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若是一個人netflix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若是一個人netflix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若是一個人netflix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若是一個人netflix產品中有10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最近Netflix上架韓劇「醫生耀漢」,它稱不上新片,是2019年的舊劇了,在此我不是要推這部劇,只是對於此劇圍繞著「疼痛」這個主題的探討很有共鳴。 拜此劇之賜,我發現醫院竟然有「疼痛科」這種門診,是我過去所不知的。 我稍微查了一下,發現要當疼痛科的醫生並不簡單,得要橫跨多領域的醫學專業背景,才能有...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XXY_Animal of Visio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梗你報新聞】2020-AUGUST WEEK 2 《獵魔士》第二季復工 高規格防疫拍片現場曝光 . ▶ 收看YouTube(單篇)影片: https://youtu.be/aiGj3CtYZAM ▶ 收聽完整 PODCAST內容(長版)收聽: https://open.firstory.me...

若是一個人netflix 在 少女心文室 NEWS ROOM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24 13:39:49

🦑『《魷魚遊戲》6關遊戲介紹』 / 💣這篇算是有雷喔!IG圖文還有內文都有雷,所以如果還未觀看此劇朋友可以先儲存文章,建議之後再看!連假這幾天超多新劇上限,終於也把《魷魚遊戲》9集追完了!這部目前在全世界已經破韓劇紀錄,超越《Sweet Home》成為Netflix原創韓劇世界榜單第2名,是目前韓劇...

若是一個人netflix 在 艾斯特的電影紀錄 ✨ 艾電影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03 15:11:35

【艾片單 x 金鐘56戲劇入圍作品推薦】 #年度片單追起來 #入圍作品不私藏推薦 ⠀⠀⠀ 一年一度的第56屆金鐘獎入圍名單已於稍早公布,以神劇黑馬為首的《天橋上的魔術師》風光入圍14項,尾隨在後的是職人類型劇《做工的人》入圍9項、《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入圍8項。 回顧過往一年的台劇發展,不少戲...

若是一個人netflix 在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5 15:21:06

#新文章 #聯合報專欄 ⁡ 經常忘記與大家分享我的外稿專欄。其實先前貼過幾次《聯合報》專欄連結,但近一年來觸及非常差,po文這件事也就被我擱在一旁。 ⁡ 再次與大家分享最新一篇文章,是因為這個專欄進入新階段:#美食論述。自從去年九月我重啟有關 #美食家 與 #美食評論 的討論後,接下來想探討的是「美...

  • 若是一個人netflix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1 17:33:25
    有 15 人按讚

    最近Netflix上架韓劇「醫生耀漢」,它稱不上新片,是2019年的舊劇了,在此我不是要推這部劇,只是對於此劇圍繞著「疼痛」這個主題的探討很有共鳴。
    拜此劇之賜,我發現醫院竟然有「疼痛科」這種門診,是我過去所不知的。
    我稍微查了一下,發現要當疼痛科的醫生並不簡單,得要橫跨多領域的醫學專業背景,才能有效協助病患找出痛因,對症下藥。(我並非專業人員,若是資訊有錯誤,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啊!)

    男主角是疼痛醫學的權威醫生,偏偏有個不為人知的秘密,他罹患罕見的「先生性痛覺不敏感症」,不只感受不到痛覺,也完全接收不到溫度的刺激,意即不知道何謂疼痛和冷熱。
    一個從小到大都不知何謂疼痛之人,竟然試圖了解疼痛,並努力為病患找出原因,聽起來是不是一種極為衝突的設定?
    先不論男主角究竟能否對病患感同身受,但他對於疼痛的詮釋深得我心,他如此定義:「疼痛是身體對我們所說的話。」
    意思是,身體有危險或異常的時候,會透過疼痛來告訴我們。
    疼痛不過是個警訊,提醒我們身體已然失衡,需要做出調整,因此疼痛本身並不非壞事,而是確保存活的自然機制。
    反觀與男主角一樣的疾病患者,大腦無法接受到疼痛的訊號,身體也就無法對周遭的環境做出適當的回應,通常都要危急性命的明顯症狀出現,才會得知身體出問題,因此這類患者的壽命大多很短暫。
    由此可知,疼痛反而是值得感謝的一種禮物,讓我們知道太燙的東西不能碰、冷要加衣服避免失溫、痠痛需要休息、刺痛有可能是發炎要注意。

