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自用車改貨車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自用車改貨車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自用車改貨車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自用車改貨車產品中有1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有關電力止血、預防,與改變體質的建議】( 修訂版) 蔡總統鈞鑒: 因為興達電廠接連導致停電的情況,我把看到的問題和危機寫了兩篇文章。 第一篇<缺電有三種,為什麼出現這兩種?>,我用高速公路塞車的比喻,解釋台灣長期以來為什麼沒有「結構性」缺電風險(公路數量不夠),但是為什麼尖峰負載期間容...

  • 自用車改貨車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5-23 21:05:18
    有 1,868 人按讚

    【有關電力止血、預防,與改變體質的建議】( 修訂版)
     
    蔡總統鈞鑒:
     
    因為興達電廠接連導致停電的情況,我把看到的問題和危機寫了兩篇文章。
     
    第一篇<缺電有三種,為什麼出現這兩種?>,我用高速公路塞車的比喻,解釋台灣長期以來為什麼沒有「結構性」缺電風險(公路數量不夠),但是為什麼尖峰負載期間容易出現「時間管理性」缺電風險(年節連假大塞車),和「技術管理性」缺電風險(養工處出問題)。
     
    我基於五年前參與「開放台電」計劃,加上後續的觀察,指出主因是台電一直侷限於電力生產者的立場,只習慣於擴建大電廠來增加電力供給(新建大高速公路),而不知調節電力供需(疏導交通流量)。我也說明興達電廠接連出事導致停電,為什麼不是個案,而是未來更可能頻繁發生的預警。
     
    第二篇<以台積電為代表的「貨櫃車」問題>,我說明近二十年來,台灣的電力高速公路上,工業用高壓電戶和超高壓電戶(大貨車和貨櫃車)增加得又多又快又大的現象,以及為什麼需要重視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所說水電價便宜到「現在是納稅人補貼大戶」的不合理現象。而這是二、三十年來台灣沒有新的產業政策與能源政策,只有經濟部配合工業大老提供便宜用電的政策所導致。
     
    我也指出如何面對台積電的用電需求已經是關鍵課題。接下來在國際對台灣半導體業需求加大、對岸台商回流、全球氣候劇變這三個因素的影響下,如果經濟部和台電繼續因循舊有的思維和習慣走下去,為什麼可能使台灣墜入無底深淵。
     
    我所看到的,都在文章裡。請您參閱,也和您的執政團隊討論。
    因為有許多短期、長期需要面對的挑戰,我也再提一些建議。
    以現在有許多裡外病症發作的情況來看,我的建議分「止血」、「預防」、「調理體質」三個層面。
     
    先說「止血」,這是指真正的高熱、用電高峰期四個月即將到來,有哪些可以防範停電問題再頻繁發生的注意事項。重點都在要求台電落實重視調節電力供需,以避免電力尖峰負載期間容易出現「時間管理性」缺電風險,和「技術管理性」缺電風險。
     
    --------止血之一:「高壓即時電價」--------
     
    解鈴還需繫鈴人。
    因為工業用戶的用電量最大,所以先看如何應對這方面。
     
    針對高壓電用戶,台電拖到去年才設計出按24小時每小時不同的「高壓即時電價」,並且也只有300戶試用,佔全部25,000戶的百分之一多一點,是他們怠惰。
     
    但也因為光這300名百分之一多一點的試用戶,都讓台電說「在電價最高時段平均約有14%的抑低量」,那當然要立即要台電去全面執行。
     
    所以從半杯水的另一個角度來看,現在只做到了百分之一多一點,也表示如果積極改進,空間是非常大的。
     
    所有高壓電用戶都安裝了智慧電表,不必任何新的投資;台電的24小時「高壓即時電價」也已經設計好,不必花時間再規劃,這是可以要求台電劍及履及做到的事情。
     
    如我在第一篇文章裡所言,2016年的531 電力緊急事件,後來接任台電董事長的朱文成說是他使用「需量競價」誘使企業用戶在尖峰負載期間少用電,然後把節省下來的電賣回給台電,當天「省了0.4 GW」的電,渡過難關。
     
    當時還沒有這些按24小時每小時不同的「高壓即時電價」。現在有了這些辦法,應該要求台電全面實行。從工業用電戶著手,先防止從他們身上出現「時間管理性」缺電問題,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止血辦法。
     
