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自閉症合併過動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自閉症合併過動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自閉症合併過動症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923的網紅曾人和 職能治療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治療衛教篇-1 很多家長都認為所謂的早療就是跟小朋友玩遊戲,這個答案算對,也不算對。治療師們確實是藉由各種不同的活動來訓練小朋友,但是這些活動都有其背後的目的,家長們在一旁可能看不出個所以然,因此與治療師們討論就很重要。不過,由於家長並非醫療專業,有時候聽治療師們的衛教時,可能會一...
自閉症合併過動症 在 曾人和 職能治療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治療衛教篇-1
很多家長都認為所謂的早療就是跟小朋友玩遊戲,這個答案算對,也不算對。治療師們確實是藉由各種不同的活動來訓練小朋友,但是這些活動都有其背後的目的,家長們在一旁可能看不出個所以然,因此與治療師們討論就很重要。不過,由於家長並非醫療專業,有時候聽治療師們的衛教時,可能會一頭霧水,聽不太懂,卻又不知從何問起,因此在治療衛教篇中,會跟大家分享一下治療的基礎知識,幫助大家了解治療師到底在做甚麼。
早期療育主要包含了五大面向以及其他延伸出來的細項,而這五大面向包括了:
1. 動作-粗大動作、精細動作、平衡協調、手眼協調……
2. 認知-注意力、記憶力、問題解決能力、數字能力、邏輯概念…
3. 語言及溝通-語言運用、構音
4. 人際互動-社交技巧、情緒、規範性、衝動控制能力…
5. 生活自理技能-食衣住行育樂….
其他部分還包括了感覺統合能力、視知覺或聽知覺能力、活動量偏高、情緒引起的行為問題、後設認知、工作記憶、處理速度、教養問題等等,而治療師們在介入小朋友的治療就是依據上述的各種面向去設計不同的活動,但也由於小朋友通常不會只有單純的一種問題,而是合併了數種狀況,所以必須藉由評估來了解小朋友最基本礎的問題,針對最基礎的問題去介入,才能達到治療的效果。舉例來說,小朋友活動量高,可能是由於感覺統合出問題,導致他不斷地搜尋各種感覺刺激,如果不優先處理這部分,長久下來便會導致他的注意力無法集中,學習效果不佳,慢慢的會使他認知變差,語言表達無法到位,進而導致人際關係較難建立,在各方面產生挫折,降低了自尊與自信,最後便會使得情緒控制變的得很難。當然,活動量高不見得一定是感覺統合問題,過動症、認知差、自閉症、教養問題等等,都有可能造成活動量高的情況,所以正確的評估小朋友問題是很重要的,只有了解真正的原因,才能夠確實的改善小朋友的症狀與功能。
在治療室中,治療師利用各種活動來改善小朋友的狀況,例如當治療師讓小朋友走平衡木之類的活動,目的是在讓小朋友可以用眼睛來觀察環境,並依據觀察到的情境來決定腳步如何移動,身體如何維持平衡,避免自己掉下來,在走平衡木的過程會給他一些任務,讓他去完成某些指定的活動,一方面可以訓練他的工作記憶與執行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訓練他的分散式注意力,讓他可以同時完成兩個以上的活動,這樣的治療過程可以慢慢幫助小朋友提高他的警醒度,增加他的張力,使他在完成的過程逐步提高其能力,讓他未來面對類似情境時,能夠有足夠的能力去解決問題,增加其成就感,使其有更多的信心面對未來不同的挑戰。當然,一個簡單的走平衡木活動,不同的治療師會有不同的治療目的,因此在設計活動的過程會有不同的變化,有的治療師為了訓練他的動作能力與平衡協調,會把平衡木變得高低起伏,增加困難度,有的治療師是為了增加前庭刺激,所以讓他用爬的過去,使小朋友體驗頭部在空間中不同位置的經驗,有的是為了增加他的觸覺回饋,所以在走平衡木的中間會擺上許多不同觸感的東西,也有治療師為了提高前庭本體的整合,改善重力不安全感,所以平衡木擺在比較高的位置。一個簡單的平衡木活動,會因為治療目的的不同而有所改變,以因應個案的需求。所以家長們在上完課之後,可以詢問一下治療師,這次上課的目的以及小朋友的表現,然後在家中持續的執行,這樣小朋友的進步才能達到最佳化。
療育的過程,絕對不能只靠治療師,必須把醫療、家庭、學校做一個統整,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夠讓小朋友進步最快。家長才是最棒的治療師,所以記得要去治療師身上挖寶喔!
