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花木蘭姓氏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花木蘭姓氏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花木蘭姓氏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花木蘭姓氏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花木蘭從軍10年為何沒有人發現她是女兒身? 歷史春秋網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位奇女子,她用自己的勇氣和實力在歷史上譜寫了一濃墨重彩的一幕,她就是巾幗英雄——花木蘭。 在史料中,花木蘭是位神秘的女子,對於她的姓氏、籍貫並沒有確切的記載,有說她是商丘虞城縣人,也有人認為她是陝西延安人,還有說她是湖北黃...

花木蘭姓氏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3-03 20:46:05

花木蘭從軍10年為何沒有人發現她是女兒身? 歷史春秋網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位奇女子,她用自己的勇氣和實力在歷史上譜寫了一濃墨重彩的一幕,她就是巾幗英雄——花木蘭。 在史料中,花木蘭是位神秘的女子,對於她的姓氏、籍貫並沒有確切的記載,有說她是商丘虞城縣人,也有人認為她是陝西延安人,還有說她是湖北黃...

  • 花木蘭姓氏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2-18 20:00:01
    有 697 人按讚

    花木蘭從軍10年為何沒有人發現她是女兒身?

    歷史春秋網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位奇女子,她用自己的勇氣和實力在歷史上譜寫了一濃墨重彩的一幕,她就是巾幗英雄——花木蘭。

    在史料中,花木蘭是位神秘的女子,對於她的姓氏、籍貫並沒有確切的記載,有說她是商丘虞城縣人,也有人認為她是陝西延安人,還有說她是湖北黃陂人……總之眾說紛紜,不一而足。

    讓花木蘭最早成名的是一首詞詩——《木蘭辭》。

    這首詩出自於南北朝的北魏時期,被收錄於南朝陳的史料《古今樂錄》,流傳到隋唐時期,又經過了隋唐文人的再次潤色,從此廣為流傳。

    關根據詩詞和民歌的描述,北魏時期,北魏的遊牧民族柔然和突厥不斷騷擾北魏邊境,朝廷不堪其擾。朝廷為了保疆固土,上演強行徵兵之舉,規定每家每戶都必須出男丁參兵。

    花木蘭的父親是一名武臣,可惜已年老力邁,再上戰場肯定是有去無回。此外,花木蘭沒有哥哥只有一個弟弟,而且弟弟還年幼,也沒法上戰場。無奈之下,她做驚人之舉,4個字——代父從軍。

    木蘭女扮男裝,代替父親上了戰場,她的10餘年軍旅生涯就此開始,後來她表現得比男兒更出色,她屢立戰功,衣錦還鄉,天下聞名。

    在北魏那個時代估計還沒有纏足這種容易穿幫的事兒,為什麼花木蘭在軍中隱藏女兒身長達十年之久也沒有被發現呢?

    一是「門檻低」。當時為了抵禦外敵入侵中原而緊急召兵的,只是要成年男子都行。我們在初中時期的課文裡對花木蘭有這樣的描寫: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所以沒有人會細緻審核查驗花木蘭的身份,再加上她穿上厚重的軍備物資以後,更不會被人們發現是女生,從而混入了營中。

    二是「形象差」。北魏時屬於內憂外患的特殊期,要那個吃不飽鬧饑荒的情況下,百姓的溫飽是個問題,能活下就不錯了,因此絕大多數的人長得比較的消瘦,花木蘭顯然也屬於面黃肌瘦的模樣,因此,男兒裝一穿,自然也就沒有人懷疑是女兒身了。

    三是「職務雜」。花木蘭到前線後,她的主要任務是「斥候」——負責打探和傳令,這種差事級別不高但很重要,在營中是有自己的獨立營帳的。這給了花木蘭獨處的機會,躲過了最容易被人發現的「潛伏期」。後來她因屢立戰功而被經常提拔調動,在不同軍營工作,更難讓人識破她的身份。

    四是「個人裝」。花木蘭知道如果身份被別人識破,自己受處罰事小,連累父親和家人就是罪過了,因此,到了軍營後,她謹言慎行,和所有人保持距離,成功避免了「露餡」。

    而關於花木蘭的結局,後人也有兩種說法。

    第一結局:歸隱山林。

    有傳說,花木蘭征戰多年凱旋而歸後,皇帝要對她封賞。此時,花木蘭的身份再也無法隱瞞了,於是主動向皇帝「坦白認罪」。結果皇帝念其立下功勞,便赦免了她的欺君之罪,同時認為她能力出眾,忠厚老實,賜她高官厚祿。結果木蘭再做驚人之舉,她以家中父母年邁,需要人照顧為由,拒絕了皇帝的美意,毅然歸隱山林了。

