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戶籍行政科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戶籍行政科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戶籍行政科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產品中有7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2021年9月4日上午10時17分(圖中鐘樓的時間不準喲),臺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臺北當代藝術館所在建物落成於1921年,迄今已有百年歷史。(張哲生 攝) 臺北當代藝術館所在建物建於日治時期(1920年開工),其正面(坐北朝南)含鐘樓之一字型主體建築於1921年竣工,後方的ㄩ型校舍(今建成國...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30的網紅TSD鐵四帝文化藝術創意團隊,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林安泰古厝沿革簡介: 清乾隆19年(西元1754年)祖籍福建安溪的林欽明(林堯公)率家人東渡來臺,其四子林志能(林回公)因善於經商,在 #艋舺 開設「榮泰行」,在累積財富後,於現今臺北市大安區四維路141號蓋大厝,大厝的正身完工於清乾隆48年至50年(西元1783-1785年),清道光2至3...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在 德州媽媽沒有崩潰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2-03 19:10:11

<給老楊的情書> 我的老楊,一個天天煮飯的、溫柔的先生。 沒有他的包容,我不會在神獸兄妹的摧殘下,仍然保有我的自由靈魂。 他對我的包容不是:我不喜歡,但為了你我忍。 他的包容是:雖然我不喜歡,但這事在我這是小事,我不介意。 他的包容沒有委屈感。 我總覺得委屈感是親密關係中非常危險的感受, 一個...

  •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04 11:53:44
    有 801 人按讚

    2021年9月4日上午10時17分(圖中鐘樓的時間不準喲),臺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臺北當代藝術館所在建物落成於1921年,迄今已有百年歷史。(張哲生 攝)

    臺北當代藝術館所在建物建於日治時期(1920年開工),其正面(坐北朝南)含鐘樓之一字型主體建築於1921年竣工,後方的ㄩ型校舍(今建成國中校舍)則是在1934年竣工;此建築由時任臺灣總督府營繕課課長的近藤十郎設計,其格局呈現ㄩ字形,屋頂為黑色日式波浪形陶瓦,是一座地上二層樓,具有紅磚白飾條特色的辰野式建築。

    這裡最早為日治時期的臺北市建成尋常小學校之校舍(1921-1946),戰後則成為民國時期臺北市政府辦公廳舍(1946-1994),直至1994年臺北市政府遷入信義區的新市政中心為止。

    1993年,臺北市長黃大洲決定將市府遷往信義區的新市政大樓,並把市府舊廈交由建成國中接管。

    1994年,臺北市長陳水扁指示教育局暫緩建成國中遷校計劃,並研議將此處規劃為文化機構。

    1995年,臺北市政府並基於古蹟再利用政策,決定將南面主樓廳作為臺北第二美術館,並委由臺北市立美術館進行整修及規劃,至於兩翼之建築則作為原位於華陰街34號,為因應臺北轉運站之興建而遷校的臺北市建成國中之新校舍。

    1996年,建築物由臺北市政府民政局評定為市定古蹟,第二美術館古蹟再利用工程動工。

    2000年,臺北市文化局長龍應台將臺北第二美術館更名為「臺北當代藝術館」。

    2001年5月26日,臺北當代藝術館以宏碁集團董事長施振榮捐助之開館經費,在策展人賴瑛瑛的策劃下,以開館展「輕且重的震撼」正式對外開放。臺北市文化局委託財團法人當代藝術基金會以公辦民營方式經營臺北當代藝術館,由漢寶德暫任館長、賴瑛瑛任副館長;文化局與基金會簽下5年合約,由基金會出資51%、文化局出資49%的方式合作經營,為臺灣第一座以推廣當代藝術為宗旨的公辦民營美術館。

    臺北當代藝術館與臺北市建成國中的結合,不僅創造了世界罕見的美術館與學校共同建物之先例,也被視為是臺北孔廟至保安宮之歷史文化軸線的延展,同時象徵了帶動大同區再發展的新契機。

    臺北當代藝術館在為期7年的公辦民營合約結束後,自2018年1月1日起,改由臺北市文化基金會接手營運,致力於推動多元風貌的藝術創作與展覽,並著眼於激發民眾的新觀點和新思維,以提供當代城市發展源源不絕的創意與活力為目標來邁進。

  •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在 阿扁們俱樂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14 19:27:12
    有 25 人按讚

