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自由時報副刊沒了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自由時報副刊沒了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自由時報副刊沒了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自由時報副刊沒了產品中有15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周盈秀〈百花深處胡同有琴音〉​ ​ 你得自琴音中尋找入口​ 樂器行的老師傅​ 正勤於擦拭他們的櫥窗​ 薩克斯風還釀著昨夜星空​ 二胡斜倚長板凳​ 繼續任回憶迷醉自己​ 胸中斑駁的夢想​ 即便鏽了,也有鏽了的光​ ​ 這裡沒有更鮮艷的顏色​ 牡丹、芍藥或伊人的笑靨​ 可能開在更深​ 更不可測的地方​ ...

 同時也有1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為何一個酒鬼可以寫出這麼厲害的小說? ─── ☞〈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2/25/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瑞蒙‧卡佛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

自由時報副刊沒了 在 林達陽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2-19 14:31:32

返回東華駐校,熱鬧了一陣子後,日子漸漸恢復寧靜。想了幾天,決定再去康樂。 ⠀ ⠀ 這是唸研究所那些年孤獨時慣走的路:黃昏的時候從志學出發,通過吉安,往北朝七星潭開,經過七星潭風景特定區,再北一些,抵達新城之前,那裡有一面很少遊客知道的寧靜海灣。地名銜接在一起看,像什麼人生隱喻似的。但這當然是現在看才...

自由時報副刊沒了 在 Nero Huang 黃恭敏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11 08:43:13

2021新書《旅記:世界裂痕處 等你》/ 「知道嗎?一座海的藍,不是同一種藍……」 那年冬季,我一人獨自到陽光宜人、依舊溫暖的南半球加勒比海等待聖誕與歡樂的新年,寄望著藍色和綠色的海水、白色浪花、或從海洋另一端吹來的淡黃色砂礫能填補我色彩漸逝的年輕歲月。 在一次衝浪中,我認識了一名英國人,當時我...

自由時報副刊沒了 在 翁禎翊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4-04 17:10:52

十月的黃昏就是灰色的了。夏日終於遠遠離去,不會再回頭,不會像九月一樣,偶而有波鋒面來,陰陰雨雨一陣,一兩天又四處是過剩的陽光。十月只能依靠穿過校園、沉沉的鐘聲界定出傍晚,放學了,我跨上腳踏車,掠過漸散的人、將枯的樹,安穩的轉速裡,腦中一直是這樣的句子:教室外頭是死心塌地的灰,而且還有點冷。  真...

  • 自由時報副刊沒了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14 20:42:49
    有 79 人按讚

    周盈秀〈百花深處胡同有琴音〉​

    你得自琴音中尋找入口​
    樂器行的老師傅​
    正勤於擦拭他們的櫥窗​
    薩克斯風還釀著昨夜星空​
    二胡斜倚長板凳​
    繼續任回憶迷醉自己​
    胸中斑駁的夢想​
    即便鏽了,也有鏽了的光​

    這裡沒有更鮮艷的顏色​
    牡丹、芍藥或伊人的笑靨​
    可能開在更深​
    更不可測的地方​

    朵朵弦音飄盪於夏末傍晚​
    有人打起瞌睡​
    有人醒來​
    走進意識的花叢,乍見一片絲瓜葉​
    因矮牆外的琴絃撥動​
    滑下一滴,午後的雨水​
      ​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
    #周盈秀 創作​
    #李蕪 製圖​
    #貳伍 朗讀

    ※聆聽貳伍抑揚傳情的朗讀,請至我們頻道:https://youtu.be/tCLDGgO54Yg​
      ​
    ※收錄於周盈秀詩集《#我姊姊住臺北》(天河創思出版社,2020年1月)​

    ※周盈秀(自述)​
    雲林人,天蠍座A型,嘉義大學與中興大學中文系畢業,現於嘉義任教。​

    校園是我生活的主場,講話是我的工作,但至今仍焦慮各式舞台。個性孤僻喜愛放空,極為戀家,是一個無法說大話,只能寫小詩的人。​

    曾獲優秀青年詩人獎、葉紅女性詩首獎、臺北文學獎現代詩首獎、文化部齊東詩社詩的蓓蕾獎、佛光山星雲文學獎等獎項。也曾在《#創世紀》、《#吹鼓吹詩論壇》、《#野薑花》、自由時報副刊等刊物發表過。​