    第二種結局:自剔而死。

    二皇帝得知她貌美且未出閣,欲納其為妃。

    還有傳說,花木蘭凱旋而歸後,皇帝親自接見她並要封賞她,結果看到她不但是未出閣的女兒身,而且貌美如花,便想納她為妃。

    花木蘭當然不願意,但又無法直接拒絕皇帝,便委婉提出了「三宗願」,希望皇帝兌現。

    皇帝自然答應不迭。花木蘭便說出了「三宗願」:一是請陛下頒令,從今日起,女子也可參加選舉,習文弄武,為國效力;二上女子地位太過卑微,望日後得到公平,男可娶女,女也可娶男,以達到女子也可傳遞香火的目的;三是無論尋常百姓還是皇帝,都只可娶一妻相守,違者重罰。

    皇帝聽完後,大笑地說了4個字:女子之見。便沒了下文。當天傍晚下了聖旨,封其為貴妃,而對花木蘭的「三宗願」卻一字末提。

    花木蘭不肯就範,只好稱病推拒。皇帝貴為九五之尊,當然不會罷休,便連下三道聖旨,花木蘭見狀長嘆一聲,自縊而亡。

    當然,無論花木蘭的結局如何,她以自己的勇猛和忠貞被後人列為古代四大巾幗英雄之一。後人在其家鄉修建木蘭祠,祠堂大殿,而到了唐朝時,唐高宗更是給她四字嘉評:孝烈將軍。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花木蘭 #代父從軍 #孝烈將軍 #巾幗英雄

  • 花木蘭姓氏 在 南南自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9-12 12:35:55
    有 27 人按讚


    關於花木蘭,八個顛覆三觀的歷史真相

    作者:馮學榮

    電影《花木蘭》將於9月1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今天,我跟大家說一些關於花木蘭的有趣歷史。本文無意吹捧、也無意評價電影《花木蘭》,而是借這個話題,和大家談一談一些有意思的歷史事實。

    木蘭姓「花」是徐渭杜撰

    是的,在歷史上,木蘭本不姓「花」。最早記載木蘭的歷史文字,就是《木蘭辭》,是一首敘事詩。在《木蘭辭》中,木蘭是沒有姓的,只有一個名字「木蘭」。翻遍古代的歷史資料,也沒有任何可靠資料,記載了木蘭的姓氏。
    也就是說,在中國的歷史上,沒有誰知道木蘭姓什麼。

    那麼,既然沒有人知道木蘭姓什麼,木蘭的姓氏「花」又是怎麼來的呢?答案令人啼笑皆非:是明代文學家徐渭,給木蘭安的姓。事情,原來是這樣的:

    木蘭的時代過去差不多一千年之後,到了明朝,出了一個文學家,名叫徐渭。徐渭將這首敘事詩《木蘭辭》,改寫成一個雜劇的劇本,名叫《雌木蘭替父從軍》。在徐渭的這個雜劇裡面,女主角木蘭有這樣的台詞:

    「……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吾父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

    可見,在這個雜劇里,木蘭聲稱,她姓「花」。

    在明代,徐渭依據《木蘭辭》改編的這個雜劇《雌木蘭替父從軍》,非常流行,當時風行大江南北,而雜劇裡面的女主角「花木蘭」形象,也深入人心。所以,久而久之,中華大地的廣大老百姓,也就認可了:木蘭姓「花」。廣大人民群眾一旦認可了木蘭姓「花」,你再想去糾正,那就難了。這,就是木蘭姓「花」的由來。歷史,就是這樣有趣。

    木蘭是鮮卑人

    關於木蘭的另一個歷史事實就是:木蘭不是漢人。是的,你沒有看錯,木蘭不是漢人,木蘭是鮮卑人。

    在中國的歷史上,花木蘭生活的國家,叫做「北魏」。北魏不是一個漢族國家。北魏是鮮卑人的國家。鮮卑人,是當時的遊牧民族。木蘭,不是漢人,她是遊牧民族。木蘭是鮮卑人,任何漢化的木蘭形象,都和歷史事實,是不相符的。

    可是,儘管木蘭是鮮卑人、不是漢人,由於鮮卑族在後來的歷史長河裡,逐漸融入了中華民族,所以我們說,木蘭仍然屬於中華民族的女英雄,這樣說,大體上其實也是成立的。

    「木蘭」是鮮卑語

    然而,同樣有趣的是:
    不但木蘭這個女孩子不是漢人,而且即使是「木蘭」這兩個字,也不是漢語,而是鮮卑語。「木蘭」是鮮卑語單詞,拉丁化讀音是Umran,在鮮卑語裡面,是「富裕」的意思。而且更有趣的是:Umran在鮮卑語裡面,並不是一個名字,而是一個姓。

