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芝加哥電影評價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芝加哥電影評價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芝加哥電影評價產品中有4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很難得,人生少數幾次在電影院的難忘經驗,幾乎都是克里斯多夫諾蘭的電影。因為這說起來有點玄,十三年前《黑暗騎士》上映,印象非常深刻──因為那是我第一次在IMAX影廳看電影。 ⠀⠀⠀⠀⠀ 前陣子讀《諾蘭變奏曲》,讀到諾蘭自述創作,「建築」在他的電影裡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突然覺得有點理解這些年始終難忘那次在...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大同、周浩導演專訪 本集將專訪周浩導演,談他7/8將將上映的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大同」,他本周也特地來台灣宣傳這部影片,7/4晚上在誠品電影院還舉辦了上映記者會,主持人當天也在現場,為大家收錄了完整的致詞,還有去年一同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灣生回家」製作人田中實加,也現身力挺...
芝加哥電影評價 在 丹眼看電影 Dans le cinéma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3-04 10:49:10
【第78屆 #金球獎 得獎名單與分析】 因應疫情影響,本屆金球獎由 Amy Poeler 與 Tina Fey 回鍋擔任主持人,分別在紐約與洛杉磯連線搭檔主持。入圍者全部待在家中透過視訊連線參與,現場則是邀請美國當地的前線醫療救難人員列席,致敬他們在疫情期間的付出。 電影方面由《#游牧人生》與《...
芝加哥電影評價 在 siumayceo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9-07 18:11:58
戲院重開 《麥路人》上映有期 九月中正式公映 北京電影節展影門票五分鐘內秒殺 城城演出受好評 眼神令人心痛 電影角色概念海率先看 原於年初上映的貼地寫實電影《麥路人》,因為疫情問題,而未能安排映期。現在好消息傳來,因應戲院於本周五(28號)重開,《麥路人》片方終於確定電影於9月17日於香港、內地...
芝加哥電影評價 在 Chris電影宇宙??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2 04:20:54
《星夢女神:茱地嘉蘭》(2020) · 進場看《星夢女神:茱地嘉蘭》一睹女主角的精湛演技,果然沒有令人失望。Renée Zellweger細膩捕捉Judy Garland的肢體動作和神情動態,完美化身成這位傳奇人物,演活了其台前璀璨、台後憂鬱的晚年生活,情感流露真摯自然,更繼《芝加哥》再次大展唱功、...
-
芝加哥電影評價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7-01-31 14:50:48本集主題: 大同、周浩導演專訪
本集將專訪周浩導演,談他7/8將將上映的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大同」,他本周也特地來台灣宣傳這部影片,7/4晚上在誠品電影院還舉辦了上映記者會,主持人當天也在現場,為大家收錄了完整的致詞,還有去年一同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灣生回家」製作人田中實加,也現身力挺這部影片,記者會現場他也說明了推薦的理由。
致詞: #CNEX董事長 #蔣顯斌先生
#CNEX執行長 #陳玲珍女士(同時也是本片的監製)
#灣生回家製作人 #田中實加女士
由華人影史第一位蟬聯兩座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中國導演-周浩-執導的紀錄片《大同》,自去年金馬影展放映後即獲得廣大迴響,電影預告上線三天內就突破30萬點擊率,許多人看完後直呼不可思議,竟然有人能夠這樣近距離貼身拍攝中國地方行政系統運作,就連金馬影展執行長聞天祥老師都說:「看完《大同》,好想知道導演會怎麼拍柯P。」
