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分鐘
”我們的教育現場,到底想教孩子什麼?是促進孩子的成長,還是用最簡易的方法分門別類,或經過分級汰選的制度,將孩子一一定位?“
這是一位媽媽在台灣天下雜誌投書中的疑問,他給的標題是:當我的孩子,成了教育現場的少數民族……
(原文出處:https://opinion.cw.com.tw/bl...
#芬分鐘
”我們的教育現場,到底想教孩子什麼?是促進孩子的成長,還是用最簡易的方法分門別類,或經過分級汰選的制度,將孩子一一定位?“
這是一位媽媽在台灣天下雜誌投書中的疑問,他給的標題是:當我的孩子,成了教育現場的少數民族……
(原文出處: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10280?fbclid=IwAR2_67IMdnnKrs9zoopUgqRXo5uCLL8W7FWBl16it6TRGCgZcN471jPUjZ4)
當家長把孩子送進學校,恐怕最不想接到的就是老師的電話,因為那不是孩子受傷了,就可能是孩子成了問題學生?但就在開學沒多久,這位投書的媽媽就接到了老師電話,老師告訴家長種種孩子在學校的情況,總之認為孩子所有“脫軌“的行爲是”不正常”,甚至明示暗示的和媽媽說:...要不要帶孩子去看個醫生?
這個老師口中的問題學生,卻在五歲之前曾經被邀請有過六場個人畫展,這點美術長才老師沒有欣賞。他有很多自己的堅持,因為他知道自己要什麼。他每天六點半起床把爸爸媽媽叫起來說他要去上課,那他其實愛去學校,他注音考了零分,但是英文數學卻有不錯的分數...,媽媽怎麼觀察都不覺得孩子是老師口中的學生。最後順著老師的意還真的去了醫院,醫生問媽媽:你為什麼帶孩子來看我?因為孩子有困擾嗎?媽媽回答:我帶孩子來看你,是因為,老師有困擾。
“我知道我那嚮往自由的孩子,成了教育現場的少數民族,漢人眼中的狄蠻戎夷,缺少儒家教化的化外之民。或許他早已看穿老師的期待與他對學校的期待不相吻合,所有的不合作運動,都顯示著他無聲的抗議。若再被貼上一個「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症」的標籤,他會成為被學習尊重的少數?還是被排斥霸凌的少數?” 這位媽媽在投書中再問。
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喜好,但是當我們把有著自己個性的孩子送進學校以後,教育似乎急著把他們標準化變成千篇一律,為什麼?不要以為這是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我們把孩子送進學校之後,希望教育給予他們什麼?我們的孩子是不是在展現自己的個性同時,也隨時擔心著被貼上標籤?而身為家長不想把眼中的寶貝寵成一個過於自我的人,但是又怎麼當孩子堅強的後盾說:沒關係,你真的可以做自己?
這位孩子是幸運的,因為他有個了解他而願意撐他挺他的媽媽,我從他育兒的觀念中找到了值得學習的觀念,因此邀請了這位媽媽一起分享,他為什麼堅持?他看見了孩子的什麼可能性?他怎麼努力在體制內找到彼此共存的可能?這位媽媽提出的問題和答案,我覺得身而為人,都應該思考:我們憑什麼可以讓任何一個人覺得他是少數民族?
自閉症分級 在 主播竹幼婷的芬蘭芬分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主播芬分鐘# #芬享# #世界那么大# #育儿# #儿童教育#
”我們的教育現場,到底想教孩子什麼?是促進孩子的成長,還是用最簡易的方法分門別類,或經過分級汰選的制度,將孩子一一定位?“
這是一位媽媽在台灣天下雜誌投書中的疑問,他給的標題是:當我的孩子,成了教育現場的少數民族……
(原文出處: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10280?fbclid=IwAR2_67IMdnnKrs9zoopUgqRXo5uCLL8W7FWBl16it6TRGCgZcN471jPUjZ4)
當家長把孩子送進學校,恐怕最不想接到的就是老師的電話,因為那不是孩子受傷了,就可能是孩子成了問題學生?但就在開學沒多久,這位投書的媽媽就接到了老師電話,老師告訴家長種種孩子在學校的情況,總之認為孩子所有“脫軌“的行爲是”不正常”,甚至明示暗示的和媽媽說:...要不要帶孩子去看個醫生?