    劇中男主角在接受訪問時說了這樣一句話:「只有不明原因的疼痛,沒有無原因的疼痛。」
    往往會去到疼痛醫學門診的,都是較為特殊案例的病患,已經去過其他科別門診,做過許多檢查都找不出肇因。
    劇中的醫生們面對這樣的患者,並非給個止痛藥,單純解決疼痛的感受就好,畢竟如此只不過是治標不治本,疼痛依然有可能反覆發作。
    他們得要試著抽絲剝繭,一步步排除單一因素,運用整體全面的角度,追根究柢去找出造成影響的是哪個身體系統病變,亦或是何種外在入侵的病毒。
    這樣的過程,不禁讓我對聯想到「情緒」。

    「疼痛」與「情緒」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皆為一種展現在外的表徵,差別在於,一個是身體層面,一個是心理層面,目的是讓我們有機會意識到自身的狀況。
    當疼痛出現,基於想擺脫不舒服的感覺,便會促使我們開始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進而找出應對及調整的方法,以至於有機會正視過往習慣的身體使用模式,是否不符合目前身體所需。
    因此疼痛絕非是來折磨我們,反倒是來協助我們傾聽身體的聲音,提供更深入了解自己身體的機會。
    畢竟人體是一個極度複雜且龐大的組織,縱使現代科技如此進步,仍有許多未能全盤解密的部分,即便同樣身而為人,也會由於基因、環境、飲食等因素而產生各自的差異,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身體運作機制。
    比起無法時時刻刻觀察我們的專業醫生,也許我們才是自己最好的治療師。
    唯有當我們有意識地覺察並與身體連結,才會明白什麼是適合自己身體的解藥。

    情緒亦然如此,常常我們都希望那些讓我們感到不舒服的情緒趕快消失,就像我們祝福的話語總喜歡加上「快樂」兩個字,生日快樂、新年快樂、聖誕快樂、天天開心等,好似開心快樂才應該是常態,不屬於正向的情緒只會造成不良影響,最好通通離開。
    當我們感到憤怒、失望、恐懼、傷心、焦慮、內疚等情緒時,絕非情緒本身是個錯誤,需要被擺平或消滅。
    反而要恭喜自己,藉由情緒的發生,有了停下來檢視自己的機會,意識到必定是自己內在有某個議題存在,情緒才會被觸發。
    進而向內探索,追本溯源找到困住自己的枷鎖究竟為何。
    有可能是舊時未被處理的創傷,也有可能是已不再能支持到自己的某個信念在作祟。
    覺知就是一道療愈的光,埋在底層的根源才有可能被照亮,帶來自我轉變的契機。
    當我們有意識地一次又一次超越慣性反應,同樣的人、事、物便不再會產生左右自己行為的情緒了。

    既然聊起疼痛,就必須來推一下自己的Podcast單集,在「EP22. 疾病不是身體的枷鎖,反而提供釋放自我的線索」,透過節目搭檔馬妮陪伴媽媽治療癌症的過程,以及我們各自從身體上的症狀所察覺到的內在議題,一起來探討看看我們是如何讓自己「病由心生」的。
    不論是疼痛還是疾病,也許都是靈魂想說的話,透過有形的身體展現出來,為我們帶來生命蛻變的可能。

    你是否也曾經對於健康感覺到焦慮?
    撇除現代人更容易發生的那些心理疾病,各種過敏、皮膚發炎、頭痛、關節炎、胃痛、腰背疼痛等等大家也都不陌生的吧!
    在醫學越來越發達的現代社會,因為各式疾病資訊的頻繁流通,反而使得大多數人對於健康都有著隱隱的焦慮。
    相信從小到大,每個人都經歷過各種不同的疼痛或是疾病,可能大多數時候,我們只會想著趕快消滅病原或是解決問題,而忽略了背後更大的秘密。
    若是更有意識地去覺察,也許會看見病痛真正想要傳達給自己的訊息。
    而那些小病小痛也夾帶著身體寫給我們的情書,讓我們有機會從另一個面向好好愛自己。

    如果看到這裡你也對這集的主題有興趣,那就趕快打開Podcast聽一下吧!
    收聽連結放在留言處喔!

