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花蓮東堤開放時間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花蓮東堤開放時間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花蓮東堤開放時間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花蓮東堤開放時間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058的網紅CJ夫人 喜愛度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時間:2021.9.12 8:30 a.m. 地點:花蓮成旅晶贊門口 天氣:濕漉漉的一天 配樂:迎著太平洋、颱風和大雨當然要很歡樂自娛啦 早安花蓮! 一早醒來的我們就關心颱風動態,似乎花蓮沒有受到太多影響,與花蓮朋友集合合影過後的我們,便繼續迎著風雨,持續北上。 謝謝花蓮朋友一大早來幫我們加油...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花蓮揪釣,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天是過年後隔兩個月花蓮港東堤首開放 牛車輪父子檔的藻餌釣又發威囉 三月開放時間 3/10 (日) 3/17 (日) 3/24 (日) 3/31 (日) 釣魚開心就好 垃圾帶走~有品釣客你我做起~ 花蓮港東堤每周日視天氣開放 提前一周向花蓮各釣具店報名^^ 歡迎訂閱頻道加開啟小鈴...

花蓮東堤開放時間 在 twenty貳拾✌? 天生吃貨女子? 桃園/台中/台北美食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9 19:35:56

#ᶜᴼᴹᴵᴰᴬ_ᵀᴬᴵᶜᴴᵁᴺᴳ 撲空了好幾次的莉姆姆的歌 終於讓我吃到了இдஇ 前幾天在粉專看到開放預購後 立馬下訂今天就奔來了🤣 - ▪️小米甜甜圈 $35 3個100 第一次吃到用小米做成的甜甜圈 有無糖、半糖、全糖 趁熱吃真的很好吃⊂(˃̶͈̀ε ˂̶͈́ ⊂ ) 吃起來Q彈有嚼勁 口感跟...

  • 花蓮東堤開放時間 在 CJ夫人 喜愛度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15 10:19:08
    有 2 人按讚

    時間:2021.9.12 8:30 a.m.
    地點:花蓮成旅晶贊門口
    天氣:濕漉漉的一天
    配樂:迎著太平洋、颱風和大雨當然要很歡樂自娛啦

    早安花蓮!

    一早醒來的我們就關心颱風動態,似乎花蓮沒有受到太多影響,與花蓮朋友集合合影過後的我們,便繼續迎著風雨,持續北上。

    謝謝花蓮朋友一大早來幫我們加油!還有主動領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弟弟們!

    從花蓮市區道路繞入南濱公園,經過北濱公園、美崙溪、海岸路和花蓮港,右側海堤不斷拍打的風浪景象,與前一天的縱谷風雨截然不同,但儘管如此,單車隊伍仍喊著「一起去,屏東迎王」,也一邊持續騎往七星潭自行車道。

    這時候,我們收到通知說蘇花公路與蘇花改因天候因素,全線封閉,單車隊伍必須暫停騎行,緊急討論替代方案。如果等到午後,道路開放的話,趕得上下午的宜蘭羅東、台北淡水場次的機率有多大?
    如果道路全天不可能開放,要不要改從台東繞回屏東,改走西部高速公路北上?

    如果... 如果... 我們不願放棄原訂的路線規劃,卻也硬生生的被迫放棄,這一切考驗著單車騎士們的團隊精神與態度,有的人開始聯繫洽詢公路局、高公局、花蓮市府、台鐵等單位,但是因為颱風,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給我們明確答案,難道行程才第二天,我們就只能被迫留在花蓮?

    這時候,有夥伴查到台鐵上午11點有一班區間車直達台北,這也是今天上午唯一沒有被取消的班次,這時我們要抉擇的是,要搭嗎?那單車怎麼辦?可以上火車嗎?

    所幸,這般區間車的最後一節可以承載所有的單車,這時候,已經是上午9點50分,仍在花蓮港方向的我們,決議立刻前往花蓮火車站購票上車,大家快速收拾輕便行李、立牌和祈福毛巾,把大行李留在保母車上,一心祈禱著趕得上區間車,一心也拜託老天晚點要讓蘇花改通行,才能讓明天之後的行程銜接妥當。

    未完待續...