這次會連三天發布文章,希望不會干擾大家喔!
自閉症合併過動症 在 職能治療師看的書及玩的玩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書名:媽媽! 我不是問題小孩,只是皮了點!
是一本圖片很多、版面整齊的教養書
(這很重要,不然文字多的書很容易看不下去)
書中專為兩大診斷的孩子
1.ADHD(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
2.Autism 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症(現在都已經統稱自閉症)
-
3.我認為適用於所有孩子,不用一定要符合上述診斷
而有的Autism的孩子會合併ADHD
想要告訴大家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疾病非病"-有診斷不一定就是問題
沒診斷也不一定完全沒有問題
所以呼應書名【我不是問題小孩】
很多孩子的問題
在家長與專業人員努力下
是可以逐漸減少的!
裡面很多的方法也適用於沒有診斷的孩子
有些人雖然沒有自閉症或過動症
但有這兩個疾病的特徵
如:粗心大意、忘東忘西、人際關係不佳
相信這些都是普羅大眾會遇到的問題!(包括我們成人)
無論如何及早幫助您的孩子
孩子在上學後甚至上了國中後才不至於到達
完全無法管教的程度
因此
選一本好書
照著裡面的內容幫助您的孩子吧!
#職能治療師看的書
-
另外再介紹書中我最喜歡的兩頁內容
因為很重要很實用很核心
所以才很喜歡!
P.62
【對待孩子原則要明確,父母也要遵守,不能朝令夕改】
整句都是重點,請拿出螢光筆畫起來!
當您說出的話都不會實現時,您還會指望孩子能繼續聽您的話嗎?
例子:不准玩平板!(結果最後還是在孩子哭鬧下讓孩子玩)-沒原則父母
只能玩30分鐘(真的時間一到就收起來,並且跟孩子約定準時收下次還是能玩30分鐘)-有原則父母,且規定明確
P.76
【培養孩子的自信,先從成功做好一件事開始】
來治療室的孩子很多都是缺乏成功經驗的孩子,他們害怕嘗試、愁眉苦臉、拒絕主動發言,似乎找不到屬於自己的笑容,原因是他們每天聽到太多"不對"、"不行"、"不要"了,從大人的角度去想,如果今天您工作怎樣都做不好、怎樣都被罵,有一天也會對工作失去動力,更何況您的工作是有目的(賺錢),孩子並不會知道他事情做對了有甚麼好處!
呼應P.62頁,不如給孩子明確的目標,一件事情有完成就給予獎勵,而不是平時想給就給!
孩子也是一樣的,很多孩子我會先建議父母先建立孩子的自信,經濟允許的話我會請父母讓孩子去學一項才藝,如:畫畫、鋼琴、球類運動、桌遊....等。等到孩子對一件事情有信心後,才會更願意去學習新事物!
-
最後
本人的親哥哥也是一名職能治療師
要替他們宣傳一下職能治療所
https://www.facebook.com/%E6%81%A9%E7%A6%BE%E8%81%B7%E8%83%BD%E6%B2%BB%E7%99%82%E6%89%80-179046685975414/
暑假要開團課囉!
名額有限,希望大家可以參與
有任何問題私訊我也沒問題的!
自閉症合併過動症 在 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寫在天下文化撤下貼文之後:精神科醫師到底犯了什麼錯?他們真的錯了嗎?到底哪些是對,哪些是錯?