這個老師口中的問題學生,卻在五歲之前曾經被邀請有過六場個人畫展,這點美術長才老師沒有欣賞。他有很多自己的堅持,因為他知道自己要什麼。他每天六點半起床把爸爸媽媽叫起來說他要去上課,那他其實愛去學校,他注音考了零分,但是英文數學卻有不錯的分數...,媽媽怎麼觀察都不覺得孩子是老師口中的學生。最後順著老師的意還真的去了醫院,醫生問媽媽:你為什麼帶孩子來看我?因為孩子有困擾嗎?媽媽回答:我帶孩子來看你,是因為,老師有困擾。
“我知道我那嚮往自由的孩子,成了教育現場的少數民族,漢人眼中的狄蠻戎夷,缺少儒家教化的化外之民。或許他早已看穿老師的期待與他對學校的期待不相吻合,所有的不合作運動,都顯示著他無聲的抗議。若再被貼上一個「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症」的標籤,他會成為被學習尊重的少數?還是被排斥霸凌的少數?” 這位媽媽在投書中再問。
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喜好,但是當我們把有著自己個性的孩子送進學校以後,教育似乎急著把他們標準化變成千篇一律,為什麼?不要以為這是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我們把孩子送進學校之後,希望教育給予他們什麼?我們的孩子是不是在展現自己的個性同時,也隨時擔心著被貼上標籤?而身為家長不想把眼中的寶貝寵成一個過於自我的人,但是又怎麼當孩子堅強的後盾說:沒關係,你真的可以做自己?
這位孩子是幸運的,因為他有個了解他而願意撐他挺他的媽媽,我從他育兒的觀念中找到了值得學習的觀念,因此邀請了這位媽媽一起分享,他為什麼堅持?他看見了孩子的什麼可能性?他怎麼努力在體制內找到彼此共存的可能?這位媽媽提出的問題和答案,我覺得身而為人,都應該思考:我們憑什麼可以讓任何一個人覺得他是少數民族?
自閉症分級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深感遺憾,行政部門至今仍不知道社會安全網問題出在哪裡。」
昨天我和幾位專業工作者,召開了針對「社安網2.0計畫」公開向行政院喊話的記者會後,今天衛福部社家署發了新聞稿回應我們的訴求。
在看完新聞稿內容後,我只能說,非常遺憾,我們的行政部門至今仍然不知道社安網計畫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以下是我的幾點回應:
第一、「社會安全網」應該是跨部會合作,不單只是衛福部的責任
昨天晚間,秘書長李孟諺針對我們的記者會回應:「衛福部應『歸零思考』、謙卑面對」。然而,「社安網計畫」既然已經由政委主責,就代表必須要「跨部會合作」,秘書長卻只說要衛福部重新思考,這不是很衝突嗎?
所謂的「社會安全網」應該是屬於「各」部門之間的合作,難道法務部、內政部、司法院沒有任何責任嗎?就是因為政院一味地將社安網限縮在「社工人力」、「社會福利」,才讓這個安全網破洞始終無法被補完,每每只等到重大事件發生後,才來檢討是不是哪裡出了錯。
行政院若不即早進行「跨部會」溝通、合作,社安網就永遠無法發揮實質作用。
第二、「關懷訪視」不是衝業績,應視不同類型提供跨專業的人力網絡
每一個自殺的個案,實際上都有不同的樣貌,不能一概而論。然而,新制的自殺關懷訪視流程,卻一味要求提升訪視的頻率,不僅未考慮自殺關懷訪視員的人力負荷,過度密集的訪視和打擾,更可能造成個案心理壓力過大,難以和訪視員建立關係,導致社安網無法接住即將墜落的人。
另一方面,無論是精神疾患者、自殺企圖者或是受到保護性案件(家暴、性侵、兒虐等)的個案,實際上所需要的服務截然不同。然而,「社安網 2.0 計畫」卻企圖合併這些類型,將所有業務全都交給心衛社工處理。社安網應該是提供跨專業的人力網絡,不是期待單一類型社工來承擔所有問題。
第三、「監護處分」不是只有疾病治療,需要法務部和社家署共同協力
針對「監護處分」制度,衛福部社家署的聲明表示,將「依精神犯罪者之暴力風險程度,採分級、分流處遇」。但是,第一線人員的實務經驗早已反映,監護處分不是只有精神犯罪者的疾病治療!智能障礙或發展性障礙者(自閉症、語言障礙症等),需要社政單位來協力,提供教養處所及特教資源。但現行的制度之下,卻把不是需要疾病治療、而是其他資源協助的人,全部都送進精神醫療院所,真的可以解決問題嗎?