    更多關於《屏東迎王 千里騎福》想說的事,請看https://zephyrwalker.blogspot.com/2021/09/donggangfestival.html

    #屏東迎王
    #千里騎福
    #東隆宮
    #屏東
    #台灣環島
    #單車環島

  • 花蓮東堤開放時間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7-22 21:00:14
    有 162 人按讚

    【居樂和雋的謎(下)】
    ──談陳雋弘詩集《面對》
     
    ◎小編黃冠維賞析
     
    除了這類用夢境逃脫問題的方式,旅遊也是其中一種觀看的方式,與夢相比,旅遊是現實中的美好,但在享受美好的當下,作者依然在學習,學習轉換自己看世界的角度,在〈太魯閣〉中提到:
     
     
    太魯閣 ◎#陳雋弘
     
    我們小心翼翼
    把心情調整到時速30公里
    慢慢移動風景
     
    此一武功失傳的時代
    還是有人喜歡
    以飛簷走壁的姿態
    離開這座城市
     
    躲進天祥隧道裡
    成為一部份山的眼睛
     
     
    作者置換了自己的主體,用山作感官與知覺的延伸,作為人的反省,但去太魯閣本身還是比較愉快,在面對家鄉的改變時,作者顯露出了更沉重的心情,如在〈下陷〉所述:
     
     
    下陷 ◎#陳雋弘
    ──寫給我日漸消失的家鄉林邊
     
    不斷被抽走的
    這麼多年
    每當漲潮的時候
    就用沙袋的沈默去堵
    母親身體的裂口
     
    不斷被抽走的
    還有血
    一滴用血凝成的蓮霧
    比你的嘴唇還要紅
    時間就像白鷺鷥
    那樣停著
    走過季節的衰草
    堤防也下沉了
    再不用踮起腳尖
    就可以看到海了
     
    海上的船隻
    岸上的房子
    在記憶裡飄著
    魚腥味的黃昏
     
    都隨著我的身高
    愈來愈矮
     
     
    以沉默去堵住身體裂口的動作,難得看到了作者在壓抑心情的變化,情境上也開始與現實空間的扭曲靠近,而不那麼像在寫童話般的輕盈。
       
    除了以夢、旅行、返鄉、課堂等等不同空間帶給作者觀點上的改變以外,還有面對人的時候,作者自己詮釋世界的方式也是繞了一小圈,不完全從對方的形貌出發,而往往從環境表示彼此的關係,〈你的微笑偏低〉中寫的:「陽光款挪身姿,以一種娉婷的尷尬/代替我們向彼此打了聲招呼」、「妳的影子在地板上遊戲/有鴿子在妳肩上散步、啄食」、「有陽光斜斜地流過,有鴿子/拍翅起飛,低低划過的/恰到好處的高度/妳的笑壓有美麗花紋/就漾在那裡,而微微偏低。」詩中借用了場景之便,有話不直說的視角游移,種種都在揭示著雖然美好,但在面對其他人互動的生澀感,〈你的微笑偏低〉還算是較少的游移,作者在約會的游移中,展示出距離感的與書名同名得獎作〈面對〉寫道:
     
     
    面對 ◎#陳雋弘
     
    面對落地玻璃窗
    我們隨餐具飄在海上
    靠近岸邊的桌布顏色較淺
    靠近你胸口的海水蔚藍一片
     
    一艘小船
    慢慢駛進了你的耳朵
    飛出來
    又變成海鷗
    當海平線穿過你的額頭
    你在想些什麼?
     