昨天晚上的嚴正呼籲後,很高興天下文化至少先撤下了貼文,但更重要的「向社會大眾說明正確觀念」以及「向精神科醫師與心理師」致歉,很可惜地,我們還沒有看到。但社會上對 #疾病的正確認知 以及 #對疾病處置的合理期待 還有 #我們到底有多少資源 這些事情,是需要一起討論的。
為什麼這件事情值得大家花心思關注呢?因為社會上一直都不乏這類聲音:
「精神科醫師都只會開藥,但是過動症也應該要做心理治療。」
「是藥三分毒,吃藥就是有副作用!」
這些論點有正確的,也有誤解的,希望佔用你兩分鐘的時間讓我們好好告訴你。
先不講過動症,舉個自閉症的例子。藥物到底有什麼好處?藥物可以用相對便宜的方式,幫助許多孩子在校園生活、求學。法國的精神醫學界在歐洲是相對排斥藥物治療的(此處指的治療是針對自閉症合併的情緒和注意力問題,而非自閉症本身的治療),但結果是:
英國大學裡自閉症學生的比率,是法國的十七倍(也就是有更多自閉症學生可以順利進入大學)。瑞典自閉症患者有60%進入一般學校就讀,法國只有20%。在法國有許多孩子因此喪失了順利求學的機會。(詳細的狀況可參考延伸閱讀,精神科陳豐偉醫師做了大量的考證研究)
在上一篇貼文中,我們已經說明了過動症需要臨床觀察超過半年,並且在兩大類症狀中同時符合多個項目,醫師才會作出診斷,絕對不會是亂下診斷。
但不少人可能感覺:精神科醫生都只會開藥,不注重心理治療。
事實上,這是個天大的誤解。在過動症的治療中,搭配心理師、社工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護理師等多專業的合作,一直都是重要的。只是其中有個大問題:患者的家庭跟整個社會,到底有多少資源?
在所有的治療方法中,#藥物是相對便宜有效的,換句大家聽得懂的,就是 #CP值高 。大家可以想想,在現代的社會中,雙薪家庭的爸媽,要能夠每天陪小孩吃晚餐,其實常常都不容易做到了。另外如果有需要自費做心理治療,或者是其他非藥物的介入,這些錢要從哪裡來?
醫師在幫助患者時,會以病人為中心,除了疾病的診斷外,也會同時考慮家庭、社會各方面的資源是否能夠取得。對多數家庭來說,藥物治療以外的選項,其實在時間以及金錢上的考量來說,真的很不便宜。如果患者的家庭狀況允許,或者是政府與社會的資源足夠,精神科醫師絕對不會要你「只能吃藥,不能做其他輔助治療」。
另外,其實坊間也不乏一些利用家長對疾病不熟悉的恐懼,或利用家長對孩子的虧欠,大搞一些收費極高,但證據力不足的「治療方式」,這往往讓家長額外付出大筆費用,對孩子也不一定有幫助。
至於藥物有副作用,這是正確的。如同「所有藥物」,只要有作用,就有副作用,就像有些人吃了感冒藥會有嗜睡副作用的道理一樣。坊間跟你說什麼純天然、純手工、純什麼的,不管是什麼東西都一樣,有作用就有副作用。大家也不要以為中藥就沒有副作用,通通都有!哪個人跟你說他的東西保證沒副作用的,叫他出來講,我們一定可以找出副作用讓他閉嘴!
