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臺灣海洋科技產業現況與未來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臺灣海洋科技產業現況與未來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臺灣海洋科技產業現況與未來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臺灣海洋科技產業現況與未來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科技進行式【乘著海洋 向世界遠航🚢🚢🚢】 🌊海洋對地球生命至關重要。但究竟原因何在呢🤔? 你知道嗎? 📌海洋能夠幫助我們呼吸 📌海洋有助於氣候調節 📌海洋是重要的食物來源 📌海洋的生物多樣性令人難以置信 📌海洋創造了數以百萬計就業機會 臺灣是個被海洋環繞的海洋國家,我們應善用海洋所賦予人類...

  • 臺灣海洋科技產業現況與未來 在 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09 21:00:16
    有 46 人按讚

    #科技進行式【乘著海洋 向世界遠航🚢🚢🚢】

    🌊海洋對地球生命至關重要。但究竟原因何在呢🤔?

    你知道嗎?
    📌海洋能夠幫助我們呼吸
    📌海洋有助於氣候調節
    📌海洋是重要的食物來源
    📌海洋的生物多樣性令人難以置信
    📌海洋創造了數以百萬計就業機會

    臺灣是個被海洋環繞的海洋國家,我們應善用海洋所賦予人類的寶貴資源🐠🦀🐙🐳🦞,努力保護海洋、也讓海洋保護著我們🤝!

    金屬中心在海洋委員會海洋資源處支持下,舉辦「南部地區海洋產業推動策略焦點座談會」,邀請農委會漁業署、經濟部工業局、高雄市海洋局等30餘位產官學研代表,針對南部海洋產業發展現況與未來潛能進行交流,期望能藉由本次座談會汲取各界經驗,引領地方海洋產業進行創新與提升在地價值👍👍👍。

    #👉🏻Leading Innovative Trends #MIRDC💖

  • 臺灣海洋科技產業現況與未來 在 台客劇場 TKstor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6-16 00:00:23
    有 900 人按讚


    字有點太多,不過他們說得很好。
    重點是:
    🐋減塑運動回饋到的是自身🐋

    【別管珍奶了,讓我們來談談海廢治理】
    文/張卉君(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近日因環保署預告明年7月後四大場所「內用」禁塑膠吸管引發大眾熱烈討論,又因「用湯匙喝珍奶」進一步提高話題熱度,支持與反對的意見都有非常多的激辯,顯見民眾對於「不塑概念」相較於十年前要來得進步許多,過去乏人問津的海洋廢棄物問題如今已經成為眾所皆知的顯學,不再是所謂「環保人士」同溫層之間的對話。
     
    回過頭來看台灣的海廢議題發展之路,從2000年起由民間團體一步一腳印串連推動開始,到2018年環保署終於敞開大門,與民間團體共同組成「海廢治理平台」,全面檢視既有的政策與民間成果,並從影響民生較小的吸管做為開端,讓民眾漸漸有感——其實,塑膠吸管只是環保署限塑政策的開頭,在接下來環保署與民間團體共同規劃的「台灣海廢治理行動方案107年第一版」計畫中,將包含源頭減量、預防與移除、研究調查、擴大參與等四大面向逐步推行,期盼能展現台灣在面對海洋廢棄物汙染問題的決心。雖然政策推行之初,必會受到許多考驗與阻礙,但這是改變的必經之路,海洋和整個地球環境的現況,不斷透過各種訊息向人類傳達重要的訊息︰再不改變我們消費和生活的方式,人類未來的生存處境值得憂慮。
     
    🐋民間團體在海廢議題行動的軌跡🐋
    自2000年起迄今,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每年與各組織團體共同合作,清除海灘上及海域的各式廢棄物,將所清除的海洋廢棄物分類並紀錄數量,再由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彙整各地團體的淨灘成果,傳送至TOC,供分析海洋廢棄物來源之用。2010年起,五個長期關心海洋廢棄物議題的非營利組織,包括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台南市社區大學、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組成『台灣清淨海洋行動聯盟』(簡稱T.O.C.A淨海聯盟),共同為台灣海洋廢棄物議題努力,每年持續辦理ICC國際淨灘行動,以期能發揮更大的力量。
     
    2016年開始,澎湖海洋公民基金會、慈心基金會和綠色和平等團體也加入了海洋廢棄物監測和推廣的行列,讓台灣在地團體的力量持續在各地發酵,也有像「台客劇場」、「雪莉不要鬧」、「金魚腦」等Youtuber透過自媒體的製作分享海廢問題、號召民眾自力淨灘等活動,以及臉書的社團「不塑之客」也吸引了眾多生活中實踐減塑的一般大眾,在社群媒體中分享各種減塑產品的使用心得和挑戰,社團中也不乏各種不塑的相關資訊交流;民間自發組成的淨灘團體「RETHINK」、「海湧工作室」、「寶島淨鄉團」也舉辦了各種別具創意的淨灘活動,這幾年「淨灘」在一般大眾的生活經驗中已漸漸普及,可以說台灣民間響應減塑的風氣比公部門頒布政策的腳步還要快,成果也更為精彩。
     