    《主要經歷 》
    臺北市議會(第六屆)議員(78-83)
    臺北市議會(第七屆)議員(83-86)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局長(86.08.09-87.12.25)
    內政部政務次長(89.05.20-91.02.01)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局長(91.02.01-94.01.31)
    民主進步黨秘書長(94.02.01-95.01.25)
    內政部部長(95.01.25-97.05.20)
    ~~~~~~~~~~~~~~~~~~~~~~~~~~~~~
    李逸洋自傳(二)
    (http://hanreporter.blogspot.com/2017/01/blog-post_57.html)

    李逸洋自傳(三)公職生涯回顧
    (http://hanreporter.blogspot.com/2017/01/blog-post_2.html)

    李逸洋自傳(一)
    我從小在基隆的郊區―七堵、暖暖區長大,家中有三個兄弟,父親在三、四十歲時就罹患肺病,長期臥病在床。不是開放性肺結核,未具傳染性,只要飲食營養,花錢就醫,服用藥物即可痊癒,但因無錢就醫,只好臥病在床。於是一家五口沈重的生計都落在母親的肩上,她以做裁縫來維持家計,很遺憾在我唸高一的時候,父親就過世;母親也因承擔家庭重擔,過於勞累,在我大二時離開,未完成學業前即父母雙亡。
    其實父親曾留學日本十大名校―法政大學,學歷很高,而祖父李悌欽先生是日治時代臺北最大的私塾─同文書房的創辦人,父親與祖父年紀相差很大,學成回國,並沒有分得家產,加上身體不好,所以家道中落。多年來一直是二級貧戶,相當辛苦,都是租別人的房子來住。在七堵、八堵地區,從小學到大學總共搬了十多個地方,大約平均一至兩年就搬一次,因為無法付足房租,所以一直被迫搬家。為了分擔家計,我在唸國中二年級和三年級的時候,當時住在八堵,每天凌晨四點左右就起床送報,因為住在後車站,必須扛著腳踏車經過鐡軌,下地下道及上地下道,而且基隆一年有兩百多天在下雨,一踏出門鞋子就弄濕,但是學業成績還都名列前茅。後來考上成功高中。高三時,學校第一次由全體三個年級學生票選模範生,很榮幸我當選為三個全校模範生之一,接受教育局表揚。之後順利考取臺大政治系,就學期間常獲得書卷獎。畢業當年考取臺大政研所碩士班,多數同學要三、四年畢業,我僅唸兩年就畢業。而且為賺取生活費,在唸研究所的時候,在基隆第二信用合作社兼差當研究員,如果早上有課,就下午工讀,如果在下午有課,那就早上工讀,雖然如此,我用最快的速度取得碩士學位。我的指導教授是國際政治權威學者蔡政文老師,恩師在民主啟蒙、學業指導及生活照顧上讓我獲益良多,碩士論文蔡政文老師給98分,幾近滿分,他是前臺大政研所所長、政治系主任,後來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考試委員。我的體能狀況還不錯,在臺大就讀時,當時學生約兩萬多人,曾經獲得校運四百公尺第四名。之後我入伍服役當預官,在花蓮防空學校接受空軍砲兵預官訓練,也以學科術科第一名成績畢業。
    我雖然家境非常貧窮,但求學卻非常順利,甚至第一份工作也出奇順利,在退伍的第三天,就在中國時報上班。因為我在臺大就讀的時候,曾擔任臺大法言社及畢聯會訊社長,所以服役階段,就請學長彭懷恩教授,當時擔任時報雜誌總編輯,幫我引薦給中國時報董事長余紀忠先生的女兒,時任採訪主任余範英小姐。退伍之後第三天就上班,而且分配我非常好的路線,主跑立法院。當時我在中國時報的工作量相當大,現在採訪立法院記者一個報社都有6、7位,當時中國時報是兩位,聯合報是三位,曾經最多時一個晚上發稿達七千多字。這段經歷,因緣際會,躬逢我國民主政治的轉捩點,亦即「增額」立委大量進入立法院任職,「增額」與「資深」立委的衝撞,立法院成為國內重要的政治舞台。在那裡我結識很多「黨外立委」,如康寧祥先生、黃天福先生等人,當時新聞報導,受限於政治環境,所以並未完整於報上表達真相,因此常在黨外雜誌投稿,寫出報紙不能寫的另外一半。也因此與黨外立委建立友好關係,對他們少數人能夠為臺灣民主奉獻發聲,非常敬佩,所以在中國時報任職一年半後,就投入黨外陣營的工作。
    民國72年黃天福先生競選連任立委失利,之後黃先生開辦《蓬萊島》雜誌,總統陳水扁先生擔任社長,我則擔任總編輯,大約一年多的時間,共發行52期,其中51期遭查禁,唯有一期未被查禁,這一期卻發生蓬萊島事件,3個人被告誹謗,坐監8個月。因為評論馮滬祥升教授論文,「以翻譯代替著作」,事實上,先前政大國關中心陳姓副研究員披露馮滬祥的論文是抄襲。7個字就坐牢8個月,在司法史上可是空前絕後。抄襲的手段是翻譯,所以這7個字批評是有所本,引述有根據,但法院並不採納。官司進行中為了鑑定究竟有無翻譯或抄襲,由7位國際級北美洲臺灣人教授協會,在各個領域研究最權威的教授,每個人分1章檢視,共7章,深入比對,結論與政大國關中心陳姓副研究員相同,涉及嚴重抄襲。然而在那個高壓戒嚴統治年代,像如此由學術界客觀的第三者查證出來的結論,證明批評並沒有違背事實,法院仍然宣判有罪,可以說是政治干預司法的一大惡例,也是一個為爭取言論自由坐黑牢事件。我也因此走上政治這條不歸路,出獄後擔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也當過兩屆的臺北市議員。

