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艾莎格達費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艾莎格達費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艾莎格達費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2萬的網紅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文茜的世界周報》 【英國王室第八位序王儲、伊麗莎白女王二世的次子安德魯王子,近日來身陷桃色風暴,讓王室名譽岌岌可危。安德魯在和BBC的一場專訪中,坦承自己認識美國富豪色魔艾普斯坦,還說自己不後悔有這段友誼。這段發言引發英國社會和輿論強烈抨擊,要求檢警調查王子是否淪為性侵加害人的呼聲也愈來愈高。...
艾莎格達費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
【英國王室第八位序王儲、伊麗莎白女王二世的次子安德魯王子,近日來身陷桃色風暴,讓王室名譽岌岌可危。安德魯在和BBC的一場專訪中,坦承自己認識美國富豪色魔艾普斯坦,還說自己不後悔有這段友誼。這段發言引發英國社會和輿論強烈抨擊,要求檢警調查王子是否淪為性侵加害人的呼聲也愈來愈高。安德魯日前宣布中止所有王室任務。英國媒體說,這代表他的王室生涯,已經玩完了。】
{內文}
週一早晨英國各報的頭條,已經說明了一切。安德魯王子嚐試(在訪談中)解釋自己和遭指控為淫媒的富商艾普斯坦(Jeffrey Epstein)的關係,結果適得其反。
(BBC主持人vs. 安德魯王子)
(你搭過他的私人飛機?)沒錯。(你去過他的私人小島?)沒錯。(你住過他在棕櫚海灘的家?)沒錯。
五十九歲的安德魯王子日前首度打破沉默,親上火線,嚐試透過英國廣播公司(BBC)為醜聞「洗白」,但顯然是弄巧成拙、愈描愈黑。在長達一小時的訪談中,他坦承自己的確認識遭指控為淫媒的已故美國富商艾普斯坦,而且不後悔擁有這段友誼。
(BBC主持人vs. 安德魯王子)
你問我是否對他(艾普斯坦)那些相當不得體的行事作風感到後悔...(不得體?他是性侵犯耶!)是啦,抱歉我只是想用禮貌的方式表達。
六十六歲的艾普斯坦是位靠著操作對沖基金致富的美國金融大亨,生活豪奢糜爛,喜歡結交政商名流,不但有染指未成年少女的癖好,也樂於從事色情仲介。2008年,聯邦調查局(FBI)著手調查這位富豪色魔,過程中有八十名被害女子出面指控曾遭虐待,還牽扯出大串檯面上的人物,盤根錯節的犯罪集團,震驚歐美上流社會。在法官包庇下,艾普斯坦爽作了十三個月的牢,出獄後依然故我,重操舊業。今年七月,艾普斯坦因被控販運未成年人賣淫而再次被捕。然而這位登記有案的性侵加害人,卻突然在八月侯審期間,被發現在紐約曼哈頓監獄輕生,死狀離奇曲折,陰謀論滿天飛。在檢方過濾可疑權貴名單時,安德魯數度被影射。儘管白金漢宮駁斥兩人有所關聯,但在訪談中,記者緊咬陳年舊案,質疑安德魯為何明知艾普斯坦已被定罪,卻非要大老遠見上一面,還連續待上四天。
(BBC主持人 vs. 安德魯王子)
(為什麼?為什麼明知他是已定罪的性侵犯,你卻還要留宿他家?)我是覺得,透過電話談(斷絕來往)是種懦弱的表現,所以我覺得我得跑一趟,當面跟他說。
此外安德魯也矢口否認曾與一位名叫維吉尼亞‧傑弗瑞的未成年女子有染,還說傑佛瑞指證歷歷的事發那晚,他並未出門。
(BBC主持人 vs. 安德魯王子)
(其中一名指控艾普斯坦性侵的女子,也對你發出指控。他說他跟你是在2001年時碰面,跟你共進晚餐,與你共舞,地點就在倫敦的夜總會。之後兩人還在你朋友的宅邸內發生了性關係。你怎麼講?)我完全不記得自己曾碰過這位女士,完全沒有。(你不記得曾跟他碰過面嗎?)不記得了。
(可是對方鉅細靡遺地描述了當晚的事,形容了與你共舞的過程,還說你那時一直狂冒汗,說你?)冒汗這點與事實有出入。我的體質很特殊,不太容易流汗,這是因為我在打福克蘭戰爭的時候,曾受到槍傷,服用過量的腎上腺素,導致我幾乎無法出汗。