    這是台電最重要的任務,沒有之一。
     
    政府應該緊盯台電落實這件事情,並看如何提供協助。如果是因為高壓電價本來就太便宜,便宜到分24小時的差別電價都沒有吸引力的話,那就該另外協助台電。
     
    --------止血之二:善用100萬戶的智慧電表--------
     
    在低壓電方面,也是一樣,先要求台電把可做而沒做到的事馬上補正。
     
    代表性的問題就是:低壓電1,460萬戶裡,到去年底安裝了100萬台智慧電表,佔百分之七。而「住商型簡易時間電價」推廣了四年,使用者才12萬戶,連1,460萬戶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世界上只聽過因為沒安裝智慧電表所以不方便使用分時電價的,沒聽過安裝了智慧電表,卻不使用分時電價的。
     
    政府應該要求台電馬上把「住商型簡易時間電價」使用者由百分之一拉高到百分之七。也就是起碼讓所有已經安裝了智慧電表的低壓電用戶,知道使用分時電價可以一起舒緩尖峰負載期間的用電,自己還能享受到比單一電價更多的好處。
     
    低壓電用戶已經安裝100萬台智慧電表,雖然只佔百分之七,總比安裝了卻只有百分之一在用好。
     
    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那根本不需要再推動智慧電表。
     
    --------止血之三:推廣「低壓新三段式時間電價」--------
     
    5月17日的停電,是發生在傍晚。台電承認是「因負載突升,供電能力不足」之外,還有說明是因為傍晚太陽下山,光電供應少了的問題。
     
    有人又因而批評光電不足憑。
     
    其實這也不是新問題,這本來就是光電要和風電搭配的道理。也至少不是台電沒意料過的問題。
     
    去年,台電就已經為了緩和太陽光電下山造成的夜間供電壓力,設計了「低壓新三段式時間電價」,「將尖峰時間往後移,調整為13-17時、18-20時,藉此宣示未來電價時間帶即將改變」。而這個三段式新電價是預定今年推動。
     
    但是到現在五月是否推動了呢?推動了多少?
    所以,517停電既然證明了太陽光電下山造成的夜間供電壓力大,那就該馬上盡最大的努力來推動這個辦法。
     
    前面這三點,都不需要台電另外投資任何事物,另花時間規劃任何計劃,只要把他們已經擬好,卻怠惰不前的腳步加快就好。
     
    --------止血之四:讓「汽電共生」救援投手透明化--------
     
    以上所說的,都是從調節電力需求,進而舒緩尖峰負載壓力,免得因為跳電而出現停電情況。
     
    回到台電善長的增加電力供給面,應該要求台電把未來四個月「汽電共生」業者可供調度的電力做好詳細的排程說明。
     
    「汽電共生」是我在前兩篇文章裡沒有寫到的,也是我們在「開放台電」期間看到的最大黑箱之一。
     
    「汽電共生」業者就是可以自己發電自用,但台電在需要時也可以購買他們的電,因而可以說是一種救援投手。有這樣的救援投手,在尖峰負載期間會有很大助益。
     
    但是「開放台電」的研究期間,台電到底可以在何種情況買「汽電共生」業者的多少電,始終講不明白。有一次會議中一再說是得靠「友情協商」,還引得林全院長甚為不悅,當場講了這句話而結束會議:「跟他們說,企業也該有企業責任。」
     
    現在既然在緊急期間要止血,要動用一切可應急之用的發電來源,政府需要讓台電把未來幾個月內到底可以調動多少「救援投手」整理清楚,切實使用。
     
    --------止血之五:善用儲能設備--------
     
    此外,還有一點,相信應該是台電改善「時間管理性」缺電危機的重要工具。
     
    就是儲能設備。從馬斯克建立儲能設備協助澳洲電廠渡過難關之後,已經證明這種技術和設備之可行,並且也日益便宜。
     
    如前所言,台電習於以擴建新電廠,而不是調節電力供需來舒解尖峰負載期間的「時間管理性」缺電問題。那投資儲能設備應該是另一條路,相當於不必新建高速公路,卻可以多出臨時的調撥車道,所花的代價肯定比新建高速公路便宜很多。
     
