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良師學校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良師學校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良師學校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良師學校產品中有16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李文斌愛心加油讚,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我們從來就沒有離開過學校,因為畢業後的「學習」在社會上還有一輩子的功課。 在我的記憶當中,有很多老師,有的可親、有的嚴厲,然而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最難忘的老師,帶領你踏上知識的道路,為我們灌溉美好的理想,注入你心深處的那一位啟蒙老師。 我們都曾經是個小孩,但是長大後早已忘了小時後不喜歡被大人對待的...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港。故 konggu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甚麼才可以讓一個人脫胎換骨?今集《港。故》就與大家見證一部山地單車,將一個本身愛流連街頭的鬱躁少年,搖身一變成為教練眼中勤力的香港山地單車代表隊成員。 18歲的陳昭岐是中五學生,在中一轉至現在的群育學校前,曾經是別人眼中的「廢青」,「打機打到天昏地暗都唔返屋企嗰啲,之後開始食煙、飲酒,四圍玩,都係...

良師學校 在 一顆算頭 讀書帳? ? ? ? ?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0 22:12:17

大學宣傳文! - 選華梵,選一個未來!🏆 擔心未來就業,害怕畢業即失業❓ 擔心選錯方向,不喜歡要換系很難❓ 擔心發展不好人脈,未來沒有良師益友互相扶持❓ 學費很貴給家裡造成負擔❓ 這些問題,在華梵都不存在! ✔提供四年全額獎學金💰 ✔最高30萬💰海外學習獎學金,超過4成學生出國學習 ✔老師一對一...

  • 良師學校 在 李文斌愛心加油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7 09:31:12
    有 797 人按讚

    我們從來就沒有離開過學校,因為畢業後的「學習」在社會上還有一輩子的功課。

    在我的記憶當中,有很多老師,有的可親、有的嚴厲,然而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最難忘的老師,帶領你踏上知識的道路,為我們灌溉美好的理想,注入你心深處的那一位啟蒙老師。

    我們都曾經是個小孩,但是長大後早已忘了小時後不喜歡被大人對待的方式,如果換你當老師,你會怎麼教你的孩子,或別人的孩子。

    十年前文斌於臉書和大家互動的第一篇發文就是在教師節,928滿十年了。在這有許多好友有好的經驗做法值得學習借鑒。良師益友。自勉、共勉。

    祝福
    教師節快樂

  • 良師學校 在 新聞人 黃旭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01 13:56:39
    有 66 人按讚

    如果一輩子只做一件事 黃旭昇
    今天清晨,過了6時30分,手機鬧鐘響起。匆匆起床漱洗後出門,9月1日新北市有40萬名學生在疫後開學。算是今天採訪的重點大事,加上,採訪完後還有8時30分的市政會議。

    在記者室,正寫稿敲鍵盤之際,一個人莫名跑到我座位右手邊,問了一些奇怪及令人憤怒的事情,不禮貌且又觀念錯亂,行為舉止令人嫌惡又髮指,我們媒體自覺點滴累積的形象,都是被這種人摧殘殆盡。因此,又考驗我們自身的修為。

    社會對媒體仍不友善,雖然依舊渾沌,記者即使潛水,仍仰望水面呼吸;即使暗夜幽㝠,盼依舊點一盞燈。-

    我認為,做一件事,不問結果,直到如心,便是修行。有時候,踽踽獨行,也是一種淒涼的美感。

    每個人心中有一畝田,每個人心中有一個夢,回到採訪與被採訪者的互動,人才是重點,回到人的主題,擔任記者以來,認識的一些可敬的人,包括金門的鳥友、關心生態與文史的工作者、教育夥伴,教育崗位兢兢業業的夥伴,默默的扎根,悄悄的幫助小農與老農,讓我的眼界因此更廣。

    如同認識了人生旅程的導師、號稱兄弟的慰慈老師,還一起攜手尋找部落食材,關心了一些人,這些人,包括在嘉義檳榔林園裡的長照需求者,在台灣最遙遠東南端牡丹、旭海部落的長者,甚至幫流浪的無名屍找到回家的路。