    #瑜珈是很好與身體連結的方式
    #因此選了這張照片

  • 若是一個人netflix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06 16:46:57
    有 19 人按讚

    《型男飛行日誌》在九月時從Netflix中被下架了。

    這部在2009上映的片,以其劇情、角色、導演與剪輯手法的出色,得到了很多獎項的提名,雖然最終沒有囊括甚至橫掃獎座,但各方給予的好評其實沒有減損它的厚度。

    而這部電影在電視台上播過很多次,我卻沒有去看,因為片商的片名實在取的很雷,看起來這部片只是主角耍帥的內容.......好吧,主角確實很帥。

    這部片原來的名稱叫做"Up in the Air",中國直譯為《在雲端》,算是貼切;香港則翻譯《寡佬飛行日記》,"寡佬"指得是喪妻的鰥夫,孤獨的老人,後來引申為單身不娶的男人,所以這樣取名是很貼切的。

    但台灣片商卻膚淺的緊,見到主角喬治克隆尼是帥哥,又在天上飛來飛去,所以很直觀的叫做《型男飛行日誌》;你說他錯嗎? 好像也沒錯,主角是型男也在空中飛來飛去,但在這種片名裡面我們無法藉以引起對這部片的興趣(除非只要是型男就可以的....)

    相反的,原名《Shallow Hal》(庸俗或膚淺的霍爾)的那部電影我們翻譯為《情人眼裡出西施》還相對貼切一點。(中國直譯《庸人哈爾》、香港直譯《豬兜有情人》)

    總之,我當時乍看《型男飛行日誌》這個名稱,還以為是在講一個帥哥(機長)飛來飛去找豔遇之類的電影........(但這部片有內涵多了)
    之所以我能發現他的內涵,還是基於某些社團人推薦的,看了那個推薦跟幾張裡面的劇照對白,我抱著嘗試的態度,在下架前點開看了。

    --------------

    當下只覺得這部片確實很有內涵(女主角薇拉·法蜜嘉在片中背面全裸又大露測乳的那一幕更是美的驚心動魄,有線電視台絕對會剪掉的那種......),但在事後細細回想,這部片中"暗合"著很多哲理。

    我為何說是"暗合",而非"暗藏"呢?

    因為很多時候,編劇的人只是想呈現自己很有創意的想法,卻不知在無意之間將很多哲理一起融入劇情中,然後被不同思想背景的人看到後,基於各花入各眼的情況下,演者無意、觀者有心的發出了這些體會感想。

    (例如,一部西方宗教片其中的一些道理,會讓東方宗教的思想者覺得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領會。)

    有些時候,是編劇會刻意的將某些巧思放在電影裡面,用彩蛋的方式來致敬、伏筆,或是單純的揭示未來續集可能的走向。

    (例如,皮克斯工作坊、迪士尼影業中的數字、角色或色彩的隱喻;漫威系列中以往必定出場.....但以後不會再有的老人家--史丹李;或是漫威的彩蛋系列。)

    但更多的時候,是編者作者根本就沒有那些想法,只想呈現自己的劇本,但是粉絲就腦補起來了,將一堆根本不在作者創作設想之中的元素,硬是加在裡面,然後可能還會大讚編劇或導演天縱英明,把這麼多堪稱典範的元素不著痕跡的加在裡面,還好自己心細眼尖、博學多聞,才能把這其中的隱藏伏筆一一看懂挑出.......