    五年前「開放台電」計劃時,還沒有儲能設備的技術可用,但是歷經五年的時間,到最近連續發生這些停電事故都沒有在新聞中聽到台電有準備任何儲能設備,甚感意外。
     
    這方面,政府如果要行動,應該會找到許多專家協助。
     
    --------止血之六:避免出現「技術管理性」缺電--------
     
    在避免「技術管理性」問題上,以我的經驗,想到兩點。
     
    第一,513興達電廠事故導致停電,經濟部和台電先是解釋了四個原因,除了「用電高於預期」之外,還有一個是「大型機組正在歲修」。當時我看到想的是「又來了」。
     
    2016年531電力緊張事件,促使「開放台電」研究計劃出現。而我們在研究後,發現那天出現問題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歲修機組佔了9%。
     
    而當時林全院長得知了這個原因之後,還特別指示「我也特別要求台電注意歲修時間的安排,因應氣候劇烈變化,不應該將歲修時間排在用電尖峰的月份。」
     
    這次輪修的情況到底如何,是否有明知故犯的情況,應該查明。最少現在開始針對未來幾個月仔細防範,不要有因歲修機組而再發生類似情況。
     
    第二,513興達電廠事故導致停電後,經濟部在第二次說明原因時,改口說是操作失誤所導致。
     
    這和2017年的815停電事件一樣,當時也是說承攬商(中油員工)在操作上失誤所造成。
     
    雖然說起來都是個人操作失誤,但是在815事件後我訪問幾位專家就聽過:台電如果平素多加注意內部管理,在許多重要關節上多分配些資源裝置防呆、防錯機制,以爭取出現意外的時候多些處理時間,不致於因為一個人的疏失就造成偌大風波。
     
    我在第一篇文章裡有特別寫到輸配線路的善加維護,不只可以改善供電效能,還涉及基本的安全。
    至少未來四個月,需要特別緊盯台電落實檢查輸配線路。
     
    --------「預防」之一:請鄭崇華提供建議--------
     
    止血之外,預防最重要的第一件事,是您應該請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說明他所看到的工業電價所有不合理的現象,並請他提出建議。
     
    以鄭崇華本人是身受其益的工業大戶的身分,卻指出台灣水電價格便宜得不合理,可知其不合理的地步。
     
    難得高壓電工業用戶中有人如此公開呼籲,如果政府置之罔聞,那就更加不可思議。
     
    甚至我相信,台電推動那「24小時即時高壓電價」緩慢,如果有除了他們怠惰之外的其他工業界的感受問題,鄭崇華也應該是最能指點迷津的人。
     
    --------預防之二:面對台積電的課題--------
     
    如我第二篇文章所言,台積電歷經三十多年的發展,到2019年的用電高達每年143.27億度,相當於全台北市一年用電量的91%。並且,照分析,到2023年,台積電的用電量將再擴增一倍。
     
    昨天我找出台積電過去多年的社會責任報告看了一遍,整理出下列一些分析:
     
    1. 2018、2019兩年,台積電只列總用電量,沒有列出台灣廠區和海外其他地區的用電量。但是從那之前有分列的十一年裡,可以看出台積電在台灣地區的用電量,並沒有因為有海外據點而減少比重,近年反而是持續上升到95% 以上。如表一。
     
    2. 從2004年到2017年,台積電在台灣地區用電量的增速,確實是遠超過台灣工業用電量的增速。如表二。
     
    3. 從台積電總用電量來看,過去確實呈現一種每五年用電量就會倍增的走勢。最近專家推測接下來是四年會倍增,那是說又加速了。
     
    在台積電如此用電的需求下,他們到底如何使用綠能,備極重要。
     
    我看一下他們紀錄,台積電在民國104年購買 1 億度綠電,佔他們當年台灣廠區用電量的1.3%;民國105年購買 2 億度綠電,佔當年台灣廠區用電的2.3%;民國106年持續購買 1 億度綠電,佔當年台灣廠區用電量的0.9%。
     
    接下來,在民國107年他們只說「全球購買約 8.8 億度再生能源、憑證及碳權 」,沒說在台灣是買多少;民國108年,說「購買約 9.1億度再 生能源、憑證及碳權 」,也沒說在台灣購買了多少。並且從這兩年起,台積電也不再分列台灣廠區和海外地區的用電量,所以也沒法像前幾年一樣,知道他們在台灣購買的綠能到底佔他們在台灣廠區用電量的多少。
     
    我提到這些的原因,是因為即使台積電這兩年購買的綠能全都是來自台灣,但是以他們在台灣廠區急速擴大的用電需求來說,也是太小的比例。
     
    世界頂級企業,都在推動百分百使用再生能源。台積電在台灣以外的據點,百分之百都使用再生能源,顯然是呼應這個趨勢。但是為什麼在台灣只這麼消極地購買這麼小比例的再生能源?
     
