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舊石器新石器金屬器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舊石器新石器金屬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舊石器新石器金屬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舊石器新石器金屬器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9萬的網紅王薀老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拴馬索」——念珠之功德與作用之三 》 我對水晶初時之所以會產生興致,進而盎然勃勃地四處蒐集,說起來也算有一段因緣。大約在八O年代初期,我和幾位對金剛乘有信解的道友,從尼泊爾邀請了幾位修行人來台灣結緣藏傳佛教的法門,台灣在此之前並沒有喇嘛常駐台灣,因此也引起了有心人士的諸多好奇。 其中有一...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萬的網紅棋樂玩文具,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國中 #高中 #歷史 #筆記 範圍: 國小五上 第三單元 台灣遠古的故事 國一上第一課 史前文化與原住民族-史前文化篇 高一上第一課 16世紀中葉以前的台灣與原住民族:考古發掘與史前文化 參考資料: 翰林-高中歷史1 翰林-教學式講義 國中社會歷史1 龍騰-跨版本月考王 歷史1 康軒-學習自修社會...

  • 舊石器新石器金屬器 在 王薀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08 19:30:17
    有 885 人按讚

    《「拴馬索」——念珠之功德與作用之三 》

    我對水晶初時之所以會產生興致,進而盎然勃勃地四處蒐集,說起來也算有一段因緣。大約在八O年代初期,我和幾位對金剛乘有信解的道友,從尼泊爾邀請了幾位修行人來台灣結緣藏傳佛教的法門,台灣在此之前並沒有喇嘛常駐台灣,因此也引起了有心人士的諸多好奇。

    其中有一位香巴噶舉的老喇嘛,我對他印象最為深刻,原因是他雖然是一位修持有成的修行人,但卻極為低調,最難得的是保有一顆童赤之心。由於他過往一直在窮林老穴中閉關修行,對於世俗一切對應似乎無任何之修飾,直來直往,讓我感覺有種「吞舟之魚,不游枝流」的脫俗感。這位老修行者,初次與他見面時,安排住在一位居士家中,去拜訪時,我被眼前的場景給吸引住,原來這位老喇嘛竟然趴在居士家中的地板上和居士的小兒子玩起電動火車和積木等玩具,極為自然,毫不造作,就如同是那位小孩的玩伴一般,無拘無束,高興時仰天長笑,在地板上打滾,用聽不懂的藏語浮聲亢響地嘻笑喊叫著,這莫非古人所說的「心若至柔,可以致嬰兒乎」,這位老喇嘛肯定修持功夫極高,我當時心裡便把他和民初的慧明法師連在一起想。

    這位慧明法師是民初天童寺的開悟法師,據我禪宗的師父所言,這位老和尚身材純屬五短,不超過六尺,但卻長得一副羅漢奇相,完全不認識字,但光講個經題便可以三天三夜。尤其講話時嘎天響地、洪鐘般的嗓音,更是令人驚奇。據說他在寺廟時,還有一件日常的功課,那就是和狗子打交道。寺廟裡外所有的狗所吃剩下的餿菜餿飯,他都會把它們全部集攏在自己缽內淘洗,吃個精光,還用舌頭去舔,就這麼長年累月都如此做。在日常生活裡,他也常常悟到某些經偈時,便會傻笑或大聲笑,有時有些舉止看似嬉鬧,其實自有他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但一些所謂高僧大德卻也都無法會得其意⋯⋯

    第二次,當我再去拜訪這位香巴傳承的老喇嘛時,卻又是令我一番地出乎意表。這次這位老喇嘛儼然如同換身一般,坐在飯店裡一具皮質沙發上,沙發上鋪著一條專屬的橘紅色坐具,上面便是前幾日我才見過的、如同稚兒般的老喇嘛,今日儼然如同一尊鑄作莊嚴的佛像一般,不苟言笑,手中持著念珠喃喃有詞地持誦著咒語,我被他手上的那串水晶念珠給深深地吸引住。飯店鄰近馬路的窗戶,陽光灑落在喇嘛所坐的沙發上,更顯得那串水晶念珠晶瑩剔透,那是一串大約十毫米大小的水晶念珠,珠頭及三顆隔珠分別是用山珊瑚區隔。老喇嘛不管分別去拜會他的仰慕者一一在他的座前做頂禮,雖然不苟言笑,但從他一雙黑白分明,如翦水般清澈如鏡,卻又透發出令人感動的慈悲眼神,不由得讓自己混亂的心,霎時間靜止下來,這是我對這位令人敬重的老喇嘛所回想得到的深刻印象,但更深刻的是他手上那串不斷撥弄,口中喃喃的六字大明咒的咒音。