    例如,很多人把周星馳的《功夫》捧上了天,說裡面蘊含了多少上乘的攝影技巧、多少心理學學說、多少編劇電影學說、多少"後現代主義"、"存在主義"云云........不可否認,周星馳是個電影天才,喜劇表現的能力不在話下,也有過很多驚人的經典作品。

    但我甚至不確定他本人對"存在主義"、"後現代主義"這類的哲學議題所知多少??又是否能熟捻到可以把這些理論完整的融入一個特效功夫喜劇電影之中??

    我總以為,要評論一個人,不是只看個案(一個電影一個作品),而是要看通案(一直以來的作品水準)。

    就比如說,看到一個人用小石頭打到40公尺以外的東西,我們會覺得他準;但是真的準,還是矇的,那就再遞給他十個小石頭,如果10能中8,那我就會相信他是真準。

    又譬如說,近年來導演 克里斯多福 · 諾蘭,當年的《記憶拼圖》(2000)是很好的作品,但他是不是一個好導演,就要從他之後的作品來看了。

    之後從《針鋒相對》(2002)、《蝙蝠俠:開戰時刻》(2005)、《頂尖對決》(2006)、《黑暗騎士》(2008)、《全面啟動》(2010)、《黑暗騎士:黎明昇起》(2012)、《星際效應》(2014)、《敦克爾克大行動》(2017),一直到最近的《TENET天能》(2020),都無一不是精彩作品,所知所聞太少、專注力不購的人,甚至連看都看不懂........

    #那我們就可以說他是一個很優秀的說故事人了。

    而以這種角度回來看周星馳。毫無疑問,從1990年開始,他的作品拉開了一個時代的序幕,一直到1995年間這些作品在電視、電影、票房跟文化影響力上都有巨大影響,這段時間的他毫無疑問是個偉大的喜劇演員。但我個人覺得從96年的《鹿鼎大帝》、《食神》開始,他演繹故事的方式開始定型,其他轉變卻讓人有"不如從前"的感覺,而那恰好卻是他跳脫演員身分後的一個轉折。

    他的第一個編導作品是《凌凌漆大戰金鎗客》,這也是一個很有趣的作品,也取得很大的成功;但96年的《鹿鼎大帝》、《食神》也都是他編導的作品,他的風格開始從這裡改變。

    之後的《喜劇之王》風格就很不同了;但幾年後他贏來了一個大成功《少林足球》,後來的《功夫》更是把他推上了巔峰,界線畫到這裡,我會覺得他也是成功的導演。

    但後面的作品就開始毀譽參半,然後開始毀多於譽了.......到後來,很多支持他的,已經"只是"影迷(看的是一個信仰);出來的作品也早已經不像過去演員時代那樣搞笑與劇情並重、表演跟詮釋都佳的--能夠輾壓同時期作品了。

    所以把他後期的作品一連串看起來,我不認為部分人對《功夫》一片的極佳讚譽,就是他一貫的編導實力;若是有人說《少林足球》、《功夫》是"偶有佳作"中的那個佳作,我還真無法反駁他。

    從這裡回頭看,你說他是否真的如某些影片中說他能將各種攝影技巧、哲學主義理論融入作品中云云的話,我真的會覺得那只是影迷自我投入、對號入座的解讀。

    或許,那些被認為是他刻意為之的高明手法,只是對號入座的結果;不然後面的作品怎麼又沒有這麼高明跟富有哲理了?

    --------------

    而之所以會讓我有這種發想的原因,其實只是一路看下來的體會跟反向思考,但直到有一天,讓我看見了一則新聞,才讓我這個想法落了實槌。

    還記得2019年由瓦昆·菲尼克斯主演的那個神作---《小丑》嗎?
    對我來說,那確實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但只要是神作就會有人追捧,有人追捧就會有人吹捧;當少部分的人一看又看再看下,憑著火眼金睛來說出裡面有多少隱藏巧思、導演演員致敬,又挖掘出多少隱藏彩蛋時,導演陶迪 菲利浦斯卻在公開的訪問中直言 : 「我不做彩蛋的,任何人在我電影中指出的彩蛋都是個錯誤。」