    尤其在2025 非核家園走到關鍵時刻的現在,增速擴大用電需求的台積電如何使用綠能,不只關係非核家園的成敗,更根本性地影響台灣的整體能源版圖與電力版圖的走向。
     
    我寫台積電在綠能上只扮演了消極的消費者,有人回應說可能是因為他們在台灣購買不到足夠的綠能。
     
    所以我給您的第二個建議是:應該儘快要求政府部門和台積電𨤳清他們的需求,看到底是有什麼政府可以協助之處,還是以台積電這種規模與層級的企業,應該另有其他擔當。
     
    我在第二篇文章裡提到台電董事長朱文成曾經說有次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問他是否能自建電廠,朱文成說只要台積電想,他一切都可以搞定。但是台積電最後還是沒有。
     
    這個問題到了今天更迫切。
     
    以台積電目前每四年擴增一倍用電量的速度來看,他們到2030年的用電需求是2019年的八倍,也就是每年八個全台北市的用電;而照他們在2019年所說的十年計劃,要到2030年才只實現「生產廠房25%用電量為再生能源」,那就是說台灣要在那之前再提供可供六個台北市用電量的傳統發電設備。
     
    以一個台北市用電量需要 2GW 的發電機組來估算,六個台北市用電量需要12GW 的設備,相當於6個核二廠機組,或者中火24 部機組。如果台積電不擴大使用綠能,屆時就需要這麼大量的傳統發電設備來供應其需求。我相信您需要協同執政團隊仔細評估,才知道這是否可能。
     
    如果仍然侷限於過去的思維,為了供應「護國神山」的電力,可能成為台灣不可承受之重。
    相反地,如果能和台積電一起找到方向,台積電有足夠實力扮演重新型塑台灣能源版圖與企圖的領頭羊。
     
    --------預防之三:有關「三接」與「藻礁」--------
     
    正如以上所言,因為太多情勢都在劇變之中,政府需要重新檢視整體產業和電力供需版圖的階段,所以我建議不必把「三接」的成敗當成台灣能源能否轉型的唯一關鍵。因為以台積電的用電需求為例,還有太多其他影響更大、更多的因素。如果政府以為「三接」是最重要的關鍵,我擔心是錯失焦點,耽誤對更重要事務的重新規劃。
     
    這一點我寫在第二篇文章裡,就不贅言。

    也因為除了「三接」之外還有許多議題需要關心能源的人共同努力,包括遏止又想借屍還魂的核四,所有為了反核努力了這麼久的人,不必為了對「護藻礁」的立場不同而決裂,也不要酸言相向。
    所以建議您對「三接」保持中立。您的態度會有很大影響。

     
    --------有關「調理體質」的建議--------
     
    最後的建議,還是回到台電身上。
     
    從2016年進行「開放台電」的研究,而開始對台電有些了解,再到今天看他們仍然那麼多事情在原地踏步,一再歷史重演,我想提一個構想,請您參考。
     
    我認為幾十年來台電自己的盲點,以及台灣整體社會圍繞著電力所迷漫的濃霧,固然有台電侷限於自己傳統守舊思維的問題,但另外一塊也可能是其他人也以傳統守舊的思維侷限了台電。
     
    譬如,把台電下屬於經濟部,當經濟部本身就苦於規劃新的產業政策,遑論能源政策的時候,台電就只能成為依從經濟部來以低價電力服務工商大老的小弟。
      
    所以,我的建議是,既然是需要大破大立的時代,何不讓台電不要再下屬於經濟部。
     
    今天的世界,能源具備等同於國家戰略級的重要性,本來就該和經濟策略的規劃平起平坐;能源開發,充滿眾多新奇而多樣的可能。
     
    先進國家都在開發5G智慧電網,台電到現在1,400萬低壓電戶超過九成在手抄電表;多元、小型、分散式的能源是世界趨勢,但台電對再生能源一直「另眼」相看,總愛裝設大型發電機組,做不了核電的就做天然氣的…..
     
    這都是看來打不開的死結,但我們如果給台電換一個位置,台電會不會也就換一個腦袋?
     