法務部作為保安處分的指揮執行單位,也應對不同的個案情況有所認知,並編足機構需要的經費,改善現行個案錯置及無效處遇的問題。
自閉症分級 在 機器娃娃丁小雨One Day日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去年寫的永記心頭
人生而平等,雖然這世界很不平等
但我盡量做到,我可以去平等看待
/
國中班導很辛苦的創立Line群組
但今早有H同學,開一位同學玩笑
被開玩笑的智力稍許有問題+癲癇
H同學說因為我們沒有啟聰學校所以同班過
前面有講到資優班的言論,讓人覺得人被分等
我回覆:人生而平等,每個人都有求學的權利
該同學不適應我們班而去特教班了
大家都32歲以上了,還要拿以前的同學比較
或是開玩笑,我覺得很不舒服
大家都畢業這麼多年,如果當事者知道被隱喻
我想這個玩笑有點大
留下這個言論後,我就跟老師說對不起
以前高中畢業打工,也因為這位H同學很白目
因為他曾經打工不傳達客人的需求,害其他服務生被罵
我因為當時是小工頭,我去跟他理論
他帶四位學姊,來找我麻煩,總之就是仗勢欺人
因為我堅持對的事,也不願意道歉,我離職
人生或許就沒有誰對誰錯,但如果同學會要見到這位
我還要虛偽的微笑,那可能我辦不到
/
因為我被醫生警告,我不能用腦過度
所以我跟老師說對不起,我就退群組了
我知道我這次超嗆的
但是因為H同學已經不是我生活圈的人
我不想再因為他的一言一行,還要做到眼不見為淨
其實小時候的事情,都可以捨去
但是我已經32歲了,再8年後大家可能要邁入4開頭
這樣將以前的同學開玩笑,或者是把人分等級
讓我對於我的人生的的信仰,背道而馳
我從小也很自卑,不敢讓大家知道家裡的事
長大也很自卑,也不敢跟正常家庭出身的人交往
因為我自尊心很重,很怕被嫌棄
設計師前男友總說他不會看不起我家人發生的事
但是曾經有任男友,媽媽說我是客家人就叫他跟我分手
所以只要遇到任何被貼標籤、分級的事情我就很不開心
/
因為自卑,所以我很努力,我來台北很認真工作
我來台北很認真讓媽媽安心,讓姊姊安心讀書
因為自卑感,前男友是紐約的室內設計碩士
但交往時,我以為他是一般上班族
等到一年後,才知道他是收入很不錯的設計師
我就更自卑,讓我拼命想學很多專長讓他認同
他說我就是我,因為這句話,我們聚少離多我都能堅持
因為自卑感,有異性只要關心我我就會恐懼
我深怕並不是我做的事,強冠到我頭上我也賦予標籤
遇到我前夫,他從小也過得很辛苦,我們有共鳴
所以聊得來,覺得他也是不會因為我家人的事
會不會看不起我,或是也覺得我是跟他不同世界的人
所以我前夫脾氣固執,但我還是很努力去陪伴他好幾年
/
我覺得每個人都有辛苦的點,我也不是想要得到功德坊
我只想守護我的心,人因平等,所以有未來
守護我的好強與倔強,因為這一點讓我在台北存活14年
我想這件事情打出來,應該有些同學會不高興
H同學,我沒有加他,所以我一點歉意都不會有
最感到抱歉的是老師,但我覺得人真的生而平等
希望大家看到這一點,如果長大了,讓心也要長大
/
七月我有去拍攝肯納學們,他們是自閉症
因為新人做公益,我也無籌去幫忙拍攝+錄影
大家都很認真做好自己的分配的每一個工作
我感受到他們純真的微笑,讓人覺得溫暖
更看到園長因為孩子天生不足,真摯的落下眼淚
打出來這些,不爽的同學歡迎來戰我
但我更想打出來這些,因為很多人也有小孩了
其實童年、青少年時期遇到的歧視、霸凌是很難忘卻的
被嘲笑的同學,我們或許在他心中種下不愉快的種子
我也不是聖女貞德,也許我曾經被他癲癇發作嚇到
我剛入學,這位同學位置就在我隔壁
但長大後,家姐是醫生,我自己也學過醫學系的課
周遭有朋友的先生、女兒有癲癇的問題
我們應該要給予更多關懷,他的人生也許更多色彩
我對於我小時的無知感到慚愧
/
我很感謝,我高中時遇到很嚴重的事情
我每年都要晚上11點才敢回家,有同學收留我
他是我人生的貴人,所以知道他爸爸中風時
我辦了一場二手拍,把所有的金額都給予幫過我的同學
不管怎樣,人生都會有溫暖,謝謝你幫助過我
/
也許我現在還是很自卑,加上我又離婚了
現在我正在更努力的工作,尋找我的自我認同
謝謝多元發展的台北,讓我從山城來台北獨自生活
有更寬廣,更彈性的發展空間
謝謝 Linda Chang ,讓我從卓蘭就認識了你
你在我小時候的提醒,成為我在台北生活的養分
人生,生而而平等,希望我這一生能貫徹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