    極長的一段時間我陸續從各國及本地尋找如老喇嘛身上的,置於水中便會消失般的水晶念珠,這是早期我在水晶身上所花的功夫。其實水晶它的發源時期,在舊石器時便已經有,曾經在發掘北京人的地方,出現過水晶之類的器皿。水晶是屬於石英同類之物,結構體上來說是屬於六方晶系,它的特質是從二氧化矽所形成的,硬度頗高,大約有七,外表上肉眼看上去,有玻璃光澤極為明顯,裡面內含有各類金屬的雜質,所以會呈現出各式各樣的顏色,它尚有特殊的電氣性質,現代人時常用在電子產品上,一般可見使用於如玻璃、陶瓷寶石或者是裝飾用品,以及耐火的所有用途上,現代許多的電子工業用品早已經使用水晶作為半導體等材料⋯⋯。

    我早期修持一切的寂靜尊時,一方面是因為偏愛水晶,因此使用了不同顏色的水晶材質,例如修觀音的時候,我便會用白水晶念珠;念綠度母時,便會使用綠色的水晶念珠;修懷愛法時,我又會使用粉色的水晶念珠;當發覺自性瞋心要油然生起時,為了要轉化內在的三毒,此時我便會用上黑色的水晶念珠。

    近年來坊間商家炒作水晶價格幾達天價,事實上個人對此無任何意見,只是一般人比較忽略掉水晶在古代其實也有藥用的價值,李時珍甚至於把水晶視為於精神上有安神、解心熱之效,古代也有許多人把水晶雕刻成髮器,用於整梳髮膚,據說可使毛髮濃密,美肌顏,益於氣色。水晶性質溫和,研磨成粉入藥時,可治肺、腎諸症,久服也有利於心臟系統⋯⋯。

    西方許多水晶開發商配合現代儀器,用來勘測佩戴者的能量圖譜,至於其效果及依據如何,無置可否。也有些商家用水晶不同色系代表何種作用,也有許多人問我,我也不好回答,只能說憑自己個人喜好做抉擇。我比較在意的是修行人當他手持念珠的時候,手上的這串念珠是否可以和自己的身、口、意相應,顯教、密教在念珠的解釋上都各有說法,一般而言,顯教較不執著於材質,因為顯教都以持誦佛號為主,因此任何佛珠只要能夠用來憶佛、念佛即可,但在密宗上念珠卻有不同的意義,這和自己本身所修本尊有關係。也聽過一些修行人有特別的講究,例如念珠的繩子粗細、長短等,有的認為會和成就時間長短有關,或者會否引起違緣,至於結果如何,端賴修行者本身是否在意。

    最初使用密宗修法念珠時,一位很老的堪布還教導我念珠如果未經加持開光,便屬於不如法,因此很慈悲地告訴我要如何對一串新的念珠做開光和加持所需念的咒語有哪些。他用自己脖子上的念珠做示範,告訴我如何把念珠挽起來置於手掌上,同時觀想自己為本尊身,放光加持念珠,持誦三金剛咒,加上子音、母音緣起咒,這串念珠的功德及加持又不一樣,也有些上師幫弟子加持念珠時,只拿白米,口中誦咒,將米加持於念珠上,亦得功德,也有些上師把弟子的念珠置於自己手上,象徵性持誦加持⋯⋯。

    另外,大部分的講法,念珠的珠頭可以觀想為本尊,其餘諸珠便是法眷代表,如果修行人把念珠視為法器所依物,行、住、坐、臥不離佛珠,那此串念珠久而久之便會有能量產生。在唐密經文上也有提及念珠的母珠是阿彌陀佛的代表,因此為了對法的尊重,持誦念珠時不可跨越母珠,如此便會冒犯到戒律。至於水晶的功德,文殊師利菩薩對此也曾提過一切念珠皆有功德,為水晶念珠及菩提子可令行者持誦獲得不可思議的功德⋯⋯。(未完待續)