    有人可能會說:台電?他們怎麼可能?
     
    我說的正是因為在原來的位置永不可能,所以才更值得給他們一個機會,重新定位自己,擔負起自我更新的使命,擁有完全不同生命、精神和形貌。
     
    我們想像著台電開始樂於善用澎湖海域世界僅有的絕佳風場,樂於探索台灣特有的地熱開發可能、黑潮發電的可能,才會覺得今天不停地忙於奔波止血是有意義和代價的吧。
     
    請您參考。
    以上。

    政安
     
    郝明義 謹啟
    中華民國 110年5月23日

    副本並陳
    行政院蘇貞昌院長

  • 自用車改貨車 在 洪孟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4-04 17:27:32
    有 1,259 人按讚

    釐清責任,把真相還原!才能真正記取教訓、避免悲劇一再重演。

    太魯閣號出軌意外至今兩天多時間,而陸續證據也拼湊還原,此時此刻,除了專業醫療人員持續協助受傷民眾、罹難家屬度過創傷陣痛,國人更需要知道真相為何,並且把責任釐清。這才有助於改正缺失、並且避免悲劇一再重演。

    運安會今日說明,根據行車記錄器畫面判斷,肇事工程車早以橫躺鐵軌上,是以太魯閣號是直接撞擊所釀成悲劇,工程車進入到鐵軌這不該進入的位置,至少可分遠因、近因及導火線三部分環節接出了問題,才導致最終這避無可避的人禍悲劇。這些都需要徹底咎責,無從迴避。

    首先,台鐵所發包工程「鐵路行車安全改善六年計畫---北迴線K51+170~500山側邊坡安全防護設施工程」,施工期限只到今年1月20日。據台鐵說法讓施工單位展延兩次,第一次到3月15日,第二次再開會討論到4月26日;但本工程原本就已預訂近高達一年九個月的施工時期,這當中台鐵屬發包單位、聯合大地為監造單位,工期的掌握和控管出了什麼問題?所謂工程展延有責任歸屬,更會直接影響工程經費的追加,能夠展延兩次,請台鐵把往返的申請及同意的公文都拿出來,是誰決定、並且以何種理由讓這工程延宕?

    承包業者能夠有恃無恐的延宕工程,凸顯管理作業出了明顯問題。更別提周邊的安全維護、邊坡護欄根本沒有,過去一年十一個月,發包、監造怎麼能都沒有要求呢?

    再者,誠如台鐵所言,連假四天禁止鐵路施工,有沒有具體公文書下令全部施工中工程,還是僅口頭要求,做表面功夫?如果僅是要做視察,為何當天上午七點多工地主任會開著「工程車」前往,而非一般自用小客車,有沒有想便宜行事趁機趕工的可能性?即便真有要求就該拿出具體事證,但沒有落實執行就可能是這次意外悲劇的主要原因。

    最後,就畫面曝光的肇事工程車研判,最少要有大貨車駕照才能駕駛,該負責人的資格是否符合?而依據有經驗的大車駕駛說法,任何時候車輛停止時,哪怕等紅綠燈,拉起手煞車都算是基本動作,更別提人員離開車輛更應該熄火、停止、緊拉手煞車;這位工地負責人是否平時就駕駛該車,有無養成這樣習慣?即便退一萬步而言,真如該人所說有拉,車齡高達27年的工程車,其檢驗時有沒有針對手煞車擋力做過合格測試?這些都是細節的魔鬼,最後所釀成無可避免的悲劇。

    上述所言,還未包括台鐵局長懸缺三個月仍未底定,這起鐵路運輸的重大傷亡交通部及行政單位所該負的政治責任,都是可受公評之事。而整起事件還待檢調及運安會做出調查,但中間的行政疏失及相關公文書,我也會正式向交通部門調閱,身為交通委員會的一員,肩負著國人託付,更需要行政部門別推卸責任、爭功諉過。還是那句「面對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這幾天,國人的心很痛,而我們更緊緊的相聚在一起;台灣的善和美,並不是某些人便宜行事的犧牲品;這次,要揪出原因,釐清責任,才能有資格要上天庇佑我們。

    天佑台灣,就是把真相攤開,讓國人真正的看見。

    https://udn.com/news/story/7320/5365453?utm_source=udnplus&utm_medium=fb&fbclid=IwAR2kGF7uzjemwtn3SU-muS6owlYg-4ZV6n48D5Ld5_pKAnUuqtLQPXNAIg8