    這巴掌,其實抽的超響。

    也說明了,我的某些想法可能真的發生,只是各種美麗的誤會粉飾了影迷、陰謀論者、抱大腿者與導演、演員、編劇之間那些沒有明說的界線。

    ------------------

    這讓我想起我高中畢業打工的一個趣事。

    某一天,我跟同事伊果(eagle)在聊天時聽他說了一個故事。

    伊果說他有一天跟吉米(Jimmy)在廚房倚牆聊天時,忽然覺得眼角一動,兩人都瞥見有一隻大隻的德國蟑螂在兩人之間的牆壁上爬動,就在兩人大驚正要閃避之際,忽然一隻手拍了上來,蟑螂登時爆漿慘死。

    兩人一看,出手的人正是傑瑞(Jerry)。

    只見傑瑞徒手趴死蟑螂後依然面不改色,卻也是不發一語的走到一旁的水槽洗手,伊果跟吉米兩人目睹此事,又看到傑瑞的雲淡風輕,便相當欽佩的走向水槽。

    伊果開口(用台語)說 : 「喔~乾!! 你魄力這麼好啊! 這麼大隻蟑螂,你直接一巴掌打死! 實在有夠猛的!!!」

    哪想到傑瑞一邊拿擦手紙抹乾手上的水珠,依舊面無表情的回答 : 「沒有啦! 我剛剛是想說用手拍在蟑螂旁邊的牆上,好嚇一嚇那隻蟑螂;結果手舉起來,蟑螂就嚇到了,但是逃跑的方向剛好是自己拍下去的地方....................」

    我真心認為,很多神作被吹捧的那麼厲害,大抵上就像這種誤會一樣的美麗。
    .
    .
    .
    #其實我是要講本貼文第一句的那部電影
    #哪裡知道講到後來就歪樓了
    #你們應該習慣了啦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設搶先看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253325874890594
    #如何將內文跟連結一起分享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522891261267386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kMEenw

  • 若是一個人netflix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31 21:49:02
    有 289 人按讚

    #新文章 #聯合報專欄

    經常忘記與大家分享我的外稿專欄。其實先前貼過幾次《聯合報》專欄連結,但近一年來觸及非常差,po文這件事也就被我擱在一旁。

    再次與大家分享最新一篇文章,是因為這個專欄進入新階段:#美食論述。自從去年九月我重啟有關 #美食家 與 #美食評論 的討論後,接下來想探討的是「美食論述」。

    首先是這樣一個問題:優秀的廚師能否和優秀的藝術家相提並論呢?

    這是一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單篇短文篇幅有限,之後會陸續更新內容。

    --

    美食不耐久,美食論述可以
    (原文發表於《聯合報》2020.08.20)

    美國的幽默作家弗蘭.利波維茲(Fran Lebowitz),作品不多,卻暢行藝文圈,與之相交者不乏大明星、大導演、大總編,其中一位是奧斯卡名導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史柯西斯以利波維茲為主角拍了二部紀錄片,較新的這部《假裝我們在城市》(Pretend It’s A City),正在Netflix熱映,內容為史科西斯或其他名人與利波維茲對談,鋪陳有關紐約與都會生活的種種議題,利波維茲的聰明機智與鋒利口才展露無遺,圈粉無數,也包括我。

    在有關「文化事務」的討論中,美國導演製片人與演員史派克.李(Spike Lee)問利波維茲:「妳認為優秀的運動員可以和優秀的藝術家相提並論嗎?」利波維茲答:「我認為優秀的運動員可以和優秀的舞者相提並論,但不能和優秀的作家相提並論。」史派克.李不同意,他認為麥可.喬登和法蘭克.辛納屈、米開朗基羅、貝西伯爵、艾靈頓公爵具備同等地位,在某個領域最高水準的人,將一起躋身萬神殿;利波維茲卻妙回,在麥可.喬登死後四十年,你不會像聆聽艾靈頓公爵的專輯一樣觀賞麥可.喬登的籃球比賽。

