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0年的此時此刻
關於端午節的源起,歷來眾說紛紜。早於東漢末年已有探索其源流典故的記載,認為端午節起源於紀念戰國時代詩人屈原;聞一多之《端午考》則認為端午節是古代吳越民族祭祀圖騰──「龍」的活動日,每年的五月五日都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將各種食物用樹葉包裹,扔向水裡,並在急鼓聲中劃着裝飾...
回顧2020年的此時此刻
關於端午節的源起,歷來眾說紛紜。早於東漢末年已有探索其源流典故的記載,認為端午節起源於紀念戰國時代詩人屈原;聞一多之《端午考》則認為端午節是古代吳越民族祭祀圖騰──「龍」的活動日,每年的五月五日都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將各種食物用樹葉包裹,扔向水裡,並在急鼓聲中劃着裝飾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競渡,後來此項活動演變為吃糉子和賽龍舟。其後亦有學者提出端午節是由遠古越人(今浙江紹興一帶)的新年演變而來的。
根據有關典籍的記載,端午本為「端五」,先秦時代人們已視五月五日為不祥之日,其後並逐漸約定俗成於當天以朱索(結股五色絲)和五色桃印等懸於門上、繫五色絲於臂上、掛紙書赤靈符於胸口前等,亦習慣以蘭草這被認為有辟邪功效的草藥沐浴,足見最初的端午節風俗應與古人於酷暑來臨前,希望辟邪去疾有關。
自漢朝末年起,端午節才逐漸由原始崇拜、禁忌演變為祭奠有關的歷史人物。其中流傳最廣、最富影響力的是紀念大文學家、愛國詩人屈原,從歷史上的南北朝統一之後,中國的南北節俗趨向統一,端午節祭奠屈原便由楚地而遠播全國。
端午龍舟競賽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傳統活動。龍舟競渡較為普遍的說法,是因戰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投江,民眾競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屍體。根據近人考證,其實中國古代划龍舟並不限於端午才舉行,龍舟競渡的習俗也早於屈原之前已經存在。古人將船當作送走災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愈快愈好,於是便衍生出端午競渡的習俗了。古代參加競渡的龍舟已很講究:船身窄而長,還有龍頭、龍尾和鱗甲等裝飾,船上結七彩,張旗傘。競渡時鑼鼓喧鬧、鞭炮齊鳴、萬人喝彩,場面極為壯觀。可見龍舟競渡其實也是驅瘟避邪的一種行為,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濃於悼念屈原。
糉子是端午節的傳統食品。早於東漢時,人們已習慣於五月五日及夏至期間開始吃獨具清香而消暑的糉子;吃糉子的習俗要到晉朝初年才固定在端午節,當時民間食用的糉子是用蘆葉裹高粱米做成的,至唐,糉子已經成為節日和市場上的美味食品了。歷經多朝,糉子的風味和糉餡的種類更形多樣了,吃糉子的習俗更已遠傳日本、朝鮮和東南亞諸國。
艾草乃多年生草本,植株有濃烈的香氣,古時民間習俗會在端午節懸艾草於門上或把艾葉剪成虎形,戴於頭上,用以消毒辟邪。
農曆五月五日,古時亦稱「惡月惡日」,先秦以來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日子,故世俗要懸「天中五瑞」以辟邪驅瘟和逢凶化吉。這「天中五瑞」指的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龍船花。石榴花的根部可驅蟲;蒜頭有着濃烈的氣味,懸於門外據說亦有驅瘟辟邪之效;菖蒲被認為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插在門口可以辟邪,故有「蒲劍斬千邪」之說;而艾草則代表「百福」,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種可以治療疾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以使身體健康。
古時人們對驅瘟辟邪的重視與當時醫藥衞生的情況有着密切的關係
艾草功效與禁忌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上次有跟大家分享過~ 客廳跟睡床的風水佈局與禁忌 「客廳」容易影響到我們的事業、財運發展; 而「臥房」則是容易影響睡眠💤 不只會元辰黯淡,更有可能招來病業。