    王薀老師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 舊石器新石器金屬器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4-20 08:00:00
    有 774 人按讚

    謝謝網友 Helen Chu 分享她的母親和她在臺東長濱八仙洞的今昔對照。

    圖中地點為八仙洞的第一洞(這裡最大的海蝕洞)「靈巖洞」。左上圖是1969年她的父母於婚前約會時由父親拍攝,右上圖則是她在半世紀後的2019年4月17日帶媽媽重遊舊地時所攝。左下圖是1992年她在靈巖洞的「靈巖寺」石碑旁留影,右下圖則是她在2019年4月17日於同地拍照,昔日洞中寺廟與石碑皆已不復存在。

    臺灣東海岸旅遊著名景點之臺東長濱「八仙洞」是舊石器時代「長濱文化」的發現地,位於樟原橋南方約500公尺,臺11公路西側水母丁山山壁上的海蝕洞穴,即八仙洞風景區所在。八仙洞遺址在1988年由內政部公告為國家一級古蹟,後於2006年5月1日經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部前身)重新指定為國定遺址。

    八仙洞的整體結構高約380公尺,外觀呈巨大岩石之山巖,面海的峭壁上有數十個被海水沖蝕而成的洞穴,約分布在130公尺的高度範圍內;垂直於地面節理而形成的古海蝕洞是其特色,這些海蝕洞是東海岸地殼在陸升過程中,海浪侵蝕岩壁較鬆軟的部分所形成的,由於地質硬度不均,因此每一個海蝕洞的形狀皆異,其高度都大於10公尺,近看更顯壯觀。

    八仙洞具有約30處海蝕洞奇景,包括靈巖洞、潮音洞、永安洞、海雷洞、乾元洞、潮辰洞、崑崙洞、菩提洞、水濂洞、土地洞、朝陽洞、龍舌洞、觀音洞、地藏洞、燕子洞……等。在海蝕洞旁的木棧步道拾級而上,沿途可見蓊鬱的林相與豐富的生態,攀登至永安洞以後,更能居高臨下,一探長濱地區鬼斧神工的海階地貌。

    早年八仙洞裡有一些大型的海蝕洞被靈修人士用來闢建神壇或寺廟而形成「洞内寺」,因此洞穴名稱具有濃厚的宗教氣息,例如最大的海蝕洞穴被稱作「靈巖洞」,而離地面最高的洞穴則名叫「崑崙洞」,另外還有部分小洞穴成了納骨塔。

    為了恢復八仙洞原始面貌,臺東縣政府文化處以民事訴訟、協商方式多管齊下,在歷經3年的追討後,終於在2017年底,將八仙洞的洞内寺全數拆遷完畢。目前,八仙洞遊客中心有一座解說展示館,館中有打製石器、文物與復原模型可參觀,是一個兼具地質美景與人文歷史的絕佳休憩景點。

    長濱文化是迄今在臺灣所發現最古老的文化,那是一個以漁獵採集為生的隊群社會,居民人口不多,主要居住在海邊的洞穴及岩蔭,不知農耕、不識製陶,會以敲擊的方式製作石器。長濱文化的年代最早可以推算到距今約3萬年,其在臺灣東海岸一直持續到距今約5千年時便忽然消失,而且與之後普遍發現於臺灣全島的各史前文化層之間,完全找不到可連繫的關係,亦即臺灣島上的新石器時代,乃至金屬器時代的文化,並非從長濱文化演變發展出來的。

    八仙洞遺址的遺物出自潮音、海雷、乾元及崑崙等海蝕洞穴底層,出土器物以石器為主,屬礫石工業砍伐器傳統,多為石英、石英岩、玉髓、燧石與鐵石英等製成的小型刮削器、刀形器,石器類型以石片器佔多數。此外,考古學家也在此地發現各類型的小型尖器和骨針、骨尖器、骨魚鉤等日常工具與漁獵工具,同時亦發現了火塘、魚骨等生活遺留物;從這些器物推斷,住在八仙洞遺址的人類,應是將天然的石頭敲碎,再利用碎掉石片的鋒利邊緣,來進行切肉、割魚、刮掉獸皮上的脂肪、砍樹及削木頭等動作,而且他們也會把動物的骨頭削尖磨利,作成魚叉與釣鉤來捕魚,或者用動物骨頭做的針來縫製衣服。

