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自負盈虧好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自負盈虧好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自負盈虧好處產品中有2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蔣薇來年寫作計劃》 同讀者們匯報返書展情況先! 《老婆最後的十二個難題》銷量147本,《弊傢伙,我女朋友有咗》銷量53本,《同學會重遇的那個人》銷量34本。老實講,你好似覺得好少,但已經比我預期中好,真係無志氣都要咁講! 書展既好處係,我終於見到大家了,有人山長水遠排成個鐘入黎特登買我既書,...
自負盈虧好處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蔣薇來年寫作計劃》
同讀者們匯報返書展情況先!
《老婆最後的十二個難題》銷量147本,《弊傢伙,我女朋友有咗》銷量53本,《同學會重遇的那個人》銷量34本。老實講,你好似覺得好少,但已經比我預期中好,真係無志氣都要咁講!
書展既好處係,我終於見到大家了,有人山長水遠排成個鐘入黎特登買我既書,簽名之餘,都不約而同地同我講,唔好燒書,唔好放棄,你真係寫得好好,你唔係垃圾,每一位書展鼓勵我,或者PM同我分析點做得更好既讀者,同埋係訂書表上面留言既讀者,我都好記得你地每一番話!
放心,我唔會燒書,因為我一直都係用銷毀……即係回收或者堆田……講真我唔知咁大批書可以係邊個位燒而唔犯法……
我一直都好憂慮,咁賣唔去既書,可以點算好,但我決定,下年,我希望可以自己租一個書展攤位,繼續賣我既書,同時見下大家,同你地傾多幾句!
當然……租攤位唔平,如果一年一本書而係書展租攤位的話,係另類花式自殺,到時又要求救,又要告急,呢件事實在係太差,所以為左令下年書展我可以自負盈虧,我決定要瘋狂寫書,一來令更多新讀者加入,二來,令舊讀者想支持,都可以有多少少選擇。
其實過去兩星期,我已經測試過自己既能力去到邊,一日可以花幾多時間,寫到幾多字,題材同舖排上可以有咩進步,而兩星期我發現,當我唔打機,真係寫到唔少,粗略估計一日都寫成四千字,當然係寫到成兩三點先訓到個種啦。
唔知大家有冇留意,呢排我出文既頻率係明顯快左同密左,最高峰係一日四篇……
因為我想測試下,出密左,唔同時間出會有咩效果。
有跟貼我既讀者應該都睇到,依家每朝八點,我都會出《長傾.不見》,呢個係新嘗試,我有諗過其實每日返工大家都會睇Facebook,如果有一篇輕鬆而節奏明快既短文睇,會令一日既開始增加一點快樂,所以,《長傾.不見》就應此而生,暫時都比我預期中多人睇,因為純對話既模式同其他傳統小說好唔同,而每一回主線上既推進只係得唔到一成,亦需要讀者好細心先會感受到男女主角感情之間既建立,希望大家喜歡,記得,每朝八點,不見不散!
而晚上連載既《離婚挽救系統》,因為劇情要求比較高,但我都可以維持到兩至三日更新一回,每回差唔多三千字既份量,呢一個寫寫下變成兩性關係冒險故事,都係我既新嘗試,比起大家認為我寫開既都係沉重既故事,睇落會令你臨訓前睇故事,會有一個較好既睡眠,呢個故事我會係完左鐵達尼篇之後暫定一下,下一個電影世界,亦已經確認左,比起鐵達尼,呢套電影大家應該更熟悉!
至於中午,大家應該留意到,我上載文章既時間都係大約一點半左右,點解?因為係我中午食飯時間寫既,通常以散文同短故事為主,呢個時段就要睇個日忙唔忙而定,估計一至兩天一篇。
書展令我改變最大既係,有其他作者睇到我Facebook既忐忑,都黎安慰我,佢地話,其實你真係好鬼勤力,比九成作者都寫得多,我笑左,係,最近係寫得好多,但一來推書,二來唔忿氣,想衝埋今年,而問題係,我真係唔知情緒化既自己可以頂幾耐,會唔會有事突然潛水。
佢地幾個都建議我,不如你開個Patreon啦,睇到呢度,請大家唔好禁走住,睇埋落去先!
係,Patreon我好早就知有呢個平台存在,我亦有諗過要唔要開,但當時我無開,作為一個極不穩定既作者,無收大家錢,我大條道理唔寫就唔寫,但收左錢,就有一個責任要去完成自己承諾既事,無籍口逃避。
但佢地話,其實當你見到有人訂閱,你會知道有人睇,增加少少收入之餘,亦可以令你知道自己既作品係有人肯真金白銀去支持,動力自然就會多。
而我諗返起最近既碼字生涯,平時其他作者可能一個月更新八至十次,而我其實依家都差唔多每日兩更啦,點會做唔到呢?