    棕櫚樹躲在轉角
    似在偷聽,我們的秘密
    某些懸而未置的問題
    總是被一個服務生打斷:
    「抱歉,你們的培根三明治
     還要再等五分鐘。」
     
    我看見一群色彩斑斕的魚
    順著窗簾的浪
    游過來了
    我們期待許久的歌曲
    當牆壁上白化的珊瑚礁
    也漸漸甦醒──
     
    關於記憶
    一如刀叉的齒痕
    我們小心翼翼地走過
    這樣美好的夏日午後
    沙灘離我們還有一些距離
    隔著落地玻璃窗
    我離你還有一些距離
     
        
    隨著思緒順著場景越漂越遠,相處尷尬的問題是被作者放置在場景中,回想每次約會、上課以及在夢裡的有話不直說的困厄觀點,在〈面對〉的尾段是以距離作為展示,也作為詩集中的詩作之所以放在一起參照的參照點,不管是經歷睡眠、課堂、旅遊、返鄉、約會,這些都只能表現出自己的角度,而在情詩中的互動,表現了雋詩的一個小困境:溝通不良,問題是被放在作者心裡生長、推論的,然而實際上的溝通是否得到答案或達成溝通效果是不得而知的。
       
    再回到謎與解謎這個觀點整理,夢在解謎的途徑中,有點像將現實中的問題轉化成心象而變得複雜、歧異,面對旅行以及天氣變化,是透過不同角色的觀察是理解問題的方向,在與你,兩人較為親密的互動中,則呈現了自己與他人訊息量的差別,詩終究還是在製造虛與實、內與外、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但這個問題的不解是作為寫作者的一個動力,作者仍然做出了讓讀者將生活陌生化的體驗,雋詩在以語言的穩定表達一定低起伏的情緒過程,還是作出了選擇,選擇可能讀者生活有所交集的部分留下,如其在後記所言:
     
    那些曾經在我想像不到的地方,給過我任何鼓勵的朋友,即使只是不經意,但促使我繼續在電腦上敲打出下一首詩的動機,也許就是你們了。我必須承認自己對詩的信念搖擺不定──或許這樣說並不妥當,而應是對「寫詩」這個信念搖擺不定。對於詩,假如我本身有什麼較為深層的信念的話,那便是我相信人間事物中存在著與詩世界裡相近的什麼,而這樣的懷想讓我覺得相當美好。
     
    這本詩集裡所收的詩並非完全為我所愛,更有些為我所惡,但我願意看它成為現在這個樣子,讓不同的人得以找到他們所需不同的東西。

    詩的寫作動機是搖擺的,讀者可以從詩中揣想、帶入自己的信念去詮釋問題,從而得到自己的理解,這樣開放的態度。
     
    雖然作者已經超過十年沒有再出版作品,但作品的觀點筆者認為還是相當有可看性,如同現在還在不停製造新作品的出版社、電視台與網路平台,世界快速的展示彼此生活的面目,身為讀者的我好像漸漸失去了一部分描述世界細節的熱忱,陳雋弘的詩如同一段剪輯過的縮時攝影,將現實與心象的觀點相合,像被導引著去認識生活的感受一般,讓我意識到,越多的細節暗示越多的問題,靠近生活的謎,如同靠近詩,越認識自己,也越靠近他人的生活,從中我們可以持續的溝通,只要世界還在透漏著訊息,我們都在面對著彼此。
     

     
    ◎作者簡介:
      
    陳雋弘
      
    1979年生,高師大國文所碩士,現任高雄女中教師。
     
    曾獲時報文學獎新詩首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新詩首獎、
    台灣文學獎、吳濁流文藝獎、打狗文學獎、大武山文學獎、
    花蓮文學獎、詩路年度網路詩人、優秀青年詩人等。
    作品發表於各報紙副刊與雜誌,並被收入許多詩選中。
    曾出版限量詩集《面對》、《等待沒收》。
     
    Blog 貧血的地中海
     

     
    美術設計:IG@wu.55555
    圖片來源:IG@wu.55555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_20.html
     
    #每天爲你讀一首詩 #每天為你讀一位詩人
    #陳雋弘 #搖擺 #歧異

  • 花蓮東堤開放時間 在 氣象達人彭啟明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2-06 07:49:06
    有 142 人按讚