    數年前,為身障兒童與熱心的朋友徐文建先生,在他的餐廳辦了幾年的歲末溫馨圍爐活動;或曾經前往花蓮強震災區採訪;還是媒介資源,終得圓滿過年的單親媽媽。曾因為報導新北市衛生局一名墜樓女子的新聞,受到各界重視,這些都是採訪的因緣,我可以做到身為報導者可以盡到的本分。

    我常說,為長者折枝,易如反掌,為與不為。這些人都生活在台灣,也都在這塊土地上為了生活、為了理念打拚。以一名新聞工作者的角色,可以時而旁觀者角色紀錄,時而以參與者角色深入災區報導、深入部落服務,總是角色互換,但,「莫忘初衷、堅守崗位、與靈魂對話」的信念只有更強烈,沒有更變換。

    擔任記者33年,笑看世間滄桑與政治紛亂。但在某個內心角落仍保留人性光輝,即使如豆光的蠟炬,依舊帶給人希望。我希望一步一腳印「行善如投石湖水,不斷擴散(善)。」也是人生下半場可以老老實實實踐的想法。

    不管是座右銘或墓誌銘,生命旅程中因為實踐而確實印證。揮別童年與年少青春,即使我已經不再是舞劍的狂少,但驀然回首,期許持續「花若盛開,舞蝶自來。人若精彩,老天安排。 漣漪的善,必將擴散。孤獨一隅,獨行踽踽。」

    #驀然回首看年少時

    以前,在遙遠年代的年輕的歲月,那時候,參加考試,考上台北地區的一所師範專科學校,同時,也考上一所很有名氣的一所工業專科學校土木科系。

    結果,我都沒有前往兩所學校就讀,其中,工業專科學校土木科,在報名時剛好額滿。師範專科學校則因為考慮就讀高級中學,因此,沒有前往就讀。不然,我現在就從老師職位退休了。

    歷經世新洗禮與社會實務運作,至今,在工作職場上打滾33年,仍在茫茫的打字與攝影中,不斷的流浪。

    當年,如果就讀師範,每年理所當然我就過「教師節」。即使,現在的教育環境,不如以往,所謂的「尊師重道」也相當式微,不過,許多在教育崗位上的夥伴,仍不放棄任何培育孩子的機會。

    有一年,我有機會回到我的母校新竹縣新星國小,與學弟妹分享心情,與學長黎萬興校長一起談教育,也曾經與一群非政府組織的工作者、資深作家與創意總監、或退休校長等人分享等人,她們(他們)都很優秀,是我的人生導師。

    在許多場合的分享經驗,我都會以「莫忘初衷」做最後的結語。對於教育人員,我也都給予最大的敬意與感謝。

    即使不是教師,只因在職場上帶過實習生,被稱為「師父(傅)」,每年教師節會從臉書或簡訊捎來祝福。她們有的是書記官,有的是優秀法律工作者,教學相長都指導我良多,稱呼「老師」,反而讓人慚愧與感恩。

    這些夥伴,都是我人生中的良師益友、忘年之交。我的「學生」中,有的已經當母親,這人生過得很快樂。我一起勉勵,莫忘初衷,不要忘記內心最原始的信念。

    #笑看世間在職場上的衝突

    有時在新聞採訪上有些失意頹喪,或因立場與角色不同、位階與職權的不同,看法與溝通的誤差,有了些許火花。

    許多朋友勸說,何必多情。做好最保守的就是最安全的,或,一個命令一個動作,自然,這是比較萬無一失,畢竟,有功無賞、打破要賠,「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不就是職場最好的保護傘嗎?

