的渲染下,大橋自殺屢見不鮮,甚至被浪漫化,成了跟風效應。南京心理危機干預志願救援中心主任張純認為,壯麗的風景能滿足許多自殺者告別世界前享受最後一次的心理。金門大橋的倖存者採訪,就提到想要尋求「浪漫」﹑「壯觀」的景色,在充滿美學的環境下中結束一生。
值得強調的是,無論是南京大橋還是金門大橋,都是一個時代過去的地標符號,預見性遠不及現在。在紐約已經擁有帝國大廈、世界貿易中心等眾多高空打卡地標後, The Vessel更應該吸取教訓、注重設施安全,而不是僅僅只追求轟動效果。預防自殺沒有靈丹妙藥,高空建築自殺有非常多的複雜性,但如果有一個更高的屏障可以增強安全係數,阻止死亡,不失為權宜之計。就像村上春樹說的︰「人們真正的恐懼是對自己的想像力懷有的恐懼。」旅
消除恐懼唯一的辦法是面對恐懼。希望無論是建築商還是建築師,都能將健康、安全作為是城市建築的基石。畢竟建築服務的最終目的永遠都是人。
#旅遊 #建築 #藝術
英國帝國大學排名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新冠病毒全球破千萬人確診病例.史上大流行疾病如何改變希臘、羅馬及西方文明歷史
【隨著七月的腳步逼進,北半球即將進入暑假,各國也爭相為了經濟加速解封,但全球新冠病毒疫情卻仍控制不下來,世衛組織預計,下周全球確診人數可能飆破一千萬例,死亡人數突破50萬。這無疑是一個全新的危險階段,越來越多人已厭倦居家避疫,但基礎防疫知識卻仍嫌不足或不願遵守。紐約時報報導稱,全球目前僅有36國病例數在減少,高達81國都仍呈現上升趨勢,且不同於疫情爆發之初,是接連出現重大熱點,諸如中國武漢、伊朗、義大利北部、西班牙或美國紐約,現在的新冠病毒是大規模且全面性的快速傳播。姑且不論病毒是否已變異增強,對人類的威脅都已是有增無減。解封相對謹慎的歐洲,目前考慮對疫情仍在延燒的美國、巴西和俄羅斯持續發布旅遊禁令,這絕對會引發政治後續效應。但歐洲以史為鑒,深知自古大流行病都將徹底改變人類的歷史,這將會是一場長期且艱苦的抗戰,撐不下去的人們都會像球王喬科維奇一樣,成為病毒的手下敗將,並付出慘痛代價。】
{內文}
(CNN主播)
現在為您插播一則最新新聞,網球明星喬科維奇宣布他確診感染新冠肺炎
生涯曾獲17座大滿貫的塞爾維亞網球好手,如今世界排名第一的喬科維奇,曾經感嘆自己在全球網壇,始終找不到球迷愛與恨的支點,一場新冠肺炎會讓他就此得到答案嗎?
(塞爾維亞世界球王/喬科維奇)
由於許多人都喪命,在這裡及全球各地看到的狀況實在是太恐怖了,但你知道生活還在繼續,我認為做為運動員,我們期待比賽 期待競技
這是喬帥親自號召以防疫募款為名的慈善比賽,原本邀來全球好手預定巡迴四國,但第二站在克羅埃西亞的賽事還沒打完,就已接連傳出多名球員及教練先後確診感染新冠肺炎。不只賽前邀選手上夜店群聚狂歡,視社交距離為無物,賽事進行中也未要求觀眾配戴口罩,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羅森柏格直言批評,這場比賽簡直體現了喬帥疫情期間的一切「荒謬行徑」,包含公開宣稱拒絕接種疫苗,在Instagrm與庸醫直播談論健康話題,聲稱正面思考可以讓髒水變乾淨等,且輿論撻伐事小,對日後全球職業網壇復賽可能帶來衝擊,才是球迷真正最大的損失。
(新聞片段)
喬科維奇發表聲明,承認我們錯了,而且一切都來得太快,我很抱歉我們的比賽造成了傷害,澳洲網壇名將尼克基里奧斯也猛烈抨擊參賽的決定,推文替所有球員祈禱,對我所做的一切不負責任,或可認定為愚蠢的事情道歉,外界要引以為鑑
喬帥的故事何嘗不是全球疫情的縮影,過度急於解封復工拚經濟,迫不及待要迎接暑假的旅遊旺季,卻忘了新冠病毒似乎迄今都沒有伴隨北半球的氣溫升高而消聲匿跡,全球確診人數甚至可望在下周,突破一千萬的重要心理關卡。
(譚德塞/世衛組織秘書長)