    換句話說,「木蘭」並不是那個女英雄的名字,而是她的姓,而至於她的名字是什麼,沒有人知道,已經失傳了。歷史,就是如此的顛覆三觀。

    木蘭服務的是鮮卑可汗

    木蘭當時參軍服務的,也不是中原的漢人皇帝,而是當時的鮮卑族皇帝。這一點,在《木蘭辭》裡面,是有明確記載的,我們來看看《木蘭辭》的原文: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

    我特意把「可汗」兩個字塗紅了,大家看到了嗎?可見,木蘭當時從軍服務的,不是漢族皇帝,而是當時的鮮卑族皇帝「可汗」。在中國的歷史上,漢人的皇帝是從來不叫「可汗」的。只有遊牧民族的皇帝,才會叫「可汗」。

    木蘭參加的是遊牧民族戰爭

    當年,木蘭代父從軍,她加入的,是北魏的國家軍隊,打的那場戰爭,是「北魏」和「柔然」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是遊牧民族「鮮卑」和另一個遊牧民族「柔然」之間的戰爭。憑什麼這樣說呢?

    目前大多數的學者認為:《木蘭辭》裡面講述的木蘭參加這場戰爭的路線,跟歷史上鮮卑族和柔然族的那場戰爭的路線,是一致的、吻合的,我們看看《木蘭辭》的相關原文:

    旦辭黃河去
    暮至黑山頭
    不聞爺娘喚女聲
    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
    關山度若飛
    ……

    是的,《木蘭辭》裡面的「黃河」、「黑山」、「燕山」等詞,記述了當時這場戰爭的地點,和歷史上鮮卑族和柔然族的那場戰爭的爆發和戰鬥地點,是一致的。

    所以,目前多數學者一致認同:木蘭所參加的戰爭,就是歷史上鮮卑族和柔然族的那場戰爭,而那場戰爭,和中原漢人的社稷,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鮮卑族和柔然族的來歷

    那麼,鮮卑這個民族本身,又是從哪裡冒出來的呢?答案是:

    鮮卑族,起源於西伯利亞,遠祖遊牧為生,有不少學者認為,「西伯利亞」的「西伯」和「鮮卑」,其實是同一個詞源,這也正是它們讀音非常近似的原因。換句話說,俄國人嘴裡說的「西伯利亞」,很可能就是「鮮卑利亞」的意思。這也說明了鮮卑人的祖先,是生活在西伯利亞的。

    西晉滅亡之後,鮮卑族南下,占據了中國北方部分地區,建立了「北魏」這個國家。而鮮卑的死敵柔然,則是崛起於蒙古高原以及蒙古高原以北地區的遊牧民族,柔然強盛之後,和鮮卑打仗。不過,後來柔然滅亡,和鮮卑無關,柔然是被突厥滅亡的。

    柔然滅亡之後,它的殘留血脈,四處逃散,有一部分血脈和其他血脈混在一起,演化成後來的蒙古人。也就是說,柔然和後來的蒙古人,有血緣關係。

    柔然強盛的時候,侵犯北魏,這就是為什麼北魏的「可汗」,要徵兵打仗,而木蘭上的那個戰場,打的就是柔然人。

    北魏在哪裡

    那麼讀到這裡,讀者你也許會問:木蘭當年所報效的那個國家「北魏」,它在哪裡呢?答案是:

    歷史上的北魏,位於今天中國的山西、河北、河南、內蒙古一帶。或許你會說,山西、河北、河南什麼的,難道不是我們漢人的地盤嗎?是的,但是在木蘭的那個時代,鮮卑族統一了華北,並建立了北魏。

    換句話說,在木蘭那個時代,山西、河北、河南這部分區域,被鮮卑族占領了、被劃入了北魏的國土,那裡的漢人,也接受了北魏這個鮮卑族國家的統治。

    不過,依據北魏的國法,當時北魏國境裡的漢人,是專門務農的,不允許參軍。在當時的北魏,參軍打仗,都是鮮卑人「壟斷」的。當時的北魏就是這樣:漢人務農養國,鮮卑人騎馬保衛國家。

    再後來呢,北魏分裂了,所以後來在歷史上,這個國家就沒了,於是,山西、河北、河南這些地盤,才又回到了中原漢人政權的手中。

    鮮卑族為何消失了

    那麼,既然木蘭是鮮卑人,為什麼「鮮卑」這一支民族,後來在世界上消失不見了呢?答案是這樣的:

    在不斷戰亂的歷史長河裡,鮮卑族大體上,分裂為三部分:
    一部分融入了柔然、契丹等北方民族。
    一部分融入了漢族。
    一部分則演化成為其他的民族,例如我們今天的錫伯族。中國今天的錫伯族同胞,鮮卑人的後代

    是的,我們中國今天56個民族之一的錫伯族,多數學者都認為,應該是鮮卑族的後代。其實聰明人一看就明白了:「鮮卑」和「錫伯」,其實也是同一個鮮卑單詞的不同漢字音譯而已,你對比一下,發音是不是很像?