這部片費時三年跟拍山西大同市長耿彥波推動都市更新的過程,改革的手法與規模之浩大,讓其他身在民主國家的觀眾們難以想像,在去年日舞影展便得到評審們讚譽《大同》是能夠近身拍攝中國官場現形記的紀錄電影,更給予「評審團特別獎」的肯定。
周浩是一位多產型的紀錄片導演,13年內完成了9部紀錄片,手上經常同時好幾部片子在進行著,其中有超過半數在國際上大小型影展都得過獎。《大同》是他第二部金馬獎得獎作品,前一部則是2014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棉花》,紀錄中國成衣產業底層工人的故事,挾著金馬獎的高人氣,《大同》將於今年七月八日正式上映。
【故事大綱】
大同,這座1600年前輝煌的古城如今正在一片新的廢墟中期待著不確定的未來。耿彥波,這位以拆建城市,發展文化著稱的市長,正準備用著非凡的手段,去實現他心目中城市發展和變革的巨大藍圖。他不僅要消除大同令人瞠目的污染,更要用古代的文明和輝煌重塑這座城市的未來。
耿彥波市長的方案大膽而冒險,他希望恢復大同在北魏年代的城牆,修建博物館,將這座榮譽和恥辱都立於煤炭開採上的城市重新變成中國人探尋古代繪畫,書法,雕刻,建築和佛教的目的地。他總是將巴黎和羅馬掛在嘴上,證明GDP和文化傳承相比,顯然後者能留給人們更高尚的品味和深刻的印象。但是,若希望實現這個宏大的藍圖,耿彥波市長面臨著艱難的抉擇,他需要拆掉10萬戶住宅,搬遷整個城市近50萬人口,並成功籌集到數倍於大同政府年收入的資金。他還需要得到政府和共產黨內其他高級官員的支持才有可能實現這一方案,而共產黨的權利平衡規則確定市委書記才是真正的權力中心,這成為耿彥波市長城市改造方案中最不可探測的因素。
耿彥波市長每天早上六點出門,十點回家,整日都在城市的各個工地視察。他面臨著工程的延期,質量的偷工減料,他直接呵斥那些工頭,如同呵斥自己手下的各位局長處長,但一人拖拽的馬車無論如何也無法飛速而平衡地前進。每天清晨,總有上訪的人圍在耿彥波市長的住所外,希望自己的問題能得到耿市長的簽字解決,而無法解決問題的人們會在城市充滿塵灰的各個角落聚集一團,彼此將怨氣和詛咒和著唾沫一吐而出。
兩年過去了,當耿彥波市長的藍圖初具規模的時候,上級省委突然宣布耿市長調到太原擔任代市長。消息不脛而走,第二天,本來以為會因為住所被拆遷而對政府部門恨之入骨的百姓們,沒想到居然發動大規模遊行要離職的市長別走,,他們沒說出口的是,房子都拆了,市長卻走了,後續重建誰來管?
耿彥波市長曾說,大同就這一次機會,沖不上去就上不去了。他還說,他所有的問題都來自這個體制。他說,他曾經的夢想是當一名優秀的記者,當他沉浸在古代詩賦的海洋中時是最快樂的。
【影片特色】
●華人影史第一位連續獲得兩座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導演周浩執導。
●片中主角耿彥波市長行事風格雷厲風行,可與台灣政壇現狀作對比。
●「都更議題」與台灣民眾貼近,可做中國與台灣兩地都更方式對照。
●大同市「古城翻新」呼應近期台北市北門重建及各地老屋再生。
●近距離拍攝大同市政運作,一窺簾幕後的中國官場文化。
【導演簡介】
周浩,職業紀錄片導演,曾擔任新華社、《南方周末》等媒體記者多年,2001年開始紀錄片製作,作品百餘次入選各類國際電影節並多次獲獎,並出任芝加哥國際紀錄片節、台灣國際紀錄片節、廣州紀錄片節評審,同時創建了紀錄片中文資訊網站鏡像中國。媒體評價,他的鏡頭如同深入中國社會生活的解剖刀。
2014年10月,周浩以《棉花》獲台灣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2015年以《大同》再度奪下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及美國日舞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作品年表】
2003《厚街》、2006《高三》、2008《龍哥》、2009《書記》、2010《差館》、2011《差館II》、2013《急診》、2014《棉花》、2015《大同》
芝加哥電影評價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很難得,人生少數幾次在電影院的難忘經驗,幾乎都是克里斯多夫諾蘭的電影。因為這說起來有點玄,十三年前《黑暗騎士》上映,印象非常深刻──因為那是我第一次在IMAX影廳看電影。