安德魯是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次子,在1982年時曾親征福克蘭群島,成為戰爭英雄,並於1986年獲冊封為約克公爵,還舉行了一場世紀婚禮。和兄長查爾斯不同,安德魯個性活潑討喜,最得女王寵愛,卻從不接受媒體專訪。他常以英國貿易特使身分周遊列國,是各大小宴會座上賓,也結交了不少極具爭議的人物,包括前突尼西亞獨裁者班阿里(Ben Ali)和前利比亞狂人格達費的兒子薩伊夫(Saif Saif al-Islam Gaddafi)。安德魯和艾普斯坦搭上線後,生活更加「多采多姿」,桃色疑雲並未影響他從事社交生活和執行王室任務。安德魯在BBC上的辯解在週末夜晚播出後,引爆英國社會群情激憤,媒體譴責他交友缺乏判斷力、民眾批評他對受害者缺乏同理心,歷史學家對王室名聲蒙塵感到遺憾。沙場勇士要捍衛名譽的初衷,沒想到演變成一場王室公關災難。
(Dickie Arbiter\\前白金漢宮媒體主任)
這是危機管理的一部分。我認為他的談話並未讓危機獲得有效處理。有些人認為這是選擇性失憶。就算是選擇性失憶吧,但就損害控管來說,我不認為他降低了任何損害,反而進一步擴大了傷口,引發更多疑問。
英國王室向來熱鬧多事,不少人對安德魯的真面目搖頭,媒體更是善盡毒舌調侃之責,多家企業和慈善機構也宣布中止對安德魯公益事業的贊助。當地時間十一月二十一日,安德魯宣布自即日起終止一切王室公務。
(Sky News主持人vs. 王室傳記作家)
(哇,身為王室成員,我覺得安德魯王子實際上算是玩完了吧。)應該是,因為BBC那場專訪簡直是一場災難。有種車子撞山的感覺。有人建議他不要接受專訪,但他傲慢地認為自己最懂,現在大家都看到了結果。我們不知道他退出王室任務是否為明智之舉,或者他其實是被迫退出,但說真的,皇室成員最該做的事,就是把慈善工作做好,而這項醜聞對王室成員來說絕對是場噩夢。很多人都把重點放在皇室招牌蒙塵,但別忘了,關於性侵的指控是非常嚴重的。安德魯王子被控三度與十七歲未成年女子發生性行為,這是非常嚴重的事,而且有必要好好調查。
步入花甲年之際,安德魯為王室惹了大麻煩,九十四歲高齡的伊莉莎白女王,對於寵兒戲劇性起落的人生,想必心中也充滿無奈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hRYmKCbGn0
艾莎格達費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私人戰爭》(A Private War ,2017)的導演馬修.海涅曼(Matthew Heineman)對第三世界場面並不陌生,他是紀錄片導演出身,過去曾拍過提名奧斯卡獎的《無主之地》(Cartel Land ,2015),聚焦墨西哥毒品戰爭。
.
前年的作品《City of Ghosts》(2017)則跟著民間記者團體「拉卡正無聲地被屠宰」(Raqqa is Being Slaughtered Silently)的角度,揭露恐怖組織ISIS在敘利亞的暴行。
.
既然如此,海涅曼的首部劇情長片選擇了英國記者瑪麗.科爾文(Marie Colvin)為主角,是合情理的。科爾文是新聞界的偶像人物,她曾在斯里蘭卡因砲彈波及而致使左眼失明,但她依然不願停下腳步,戴上眼罩,持續往利比亞、敘利亞這般煙硝之地走,其驚人意志力連強人格達費(Moamer Kadhafi)都不得不敬她三分。上述際遇也是是本片的輪廓。
.
故事改編自瑪麗.布倫納(Marie Brenner)的文章《瑪麗.科爾文的私人戰爭》(Marie Colvin's Private War),編劇則是曾寫過《為愛璀璨:永遠的葛麗絲》(Grace of Monaco ,2014)的艾拉什.愛梅爾(Arash Amel)。編導試圖呈現布倫納在職業生涯的重大片刻,同時交錯鋪陳她的感情世界(雖然意義並不顯著),並且透過主人翁的口白,引導我們去揣想,究竟她不惜犧牲性命也要往戰地走的根本原因為何,那個近乎瘋狂的、往絕路走的本能究竟從何而來。
.
透過科爾文所幻想出來的景象,可見戰地的境遇始終盤據著她的腦海,又有奄奄一息的孩童等待著她的看顧。促使她往前線衝的原因,或是基於愧疚感,抑或正義感呢?那寧願冒著喪生的風險,也偏偏往其他記者的反方向衝,是一種記者本能嗎?又,那是正常人該有的行為嗎?
.
記者是以傳遞一個新的資訊給觀眾為其天命,好比《獨家腥聞》(Nightcrawler ,2014)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新聞工作者為了「獵奇」而成魔,已近瘋魔的瑪麗.科爾文某種程度來看也像是同類,只是她的人格帶有更多良善的面向,她的筆桿子堅強有力,她的雙眼代替世人去見識邪惡與暴力,她將所見轉化成文字的過程所帶給她的心靈創傷,是本片焦點焦點所在。
.
