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自發自用餘電躉售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自發自用餘電躉售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自發自用餘電躉售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自發自用餘電躉售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萬的網紅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後躉售時代將至 公民電廠帶來的城市經濟改造 (02/11/2020 DigiTimes) 作者:顏哲淵 攤開日前經濟部公布的2020年再生能源躉購費率,包含太陽能及風力發電,皆下調了躉購價格,其中風電降幅達到7.6%,來到每度5元的關卡。而作爲亞洲能源改革先驅的日本,更早在去年底正式結束了首批太...

  • 自發自用餘電躉售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2-11 14:11:52
    有 34 人按讚

    後躉售時代將至 公民電廠帶來的城市經濟改造 (02/11/2020 DigiTimes)

    作者:顏哲淵

    攤開日前經濟部公布的2020年再生能源躉購費率,包含太陽能及風力發電,皆下調了躉購價格,其中風電降幅達到7.6%,來到每度5元的關卡。而作爲亞洲能源改革先驅的日本,更早在去年底正式結束了首批太陽能固定價格購買制度(Feed in tariff; FIT),意味者政府將逐漸停止再生能源補助,放手讓綠能回歸市場經濟。

    後躉售時代,台灣綠能發展的下一步?

    我們回頭看目標2025再生能源佔比要達到20%的台灣, 2020年也即將進入綠能補助的第20個年頭,自然必須思考未來躉購的退場機制。因此如何建立躉購以外的新型商業模式、政府如何以政策輔導企業以及如何鼓勵全民共同參與綠電的發展,將是未來五年的重點。否則台電持續不斷地虧損,到頭來也是轉嫁在你我每個納稅人身上。

    其中,商業模式轉型我認為是三者中最顯急迫的,原因在於隨著太陽能面板技術愈趨成熟,單位成本大幅降低,連帶使一般家戶屋頂型(裝置容量20kw以下)的太陽能躉購費率大幅從2010年每度近12元以上的價格,快速下滑至2020年每度5.7元,加上一般家戶能貢獻的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有限,不難想像各地方政府不會積極推廣,間接造成小個體戶(屋頂面積小於15坪)裝設意願大不如前。

    相反地,手握大筆資金的企業思維就不同了,他們積極尋找台灣仍具太陽能發展潛力的大型空地或屋頂,並與地主簽約,獲得其屋頂使用權,大規模鋪設太陽能版,並在躉購機制退場前,持續以此模式取得經濟規模下的穩定報酬。

    然而,大量建置而提升的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雖然讓我們更接近政府2025年的政策目標,但在此商業模式下的綠電,無論是不是缺電情況,一律都會回到台電電網,除了造成中央電網更龐大的負擔外,也缺乏了「公民參與」以及「綠電自發自用」的分散式電網概念。

    從公民電廠架構思考全新商業模式

    在思考新的商業模式前,我們必須先聚焦當前台灣發展綠能所面臨的兩大問題,分別是「能源供給穩定性」以及「綠能發展經濟效益」。要解決夏季因尖峰用電過大導致供電不足的問題,除了提高備載容量外,鼓勵分散式能源的發展則是另一種解方,若一個區域具備暫時性的電力自給自足能力,則當中央電網到達臨界值時,這些區域可以立即獨立於中央電網,使電網度過跳電危機。

    而要讓一區域可以獨立於中央電網,必須具備的是「反應能力」。也就是當緊急事故發生時,區域可使用自發的電力、儲能設備以及能源管理系統,滿足自身電力需求,並以此取代大量備載容量,以綠能解決能源供給穩定性的問題。而類似的分散式電網建設我在前篇的〈從公民電廠2.0思考智慧電網新趨勢〉有更詳細的介紹。

    然而,在現行的躉售制度下,上述的情境幾乎沒有實行的誘因,原因回到我在開頭講到「綠能發展經濟效益」的問題。在沒有躉售的穩定報酬下,幾乎不會有廠商願意花錢建設儲能設備或能源管理系統,因為比起自發自用,以每度高於市價兩元的電價賣回給台電,顯然是較為明智的作法。但這個誘因若在綠電憑證(TREC)鬆綁後,將產生全新的商業模式。

    公民電廠2.0:改造城市綠經濟

    在現行「電證合一」的制度下,綠電及綠電憑證無法分開販售,以至於多數大型場域皆走躉售模式,才可確保長期穩定收益。但未來若「電證分離」機制啟動,則目前公民電廠所發的電可優先供給於區域內的居民使用,多餘的電則可依據電業法第九條採用「餘電躉售」模式再賣回電網,且由於居民不需要綠電憑證滿足企業社會責任,因此憑證可由公民電廠管理機構負責轉賣給市場上對憑證有需求的買家,並將轉賣憑證的所得回饋給區域的居民,如此便可兼顧經濟效益,且落實以綠電佈建分散式電網確保供電穩定的雙重目標。

    走向「電證分離」提升公民參與,地主、民眾、環境三方共贏

    有別於傳統純躉售模式,公民電廠2.0強調綠電使用在地化且可產生優於躉售的綠能經濟效益。下方試算表為我們目前在桃園的實驗場域預計採用的綠電模式。本案場預計架設裝置容量150kWp的太陽能板、140kWh容量的蓄電池。根據下圖試算表可知:

    1. 採用傳統躉售模式,此場域發電總價值約為3,194元

    2. 採用自發自用,餘電躉售模式的發電總價值則約為3,474元

    3. 若採用2.加上蓄電池,發電總價值則可到達約3,723元

    (請參閱首圖)

    1. TREC為綠電憑證,目前每度電之憑證價格約為2~2.5元

    2. 蓄電池可依時間電價在低電價時段買電、高電價時段賣電,相減差額每度電約1.78元

    3. 本圖表假設太陽能裝置容量150kWp、蓄電池容量140kWh,預估7月每日平均可發電618.6度電

    改善綠經濟,回歸發展再生能源初衷

    受限於政策的框架,近年來台灣在綠能發展顯然缺乏較長遠的策略布局,甚至低估綠能所帶來的價值。如上圖試算,在電證分離後將有更多元的商業模式浮現,且相較於傳統躉售模式,不但能帶來更可觀的經濟效益,更可以透過綠能在地化,解決台灣長年以來集中式發電所產生的尖峰負載問題。此外,綠能所帶來的社會價值,更非金錢可以量化,下篇我會從公民參與和外部效益的角度,帶來更多台灣綠能發展的不同觀點。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digitimes.com.tw/col/article.asp?id=1163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