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舞台劇獨白劇本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舞台劇獨白劇本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舞台劇獨白劇本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舞台劇獨白劇本產品中有2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波妞評電影 《人聲》(The Human Voice)- 痛苦與重生 ​ (全文刊載於 電影神搜 ,網頁好讀版請點 https://bit.ly/3AW4JbY ) ​ 《人聲》為阿莫多瓦的第一部英語電影,也是第三次改編自尚・考克多劇本的電影,前兩次則是《慾望法則》與《瀕臨崩潰邊緣的女人》兩部作...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5萬的網紅EHPMusic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訂閱頻道收聽更多好聽的歌:https://www.youtube.com/c/EHPMusicChannelII ❖Facebook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HPMC/ ❖IG:ehpmusicchannel ❖微信公眾號:ehpmusicchannel ---...

舞台劇獨白劇本 在 愛看電影的波妞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03 16:52:37

#波妞評電影 《人聲》(The Human Voice)- 痛苦與重生 ​ (全文刊載於 @agentmovietw ,網頁好讀版請點個人簡介網址) ​ 《人聲》為阿莫多瓦的第一部英語電影,也是第三次改編自尚・考克多劇本的電影,前兩次則是《慾望法則》與《瀕臨崩潰邊緣的女人》兩部作品。不同於前兩次只引...

舞台劇獨白劇本 在 Snow|01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03 21:11:07

父親(中譯:困在時間裡的父親)- 對安東尼.霍普金斯的印象, 自此之前都停留在「沈默的羔羊」、「人魔」 這樣的角色形象,優雅、精明,又帶點邪氣。 這部描述老父親陷入失智症伴隨而來的幻覺困境, 是我個人認為他演出作品的最巔峰, 也進了我個人在2021年看過的電影排名前十。 觀賞的過程非常地令人心痛,...

舞台劇獨白劇本 在 Camillus’ 歷史劇場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6 10:36:35

『瘋癲者牽著眼盲者走路,就是這個時代的病態。』 . 彷彿擲向深淵的小石子,漣漪,在無法預視之處擴散,椎心痛楚,讓人淚流滿面,但不是哀悼腐朽肉體之敗壞,而是對於心靈空蕩之悵然。在「空」與「瘋」的平行交會處,我看到了身為人的悲哀,「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太宰治的無奈與「空遺」,其實正呼應著四百年前莎翁...

  • 舞台劇獨白劇本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23 23:11:51
    有 18 人按讚

    #波妞評電影 《人聲》(The Human Voice)- 痛苦與重生

    (全文刊載於 電影神搜 ,網頁好讀版請點 https://bit.ly/3AW4JbY

    《人聲》為阿莫多瓦的第一部英語電影,也是第三次改編自尚・考克多劇本的電影,前兩次則是《慾望法則》與《瀕臨崩潰邊緣的女人》兩部作品。不同於前兩次只引用部分劇情,《人聲》幾乎還原大部分的劇情。故事描述一名女子透過電話挽留舊情人,以將近 30 分鐘的獨角戲演出一段高潮迭起的失戀情事。


    |《人聲》的各自詮釋:羅塞里尼與阿莫多瓦


    尚・考克多《人聲》的劇本並非首次被改編,早在 1948 年就由《不設防城市》、《老鄉》及《德國零年》導演羅塞里尼改編成電影《愛》。看過羅塞里尼版本,再看過阿莫多瓦版本,整體相比之下阿莫多瓦的版本略勝一籌,可就演員表演而言,安娜麥蘭妮的演出較為印象深刻。《人聲》作為一齣獨角戲,演員的表演自然而然是很重要的。長達 30 分鐘的獨白戲,羅塞里尼並未使用過多場景,幾乎鏡頭都定在安娜麥蘭妮的臉部表情上,固然整齣戲就得仰賴安娜麥蘭妮的演技撐起,所幸她精彩絕倫地詮釋出歇斯底里、瀕臨崩潰的女人。而阿莫多瓦的版本卻用了更聰明的方式呈現此劇本,利用獨特的形式呈現出宛如電影又如舞台劇的表演,打破畫面框架。比起羅塞里尼,阿莫多瓦更加強化了導演在獨角戲上的發揮價值,但阿莫多瓦極具強烈個人風格的意象,反而有些微弱化了蒂妲絲雲頓的演出,但整體而言依然為一部十分行雲流水的電影,阿莫多瓦再次證明自己依然處在尖端。