  •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在 T.s.d鐵四帝文化藝術創意團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22 00:57:14
    有 15 人按讚

    🌍110/3/25林安泰古厝活動紀錄片⏰
    #台灣加油 #大家加油 #文化推動者一起加油 #文化部 #防疫第一線辛苦了😷

    🔥林安泰古厝沿革簡介:
       清乾隆19年(西元1754年)祖籍福建安溪的林欽明(林堯公)率家人東渡來臺,其四子林志能(林回公)因善於經商,在 #艋舺 開設「榮泰行」,在累積財富後,於現今臺北市大安區四維路141號蓋大厝,大厝的正身完工於清乾隆48年至50年(西元1783-1785年),清道光2至3年(西元1822-1823年)其餘左右護龍等也陸續完工。林回公為紀念家鄉,遂取福建泉州安溪的「安」和榮泰行的「泰」,將宅第定名為「安泰厝」,是臺北市現存古宅中年代最久的古厝之一。
      
    🎆#林安泰古厝,座落「南蛇環北斗穴,蛇頭向七星」吉地,採「坐東北朝西南」之建築方位,距今約200多年,是一棟非常精緻的二進五間起四合院古宅。民國89年5月由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精心規劃為「 #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對外開放參觀,民國98年配合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活動成為展館並擴建庭園,民國100年繼續以「 #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 」開放民眾參觀,為台北市重要觀光景點。

    🌍本次活動內容:
    『藝陣文化結合鼓陣舞獅廟宇文化舞蹈演譯』,特別感謝 #台北慶和館醒獅團

    🎈給看完紀錄片的大家:
    因近日疫情嚴峻,希望台灣加油!!大家也要彼此多鼓勵著!
    🎈藉由這次的文化紀錄片,除了特別紀錄大家活潑一面,期望無論在何種時刻,記住那個自然且認真的自己,防疫加油!!台灣人一起加油!鐵四帝與所有文化推廣者一起加油!!

    🌟特別感謝:🌟
    #台北市政府 #台北市文化局 #台北市民政局 #觀光局 #林安泰古厝 #鐵四帝團隊 #70影像 #資訊局電腦公會

    ⏰YouTube連結5/22 10:00首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M50QEkQdpI

    🌍鐵四帝110年團員選形象影片:
    https://youtu.be/lczwvkaBoBc

    #歡迎喜愛舞蹈及推廣文化者與我們一起

  •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在 TSD鐵四帝文化藝術創意團隊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5-22 10:00:18

    #林安泰古厝沿革簡介:
       清乾隆19年(西元1754年)祖籍福建安溪的林欽明(林堯公)率家人東渡來臺,其四子林志能(林回公)因善於經商,在 #艋舺 開設「榮泰行」,在累積財富後,於現今臺北市大安區四維路141號蓋大厝,大厝的正身完工於清乾隆48年至50年(西元1783-1785年),清道光2至3年(西元1822-1823年)其餘左右護龍等也陸續完工。林回公為紀念家鄉,遂取福建泉州安溪的「安」和榮泰行的「泰」,將宅第定名為「安泰厝」,是臺北市現存古宅中年代最久的古厝之一。
      #林安泰古厝,座落「南蛇環北斗穴,蛇頭向七星」吉地,採「坐東北朝西南」之建築方位,距今約200多年,是一棟非常精緻的二進五間起四合院古宅。
      民國89年5月由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精心規劃為「 #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對外開放參觀,民國98年配合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活動成為展館並擴建庭園,民國100年繼續以「 #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 」開放民眾參觀,為本市重要觀光景點。

