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在哪裡?”
“在胳膊上..."
#三十而已 #幾歲的孩子應該要知道首都在哪裡?
最近看了一齣陸劇『三十而已』, 第2集的一開頭就來一個狗血的場景... 劇中一對夫妻為了讓小孩可以被選入"貴族幼稚園”, 不惜砸下重金買學區房, (對, 是幼稚園喔!)學校面試的時候家長雙方都必須“烙...
“首都在哪裡?”
“在胳膊上..."
#三十而已 #幾歲的孩子應該要知道首都在哪裡?
最近看了一齣陸劇『三十而已』, 第2集的一開頭就來一個狗血的場景... 劇中一對夫妻為了讓小孩可以被選入"貴族幼稚園”, 不惜砸下重金買學區房, (對, 是幼稚園喔!)學校面試的時候家長雙方都必須“烙英文”, 最後的一題, 老師問:
『首都在哪裡?』
天真的孩子, 想都不想就說....
『”手“都在胳膊裡』
這樣的回答, 幼稚園孩子的童言童語, 總是最可愛的😍😍 只是場景偏偏是在一個極度需要競爭的社會....所以可愛變成可惜了.....
#現在這個社會當父母好累
#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是競爭的開始?!
對Lara來說, 孩子本來就不需要背誦多餘的東西, 有趣、好玩、快樂才是最重要的!我記得香港朋友跟我說過, 在香港孩子一歲就要面試、要分辨顏色, 要知道離開椅子後要把椅子靠進去....😱😱....一歲耶……不是才剛開始走路嗎?🙈
讓我們暫時換個場景思考一下。劇中同樣的問題, 如果換到10歲的孩子身上, 你覺得會有怎樣的回答呢?相信首都在哪裡可能都回答得出來, 但是首都的意思是什麼?能回答得出來幾個世界上幾個首都呢?
或許這樣問很奇怪, 記得那麼多少首都要幹嘛?這就很像很多人常常問Lara, 學『國際觀』要幹嘛? 借用 #三十而已 這一幕, 有點極端的例子來說, 為什麼貴族幼稚園面試要考小孩 - 首都在哪裡?理由很簡單 - 就是『場設』
#場景設定
站的位置不一樣, 看事情的角度也不同。 這樣的貴族學校給自己學生的『場設』 是在於他們未來(甚至於現在)所面對的都是國際間流動的人士, 無論是朋友或是競爭對手, 都不會是單一國家的人, 所以從小就應該有城市、國家的概念。但是....Lara剛剛有講啊, 電視劇裡是很“極端“的例子?? 確實幼稚園這件事情是有點過頭了.....
但是真的是有那麼誇張嗎?...轉頭看一看身邊的親朋好友, 跟“國際“有關的人, 少嗎?台灣是出口大國, 30年前的經濟奇蹟, 就在於一個個背後沒有資源的台灣人, 提著一咖皮箱就衝到國外談生意創造出來的!Lara是七年級生, 我的朋友有多少人在貿易相關的產業工作, 在不同的國家出差、等著時差跟國外開會....
正因為每個人都很清楚, 我們跟國際的關係是密不可分, 所以才努力的學習英文~從幼稚園一路補英文補到出社會... 這應該可說是全民運動了!只是在學英文的過程中, 請思考一個問題 - 目的是什麼?就好比一個5歲小孩, 你讓他背起來首都是哪裡, 很簡單, 就是一個城市的名詞而已, 但是, 要說明什麼是首都, 就有難度了...而後者的意義, 遠比前者重要的多.....