    1968年,臺大地質學系教授林朝棨在這裡進行地質調查時,發現了史前文化堆積層。同年底,臺大考古人類學系教授宋文薰率領臺大考古隊至此進行發掘,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石器,並由考古學家李濟命名為「長濱文化」。

    此後,歷經五次考古發掘,不但找到了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層,而且在洞穴堆積的底層發現非常豐富的舊石器時代之先陶文化。宋文薰認為,八仙洞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族群來自中國大陸,應是在冰河期時由中國華南遷至臺灣。不過,瑞士籍傳教士艾格理則認為八仙洞遺址的族群,並非來自中國大陸,而是屬於南島語系。

    臺灣水下考古學家臧振華自2009年起,主持為期3年的「臺東縣長濱鄉八仙洞遺址調查研究計畫」,由中研院史語所考古隊發現了10處新的洞穴,使八仙洞的洞穴數達到24處;另外,考古隊進行57處的岩心鑽探及7處的洞穴探掘,發現了大量舊石器與新石器時代的遺物。

    臺東長濱的八仙洞結合了歷史、考古、地質及自然景觀,是臺東也是臺灣的重要資產,相信在經過政府整體規畫設計後,將會成為國際級的頂級遺址公園。

  • 舊石器新石器金屬器 在 北歐心科學 NordicHeart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06-01 13:09:34
    有 14 人按讚


    【奇文共賞】【吐血】
    話說《Scientific American》登了一篇文章,是位人類學家質疑分子遺傳學的人類演化研究,說那些科學只是「說故事」,沒有歷史基礎,而且「政治不正確」,明明人類99.99% DNA是一樣,人類都是一家人啦,沒有族群之分,你這該死的分子遺傳學家,居然用DNA差異來講人類遷徙歷史,就像German Nazi一樣,很危險!有Racist之嫌!
    🤦‍♂️🤦‍♂️🤦‍♂️🤦‍♀️🤦‍♀️🤦‍♀️(又一個左膠學者)

    每次見到很多不懂科學的人寫科學,我就很苦惱。不懂科學,居然可以在《Scientific American》裡攻撃科學,真是奇趣。我不是說一定要是科學家才能講科學,但講之前,起碼弄懂科學好嗎?科學不是你隨便讀兩讀腦補就能變磚家的,好嗎?

    奇文:https://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plug-and-play-genet…/

    【阿姨 如果不懂,你可以學,而不是望文生義,偏差解讀】

    知名的科學媒體「科學美國人」,前幾天刊出一篇文章《"Plug and Play" Genetics, Racial Migrations and Human History》,讀來令人吐血。作者對遺傳學一知半解,卻望文生義,胡亂解讀,要是不加以澄清,恐怕會造成惡性影響。

    隨著古代 DNA 研究愈來愈多,這類一知半解,卻美其名批判反思,實則散播錯誤訊息的文章,未來大概會漸漸浮上檯面。像這篇文章作者這樣的人不知道有多少,發言不論有無道理,都是個人自由,不過提供平台,散佈低劣品質言論的科學美國人,我這裡雖然無關緊要,還是要嚴厲譴責。

    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阿貓阿狗,而是 John Edward Terrell,業內聲望很高的大洋洲考古專家,1971 年起就任職於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如此資深的學者,卻以十分輕蔑的態度,寫出一篇不忍卒睹的文章。

    這篇文章的重點,在於批判 David Reich 的新書《 Who We Are and How We Got Here》,以及當今蓬勃的古代 DNA 領域,特別是大洋洲這塊。David Reich 是當今最多產的古代 DNA 專家之一,這裡也常常介紹他的新研究。他的新書我沒有看過,不過 Terrell 的批判,不用看過書也能看出一大堆問題。

    《航向太平洋的DNA之旅:人口劇烈轉換卻仍說著南島語?拉匹達以後的南島語族》
    http://neanderthaldna.pixnet.net/blog/post/221837601