這次也在命理節目中分享這款「雙鵲迎富錦繡抱枕」 建議可以擺放在客廳或臥房,有助添旺貴人運 推波助瀾。 同時藉由抱枕上的開運吉祥圖騰~ 結合獨家秘法艾草錦囊包暗藏其中啟動旺運磁場 能化解風水上的煞氣,帶動好的氣場流通 促進夫妻感情融洽、強化家運興旺💛 是兼具美觀及開運功效的傢飾品喔~
雙鵲迎富錦繡抱枕
結緣訂購👉 https://reurl.cc/xG6xeN
湯鎮瑋老師個人官方APP
🔸Ios系統下載👉https://reurl.cc/EzNWn0
🔹Android系統下載👉https://reurl.cc/q8bogy
艾草功效與禁忌 在 吳建志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回顧2020年的此時此刻
關於端午節的源起,歷來眾說紛紜。早於東漢末年已有探索其源流典故的記載,認為端午節起源於紀念戰國時代詩人屈原;聞一多之《端午考》則認為端午節是古代吳越民族祭祀圖騰──「龍」的活動日,每年的五月五日都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將各種食物用樹葉包裹,扔向水裡,並在急鼓聲中劃着裝飾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競渡,後來此項活動演變為吃糉子和賽龍舟。其後亦有學者提出端午節是由遠古越人(今浙江紹興一帶)的新年演變而來的。
根據有關典籍的記載,端午本為「端五」,先秦時代人們已視五月五日為不祥之日,其後並逐漸約定俗成於當天以朱索(結股五色絲)和五色桃印等懸於門上、繫五色絲於臂上、掛紙書赤靈符於胸口前等,亦習慣以蘭草這被認為有辟邪功效的草藥沐浴,足見最初的端午節風俗應與古人於酷暑來臨前,希望辟邪去疾有關。
自漢朝末年起,端午節才逐漸由原始崇拜、禁忌演變為祭奠有關的歷史人物。其中流傳最廣、最富影響力的是紀念大文學家、愛國詩人屈原,從歷史上的南北朝統一之後,中國的南北節俗趨向統一,端午節祭奠屈原便由楚地而遠播全國。
1302phn009_a
端午龍舟競渡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傳統活動。龍舟競渡較為普遍的說法,是因戰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投江,民眾競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屍體。根據近人考證,其實中國古代划龍舟並不限於端午才舉行,龍舟競渡的習俗也早於屈原之前已經存在。古人將船當作送走災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愈快愈好,於是便衍生出端午競渡的習俗了。古代參加競渡的龍舟已很講究:船身窄而長,還有龍頭、龍尾和鱗甲等裝飾,船上結七彩,張旗傘。競渡時鑼鼓喧鬧、鞭炮齊鳴、萬人喝彩,場面極為壯觀。可見龍舟競渡其實也是驅瘟避邪的一種行為,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濃於悼念屈原。
糉子是端午節的傳統食品。早於東漢時,人們已習慣於五月五日及夏至期間開始吃獨具清香而消暑的糉子;吃糉子的習俗要到晉朝初年才固定在端午節,當時民間食用的糉子是用蘆葉裹高粱米做成的,至唐,糉子已經成為節日和市場上的美味食品了。歷經多朝,糉子的風味和糉餡的種類更形多樣了,吃糉子的習俗更已遠傳日本、朝鮮和東南亞諸國。
1302ph014
艾草乃多年生草本,植株有濃烈的香氣,古時民間習俗會在端午節懸艾草於門上或把艾葉剪成虎形,戴於頭上,用以消毒辟邪。
農曆五月五日,古時亦稱「惡月惡日」,先秦以來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日子,故世俗要懸「天中五瑞」以辟邪驅瘟和逢凶化吉。這「天中五瑞」指的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龍船花。石榴花的根部可驅蟲;蒜頭有着濃烈的氣味,懸於門外據說亦有驅瘟辟邪之效;菖蒲被認為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插在門口可以辟邪,故有「蒲劍斬千邪」之說;而艾草則代表「百福」,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種可以治療疾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以使身體健康。
1302ph013
古時人們對驅瘟辟邪的重視與當時醫藥衞生的情況有着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