  • 自用車改貨車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3-12 15:29:22
    有 0 人按讚

    【中鋼AI現場3:數十噸鋼捲裝載一人就能搞定】中鋼AI無人天車自動化流程大圖解

    中鋼整合多項機器學習技術,打造鋼捲吊運自動化,更串連了物流與資訊流,省去更多人工操作與管理流程

    文/翁芊儒 | 2021-03-04發表
    攝影/洪政偉

    動輒數十噸重的鋼捲,就是中鋼每日例行出貨的產品,這個「沉重」的負擔,要如何來回搬運、加工、出貨?靠的就是被稱為「天車」的重型起重裝置,透過在廠區空中縱橫移動,吊送鋼捲到指定位置,就能在工廠或倉庫中,管理上萬噸的鋼捲排程與運送。

    不過,要操作天車,大多得靠人力,進入吊掛於天花板的駕駛座中,來操作吊運鋼捲。但現在,中鋼一座位於碼頭邊的倉庫中,天車駕駛座內不見人影,卻能維持天車順利運行,司機開車入庫後,更能透過幾步驟簡單設定,全自動化鋼捲吊運任務,甚至在員工都下班後的半夜,都能啟動系統自動理貨。

    這一套標榜無人操作的天車自動吊運系統,就是中鋼早在三年多前,運用多種機器學習技術打造的得意之作。

    如何打造無人天車的全自動吊運流程?

    要打造無人天車,就得想辦法幫天車裝上「眼睛」,中鋼試圖將人眼看到的操作資訊,透過電腦轉換為邏輯控制指令,再交由天車自動化判讀與執行。

    剛開始,中鋼先在無人天車上裝設高解析度攝影機,將拍攝到的拖板車板臺二維影像,傳遞給板車駕駛員操作的人機介面中,由駕駛員在畫面上指示鋼捲儲放位置,再由控制電腦將儲放位置自動轉換為座標,拋送到天車指揮系統來吊運鋼捲。

    但是,原先座標為二維座標,缺乏高度座標,無法有效指示天車指揮系統執行,也無法與天車使用的三維座標互相轉換。

    為了克服這個問題,中鋼在高解析度的攝影機之外,加裝了一部三維掃描器,利用AI連結高解析影像與三維座標間的轉換,進而在二維影像上重建高度座標,完成電腦視覺技術的開發。

    同時,也因為司機在操作人機介面時,可能會有不適應或抗拒的情形,中鋼也打造了一鍵裝車的功能,只要確認畫面上自動辨識的鋼捲儲放位置正確,按下確認,就能啟動天車自動作業。

    在天車吊運的過程,中鋼運用了多種技術來達成吊運全自動化。除了使用機器視覺系統,來精準定位鋼捲儲位座標,中鋼也開發了各種智慧物流相關技術,比如將鋼捲吊運排程最佳化,並以AI算出最佳吊運路徑,以及建立了無人倉庫排隊優化系統,可以準確預測作業時間,讓駕駛能在合適時間前往倉庫,來執行裝卸任務。

    同時,中鋼也分析數十萬顆鋼捲入庫出貨的過程,在倉儲管理系統中,建立了鋼捲最佳化儲位預測功能,讓每一顆鋼捲能在最少吊運次數與最短吊運距離之下,送達客戶端。

    在吊運當下,中鋼更設計了多功能的智慧型吊夾,能辨識鋼捲身份、偵測鋼捲中心,精準取吊鋼捲;同時,也會啟動主動式安全防護機制,運用了深度學習技術,在天車吊運範圍內偵測人員移動,並能自動辨識、閃避障礙物。

    達到吊運全自動化之後,中鋼也將無人天車系統,串連了物流與資訊流,省去更多人工操作與管理的流程。比如說,將天車串連物流資訊,就能得知隔日需出廠的鋼捲,並在前一晚自動理貨,先將鋼捲吊到接近車到的位置,來縮短隔日出貨時間。

    又或是載貨司機到倉庫外報到時,只要刷一張ID卡,確認司機身分、車號後,串連倉儲管理系統就能得知這一趟任務資訊,自動預吊任務指定的鋼捲。

    不只自建自用,更將無人天車外銷國際

    無人天車在2018年投入運作後,至今更已經累積六萬車次,完成超過三十萬顆鋼捲的吊運。上線了第一套系統後,中鋼也在去年11月,於同一個倉庫中上線了第二套系統,這也是中鋼唯一配備了兩臺無人天車的場域。