#語言是工具 #溝通是目的
#國際觀就是兩者間的橋樑
2019年在上海舉辦了一場人工智能大會。這場會議最受人注目的就是馬雲與伊隆馬斯克的對話。(Elon Musk 就是想要讓人類移民到火星的那位) 這場不到一個小時的對談, 讓馬雲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非議, (有興趣的人可以留言或是到youtube上面關鍵字搜尋), 馬雲的英文真的很好!無論是文法、發音、表達能力, 都是讓Lara很佩服的一位企業家, 但是他們兩個這場對話基本上是各說各話, 雞同鴨講。 因為一個在講人類的現在、另一個在思考人類的未來。英文, 不是他們雞同鴨講的障礙, 思考層面才是!兩位企業家在各自的領域都是佼佼者, 所以無關對錯, 只在於, 你站在什麼位置!
回答大部分家長的疑惑, 為什麼要學 #國際觀?
因為我們希望孩子站在不同的位置看世界!
#國際觀 不是英文考試100分就有,
#素養力 不是到了國高中在惡補🆘就可以,
🎯一週一次, 讓孩子站著高處俯看世界
#5歲都要懂的國際觀 #大人都要懂的國際觀
🌏LARA國際文化課🌎 8~12歲|大橋頭站 |新班開課
🎯每週五晚上19:00~20:30 (時間有變動)
一期八堂課 , 第一堂課(550NT) 可單堂試上
試上報名表格 👇👇
https://yeslara.com/秋季班報名
與台灣時差5小時的國家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譚新強:香港應否繼續獨立參加奧運?
文章日期:2021年8月13日
【明報專訊】因疫情而被推遲一年的東京奧運終於圓滿結束了。恭喜香港取得歷來最好成績,中國隊亦取得38面金牌,只差美國一面,是歷屆海外奧運最好成績的一次。當然,如果把香港和台灣的金牌加在一起,其實整個中國拿得的金牌數目已超過了美國。
在漫長疫情中,奧運的確為我們提供一點渴望已久的體育娛樂,甚至可說有助提高全球人民精神。但這場為期只有17天的奧運,代價也非常沉重,是否真的有價值呢?
今屆東京奧運超支4倍有多,估計東京或將虧本超過300億美元!但日本付出最重要代價並非金錢,當然是更寶貴的健康和生命。日本政府和國際奧委會(IOC)的官方講法是今屆奧運控制疫情工作已做得非常好,直接有關的COVID個案只有400多宗,大部分為本地工作人員,並非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事實上,從7月開始,日本新冠疫情急速惡化,每日確診已升至超過1.4萬宗,比上兩波的峰值高一倍多,怎可能與奧運完全無關?即使奧運村的疫情氣泡有效,病毒並非由運動員直接傳播出去,但必有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工作人員、採訪記者等等,怎證明他們並沒有播毒?
在舉行奧運期間,日本總COVID確診超過17萬宗,死亡人數最少178人。奇怪的是這一浪的死亡率遠比早前兩浪低,如屬實當然是不幸中之大幸,但我實在有點懷疑。日本人口老化,疫苗接種率偏低,只約25%,是發達國家中最低的,Delta變種病毒傳染性超高,致命率不見得比其他病毒株低,為何死亡率彷彿突然下跌了90%?是否治療方法大有進步?或者死亡只是滯後,遲些仍將大幅上升……還是日本政府故意造假?
日本人民並非無知,一直非常反對舉行奧運,開幕前夕的反對率高達85%,連日皇德仁都表態有保留,最大贊助商豐田(Toyota)決定抽起所有以奧運為題的廣告,CEO更杯葛開幕典禮,但政府仍一意孤行,妄顧人民健康和生命,談何民主?日本政府企圖把責任推給IOC,即使IOC真的在合約上,擁有最後決定權,但日本是一個強大主權國,如以保護人民生命為由而毀約,IOC又奈得日本什麼何?最多不就是賠一點錢?