    由一些寫法推論,Terrell 對遺傳學,以及某些科學方法的了解,恐怕相當偏差,不過這裡先不多提,直接來看本文中 Terrell 最糟糕的錯誤:對 population、migration、admixture 望文生義,而作出錯誤批判。

    事實上,這三個名詞也許都還有其他意思,但是最近的族群遺傳學研究中,都有相當清楚的用法,假如稍微熟悉這個領域,都不至於像 Terrell 誤讀那般離譜。

    先來看「population」,中文是「族群」,我覺得這是最中性的名詞。不過 Terrell 眼中,族群竟然跟「race(種族)」沒什麼差別。姑且不論不同名詞,即使內涵大致相同,若是背後承載的使用脈絡不同,也能帶來不同的觀感;這邊的問題更基本:族群遺傳學上的族群,跟 Terrell 聯想到的民族(people)、種族完全不一樣。

    族群遺傳學的族群,就是為惹研究需求,用各種方法把樣本歸類為一群,每一群可大可小。你我他 3 個人,可以是一個族群,全台灣上的居民,也可以是一個,或好幾個族群,整個東亞也能歸類成一或多個族群;一部火車上,可以按性別分為不同族群,也能用年齡,或是各種標準分群。

    過去的人類學家,將玻里尼西亞人分類為一個種族,是歷史事實。但是最近的研究,至少 Terrell 點名批判的 3 個古代 DNA 論文中,族群就是用來研究遺傳組成的操作型定義,意義上跟種族一般的用法完全不一樣;假如能多讀點類似的研究,看懂人家在講什麼,應該是不會有這種誤讀。

    不然你把「族群遺傳學(population genetics)」改成「種族遺傳學(race genetics)」看看一樣不一樣 XD

    《DNA 分子鐘找尋祖先蹤跡》
    https://geneonline.news/index.…/…/11/03/dna-molecular-clock/

    再來看「admixture」,中文意思是「混血」,或是我常用的「情慾交流」。Terrell 似乎不太能掌握基因組的概念,所以將情慾交流錯誤地聯想成,把蛋、奶油、起司等材料混在一起做奶酪蛋奶酥。由此衍生的批判,當然是完全抓不到點,下錯交流道,愈開愈遠惹 XDDDDDDD

    跟另一個 Terrell 搞不清的問題一起討論。Terrell 還批判,2015 年的論文,只有「4 位萬那杜人」,不足以代表 3000 年前,萬那杜最初的移民(其實只有 3 人,另一位來自數百年後的東加)。

    問題是,為什麼不行?假如最初的萬那杜移民,遺傳上同質性很高,那麼只要樣本品質夠好,甚至不用 3 人,只要一個人就足以代表整群人。然而,若是這一群人(族群!)的異質性大,大家遺傳組成不一樣,取樣不足之下,才會產生缺乏代表性的問題。這點我有注意到,在介紹今年 2 篇新論文的文章中,也特別解釋過。

    Terrell 對人類遺傳史的了解,恐怕還停留在粒線體、Y染色體這類單一遺傳標記,可是這 3 個論文,用的都是基因組。最大差異在於,單一遺傳標記不會重組,一種標記代代相傳,一個人只可能配備一種;但是人類基因組,有 60 億個可能變異的位置,而且源自母方與父方(各貢獻 30 億)的變異,在寶寶的基因組中還能交換重組,並且繼續傳承下去。

    這才是為什麼分析 admixture,能帶來那麼多演化史訊息的關鍵理由。假如只有粒線體或 Y染色體,這麼少樣本當然不能做太多推論;可是萬那杜的古代 DNA 都是基因組,配備大量可供比較的遺傳變異(想成幾十,甚至上千萬個粒線體共存,可能比較好懂;或是類比為考古:粒線體是陶器上一種母題(motif),基因組則是整個遺址訊息的合體)。

    考量到 3000 年前,萬那杜非常有限的人口數,若是他們的祖先幾代以前,曾與遺傳上差異甚大的巴布亞人,有過明顯的情慾交流,萬那杜人的基因組中,幾乎不可能沒有痕跡。更何況,數百年後,距離更遠的東加人基因組上,也見到類似狀況。若是懷疑 4 個人沒有代表性,那麼今年 2 個論文,提供惹更多樣本、更高品質的基因組,也足以證實之前的推論或許過於簡單,方向卻完全正確。

    《把廚房當實驗室,用做菜推廣科學》
    http://neanderthaldna.pixnet.net/blog/post/219829140

    有人用做菜推廣科學,卻也有人卻把做菜想成科學,還是錯的 LOL 在高唱「DNA 能代表一個人、一個族群嗎?」之前,麻煩先搞清楚,這是哪一種 DNA?