    【全球氣象產業的發展前景 27 預報有很多的限制~】

    去年中受邀到交通部氣象局主辦的氣象研討會,分享【台灣氣象產業的機會與挑戰】。我提到氣象法中有限制預測 Forecast, Prediction
    Forecast 有明顯的限制,Prediction 則沒有~
    【但對大眾而言是分不出來的】
    但實質上,我們專業人員是必須有責任,根據我們所學專業素養及工具來預報 Forecast
    預言 Prediction,誰都可以,任何人也都可以拿到專業資料來預言,但閱聽者必須要理解預言者的專業程度。我提到社會上對此辨別度不高,專業人士無法受到重視的問題,拋磚引玉,希望大家可以理解。

    台灣是全球少有,是能將氣象預報與否,列入法令的國家。幾年前立法院曾經修改氣象法,在之前曾招開公聽會,由葉宜津立委主持,在邀請的15 位代表發言中,三位贊成修正,三位適度修正,大致上可以區分為非氣象局相關的人都贊同開放(例如民間與政府外圍的法人機構),有趣的是氣象局本身保持中立,但與氣象局關係密切者都反對開放。
    https://www.facebook.com/weatherrisk/posts/10153725879741988
    https://www.taiwannews.com.tw/ch/news/2669130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0629 罰科技不罰迷信?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氣象法》

    這個議題已經不是新議題,超過十年了,但事後來看,這麼多年下來,不開放的結果有讓許多學者覺得的失序更好嗎? 沒有,因為在網路的社會下,有太多的漏洞與空間,也無法可管,這也變成,氣象人員就會受到氣象法預報限制,非氣象人員沒有申請預報資格者,反而有很大的空間。

    換言之,例如某一個人或是團隊願意窮極一輩子的能量,研究極端暴雨可能危害,如果他是對的,他唯一的方式只能提供給氣象局使用,無法做其他的應用,這在全球科技進展來看,是非常狹隘的一個制度思維。
    當時氣象局前局長辛在勤也曾出國考察國際氣象產業
    https://report.nat.gov.tw/…/reportFileDownload/C10500461/001
    不過很可惜,從未聆聽台灣產業的心聲,不知道氣象法在實務上對產業的限制
    https://tw.news.yahoo.com/%E8%BE%9B%E5%9C%A8%E5%8B%A4-%E6%B…

    曾有媒體記者問我,為什麼要開放氣象法,這樣會很亂ㄟ。我反問他,那台灣為什麼有那麼多報紙,而且都是民營化,照你的邏輯,不是靠中央社、政府新聞稿就好了.....我們乾脆仿效北韓,一家國營電視台、一家航空公司所有都是國營就好了。他馬上接受我的觀點。把媒體亂象、氣象預報能力...等混為一談,這實在是不同問題。