    我常常心懷感激,感謝三餐溫飽營養過剩、感謝寒暑假準時報到,更要感謝詩,詩是我為靈魂遮羞的最後一片葉子,能讓我被人看見,又不被看透。​

    ※貳伍(自述)​
    吳旻陵,清大華文所在學,半年教育實習、碩士論文努力中。​

    喜歡柔軟的事物,包括貓貓、蓬鬆的棉被和好聽的聲音。​

    總覺得跟25特別有緣,與詩聲字合作時便將自己取名為貳伍(但作品量非常稀少,比日本製造的壓縮機還要稀少,努力改進)。

  • 自由時報副刊沒了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24 21:00:57
    有 423 人按讚

    終旅  ◎許悔之
     
    那麼你就是偌大的沙灘了
    容許一條鯨魚游來擱淺
    甜美的墳場
    我將腐爛
    留給你寄生在我
    身上的貝類和海藻
     
    我並不打算告訴你
    游過幾個海洋
    躲過幾次追捕
    那些,都太瑣屑了
    但我曾在剎那浮出海面時
    被冰原日照所灼傷
    海洋太遠太險了
    仁慈的你
    莫為了一次死亡而感傷
     
     
    ──1995
     
     
    --
     
    ◎作者簡介

    許悔之(1966年12月14日-),本名許有吉,台灣桃園人,詩人、手墨藝術家。台北工專化工科畢業,曾任《自由時報》副刊主編、《中時晚報》副刊編輯、《聯合文學》月刊及出版社總編輯、高點電視台《悔之私樂園》主持人,現為有鹿文化社長。
     
     
    --
     
    ◎小編皮皮賞析

    這首詩寫於1995年,而詩的主題縈繞著鯨魚的擱淺。鯨魚擱淺的新聞時有所聞,原因包含自然因素和人為導致,雖然未能明確知道每次事件發生的切確原因,但可以確定的是,越是關注鯨魚為何擱淺,越能及早發現海洋生態出了什麼問題。
     
    第一段,詩人便將沙灘與墳場連結,本該是美麗的、海天一色的場面,此時竟承受著生命的一點一點逝去。詩中的敘述者──我,並不冷眼旁觀,他將自己暴露在詩中,他說自己將會腐爛,把貝類和海藻──這樣富有生機的物質,留給對方。由此可知,敘述者似乎和文中的「你」同類,否則這些物質,怎麼會寄生在身上呢?
     
    第二段,敘述者說,他不打算告訴對方:「游過幾個海洋/躲過幾次追捕」這好像澆熄了對方的希望,逃離是沒有用的,事實不會改變。接著,他想起了曾經的記憶:「但我曾在剎那浮出海面時/被冰原日照所灼傷」鯨魚換氣的壯闊,大家應該都不陌生,而在換氣時照射在身上的陽光,理當不會傷害到鯨魚分毫,但敘述者不但說,他被日照所灼傷,還接著表示「海洋太遠太險了」。鯨魚本就生活在海洋裡,一生悠游其中,這樣孕育萬物的海洋,怎麼能遠離?又怎麼會是危險的存在?
     
    最後敘述者說:「仁慈的你/莫為了一次死亡而感傷」,從這裡,我們可以得知,這一切似乎都是反話;本篇的篇名為終旅,標示著死亡無疑是值得感傷且值得慎重對待的。小編認為,詩人藉由完全相反的語境,創造出深深的諷喻,使讀者能夠明白的感受到現實環境的殘酷與不合理。
     
     
    --

    美術設計:花椰菜菜子

    --

    #生態詩 #許悔之 #終旅 #鯨魚 #詩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6/20210624.html

  • 自由時報副刊沒了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06 19:30:33
    有 338 人按讚

    作為神秘主義的文學
    王丹

    做為一個讀者,每個人對文學有不同的想像,也有不同的享受。對文學的喜歡,不僅可以是對某一個具體的文學類型,文字風格,或者某一個作家的感受,更可以是一種總體的體驗的結果。從這個角度出發,我有時候會想,我為什麼喜歡文學?我喜歡什麼樣的文學?