    而更重要的是,錫伯族他們也聲稱:自己是鮮卑人的後代。今天中國的錫伯族人口共有20萬左右,他們分布在黑龍江、遼寧、新疆等地。


    哪些漢人的祖先是鮮卑人

    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慕容」這個姓,中國有許多漢人是姓「慕容」的。「慕容」,就是一個典型的鮮卑族姓氏。也就是說,中國姓「慕容」的,其祖先並不是漢人,而是鮮卑人。

    在歷史的長河裡,「慕容」姓,又分支出來一個「慕」姓,一個「容」姓。所以,你認識的姓「慕」的、姓「容」的,很有可能其實也是鮮卑人的後裔。

    還有一個很典型的姓氏,叫「尉遲」。「尉遲」,也是鮮卑人的姓氏。你比如說鳳凰衛視的主持人「尉遲琳嘉」,他的戶口本上寫的是「漢族」,其實,他是正宗鮮卑人的後裔。

    唐朝有一個將軍,名叫「尉遲恭」的,就是我們中國門神畫上經常出現的那個大鬍子武將,尉遲恭,也是鮮卑人。尉遲恭雖然是唐朝的武將,服務於唐王李世民,但是,尉遲恭不是漢人,他是鮮卑人。貴為門神的唐朝大將尉遲恭其實不是漢人,而是鮮卑人

    同樣,「尉遲」姓融入漢族之後,也有後人把「尉」字省略了,只留下一個「遲」字,作為姓氏。所以,中國姓「遲」的,基本上也是鮮卑族的後代。例如唱《鐵窗淚》的那位歌手遲志強,他,很有可能就是鮮卑族的後裔。

    ————————————————————————————————————————————————————————————————————
    作者介紹

    馮學榮,中國當代作家,男,1979年出生,廣東陽江人,現居香港。
    畢業於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法學院。
    代表作品:《日本為什麼侵華:從甲午戰爭到七七事變》。

  • 花木蘭姓氏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12-08 10:58:15
    有 787 人按讚


    花木蘭在歷史上真的存在過嗎? 丨 歷史驚奇

    對於花木蘭的認識,普羅大眾大都從南北朝時代的《木蘭辭》中獲得,此詩大概作於北魏時期,並在南朝被釋智匠收錄在《古今樂錄》中。《木蘭辭》所描述的是一個名為木蘭的女性,女扮男裝,代父從軍並且在戰場之上建立功勳,最後成功與家人團聚的故事。歷代以來,都有不少學者質疑故事的真確性,更有指出「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之類,「已似太白,必非漢魏人詩」,到底歷史上是否存在過花木蘭這個人物?以下就為大家一一拆解。

    《木蘭辭》把花木蘭忠孝的形象鮮明地描繪出來,她的故事更成為不少影劇作品的藍本。歷史上有關的「花木蘭」的記載的確存在,這位巾幗人物確實名為木蘭,只是她原來的姓氏並不一定是花,有可能是「朱」、「宋」、「魏」姓,甚至複姓「木蘭」,當中就以「魏」姓的說法最為主流。

    關於花木蘭的籍貫,儘管有不少的分歧,既有指她是譙郡人,又有黃州以及宋州的說法,但實際位置都是離不開河南商丘。按史料上的推測,花木蘭生於約412年,原是南魏土地的商丘後來亦歸北魏所有,若花木蘭在433年真的進行代父從軍,當中年齡上以及行孝的可能性都是具備的。而且,「可汗大點兵」的叫法亦與當時的社會制度相符。

    花木蘭到底是否真有其人,最後有否因為欺君之罪而被處決?「史書無確載」是最常見的說法,但要知道花木蘭是隱瞞自己的女兒身在戰場戰鬥,自然就沒有史官為她記載。值得思考的一點是,流傳花木蘭故事的多為飽學經史之人如杜牧,程大昌以及白居易等,雖然花木蘭的故事沒有被納入正史之內,但這是否代表我們就能否定她的存在?

    思考問題:
    1. 你認為花木蘭沒有被記錄在正史之內,與她的女兒身份有關嗎?
    2. 你認為是出於何種原因,各地都紛紛爭奪「木蘭故里」的稱號?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