⠀⠀⠀⠀⠀
前陣子讀《諾蘭變奏曲》,讀到諾蘭自述創作,「建築」在他的電影裡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突然覺得有點理解這些年始終難忘那次在IMAX大銀幕看《黑暗騎士》的精采,因為諾蘭將一個「城市」的巨大存在,真正地拍進影像裡。
⠀⠀⠀⠀⠀
不只是角色,街道的架構,城市的宏偉,印象非常深刻,記得《黑暗騎士》開頭六分鐘IMAX拍攝的第一幕,是芝加哥空景,放在五層樓的銀幕,那時的我,覺得極度壯觀。
⠀⠀⠀⠀⠀
因為這樣的城市景致,當時的我腦補成一個「過程」:乘手扶梯到在百貨公司最高樓層的影廳,入了場,第一次見到高達五層樓的銀幕(查了一下,是21公尺),坐定先前已買好的位子之前,一路過來花費時間及腳程,當然不是千里迢迢遠行西域去抄西經,但從台北盆地的一端,登上數十里外高大建物頂端,莫名成為,這次看《黑暗騎士》前的一種遠行儀式。
⠀⠀⠀⠀⠀
不過想想,在電影院看克里斯多夫諾蘭的電影,在我們這個時代也已經成為一種「風潮」了吧,比起庫柏力克其實更接近他非常喜歡的《迷魂記》導演希區考克(雖然諾蘭監製了《2001:太空漫遊》修復版本)。在七十年前的好萊塢,「緊張大師」老前輩在全盛時期幾乎一年一部,走的是商業票房與藝術評價兼具的路線,而諾蘭從2000年憑《記憶拼圖》提名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也幾乎以兩到三年一部電影的頻率不斷創作,也是部部擲地有聲。
⠀⠀⠀⠀⠀
諾蘭的作法,像是用這些電影,蓋出結構複雜的建築物,讓觀眾跟著電影敘事,走入他一手打造的懸疑迷宮。這也像楊德昌決定拍電影前曾考慮過去唸建築研究所,因為實體鋼骨與影像結構的組成,某部份來看思考邏輯是互通的,只是電影是用剪接推砌節奏,用視效說服觀眾,最後是將成品投射在觀眾腦裡。
⠀⠀⠀⠀⠀
在好萊塢商業片廠制度,保有自己風格的執導方式,在《諾蘭變奏曲》裡,諾蘭說有人問他未來會不會拍歌舞片,「我每一部都是歌舞片」,視效、音效、節奏、場景,他確實是我們這時代裡,仍堅持在大銀幕做好這些「娛樂效果」,而且做得極好的電影創作人之一。
⠀⠀⠀⠀⠀
想了一下,我好像還真的是從《黑暗騎士》開始,就像幾年一次的電影年度盛會,每一部諾蘭電影都是在大螢幕看的(而且幾乎都是IMAX),他那種意圖拍出壯麗視覺奇觀的野心,都會與「進城裡看大銀幕的記憶」混成一種特殊的觀影經歷。
⠀⠀⠀⠀⠀
當然,因為疫情(這一年來最常出現的四字理由),現在無法進電影院看電影,但有了串流,我們可以在螢幕感受諾蘭如何在他的電影蓋成雄偉建築。蝙蝠俠系列的高譚市、《頂尖對決》的倫敦、《全面啟動》的三段夢境、《星際效應》的太空、《敦克爾克》的海洋與《天能》一切倒駛的高速公路。
⠀⠀⠀⠀⠀
諾蘭電影現可於 CATCHPLAY+ 觀賞:https://bit.ly/3cBOrLI
⠀⠀⠀⠀⠀
--
喜灣科幻、特務影劇的朋友,六月CATCHPLAY+ 也推出型男動作片單,除了《天能》還有孔劉與朴寶劍共演的反思電影《永生戰》,6/27前看片即可拿《永生戰》限量韓版海報套組,詳情請上:
https://www.catchplay.com/tw/home
芝加哥電影評價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篇來談談《失蹤網紅 A Simple Favor》(2018)的「另一個結局」(附連結)。如果還沒看過這部作品,請慎入。
.
改編自達希.貝爾(Darcey Bell)同名小說的電影《失蹤網紅》由保羅.費格(Paul Feig)編導,卡司很夠力,由安娜.坎卓克(Anna Kendrick)、布蕾克.萊芙莉(Blake Lively)與亨利.高汀(Henry Golding)主演。作者本身就是一名芝加哥的幼稚園老師,因為看到家長來來去去,而動念想到了一個以家長為題材的驚悚故事。
.
據說原作調性更黑色,代表作包括《伴娘我最大 Bridesmaids》(2011)的保羅.費格顯然將故事調整為更接近好來塢傳統的喜劇模式。但驚悚與黑色喜劇的巧妙結合,仍然使得這部片特別不群,至少不容易在前半段預測後續發展。一名無害、單純卻過分熱心的史蒂芬妮,與美艷、氣場強大卻異常低調的公關總監愛蜜莉,唯一共通點,就是他們的孩子都在同一個幼稚園。兩個完全不同世界的角色之間的碰撞,是這部片的趣味與懸疑來源。
.