    |阿莫多瓦的創作痕跡


    接觸過阿莫多瓦作品的影迷,或多或少會知道其電影風格無非是強烈的影像色彩。《人聲》這部片並非如以往阿莫多瓦的電影充滿自傳色彩,但也能從本片的諸多細節中依循找到一些線索,尤其是房間的布置,展現出阿莫多瓦本身的個人喜好,是他刻意留給影迷的線索,也像是一份送給影迷的禮物。讓《人聲》作為非一般阿莫多瓦電影,卻也能在畫面中找到創作者的痕跡。假如場景佈置太過於細節,難以察覺,阿莫多瓦更是直接在女子吞下十三顆藥丸的那場戲中,再次重新演繹《痛苦與榮耀》中男子因病纏身吞了諸多藥丸那場戲,如同他直接對影迷揮揮手,大聲告知各位:「我就是阿莫多瓦。」片中出現的 AirPods、膠囊咖啡機及藍光 DVD,情感上生硬的科技產品,搭配蒂妲史雲頓細膩的表演,兩者反而成為一個對比,卻更能加深共鳴。雖說《人聲》為改編作品,實際上仍然有許多阿莫多瓦的專屬痕跡。


    |從痛苦重生


    《人聲》是一部打破場景框架的實驗性作品,在電影中呈現舞台劇,似電影又似舞台劇的手法,阿莫多瓦帶領觀眾體驗不同以往的影院享受。片中好幾次故意拍出佈景的破綻,除體現打破電影及舞台劇框架的概念,更可視為導演自身的創作框架,如同失戀的人總是不斷地重蹈覆轍,受困於痛苦之中。《人聲》雖然幾乎保持原作大部分的劇情,但阿莫多瓦替結局做了一個巧思,使情感達到一個高峰點,結局那場熊熊烈火,如同女子所說:「那是我的心在燒啊。」大火的崩壞,火滅的重生,看到最後才懂了阿莫多瓦。或許片中的女子不只代表著失戀的人,也許也代表著創作者,打破框架,突破限制,得以重生。

    #人聲 #阿莫多瓦 #thehumanvoice #蒂妲絲雲頓 #tildaswinton #almodovar
    ifilm/傳影互動

  • 舞台劇獨白劇本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6-19 18:20:31
    有 123 人按讚

    「沉默、發聲、說話、背誦、唱歌」 雙人徐

    我記得千禧年前後演出魏瑛娟導演的戲,她的戲那幾年幾乎沒有台詞,而當時研究生的我,也有好多學養還在內化成型,又剛好搭上憤青階段,基本上,我認為若非能以「行動」帶來改變的事,多說無益。於是我就習慣了沈默寡言,我甚至覺得人的聲音有點刺耳,甚至在我要說話前,都看到自己的動機,看到自己的句子如字幕般在我眼角下方出現,要聲音氣息在我胸口震動把話吐出去的力氣,覺得實在多餘。那時期,我覺得我的喉嚨長進關節去了,看書聽音樂看電影運動寫寫東西不是很好嗎?甚至覺得我根本不會跟別人聊天,這種情況直到我擔任教師才開始改變。專業劇場訓練讓我研究舞台上的說話,平日生活我卻封閉了這個功能,也許我善於傾聽,卻不主動說話?我才發現,一個人社會化的程度,從他與真人互動聊天能否自然流暢,就能得知。

    其實說話很重要,一切說話技巧也是要練習的。不光是演員需要研究什麼人說什麼話,非公眾人物要上台公開致詞之前,要應徵工作之前,要見特別重要的人之前,特別會緊張,需要計劃該說什麼,該怎麼說,除此之外,其他場合有其他專業人士帶著我們走:醫生、律師、或警察問我們問題我們只管回答,面對房仲、老闆、健身教練我們依據需求也知道該說什麼,而遇到人生險境或困頓於人際關係時,我們問親友智囊團。在劇場藝術中,演員要接觸到的「說」,也簡單分成SPEAK 和TALK兩個概念,由「演說」或「日常口語」,這概念暗了文字含量。放寬來看,一個演員的聲音表達要暢通無阻,我覺得至少得長時間對「沉默、發聲、說話、背誦、唱歌」等等層次來進行研究:長時間沉默練習後,能發現人類說話的良善或趣味;徹底花上幾年,做滿做足自己各聲腔部位的認識與肌肉訓練,氣口練好,嘴皮子夠快夠準,拓展聲線,音韻速度情感都能體會且駕馭;做一隻超級鸚鵡,能學各種人說話,準確掌握什麼人說什麼話、什麼場合又怎麼說,甚至是想像中的人物,學好已知的中西說唱藝術;總是能背上文章或喜愛的獨白、詩作,保持背誦的習慣,強化記憶,加速解構文字再重整的能力,保持視覺到口腔的快速通關;當說話/白上了韻,成為歌的型態,歌唱訓練能激活演員的聲音及情感,「歌」張揚著情緒。於是,演員處裡的劇場文本種類,就這樣,也從簡單地模仿上述的各種日常情況,到艱難地把各類型作家的文字作品講出唸出唱出,於是,表演者對話術的掌握或文字的敏銳,如何將文本再轉譯為肢體、畫面、聲音,甚至把以上各元素做複合性的空間表述,需要很多的教育或自主訓練。