歐洲的情況確實已有改善,但在全球範圍內,疫情仍在惡化中,在疫情爆發的頭一個月,各國向世衛組織通報的病例還不到1萬例,但在最近這個月,卻已通報了近400萬例,我們預計下週確診數將達到一千萬例,這是一個再清楚不過的提醒,即使我們繼續研究疫苗和治療方法,我們也已責無旁貸,必須竭盡所能利用我們現有機制 抑制病毒傳播並挽救生命
世衛秘書長譚德塞警告,當全球單日新增確診數量屢創新高,顯示新冠疫情正進入一個全新的危險階段,因為越來越多人已厭倦居家避疫,但基礎防疫知識卻仍嫌不足或不願遵守,你我除非能證明所有人都已安全,否則沒有一個人或國家能在這場抗疫戰爭中置身事外。
(譚德塞/世衛組織秘書長)
一些已經成功抑制病毒傳播的國家,現在都又看見確診病例上升的趨勢,當它們在重啟社會和經濟之時,所有國家都正面對一個微妙的平衡,在保護人民與最小化社會與經濟損害之間,因為在生命和生計之間無法選擇,各國都可以兼顧兩者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全球目前僅有36國病例數在減少,高達81國都仍呈現上升趨勢,且不同於疫情爆發之初,是接連出現重大熱點,諸如中國武漢 伊朗 義大利北部 西班牙或美國紐約,現在的新冠病毒是大規模且全面性的快速傳播,姑且不論病毒是否已變異增強,對人類的威脅都已是有增無減,以中南美洲為例,過去一周確診病例數已爆增25%到50%,擁擠悶熱的社區環境,再加上勞力謀生的需求,都一再使當地受感染比例居高不下,世衛雖呼籲各國有必要重新思考新一波封城措施,但解封後的人群顯然已如猛虎出閘再也關不回去,這天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政府不過是端出免稅措施刺激經濟,就吸引大批民眾不要命地瘋狂搶購。
(Claudia Lopez/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市長)
這不是一個派對,我們仍處於大流行期,如果你們想購買某種東西,最好在網上購買,以免引發群聚擁擠的危險
再看看歐洲,歷經二戰後最長時間逾百日的關閉後,法國艾菲爾鐵塔已於6月25號重新開放,知名觀光景點羅浮宮也預計七月初再度擁抱人潮,由於歐洲多數國家解封腳步相對謹慎,西班牙的四階段,甚至得拖到七月份才開放外國旅客入境,鄰近的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更在爆發新一波疫情後,立刻宣布大里斯本19個區重新封鎖,上百萬居民重新居家避疫直到7月14號,反觀一海之隔 脫歐中的英國,至今仍是全球排名第五的疫情重災區,卻擋不住一波波熱浪來襲,任由人潮將知名海灘擠爆,而利物浦球迷好不容易等到了睽違30年第二個英超聯賽冠軍,更顧不得防疫要求的社交距離,徹夜狂歡施放煙火,而這也極可能會成為英國甚至是全歐洲下一個防疫破口。
(ABC主播)
今晚有消息說,歐盟現在正在考慮對想去歐洲旅行的美國人,發布暫時性的禁令
(新聞旁白)
該標準包括該國的流行病學情況與新冠病毒應對,歐盟認為對疫情比歐盟更糟的國家應維持禁令,美國可能暫時得跟巴西 俄羅斯人一起被拒於門外,中國則是列在考慮名單之列,根據紐約時報的說法
(ABC記者)
這將不只是一個重要的健康議題,也是一個政治議題,歐盟領導人現在將不得不把任何潛在的政治反彈納入考慮,尤其是來自那位在旅行及防疫上態度都與歐盟不合的總統
歐洲向來以史為鑒,深知一場大流行病,通常足以徹底改變人類的歷史,最早證諸西元前五世紀雅典與斯巴達的交戰,當時的流行病導致了雅典的敗亡,長期研究公衛與流行病史,並著有《流行病與社會》一書的耶魯大學榮譽教授Frank Snowden從他現在居住的羅馬出發,發現這裡似乎是一個非常容易受到疾病影響的城市,不只西元五世紀爆發的瘧疾,對羅馬帝國的軍事和經濟力造成了嚴重破壞,14世紀開始的鼠疫也改變了西方文明的進程,其中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喪生,導致工人短缺