    年輕的朋友們,可能不知道氣象法有趣的歷史,早在十多年前台大大氣系柳中明教授曾提出過幾次看法,各位可以看看當時的思維如何。

    -\-\-\-\-\-\-\-\-\-\-\-\-\-\-\-\-\-\-\-\-\-\-\-\-\-\-\-\-\-\-\-\-\-\-\-\-\-\-\-\-\-\-\-\-\-\-\-\-\-\-\-\-\-\-\-\-\-\-\-\-\-\-\-\-\-\-\-\-\-\-\-\-\-\-\-\-\-\-\-\-\-\-\-\-\-\-\-\-\-\-\-\-\-\-\-\-\-\-\-\-\-\-\-\-\-\-\-\-\-\-\-\-\-\-\-\-
    聯合報 民意論壇
    氣象預報 何不民營化
    【柳中明】
    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兼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台北市)
    卡玫基颱風對氣象預報的挑戰,與造成多處破紀錄降雨的事實,和令人悲痛的人員死亡與財物損失,令人不得不提出三點呼籲。
    首先是廢止氣象法,並重整中央氣象局 ,讓專職氣象、海象、地震與天文監測的部門獨立於預報部門之外,並民營化氣象預報作業,讓企業自由競爭精神活化台灣氣象預報工作。如此,預報失敗者必須承擔責任,不再以過去成效來掩飾當下失誤所造成的民眾損失,同時讓其他更有預報創意者出頭,提供民眾與各級政府在因應氣象災情時,更多的參考資訊。這將是多贏的局面。
    未來,設若有五家氣象預報公司出現,各自獨立預報,各自訂定收費標準。各級政府、企業與媒體事業主,必須選擇其中至少一家,與之簽訂合作契約,在平日與氣象災害發生期間,取得氣象預報資訊,並提供各級民眾、員工與媒體使用者。如此,一、提高氣象預報者之收益,以刺激其預報創意與承擔更高責任;二、付費者取得最佳服務,並能直接了解專業資訊詳情,作出直接與有效的應用與判斷;三、不影響一般民眾取得氣象預報的機會,反因預報公司、各級政府、企業與媒體事業主間之競爭,獲得最全面與及時的氣象訊息。
    其次是建立多層次防救災應變體系,並讓第一線的民眾直接與最上位的預報體系連結。關鍵在於:氣象可以發生意外、驚奇,人命不可以發生意外、驚慌。作法則需由下而上,各鄰里與社區委員會必須在每次可能發生氣象災難時,動員起來,在第一線掌握民眾與環境變動狀況;然後,往上與區級、鎮級、鄉級、縣市級與中央級的防救災中心取得聯繫,隨時掌握最新訊息,並直接通報第一線需緊急應變的民眾,更要以鄰里合作勝過外援的精神,來對抗災難。
    目前,防救災指揮體系是由上而下運作,較有效率。但在氣候變遷趨勢下,破紀錄的意外將隨時發生,單線作業非常容易失靈,而集中救災資源的作法,更不如分散準備來得快捷。換言之,甲地出現災情,再由乙地派出援助,不如訓練甲地民眾,就地取得救援設備,立刻進行當地救援。所以,由上而下的作業仍要維持,但若不能由下而上動員,將會出現救援趕不上災情的慘劇不斷重演。
    最後,所有一定規模的公共工程必須將氣候變遷的趨勢影響納入考量,以免徒然浪費公帑,卻無法發揮長治久安的功效。

    【2008-07-21/聯合報/A11版/民意論壇】

    -\-\-\-\-\-\-\-\-\-\-\-\-\-\-\-\-\-\-\-\-\-\-\-\-\-\-\-\-\-\-\-\-\-\-\-\-\-\-\-\-\-\-\-\-\-\-\-\-\-\-\-\-\-\-\-\-\-\-\-\-\-\-\-\-\-\-\-\-\-\-\-\-\-\-\-\-\-\-\-\-\-\-\-\-\-\-\-\-\-\-\-\-\-\-\-\-\-\-\-\-\-\-\-\-\-\-\-\-\-\-\-\-\-\-\-\-

    法規鬆綁氣象預報良性競爭
    【聯合報╱柳中明/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台北市)】
    個人非常同情氣象局專業人士於颱風期間,廿四小時堅守崗位,提供最正確的氣象資訊與研判,以期降低全國災難損失的努力。

    但是,個人長期堅持氣象局應該主動修正氣象法,刪除掉其為全國唯一能發布颱風預報資訊的保護傘,如此才可能降低氣象局每次颱風預報都受到放大鏡檢視的壓力,也才可能產生颱風預報的良性競爭狀態,讓全民取得最佳的防災資訊。

    最重要的是:預報能力佳的專業人士,將能取得合乎其才的收入與地位,而非是在齊頭式平等,或是劣幣驅除良幣的狀態下,反至令人擔憂氣象預報是否將每下愈況。

    氣象法是依動員勘亂時期國防概念所訂定的產品,雖然於二○○三年修正時,已略為鬆綁,但仍堅持氣象局才能發佈災害性天氣預報,更詳定各類罰則。但是,氣象局可以制止國內精英提出颱風預報,卻無法制止CNN與各國氣象單位同時預報颱風動態,更無法處罰國內媒體時時刻刻比較各預報資訊的優劣,以及大眾、名嘴、政府官員等據以評論氣象局的表現。這恐怕是所有氣象大老們,所從未想過的。