    活動內容:
    『藝陣文化鼓陣舞獅廟宇文化舞蹈演譯』,特別感謝 #台北慶和館醒獅團

    台北演出活動紀錄片:
    因近日疫情嚴峻,希望台灣加油!!大家也要彼此多鼓勵著!
    藉由這次的文化紀錄片,除了特別紀錄大家活潑的一面,也期望無論在何種時刻,記住那個自然且認真的自己,防疫加油!!台灣人一起加油!鐵四帝加油

    特別感謝:
    #台北市政府 #台北市文化局 #台北市民政局 #觀光局 #林安泰古厝
    #鐵四帝團隊 #70影像#資訊局電腦公會

  •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9-24 11:00:14

    本集主題:臺北自來水園區介紹

      本次將帶著聽眾朋友第一次到臺北自來水園區,由業務專員牛正邦先生為各位聽眾朋友介紹園區。

      該園區位於臺北盆地之南,公館商圈,佔地面積約20公頃,自然環境依山傍水,為臺北自來水的發源地。園區除了水鄉庭園、噴泉庭園等提供大小朋友親水、戲水的歡樂園地外,更是一個以『水資源保育』作為主題特色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除了運轉中的公館淨水場外,更包括日治時期新建全臺供水量最高之自來水設施-臺北水道水源地唧筒室(今自來水博物館)、小觀音山蓄水池、量水室,及戰後新建的渾水抽水站等古蹟建築,還有免費開放的水資源教育館、園區環境教育中心精心研發適合不同年齡層的水資源教案。

      該園區最大的亮點,就是自來水博物館的建築,是很多結婚新人拍婚紗照必取景的地方。

      1885年(民前二十七年), 清代首任巡撫劉銘傳,力行新政且重視飲水衛生,於臺北北門街 ( 今衡陽路)、石坊街( 今博愛路 )、西門街等處,開鑿深井供水,此為臺北公共給水之開始。日人據臺之初,以劉氏的建設為基礎,展開自來水設施之規劃。

      1896年(民前十六年 )八月,臺灣總督府特別聘請英國人威廉巴爾頓( William K. Burton )來臺,並派遣總督府技師濱野彌四郎協助,進行全臺衛生工程及臺北自來水建設之調查工作。
     
      1907年,依巴爾頓先生之建議, 在公館觀音山腳下新店溪畔建取水口,以引取原水;在觀音山麓設淨水場,進行淨水處理,再將處理過之清水,以抽水機抽送至觀音山上之配水池,藉由重力方式自然流下,供應住戶日常用水。

      1908年取水口、唧筒室建築與設備裝置先行完成,1909年輸配水管、淨水場及配水池全面完工,淨水場開始供水,出水量20,000噸,用水人口十二萬人,並命名為臺北水源地慢濾場,從此臺北自來水開始邁入現代化之供水系統。
      
      1951年(民國四十年)初,臺北市政府成立「臺北市自來水水源擴建工程推行委員會」,由市長吳三連任主任委員。同年四月成立擴建工務所,聘請省建設廳技正范純一主持設計施工。設施包括混凝池一座、沉澱池二座及快濾池四座,容量為每日出水量20,000噸,全部工程於次年二月底順利完成。1974年(民國六十三年)進行臺北區自來水第三期擴建工程,為配合臺北水源地慢濾場之拆除工作,於沉澱池增設傾斜管,以加速膠凝沉澱效果,快濾池改換為石榴石濾材,增加出水量為每日50,000噸。

     1977年(民國六十六年),唧筒室完成「抽取原水、輸送淨水」之使命,功成身退。自1908創建迄今己有九十餘年的歷史。八十二年六月被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同年九月二十七日第一次對外開放二週供民眾參觀。後經臺北市政府民政局會勘,認為年久失修且多處漏水,經構堪慮應予整修。因此,民政局於八十六年度編列預算二佰萬,供作本古績之調查研究報告經費,並委請中國工商專科學校完成「臺北市三級古蹟水源地唧筒室之調查研究」報告。

      臺北自來水事業處依據該報告於八十七年五月斥資捌仟餘萬元修護,恢復唧筒室之原貌,並多方蒐集有關自來水歷史的照片及器材,充實整體內容與相關周邊設備,完成全國首座自來水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