    最後來看「migration」,中文很簡單,就是「遷徙」,去問研究生態、演化,或是族群遺傳的人,應該都不會有任何理解問題,所以我實在不太懂,Terrell 怎麼會把遷徙想成那樣啊!

    他的 migration 小劇場超澎湃的,有興趣請自己去看內文,超精彩。比方說,Terrell 看不慣用箭頭在地圖上描述,長距離、耗時數千年的遷徙事件;Terrell 也譏諷地表示,遷徙者知道自己是遷徙者嗎?

    Let’s be honest,假如故意看不懂,或是根本不想懂,沒人有能力解釋。對這類研究稍有涉獵的人,甚至是科學門外漢,只要有一般人的常識,應該都能理解,遷徙就是在地理上,由一地移動到另一地的過程。而我們怎麼知道,某族群在歷史上發生過遷徙?最直接的判斷是,比較兩地族群,是否有共通的特質(例如都有素面紅衣陶),然後再參考其他證據。

    歷史上,遷徙當然是無比複雜的歷史事件,遷徙者自己往往不清楚遷徙的全貌,but again, let’s be honest,舊石器時代的人,知道自己身處舊石器時代,以後還有新石器時代嗎?拉匹達文化的人,製作陶器的時候,可能曉得自己正在生產的產品,幾千年後被一群大洋洲考古學家,稱呼作他們從未聽過的拉匹達陶器?最初的金屬工匠,打造出第一件鐵器的時候,他們可曾歡呼:「哇!我們剛剛進入鐵器時代」?

    夠惹!假如看不懂別人的用字遣詞,正確的作法應該是虛心學習,徹底了解別人那樣講的脈絡與意涵,如此才能提出有意義的批判(遺傳學研究還真的很多地方值得批判,可惜好的批評太少見惹),而不是抱持由於誤解而來的既有敵意,7pupu 地寫一大篇說文解字、冷嘲熱諷,靠著名氣發表在能見度很高的平台,平白造成不同領域間的誤解。

    古代 DNA 如今是個全新的領域,背景相當不同的遺傳學家,與考古學家有惹碰撞的機會,出於各種理由,古代遺傳學家多半不會公開直接反駁,甚至只是批評考古、人類學家,這卻無助於溝通。

    沒有批判,沒有進步,但是只有根基於正確理解的批判,才能成為有價值的批判。我寫這些的目的,不是要責罵 John Edward Terrell 個人,與任何與他抱持類似想法的人,而是希望能解釋清楚,他這樣思考的誤解何在,實際上古代 DNA 研究該如何解讀,如此才能促進遺傳學與考古學共同的進步。

    原文《"Plug and Play" Genetics, Racial Migrations and Human History》還有一些詭異之處,沒法一一列舉,大家自己品味吧:
    https://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plug-and-play-genet…/

  • 舊石器新石器金屬器 在 棋樂玩文具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8-09-06 17:00:07

    #國中 #高中 #歷史 #筆記
    範圍:
    國小五上 第三單元 台灣遠古的故事
    國一上第一課 史前文化與原住民族-史前文化篇
    高一上第一課 16世紀中葉以前的台灣與原住民族:考古發掘與史前文化
    參考資料:
    翰林-高中歷史1
    翰林-教學式講義 國中社會歷史1
    龍騰-跨版本月考王 歷史1
    康軒-學習自修社會1
    ---
    ◆訂閱棋樂玩文具:https://goo.gl/8hm7tS
    ◇棋樂玩文具Facebook:https://goo.gl/wK2BRS
    ◆棋樂玩文具Instagram:https://goo.gl/gPFUi1
    ◇聯絡我們:xddcafe@gmail.com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