    近三十年來,戲劇科班生的聲音及口語表達訓練,目前台灣與大陸開設「主持」 相關的科系,較多在與廣播和電視有關的學系,並認為廣泛的表演藝術訓練後,自然會啟發學生對各種話術能觸類旁通這樣的概念,而「說話」這門藝術目前尚未構成為一個系。當然原因非常複雜,除了劇本寫作與表演兩主修太涇渭分明(導致文本有時晦澀演員找不出對應的舞台語言,或演員文學素質稍差理解有限、想像不夠豐富)之外,在大學階段戲劇系的術科範疇內,也很少課程專門就聲音訓練給學生一對一個別的指導,因為聲音需要單獨個別聽,肢體可以大家一起動,當班上人數過多時,肢體訓練顯著比起聲音訓練成效更大;更因為文學直達人心,文字能說能嶄露的,有時演員就算掏心掏肺表演,那唸白聲好像就是比文字扁平了些。有時候很氣,文字躺在那什麼都沒做,可它就是比舞台劇漂亮莊重許多。
    於事這幾年我在課堂中,開始整理、收集以前接觸過的說話練習,並認定教學裡應該要有一塊內容就是「說話課」:要求學生辯論、即興發展不同個性人物的所思所說、正負能量之人的言談、多話和少話的規定、直面讚美你的同學、模仿、分析語言……等等。

    許多劇場同業朋友練了一二十年的身體,總是專注且有毅力地習得各種肢體原理、上各種身體課、各種舞蹈武術瑜珈雜耍技藝都懂,且能東西方融會貫通,但對台詞表達的說話上,卻始終覺得得徒法煉鋼,就像高中舞蹈班的學生剛升上戲劇系說「我想把話說好」這個初衷到後來還是只有初衷。劇場演員自行練功,直到陸續接觸到音樂劇、喜鬧劇、莎劇,一些聲韻、節奏類型化的風格之後,或接觸電視電影鏡頭表演、甚至錄製歌曲、後製配音等等工作後,慢慢自行融會了控制聲音、掌握台詞、運用複合式地「說」的許多技法。我常想起,我有幾個中年演員朋友,多年潛心鍛鍊身體,永遠練功保持最佳狀態也追求身心平衡,但他們在台上也越來越少講話,我常想「他會不會再也沒機會練習在台上把話說好了?」。
    (原載於《文訊》410期)

  • 舞台劇獨白劇本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18 21:00:20
    有 544 人按讚

    因應肺炎疫情,從明日開始全國各級學校停止到校上課,許多公司則在本週實施遠端工作,我也不例外。
     
    想起平常工作日,中午、晚上部分時間都待在電影院看試片、特映,此模式瞬間消失,才進入居家工作第二天,就有點懷念在電影院做夢的時候。不過,防疫期間在家時間變長,也總算趁上週末開始看《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第一季,希望追完第八季之後,台灣的疫情也穩定受控了。
     
    在暫時沒有新片能看的狀況,且相信大家目前都在串流平台找片子,有鑑於此,這陣子就不定期上來和大家聊聊我非常喜歡,且能在串流平台看到的電影,推推舊文,刷刷存在,提醒舊雨新知這些電影或重溫,或新看,都是非常好的選擇。
     
    今天推薦的第一部串流電影,是 #Netflix 的《#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
     
    關於離婚的故事,美國導演諾亞鮑姆巴赫在 2005 年拍出《親情難捨》,以孩童、青少年視角,遙望父母的分居與離異,側寫中產階級知識份子的家庭失能,同時散發濃厚的紐約情懷,奠定日後創作「諾亞鮑姆巴赫式」城市悲喜劇的基調。
     