羅莎蒙.派克(Rosamund Pike,中文名:裴淳華)的詮釋很賣力,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編劇家艾拉什.愛梅爾對瑪麗.科爾文的理解,就像他當初在《為愛璀璨:永遠的葛麗絲》當中對葛麗絲.凱莉(Grace Kelly)的刻畫一樣蒼白無力。觀者沒有足夠的線索去鑿角色的深度,瑪麗.科爾文在本片當中更像是一個神化過後的殉道者。而針對戰爭本身的討論也比較缺乏。
.
本片第一顆鏡頭便是一個對斷垣殘壁的俯覽,即俗話說的「上帝視角」。通常這類鏡頭是用在場景建立,但在片末我們將會知道導演別有用心,原來這可能是瑪麗.科爾文對世界的最後俯視。《私人戰爭》使我們感佩如此這樣勇赴戰地的記者,但這樣或許是不足夠的。
.
.
《私人戰爭》(2018):代替世人去見識邪惡的眼
http://wongwonder.pixnet.net/blog/post/226805159
.
.
(圖為《私人戰爭》。)
艾莎格達費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私人戰爭》(A Private War ,2017)的導演馬修.海涅曼(Matthew Heineman)對第三世界場面並不陌生,他是紀錄片導演出身,過去曾拍過提名奧斯卡獎的《無主之地》(Cartel Land ,2015),聚焦墨西哥毒品戰爭。
.
前年的作品《City of Ghosts》(2017)則跟著民間記者團體「拉卡正無聲地被屠宰」(Raqqa is Being Slaughtered Silently)的角度,揭露恐怖組織ISIS在敘利亞的暴行。
.
既然如此,海涅曼的首部劇情長片選擇了英國記者瑪麗.科爾文(Marie Colvin)為主角,是合情理的。科爾文是新聞界的偶像人物,她曾在斯里蘭卡因砲彈波及而致使左眼失明,但她依然不願停下腳步,戴上眼罩,持續往利比亞、敘利亞這般煙硝之地走,其驚人意志力連強人格達費(Moamer Kadhafi)都不得不敬她三分。上述際遇也是是本片的輪廓。
.
故事改編自瑪麗.布倫納(Marie Brenner)的文章《瑪麗.科爾文的私人戰爭》(Marie Colvin's Private War),編劇則是曾寫過《為愛璀璨:永遠的葛麗絲》(Grace of Monaco ,2014)的艾拉什.愛梅爾(Arash Amel)。編導試圖呈現布倫納在職業生涯的重大片刻,同時交錯鋪陳她的感情世界(雖然意義並不顯著),並且透過主人翁的口白,引導我們去揣想,究竟她不惜犧牲性命也要往戰地走的根本原因為何,那個近乎瘋狂的、往絕路走的本能究竟從何而來。
.
透過科爾文所幻想出來的景象,可見戰地的境遇始終盤據著她的腦海,又有奄奄一息的孩童等待著她的看顧。促使她往前線衝的原因,或是基於愧疚感,抑或正義感呢?那寧願冒著喪生的風險,也偏偏往其他記者的反方向衝,是一種記者本能嗎?又,那是正常人該有的行為嗎?
.
記者是以傳遞一個新的資訊給觀眾為其天命,好比《獨家腥聞》(Nightcrawler ,2014)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新聞工作者為了「獵奇」而成魔,已近瘋魔的瑪麗.科爾文某種程度來看也像是同類,只是她的人格帶有更多良善的面向,她的筆桿子堅強有力,她的雙眼代替世人去見識邪惡與暴力,她將所見轉化成文字的過程所帶給她的心靈創傷,是本片焦點焦點所在。
.
羅莎蒙.派克(Rosamund Pike,中文名:裴淳華)的詮釋很賣力,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編劇家艾拉什.愛梅爾對瑪麗.科爾文的理解,就像他當初在《為愛璀璨:永遠的葛麗絲》當中對葛麗絲.凱莉(Grace Kelly)的刻畫一樣蒼白無力。觀者沒有足夠的線索去鑿角色的深度,瑪麗.科爾文在本片當中更像是一個神化過後的殉道者。而針對戰爭本身的討論也比較缺乏。
.
本片第一顆鏡頭便是一個對斷垣殘壁的俯覽,即俗話說的「上帝視角」。通常這類鏡頭是用在場景建立,但在片末我們將會知道導演別有用心,原來這可能是瑪麗.科爾文對世界的最後俯視。《私人戰爭》使我們感佩如此這樣勇赴戰地的記者,但這樣或許是不足夠的。
.
.
《私人戰爭》(2018):代替世人去見識邪惡的眼
http://wongwonder.pixnet.net/blog/post/226805159
.
.
(圖為《私人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