國際奧委會多次爆出貪腐醜聞
那麼為何IOC又執意堅決迫使日本舉行奧運?官方答案是推廣什麼奧運精神,但真正答案當然是金錢和權力。IOC的唯一存在意義就是舉行奧運,超過70%經費來出售轉播權,只計美國NBC已付出77.5億美元,買下至2032年的奧運轉播權。如取消東奧,IOC豈不是需要回水?據報道,IOC運作模式尤如主席巴赫(Thomas Bach)的個人獨裁小王國,他是德國律師,但出身是位曾奪奧運金牌的劍擊運動員,個子小,但出名拼命,永不放棄。IOC主席一職,理論上是義工,但亦有相當豐厚的房屋和各種支出津貼,更當然擁有崇高國際社會地位,整天與世界政商領袖打交道,實屬肥缺,足可滿足一些人的虛榮感。
除此之外,更醜陋的是多年來,IOC是出名有嚴重貪腐問題的,幾乎每屆選擇主辦城市,都出現賄選醜聞,今屆也不例外。日本奧委會前主席竹田恒和(Tsunekazu Takeda),被指控在2013年,經新加坡一家顧問公司Black Tidings輸送了800多萬美元賄款,收買各IOC委員的投票支持東京舉辦權。竹田恒和因此被迫辭職,在2019年更在法國被落案起訴。2016年的巴西奧委會前主席,亦早已因此類似罪名而被捕。
奧運的五環標誌,代表世界大同和平等友誼,但其實代表歐美的兩環是比其他三環大很多的。歷史上IOC的九任主席,全都是白種男士,8名來自歐洲,1名美國人。不少IOC委員更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王子、酋長和貴族等,所以對運動選項都非常保守,且充滿保護色彩,不能做到與時並進。馬術、射擊,即使劍擊都是極為小眾,充滿十九世紀歐洲貴族色彩的運動,是否真的符合全球大多數人的興趣呢?
我不介意觀看游泳比賽,但真的值得分為35個不同距離、不同泳式的個人和接力項目嗎?同樣邏輯,為何跳水不分為3、4、5、10、15米彈板和高台項目呢?為何乒乓球(官方名稱為桌球)只分5項,連男女子雙打都被取消,改為團體賽,只新增混雙?
奧運不能與時並進 收視率不斷跌
奧運不能與時並進,所以全球觀眾也逐漸失去興趣,過去幾屆收視率不斷下跌。今屆開幕典禮和之後比賽收視,美國數據顯示,對比上屆下跌近50%,比倫敦奧運時更跌了三分之二。全球收視亦肯定下跌了最少30%,主要原因有4個:
(1)奧運最大市場仍是歐美,今屆地點卻在東京,時差問題嚴重,所以收視差是可以理解的。
(2)部分全球觀眾被形容為「woke」,即是有社會良知,所以杯葛奧運,認為如收看,即代表贊成和支持此「不道德」行為,更將充滿犯罪感。
(3) 現代年輕人的生活網上化和碎片化,誰會真的花數小時觀看賽事直播,最多只會看數分鐘的精華片段。
再加上Esports(電子競技)的崛起,不止對奧運,連對籃球和美式足球等傳統主流運動,都有極大影響。在過去兩年疫情期間,本以為NBA和NFL的收視率會直線上升,但事實是剛剛相反,收視反而跌了不少。疫情期間,很多比賽停了一段時間,已有影響,另外美國運動員不少為黑人,有些表示支持BLM(Black Lives Matter),令部分白人觀眾反感亦是原因之一。無論如何,受惠的是Esports,吸收更多觀眾,據研究顯示,年輕人平均每周收看超過4小時Esports,比收看傳統運動的約2.5小時還要多。
年輕人收看Esports時數超傳統運動
(4)奧運也企圖扮作跟得上潮流,今屆就加入了滑板、滑浪和攀石等項目。我觀看了部分滑板比賽,感覺上組織得頗差,場地簡陋,比賽沉悶,運動員水準亦不高。下屆巴黎奧運將引入Breakdancing(奧運稱作Breaking),是與時並進嗎?我的反應是使我懷念Michael Jackson!為何不加入比傳統體操更精彩和創意的Parkour,以及直接引進Esports?