但精神科藥物治療的好處是,相關的副作用至少是被研究地相對透徹的,醫師也會考慮副作用等因素來調整劑量以及選擇藥物。至少精神科醫師會非常誠實地告訴你各種好處與風險。
有不少人會妖魔化精神科醫師,說他們是 #邪惡藥廠的幫兇 ,但這真的是天大的誤會。藥商的利益可不可能影響用藥行為?當然是有可能。但是醫師也不全然是笨蛋,我們也會努力找出藥廠提出的研究相關問題,再作進一步的研究以及討論,希望找出更好的治療方法。
以上是多數醫師們的態度。但洪蘭教授長期的作為,可就不是如此。他在 #親子天下 的專欄就提到一段:
『目前醫生開給ADHD孩子的藥物,如利他能(Ritalin)或阿迪羅(Adderall)都是興奮劑,因為他們是大腦活化的不足,而不是一般人以為的太過興奮。阿迪羅其實是安非他命,如果販賣安非他命是非法,我們怎麼可以隨便就給孩子吃阿迪羅呢?現已有研究者出來呼籲,在給孩子開藥前,先問他的睡眠夠不夠,在排除睡眠因素後,才考慮開藥。』
這整段文字,就是在妖魔化精神藥物,把它類比為毒品。醫生會在六歲以下孩子開藥,通常要經過很多的考量和評估。在洪蘭教授的許多文章內,往往還帶有「孩子出現這些狀況是爸媽教養出問題」的這類觀點,如果孩子得到過動症,爸媽已經夠辛苦了、夠難過了,如果必須用藥時,還要遭受到洪大教授這樣的半恐嚇言論壓力,我們真的為這些爸媽感到不捨。
寫到這,我心底一直想起好幾位跟我在醫學院前後屆最熱血的好友們,有不少比率都投入精神科。他們往往是對弱勢的族群有很深的關懷,對探究精神的本質有熱情,才投入精神科的領域。精神科醫師對於疾病的去污名化、去標籤化(例如同志或各種性傾向、性認同,痲瘋病、愛滋、甚至是皮膚疾病如乾癬...等的去污名化),他們做研究、寫文章投書、到公聽會發聲、甚至跟病友們一起上街頭抗爭,就是為了保護所有人生而為人的基本人權。
兒童心理更是其中難做的一塊。孩子沒有人為他們發聲,孩子的一切,不管是生活、教育、醫療,都是在我們大人的安排之下。這群兒童精神專家,其實就是孩子精神衛生和人權的守護者,在我心目中,他們有崇高的地位。
但實際他們面臨的,往往是不明白的社會大眾,把他們當作「亂診斷、亂開藥」的壞人。結果努力幫別人去污名的精神科醫師,自己被嚴重地污名化,這真的是很諷刺的一件事。
精神醫療一直都是社會上很複雜的領域。除了患者的精神狀態以及症狀外,有太多太多歧視、污名、誤解有待解決,還有資源分配(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社工室人數、健保是否願意給付...)、教育體制對精神疾病的正確認知(現實生活中有教師可能對過動症不夠理解,而有意無意傷害了孩子)、家庭是否有足夠資源陪伴與照護,這都需要整個社會有更多的正確認知、互動、討論、思考,一起找出路。
我們想說的不是醫學好棒棒、精神科醫師好棒棒、藥物治療好棒棒、心理師好棒棒,其他人都是亂講。我們只是希望,大家在評斷相關議題時,能更多面向地思考。也想和所有精神科的同業們說聲:辛苦了!謝謝你們從沒在逆境中絕望,繼續為社會上最弱勢的身心疾病患者努力:)
至於天下文化跟洪蘭教授,如果連做到這樣,你們都還是不願意道歉承認錯誤,那大家就放生吧...沒什麼好說了。
---
延伸閱讀:
陳豐偉醫師對精神科藥物的相關分析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468370266562852&id=100001696777038
一天不到 5 元,為台灣拼出全球第一的中文醫療保健新媒體!
美的好朋友 #訂閱集資計畫 ▶︎ https://backme.tw/ref/GsHuB/
現在就動手,讓我們成為彼此的夥伴吧!
更多實用的資訊:
http://www.medpartner.club
知識講解實驗破解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MedPartner
立即醫師線上提問(每天回覆但不即時喔):
http://line.me/ti/p/%40wyt389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