    🐋公部門限塑政策追上腳步🐋
    不論是台灣民間團體的努力、民眾意識的勃發、海洋發出的警訊及生物受困的證據越來越多、或是各國在限塑政策的風起雲湧,也許是種種原因提醒了台灣的公部門需要在海廢議題上以對待空汙議題一樣的強度,將海洋廢棄物的問題提升到「汙染」的層級啟動相對應的策略與措施。2018年年初開始,環保署與長期關心海洋保育的環保公民團體(NGO)、海科館及學術界代表,共同發布「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公開宣示將在2030年全面禁用包括購物用塑膠袋、免洗餐具、外帶飲料杯及塑膠吸管等一次用塑膠製品,且2019年將將以塑膠吸管的部分限制做為開端,希望早日達成「無塑海洋」的目標。環保署網站上載明針對四類一次性塑膠用品減量訂出明確期程,未來將尋求社會各階層包括民眾、塑膠製造業者及商家等進行廣泛對話並尋求共識。
     
    而如前文所述,在海廢行動方案重點涵蓋「源頭減量」、「預防與移除」、「研究調查」及「擴大合作參與」4大面向共34項未來行動,包括禁限用一次性塑膠製品期程中,「塑膠吸管」因為在全台灣的海岸一直都是排名前十名的垃圾,而在當前國際間各種一次性塑膠的禁限令中最具代表的除了塑膠袋之外就是吸管了,各國也都紛紛提出針對吸管的限用規模和時程表,可見這是一個重要的國際趨勢,台灣政府目前預告的其實只針對「內用」禁止提供一次性塑膠吸管,相信這對於民間早就在推行減塑行動的台灣社會並不至於造成餐飲業的重大衝擊,而在外帶仍允許附吸管的現況之下,短時間內無法戒掉塑膠吸管便利性的大眾,還有時間慢慢調適。
     
    🐋民間團體當前課題🐋
    基於海洋廢棄物跨知識領域、跨地理區域、跨治理權責的複雜特性,無法僅採用單一層面的汙染治理政策。「海洋廢棄物行動方案」(Marine Debris Action Plan)已是世界各國對付海廢的最新趨勢,採用跨領域整合、公私協力的方式,凝聚利害關係人的共識與力量,不僅日本、韓國、英國與美國已公布相關國家級行動方案,歐盟、二十國集團(G20)等組織也相繼頒布相關政策指引。
     
    當公部門也開始投入之後,從2000年就長期在關注海廢議題的民間團體們當然有更多的工作要做。過去是努力收集第一手數據,要求政府部門重視海洋環境問題,現在好不容易環保署與民間團體攜手合作,共同實現由下而上的政策參與模式,另一方面在今年4月成立揭牌的海洋保育署也是眾所期待,盼能發揮功能,積極制定及落實海洋保育政策,民間團體在此時的角色更像是引路人,要讓資源最豐富的公部門投入力氣在對的事情上,才不至於流於作秀、累積政治籌碼,最終仍是徒勞。
     
    因此,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在今年透過「島航」計畫的執行,以「塑膠微粒」、「海水溶氧」及「水下聲景」三項檢測指標進行繞行台灣一圈的採樣行動,同時在行程中進行海域的觀察,但在航行中的初步觀察,可以看出台灣西部海域與東部海域的差異,除了地景截然不同之外,西部海域在人為活動、居住密度、沿岸產業、垃圾量和溶氧量的數值都呈現較高的現象,尤其是航行到曾文溪出海口以南的檢測點,保麗龍發泡成分的微粒明顯增多、二仁溪出海口之後的後勁溪、高屏溪等重要河川,溶氧數值也有明顯飆升,海域油污和潮界線上聚集物質的成分也相對濃稠,團隊在高雄港近紅毛港外海甚至發現了一條散發著臭味的泡沫潮界線,綿延長達近一公里的區域,當日島航團隊馬上進行採樣並送交海保署做進一步成分化驗。
     
    在台灣海域採集的水樣、撈上來的塑膠微粒數目與成分尚待進一步的分析,將於年底提出更進一步的報告。島航行動的目的除了建立台灣藍色國土當前的體檢資料之外,更重要的其實是召喚台灣民眾對海域問題的重視、關懷並投入家鄉海域的調查。長期在東部海域作海洋廢棄物、鯨豚目擊記錄等長期基礎調查的黑潮深知長期在地監測的重要性,這有賴於地方團體在自己家鄉的海域推動、進行,並非透過幾年一次的大規模調查可以取代的,也需要新成立的海保署投入相對資源,針對海域作長期的監測。
     