我認為奧運做得最差的是虛偽地扮作非政治化,但事實上幾乎每個環節都充滿政治!首先如真的想去政治化,運動員應代表個人,為何代表國家?
好幾屆奧運,如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和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都遭大規模杯葛,明年舉行的北京冬季奧運會,已有不少美國政客鼓吹各種杯葛行動。其實我不介意西方杯葛,因為中國從來不是冬季運動大國,如美、加、瑞典等運動員不出席,中國得獎牌的機會將大大提升,多謝!
不過,西方國家也要小心,冬奧是沒有多少城願意舉辦,擔保虧本的「冷煎堆」,今屆只有兩個城市競爭,所以才由根本下雪不多的北京贏得。如再麻煩多多,將來更少城市有興趣申辦。
港隊豐收 惟獎牌平均成本非常高
今屆奧運,香港可說豐收,一金兩銀三銅。香港政府龍顏大悅,馬上決定增撥11億元支持發展體育。但這數面獎牌的成本已非常高,每年港府花近8億元培訓所謂精英運動員,5年下來即已超過30億元,即每面獎牌的成本超過5億元!興建一個單車比賽場館velodrome,已花了超過10億元,有多少個普通市民使用過?
今年港府財赤超過2500億元,再加碼培養少數精英運動員,真的有價值?觀察香港市民和甚至電視台評述員對今屆奧運的反應,似乎只集中支持港隊,對國家隊的反應有目共睹。我甚至懷疑如繼續容許香港單獨參加奧運,是否一個有利團結香港和國家的明智決定。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與台灣時差5小時的國家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看見疫情下的教育與不平等
#借鏡他國遠距教學經驗
#花蓮與台北市大安區的第一線教學現場實況初步蒐集
#數位落差不只是硬體
#監督各部會局處整合改善
疫情警戒期間,我辦公室收到來自老師、家長、校方等各方許多意見,反應因應「停課不停學」的 #遠距教學 問題。例如老師必須緊急應變、準備、進修、處理軟硬體設備;學生家裡網路頻寬不夠、家長必須邊工作邊協助小孩上課蠟燭多頭燒;學校擔心有學生學習進度落後等等。
但其實遠距教學不光是因應疫情而來,已是數位科技快速成長下的各國趨勢。自去年上任以來,我便持續透過質詢及預算審查,要求教育部完善遠距教學的各項準備,當時的重點在保障 #弱勢或偏鄉學生 的學習權益。
七月警戒期間,我請我辦公室在花蓮與台北市大安區服務的同仁柯青余、王格致和徐邱宜婕,請教多位校長、教師及家長在教學現場的實際狀況,以下重點整理跟大家分享。
📊 #花蓮縣 遠距教學實況整理
共訪問:11位校長5位教務主任1位老師4位家長(涵蓋11所小學、7所國中與1所高中)
➡到課率
學校間差異頗大,有學校到課率為百分之百、也有學校的到課率和實體一樣、還有學校的到課率變為60-80%。有趣的是,還有一所學校表示,到課率比以往實體上課時高。
➡數位硬體資源
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學校有告訴我們比較明確的狀況,他們表示,硬體部分沒有問題,缺少部分學校都已想辦法補及借給學生。有提到借用數量的學校,通常學生出借平板率為2%到5%;有兩間學生人數較少的學校出借平板率為20%。
➡教學現場實況
① 除了兩間學校表示出席率幾乎百分之百外,不少學校都有零星缺席狀況,並表示。比實體上課時差,需要老師加倍努力克服。包括打電話提醒學生上線,像有受訪者提到,有時學生是睡過頭,老師電話提醒後就會上線。四所學校表達他們有事前演練過,其他則未告知演練狀況。