    設若全國各媒體及大學教授們,都在颱風期間自行發佈預報,難道全國防災行動將會大亂而至更為失敗嗎?個人非常懷疑。最重要的,這是資訊暢通的時代,任何失敗的預報,都會被嚴厲的責難,反之任何成功的預報,都會被予以英雄式的歡呼。但若僅有氣象局的預報舞台下,反成預報成功是應該,預報失敗卻被譏諷的狀況。這就是愛之適足以害之的道理。

    氣象法不改,氣象局員工無論如何賣命,都將無法取得大眾們的尊敬。若能讓颱風預報自由開花,反將凸顯氣象局預報的專業與權威。
    【2009/10/09 聯合報】

    -\-\-\-\-\-\-\-\-\-\-\-\-\-\-\-\-\-\-\-\-\-\-\-\-\-\-\-\-\-\-\-\-\-\-\-\-\-\-\-\-\-\-\-\-\-\-\-\-\-\-\-\-\-\-\-\-\-\-\-\-\-\-\-\-\-\-\-\-\-\-\-\-\-\-\-\-\-\-\-\-\-\-\-\-\-\-\-\-\-\-\-\-\-\-\-\-\-\-\-\-\-\-\-\-\-\-\-\-\-\-\-\-\-\-\-\-

    https://www.scimonth.com.tw/tw/article/show.aspx…
    2009-09-09莫拉克颱風的震撼與省思
    柳中明/任教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1996年7月31日賀伯強烈颱風侵台,在阿里山下了1094.5毫米的雨量,當時氣象界多認為這樣的紀錄不會在近期內再現。13年後,莫拉克中度颱風在8月7日晚間登陸花蓮,8日下午出海,卻在8日與9日間於阿里山分別下了1161.5毫米與1165.5毫米的雨量。原來大自然更新紀錄,是不需要30年、50年或100年的時間,更不會遵守什麼規定如:強烈颱風才會下大雨,中度颱風不會下太多雨。

    降雨量破紀錄與氣象預報能力

    雖然,高雄與屏東的山區也累積了大量的雨,但是這些測站都是自動雨量站,且僅設置約20年,所以無法進行至少50年的長期資料比較。至於在那些已有50年氣候資料的測站中,2009年8月8日的降雨量,在台南站為當地歷史排名第一,在東吉島為當地歷史排名第二,在高雄站為當地歷史排名第三,在恆春站為當地歷史排名第四,嘉義站為當地歷史排名第五。大範圍地區的破紀錄降雨,顯現整個南台灣所承受的雨量是如何地驚人。

    中央氣象局在預報颱風降雨方面,8月6日上午8時30分發布陸上颱風警報,10時提出高屏山區將降下800毫米;8月7日發現颱風移動速度忽然減慢,上午7時將雨量預測提高到1100毫米,下午4時提高為1400毫米,然後不斷提高到8月8日上午8時預測的2000毫米,9日清晨4時提高為2700毫米。有人認為:預測值不斷上修,顯示預測能力不足,事實大概是過去根本沒有類似經驗,所以缺乏預測能力。

    個人自8月5日上午就持續追蹤氣象局預報,發現氣象局在當日就正確地判斷莫拉克將直撲台灣,優於美國、日本、南韓、中國、香港等地所提出的颱風將撲向東海的預測。在7 日上午,個人曾向台大大氣科學系的同仁們發函,指出氣象局預報所以能夠有優秀表現,是因為其預報與數值預報一致,顯示該局對其所長期發展的數值預報系統越來越有信心。該局公布的細網格(15km×15km) 模式預測資料,更將當時位於香港西側的柯尼颱風(爾後下降為熱帶低壓),所引致的雙颱牽引效應,明顯地顯現出來。

    但是,莫拉克接近台灣後,各項觀測顯示其結構與過去具明確颱風眼的中度或強烈颱風不同,數值預報模式在錯誤假設下,預測颱風在24小時內就會快速移動進入台灣海峽。顯然,在缺乏飛航觀測資料的協助下,沒有任何電腦預測模式,能夠正確地將莫拉克的變化有效掌握。所以,7日後氣象局必須倚賴傳統的人為判斷能力,來預測緩慢移動的颱風對台灣的影響,也自然會受實際降雨數據的變化,而出現預測值不斷上修的現象。