    於此同時,綠色和平與荒野保護協會也聯手推動陸域的「海岸廢棄物快篩調查」,透過邀請韓國、日本學者分享海岸監測的科學調查方法,也和台灣長期合作的『台灣清淨海洋行動聯盟』成員團體共同討論出台灣的海岸廢棄物監測方法,並計畫與各地團體合作,共同找出海洋廢棄物聚集的陸域熱點和垃圾種類,期能將資源投注在重點海域的清理。
     
    🐋減塑運動回饋到的是自身🐋
    當減塑意識普及全民時,才是環境運動的開始。
    正因為海洋不是私人的、地球不是環保團體的,才需要每個身在環境之中的人一起來努力。過去長久的生活方式我們習慣了便利,卻消耗了看不見的環境成本,如今我們即將透支下一代的生存資本,雖然海洋面對到的環境考驗和成因十分複雜,但我們相信減少一次性物品使用的需求、降低環境的壓力,是值得支持的方向。相較於世界各國的限塑政策,台灣起步並不算早,而整個環境條件也禁不起再繼續拖延。說到底,環境問題源自於人的問題,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其實沒有想像中的不方便,雖然市面上有許多替代材質的研發,但替代材質的製程是另一個需要被關注的課題,其實重要的是改變「一次性」的使用習慣!!相信只要克服慣性,你我都能成為在生活中實踐環境保護的「不塑之客」。

    #黑潮20
    #島航計畫
    #歡迎成為槳一起為海洋環境努力

  • 臺灣海洋科技產業現況與未來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05-11 11:09:29
    有 66 人按讚


    臺大生農學院成立動植物農業產業創新領域教學推動中心
    ✨開幕典禮暨揭牌儀式✨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獲教育部「生醫產業與新農業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 A類「生醫產業與新農業學產研鏈結人才培育計畫」補助,成立動植物農業產業創新領域教學推動中心。中心成立旨在培育農業產業跨領域人才、建立產學互動合作機制與平台,促進產業與學界之間的連結。

    動植物農業產業創新領域教學推動中將規劃農業產業共通課程與夥伴學校專業領域課程(分別有植物科技、動物科技與生物產業傳播),配合相關專業實習與實作課程,引導專攻或有志於農業科技領域的在學學生及業界人士,深入了解農業產業發展現況與未來趨勢,迅速與產業界接軌,以協助提高就業機會與培育新農業人才。

    教育部「生醫產業與新農業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於今年3月22 日在教育部會議室舉辦107年度啓動會議,這項人才培育計畫將持續四年至110年,臺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在動植物農業產業創新領域擔任教學推動中心,負責規劃該領域之課程及人才培育,夥伴學校包括清華、成功、宜蘭、海洋大學及高雄科大、虎尾科大。

    「生醫產業與新農業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由臺大醫學院教授錢宗良及生農學院院長盧虎生擔任總計畫主持人,在A類「生醫產業與新農業學產研鏈結人才培育計畫」中,共包括動植物農業產業創新領域、食品科技創新領域、藥品產業創新領域、智慧創新高值醫材領域及健康福祉創新服務領域,其中動植物農業產業創新領域由臺大生農學院擔任教學推動中心負責規劃該領域之課程及人才培育。

    在動植物農業產業創新領域方面,由生農學院副院長蔡明哲擔任計畫主持人,臺大生農學院承擔新農業人才培育計畫,規劃中心課程與夥伴學校課程,配合相關專業實習課程,引導專攻或有志於農業科技領域的在學學生,使其了解國內外產業現況、技術及人力需求、個人興趣,而能及早選定個人的發展目標。

    在課程規劃方面,分為推動中心產業共通課程(農業科技管理與產業分析、農業創新研發與行銷、農業生技產業法規實務、農業創業與投資、財務規劃及風險管理),夥伴學校專業領域課程分為三類,包括一、動物科技課程(智慧化動物生產與經營、動物產品創新研發與行銷、生醫實驗動物整合與連結)。二、植物科技課程(農業綠能設計與多元利用、永續農業、植物種苗新事業)。三、生物產業傳播課程(媒體傳播策略與行銷、傳播媒體實習、農業組織實習)。除了台大學生可選修之外,也提供夥伴學校及其他大學之學生,課程大部分開在暑假期間,並由各校承認所修學分。

    「生醫產業與新農業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為今年新計畫,將持續至110年,從103年至106年的生技產業創新創業人才培育計畫,被歸類為B類計畫,已進入最後一年執行年。

    動植物農業產業跨領域人才培育課程將於5月14日起開始報名,各課程上課時間於6月底至9月初暑假期間,詳細課程資訊及報名請至該中心網站查詢:http://newagri.ntu.edu.tw。

    活動承辦人:葉友茹02-3366-3354、0911-938-365
    新聞聯絡人:林如森老師02-3366-4423 0910-772516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