問題係,我依家係免費,有好多睇緊而連載緊既故事,如果突然要收費,將心比己,我做唔出,所以我考慮既係,我有冇能力係現時更新之上,再加上一個付費項目呢?
答案,係得既……你地唔知,除左早晚連載既故事之外,其實我偷偷寫完一個完整故事,仲有一個開左頭,寫好晒大綱既故事……貨,我依家真係可以講句……我大把。
所以,我決定開Patreon喇!
首先,我強調,我都係收Like同Comment既!!!!所以一眾CD-ROM係下年書展前,你地都可以享受到以下既野:
1)每朝八點《長傾.不見》
2)中午不定期,散文、短故
3)長篇故事連載《離婚挽救系統》
4)即將上載新故《是我,殺了XX》(暫時保持神祕)
而成為付費用戶可以享受到咩?
1)完整小說《二十四歲的特首》,呢個故事係Patreon用戶七月及八月份專享,九月會下架
2)長篇故事連載,優先看,你會比Facebook用戶早一日睇到新故事內容
3)長篇故事番外篇獨享,每月四篇
4)絕版故事網上版,包括《那天,我出席了一個葬禮》《南極》《港女辦公室》《MenClub專欄文章》內容起過三十萬字
5)新篇故事《是我,殺了XX》第一至三回優先看,故事將會於稍後上載Facebook
6)三個月訂閱用戶,均可收到我的獨家實體禮物(七至九月份為2024年七月一日的報紙乙份)
上述所有內容,我只可以講,係我花左無數個夜晚寫出黎既心血,Patreon的內容尚未完全上載,正不斷上載中
Patreon獨家訂閱,每月只需美金12元正!
100蚊,對於你黎講,可能只係一餐晚餐既價錢,但對於作者講,只要有三十個訂閱,就已經為作者提供溫飽,令佢既文字得到價值!亦有機會令一個作者,成為真正可以依靠文字生活既全職作家!
同時,我亦會上架真人版《長傾.不見》,訂閱用戶可以得到一小時《長傾.不見》體驗,由男主角親自回覆,題目你定,保證度身訂造,同時,會有《長傾.不見》對話外既故事,而呢個將會係書同埋Patreon獨家,不會上載Facebook
《長傾.不見》體驗版,只需美金8元正,換算返只係比最低工資高少少,我真係當收人工做Freelance傾計,字數方面……我出名長氣,分分鐘多過我打一篇文既字數!
暫時我只係開放兩個計劃,稍後既寫作計劃,會係Page同Patreon更新!
可能你會猶豫,到底值唔值,我可以講既係,覺得唔值,我願意退款……而呢個價錢,比起每月賣相既網絡美女,十幾張相就收50美金,甚至150美金……我覺得,我值得過佢地囉(雖然我唔會露點)
你既支持,係我下年書展印書同開攤位既資金來源,如果你享受實體書,希望你喜歡既作者可以一直寫落去,我衷心希望,你成為我既訂閱者!
重申,免費內容不變,一路走來,你地支持我咁耐,我唔會同你地講要錢先睇到文,我收錢,只係用更多私人時間,去追尋一個全職既機會。
好,連載如下:
自負盈虧好處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早!當一個公司,一個團隊,汲汲營營各自分工時,是否正喪失去競爭力?失控、無能、錯判...正面臨「穀倉效應」導致崩潰?!
疫情期間,拿起這本書重新再次翻閱,特別有感。
是的,若第一次看到書名《穀倉效應》可能不清楚書中內容講述為何。到底什麼是「穀倉效應」(The Silo Effect)?
所謂:「穀倉效應「是指企業內部因「過度分工」而缺少溝通,一個部門、營運單位或業務單位,就像一個個高聳豎立的穀倉,彼此鮮少往來,也不願與其他單位分享資訊。各部門就像一間「小公司」,各自為政、自負盈虧,只專注在自身的營運利益,而非整個企業的利益,最終導致整個組織功能失調、企業走向衰敗。
疫情期,無論在家遠距工作,企業分流減少群聚接觸,我們各自分工下是否減弱彼此共識?分工看似專業,各司其職,但會不會造成「搶功」,而把資訊、資源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免不了有了公司鬥爭、黨派之分?這些問題,「款倉效應」讓我們理解,如何避免受困「穀倉」,打破藩籬、階級界線,反而更能激發創意,朝同一個目標邁進!