在故事後段,愛蜜莉謀害父親與手足的消息被揭發,無辜的蕭恩卻被認為涉有重嫌。史蒂芬妮與蕭恩聯手上演一段好戲,讓愛蜜莉被繩之以法。耐人尋味的是,導演最後卻只用黑白字卡交代後續發展,並且沒有讓史蒂芬妮與蕭恩成為一對。後來經過幕後花絮才知,原來看來有點草率的收場,是因為原先拍攝的結局在試映時被觀眾否決。
.
在原訂的另一個結局當中,蕭恩召集師生,在學校跳了一段舞向史蒂芬妮求婚。不過這段舞戲效果明顯不如導演預期,不僅被認為拍得太長,舞步動作本身沒有太多亮點,不斷穿插史蒂芬妮笑開懷的表情,也令人尷尬癌發作。
.
但核心問題卻是,一個黑色喜劇電影的結局,用如此老梗快樂場面來收場,實在有損這部片獨樹一幟的黑色格調。此外,經過這一切探案過程,獨當一面的愛蜜莉又是不是要讓自己最後一刻化為一個被動的角色,同樣可議。
.
這段片段也已在網路釋出,不過網友評價並非一面倒,也有許多影迷認為溫馨收場令人如釋重負,不失一個好主意。喜歡《失蹤網紅》的影迷朋友可以來自行判斷看看,也不妨留言分享,你喜歡這另一個結局嗎?
.
https://youtu.be/0ArJ0lkp4VE
《失蹤網紅》另一個結局線上看
芝加哥電影評價 在 香功堂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諾蘭導演談電影與觀眾的關係
.
「他(諾蘭導演)有一次看電影經驗,至今難以忘懷,就是 1991 年強納森.德米(Jonathan Demme)改編湯瑪斯.哈里斯小說的驚悚片《#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那是諾蘭在倫敦大學學院的第一年,他放假回到芝加哥,他一直是這本書的粉絲。
.
『我跑去郊區的二輪電影院,在首輪的最後幾天,你知道那種狀況吧,空蕩蕩的電影院,只有一兩個人。我很想和我弟一起去看,我很喜歡這部電影,這是一次偉大的改編,一點也不覺得有什麼可怕的,看完就過去了,好像沒什麼了不起。幾個月後,這部片在倫敦上映,我又去西城看了一次,這次是和艾瑪(導演的妻子),在一個擠滿人的電影院裡。我嚇到了。這是我最可怕的一次電影經歷,我記得受了很大的刺激。
.
電影獨特之處,就在於它融合了個人主觀、內在體驗,以及你與其他觀眾共享的體驗與共鳴。這是一種臨界的神秘體驗。當你讀一本小說,是完全的主觀體驗,無法與他人共享。你是自己一人處在那個敘事當中。舞台有感同身受的體驗,但每個人從不同的角度去看舞台。電影,則非常、非常獨特地融合了主觀沉浸,同時也是共享的。這份經驗在其他任何媒介上都不可能發生,這就是為什麼電影如此美妙。而且如此永恆。』」《諾蘭變奏曲》
.
.
.
諾蘭導演談他在電影院看電影的經驗,滿場電影與稀疏觀眾,個人與群體看片,都會激發不同的感受。觀眾,其實也是「電影體驗」的一部分,觀眾的反應,也可能會影響到人們對電影的觀感。我記得第一次看魏斯·安德森導演的《天才一族》,獨自觀賞,笑聲零落。第二次則是跟朋友一塊欣賞,朋友笑得非常開心,他的情緒反應有感染到我,明明是同一部電影,好看度卻似乎往上加了幾分。
.
同樣的,在影展看片也跟在一般院線看片的感受不太一樣,影展的「儀式性」氛圍更為濃厚,影展觀眾對於喜愛或厭惡的電影的反應比較強烈,更容易影響觀眾對一部電影的評價,這也是為什麼我仍持續參加影展(即便現在看片數量已經比往年大幅減少),除了想要搶先看到一些作品外,也是想要享受影迷「集體狂熱」的氣氛吧。
.
#諾蘭變奏曲
#當代國際名導Christopher_Nolan電影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