    未來,政府可能面對更多移動怪異的颱風,以及再度出現的破紀錄降雨的威脅;我們也可能面臨氣象局提心弔膽地事先預測降雨量破2000毫米,實際降雨量卻出現大幅落差的尷尬場面。若天真地以為,光憑現有的設備,不需要增進颱風的飛航觀測能力跟改進電腦預測能力,就能掌握下一個莫拉克颱風的風雨預測,那就真是癡人說夢。希望科學界、企業界與政府高官們,能夠注意到改善氣象預報能力的重要性,並全力投入經費與人力進行之。

    不過,能力的改善是需要時間的,而且是要經過競爭才會出現突破的,並非單靠慘痛教訓或投入大量資金,就能出現改變。氣象局長期倚賴氣象法保護其權威,特別是在颱風預報期間。而現今各項資訊公開,專業氣象預報人員出錯的機率已顯著下降,人腦預測仍具決勝關鍵。

    若希望氣象預報出現明確改進成效,氣象局必須放棄傳統保護心態,立刻修正氣象法,大量開放民間自組氣象諮詢公司,並且絕對不能因為其颱風預報與氣象局不同,就要處分民間公司。氣象預報必須納入自由經濟市場的競爭精神,才可能出現巨幅改進。

    面對不確定性高的未來—加強「人」的素質

    我國長期推動國家防災研究計畫,並設置國家災害防救中心與近期的颱洪中心,更主導國家防救災體系的建置與運作。但是,災難在破紀錄事件不斷發生的同時,從未間斷過,損失也未因為學界長期投入心力而下降。顯然,傳統的制度運作與工程設置,在人為管理失調下,會在面對突發巨變時,受到最嚴苛的考驗。

    科技治國與救國的理念確實非常崇高,但是「人」才是一切問題的根源。人的管理失衡,會導致山區大量開發與水土保持失調,也導致海岸區地層下陷顯著而海堤卻越蓋越高,更別說防救災體系的不堪一擊。或許,我們可說是降雨已打破所有工程設計的規範,因此損失大是理所當然。但是,面對未來仍可能隨時出現破紀錄事件發生的可能下,我們必須真正提出改革的方向,好好研究如何管理「人」。

    法律規範與組織改造是必定要走的方向,如緊急撤離法,如國土規畫與保育法,如工程設計規畫,如防救災總署,如氣候變遷因應委員會等,許多體制內的設計都需進行改變。人的素質若不進行改造,許多工作都將枉然。

    在此所指的「人」,包括所有階層的人。如上位者如何引導全國邁向永續,如執法者如何平衡法與情,如民意代表如何不謀私利,如企業經營者如何不要過度耗損台灣資源,如民眾如何懂得保護自家的生命財產。這類崇高素質的培養,才是高度脆弱的台灣能夠永續發展的基礎,也是面對充滿不確定性高的未來,台灣可以承受任何挑戰的保證。

    民眾是可以教養的,但是需要時間、需要耐心。更何況,人口持續老化,受過良好教育者的比率也將持續提高,普羅大眾的教育投入必將出現有效回饋。問題僅在於:應該如何教,才可能由認知轉變為行動?才可能由少數人的改變,轉變為多數人的認同?

    莫拉克颱風的震撼,使得一般大眾產生求知的欲望,想要多了解颱風的一切跟因應對策。但光是吸收知識,並不會轉化成正確的行為。科學界要面對的可能不再是好好寫自己的學術論文,以期有朝一日能成為中研院院士。而是要研究如何與民眾互動,如何建立起一套有效並可以廣為運用的教育方式,以增加民眾的知識,改變民眾的情操,更強化民眾採取正確行為的意志力。關在象牙塔內的教授專家們,何不走出來,好好研究如何提升台灣人的素質?

    【全球氣象產業的發展前景 總整理】
    https://www.facebook.com/170435726987/posts/10158593491761988/?d=n
    #globalweatherenterprise
    #台灣真的可以發展氣象產業
    #交通部氣象局局長說台灣沒有氣象產業
    #會以連載方式讓大家了解全球氣象產業
    彭啟明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