如果個人想要打破專業穀倉,如果組織想要打破派系穀倉?作者提了五個啟示供大家參考:
第一個啟示,是大型組織不妨讓團隊界線保持靈活彈性。
第二個啟示,是組織必須反思薪資與獎勵機制。當人員的報酬完全取決於團隊表現,不同團隊又彼此內鬥,也就難以互相合作,且無論公司花多少錢舉辦聯合活動或採取開放式辦公空間都用處不大。
第三個啟示,是資訊的流通至關重要。
第四個啟示,是我們有時該重新想像另一套分類系統,甚至加以實驗。
第五個啟示,是不妨靠科技挑戰穀倉。電腦的好處是沒有根深蒂固的心理偏見,我們得以用不同方式替資料重新分類,測試不同的資料分法。
今日推薦好書《#穀倉效應》。
#大大學院 #大大讀書
自負盈虧好處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反送中兩周年 — 接不住孩子的遺憾】
時常說 2019 之後是「低潮」。其實 2019 之前,我們都認為是低潮。低潮的源頭可以推到 2016、2014 甚至更早。2014 佔領運動是由於「一國兩制白皮書」決定了政改的篩選機制。那時上個世代的香港人發出聲音:「民主回歸」的期待遭否決,但由於是唯一預設路線,就算連佔領行動都計算入去,表面上香港還是陷入失語。
2014 至 2016年之間,時間漸漸由年輕一輩推進,反映在 16 年立法會選舉的很多新候選人,再加上第一次動用取消議員資格,最終結果也是非建制派「新陳代謝」。雖然在行政主導之下,議會的新人們最終又是大多數被政權踢出去,但議會戰線的「失敗」結果又進一步影響了整體香港人的民情和局勢研判。
人們時常說 2019 之後是「低潮」。其實 2019 之前,我們都認為是低潮。低潮的源頭可以推到 2016、2014 甚至更早。2014 佔領運動是由於「一國兩制白皮書」決定了政改的篩選機制。那時上個世代的香港人發出聲音:「民主回歸」的期待遭否決,但由於是唯一預設路線,就算連佔領行動都計算入去,表面上香港還是陷入失語。
2014 至 2016年之間,時間漸漸由年輕一輩推進,反映在 16 年立法會選舉的很多新候選人,再加上第一次動用取消議員資格,最終結果也是非建制派「新陳代謝」。雖然在行政主導之下,議會的新人們最終又是大多數被政權踢出去,但議會戰線的「失敗」結果又進一步影響了整體香港人的民情和局勢研判。
2014、2016 年之後,不同版塊的民眾相繼失望和絕望。首先出局的首先面對真實,也就是當政治機制不再開放,不能再用議席來養政黨的時候,該怎樣做?那幾年人們最馬死落地行的判斷,就是放棄議會賞金一途,所有事情自負盈虧,要去打工的,還是要去打工。2014 年之前制度開放,人們開玩笑選舉是去做賞金獵人。現在回望,1997-2014,就是收獲較容易的階段,或者說是制度較公道,進入政治可以獲得好處,一不小心就會名成利就;2014 年之後,風險逐漸增加,由「激進派」掃到「溫和派」,進入只有犧牲和奉獻的階段。
究竟政府要修訂《逃犯條例》的初衷是甚麼,現階段仍沒有真相,但香港人面對《逃犯條例》的反應,無疑比起以前政改、水貨問題、中港融合工程等等來得大範圍而激烈。事後孔明,這當然容易解釋:香港人一向沒有雙普選,沒有仍然可以習慣,但如果你拿去他的自由,那就是他認為自己一直有的,現在突然沒有,反應當然不一樣。
而且 2019 年更是之前幾年累積下來的結果,在立法會裡面曾經出現的標語 —「是你教我和平遊行沒用」,究竟是由於前幾年社會對人民的身教,還是由於6 月 9 日百萬人大遊行之後,我們聽見政府如常發出新聞稿說《逃犯條例》修訂工作會如期進行?