    利波維茲的論點是,音樂作品永流傳,你永遠可以擁有艾靈頓公爵,一張專輯的意義不僅僅在於黑膠唱片實體的存在,還在於其記錄了音樂家的作品,這個作品是一樣的;觀賞運動賽事卻不同,當麥可.喬登不再打球,你就沒有比賽可看,你也欠缺回顧他過往比賽的動機,因為你已經知道比賽結果。

    我差點對著電視螢幕舉手發問:「請問利波維茲女士,優秀的廚師能否和優秀的藝術家相提並論呢?」

    這一題隱含的問號是,廚師做出的料理是否為一種作品?

    對照上述有關音樂與運動的辯論,或有人翻翻白眼,以膝蓋代替大腦回答:食物吃下肚就沒了,怎麼能成為一種實際存在的作品?話再講深一層,食物在物理上的短暫性與不可再現性,如何能被人反覆鑑賞?

    若是如此,這世上將沒有美食家、美食評論家、美食作家存在的餘地,也沒有與飲食相關的著述、報導、評鑑存在的必要。然而這有違事實,我們知道這世上有大量有關美食的「作品」散播著,無論是食譜、小說、論文、電影,或是在自媒體當道的此刻,嘈雜龐亂的貼文、美圖、短片、限時動態。

    我要說的,是「美食論述」(culinary discourse)。美食難以永流傳,而美食論述可以。這也是本專欄爬梳美食家的淵源與脈絡的下一步,我們必須談談美食論述。我們已經談過餐廳是美食家誕生的舞台,上餐廳吃飯的人們形成用餐大眾,催生出有關美食的公眾輿論,進一步促成美食家作為意見領袖的崛起。這條脈絡,是由私密走向公共的過程,美食論述也是一個關鍵:讓美食由不耐久的、個人的體驗轉為可傳述的、公共的評論對象。

    如果料理無法成為作品,美食論述總可以是。

  • 若是一個人netflix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8-21 21:00:12

    【梗你報新聞】2020-AUGUST WEEK 2

    《獵魔士》第二季復工 高規格防疫拍片現場曝光
    .

    ▶ 收看YouTube(單篇)影片:
    https://youtu.be/aiGj3CtYZAM

    ▶ 收聽完整 PODCAST內容(長版)收聽: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e0s5fpvu8gi0803gfko21rs
    .

    看來剛組好電腦的亨利卡維爾,沒有太多空閒時間可以好好打電玩了!因為《獵魔士》第二季正式宣布復工了!

    NETFLIX前陣子才宣布,《獵魔士》將會在第二季來臨前推出前傳影集,如今《獵魔士》第二季宣布復工,也另類向影迷宣告《獵魔士》系列作品的製作在最近是全面啟動。而原定《獵魔士》第二季的拍攝計畫在今年一月展開,但因為新加入的演員克里斯多佛希夫哲,在三月份宣布停工之後傳出確診新冠肺炎的消息,讓劇組大動作為片場消毒,工作人員也全面隔離,直到四月克里斯多福希夫哲才宣布自己痊癒,才讓這起風波有了不錯的結局。

    如今第二季製作復工消息一出,導演史蒂芬瑟吉克更在IG上分享了不少片場照片,說明工作人員利用遠距離通訊方式保持社交距離,每個人更是戴上口罩或利用透明塑膠布隔板阻絕,十分小心。若是順利,《獵魔士》第二季預計趕在2021年年底播出。

    大家對於則新聞有什麼想法呢?
    或是有哪些新聞想要討論的呢?
    都歡迎留言分享與我們討論唷!