    但,新聞工作若大家都是先想到如何保護自己,如何不犯錯,如何不觸怒當局,如何維持良好關係,大多時候就失去守門人或吹哨者的角色與天職。

    如果「避險」是必要的,套句名言:「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發出聲音是危險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覺無力發光,那就蜷伏於牆角。但是,不要習慣了黑暗就為黑暗辯護;也不要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諷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的人」。

    朋友勸說,在社會對媒體的價值觀與評價逐漸式微,網路鍵盤高手與正義魔人、爆料當道的新聞環境下,真不必花太多的時間與精神,太認真執著於職場上的種種。不需要太「多情」,有時候的「多情」反而會成為別人、採訪對象、或自己同事的負擔。自我的期許與堅持和初衷,如何與職場和諧與圓融取得平衡,還真的是需要智慧與學習。

    1999年921集集大地震那年,孩子出生,我在産房迎接三公主呱呱墜地,在醫師剪斷臍帶後,我的新聞戰場在台北縣新莊「博士的家」倒塌災區現場。最要感謝的是妻子的體諒及支持。

    去年,公司有5名縣市地方資深記者紛紛放棄新聞戰場,今年,不少媒體同業更紛紛轉換跑道或暫時休息、離開媒體圈,不同的媒體平台也轉型因應新媒體時代,媒體的環境轉變之快速與翻轉,更讓人感觸良深。

    期勉繼續堅守崗位的同業、先進,則持續守望,盼媒體仍是點亮幽冥社會的微光。莫忘初衷,扮演烏鴉與守門人,守護美好的核心價值。

    善的漣漪如投石湖水,在各角落點燈的夥伴,若是同時燃起火花,肯定可以照亮幽冥。身為媒體,除了聒噪、守望,也在修練自己。這是一門永遠精進的功課。

    在社會對媒體仍不友善,環境依舊渾沌之際;即使暗夜幽㝠,盼依舊點一盞燈,與靈魂對話,莫忘初衷。我,仍在這滾滾紅塵學習、踽踽獨行。

    我始終相信共好。紀念那個可以大鳴大放的大時代,在如今艱困的媒體環境,盼望迎向媒體敢言、政府察納雅言的共好時代。

    一個人就是一個故事,盼望持續藉由採訪社會的人物故事;關照並傳播她(他)們一直努力在做的事,報導她們的熱情,不但有機會擴展自己的視野,也有機會從他人的故事中觀照自己、照亮別人。

    33年來,用眼睛觀察,以腦筋思考,一顆老靈魂的聒噪絮語,仍將持續烏鴉。
    33年來,用相機拍照,以筆尖紀錄,一顆老靈魂的滔滔不絕,仍將持續助人。
    2021/09/01 Wagi Qwali 瓦紀瓜歷 Cidal Palang 吉達兒 巴狼 (夸父老鷹)

  • 良師學校 在 天使媽媽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30 23:05:36
    有 15 人按讚

    何老師生日快樂🎂
    身體健康🎊心想事成

    。。。

    兩兄妹的N班老師
    不知不覺,相識超過十年😘

    欣賞🧡妳對工作的熱誠
    最愛💛妳對小朋友充滿愛心同耐性
    感恩💜仔女一返學就遇到妳

    良師益友🤗
    期待下次再聚

    #兩個返N班😭喊足成年
    #幸運地冇比學校勸退
    #好彩有何老師🙏🏻辛苦晒你

  • 良師學校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06-05 13:15:45

    甚麼才可以讓一個人脫胎換骨?今集《港。故》就與大家見證一部山地單車,將一個本身愛流連街頭的鬱躁少年,搖身一變成為教練眼中勤力的香港山地單車代表隊成員。

    18歲的陳昭岐是中五學生,在中一轉至現在的群育學校前,曾經是別人眼中的「廢青」,「打機打到天昏地暗都唔返屋企嗰啲,之後開始食煙、飲酒,四圍玩,都係搞事,好似好頹,喺街度揸住煙,同一班『金毛』企埋一齊,三五成群咁。」

    曾過着逃學、離家出走的日子,昭岐解釋指是因為父母離異,加上同住的爸爸工作原因早出晚歸,「屋企人睇唔到我,即係陪唔到我,返屋企無用咪出街玩,出街玩起碼有人陪。」昭岐亦因為與父親關係欠佳,曾在社工轉介下入住宿舍。

