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這麼久都沒效果😭是因為你沒檢查運動強度!】
公園慢跑就叫做有運動嗎?你知道當運動強度不夠,就無法刺激身體機能,也無法對抗伴隨衰老衍生的疾病嗎❗️
既然運動強度這麼重要,那麽要怎麽確定自己的運動強度是足夠的呢?這篇教你兩種檢測方式,一起來看看🔎
【你的有氧不是我的有氧?一切是運動強度而定】
你...
【運動這麼久都沒效果😭是因為你沒檢查運動強度!】
公園慢跑就叫做有運動嗎?你知道當運動強度不夠,就無法刺激身體機能,也無法對抗伴隨衰老衍生的疾病嗎❗️
既然運動強度這麼重要,那麽要怎麽確定自己的運動強度是足夠的呢?這篇教你兩種檢測方式,一起來看看🔎
【你的有氧不是我的有氧?一切是運動強度而定】
你的運動是無氧還是有氧?絕對不是看運動類型決定!而是要看運動強度。
當運動強度太低時,無法讓身體系統達到 #超負荷,也無法打造理想的生理適應性。但當強度過高時,則會讓身體疲勞,導致訓練?過早結束。
因此,當運動強度過高,超過乳酸閾值時,就會進入無氧運動的狀態。
以後,千萬不要再說騎單車跟跑步就是純有氧了!
【兩種常見的運動強度測量方式】
適當的 #運動強度 對運動員、教練而言,都是很重要的事情。
運動期間,消耗氧氣佔最大攝氧量(VO2 Max) 的百分比多寡,能夠作為監控運動強度的依據,這種監控方式是最直接且精密的。
但如果手邊沒有VO2 Max 測量儀器怎麼辦?以下提供其他兩種方式檢測自己的運動強度:
1.心跳率
因為心跳越快、攝取的氧也越高,因此可以藉由心跳率反推氧氣的攝取與能量消耗,也可以透過 #目標心跳率 加上保留心跳率(HRR)規劃適合自己的運動強度。
有氧運動的建議強度為儲備心率的65%~75%,可以用此計算目標心跳率。
目標心跳率(THR)計算公式為「安靜心跳率+儲備心跳率×運動強度(%)」
㊟儲備心率:預測最大心率-安靜心率
㊟最大心跳率(預測):220-年齡
⚠️心跳率儘管是最常被使用的,但缺點是年齡、運動類型與體適能程度都會影響心跳。
2.自覺強度量表(Ratings of Perceived Exertion scales, RPE)
平時有氧訓練或是上課時,可以使用 #自覺強度量表 評估當前的身體狀況,以6分為不出力狀態,20分為最吃力。
舉例來說,在公園慢跑但還能跟跑友說話,可能就是屬於11-12分的運動。
當在慢跑時卻喘到只能說一句話或是一個字,可能已經達到15-16分的程度。
而滿分20分的態大概是喘到幾乎不能呼吸的狀態。
⚠️RPE優點是方便、不用使用儀器,但缺點是會受年齡、性別、訓練環境跟體能程度等多項外部因素影響,評估方式較為主觀,也比較難看用RPE直接歸納出進步程度。建議花三個月以上的時間追蹤跟紀錄,或是一開始有專業人士(如:教練)協助評估。
✨想知道還有什麼方式可以檢測自己的運動強度嗎?5/29(六)【三鐵的科學化訓練】,由有三鐵狂熱的復健科醫師、專業自行車教練跟超強三鐵女力醫檢師,給大家最完備的有氧訓練知識。
名額有限,快來報名‼️
📍報名期間止到5/28(五),單人原價 2,500元,兩人以上團報,一人只要 2,200元
🔗報名連結:https://www.surveycake.com/s/aKKw4
文章審核: @lkk_ptpt @barbend.senpai
文章編輯:啊ㄍㄟ
圖片製作: @sunchihsun
參考資料:《肌力與體能訓練增修版》
#三鐵 #鐵人三項 #鐵人比賽 #運動比賽 #運動男孩 #健身教練 #肌肉舒緩 #動態熱身 #專項教練 #專項運動 #三鐵運動 #有氧運動 #跑步 #單車 #自行車 #游泳 #CT #challengetaiwan #challengetaiwan2021 #challengefamily #重量訓練 #練健康
自覺強度量表 在 江晏慶 Cliff Chia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因為賽事,一陣子沒寫東西了,這次來和大家分享一個實戰的技術,關於跑步的“自覺強度”。
在運動強度的分級上有很多的方式,例如心率、攝氧量、血乳酸等等,除了這些透過設備儀器可測得出的量化數據之外,大家有聽過”自覺強度(Rating of PerceivedExertion, RPE)”嗎? 自覺的意義是,自己能夠察覺到、評估到、不倚靠其他裝備輔助就能知道的”感覺”。而自覺強度的意思就是,倚靠著自己對自我生理反應的強弱,能夠做出直覺判斷的運動強度分級。
所有優秀的跑者都有良好的體感,能夠判斷當下的強度自己可以跑得多遠!
如何強化跑步的”自覺”呢? 答案是要累積”經驗”。什麼樣的經驗呢? 就要讓身體反覆記住各種強度之下的跑感。
最簡單的作法就是,在不看心率的情況下,透過M~T強度的持續跑、長跑或間歇跑訓練,每公里或每固定距離看分段計時(配速),或在過程中玩猜配速的遊戲,就能提高自己對於速度的敏銳度,以及在該配速之下喘氣的狀態。
文中我分享一個自己參照Daniel博士的5個強度分級相對應10級自覺強度量表的對照表。接著跑者可以依照自己“喘息”的程度來作為強度層級的區別。
數據化是理性的代表,能夠讓我們明確的得到想看到的資訊,但運動過程中的變數很多,太”理性”很有可能錯失一些機會或輸掉比賽。跑步運動本身就是一件感性的事情,透過訓練或比賽累積對自己身體感受的經驗,跟隨著感覺走,並輔以數據裝備驗證過程和結果,往往都能讓自己在衝線後獲得突破的驚訝呢!
#提升跑者的自覺
http://tw.running.biji.co/index.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