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艦砲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艦砲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R作者keins (Paragraph 11, confirm)看板KanColle標題Re: [無...
艦砲 在 *袁彬的美食旅遊筆記*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12-16 14:48:47
鄰近二砂灣砲台的役政公園,是熱愛軍武的袁彬最愛拜訪的秘密景點。 空間不大的綠地,卻收藏了國軍陸海退役的各式武器,像是海軍的5吋艦砲、M48戰車、兩棲戰車。 其中有一件收藏相當珍貴,是一門阿姆斯脫朗後膛八吋炮,曾安置在白米甕炮台。由清代遺留至今,炮身跟砲座上仍保留二戰時期美軍戰機掃射的痕跡。 #基隆...
※ 引述《Yijhen0525 (美由紀)》之銘言:
: 標題: [無用] 艦炮英吋與公分換算
: 時間: Sun Mar 22 11:01:45 2015
: 公分 英吋 砲裝舉例 船隻舉例
: 10 cm ≒ 4 吋 10cm連裝高角砲 部分防空驅逐艦
這中間有一些別的口徑:
102mm(正4吋)用在美國的平甲板DD(以及拿舊砲來用的美國潛艇),
105mm用在德系的防空砲上,
4.5吋(114mm)是英國防空砲與現代艦砲、
4.7吋則是英國驅逐艦主砲。
: 12.7cm ≒ 5 吋 12.7cm單/連裝砲 大部分的驅逐艦主砲
133mm是英國的戰艦用高平兩用砲(與Dido級的主砲),
只是這個口徑用在防空上是不怎麼妥當....
另外法國也有130mm與138mm的特殊口徑。
: 14 cm ≒ 5.5 吋 14cm單/連裝砲 輕巡洋艦的主砲
: 15.2cm ≒ 6 吋 15.2cm連裝砲 阿賀野型巡洋艦主砲
阿賀野的主砲其實是拿扶桑級改裝時拆下的副砲來用的。
: 20.3cm ≒ 8 吋 20.3cm砲 重巡主砲
28cm(11吋):德國裝甲艦、Scharnhorst級戰艦主砲
: 30.5cm ≒ 12 吋 河內級戰艦、無畏號戰艦
: 33 cm ≒ 13 吋 敦刻爾克級戰艦(法國)
: 35.6cm ≒ 14 吋 35.6cm連裝砲 金剛型戰艦
: 38 cm 俾斯麥級戰艦 (德國)
: 38.1cm ≒ 15 吋 復仇級戰艦 (英國)
: 40.6cm ≒ 16 吋 Mk17 16吋50倍砲 愛荷華級戰艦 (美國),科羅拉多級、納爾遜
級
: 41 cm 41cm連裝砲 長門型戰艦
: 45.7cm ≒ 18 吋 HMS General Wolfe(英國巡洋艦,砲裝屬試驗
性?
這本來是用在大型輕巡HMS Furious的主砲,改航艦時拆下來保存。
另外兩艘大型輕巡(HMS Courageous/Glorious)的連裝15吋砲塔,
同樣也是改航艦時拆下來保存,
砲塔後來留給HMS Vanguard用了。
在英國,類似的情形其實不少:
有些船拆掉或停工的時候,原本要用的砲塔會留下來,
後面再拿來給砲艦或新船使用。
: 46 cm 46cm三連裝砲 大和型戰艦
: 51 cm ≒ 20 吋 試製51cm連裝砲 超大和型戰艦
:
: 這些列出的除了在遊戲中的以外,也列出了一些其他船隻的主砲
: 這些換算單位都有四捨五入,取小數點第一位的單位
:
: 不過我在想德國的38cm砲,日本的41與46cm砲,可能也都是為了方便所以直接取整數
這幾個都是公制口徑的。
: 推 hdes937119: 口徑這種東西真的很微妙,比較大顆一點還不如倍徑高一 03/22 11:
12
: → hdes937119: 點 03/22 11:
12
: ※ 編輯: Yijhen0525 (111.248.14.145), 03/22/2015 11:16:21
: 推 melzard: 口徑還是有差的吧 無論是AP還是HE都有影響 03/22 11:
23
: → Yijhen0525: 穿甲彈的威力跟倍徑有關,高爆彈就不清楚了 03/22 11:
24
這麼說比較妥當:
砲管倍徑延長會對砲口初速比較有利,
連帶也提高近~中距離的穿甲威力;
但是相對的也會帶來製造工藝上的困難:
最常見的就是砲管下垂量增加,還有震動對彈著分佈發散的影響變大。
以美國的情形來說,
14吋砲從45口徑(USS Pennsylvania)增長到50口徑(USS New Mexico)的時候,
因為砲身延長與初速變快(853 m/sec)的關係,船體無法完全吸收後座力,
再加上這級的三連裝砲塔裡頭火砲的間距比較窄,
也因此New Mexico級與下一級的Tennessee級(用到同款主砲、噸位也差不多),
都是美國海軍戰艦中最慘的幾艘散彈砲艦。
(散佈界1,830m是打得到什麼東西 =.=)
這問題美國海軍花了非常久的時間,到二次大戰前才改善到比較可以看的程度。
另外美國海軍對下一級的Colorado級就比較小心,沒有再來硬拼初速,
也把砲塔的火砲間距改寬一點,
這級的砲彈散佈界就是美國海軍到當時為止的歷代戰艦中最理想的。
同時期反而是大西洋對岸的英國人想學德國高初速輕量砲彈學不成,
Nelson的散佈界也是其慘無比,最後認輸改用減裝藥--但是砲彈還是輕的。
(所以對Bismarck的近距離打靶還是打不穿裝甲帶,這不是沒原因的)
====================================================
美國在這之後的重巡用8吋砲又吃了一次高初速散彈砲的虧--
這門砲拿到USS Lexington來用的成績是不錯,
但在噸位只有四分之一的條約重巡上也是很慘。
此後美國海軍才真正的放棄高初速路線,
在新造的6吋、8吋與16吋砲上開始走重穿甲彈風格,
並且透過造砲工藝的改進而強化性能。
但是USS North Carolina的情形還是吃了一點虧:
因為她的16in/L45(Mk.6/8)火砲初速太低(701 m/s),
彈著反而比較容易受到風偏的影響。
後面的USS Iowa才回到50倍徑,而這個就是美國海軍最好的戰艦砲了。
: → mark0912n: 說到12英吋主砲 有很妙的玩意...阿拉斯加級大巡 03/22 11:
25
: 推 hsinhanchu: 美國軍艦史上最美麗的失敗品 03/22 12:
44
其實Alaska的主砲也是用超重穿甲彈,
穿甲威力比日本的14吋砲好一點。
(要認真比較的話,Alaska的主砲穿甲能力甚至比英國Nelson的16吋砲要好!)
只是當時美國海軍的情形,已經有一票船在那邊了,
這樣的定位就變得不上不下,事實上是滿可惜的。
: 推 Sechslee: 15.5呢? 03/22 15:
03
: 推 jetzake: 15.5就是比6吋多一點 日本只用在最上級號稱輕巡作弊用 03/23 01:
08
: → jetzake: 6吋級的火砲 英美愛用155mm 蘇聯愛用152mm 德國150mm 03/23 01:
09
當時英美的艦砲也都是正6吋(152mm)的。
美國陸軍與海軍陸戰隊的155mm Long Tom火砲之所以會用這個口徑,
原因是美國陸軍在一次大戰時並沒有國產的重加農砲可用,
直接引進法國的155mm加農砲當作制式火砲,
而Long Tom的設計定位就是上面的下一代火砲,
也因此繼承了相同的口徑。
另外德國砲的實際口徑是149.1mm,不過一般都直接用15cm稱呼。
: → jetzake: 義大利149mm 日本是155和152都有 03/23 01:
10
日本的152算是當年英國的引進品(戰艦金剛的副砲),
155是最上級之後開始用的新貨。
義大利海軍在二戰前主要用的也是152的口徑。
149的主要是來自一戰後接收的奧匈與德國海軍賠償艦艇用火砲。
: → jetzake: 大和級的副砲就是把當年最上的主砲直接拆過去 03/23 01:
11
其實是火砲拿來用,但是砲塔是另外新造的。
(有作仰角追加、高射設計與內部空間擴大的改設計:
因為這個在最上使用的時候,反應意見之一就是砲塔容積太小,
幾次齊射之後的射擊速度會掉到比8吋砲還慢的程度。)
: → jetzake: 要討論口徑和倍徑 不如直接討論彈重和砲口初速比較準確 03/23 01:
13
口徑是比較可以參考,倍徑比較不一定。
(短倍徑要硬塞推進藥變成高初速散彈砲也是有可能的--HMS Nelson的慘劇就是了...)
