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臺北市中正區桃源街21號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臺北市中正區桃源街21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臺北市中正區桃源街21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臺北市中正區桃源街21號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6萬的網紅張哲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明天(12/21)上午11時,我將在 CAFE IN 帶大家走訪舊臺北城內,一窺昔日榮町風華。(攝影:咖啡空少 world coffee shops) ps. 與我同行者是建築達人顧庭歡小姐 畫面中這棟坐落在臺北市中正區衡陽路87號(桃源街口)的建築,建於日治時期昭和2年(1927年),是...

  • 臺北市中正區桃源街21號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2-20 11:48:24
    有 735 人按讚


    明天(12/21)上午11時,我將在 CAFE IN 帶大家走訪舊臺北城內,一窺昔日榮町風華。(攝影:咖啡空少 world coffee shops)

    ps. 與我同行者是建築達人顧庭歡小姐

    畫面中這棟坐落在臺北市中正區衡陽路87號(桃源街口)的建築,建於日治時期昭和2年(1927年),是衡陽路上眾多歷史建物中,保存得較為完善且目前仍執行其原本用途者(最初為台北信用組合,後經歷台北十信、合作金庫),現為市定古蹟「合作金庫銀行城內分行」。

    此建築採非古典之異風格樣式,樓高三層,外牆以紅色面磚搭配洗石子裝修。主入口的騎樓挑高二樓,左右兩側立有一對拜占庭式柱頭圓柱,底座方形看起來穩重,柱頭飾以花葉及幾何圖案。圓拱窗仿「文藝復興」風格,左右為長條形的複窗,正中央三個窗戶則較寬而短,利用長寬短的不同搭配,讓正立面增加揉合細緻與豐富變化。中間上方的三個圓拱窗設有橢圓形陽台,屋簷口並立一對洗石子塑造的貓頭鷹;貓頭鷹在希臘神話中是智慧的象徵,又是夜行性動物,故此裝飾具有「張大銳眼守護顧客財產」之意。

    臺灣現代金融的發展是由日治時期開始,初期因為殖民統治的需要,雖然日本政府准許銀行的設立,但大多是配合殖民政策進行融資,對民間中小企業並沒有什麼幫助。直至1913年,為了解決民間中小企業資金調度的需求,日本政府才正式在臺灣開放成立「信用組合」,當時服務的對象以日籍中小企業為主。

    1945年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接收台北信用組合,改組為「台北市第十信用合作社」(台北十信),將總社設於此處,持續提供中小企業相關之金融服務。1957年起,台北十信理事主席均由國泰集團的蔡萬春家族擔任。

    1985年2月9日,由於台北十信放款總額占存款總額之比率高達102%,顯示台北十信已無放款能力,財政部為保障存戶合法權益、穩定金融秩序,明令台北十信停止營業三天,並由合作金庫暫為接管,嚴加清查整頓。台北十信在主管機關的督導下,舉行臨時社員大會決議,自1985年2月18日起委託合作金庫代管,而這間台北十信總社便成了「合作金庫城內支庫」。

    1998年5月4日,合作金庫城內支庫(原台北信用組合)經公告成為直轄市定古蹟。

    2001年1月1日,臺灣省合作金庫改制為合作金庫商業銀行,城內支庫隨之更名為「合作金庫商業銀行城內分行」至今。

  • 臺北市中正區桃源街21號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2-20 11:48:24
    有 734 人按讚

    明天(12/21)上午11時,我將在 CAFE IN 帶大家走訪舊臺北城內,一窺昔日榮町風華。(攝影:咖啡空少 world coffee shops)

    ps. 與我同行者是建築達人顧庭歡小姐

    畫面中這棟坐落在臺北市中正區衡陽路87號(桃源街口)的建築,建於日治時期昭和2年(1927年),是衡陽路上眾多歷史建物中,保存得較為完善且目前仍執行其原本用途者(最初為台北信用組合,後經歷台北十信、合作金庫),現為市定古蹟「合作金庫銀行城內分行」。

    此建築採非古典之異風格樣式,樓高三層,外牆以紅色面磚搭配洗石子裝修。主入口的騎樓挑高二樓,左右兩側立有一對拜占庭式柱頭圓柱,底座方形看起來穩重,柱頭飾以花葉及幾何圖案。圓拱窗仿「文藝復興」風格,左右為長條形的複窗,正中央三個窗戶則較寬而短,利用長寬短的不同搭配,讓正立面增加揉合細緻與豐富變化。中間上方的三個圓拱窗設有橢圓形陽台,屋簷口並立一對洗石子塑造的貓頭鷹;貓頭鷹在希臘神話中是智慧的象徵,又是夜行性動物,故此裝飾具有「張大銳眼守護顧客財產」之意。

    臺灣現代金融的發展是由日治時期開始,初期因為殖民統治的需要,雖然日本政府准許銀行的設立,但大多是配合殖民政策進行融資,對民間中小企業並沒有什麼幫助。直至1913年,為了解決民間中小企業資金調度的需求,日本政府才正式在臺灣開放成立「信用組合」,當時服務的對象以日籍中小企業為主。

    1945年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接收台北信用組合,改組為「台北市第十信用合作社」(台北十信),將總社設於此處,持續提供中小企業相關之金融服務。1957年起,台北十信理事主席均由國泰集團的蔡萬春家族擔任。

    1985年2月9日,由於台北十信放款總額占存款總額之比率高達102%,顯示台北十信已無放款能力,財政部為保障存戶合法權益、穩定金融秩序,明令台北十信停止營業三天,並由合作金庫暫為接管,嚴加清查整頓。台北十信在主管機關的督導下,舉行臨時社員大會決議,自1985年2月18日起委託合作金庫代管,而這間台北十信總社便成了「合作金庫城內支庫」。

    1998年5月4日,合作金庫城內支庫(原台北信用組合)經公告成為直轄市定古蹟。

    2001年1月1日,臺灣省合作金庫改制為合作金庫商業銀行,城內支庫隨之更名為「合作金庫商業銀行城內分行」至今。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