    這個倉庫中,約可容納兩萬公噸的鋼捲,透過兩套無人天車,來達成全倉庫鋼捲吊運自動化。

    倉庫中間則設置兩條車道,可同時讓兩輛貨車入庫裝卸貨,若僅一輛車執行載運任務,兩臺天車也能互相搭配吊運,來加速的裝卸貨的時間。

    梁傑盛指出,改用無人天車帶來最大效益,是在於員工會有上班時間限制,且最少4小時一定要休息,但無人天車可以24小時不間斷的自動化執行,搭配後端管理的方法,還能做到前一晚自動翻堆理貨。

    不只自建自用,中鋼更將這套無人天車系統外銷到中國鋼廠,2019年就已經銷售了12套系統,去年武漢肺炎疫情期間,更協助客戶導入系統時,遠距為客戶調機、將系統落地。

    無人天車9大應用關鍵

    如何建立起無人天車的自動吊運流程?深入鋼捲吊運現場,魔鬼就藏在細節裡,不一定要運用最新、最難的科技,每一個應用得當的技術環節,都是中鋼無人天車的成功關鍵。

    應用關鍵1

    靠機器視覺系統與雷射測距裝置找出鋼捲儲位座標

    應用關鍵2

    三維座標辨識克服板臺樣式不一問題

    應用關鍵3

    一鍵啟動無人天車吊運作業

    應用關鍵4

    天車指揮系統將吊運作業最佳化

    應用關鍵5

    靠多功能智慧吊夾精準取放鋼捲

    應用關鍵6

    用RFID雙重確認要出貨的鋼捲身分

    應用關鍵7

    防擺動技術控制鋼捲擺盪幅度

    應用關鍵8

    靠大數據預測鋼捲最佳化儲位

    應用關鍵9

    用影像辨識人影強化出貨安全

    附圖:
    倉庫內的地板上,以黃色方框設置了板車停放處,停放處正上方則設置了雷射測距裝置與機器視覺系統,用來掃描與辨識底下板臺,找出鋼捲儲位座標。(攝影/洪政偉)
    車輛停放後,雷射測距裝置能確認車輛停放位置與板臺高低寬窄,機器視覺系統能辨識鋼捲儲放的中心軸,兩相結合定出三維座標,就能克服每輛板車板臺樣式不一的問題。(攝影/洪政偉)
    為防止司機可能產生不適應或抗拒的情形,中鋼簡化了人機介面操作流程,讓司機在確認鋼捲儲放位置正確後,就能一鍵啟動裝車,指示天車自動作業。(攝影/洪政偉)
    吊運過程中,天車指揮系統會將鋼捲吊運排程最佳化,並自動規劃吊運路徑;出貨前一晚,也能結合物流資料,自動翻堆理貨,節省隔日出貨時間。(攝影/洪政偉)
    在吊取鋼捲時,智慧吊夾能自動偵測鋼捲的中心位置,並透過自動掃描測距的功能,更精準取放鋼捲。吊夾上也有RFID辨識功能,來識別鋼捲身分。(攝影/洪政偉)
    儘管無人天車已經串連每一顆鋼捲的物流與資訊流,吊運當下,還是會以智慧吊夾偵測鋼捲的RFID標籤(鋼捲內側紙片翹起處),重複確認吊取的鋼鐵即為要出貨的鋼捲。(攝影/洪政偉)
    為了減少鋼捲吊運時的擺盪幅度,中鋼也設置防擺盪運動控制技術,使吊夾獲得更穩定的運行,除了能節省吊夾擺幅收斂時間,也能防止撞傷鋼捲或撞歪板臺的風險。(攝影/洪政偉)
    中鋼分析數十萬顆鋼捲入庫出貨的過程,在倉儲管理系統中,建立了鋼捲最佳化儲位預測功能,讓每一顆鋼捲能在最少吊運次數與最短吊運距離之下,送達客戶端。(攝影/洪政偉)
    為了維護人員安全,中鋼也設置主動式安全防護機制,透過深度學習來偵測天車下方是否有人行走,來採取必要安全措施,也能在行駛過程中自動辨識障礙物與閃避。(攝影/洪政偉)

    資料來源:https://www.ithome.com.tw/news/142943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