,農奴享有更大的議價空間,因而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終結。
(Frank Snowden/耶魯大學公衛與傳染病史榮譽教授)
任何一切關於我們,關於我們的藝術 文化和宗教,我們應該說,包括過去的死亡與痛苦,都將以疾病的形式被告知及感染
他以知名的文學家莎士比亞為例,所處16和17世紀的英國就曾經歷過瘟疫,只是莎士比亞的戲劇,並沒有直接以瘟疫為主題。
(Frank Snowden/耶魯大學公衛與傳染病史榮譽教授)
雖然沒有直接關於瘟疫的戲劇,但如果您想驚嚇觀眾,你也可以提起瘟疫
在你們兩座房子上都是瘟疫,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那會引起非比尋常的共鳴。
唯一的例外是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它似乎是在大流行過後,以一種驚人的方式徹底從人們對話中消失,著有《美國大流行》《1918年流感大流行後的迷失世界》一書的歷史學教授Nancy Bristow便直指,這場瘟疫奪走5千萬條人命,遠遠超過同一時間在世界大戰中喪生的人數,但它卻不願被記憶,只以一種非常小的方式,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
(Nancy Bristow/ Puget Sound大學歷史學教授)
大流行的結果,公眾隨地吐痰舉動更讓人不屑一顧,還有另一件事對我們而言,也隨之消失,那就是公共飲水杯
因為這場大流行病,暴露出我們所處時代的不公平,尤其是有色族裔所遭受的打擊。
(Nancy Bristow/Puget Sound大學歷史學教授)
在大流行疫情中,窮人可能會遭受寒冷 飢餓和無家可歸的問題,有色人種會發現自己被排除在所服務的急診醫院之外,然而即便在疫情風暴過後,仍然沒有任何行動來解決這些問題
耶魯大學的Frank Snowden教授說,透過大流行和疾病的歷史,事實上正替我們所有人提供了選擇。
(Frank Snowden/耶魯大學公衛與傳染病史榮譽教授)
這是一場危機,因為所有可怕的事情都會發生,但這也是充滿機會的時刻,在這個時間點,我們可以用比現在更加安全的方式,來重新想像我們的生活,這實際上可以讓這個世界成為一個對後代子孫來說,更更安全更美好的所在
改變工作型態,其實只是最小的一件事,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甚至提醒,新冠病毒的詭譎多變,以及一波波如海嘯般襲來的疫情,未來恐將對各國建立疫苗安全性的可信度造成挑戰,這將是一場對人類而言,艱苦而長期的抗戰,撐不下去的人們都會像球王喬科維奇一樣,成為病毒的手下敗將,並付出慘痛代價。
(比爾蓋茲/微軟創辦人)
美國經歷了艱難的時期,我們在聯繫追蹤接觸史或強制隔離方面不那麼嚴格,而且與亞洲國家相比,美國戴口罩的遵守率要低得多,因此與美國相比,歐洲的確診個案下降幅度更大,您知道,公衛專家和其他像我的人都在說,嘿讓我們不要忽視這一點,即使天氣對我們有所幫助,如果這種病毒不是季節性的,狀況可能會更糟,因此我們現在知道夏天從中受益,但秋天的感染力會越來越糟,因此我們更有理由不要完全放鬆我們的行為,您知道,唯一的好消息是,隨著我們正在學習如何更好地對待他人,死亡率已經有所下降,我們的負擔不那麼重,但是無論從全球或從美國角度來看疫情,都比我預期的更加黯淡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請點閱【完整版】2020.06.27《文茜世界周報-歐洲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o-TL8liy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