    14 年後,2019 年,諾亞鮑姆巴赫似乎再度回憶童年往事並深刻挖掘過往婚姻(與珍妮佛傑森李的離婚),透過成年人視角(同樣是知識份子),緩慢描繪一幅分崩離析的當代美國家庭肖像,這次擦掉稚氣、糅合不解,洗滌出的是成熟、餘韻綿延的《婚姻故事》。
     
    此作開頭第一場落淚戲便十分出眾,飾演劇院表演者的史嘉蕾喬韓森表示表演舞台劇感覺不對,無法掉淚,但經過亞當崔佛在家中的「筆記指點」後,一轉身、一別頭,眼淚潸然落下──諾亞鮑姆巴赫透過此場戲道出現實生活的情緒比偽裝演戲更為真實的寓意。
     
    兩人搖搖欲墜的關係對比這場戲中戲更教人鼻酸、更值得落淚。情緒穿過景框,透向觀眾,看戲的我們立刻感同身受,角色頓時立體鮮明。從此細節探究,諾亞鮑姆巴赫的劇本、場面調度令人印象深刻,這場戲同時揭示片中角色處境,揭開往後風暴的帷幕。
     
    《婚姻故事》是一部匠心獨具的作品,諾亞鮑姆巴赫不斷透過場域符號映照角色心境,東岸紐約、西岸洛杉磯兩大城市的對比自然顯而易見,高大的亞當崔佛在擁擠的紐約反而怡然自得,嬌小的史嘉蕾喬韓森在寬闊的洛杉磯才有一片天地。甚至亞當崔佛在洛杉磯停車場的格格不入、小孩周旋在父母間的拉扯(趕時間與殺時間)、紐約地鐵與洛杉磯家中的對坐等細節,都不斷塑造角色的尷尬與對立,這點在過往諾亞鮑姆巴赫的作品《愛上草食男》中也有相同設定。班史提勒從紐約移至洛杉磯,中年人不合時宜的感觸油然而生。
     
    很多人會說諾亞鮑姆巴赫與伍迪艾倫的神韻極其類似,兩位名導同樣是出生於布魯克林的猶太人,在伍迪艾倫的作品中也總是能窺見紐約和洛杉磯的兩地對比,皆帶著知識份子的焦躁與呢喃(艾倫更偏好碎念),聚焦於個人對生活的不滿及渴望。
     
    伍迪艾倫的《曼哈頓》遙相對望諾亞鮑姆巴赫的《紐約哈哈哈》(也有賈木許《天堂陌影》的味道);我認為《婚姻故事》也有些許《安妮霍爾》的影子──不同的是,艾倫完全放棄洛杉磯,遠走而避之,鮑姆巴赫雖然委屈,但終究接納了洛杉磯(因為兒子)。
     
    事實上,除了伍迪艾倫,諾亞鮑姆巴赫與好友魏斯安德森也相互影響──我們或許可以將魏斯安德森的《海海人生》(諾亞鮑姆巴赫編劇)看作鮑姆巴赫執導《青春倒退嚕》的前身,兩片同樣以「紀錄片導演」做為主角,並帶出「拍電影」的人生代價──不論是錢財、青春、家庭還是婚姻生活,更宏觀來看是生命的消耗。只不過《海海人生》與《青春倒退嚕》場域分別在「海洋」和「紐約」呈現,但從劇本來看,無論是「原始」或「文明」,兩片都交出精彩敘事。
     
    話說回頭,《婚姻故事》中場域與心境相呼應的設計,真正精彩的還是在亞當崔佛於紐約工作室中,接到蘿拉鄧的那通律師電話。亞當崔佛聽著蘿拉鄧一字一句冷冽地描述事態發展,同時打開一扇又一扇的門,踏下一層接一層的階梯,階梯的隱喻在此也可窺見導演筆觸(《小丑》、《寄生上流》也做了同樣設計),暗示離婚態勢的急轉直下和一觸即發,人物在錯綜複雜的場域中巧妙呼應剪不斷理還亂的事件,諾亞鮑姆巴赫精準地利用影像說故事。
     
    這場戲收在熙來攘往的紐約街頭,人聲、車聲鼎沸的大街讓「語言」喪失其功能(正如往後的言語爭執都毫無功能),諾亞鮑姆巴赫的鏡頭也瞬間與角色拉開距離,頗有《愛情,不用翻譯》結尾「失語感」的神來一筆,只不過地點從東京置換成紐約,人物從史嘉蕾喬韓森變成亞當崔佛。
     