② 一所缺課率高達20-40%的學校的校長提到,過去實體上課時,出席率其實非常好。他認為遠距學習會造成高缺課率,主要因為該學區位於都市與鄉村的交界,許多家長已另外花錢將學生送往都市學校就讀;留下的學生多數來自隔代教養家庭或社經弱勢家庭,部分家長較不重視學生數位學習,但許多則是因為家中無人照顧小孩,只好將小孩帶到工作場所,到田裡或到工廠,導致學生無法專心遠距上課。
③ 針對線上缺課部分的彌補:
部分受訪校長認為,學校的老師都已經非常盡力去叮嚀與家訪,但要改善家長的重視還是很難;但,學校已經準備規劃實體補課,希望可以彌補線上學習不足的地方。也有受訪老師及校長表示,老師已針對少數缺課學生特別聯繫家長,透過家長手機進行個別補課。
④ 有些老師和校長提到,部分學生表現比實體上課時好,更能發表意見;但也有些校長認為遠距數位學習效果並不好,只能是過渡作法,希望能早日回到實體上課。
⑤ 有家長擔心無法進行實體考試,會影響未來升學。也有家長反應,老師之間數位能力落差相當大,效果很不一。也有家長建議,希望讓北部都市的老師與花蓮進行數位交流,交換課程,讓學生透過多元師資幫助學習。
📊 #北市大安區 遠距教學實況整理
受訪者:20位校長、1位主任、1位老師、6位家長(分布於21所公立國中小學)
➡到課率
所有的受訪者中,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知道、也願意提供比較具體的狀況,他們提到學生到課率95%以上、幾乎百分之百(有些睡過頭就沒辦法到課;或是低年級有家長因防疫把小孩送到鄉下阿公阿嬤家,比較沒在管。)
➡數位硬體資源
所有的受訪者中,有一半的受訪者有回應數位軟硬體資源的部分,他們表示硬體設備上沒有問題。其中有四所學校的受訪者很具體的提到,全校需要借平板或網卡的只有一兩位或個位數。
➡教學現場實況
① 有三所學校提到事前演練過,多數學校表示在調整後,整體教學狀況良好。有些國小因低年級注意力較難集中,會以非同步教學方式進行或在晚間上課,因為需要家長陪同。有些老師和校長提到,遠距效果沒有實體好,期待早日回到實體上課,因為前一兩週新鮮感降低後,學生專注力容易下降。
② 帶給家長的挑戰與機會:
部分受訪者提到,家長都很配合,只是過去實體上課時老師負責的課堂管理,會移轉成為家長與學生間的衝突。但,也提供了機會,讓有些家長更了解孩子狀況,與老師更緊密合作。
③ 對體育藝能等課程的挑戰很大:
部分受訪者提到,體育課與表演藝術課等過去很靠實體互動的課程,受到很大影響,非常依賴老師能否找出新方法,例如利用互動軟體來保持學生興趣。
④ 評量方式的公平性:
有些家長相當擔心評量方式能否公平;也有家長擔心,學生上網時間過久,變成網路成癮。
⑤ 部分受訪者提到,原本資訊能力較弱的老師特別辛苦,需要自學或學校資訊小組的協助。當然,資訊能力強的老師,對學校幫助也很大;例如,龍門國中因為有老師資訊能力特強(被稱為龍門國中唐鳳),還自行開發了軟體,成立「龍門雲端聯絡本」,讓學生家長與老師透過這個系統互動。
【#數位落差 不是只是硬體】
相比其他國家因為疫情超過一年以上的遠距教學,台灣的教學受到影響的程度相對較小,且也有較多的準備時間,但,我的團隊蒐集到的訊息顯示,準備的仍然很不足。特別是,硬體的電腦、平板或網卡相對仍比較容易快速補足,可是,數位學習高度挑戰家庭的支持能力,因為家庭空間環境、家長職業或家庭照顧支持系統不足所導致的學習上的落差,卻沒有解決。
自去年上任以來,我便持續透過質詢及預算審查,要求教育部參考國外經驗來完善準備,包含網路建置、強化頻寬、充實載具及設備、軟體與數位平台的支援,特別是教師的數位能力以及教育的整體思維等各面向;我尤其強調必須要保障各類弱勢學生的學習權益,不能讓數位落差成為他們的學習阻礙。