    當時的昭岐是一個暴躁青年,他曾因社工遲給零用錢打爛宿舍裏的設施,即使轉校後,亦有因小事而發老師脾氣,及後發現自己原來患有鬱躁症。

    幸而身邊的人對昭岐循循善誘,宿舍社工在他闖禍後都只是問他的手有沒有事,昭岐坦言沒被責罵感到驚奇,「即刻無晒火。」他笑言,又指群育學校老師處理手法很不同,會了解自己發生甚麼事,幫助解決問題,不會以罰為主。

    此後,老師亦幫助昭岐找到自己的興趣,在校內山地單車興趣班中,昭岐展現潛能,他亦愛上這項運動。有別於普通單車,山地單車要求更多技巧,令昭岐花了約半年才適應,即使這樣他也沒有放棄,「我學唔識啲動作會不停練,可能練足一日都可以,練到做到為止。」又指以前的自己會一早放棄。

    昭岐經歷青苗訓練及青訓,終於成為港隊九名山地單車選手之一,現時每星期訓練六日,是教練眼中的勤力隊員,更曾代表港隊外出比賽。除了體育成績漸入佳境,他亦得到外界的認同,獲一間傳媒機構頒發「年度最佳進步獎」,加上暴躁脾氣亦有收斂,一直看着他改變的老師都另眼相看。

    「當時都覺得佢『幾一坺泥』,依家係一個好成熟嘅人,好清楚自己嘅路。」昭岐中三時帶他入興趣班的老師賴佩怡說。昭岐也不忘多謝老師及宿舍社工,坦言沒有他們也沒有現在的自己。

    原來令昭岐脫胎換骨的不只是山地單車,更有在他身邊的良師。今集《港。故》用6分半鐘,帶大家看看昭岐破繭成蝶的故事。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請關注《港。故》fb:https://bit.ly/oncckonggufb

  • 良師學校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8-01-30 11:11:01

    家境決定一切?「我好相信我攞到嘅機會,其實都只係自己幸運。」

    陳君洋(Arnold)出身於中產家庭,自幼讀名校,是會考十優狀元,升讀中大「神科」環球商業課程,畢業後加入投資銀行,年薪逾百萬元,更赴美國哈佛大學攻讀工商管理碩士課程(MBA)。

    走在香港千千萬萬家長望子成才、夢寐以求的青雲路上,Arnold卻毅然放棄高薪厚職,原因是他念念不忘中學時期一次探訪基層學童的經歷。

    「嗰時我好記得做義工,去探訪住板間房嘅小朋友,了解到佢哋嘅學習情況,同我自己嘅學習情況相差好遠。」Arnold設想,如果自己生於基層環境,相信未必能夠得到現在所擁有的機會。

    作為制度裡的大贏家,Arnold反思教育不平等的問題:「有啲基層學生,讀中三、四仍然唔知銅鑼灣喺邊;但名校嘅中學生,可能中一、二已經全級一齊去澳洲交流。」

    因此,Arnold決定投身教育,希望擴闊基層學生的視野。三年前,他創辦了非牟利機構「良師香港」,招募不同學系的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學校做一年「項目老師」。

    除了常規課堂教學外,項目老師主要負責課外活動和生涯規劃,帶領學生走出課室,例如到中環與跨國公司員工以英語對話,或到不同地區上體驗課,讓學生認識自己社區以外的世界。

    計劃裡的學校夥伴,有一半或以上的學生都領取政府的書簿津貼;而項目老師每月就只獲派一萬元的生活津貼。「項目老師非常熱心,願意付出時間去關心學生,呢樣正正係基層學生嘅需要。」

    Arnold相信,在基層學校一年的體驗,對項目老師而言是很重要的領袖培訓。「無論之後繼唔繼續做老師都好,長遠佢哋都會真正成為社會未來領袖,為香港教育帶嚟制度性嘅改變。」

    今集《港。故》講一個尖子的故事,各位家長和學生都值得花五分鐘觀看短片,了解狀元眼中的理想教育制度。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請關注《港。故》fb:https://goo.gl/YJXtcw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