    而「嗅覺」與「聽覺」的影射,在《婚姻故事》中也值得一提:當一行人在蘿拉鄧的律師事務所中對峙拉扯時,蘿拉鄧吹捧了亞當崔佛的執導作品,能將「吐司」香味具象化,讓觀眾彷彿身歷其境。緊接下一場戲,亞當崔佛與律師在密閉空間商討對策,不尋常的靜默則透過滴答聲提示角色的焦急心境,「時鐘」聲響同樣具象化,也讓觀眾有了身歷其境的效能,強烈感受現場僵局。吐司與時鐘,我視做諾亞鮑姆巴赫的高明自捧(雖然可能也無此意)。
     
    此外,諾亞鮑姆巴赫在《婚姻故事》中,一如既往地成功掌握悲劇裡的喜劇元素,將兩者的轉折與戲劇性拿捏得恰如其份。諸如亞當崔佛開頭首度到洛杉磯,與妮可的妹妹在嘲笑英國腔調時,才終於「碰巧」發現離婚聲明;又或是近尾聲時,在過往取悅小孩的滑稽魔術中,「碰巧」失手將利刃劃開皮肉,頓時血花四濺,在純淨白門上留下血污(與白牆破洞的暗示相呼應)──正如同這場婚姻中的離婚官司,令人不忍直視,卻又無法忽視,只能胡亂止血,並留下疤痕,束手無策地倒下。
     
    悲劇總是在喜劇中誕生,人們也總是笑著笑著就哭了,諾亞鮑姆巴赫舉重若輕地將喜劇轉化成悲劇,刻骨銘心,血淋淋的烙印在角色與觀眾腦海中,揮之不去。且這些設計,並未有鑿痕過深、過於匠氣之感,因為這些正如同你我生活般,如此貼近。
     
    《婚姻故事》的好,說到底還是要歸功於如手術刀般的犀利的對白,以及兩位演員各自交出影史留名的演技。藍迪紐曼譜寫的原創配樂也有畫龍點睛、烘托情緒的效能,演技的部分以及蘿拉鄧揭露「父權」的台詞便不再贅述,畢竟每個人都能感受那樣的強大演出,且對此讚揚演技的文章應該也夠多了。
     
    而諾亞鮑姆巴赫曾說:「在寫作時盡量不分析角色,但我對我的生活有很好的分析能力,我認為生活是電影的素材。」細膩觀察自身經驗,同時用大量的生活細節堆疊出影像作品,且不顯得枯燥與乏味,正是編導的功力──最令人喜歡的是透過法律攻防,進而提煉出真實人性及失能的婚姻生活,如同《從前,有個好萊塢》以及《愛爾蘭人》,各自用細節換來強勁的敘事力道,不嫌笨重。
     
    觀看諾亞鮑姆巴赫的作品時,也總是能找到一些致敬:《紐約哈哈哈》我們感受到楚浮的《夏日之戀》,配樂則用了李歐卡霍在《壞痞子》中使用大衛鮑伊的〈Modern Love〉,也能在廢青們的家中看見楚浮《零用錢》的海報;而《親情難捨》中在對白中出現高達的《斷了氣》,這次的《婚姻故事》則能看見英格瑪柏格曼《婚姻場景》片名的壁掛和《芬尼與亞歷山大》的相似構圖。諾亞巴赫在小地方從來不吝於展現自己的品味與喜好,也替影迷增添另一層趣味。
     
    從首部劇情長片《瘋狂二十年華》開始,諾亞鮑姆巴赫的電影就流露出一股知識份子的氣質和獨有的焦慮,或許是爸媽皆為文學家的薰陶,培養出的深厚文學底蘊。而無論是剛畢業對未來徬徨的大學生,抑或是逐漸走向陌路的夫妻,都在諾亞鮑姆巴赫手中的筆、肩上的鏡頭中極俱可視性。而這次藏在《婚姻故事》底下的焦慮,終究是「愛」與「被愛」的本質;「自我實現」和「他者羈絆」的互動關係,諾亞鮑姆巴赫此次梳理「人」的核心,同時拆解「兩性」,透骨入心。
     
    最終,片尾重返「萬聖節」,在孩子獨白中念出開頭的告白信,完整收束,同時透過史嘉蕾喬韓森的溫暖善意(讓出孩子的一天),給出這對男女有可能的和解,並且於本該狂歡的節日提醒世人:該繫好鞋帶,拍拍鞋身,縱使曾經親情難捨,仍須各自轉身,踏往未知的遙遠彼方。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