--
"提奧,我的彈藥用完了,我要用撞的解決這一架!英靈殿再會了!"
--1945/4柏林上空,德國空軍的Heinrich Ehrler少校(擊落敵機記錄208架),
駕駛Me-262噴射戰鬥機迎擊盟軍轟炸機,決心與敵機同歸於盡時,
對僚機飛行員,也是老友的Theodor Weissenberger少校(同樣擊落208架)留下的遺言。
次日Ehrler的遺體與飛機殘骸被發現,Weissenberger在戰後的1950年死於賽車意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241.70.7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KanColle/M.1427417201.A.9D6.html
普法戰爭後的事情了(De Bange 155mm加農砲是1877年正式配備的)。
當時法國砲兵部門有個委員會討論要採用哪種口徑作為新款要塞砲與攻城砲,
目標是14-16cm之間,最後選上的就是155mm。
對啊。
採用的原因是由於152mm的砲彈重量較重,
而副砲又是人力裝填的,人員容易疲勞;
改用140mm的比較符合日本水兵的體力負擔水準。
同時期英國海軍也用過一批口徑相同的5.5吋砲,
最早想要這個的是希臘海軍的代工要求,原因跟日本人一樣。
(後來HMS Hermes、Hood等幾艘也用了這個)
秋月的10cm/L65長管防空砲,這的確是高初速的。
※ 編輯: keins (123.241.70.74), 03/27/2015 09:04:44
不過這個到戰爭結束為止也只有試作品而已。
應該不是,至少中口徑的防砲或兩用砲不會這樣設計。
即使是近迫防空等級的機槍機砲都不能因為震動而太過影響精度,
中口徑的防空砲是負責中距離的防空射擊,
不太可能有這種故意散彈的要求。
砲身壽命算是一般啦(500-600發),
當然這不可能是拿當初英國輸入的東西來用,
日本海軍在國產化不久之後,也一併將原本的英制尺寸改成公制了。
不過畢竟這算是很老的設計(1908年),
射程與性能比後來的新式6吋等級火砲(日本的155mm或美國的6"/L47)要遜色不少。
外加這一樣也有砲塔容積不足與人力固定角度裝填的特點,
遇到美國的大型輕巡只能靠魚雷優勢,
硬拼砲戰的下場不會比5500噸的這幾艘好到哪去。
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吃油怪物的問題吧。
(日本海軍的特魯克、拉布爾等前線基地的燃油存量並不是很足)
要看情形,通常是得把內筒敲掉、更換手續相當麻煩的。
(大和的46cm砲有另外設計內筒交換的機構)
西方國家海軍後來的艦砲設計有考慮到交換的問題,
德國的20.3cm與38cm砲就都是Loose-liner設計的:
將砲尾部分與拘束機構件先拆下來,
砲管整隻立起來之後,對外筒慢慢加溫、對砲膛內灌冷空氣,
等到熱漲冷縮的效果出來,就可以把內筒抽出來了。
(要整隻立起來的原因是:
砲管加熱後剛性會下降,平放加熱的話一下垂就只能砍掉重練)
其實高射炮跟反戰車用途是有不少相通的地方:
砲彈初速快彈道平直, 射速能快就快...等等。
(其實一次大戰時, 各國陸軍的反戰車砲或高射炮都是拿既有的速射砲改裝的)
也因此除了日本以外, 不少的戰車砲都是用高射炮改裝的。
海軍用高射炮有一段時間是走短管路線,
原因是減少轉動慣量增加俯仰與旋轉的速度,
不過後來的新一代高射炮還是回到長管高初速的路線了。
沒辦法, 日本CA的船體狹長, 又是高初速拼射程(砲彈還用船尾彈),
這散佈界要小也很難啊...
(就算用了延時擊發裝置都還是不理想)
※ 編輯: keins (61.223.122.59), 03/28/2015 21:3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