    我覺得對我來說,閱讀和寫作,在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神祕主義的體驗。這樣的文學,帶給我的幾乎是一種類似宗教的感覺。在閱讀和寫作的時候,我們的心靈借助文字,觸摸到一些無法用邏輯和理性去陳述和展現的內心的東西,我們會對這樣的東西有所依戀。

    之所以說它是神祕主義的,是因為:有的時候,當我們被某一段文字打動,並不一定是來自對於文字內容的認同和理解,而是在閱讀的當下,你會感覺到的內心的一種溫暖,一種共鳴,一種慢慢融化的心情。此時,我們的閱讀已經超過了文字的界限,從文字出發,去到了打開文字的時候沒有預想到的地方。這樣的感受,可遇而不可求,它往往在你不經意的時候出現,忽然就把你浸泡進去了。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境界,能夠進入這種境界,不是通過學習和刻苦可以得到的。那類似於一種你無法掌握的力量,會突然讓你從文字中得到一些文字無法表達的情緒。用當下流行的話說,文學的神祕主義會給你一種「既視感」,這就是我喜歡的文學的另外一個特點。

    在我看來,真正的文學都是記憶的倉庫。這些記憶,如果是你自己去書寫,總會遇到一些障礙。曾經有科學家們在研究「既視感」的時候指出:「當我們產生『既視感』的時候,我們進入到一個與記憶十分相似的場景,但無法找到相對應的確切記憶,大腦認識到了當下的場景與記憶的相似之處,留給我們一陣難以言說的熟悉感。」是的,只要能提供這樣的「難以言說的熟悉感」,就是我喜歡的文學。文學因此與記憶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它不僅幫助我們保留記憶,還幫助我們創造記憶。很多我們曾經體驗過的情緒,其實慢慢地就會淡忘;但當我們看到一段文字,它會突然跳出來,讓你內心莫名地蕩漾一下。你會發現陳舊的記憶是如此的新鮮,這樣的魔力,對我來說,希望可以從閱讀中不斷獲取。

    因為記憶往往都是散漫模糊的,因此,我喜歡的文學,其文字也希望是散淡模糊的,是一種情緒性的流動的呈現。換句話說,我喜歡的文學,是一種情緒的發洩,有一種自我心理治療的動機在背後。這也是我不主張文學與社會走得太近的原因。我們沒有什麼能力和資格去治癒社會,但我們絕對需要對自我進行心理上的修復和建設,這是我們獨力就可以完成的。隨著年紀增長,我們心中積累了太多的情緒,而文學閱讀和寫作,就是最好的發洩管道之一。因為是發洩,文字就不會經過縝密的組織,有些隨性,有些漫漶,甚至有些不知所云。但我們如果能有幸找到一篇正好與自己的情緒相呼應的文學作品,或哪怕僅僅是一段文字,我們就可以經由閱讀達到某種程度的心理治療。

    這其實也多少有點神祕主義的氣氛:往往是在我們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我們在閱讀中被一段文字纏住了,很多自己也不明瞭的感受,體驗,心情,以及幻想,明明曾經十分陌生,現在變得如此熟悉。這種不期而至的愉悅,就是我熱愛文學的原因。

    (自由時報副刊專欄)

  • 自由時報副刊沒了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1-08 22:30:13

    為何一個酒鬼可以寫出這麼厲害的小說?
    ───
    ☞〈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2/25/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瑞蒙‧卡佛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瑞蒙卡佛 #美國小說 #文學
    ────
    你知道「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真正意義嗎?是什麼現實因素磨損了我們的生命?本集我們繼續讀伊格言老師的文章〈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在上一集我們講述了瑞蒙‧卡佛的小說〈所有東西都黏在他身上〉──相愛的年輕夫妻因為丈夫想去打獵而起了爭執,後來和解;女孩下廚為男孩做了早餐,男孩卻不小心弄翻了盤子,將培根、煎蛋等一鍋子食物黏到身上。而見證這畫面的小貝比,他們的女兒,長大後,在聖誕節這天,獨自來到米蘭拜訪父親。女兒對父親說:「我想知道自己小時候的樣子」;父親回應:「我可以告訴你還是小嬰兒時候的事。那與妳有關,可是只有一點點關係」。

    一點點關係。那是見證,彷彿又未曾見證。小貝比不會有意識,但確實是在場的,目擊過父母不復存在的甜蜜時光。但究竟是什麼樣的機緣或遭遇讓長大的女兒必須在聖誕節時來到米蘭,向父親索求一個絕無特出之處的兒時故事呢?卡佛始終未曾明確交代。但故事是這樣收尾的:

    就這樣,他說,故事說完了,我承認這不算是個故事。
    我覺得很好聽,她說。
    他聳了聳肩,把酒杯拿到窗戶旁。天色已經暗了,但是仍在下雪。
    有些事情變了,他說,我不知道是怎麼改變的,但有時候你不會發覺,有時候也不希望它們改變。
    對,這倒是真的,只是──她沒有說完她想說的話。
    她停止這個話題。從窗戶的倒影中,他看到她正仔細看著她的指甲,然後她抬起頭,興高采烈地問他可不可以帶他參觀米蘭市。
    他說,把靴子穿上,我們走吧。
    但他待在窗邊,回憶著。他們曾經歡笑,依偎著彼此笑著,直到淚水湧出,而其他的一切種種──寒冷,和他冒著寒冷要去的地方──都在外面,在外面不遠。

      小說結束。離那一天打翻培根、煎蛋,已倏忽過了二十多年,當年的小貝比已然成年,但與父親看來似乎並不熟稔;而父親則獨居於米蘭。伊格言說,許多看不清的故事(想必皆以分離與敗壞為主題)懸浮在這敘事的空白之間,然而如此真切,帶著粗礪而明確的觸感。像一座湖,湖水清淺前緣的沙岸,你看見群聚的細沙困處於此(它們的形象是憂傷的、雖則多彩但仍帶著某種光度不足的灰暗),僅僅露出模糊的,不明確的稜角;隨後便無聲消逝於吋吋加深的水中。「她停止這個話題」──故事轉身離去,於時間與對話的縫隙間缺席。窗外大雪紛飛,無數的變動與死亡猶且在冰冷中流動醞釀──他們「曾經歡笑,依偎著彼此笑著,直到淚水湧出」;而即便如此,我們所擁有的,或人生所可能擁有的,依舊僅僅只是寒冷,以及,薛西佛斯式的,終究徒勞的行進,手無寸鐵但持續不斷冒著寒冷要去的他方──「其他的一切種種──寒冷,和他冒著寒冷要去的地方──都在外面,在外面不遠。」

    伊格言說,這就是無可迴避的終局。。。。。。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 自由時報副刊沒了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1-07 22:30:11

    為何一個酒鬼可以寫出這麼厲害的小說?
    #瑞蒙卡佛 #美國小說 #文學
    ───
    ☞〈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2/25/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瑞蒙‧卡佛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你相信感情有保鮮期嗎?已經腐壞的感情,還可能更壞嗎?有什麼比失戀還更慘的?這是我們今天的主題,來自伊格言老師的文章〈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上一集中我們講述了瑞蒙‧卡佛的短篇小說〈為什麼你們不跳個舞?〉,一對年輕小情侶(男孩與女孩)遇上一位在車道上變賣家具的中年男子。頹廢的中年男子幾乎是無條件接受小情侶的殺價,自暴自棄,一路慘賠到底。

    這對撿到便宜的小情侶,開了張購買清單給男人。而後男人便邀請男孩和女孩對酌(他手邊正好有剛買來的威士忌和啤酒),又打開了電唱機,悠閒地聽起音樂。男人帶著些許醉意,提議:「為什麼你們不跳個舞」。Why Don’t You Dance?小情侶說:Why not?

    於是他們真的相擁跳了支舞。先是女孩和男孩,而後是女孩和男人。臉頰相貼的時刻(伊格言說,「他們感受彼此的體溫與氣息,於一短暫之瞬刻,彷彿依戀,那陰魂不散的,曾經的愛情」),男人輕聲給予祝福(「希望妳喜歡妳的床」),女孩也溫柔回應(「你一定是為了什麼事情很急,」她說)。

    這女孩還滿體貼的對吧?不,對卡佛而言,無論是體貼或溫柔都易於朽壞,帶著殘酷的保存期限。小說的結尾是這樣的:

    幾個星期後,她說:「這男人大約中年,他所有的家當都擺在院子裡。我們真的醉了,還跳舞呢。他放唱片給我們聽,你們看這台電唱機,還有這些破舊的唱片。你們能想像這些爛東西嗎?」她不停地說,告訴了每個人。不只如此,她還想辦法把這件事流傳出去,但是過了一陣子,她就放棄了。

    小說結束。在此一萍水相逢的經歷中,所有曾短暫存在的善意或溫柔皆被摧毀(女孩殘忍地說:「你們能想像這些爛東西嗎?」),男人的哀傷自棄維持原貌,而女孩和男孩也終究只是撿了個便宜而已。伊格言如此分析:

    他們所獲得的並不比那些便宜的二手貨更少或更多──它們就是些二手貨,陳舊,酸腐,如同他們多年以後的愛情(以及男人現在失敗的愛情),注定疲累困乏。So why don’t you dance?Why not?那只是為期一個小時的小小奇遇,笑料,某種談資;此刻賞味期限已過,甚至連當個談資的資格也沒有,因為那不夠聳動辛辣,也沒人想聽;所以,「過了一陣子她就放棄了」。

    一切終將朽壞──這是卡佛小說的重要主題。比失戀更慘的是,對失戀的體貼不是真的,而你失戀的故事甚至還沒人想聽。同樣的主題出現在另一則短篇〈所有東西都黏在他身上〉中。。。。。。。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 自由時報副刊沒了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12-17 22:30:12

    脫口秀是殘忍的嗎?可以拿鄭南榕開玩笑嗎?可以拿客家人開玩笑嗎?可以拿黑人來開玩笑嗎?界線在哪裡?
    #冷血 #藝術 #歧視
    ───
    ☞〈冷血告白〉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8/07/09/冷血告白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前幾個月,脫口秀演員博恩以鄭南榕自焚為題材的笑話在網路上引起軒然大波。
    然而事實上,類似事件並不罕見──生活中有許多笑話原本就源自於對特定群體的刻板印象或歧視;近日一波以「客家人生性吝嗇」為題材的笑話創作風潮,其實也是這樣。
    這總令我們好奇:藝術是嗜血的嗎?藝術能否歧視他人?
    藝術創作是否可能是對他人苦難的消費?藝術創作需要遵循現實世界的倫理嗎?
    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老師的一篇文章:〈冷血告白:論藝術嗜血〉。

    文章開頭,伊格言帶我們進入了電影《柯波帝:冷血告白》(Capote)的劇情。
    這部2005年的電影由已故的奧斯卡影帝菲利普西摩霍夫曼(Philip Seymoure Hoffman)主演;
    改編自美國同志作家楚門卡波堤(Truman Capote)的真人真事──1965年,Truman Capote完成了一部述說真實罪行的「非虛構小說」作品《冷血》(In Cold Blood)。
    這本書的題材是發生於堪薩斯州小鎮的一家四口滅門血案──兇手潛入農場主人赫伯特‧克拉特(Herbert Clutter)家中意圖偷竊未果,遂殺害了克拉特夫婦和他們的兩名子女。
    Capote對血案兇手和案發過程產生好奇,心生《冷血》寫作計畫,並設法前往監獄,採訪落網兇手。
    探詢真相之餘,也希望實地經驗能為此書增添血肉。
    也正因如此,Capote與兇手成為好友,甚至互生情愫。
    然而這樣的權力關係卻將這件事拖進了一個曖昧無比的泥沼中──Truman Capote希望能在兇手幫助下獲得素材,儘快完成曠世鉅作;
    而兇手則懷抱著一種模糊的願望:渴望被了解、渴望被寬宥、渴望成名、渴望為世人所知。

    但冗長的司法程序使二人的關係越趨緊張。
    Capote原本的預期是,兇手將被處決;而在處決之後,《冷血》一書也將順利定稿出版,進一步將作者的文學聲望推向高峰。
    然而另一方面,站在兇手的立場,當然並不希望判決對自己不利。
    結果是,司法程序複雜漫長,行刑一拖再拖,宣判之後上訴再上訴,纏訟曠日廢時,作家也等得心焦不已;
    因為結局尚未出現,書自然也無法完成。
    在故事尾聲,當Truman Capote終於獲知全案死刑定讞的那一刻,簡直是鬆了一口氣。

    實際上,Capote的心境當然非常複雜──權力慾、名氣與地位之誘惑、道德兩難與私人情感在此一荒謬情境中彼此拉扯,從而展現了巨大而深刻的張力。
    而這部電影的重點之一,正是藝術冷血、藝術嗜血的問題。
    Capote與凶手之間,是採訪者與被採訪者,也是平常人與犯罪者的關係;他們確實是朋友,甚至產生了友達以上的曖昧。
    所以,回到電影的標題,這其實不僅僅是滅門血案的「冷血」,甚至也可以說是作家Capote自己的「冷血告白」,其自身的「Cold Blood」──
    我們以為冷血的只是那個犯下滅門案的兇手,但作為藝術家、採訪者的Capote,是否也在冷血地透過剝削他人、剝削朋友,來獲得藝術上的成果呢?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伊格言提醒我們,事情還沒結束。
    事實上,藝術不僅僅習於透過藝術家剝削其描述對象(也就是滅門血案本身,以及血案兇手),它尚且剝削了作者本人......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