    新聞編輯:Jericho

    **************
    歡迎加入【 有梗電影俱樂部 】臉書社團,不錯過任何電影實體聚會與活動喔!(需回答問題審核)
    .
    也別忘了按讚追蹤更多不同平台內容唷!
    📣 PODCAST: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 YouTube:http://pcse.pw/9ZNYT
    📣 IG:xxy_djfishmb
    📣 XXY @方格子 https://vocus.cc/user/@XXY2018

    #新聞 #電影 #影視 #梗你報新聞 #亨利卡維爾 #獵魔士 #巫師 #thewitcher #henrycavill

  • 若是一個人netflix 在 異色檔案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6-21 20:44:20

    📽成為異色檔案會員,幫助我們成長,請點這→https://reurl.cc/qdnbE3

    影片大綱🎥
    這個月發生了幾件詭異的事件
    一起來跟DK討論吧!


    以後異色檔案直播會專以新聞、案件、社會議題及懸案做討論,
    其他生活化以及閒聊部分,
    會移至生活頻道粗眉毛DK https://reurl.cc/O1535g


    🍴生活頻道-最生活的DK Di掃,粗眉毛DK https://reurl.cc/O1535g
    📽成為異色檔案會員,幫助我們成長,請點這→https://reurl.cc/qdnbE3
    💕追蹤IG、案件討論、日常生活、兩隻貓:https://reurl.cc/K6jOaR
    ✉聯絡異色檔案:[email protected]

  • 若是一個人netflix 在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5-24 12:00:12

    🔥奧斯卡最佳導演奉俊昊好萊塢的代表作即將影集化,快來看電影版解析!
    🔥美國隊長也想寄生上流?為了生存你願意吃XX嗎?
    🔥1001節的列車有多長?在火車上出生就會有超能力?影集跟電影有關嗎?新影片一次告訴你!
    🔥影集版即將在5/25上架Netflix!

    今天要介紹的,是已經被翻拍成影集,即將要在Netflix上播映的《末日列車》Snowpiercer。韓國導演奉俊昊憑著《寄生上流》這部作品創下了紀錄,不止勇奪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個人殊榮,更一舉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外語片等多項大獎。

    社會議題一直都是奉俊昊的強項,但他的厲害之處在於,即便是這麼嚴肅的主題,他卻總能夠用緊湊又帶點詼諧的手法表達,不至於讓觀眾覺得生硬難以下嚥,而作品的核心訊息在看完之後卻能在觀眾心中慢慢發酵。

    如果說《寄生上流》是透過了一間房子裡的樓層高低來影射『階級』的話,那《末日列車》則將視角轉了90度,利用前後不同的車廂來表達:有錢人在前段過著奢華舒適的人生,窮苦人則在後段苟延殘喘。在『破雪號』上,當初沒有買票強行上車的人只能留在後段擁擠的車廂裡,吃著成份不明的黑色『蛋白質棒』,忍受前段車廂人的種種欺壓,就連孩子都時不時被搶走;若是膽敢反抗就會遭到酷刑對待,甚至失去手腳。而電影的主軸環繞在後段乘客策劃的一起革命,以及過程中揭露了『破雪號』暗藏的一些驚人秘密。

    因為影集即將要播出,今天的節目我們想要先介紹電影版的劇情大綱,接著會解析劇情裡的三大秘密,最後則會用Q&A的方式回答一些你可能會有的疑問。另外我們的頻道會員功能已經開啟了,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影片的話,歡迎點擊右下方的『加入』按鈕成為會員,就可以享有許多專屬的內容喔!

    -----------------------------------------------------------------------------
    【更多劇評】

    【誰是被害者】
    《誰是被害者:7大懸案解析》⇨
    《誰是被害者:3大角色解析》⇨ https://youtu.be/jsQqS-Sn1iM

    【屍戰朝鮮】
    《屍戰朝鮮:喪屍疫病終極解析》 ⇨ https://youtu.be/e5m9l3vS4Vs
    《屍戰朝鮮:李蒼深度解析》 ⇨ https://youtu.be/Q9XlksT9z8k
    《屍戰朝鮮:第一季》 ⇨ https://youtu.be/twhsEjXOSdE
    《屍戰朝鮮:第二季》 ⇨ https://youtu.be/9IOUeUkBXOw
    《屍戰朝鮮:3大懸念》 ⇨ https://youtu.be/DUKFeAJDD2o

    #末日列車
    #Snowpiercer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