但可惜的是,即使教育部都有努力,但,這次停課不停學開始後,實務現場的狀況看出還是準備的不夠好:教學使用的軟體、硬體及教學方式等各面向,規劃應變多半只能靠學生、教師、家長、行政人員自己,辛苦測試執行;不少學生學習也因此中斷,根據民間團體調查,全班皆能在家線上學習的國高中小學生僅佔50%(之前記者會訊息)。
【疫情下的教育與不平等:借鏡他國】
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蒐集的各國資訊顯示,疫情下的停學以及遠距教學,會使得原本就存在的教育上的不平等,更加的擴大。
也因此,這些國際組織建議政府增加教育資源,優先關注如何彌補學校停課或改為線上教學時,學習機會受到較大影響的弱勢學生。另一個重點建議則是,全面協助教師培養數位能力。教師的數位能力不是只是會技術操作電腦與軟體,還包括如何更為彈性地結合數位與實體教學,以及,有能力依學生個別差異而調整的教學方法。最後,各國教育政策都相當關注學生以及老師在疫情期間及之後的心理健康與情感支持。
【重返學校後該做的事】
📍彌補不平等與跟上計畫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議政府以鼓勵課後輔導,以及鼓勵建立學生的同儕教練網的方式,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在核心課程跟上。OECD也認為建立學生彼此教導的關係,有助於同時幫助學生的學習與社交。
法國政府去年就宣布增加教師額外150萬小時的財務支持,讓老師能在課後輔導落後的學生。荷蘭政府則額外拿出244百萬歐元幫助學校彌補covid-19帶來的影響,主要也是補助各校舉辦假期中與課後的補課活動。
📍支持老師們發展數位能力、共學交流,以及安全的數位平台與教學軟體
政府應拿出資源協助老師們學習如何專業地將數位工具與教學整合,並支持老師們建立共學網路,交流並發展創新的教學方式。
此外,政府也有必要,開發或提供能夠保護個人資料安全的平台以及教學軟體,確定所有的學習者都能安全地使用。
📍關注與提供學生心理與情緒支持
疫情期間,許多學生在家庭中,以及缺乏社交活動,往往面臨更高的心理壓力或情緒沮喪,恢復上課後,非常多國家提供了更多的心理諮商支持以確保學生的心理健康。例如,韓國與希臘決定聘用更多的學校醫護人員以及心理諮商人員。
【監督教育部 如何全面縮小數位落差 讓每一個老師與學生都被培育】
去年審查前瞻三期預算時,我已提案要求教育部應加快培育 #教師數位教學能力 以及 #學生數位學習能力。
近期,綜合以上第一線實況以及國外經驗,我在紓困4.0預算審查中,持續針對遠距教學及停課提出4個提案,包括教育部應先全面盤點居家線上學習實際執行現況(特別是針對資源不足之偏鄉、弱勢及特殊需求的學生)、針對遠距教學進度落後的學生提供 #補救教學、針對遠距學習常遇到加倍困境的 #特教生 須成立專門小組處理,以及停課期間學校仍應提供學生 #通訊關懷與輔導諮商 。
目前教育部已執行:
❶ 公告放寬學習扶助要點結餘款的繳回條件,讓受疫情影響學習進度的學生可以獲得補救教學。
❷ 正在推動編纂 #各類特教生線上學習參考指引。
❸ 發佈「嚴重特殊傳染性疾病期間各級學校及學生輔導諮商中心通訊關懷與輔導諮商參考原則」,確保學生輔導支持不中斷,接住上萬學生。
保障學生受教權,特別是弱勢學生,一直是我最關注的議題之一,我會持續追蹤。最後,數位教學,並不會如同許多師長認為的,只要回到「正常」生活,就不用再面對。從國際組織的趨勢看到,數位學習勢必是會成為這個時代的教育趨勢。我們如何幫助老師在能力與思維上準備好,也才能將其整合到教育中,真的是未來的重中之重啊!