雖然如此,但在 6 月 9 日晚上之前,縱然一直樂觀其成,但同時亦不感樂觀,因為類似事件已經發生過很多次。習得無力感讓人未見到失敗,已經見到失敗的 dejavu。高鐵通過、普選無望、你支持的議員被強行 DQ、你的朋友因 2014 或 2016 被監禁……在那一晚之前,任何人都有充足理由「不看好」,甚至遊行或者當晚留在立法會的那些人,也未必看好,不過同時也有人盡做。一些盡做的人,後來也感染了其他人,大家都盡做。
當晚有人留在路上呼籲其他人不要走,「走就會完」。他們活於現在,甚至活於未來。活於過去的人,反而較難接受「現在」已經來臨。當你認為事情永遠不能改變,事情就可能超出預期的改變。歷史感可以是熟悉也是異形,這些真是 2017 年時高叫曾俊華是民主之父的香港人嗎?是同一班人嗎?可能是,他們在兩三年間的改變,可說是神跡。
在那無光之夜,不管你是支持還是反對修例、認為要用甚麼手段,暴風已經醞釀完成,最後都會吹拂所有立場。如果見過當晚的情況,你就會發現,當時的政治節奏其實就由他們掌握,不是其他在建制或者國際上更有話語權的人。
於是那幾個月香港形勢就很弔詭。開明派和特區政府對形勢都使不上力。曾經有人談論過「特赦」,但最後當然不了了之。可能是政府內部一輪 brain storm 之後,會發現就算破天荒特赦,也叫不停當時的街頭衝突,因為抗爭者不是一個團體,政府也跟他們沒有聯繫。另一方面一些泛民議員也勸阻攻入立法會的人,但同樣無效果。可能示威者自己也會盤算,一旦有特赦政策,就算全香港所有人都停下來,特區政府一有喘息之機,就會固態復萌,繼續鼓足幹勁推動不受歡迎政策。這個位,始終解不開。那一晚之後,人們再無法阻止時間奔流。
雙方都可能沙盤推演過,但雙方都不了了之。特區也好像搞過一些聽取年青人意見的閉門會議,但看來也效力不彰,而且「年青人愛做運動」其實都是 stereotype,中年和老年都如此,甚至更愛做。
從幾十年的歷史跨度來說,19 年是中國和香港菁英接觸和組織機制,在幾十年之後逐漸散功的臨界點。散到有事的時候,沒有德高望重的長老叫停。1989 年仍有司徒華可以震臂一呼「叫停」全港大遊行,不給中國添煩添亂,當時使用的理由也是「街上有鬼」。司徒華和香港人的最後衝突,可能是抱持支持政改的立場,於維園與反對者駁火 (阿豬阿狗論) ,之後香港就沒有國士無雙,形勢迅速發展。2014 之後抱持保守親中立場的民主人士,都無法再說服民意 — 雖然他們未必會承認當年城下之盟未盡如人意;雖然菁英骨架廢弛之始,亦可以追到 2010 年代之初。
在 2019 年甚至更早,本質的保守派憑著社會本能感知到抗議繼續下去會危害自己,但《逃犯條例》爭議在全港上空投下的陰影,同樣恐怖,可能兩害相權取其輕,終於還是接受了早過 2019 年出現的庶民倫理:不認同,可以默默走開,但不應割席。不割席意識,改變了整個 2010 年代的歷史循環。
近日臨近 6 月 9 號前後,很多網友發回顧帖文,有人自問自答,是否有感覺後悔?如果知道這一切,不如靜待那一晚結束,讓《逃犯條例》通過?很多人都認為冇得後悔,因為當日不斷推進的不是自己,而是特區政府。而且香港很多轉變的源頭,在 2010 年代初已經在中國萌生,其實跟香港人怎樣反應相關甚微,2016 年都是這樣評價旺角事件。
而且 2019 年已經有人命傷亡。當年 6 月尾自己去了粉嶺嘉福邨的一個燭光會,那裡也有人。當時沒有細想事件背後的意義,但也不是抱著悼念心態,單純是想記得別人更大的絕望。好不容易香港改變了,他們卻如此早夭。
很久以前在港台某個談話節目談到,自己想在這裡活著和直至死。後來收到一個已移英的朋友問,你覺得香港還能「擺」那麼久嗎?我有點語塞,因為確實是不抱希望,難抱希望。就像從 2010 年代到今天,香港都沒有多成功。確實也不是因為香港平日有多可愛。每天起來都要面對她,在恐懼下裝作若無其事,也不是輕鬆。對那問題,實在也是答不出甚麼面面俱圓的好答案。
香港是一個嬰兒不斷掉下來的懸崖,我們現在沒有能力接著他們,也接不著自己。每天要做甚麼?每天總是問自己。也許最含糊的講法,就是努力讓香港成為一個嬰兒掉下有人能夠接住的地方。你親眼見過耶穌復活,是幸運也是不幸,之後就要面臨一個棘手的人生問題:你見過之後要做甚麼?要怎樣過?繼續打魚,還是做其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