**感謝花蓮縣與台北市大安區這些願意受訪的校長、老師與家長們的寶貴意見,讓我們對遠距教學的現況與問題,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實質監督
#提出解方
與台灣時差5小時的國家 在 Stay Fit with Mi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很多人看到我的限時動態有發現我們回美國了~ 我朋友說我們真的是Lockdown達人,回到台灣一生完小孩、坐完月子就開始關在家防疫,然後回美國隔天就解封😂😂😂 雖然有點可惜很多想去的地方沒有去、想見的朋友都沒有見到🥲 不過還是覺得很感恩,可以最後一胎住到我夢寐以求的月子中心、可以吃到媽媽做的菜、全家人都平安健康,巨嬰弟弟也頭好壯壯的滿三個月,還有在生產前有順利辦了粉絲見面會,也有參加到最愛的弟弟的婚禮,這趟回台就都值得了🧡
回台這些日子過好快,半年就過去了,離開前幾天我每天心情都很不好、很衝突,一方面好捨不得宜蘭的家還有家人,但又同時好想念美國空了半年的家,兩邊都是家的感覺真的很複雜,一邊是我成長的地方、一邊是我打拼生活的地方,這些複雜情緒滿滿的讓我偷哭了好幾晚,前天終於整理好心情,帶著三隻小孩、11件行李,歷經14小時飛程、5小時車程終於回到美國家🥺
第一次帶三隻小孩搭機真的很緊張,一隻五歲、一隻三歲、一隻零歲…老實說我根本不去想會有多困難,就是出發前每晚冥想顯化一路順利🙏 結果真的很順利!哥哥跟妹妹上機三小時內就睡著,弟弟第一次搭機雖然有比較難哄,但跟老公輪流接手照顧都還hold的住;抵達休士頓後我馬上發了褪黑激素軟糖給兩隻大的吃,果然他們一上巴士就一路睡到達拉斯🙌🙌🙌 11件行李跟一家五口終於順利到家了✌️
檢查了房子一輪,好在年初德州的大風雪沒讓家裡壞掉太多東西,只有熱水管線有點裂縫(所以本來到家想洗個熱水澡好好放鬆,結果只能自己煮熱水😂)還有半年沒開的車也沒電之外,其他一切安好!
兩週後哥哥要開學了,期待調好時差、一切都上軌道後的生活,到時終於可以擁有很多自己的時間運動、工作🥺 我已經好久好久好久沒有好好的拍影片、錄Podcast… 頻道跟節目大概半年以上沒規律更新(然後還破10萬訂閱是怎麼回事😂)大家有沒有想要聽、想要看的主題?歡迎留言來告訴我!
另外八月份調好時差後,我會開始進行我的產後瘦身計畫,我會跑一遍自己設計的Love the new me 2.0三十分鐘燃脂課表,搭配一些Blooming Fit彈力繩運動加強線條,我每天都會分享自己的運動心情、體態變化還有飲食記錄等等,想和我一起的人,歡迎來報名社團內有獎金的減脂活動👉 https://bit.ly/37bH7mB
活動期間我也會在社團內開直播聊聊心情、大家運動遇到的瓶頸與問題,想改變體態、建立運動習慣的你完全不孤單😽
另外我有收到很多私訊敲碗,希望我們把運動計畫打折讓大家準備好跟我一起練,所以現在小商店的彈力繩計畫與2.0燃脂計畫都有大折扣喔,折扣只到月底剩沒幾天了,有興趣的人記得把握
https://stayfitwithm.qdm.tw
*圖為弟弟出生前2週,肚子真的不是普通的大😂 btw特價的這兩套計畫孕婦也適合,我會在運動期間寫文、開直播分享孕婦運動要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